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症疾病及治疗药物介绍

合集下载

老年人骨质疏松症的药物治疗

老年人骨质疏松症的药物治疗

老年人骨质疏松症的药物治疗老年人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的慢性骨骼疾病,其主要特征是骨骼密度降低和骨骼微结构破坏,易发生骨折。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突出,老年人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也在不断增加,给老年人的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

及时有效地治疗老年人骨质疏松症显得十分重要,而药物治疗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之一。

本文将从药物治疗的角度介绍老年人骨质疏松症的药物治疗方案及其注意事项。

一、骨质疏松症的主要药物治疗1. 双磷酸盐类药物双磷酸盐类药物是目前治疗骨质疏松症最常用的药物之一,其主要作用是抑制骨骼吸收,减少骨骼破坏。

常用的双磷酸盐类药物有阿仑膦酸钠、伊布莫酮酸、帕米膦酸等。

这些药物可以有效地提高骨密度,减少骨折的风险。

但是在使用双磷酸盐类药物时,患者需要密切关注肝功能和肾功能的变化,同时要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和骨代谢标志物检测,以及定期做牙科检查,避免出现颌骨坏死等严重副作用。

2. 雌激素类药物雌激素在维持骨密度和骨质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雌激素类药物也被广泛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症。

雌激素可以抑制骨骼的破坏,并促进骨骼的形成。

长期使用雌激素类药物可能会增加患者患乳腺癌、子宫癌和血栓等风险,因此在使用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剂量和监测患者的健康状况。

3. 钙和维生素D钙和维生素D是维持骨骼健康的重要营养素,对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症至关重要。

老年人常常会因为饮食结构不合理或者吸收能力下降而导致钙和维生素D的摄入不足,这时就需要通过补充钙和维生素D的药物来维持骨骼健康。

常用的钙剂有碳酸钙、乳酸钙、骨化三醇等,而维生素D则主要有鱼肝油、维生素D3等。

1. 进行全面的评估在进行药物治疗之前,需要对老年人的健康状况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骨密度检测、肝肾功能检查、心血管疾病和其他慢性疾病的评估等。

只有了解了患者的全面状况,才能选择合适的药物治疗方案。

2. 个体化治疗由于每个老年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病情都有所不同,因此在进行药物治疗时需要进行个体化治疗。

骨质疏松治疗

骨质疏松治疗
29
影响钙吸收的因素很多, 维生素D能促进小 肠上皮对钙的吸收。蛋白质被消化成氨基酸, 如赖、色、精、亮、组等氨基酸, 与钙形成 可溶性钙盐, 亦可促进钙吸收[1]; 植物 酸, 草酸, 脂肪能与钙结合形成不溶性化 合物, 引起钙吸收障碍。过多摄取乙醇、尼 古丁、咖啡因也可影响钙的吸收。
30
服用钙剂的方法
5
副作用
雌激素的副作用:白带增多,乳房肿胀、 子宫不规则出血,发生率约为10%,有报 道女性激素可以提高乳癌、子宫癌的发生 度,因此,应每半年进行一次有关检查。
6
雌激素类:
雌激素类:此类药物只能用于女性患者。雌激素类药物能 抑制骨转换阻止骨丢失。临床研究已充分证明雌激素或雌 孕激素补充疗法(ERT或HRT)能降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 生危险,是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的有效措施。
31
钙制剂应在饭后1~1.5h服用,此时胃酸分泌 多,有利于钙的吸收。另外,分次补钙和随餐 食用也有利于钙的吸收。因为同一时间补钙太 多,机体内与钙结合的受体数量有限,一下子 吸收不了。食物中的营养素如维生素C、维生 素D、氨基酸等可促进钙的吸收。每次以3 0 0毫克为宜。人体肠道每次最多吸收300毫克
21
阿法骨化醇(α-D3,Alfacalcidol)是1α(OH)D3, 经肝(无须羟化,所以肾功能不全者亦可应用)羟化为 1,25(OH)2D3参与骨矿代谢。0.5-1.0μg/d,,长期服用 (3-6个月以上)。
22
维生素D:
有利于钙在胃肠道的吸收。维生素D缺乏 可导致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增加骨 的吸收,从而引起或加重骨质疏松。成年 人推荐剂量为200单位(5ug)/d,老年人 因缺乏日照以及摄入和吸收障碍常有维生 素D缺乏,故推荐剂量为400~ 800IU(10~20ug)/d。

骨质疏松症的发生机制及治疗药物

骨质疏松症的发生机制及治疗药物

骨质疏松症的发生机制及治疗药物引言: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是一种以骨质量减少、骨组织微结构恶化和骨易碎为特征的慢性代谢性骨病。

随着世界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骨质疏松症已成为社会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本文将介绍关于骨质疏松症发生的机制,以及治疗该疾病所使用的常见药物。

一、骨质疏松症的发生机制1. 雌激素下降女性更容易罹患骨质疏松症,这与雌激素水平下降有关。

雌激素具有调节成骸合成、稳定内源性胶原纤维和抑制多核吞噬细胞生成等作用,因此其缺乏会影响正常的成骸和修复功能。

2. 钙与维生素D缺乏钙是构建骨组织所必需的元素,而维生素D则是帮助钙吸收的重要辅酶。

如果长期缺乏钙和维生素D,人体就会储备消耗骨组织中的钙以平衡血液中的钙离子浓度,导致骨质疏松。

3. 骨再吸收增加骨由成骸和吸收两个过程组成,这两个过程平衡决定了整体的骨代谢状态。

在骨质疏松症患者中,骨再吸收明显增加而新生骨量不足,导致了骨质流失。

4. 遗传因素遗传因素也被认为是影响一个人是否患有骨质疏松症的重要因素。

家族史上存在该疾病患者的个体更容易发展成为患有骨质疏松症。

二、治疗药物1. 双膦类药物双膦类药物是目前治疗骨质疏松症最常用的药物之一。

它们通过抑制成骠吸收作用来减缓或阻断进一步发展成骨质疏松。

常见的双膦类药物包括伊万立膦、奥美拉唑和雷米普利等。

然而,长期使用双膦类药物可能会引起肝功能异常、颅内压增高等副作用。

2. 雌激素类药物由于雌激素在骨质疏松发生机制中的重要性,某些患者可以通过使用雌激素替代治疗来缓解症状。

然而,长期使用雌激素也可能会增加乳腺癌、心血管疾病等风险,因此需要仔细权衡利弊。

3. 选择性雌激素调节剂这一类药物能够模拟雌激素对骨组织的保护作用,同时不会增加像乳腺癌这样的女性特定风险。

其中最为常用的是盐酸雷洛昔芬。

4. 维生素D及其衍生物维生素D在骨代谢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在治疗骨质疏松时应注重维生素D 水平的调节。

骨质疏松的药物治疗

骨质疏松的药物治疗

骨质疏松的药物治疗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骼质量减少和骨骼微结构改变为特征的代谢性骨病,容易导致骨折。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已经逐渐增加。

那么,骨质疏松症该如何治疗呢?目前,治疗骨质疏松症的药物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抗再吸收药物,可以抑制骨骼的破骨细胞的活动,减少骨质的流失。

常见的抗再吸收药物有双磷酸盐类药物和雌激素类药物;另一类是促成骨药物,可以刺激新骨形成,补充骨质的缺失。

这里,我们将详细介绍这两类药物的治疗原则以及常用药物的作用、用法和禁忌症。

一、抗再吸收药物1.双磷酸盐类药物双磷酸盐类药物是目前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主要药物之一,能够抑制骨骼破骨细胞的活性,减少骨骼的流失。

常见的双磷酸盐类药物有阿仑膦酸、伊那帕米韦等。

这些药物应在医生指导下用药,遵守治疗原则,不超过使用期限,以防止药物滥用,导致副作用和耐药性。

2.雌激素类药物雌激素可以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降低骨骼的流失。

但是,由于雌激素具有增加乳腺癌、子宫癌、血凝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此,雌激素治疗只适用于经过敏感度检查后尚未进入更年期、子宫切除或接受雌激素-孕激素替代疗法的妇女。

二、促成骨药物1.钙拮抗剂钙拮抗剂能够减缓骨质流失,但是,目前的研究数据并不支持钙拮抗剂的长期使用对骨质的保护作用。

因此,其应用也有所限制。

2.骨形态发生蛋白质骨形成转录因子(BMP)是一类能够促进骨形成的蛋白质,骨形态生成蛋白质(BMP)类药物能有效促进新骨组织的生长和修复。

目前,已经有一些BMP类药物上市,例如无细胞骨基质(ACBM)和着骨缩合素(OP-1)等,但是,这些药物的可能副作用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3.生长激素生长激素是一种给药方式较为特殊的促成骨药物。

生长激素能够增加血中的IGF-1,这是一个有助于骨生长和骨钙沉积的物质。

目前,生长激素已经用于治疗小儿垂体矮小症和尿毒症等疾病。

但是,由于生长激素能够促进细胞生长和分裂,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因此应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骨质疏松及其药物治疗PPT课件

骨质疏松及其药物治疗PPT课件

甲状旁腺激素类药物
甲状旁腺激素
甲状旁腺激素可以促进骨骼生长和骨密度增加,对严重的骨质疏松症有较好疗效 。常用的甲状旁腺激素类药物有特立帕肽等。
甲状旁腺激素相关肽
这类药物可以模拟甲状旁腺激素的作用,促进骨骼生长和骨密度增加,同时避免 了甲状旁腺激素的一些副作用。常用的甲状旁腺激素相关肽类药物有阿巴洛肽等 。
治疗效果不佳
如果患者骨密度持续降低、骨折发生 率未降低或疼痛症状无缓解,应考虑 调整治疗方案。
药物副作用
患者依从性
评估患者用药依从性,针对依从性差 的患者,制定个性化的用药指导和调 整方案。
如患者出现药物不耐受或严重副作用, 需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患者教育及随访管理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用药指导
向患者详细解释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 项等,确保患者正确用药。
发病原因
包括遗传、内分泌、营养、药物及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其中,雌激素缺乏、 钙和维生素D摄入不足、长期使用某些药物(如激素类药物)以及不良生活习惯 (如吸烟、饮酒、缺乏运动)等均可增加患病风险。
临床表现及危害
临床表现
骨质疏松患者常无明显症状,但随着病情发展,可出现疼痛、脊柱变形和骨折等情况。疼痛部位以腰背部为主 ,也可出现全身骨痛;脊柱变形可表现为身高变矮、驼背等;骨折则好发于髋部、脊柱、腕部等部位。
药物治疗的副作用
虽然药物治疗可以有效地减缓骨质疏松症的进展,但长期使用可能会产 生一些副作用,如胃肠道不适、骨折风险增加等。
03
患者的依从性问题
由于骨质疏松症需要长期治疗和管理,患者的依从性对于治疗效果至关
重要。然而,一些患者可能会因为各种原因(如药物副作用、经济原因
等)而中断治疗。

治疗骨质疏松的西药及使用说明

治疗骨质疏松的西药及使用说明

治疗骨质疏松的西药及使用说明骨质疏松是一种常见的骨骼疾病,主要因骨量减少、骨质变薄和骨骼结构破坏而导致骨骼脆弱易碎。

这种疾病在老年人中尤为普遍,但也可能在其他人群中发生。

为了有效治疗骨质疏松症,西药被广泛使用,并且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常用西药治疗骨质疏松的分类西药治疗骨质疏松主要分为两类:抗吸收剂和促骨形成剂。

1. 抗吸收剂抗吸收剂主要通过抑制骨骼中骨质破坏细胞的活性,达到抑制骨吸收的效果。

常用的抗吸收剂有:(1)双膦酸盐类药物:阿仑膦酸、帕米膦酸等。

(2)雌激素拮抗剂:舒莫芬、依西美坦等。

(3)钙离子抑制剂:硅酸铝钙等。

2. 促骨形成剂促骨形成剂主要通过刺激骨骼中骨质生成细胞的活性,促进骨骼的新陈代谢。

常用的促骨形成剂有:(1)重组人骨形成肽:培美曲塞。

(2)钙剂:钙剂可以提供补充钙质所需的营养物质。

二、使用西药治疗骨质疏松的注意事项在使用西药治疗骨质疏松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使用药物。

使用西药治疗骨质疏松需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不可随意更改剂量或停药。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包括年龄、性别、病情等综合因素,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2. 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

西药治疗骨质疏松可能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如胃肠道不适、头痛、肌肉酸痛等。

如果症状严重或持续时间较长,应及时告知医生,以便调整治疗方案。

3. 配合钙质和维生素D的补充。

骨质疏松症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合理补充钙质和维生素D。

钙质和维生素D对于骨骼健康至关重要,可以协助西药发挥更好的疗效。

4. 注意日常生活中的骨质疏松防治措施。

除了药物治疗,日常生活中的骨质疏松防治措施同样重要。

如合理饮食,摄入丰富的钙质和维生素D食物;适度运动,增强骨骼负重能力;避免过度饮酒和吸烟,以免加重骨质疏松症状等。

三、结语西药在治疗骨质疏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抗吸收剂和促骨形成剂是最常用的治疗药物。

在使用过程中,我们应重视医生的建议,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并配合钙质和维生素D的补充。

骨质疏松患者常用药物及用药指南

骨质疏松患者常用药物及用药指南

骨质疏松患者常用药物及用药指南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病症,特点是骨密度下降,骨骼变脆,易发生骨折。

为了治疗和预防骨质疏松症,药物治疗通常是必要的。

下面是骨质疏松患者常用的药物及其用药指南。

1. 双膦酸盐类药物(例如阿仑膦酸、伊万膦酸):双膦酸盐类药物是目前治疗骨质疏松的首选药物。

它们通过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减少骨骼的破坏,从而增加骨密度、降低骨折风险。

这类药物通常需要口服或静脉注射,治疗期为3-5年。

使用时要注意遵循医生的处方用药剂量,同时应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如胃肠道不适、肾功能异常等。

2. 雌激素类药物:雌激素在骨代谢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能够促进骨形成,抑制骨吸收。

但是,由于雌激素会增加患者乳腺癌、子宫癌和血栓等风险,所以仅适用于某些特定的人群,如早绝经、其他疾病禁用其他药物的患者。

使用雌激素类药物时,应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监测和评估。

常见的副作用包括月经改变、头痛、乳腺增生等。

3. 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SERMs):SERMs是一类能够在骨骼中模拟雌激素作用的药物,如拉尔鲁肽。

它们可以增加骨形成,减少骨吸收,从而改善骨质疏松症。

SERMs不仅对骨骼有益,还可以减少乳腺和子宫的风险。

常见的副作用包括潮热、血栓形成等。

务必在医生的建议下使用。

4. 钙及维生素D补充剂:钙和维生素D是维持骨骼健康所必需的。

钙可以促进骨形成,而维生素D有助于钙的吸收和利用。

因此,骨质疏松患者需要补充足够的钙和维生素D。

一般来说,成人每天需要摄入1000-1200mg的钙和800-1000IU的维生素D。

但是,具体的剂量应根据个体的情况以及医生的建议确定。

注意,钙和维生素D的补充剂应与其他药物分开服用,以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

除了药物治疗外,还有其他一些非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改变同样重要。

以下是骨质疏松患者的用药指南:1. 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和处方使用药物,不可随意增减剂量或更改用药时间。

2. 定期复查骨密度,并根据复查结果与医生共同制定治疗计划。

骨质疏松症治疗药物

骨质疏松症治疗药物

骨质疏松症治疗药物,超全总结骨质疏松症(OP)是最常见的骨骼疾病。

我国5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女性为20.7%,男性为14.4%。

为促进抗骨质疏松的合理使用,中华医学会和中华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等制订和发布了《骨质疏松症基层合理用药指南》。

一、抗骨质疏松药物的分类骨组织是一个代谢非常旺盛的组织。

钙是构成骨骼的主要成份,但骨质疏松(OP)的发生并不都是因为单纯缺钙,主要是由于骨质流失速度超过骨质形成速度。

二、抗骨质疏松药物的选择对低中度骨折风险者,首选口服药物如阿仑膦酸钠治疗。

对口服不能耐受、依从性欠佳及高骨折风险者,如多发椎体骨折或髋部骨折的老年患者、骨密度水平极低的患者,可考虑使用注射剂如唑来膦酸、特立帕肽治疗。

对于仅存在椎体骨折高风险,而髋部和非椎体骨折风险不高的患者,可考虑选用雌激素或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药如雷洛昔芬治疗。

新发骨折伴疼痛的患者,可考虑短期使用降钙素治疗。

降钙素类药物的突出特点是能明显缓解骨痛,对骨质疏松症及其骨折引起的骨痛有效。

三、抗骨质疏松药的联合用药不建议联合应用相同作用机制的药物。

钙剂及维生素D作为基础治疗药物,可以与抑制骨吸收药或促进骨形成药联合使用。

四、抗骨质疏松症药物疗程个体化。

所有治疗应至少持续1年。

建议静脉双膦酸盐治疗3年,口服双膦酸盐治疗5年,疗程结束后对骨折风险进行评估,如为低风险,可考虑实施药物假期;如骨折风险仍高,可以继续使用双膦酸盐或换用其他抗骨质疏松症药物。

特立帕肽疗程为18~24个月。

降钙素连续使用时间一般不超过3个月。

五、常用治疗药物及注意事项1、骨营养补充药阿法骨化醇、骨化三醇:在治疗骨质疏松症时,可与其他抗骨质疏松药物联合应用。

2、抑制骨吸收药1)双膦酸盐类2)降钙素类鉴于鼻喷剂型鲑降钙素具有潜在增加肿瘤风险的可能,鲑降钙素连续使用时间一般不超过3个月。

3)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类代表药物:雷洛昔芬。

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类,不是雌激素,在骨骼与雌激素受体结合,发挥类雌激素的作用,抑制骨吸收,增加骨密度,降低椎体骨折发生的风险;而在乳腺和子宫则发挥拮抗雌激素的作用,因而不刺激乳腺和子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见骨折部位
✓ 脊椎、髋部、前臂远端
7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特点
8
骨质疏松症患者若发生髋部骨折,伤后一 年内 死亡率高达20% 致残率高达50%
9
骨质疏松症分类和发病原因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 老年性骨质疏松症:老年人肾功能下降使活性 维生素D合成下降,骨骼代谢出现异常
➢ 绝经性骨质疏松症:雌激素使骨细胞营养、生 长、发育、代谢调节的重要激素,绝经后雌激 素下降会导致骨质疏松
➢ 肾性骨病:肾功能障碍使活性维生素D合成下降, 骨骼代谢出现异常
➢ 类风关致骨质疏松症
➢ 药物致骨质疏松症:糖皮质激素、抗癫痫药、甲状
腺素、肝素;
11
正常人体内骨转换保持动态平衡,当各种原因(年龄、激素、疾病、
药物等)致使骨吸收>骨形成时,则骨质疏松症。
12
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表现
疼痛
疼痛是骨质疏松的最常见和最重 要的临床表现。
近端; 骨折发生及年龄,绝经的时间,骨质疏松的
程度有关;
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原发性骨质疏松诊治指南,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2011:4(1):2-17 17
骨质疏松症的风险评估
骨质疏松症一分钟测试题 骨质疏松症自我筛查工具
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原发性骨质疏松诊治指南,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2011:4(1):2-17 18
10
骨质疏松症分类和发病原因
继发性骨质疏松症
➢ 糖尿病致骨质疏松症:目前已认识到不存在对骨骼 安全的 GCs 阈剂量。有研究表明,即使每日口服泼尼 松剂量低于5 mg,骨质疏松的危险性同样增加。2010 年ACR指南提出:任何疗程(包括小于1个月的激素 治疗),所有剂量范围,均需要干预。
➢ 内分泌疾病致骨质疏松:甲亢、甲旁亢、糖尿病等 疾病致骨骼代谢异常
产生疼痛的原因:
骨吸收时骨小梁破坏消失和骨膜下 皮质骨的破坏等均会引起全身骨痛, 以腰背痛多见。
骨折,包括微骨折及畸形引起的肌力 改变均导致疼痛。
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原发性骨质疏松诊治指南,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2011:4(1):132-17
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表现
身长缩短、驼背畸形 这是继腰背疼之后出现的重要的 临床体征之一。 发生原因:由松质骨和密质骨组 成的骨骼中,松质骨更易发生骨质 疏松。特别是椎体前部,几乎全部 由松质骨组成,而且是支撑身体的 支柱,负重量大,更易发生骨折变形 出现驼背。
骨质疏松症治疗
1
目录
骨质疏松症定义 骨质疏松症的危害 骨质疏松症分类和发病原因 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表现 骨质疏松症的诊断 骨质疏松症的治疗
2
骨质疏松症定义
➢ WHO(世界卫生组织 1994):骨质疏松症是 全身性的骨量降低,骨组织微结构退化,导 致骨脆性增加,极易造成骨折的一种疾病。
➢ NIH(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 2001):骨质疏 松是一种以骨强度降低为特征的骨骼疾病, 致使病人的骨折危险性增高[1]。
非药物治疗 治疗药物
处理
23
非药物治疗——体育锻炼
负重和力量训练对骨的发育和维护都有好处 最显著的例子就是对网球运动员主要发力手臂及另一只手 臂BMD的比较 负重就像轻步快走一样简单。跳跃和跑步时骨骼承受冲击 负荷 在坐着的时候可以做轻微的脊柱伸展运动,这有助于增强 背部的伸肌,并使低位的肋骨从骨盆内上移
骨质疏松症的诊断
依据WHO标准,以脆性骨折史或DXA检测T值判断是否为骨 质疏松症。
绝经前妇女参考Z值,绝经后妇女参考T值。
诊断
依据
正常 骨量低下 骨质疏松 重度骨质疏松
T≥-1 -2.5<T<-1 T≤-2.5,或者有脆性骨折史 T≤-2.5合并一处或多处骨折
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原发性骨质疏松诊治指南,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2011:4(1):2-17 22
• 双能X线吸收测量法(DXA) • 超声骨密度检查(QUS)
实验室检查
• 骨转化的生化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标
6. Brown JP, et al. 2002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osteoporosis in Canada. CMAJ. 21 2002;167(10 Suppl):S1-34
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原发性骨质疏松诊治指南,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2011:4(1):142-17
身长缩短
-4cm
-9 cm
55 years
65 years
75 years
15
驼背畸形
16
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表现
脆性骨折 骨质疏松症骨折特点:
外力比较小,大都是间接外力; 骨折部位恒定,好发于胸腰椎、桡骨、股骨
5
骨质疏松症的危害
高发病率 高病残率:椎体、腕部 高死亡率:30%髋部骨折死亡率 巨额花费:无法治愈 环境危害:家庭、社会
——不认识,不重视
6
骨质疏松症的严重后果——骨折
定义
✓ 骨质疏松性骨折,也称为脆性骨折,或者低应 力骨折,是指在日常活动状态下或者轻微创伤 (从站立或者更低高度跌倒)即可发生的骨折
正常骨骼由皮质骨 、支状骨构造而成
正常骨骼
骨质疏松的骨骼
骨质疏松的骨骼
[1] The NIH Consensus Development Panel on Osteoporosis Prevention, Diagnosis, and Therapy. JAMA 285:785-795, 20013
骨质疏松症一分钟测试题
如果上面任何一条问题的回答为“是”,就表明您有患上骨质疏松症的危险。
19
骨质疏松症自我筛查工具
Meta分析 表明,本 方法能够 识别87% 的骨质疏 松症患者 ,敏感性 较高。
20
骨质疏松症诊断
脆性骨折:非暴力、轻微外力发生骨折 X光平片 骨密度检查: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标准
骨量随年龄的增加而变化
4
骨质疏松症的危害
• 我国正在跑步进入老年社会。10年中我国老 年人增加5000万,现在以每年平均1000万人 的增幅跑步前进。
• 到2050年,老年人口将发展到3.4个人中有1 个人,且呈现高龄化。
• 随之而来骨质疏松人口迅速增加,医务人 员面临着骨质疏松防治工作的巨大挑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