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品牌缺失的原因及发展分析

合集下载

中国奢侈品发展和消费现状

中国奢侈品发展和消费现状

中国奢侈品发展和消费现状中国奢侈品发展和消费现状奢侈品是一种超出人们生存与发展需要范围的,具有独特、稀缺、珍奇等特点的消费品。

店铺给大家整理了中国奢侈品发展和消费现状,希望你们喜欢!中国奢侈品发展和消费现状一、中国奢侈品市场发展现状中国奢侈品协会的的《中国奢侈品报告》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消费者全球高端消费品消费达到9550亿元,中国消费者在世界各地的高端消费品消费总和占全球高端消费品市场总容量的21.9%左右,个人消费用品类更是占到全球的46%以上,中国消费者已经成为全球高端消费品市场无可争议的大买家。

消费渠道方面,2014年我国消费者通过境内店面、代购以及出境购买三个渠道消费比例分别保持在30%、15%和55%左右,出境购买仍是高端消费品销售的主要渠道。

从门店数量来看,自2010年以后,各大品牌在中国的扩张速度都开始放缓,大多数品牌对未来的扩张均持保守态度,更加注重门店的翻新、迁址和运营的改善。

2014年全国所有品牌包括新兴品牌在内仅有100家左右新店开张,蔻驰、普拉达和MCM品牌店分别新增店面13、7和10家;果博斯关闭店面7家,多数为男装店面。

从高端消费品供给结构来看,我国高端消费品市场类商品品类丰富,国内外品牌在不同类别的高端消费品中有不同的表现。

总体而言,除了少数酒类、烟草、茶叶类外,我国高端消费品多依赖于进口,国外品牌在国内市场占据着主导地位,我国本土品牌缺失现象严重。

在化妆品、珠宝、汽车、腕表等个人用品类和交通工具类高端消费品市场中,国外品牌占据了绝对销售份额。

贝恩公司的《2014中国奢侈品报告》中显示,我国内地高端消费品市场各类别前五大品牌普遍都被国外品牌占据,且占据市场份额超过40%,仅有周大福品牌在珠宝类中位居第三名。

在高档住宅类和饮食类高端消费品市场中,我国本土品牌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从高端消费品需求来看,我国富裕消费者的数量在迅猛增长,预计2015年将超过400万,中国将成为仅次于美国、日本和英国的全球富裕家庭第四多的国家,富裕人群的增加将会有效的带动我国高端消费品的需求。

从品牌角度对老字号困境及出路的分析

从品牌角度对老字号困境及出路的分析

从品牌角度对老字号困境及出路的分析【摘要】许多老字号衰落的原因,一方面是不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另一方面是内部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本文利用品牌工具进行分析,认为在品牌层面上,核心价值偏离、品牌文化落伍、品牌个性保守、品牌形象负面因素多、产品创新缺失等是老字号困局的主要原因。

老字号要焕发青春与活力,需要引入现代品牌运营思想,在企业制度创新、产品创新上狠下功夫,重塑品牌形象,积极开展整合营销传播,并在条件具备的时候果断进行品牌扩张,这样,老字号就能走出困局。

【关键词】老字号;品牌;经营策略0.引言中国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商业传统并不缺乏,晋商、徽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商业文化发达的明证。

悠久的商业传统给我们留下众多的老品牌,或称老字号。

为了保护中国的老字号,2006年4月,国家商务部发布了《“中华老字号”认定规范(试行)》“振老字工程”方案,表示在3年内由国家商务部在全国范围认定1000家“中老字”,并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名义授予牌匾和证书。

一方面,有政府的扶持和鼓励,有社会有识之士的呼吁;另一方面,是老字号失落的现实:除了少数明星以外,大量的老字号逐渐淡出公众的视野。

是什么原因导致老字号的整体衰落呢?有什么办法可以使老字号焕发青春与活力呢?本文尝试从品牌的角度回答这个问题。

1.老字号整体衰落的原因分析为什么许多老字号走向一条不归之路?产品还是那个产品,不同的是环境。

任何品牌都有它生存的环境依据,根据宏观环境分析的PEST模型分析,老字号所诞生的那个传统农业社会,其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技术环境都与现代社会有天壤之别。

在政治与法律环境方面,许多老字号不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和商标注册,导致专门人才、专有技术和品牌资源的流失;不重视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导致产权不清、官司不断、管理混乱;经济环境方面,消费者支付能力大大提高,消费结构发生巨大变化,新的消费热点不断涌现,老字号对这些变化显得手足无措;社会文化环境方面,消费者的受教育水平提高了,价值观念和消费习俗不同了,尤其是受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影响,消费者对质量、档次、功能、包装和服务的要求发生了很大变化,许多老字号还停留在满足消费者基本物质需求的认识层次上;技术方面,新技术层出不穷,尤其是互联网的出现,老字号没有充分把握技术进步带来的机会。

中国企业的成长与战略方案的缺失

中国企业的成长与战略方案的缺失

中国企业的成长与战略方案的缺失近年来,中国企业在全球经济竞争中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力量。

然而,中国企业的成长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战略方案的缺失问题,这不仅影响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制约了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首先,中国企业在成长过程中存在着由“跟随者”到“创新者”的转变缺失。

在全球经济竞争中,创新成为了企业立足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然而,许多中国企业在开始阶段只是通过模仿、跟随他人的成功经验来实现快速发展,缺乏自主创新能力。

这使得他们在市场竞争中陷入价格战与低价竞争的困境,无法真正提升企业附加值与竞争优势。

其次,中国企业在战略规划方面存在不足。

战略规划是企业实现长期发展目标的基础,但在中国企业中,战略规划往往被忽视或者只停留在表面层面。

企业缺乏对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的深度分析,以及对长期发展目标和战略路径的明确规划,导致企业容易对市场变化应对不及时,错失机遇或者陷入困境。

第三,中国企业在组织架构和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也存在不足。

组织架构是企业实施战略的基础,但很多中国企业的组织结构较为僵化和官僚,决策缓慢,难以适应市场变化的快速性。

此外,中国企业往往重视短期业绩,忽视人才培养和激励,导致人才流失和团队能力不足,进一步制约了企业的长期发展。

最后,中国企业在品牌建设和市场营销方面也存在不足。

品牌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但中国企业在品牌建设方面相对滞后。

很多企业在产品设计和质量控制上做得很好,但在品牌战略和营销策略方面缺乏创新和深度。

这导致企业在国际市场上难以树立差异化竞争优势,无法有效地吸引消费者和扩大市场份额。

针对以上问题,中国企业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加强战略方案的制定和实施。

首先,企业应积极推进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升,鼓励员工提出新的理念和方法。

其次,企业应加强对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的分析,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特点和市场需求的长期战略规划。

此外,企业还应推进组织架构和人才队伍的,提高决策效率和团队能力。

产生企业品牌危机的原因及管理方法

产生企业品牌危机的原因及管理方法

产生企业品牌危机的原因及管理方法产生企业品牌危机的原因及管理方法品牌危机是指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由于企业自身的失职、失误,或者内部管理工作中出现缺漏等等,从而引发的突发性品牌被市场吞噬、毁掉直至销声匿迹,公众对该品牌的不信任感增加,销售量急剧下降,品牌美誉度遭受严重打击等现象。

下面这篇论文是关于产生企业品牌危机的原因和一些管理品牌方法,希望能帮到大家!产生企业品牌危机的原因及管理方法篇1一、品牌危机的定义及特征品牌危机的定义是:品牌所代表的产品(服务)及其组织的自身缺失或外部不利因素以信息的形式传播于公众,从而引发公众对品牌的怀疑,降低好感甚至拒绝与敌视并付诸相应的行动,使得该品牌面临严重损失威胁的突发性状态。

它具有以下特征:第一,破坏性。

品牌危机会破坏消费者对企业产品品牌的感知、识别、联想与忠诚,也会损害到品牌的市场力量,并进而给企业的品牌价值带来损害。

第二,突发性。

企业的品牌危机总是在意想不到、没有准备的情况下突然爆发的,就会像一根牵动社会的“神经”,迅速引起社会各界的不同反应,令社会各界密切关注。

第三,低可见性。

其一方面容易导致企业产品的顾客、社会公众等对危机事件本身的恐惧感,引起品牌危机效应的扩散;另一方面也意味着企业管理者往往必须在缺乏充分、准确信息的情况下做出决策,再加上决策时间方面的限制,管理者很难做出果断、正确的决策。

第四,关联性。

品牌、传媒、公众三者之间是一种互动关系,品牌及其企业的自身缺失或外部不利因素,被传媒以信息的形式公布于公众之中。

当公众体验或知晓有关品牌的负面信息时,并觉得品牌侵犯了他们的权益时,那么公众就可以拿起武器向品牌开战。

同时品牌与传媒之间也产生了一种紧张关系。

所以当品牌出现危机时,不仅要处理好与公众的关系,还要处理好与传媒的关系。

二、品牌危机形成的原因1.质量危机已经投放市场的产品,由于设计或制造技术方面的原因,而造成产品存在缺陷,不符合相关法规、标准,从而引发质量问题。

我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我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 1 0
5 5 00


45 ∞
的 目标还有较 长的一段路要走 。像 “ 西 湖龙 井” 这类历史名 牌, 在具有高知名度后 , 地方政府仍会为了传统技艺的传承 , 品牌 名誉 的持续 , 做诸 如 白2 0 1 1 年起连 续六 年每年投 入 1 O 0 万用于手 丁炒 茶中心的建设 等事 务 ; 此外, 西 湖龙井每年用 于打假维权 的费用更是数额庞大。
据浙大 C A R D农业品牌研究 中心的定义 , 茶 叶区域公用 品牌 就是特定 区域 内各类相关组织所共有 的, 在茶叶生产地域范 同、 品种 品质管理 、 品牌使用许可 、 品牌营销与传播等方面具 有共 同诉 求与行动 , 以联合提 高区域 内外消 费者 的评 价 , 使
茶 叶 产 品 与 区 域 形 象 共 同 发 展 的茶 叶 品牌 u 。它 是 茶 产 业 在 整 体 经 营 呈 现 分 散 态势 , 产 业 规模 基 础 小 , 缺 乏 品牌 建 设 所 需 的 资 本 支 持 下 的 发展 选 择 ; 一 般 由政 府 主 导 , 在 相 应 政 策 和 资金扶持下 , 降低茶农进入 市场的成本 , 促 进 生 产 企 业 的 创办 和产业集群 的形成 , 进 而获得市场突破 , 带 动 地 方 经 济 发 展 。 当然 , 我 国 茶 叶 区域 公 用 品牌 的创 建 和 管 理 中也 存 在
二、 原 因分 析
1 . 产 权 设 置
系列 的问题 , 特别是 随着知名度 的提升 , 其 间的矛盾也 口
问题 与 原 因进 行 了 分 析 , 并 由 此 提 出相 关 的 建 议 , 希 望 为 有
益 突出尖锐 。本文 对我 国茶 叶区域公 用品牌管理 中存 在的

“旭日升”的衰落启示

“旭日升”的衰落启示

“旭日升”的衰落启示摘要:本文通过对“旭日升”品牌的从成功走向失败的过程进行回顾,简要分析了该品牌战略得与失的原因,为品牌管理提供借鉴。

1.旭日升的神话破灭案例可口可乐是一个神话,在中国,旭日升也是一个神话。

旭日升早期的高速成长丝毫不逊于可口可乐,但可口可乐把故事延续了100多年,旭日升则已成为明日黄花。

旭日升的神话诞生于河北冀州,1993年冀州供销社成立了旭日集团,公司总裁段恒中在考察国内外饮料市场后大胆投入了3000万元用于冰茶生产,在生产技术上,它将国际流行的碳酸加工工艺与茶饮料加工特点相互糅合,生产出具有流行时尚和传统风格的冰茶系列饮料。

1993年上市当年即获得几百万元的回报,1995年冰茶销量达5000万元,1998年又升至30亿元,其品牌价值一度达到惊人的160亿元。

到2000年,旭日升在中国饮料十强中排名第二,并一度占据茶饮料70%市场份额,被誉为中国的茶饮料大王。

然而,旭日升的成功引来了众多竞争对手,各种茶饮料异军突起,市场迅速洗牌,此后,市场又盛传旭日集团欠债数亿,导致旭日升的市场份额迅速丢失。

到2001年年底,旭日升的市场份额从70%骤跌至30%,2002年下半年停止铺货,到2004年,在市场上旭日升品牌已难存痕迹,神话终于破灭了。

旭日升仅用了5年时间就创造了一个价值160亿元的品牌,如此辉煌的业绩,被视为中国快速创建品牌的典范,然而,未行多时,这一著名品牌却在市场上迅速失落和老化了。

2.衰落的原因分析这种由于内部和外部原因,具有一定或较高知名度的企业品牌在市场竞争中的认可度、美誉度下降以及销量、市场占有率降低等的品牌失落现象,被称为品牌老化。

品牌的老化从长期来看是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技术创新带来产品的创新甚至行业的革命,许多行业出现了替代性的新产品或服务,例如一次性打火机的发明几乎颠覆了整个火柴行业,数码相机市场的成长威胁着传统相机和胶卷制造业的生存。

然而,对企业自身而言,品牌老化主要在于品牌策略上的失误。

针对宝洁公司面临的问题的分析及对策

针对宝洁公司面临的问题的分析及对策

针对宝洁公司面临的问题分析及对策众所周知,宝洁公司是一个全球知名的日化公司,这个公司旗下有着许多被我们消费者所熟知的品牌,且都占领着大部分洗发、护肤、清洁用品的市场。

宝洁公司的产品主要市场为美国本土和中国,但是随着日益激烈的品牌竞争,且各大公司的产品也日趋多元化发展,所以宝洁公司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面临难题。

继宝洁公司在中国首次推出的润妍洗发水黯然退出市场之后,今年七月面世两年的激爽沐浴露也宣布全面退出中国市场,再看看至今毫无波澜的飘柔,以及众多卖场不见踪影或者零星的舒肤佳产品。

仔细算来,宝洁公司除了进入中国推出的几个品牌之外,这几年陆续推出的新品都无一例外的遭受打击,不是无法达到预期目标,就是对市场冲击不够,又或者销声匿迹。

又比如在洗衣粉市场领域里,“奇强”和“雕牌”主攻中低品牌的空档,走“农村包城市”路线,一路将品牌局限于城市的宝洁远远抛在身后,比如:“碧浪”、“汰渍”。

日化市场品牌格局多元化愈演愈烈,众多本土企业在低端市场上找到了生存发展空间。

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宝洁的产品也不可能全部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市场的蛋糕变大了,抢食者越来越多,宝洁的市场份额下降不足为奇。

虽然宝洁的品牌价值对于很多竞争对手来说都比较遥远,但更多日化产品消费理念日益多元化,并向“物美价廉”方向发展,宝洁的品牌影响力在一级市场也受到了严峻考验,中高端消费群体以惊人的速度向“强势竞品和干扰性竞争品牌”分散流失。

加上最近出现的宝洁公司旗下SK-Ⅱ系列化妆品“烧碱风波”事件传遍整个美容市场,后来SK-II产品经广东省出入境检疫局检测发现含有钕和铬等违禁成分。

这无疑是对宝洁公司形象的雪上加霜。

以下是对宝洁公司存在的部分的问题总结:1、公司定制化产品的缺失,满足不了现如今消费者的需求2、现有产品的单一化,且一成不变,毫无创新3、在中国市场没有很好的实现本土化发展,导致消费者群流失4、竞争公司的壮大,且多元化发展,提前占领了低端消费者市场5、危机公关意识不足,导致公司形象受损6、部分产品定位高,与消费者有距离感不可否认,宝洁公司很优秀,但是若不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适应中国本土的市场,做出相应销售计划的调整,公司在中国的市场份额还会继续大面积的流失,且发展起来的日化品牌公司深入人心,宝洁公司以后掌握市场格局的机会就更小了。

服装行业分析

服装行业分析

服装行业分析第一篇范文:中国服装行业现状的分析中国服装行业现状的分析一、行业概况二、中国服装行业产业集群现状1、服装产业集群概况2、服装产业集群特征3.影响服装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因素三、我国服装行业单个企业发展趋势分析(一)产业深度发展(二)国内服装市场面临“洗牌”。

(三)国际资源和国际市场同等重要。

四.行业政策分析1、国际环境2、国内环境3、外贸政策4、上市公司利用资本市场的投资收益大幅度增长。

5、收购兼并的步伐在加快6、人民币升值对纺织品服装出口几多影响:五、行业竞争分析(一)国内状况:一、市场概况二、竞争形势三、销售管道四、进口及贸易法规(二)国际情况:一、优势分析二、劣势分析三、外部威胁四、竞争战略选择六.行业关键成功因素分析(1)政府关系资源(2)资金状况(3)市场灵敏度(4)品牌效应七、行业内重要企业分析(一)、才子中国男装的国粹(二)、庄吉:行百里者半九十评价:行业概况要点明确,数据也很新。

一、行业概况中国是十三亿人口的大国,是全世界最大的服装消费国和生产国。

近几年中国的服装业有着较大的发展,服装业的发展大大推动了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2005年纺织服装的总产值约占全国总产值的十分之一,并已连续五年出口创汇顺差第一,服装产业向来为中国出口创汇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同时中国已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服装生产加工基地,全世界每三件服装,其中一件来自于中国生产。

2022年1-12月份,中国规模以上服装企业累计完成服装产量201.59亿件,其中梭织服装94.56亿件,针织服装107.03亿件,与2022年同期相比分别提高了14.36%、13.13%和15.47%。

规模以上企业产量约占全行业服装总产量的39%,比上年同期提高了近6个百分点。

2022年全行业服装产量为512亿件,与2022年持平,其中:梭织服装178亿件,同比下降1.11%;针织服装334亿件,同比增长0.60%。

2022年1-3月,累计生产服装431221万件,累计同比上涨5.8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品牌缺失的原因及发展分析中国品牌的现状当今世界,品牌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

2004年美国的《商业周刊》杂志进行的一项有关世界品牌财物价值的研究报告中,人们发现一个重要现象:全球顶级品牌中,美国有62个,只有四个品牌来源于亚洲,其中,3个经典品牌来自日本,另一个发展迅猛的品牌来自韩国,而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却一个顶级品牌都没有。

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曾在国际交往着骄傲的说:“在国际交往中,索尼是我的左脸,丰田是我的右脸。

”不得不说,日本及欧美等经济发达国家之所以能在二战之后迅速恢复元气,并在国际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根源就在于他们在市场残酷的竞争中所形成的品牌意识。

从这些成功的案例中我们不难得出结论:要想获得稳定的市场,并得到长期的市场占有率,必须形成属于自己国家的品牌!2010年,中国国家的出口总额高达15799.3亿美元,但其中自主产品的出口份额却不到15%。

这说明中国参与国际分工还是主要集中于加工生产这一低端环节。

宏基集团创办人施振荣先生在1992年提出了一个微笑曲线的经济理论。

所谓微笑曲线就是微笑嘴型的一条曲线,两端朝上。

微笑曲线中间代表制造能力,左边是研发和创新能力,右边是市场和品牌能力。

微笑曲线要求企业追求位于左右两边的研发创新能力和市场、品牌能力,弱化制造为主导的能力。

而哭泣曲线和微笑曲线刚好相反,在哭泣曲线中,制造能力处于最强的地位。

而中国制造目前的现状恰恰是一条哭泣曲线,高制造能力,低研发创新和市场能力。

在国际市场的利润终端分配中,以品牌为主体的研究和营销环节占有了70%以上的利润,而加工生产环节却只有20%左右的利润。

缺乏国家自主品牌,在国际市场里只能出卖劳动力和资源来获得微薄收益,逐渐沦为“世界工厂”的境地。

以一双品牌品牌运动鞋的销售为例:一双品牌运动鞋的生产成本为10美元,卖给品牌所有者的价格为15美元,而在该品牌的下属专卖店中这双鞋的标价为150美元。

也就是说,在生产到终端的销售过程中,这双运动鞋的价值增加了15倍!而中国企业在整个的销售环节中,只获得了5美元的利润,再加上要扣除的人工成本,最终利润低的令人发指,这不得不说是我们国家的悲哀。

因此,中国企业面临的首要改变就是发展自主品牌,要从哭泣曲线转变为微笑曲线的发展模式。

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的增加和经济危机的影响,当前生产制造产生的利润比原来更低,全球制造也已供过于求,但研发与营销环节仍有较高的附加价值,因此中国各产业未来应朝微笑曲线的两端发展,也就是在左边加强研发创新,在右边加强客户导向的品牌、营销与服务。

中国缺乏强大品牌的原因对创新的投入力度不够是我们国家缺乏强大品牌的首要原因。

从各国的研发投入比例来看,日韩等亚洲强国的企业在研发投入的资金占GDP的3%,在美国这个比例扩大到了27%,而在中国我们发现研发费用占GDP的比重仅为1.0%。

由于成本压力的增加,创新能力的增加将成为企业成功的重要筹码,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创新已经成为他们工作的当务之急了。

虽然创新在整个品牌战略中只占有较少部分,但这却是产品差异化优势的根本体现。

因此,我们必须把创新摆在企业品牌发展的首要位置。

打造中国品牌的另外一个障碍就是,中国企业总是盲目追求经营多样化。

可口可乐只生产饮料,却有高达653.24亿美元的品牌价值;微软只做软件,却以587.09亿美元的品牌价值位居世界第二;麦当劳只卖汉堡,也累计了高达2.94亿美元的品牌价值。

而中国的企业只注重产品的销售,忽视自身品牌的打造,在发展过程中盲目追求多领域多样化经营。

这种经营理念很难打造一个针对性强、旗帜鲜明的品牌战略,这种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很难兼容各项业务并形成国际级别的统一品牌。

在中国品牌的发展历程中,品牌专业人才匮乏,企业品牌经理往往有名无实,这也是导致我们品牌建设不足的一个重要诱因。

当前我国专业品牌人才匮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大专院校和研究机构在培养品牌专业人才上基本是空白,就连品牌管理的专业都没有,另外很多企业虽然设立了品牌部,但往往是做样子,壮壮门面,连品牌部的经理也成了为企业老总们写报告的文书,在品牌战略和发展上没有发言权,企业品牌部的经理有名无实。

绝大多数的企业都没有制定过完整的品牌战略规划。

对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也是打造中国自主品牌的一个重大限制性因素。

中国许多知名企业的产品都遭遇过假冒伪劣和破坏知识产权行为的冲击,如果国家对这个问题缺乏足够的重视,任由这种情况泛滥下去的话,那么本国许多企业的高管都会对品牌这种资产缺乏尊重和信心。

据世界海关组织统计,全球商品交易额度的6%左右都涉及假冒和侵权产品,其中来源于中国的就占了这部分的2/3。

在2004年的时候,法国奢侈品企业LV就投入了1600万美元来调查和起诉中国部分小厂商的假冒和侵权行为。

中国品牌与国际品牌的差距差距一:定位差距杰克.特劳特于1980年的《定位》一书中提出“定位观念”。

按照杰克.特劳特的理论,产品的定位并不体现在市场上,而是体现在顾客的心理。

最佳效果就是让顾客在心中对你的企业有一个明确定位,就像LV代表“顶级名牌包”那样。

所以理性是企业对的定位打造,而感性是提升在顾客在心目中的形象。

中国很多企业认为靠策划方案、靠点子就能发家,只要广告做得好,产品就卖得好,所以比较注重短期的销售行为,而对品牌的长期建设和维护却比较短见,比如脑白金,在广告方面或者是营销方面都有它的独到之处,但是当我们除了听到"送礼就送脑白金"外,实在是看不到他到底要做成什么样的企业,做成什么样的品牌。

一句话,品牌缺少内涵,过度重视眼前利益这种短视的行为很难帮助中国企业形成理性投资的概念。

苹果公司1980年刚入中国时,其知名度大约是2%,而到2002年其知名度已经到达90%。

其中如果仅仅存在感性投入,我相信他是不会取得如此成就,其人文化风格、卓越的质量水平和乔布斯个人领导的能力才是最根本的。

如何来定位企业的存在及产品的水平,这恰恰是我们的企业需要去了解和学习的。

差距二:质量差距据研究统计,中国国内的企业数量与美国的数量相差不多,近几年中国也出现了一批世界级企业登上了《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部分企业还在一个非常小的产业领域做到了世界50%以上的市场份额。

但是它们跟世界级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原因何在?其中一条就是对质量的不尊重。

为了获取订单,对于任何约定都无条件地答应,并没用考虑是否能按时完成生产任务,是否能保证产品的质量标准,当企业无法完成或降低需求满足质量需求时,其品牌价值无形中就降低了。

使得企业的品牌价值非常不稳定,这几乎成为了中国企业的一种特质。

苹果公司就是由于长期坚持对质量的把关,才击败了诺基亚等手机巨头,成为如今手机制造行业的霸主。

再看摩托罗拉的人性化的承诺,即使在经济危机时期,没有裁过任何员工,当你问起他们的员工时,他们都充满信心,这就是企业所给与他们的力量,这种企业的品牌绝对经受的起时间和现实的考验。

差距三:商业化水平差距中国企业并不缺乏悠久的历史,比如:北京同仁堂、狗不理、张小泉、泥人张等等,虽然他们的命运各有不同,但的的确确是中国的百年企业。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北京同仁堂通过上市挽救了百年老店,而狗不理、泥人张等品牌的命运就坎坷的多,被收购的收购,惨淡经营的惨淡经营,大部分的百年企业基本上是通过人传人、通过名声来拓展,几乎没有一个想到实行商业化经营来维持自身发展的概念。

在观察北京同仁堂引入到伦敦、加拿大的专题片时,惨淡的经营让人心寒。

而同样的,IBM集团却能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越做越大,到今年年底为止,IBM已经占有全球服务器市场30%的市场占有率了,这在另一个方面说明中国部分传统企业的商业智商过低的不争事实。

所以中国企业商业化水平过低,在中国加入WTO的现在已经影响了企业的实际价值,甚至已经动摇了企业生存根本。

关于中国品牌建设的建议关于企业的建议(1)树立企业全球品牌意识,建立明确的品牌战略规划中国企业要做强做大,首先就是要树立全球品牌意识。

企业在发展的时候要充分考虑企业的品牌定位,这样才能很明确知道我们到底要做成什么样的企业。

在树立全球品牌意识的同时,要做好品牌战略规划,必须对品牌的构架和优化有系统的了解,理性的进行品牌延伸扩张,充分利用品牌资源获取最大利润。

所以,建议有更多的企业在进军国际市场的时候,注意做好品牌的长期规划战略。

(2)调整企业的经营理念,裁减掉不具相关性的企业很多企业面临着多元化的困扰,使大多数企业在同等行业中的竞争优势并不明显,在国际上更不具备优势,如果国内企业能够将多样化企业调整为一元性企业,他们就能更好的打造一个能够捍卫国内市场、挺进国际市场的坚实的竞争优势。

这样可以集中力量在一个主要战线进行重点作战,来明确市场核心定位来打造自身品牌。

因此建议中国企业在走多元化战略的同时要考虑到企业的长期发展空间以及品牌的发展前途。

(3)加大研发营销投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要提高企业的研发投入,开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核心领导产品,建立畅通的销售渠道。

目前国内的企业普遍走的是先占领国内市场,进行初级的原始积累和实践经验的沉淀,到一定生产规模的情况下为国际知名厂商贴牌生产(OEM),然后在国际市场上寻找经销商部分销售自己的品牌,在等待时机全面进军国际市场。

从某种程度上讲不失为一个好方法,但这样的弊处在于培养国际品牌方面路走得很长,国外品牌的扩张最重要的办法就是收购,我们知道联合利华、宝洁公司在全世界有几百个甚至上千个牌子,如果都走大多数中国企业的路子,势必要走很长的时间,那么他们就不会成为今天的国际知名品牌了。

因此建立畅通的销售渠道和合理的品牌运作模式是进军国际市场的第一步。

(4)捍卫国内市场,加强与国际企业的交流加强企业本土市场经营与管理,保证国内市场的领先地位不仅可以为品牌的利润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同时还可以承担国际经营的风险,也可以作为产品开发的试销市场来推动研发进程;我国企业在进入国际市场后经常失利,而苹果、SONY等国际型企业却经常在其他国家获得巨大的成功,因此我们应该加强与国际企业的交流,学习他们的成功经验,来推动自身的国际化进程。

(5)加强对国际国内法规的学习,合理利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国内的企业在走上国际后,应该加强对国际相关法规的学习,在国际知识产权保护、国际商标注册、国际反垄断、国际合同签订等方面要确定是否符合国际法规,避免因为法律知识的缺失而给自身带来经济损失,也间接导致了自身品牌价值的降低。

关于政府的建议(1)加强品牌人才培育的重视品牌人才的匮乏,阻碍了中国品牌国际化进程的步伐,建议从政府的角度鼓励和在政策上支持高等院校开办品牌专业课程;并同时建立完善的培训机构,引进国外的先进教学经验和模式联合办学推动中国品牌人才的培育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