骨质疏松治疗药物综述

合集下载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新药——罗莫索单克隆抗体综述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新药——罗莫索单克隆抗体综述

·综 述·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新药——罗莫索单克隆抗体综述甘鑫琰*1 黄凌依1 王海溦1 郑资卓1 何享旺2 林恒逸1 葛玲玲3 戢晓1丁若邻1 孙炜1 朱玲∆4(1. 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四川 成都 610041;2. 四川大学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四川 成都 610041;3. 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四川 成都 610041;4. 四川大学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药理学教研室,四川 成都 610041)摘 要 骨质疏松是一种代谢性骨质病变,好发于绝经后妇女,常表现为骨骼疼痛等,可增加老年女性的骨折风险。

本文基于临床常用的骨质疏松治疗药物,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围绕新型治疗药物——罗莫索单克隆抗体的作用机制、临床应用以及药效对比等进行综述,为绝经后患有骨质疏松的妇女提供治疗选择。

关键词:骨质疏松;绝经后妇女;罗莫索单克隆抗体R eview of monoclonal antibodies Romosozumab, a new drug for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Gan Xin-yan 1, Huang Ling-yi 1, Wang Hai-wei 1, Zheng Zi-zhuo 1, HeXiang-wang 2, Lin Heng-yi 1, Ge Ling-ling 3, Ji Xiao 1, Ding Ruo-lin 1, Sun Wei 1,Zhu Ling 4∆(1. West China School of Stomatology,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610041, Sichuan; 2. West China School of Basic Medicine and Forensic Medicine, Chengdu 610041, Sichuan; 3. West China Clinical Medical College, Chengdu 610041, Sichuan; 4. Department of Pharmacology, West China School of Basic Medicine and ForensicMedicine,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610041, Sichuan)Abstract Osteoporosis is a kind of metabolic osteopathy, which occurs frequently in postmenopausal women andoften presents with bone pain, which can increase the risk of fracture in elderly women. Based on the commonly used clinical osteoporosis treatment drugs, combined with the research progress at home and abroad, this paper reviews the mechanism, clinical application and efficacy comparison of the new treatment drugs - romoso monoclonal antibody, so as to provide treatment options for postmenopausal women with osteoporosis.Key words: Osteoporosis; Postmenopausal women; Monoclonal antibody against romoso*作者简介:甘鑫琰,女,2017级口腔医学本科生,Email :996406419@qq. com ; ∆通讯作者:朱玲,女,教授,主要从事药理学研究,Email :zhuling529@163. com 。

老年人骨质疏松症的药物治疗

老年人骨质疏松症的药物治疗

老年人骨质疏松症的药物治疗老年人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的慢性骨骼疾病,其主要特征是骨骼密度降低和骨骼微结构破坏,易发生骨折。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突出,老年人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也在不断增加,给老年人的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

及时有效地治疗老年人骨质疏松症显得十分重要,而药物治疗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之一。

本文将从药物治疗的角度介绍老年人骨质疏松症的药物治疗方案及其注意事项。

一、骨质疏松症的主要药物治疗1. 双磷酸盐类药物双磷酸盐类药物是目前治疗骨质疏松症最常用的药物之一,其主要作用是抑制骨骼吸收,减少骨骼破坏。

常用的双磷酸盐类药物有阿仑膦酸钠、伊布莫酮酸、帕米膦酸等。

这些药物可以有效地提高骨密度,减少骨折的风险。

但是在使用双磷酸盐类药物时,患者需要密切关注肝功能和肾功能的变化,同时要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和骨代谢标志物检测,以及定期做牙科检查,避免出现颌骨坏死等严重副作用。

2. 雌激素类药物雌激素在维持骨密度和骨质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雌激素类药物也被广泛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症。

雌激素可以抑制骨骼的破坏,并促进骨骼的形成。

长期使用雌激素类药物可能会增加患者患乳腺癌、子宫癌和血栓等风险,因此在使用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剂量和监测患者的健康状况。

3. 钙和维生素D钙和维生素D是维持骨骼健康的重要营养素,对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症至关重要。

老年人常常会因为饮食结构不合理或者吸收能力下降而导致钙和维生素D的摄入不足,这时就需要通过补充钙和维生素D的药物来维持骨骼健康。

常用的钙剂有碳酸钙、乳酸钙、骨化三醇等,而维生素D则主要有鱼肝油、维生素D3等。

1. 进行全面的评估在进行药物治疗之前,需要对老年人的健康状况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骨密度检测、肝肾功能检查、心血管疾病和其他慢性疾病的评估等。

只有了解了患者的全面状况,才能选择合适的药物治疗方案。

2. 个体化治疗由于每个老年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病情都有所不同,因此在进行药物治疗时需要进行个体化治疗。

老年人骨质疏松症的药物治疗

老年人骨质疏松症的药物治疗

老年人骨质疏松症的药物治疗老年人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骨疾病,主要特点是骨骼密度下降和骨骼结构破坏,导致骨骼易碎和骨折的风险增加。

药物治疗是老年人骨质疏松症的重要手段之一,旨在减缓疾病进展、增加骨密度、降低骨折风险。

目前常用的药物治疗包括抗骨吸收药物和促骨形成药物。

抗骨吸收药物主要通过抑制骨吸收细胞的活性,来减少骨质疏松症的进展。

双磷酸盐类药物是最常用的抗骨吸收药物。

它们通过抑制骨吸收细胞的活性,减少骨质破坏,从而增加骨密度。

常用的双磷酸盐类药物包括阿仑膦酸钠、齐墙膦酸钠等。

这些药物需要经过医生开具处方才能购买和使用,且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定期监测肾功能。

除了双磷酸盐类药物,雌激素替代疗法也是治疗老年人骨质疏松症的一种选择。

雌激素替代疗法主要适用于绝经后的女性,通过补充体内缺乏的雌激素,来减缓骨质流失和增加骨密度。

雌激素替代疗法需严格遵循医生建议,因为它们可能增加乳腺癌、子宫癌等其他疾病的风险。

促骨形成药物主要通过刺激骨细胞的生成和增殖,来增加骨密度。

目前常用的促骨形成药物是重组人骨形成肽(rhPTH)。

这种药物能够模拟体内的副甲状腺激素,通过刺激骨细胞活性,来提高骨密度。

促骨形成药物的使用需要严格遵循医生的指导,因为长期且过量使用可能增加骨质疏松症和骨折的风险。

除了药物治疗,老年人骨质疏松症的综合治疗也包括饮食调理、运动锻炼等非药物干预。

良好的饮食习惯可以提供足够的钙、维生素D等营养物质,有助于骨骼健康。

适量的运动,如散步、有氧运动等,能够增加骨质密度和肌肉力量,提高身体的平衡能力,减少骨折的风险。

老年人骨质疏松症的药物治疗是通过抗骨吸收药物和促骨形成药物来减缓疾病进展、增加骨密度、降低骨折风险。

在使用药物治疗的合理的饮食习惯和适度的运动也是非常重要的。

老年人在使用药物治疗时应严格遵循医生的指导,定期进行相关检查,以确保疗效的安全和持久。

骨质疏松治疗药物调研报告

骨质疏松治疗药物调研报告

骨质疏松治疗药物调研报告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的慢性骨性疾病,其特征是骨组织的微结构异常,导致骨密度减少和骨质变薄,易于发生骨折。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也呈上升趋势。

因此,对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治疗骨质疏松症的常用药物主要包括增骨抑骨吸收剂、钙和维生素D补充剂以及其他辅助药物。

以下为骨质疏松治疗药物的调研报告。

一、增骨抑骨吸收剂1. 仅用于女性的治疗药物(1)雌激素替代疗法:雌激素在维持骨密度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但其长期应用存在乳腺癌等副作用风险。

(2)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如雷洛珠单抗和奈达珠单抗,其通过抑制骨吸收作用,避免了乳腺癌等副作用的风险。

2. 适用于男性和女性的治疗药物(1)双肠内环境调节剂:如骨化三醇、烯雌醇等,可增加肠道对钙的吸收和骨密度的形成。

(2)双膜细胞电解质传递调节剂:如洛卡司琼酸、阿法钙调节剂等,可抑制骨吸收作用。

二、钙和维生素D补充剂钙和维生素D是维持骨密度的重要营养物质,建议在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中补充。

1. 钙补充剂:口服钙片是最常见的补充方式,可包括碳酸钙、乳酸钙、葡萄糖酸钙等。

2. 维生素D补充剂:维生素D3是最常用的补充剂,可促进钙的吸收和利用,并参与骨密度的调节。

三、其他辅助药物1. 降低骨蛋白酶活性的药物:可抑制骨组织的降解,增加骨密度。

如鲑氨酸和卡普诺酸。

2. 辅助治疗骨质疏松的药物:如洛莫司汀、帕罗西汀、亚那曲单抗等,具有一定的辅助疗效。

总的来说,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是一个综合的过程,药物治疗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在治疗过程中,还需要结合饮食、运动、改变生活习惯等综合措施。

此外,因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和病情不同,药物治疗需要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个体化选择和用药。

骨质疏松药物治疗

骨质疏松药物治疗

骨质疏松药物治疗骨质疏松防治药物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骨质疏松和骨病专科章振林对于椎体压缩性骨折手术后患者,应该及早给予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以降低再次发生骨折之风险。

抗骨质疏松的药物可根据主要作用机制分为抑制骨吸收为主、促进骨形成为主或同时具有多重作用机制的药物。

下面介绍国内已批准上市的骨质疏松防治药物使用方法以及有效性和安全性。

一、双膦酸盐类药物双膦酸盐类药物是焦磷酸盐的稳定类似物,与骨骼羟磷灰石有高亲和力,能特异性地结合到骨转换活跃的骨表面上而抑制破骨细胞的功能、抑制骨吸收。

不同双膦酸盐类药物抑制骨吸收的效力差别很大,故临床使用时的剂量及用法也有所差异。

1)阿仑膦酸钠适应证: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男性骨质疏松症和糖皮质激素诱发的骨质疏松症。

疗效:增加骨质疏松症患者的腰椎和髋部骨密度、降低发生椎体及非椎体骨折的风险。

用法:口服片剂,70 mg、每周1次或10 mg、每日1次;如是阿仑膦酸钠70 mg和维生素D3 2 800 IU的复合片剂,则每周口服1次。

要求空腹服药,用200~300 ml白开水送服,且服药后30 min 内保持直立(站立或坐直)体位而不要平卧。

此外,在此期间避免进食牛奶、果汁等饮料以及任何食品和药品。

注意事项: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应慎用。

2)利塞膦酸钠适应证: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和糖皮质激素诱发的骨质疏松症。

在有些国家也已被批准治疗男性骨质疏松症。

疗效:增加骨质疏松症患者的腰椎和髋部骨密度、降低发生椎体及非椎体骨折的风险。

用法:口服片剂,5 mg、每日1次或35 mg、每周1次。

服法同阿仑膦酸钠。

注意事项: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反流性食管炎者应慎用。

3)唑来膦酸钠适应证: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疗效:增加骨质疏松症患者的腰椎和髋部骨密度、降低发生椎体及非椎体骨折的风险。

用法:静脉注射剂,每年经静脉滴注1次5 mg(至少滴注15 min)。

注意事项:肌酐清除率<35 ml/min者慎用。

依降钙素治疗骨质疏松的临床效果

依降钙素治疗骨质疏松的临床效果

依降钙素治疗骨质疏松的临床效果近年来,骨质疏松症在我国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备受关注。

依降钙素作为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一种新型药物,其临床效果备受关注,接下来我们将对依降钙素治疗骨质疏松的临床效果进行详细介绍。

依降钙素(teriparatide)是一种对照性激素类药物,它是将人体生理调节骨形成和骨吸收的代谢效应进行平衡的激素。

依降钙素与剂量相关性增加骨形成作用,主要通过刺激成骨细胞前体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从而增加成骨细胞的数量和活性,促进骨形成。

在骨吸收方面,依降钙素可以抑制成骨细胞表面的吸收功能,减少骨大版的吸收。

依降钙素可以提高骨密度,增强骨质,从而有效地治疗骨质疏松症。

临床研究表明,依降钙素治疗骨质疏松的临床效果明显。

一项关于依降钙素治疗骨质疏松的大规模随机对照研究显示,使用依降钙素治疗的患者骨骼密度显著增加,骨质疏松症的风险明显降低。

在临床观察中,依降钙素治疗的骨折风险也明显减少,特别是骨折高危患者。

而且,依降钙素治疗骨质疏松的疗效开始就较为迅速,一般在治疗后的6-12个月内就可以明显改善骨密度和减少骨折的风险。

依降钙素治疗骨质疏松的临床效果还表现在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减少与骨质疏松相关的不良事件。

有研究显示,在使用依降钙素治疗的患者中,跌倒和骨折的几率明显降低,疼痛感明显减轻,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得到改善。

这些都表明依降钙素对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具有明显的临床效果。

依降钙素治疗骨质疏松的临床效果确实是显著的。

通过促进骨形成和抑制骨吸收,依降钙素可以有效提高骨密度,减少骨折风险,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虽然在使用过程中存在一定的不良事件风险,但其安全性较高,且益处远远大于其不良事件。

依降钙素可以作为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有效药物之一,对于骨质疏松患者来说,依降钙素的出现无疑是一个利好消息。

我们也需要更多的临床研究和实践来进一步验证依降钙素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更为有效的药物选择。

一文梳理骨质疏松症药物治疗

一文梳理骨质疏松症药物治疗

一文梳理骨质疏松症药物治疗世界卫生组织(WHO)把骨质疏松症定义为:骨质疏松症(osteoprosis, OP)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

(一)骨质疏松症分类骨质疏松症多见于绝经后妇女和老年男性,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又分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I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Ⅱ型)和特发性骨质疏松症(包括青少年型)3种。

(二)骨质疏松症用药1.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有益于骨骼健康:适量饮用牛奶,减少咖啡和碳酸饮料的摄入,多晒太阳,适当的户外有氧运动,高钙、低钠、低脂、低糖、高维生素、优质蛋白的均衡膳食,戒烟限酒。

本节主要简述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

目前在我国上市的治疗骨质疏松的药物见表1。

表1 我国上市的骨质疏松治疗药物(1)双膦酸盐类药物双膦酸盐是治疗骨质疏松症最常用的药物,通过抑制破骨细胞功能、促进破骨细胞凋亡,降低骨转换率,抑制骨吸收,减少骨量丢失,保存骨量。

1)阿仑膦酸钠阿仑膦酸钠半衰期长达10年,疗程不宜超过3~5年,药物休假期为3~4年。

目前在国内应用的阿仑膦酸钠剂型主要有:10mg/d,70mg/周的片剂以及70mg阿仑膦酸钠加上2800IU或5600IU的维生素D3每周1次的复合制剂。

阿仑膦酸钠可能对上消化道黏膜产生局部刺激,所以应在空腹时服药,需用200~300ml白开水送服,服药后30分钟内不要平卧,应保持直立体位(站立或坐位)。

2)利塞膦酸钠目前在我国的剂型包括口服片剂5mg每日1次和口服片剂35mg 每周1次。

3)唑来膦酸注射液唑来膦酸用药期限一般为3年,药物休假期为2~3年。

用于防治骨质疏松症的唑来膦酸剂型为静脉注射剂5mg,每年注射1次。

使用注意事项:缓慢静脉滴注时间应不短于15分钟,给药前后需充分水化,对于肾功能受损的患者,静脉滴注时间需延长,但禁用于肌酐清除率<35ml/min的患者。

(2)降钙素降钙素能够抑制破骨细胞的生物活性和减少破骨细胞的数量,从而减少骨量丢失并增加骨量。

骨质疏松患者常用药物及用药指南

骨质疏松患者常用药物及用药指南

骨质疏松患者常用药物及用药指南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病症,特点是骨密度下降,骨骼变脆,易发生骨折。

为了治疗和预防骨质疏松症,药物治疗通常是必要的。

下面是骨质疏松患者常用的药物及其用药指南。

1. 双膦酸盐类药物(例如阿仑膦酸、伊万膦酸):双膦酸盐类药物是目前治疗骨质疏松的首选药物。

它们通过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减少骨骼的破坏,从而增加骨密度、降低骨折风险。

这类药物通常需要口服或静脉注射,治疗期为3-5年。

使用时要注意遵循医生的处方用药剂量,同时应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如胃肠道不适、肾功能异常等。

2. 雌激素类药物:雌激素在骨代谢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能够促进骨形成,抑制骨吸收。

但是,由于雌激素会增加患者乳腺癌、子宫癌和血栓等风险,所以仅适用于某些特定的人群,如早绝经、其他疾病禁用其他药物的患者。

使用雌激素类药物时,应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监测和评估。

常见的副作用包括月经改变、头痛、乳腺增生等。

3. 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SERMs):SERMs是一类能够在骨骼中模拟雌激素作用的药物,如拉尔鲁肽。

它们可以增加骨形成,减少骨吸收,从而改善骨质疏松症。

SERMs不仅对骨骼有益,还可以减少乳腺和子宫的风险。

常见的副作用包括潮热、血栓形成等。

务必在医生的建议下使用。

4. 钙及维生素D补充剂:钙和维生素D是维持骨骼健康所必需的。

钙可以促进骨形成,而维生素D有助于钙的吸收和利用。

因此,骨质疏松患者需要补充足够的钙和维生素D。

一般来说,成人每天需要摄入1000-1200mg的钙和800-1000IU的维生素D。

但是,具体的剂量应根据个体的情况以及医生的建议确定。

注意,钙和维生素D的补充剂应与其他药物分开服用,以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

除了药物治疗外,还有其他一些非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改变同样重要。

以下是骨质疏松患者的用药指南:1. 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和处方使用药物,不可随意增减剂量或更改用药时间。

2. 定期复查骨密度,并根据复查结果与医生共同制定治疗计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骨质疏松治疗药物综述摘要: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细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和骨折危险性增加为特征的系统性、全身性的骨骼疾病,多发于老年人和绝经后妇女。

目前,可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症的药物大致有以下三类:促进骨矿化类药物;刺激骨形成的药物;抑制骨吸收的药物。

关键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骨质疏松是一个世界范围的健康问题,目前全球发病率已超过25%,其发病率已跃居常见病、多发病的第7位。

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现有骨质疏松患者9 000 万,占总人口的7.1%,预计到2050 年将增加到 2.21 亿,那时世界上一半以上的骨质疏松性骨折将发生在亚洲,绝大部分在我国,所以研究骨质疏松症的预防和治疗对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具有重大意义。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有“基础治疗”及“强力治疗”两种治疗方案。

基础治疗是“钙+维生素D”营养或“钙+维生素D”治疗。

一般来说,“基础治疗”比较安全,很少有副作用的发生,但是提高骨密度、降低骨折发生率的效果尚不肯定。

强力治疗包括双磷酸盐类药、降钙素类药、绝经后的雌激素替代治疗、雌激素受体调节剂治疗等。

一般认为这些药物能有效提高骨密度,较快地改善骨质疏松症的症状,并能有效降低骨折率,但需在专科医师的指导下使用,才能避免副作用的发生。

临床还流行着“三联疗法”:一是钙+维生素D+周期性的双磷酸盐/降钙素的应用,适合于老年性的骨质疏松合并疼痛较明显的患者。

二是钙+维生素D+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则较适用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预防和治疗,可使雌激素对于骨的有益作用最大化,又能有效避免其对乳腺和子宫的副作用,有取代传统女性激素替代治疗的趋势。

现将目前临床上预防、治疗骨质疏松药物的应用和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促进骨矿化的药物—钙剂和维生素D钙制剂是治疗骨质疏松症有效性和安全性均较为肯定的药物之一,目前市售钙剂有无机钙类、有机钙类、有机酸钙类、中药钙制剂类等,在选用钙剂时尽量选用钙元素含量高、水溶性好、生物利用度好、口感佳且价廉及服用方便的钙剂。

维生素D 的缺乏将导致肠道对Ca2+的吸收减少,血钙浓度下降,进而刺激甲状旁腺素(PTH)水平升高和骨损失。

维生素 D对老年性、绝经后骨质疏松和糖皮质激素引起的骨质疏松均能起到维持骨量、减少骨丢失、降低骨折的效果;研究表明,钙剂的补充只是骨质疏松治疗的最基本要素之一,其单用效果不够理想,如果同时服用钙剂和维生素 D 可预防骨折的发生,但单用维生素 D 不能预防骨折的发生,每日补充维生素 D 可增加钙的吸收与利用。

2 刺激骨形成的药物2.1 氟化物: 近年来氟化物治疗骨质疏松的应用并不广泛,主要是因为发现应用氟化物治疗的患者椎体骨折的发生率并未减少。

氟化物与抗骨吸收药物如双膦酸盐类或雌激素受体调节药雷洛昔芬联合应用,对升高骨密度、减少骨折发生率方面明显优于单独用药。

2.2 甲状旁腺激素研究表明,PTH既具有刺激骨质吸收的功能,又具有促进成骨细胞增殖与分化的功能。

特立帕肽使椎骨骨矿物质密度(BMD)的增加量超过所有抗骨吸收的药物,对骨骼的作用具有特异性,其治疗对象是患有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高危人群。

特立帕肽和雷洛昔芬合用,可明显增加腰椎和股骨BMD,效果优于单独使用用特立帕肽。

Koval等[1]报道,特立帕肽可引起大鼠骨肉瘤发生率增加,且与剂量和给药持续时间有关。

因此,特立帕肽在临床上是否有致骨瘤作用备受关注。

一项涉及近1 000例骨质疏松患者的研究[2]表明,分别给予患者天然PTH、特立帕肽和PTH1-38治疗近3年,骨瘤的发病率均未见明显改变。

他汀类药物:目前的分子生物学、细胞学及动物试验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作用环节主要是促进骨形成。

Rejnmark 等[3]对8 年间6 660 例髋骨骨折病例及33 274 例对照组病例进行回顾性临床调查,发现服用他汀类药物可降低髋骨骨折发生率,且两者之间存在量效关系。

Hatzigeorgiou 等[4]报道一项最新的回顾性荟萃分析发现,他汀类药物可降低髋部骨折的风险,然而类似论断在前瞻性试验及随机对照研究中却未得到证实。

虽然他汀类药物在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上也存在许多问题,但该类药物在治疗和预防骨质疏松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其前景令人期待。

3抑制骨吸收药物雌激素替代疗法(HRT)雌激素替代疗法曾是缓解病症的首选方法,既可以抑制骨转换,又可以减少破骨细胞数量和抑制其活性。

长期以来雌激素一直被视为保护绝经后妇女的标准制剂。

绝经后妇女通常需长期补充雌激素,但可能出现子宫内膜异常增生和乳腺癌等副作用。

常用药物有孕马雌酮(结合型雌激素),长效雌激素尼尔雌醇联合安官黄体酮、雌二醇贴剂等。

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是人工合成的非甾体类化合物,它在骨骼及心血管系统发挥雌激素样作用,在子宫内膜、乳房等组织则表现为雌激素拮抗作用。

目前已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的SERM有雷洛昔芬,雷洛昔芬可增加骨质、降低骨折危险、改善脂质代谢,且起效迅速,能较好地预防首次骨折、多处骨折和椎体骨折。

降钙素是人体内正常分泌的调节钙代谢的3大激素之一,具有32个氨基酸的多肽。

其使用形式包括猪降钙素及合成的人、鲑和鳗鱼降钙素。

它是骨吸收的强力抑制剂。

破骨细胞中存在降钙素受体,降钙素可短时迅速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长期抑制其增殖,可使破骨细胞数量减少,从而达到抑制骨吸收,降低骨转换的作用。

降钙素还能有效地减轻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性骨折引起的骨痛,它的快速作用可以抑制破骨细胞活性,缓慢作用可以减少破骨细胞数量。

双膦酸盐类二膦酸盐类化合物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应用于临床的新型骨吸收抑制剂,具有直接抑制破骨细胞形成和骨吸收作用。

二膦酸盐适用于以骨吸收为主的高转化型骨质疏松症,迄今已开发出10几个品种,按药效学分为3代:第1代除抑制骨吸收外,还有抑制正常矿化过程;第2代治疗量不阻滞矿化;第3代不但消除了抑制正常骨矿化作用,而且抗骨吸收疗效增强。

利塞膦酸盐、伊苯膦酸盐和唑来膦酸盐是近年来开发出的新二膦酸盐药物,它们除抑制骨矿物质丢失外,它们还可增加骨矿物质含量〔6~8〕,减轻胃肠道不良反应,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异黄酮衍生物依普拉芬是一种合成的异黄酮衍生物,属于植物性雌激素类药物。

该药能明显降低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的骨转换速度,增加腰椎骨密度,对老年性骨质疏松也有一定治疗作用。

依普拉芬的不良反应较少,多为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等,并具有良好的依从性,被认为是一种极具潜力的新型骨质疏松药物。

4其他锶是一种化学性质类似于钙的元素,锶盐能诱导骨重建的解偶联,可以保持骨更新的速度,在保持骨形成的同时减少骨吸收,改善骨骼的机械强度,但不影响骨骼的矿化及不改变骨结构。

所以锶盐是一种对骨代谢具有双向调节作用的药物。

骨保护素具有抑制破骨细胞分化及增加骨密度的生物学作用,为一种诱饵受体,其作用是结合或中和破骨细胞分化因子,减少前体破骨细胞的分化及成熟破骨细胞的活性,抑制骨吸收。

此外,骨保护素还可拮抗各种促骨吸收因子引起的骨吸收。

用重组骨保护素可防止骨质疏松和及逆转骨质疏松。

综上所述,虽然目前治疗骨质疏松症的药物种类繁多,药物有效性近年来显著提高。

但是,有关骨质疏松症的药物治疗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①骨质疏松症发病机制仍然存在各种猜测,其具体机制仍待研究;②各种药物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作用靶点各有差异,其有效性与安全性仍需大量随机对照试验加以证实;③研究骨质疏松症的生物学特征,明确部分患者耐药的机制,将为临床治疗骨质疏松症的药物选择提供理论依据;④激素类药物在治疗骨质疏松症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也为骨质疏松症治疗开辟了新的思路,但激素类药物的最佳计量、疗效的评定等问题仍存在争议。

虽然,目前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药物治疗已取得许多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仍有很多问题有待探讨。

针对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药物治疗存在的问题地深入研究在今后临床治疗骨质疏松症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1][2][3][4][5]司芹芹。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与骨质疏松关系的实验研究.中外医疗,2008,27,(22):6-7.[6]谢蓉星,陈文韩,陈少珠.IGF-II 及CT 含量对正常人骨代谢的影响。

放射免疫学杂志,2005,18(1):23-25.[7][8]谭雯,吴晞.临床常用抗骨质疏松药物[J].上海医药,2013,v.34;No.38009:6-9.[9]刘念,程泽能,李焕德.抗骨质疏松药物研究进展[J].中国新药杂志,2004,S1:1243-1246.[10]陈伟荣.抗骨质疏松药物的临床应用进展[J].中国药房,2008,No.23032:2546-2549.[11]胡春明,王成学,莫丽娟,林崇明,孙丽敏.骨质疏松药物治疗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8,21:2178-2180.[12]张华金,陈冬,杜学志.防治骨质疏松药物一瞥[J].中国药业,1997,09:33-34.[13]徐姝,李静,符加红,刘佳丽.骨质疏松药物治疗新进展[J].中国实用医药,2009,v.422:249-250.[14]王思成,杨雪骅,苏佳灿,曹烈虎,李卓东.抗骨质疏松药物临床应用的进展[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9,v.13;No.40746:9163-9166.[15]崔莹,冯正平.抗骨质疏松药物的研究进展[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5,v.2103:367-371.[16]北京积水潭医院药剂科.常见治疗骨质疏松药物的不良反应[N].中国医药报,2013-08-28007.[17]张永波,梁孝印,唐勇.骨质疏松药物治疗研究进展[J].社区医学杂志,2005,10:31-32.[18]冯佳,苏林冲,向阳.抗骨质疏松药物研究进展[J].安徽医学,2012,v.3306:767-770.[19]胡芳.常用抗骨质疏松药物临床应用分析[J].亚太传统医药,2012,v.8;No.8307:67-68.[20]张林基,张元平.骨质疏松药物研究进展[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11,v.32;No.14103:202-203.[21]许海芬.骨质疏松药物研究进展[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1,v.20;No.17223:65+68.[22]卢少兰,廖日房,李国成,彭锋.骨质疏松药物的治疗进展[J].广东药学,2003,02:56-57.[23]张燕燕,卢春燕,陈德才.抗骨质疏松药物研究进展[J].西部医学,2007,01:139-140.[24]蒋晔.抗骨质疏松药物的开发与质量控制[D].河北医科大学,2006.[25]陆声,常山.骨质疏松药物治疗的新进展[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1,09:80-8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