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八下历史第二单元复习课教案
部编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复习【教案】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复习【教学任务】
【教学流程】
拓展延伸
1840年到1949年的中国历史经历了“沉
沦”、“谷底”、“上升”三个阶段。
在1840
年——1901年期间,中国历史的发展趋势主要
表现为“沉沦”;1901年——1920年期间,中
国历史的发展趋势主要变现为“谷底”,即黑
暗和黎明的交错器,是为上升积聚力量的时期;
1921年以后,中国历史发展主要趋势据变现为
“上升”了,可以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
国”。
(1)根据所学,结合材料,中国从开始“沉
沦”到完全沉沦到“谷底”的标志性事件各是
什么?为什么这么说?
(2)结合所学,谈谈你对这段历史的感悟。
(1)“沉沦”鸦片战争;“谷
底”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鸦片
战争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
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
代史的开端;八国联军侵华战
争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
民地半封建社会。
(2)面对列强的入侵和欺凌,
内忧外患的动荡环境,洋务派
和维新派分别从器物层面和
制度层面挽救民族危亡。
反思完善
教后反思第二次鸦片战争洋务运动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争
《辛丑条约》
戊戌变法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
义和团运动完全沦为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
大大加深了半殖民地化
进一步加深了半殖民地化。
山东省泰安市2010-2011学年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二单元《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学案(无答案)人教新课标版

八下第二单元《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复习课教师寄语:温故而知新复习目标:1.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
2.知道1954年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知道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的标志。
4.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
5.讲述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等先进人物艰苦创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事迹。
6.简述“文化大革命”中民主法制和国民经济遭受严重破坏的主要史实,认识“文化大革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严重灾难。
复习重、难点:1.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工业化建设。
2.1954年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三大改造的形式及实质。
4.中共八大确定的主要任务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
5.“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及所造成的危害、二月抗争。
复习过程一、知识梳理1.依据课本知识,自主完成下列填空。
2.熟读知识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为了按照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大多人的最大利益……根据过度时期总路线,从1953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开始实行系统的有计划的社会主义改造……在公私合营中实行‘四马分肥’的‘赎买’政策。
……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在客观形式的推下……到(1956年)1月底,全国大城市以及50个中等城市,先后全部实现了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1)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从何时开始的?(2)在改造过程中,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什么政策?(3)除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外,国家还进行了哪两个方面的改造?(4)三大改造的实质是什么?(5)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的意义是什么?二、典题讲解,分析运用1.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B.土地改革的完成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D.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标志。
《第二单元复习课》(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复习课》(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复习课。
复习内容主要包括第二单元中的生字词、课文内容、语文园地以及相关的语文知识点。
通过复习,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二、教学目标:1. 巩固学生对第二单元生字词的掌握,提高识字写字能力。
2. 复习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主题,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梳理语文园地中的知识点,增强语文知识的系统性和综合性。
4.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 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难点:1. 生字词的记忆与运用。
2. 课文主题的理解与分析。
3. 语文知识点的梳理与总结。
四、教具学具准备:1. 课本、笔记本、文具等学习用品。
2. 投影仪、PPT等教学设备。
3. 生字卡片、课文插图等辅助教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a. 老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复习内容与目标。
b. 学生齐读第二单元的标题,回顾单元主题。
2. 生字词复习(15分钟)a. 老师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并组词。
b. 学生互相交流记忆生字词的方法。
c. 老师讲解重点生字词,引导学生正确书写。
3. 课文内容复习(20分钟)a.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回顾课文主题。
b. 老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c. 学生分享自己对本单元课文的理解与感悟。
4. 语文园地复习(15分钟)a. 老师梳理语文园地中的知识点,讲解重点。
b. 学生完成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c.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与收获。
5. 课堂小结(5分钟)a. 老师对本节课的复习内容进行总结。
b. 学生谈收获与不足,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六、板书设计:1. 第二单元复习课2. 生字词3. 课文内容4. 语文园地5. 课后作业七、作业设计:1. 抄写第二单元的生字词,每个词抄写3遍。
2. 回顾课文内容,用思维导图梳理课文主题。
3. 完成语文园地中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024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复习课件

美国,中国超过英国。
——毛泽东1957年11月18日于莫斯科
2.结合时代背景,试分析这些挫折是否可以避免?(4分)
小试牛刀
材料三:自七十年代起,正是国际局势趋向缓和,许多国家经济起飞 或开始持续发展的时期。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中国不仅没能 缩小与发达国家已有的差距,反而拉大了相互之间的差距,从而失去 了一次发展机遇。
任 (务二,:归类,:下列图片或标语反映大②跃进③的有⑥① ④ ⑤
①
)
,反映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有
②
(
,
,
) 。③
钢产量
三年超英,
五年赶美。
④④
⑤
刘少奇做报告
⑥
干不干, 都一样。 干不干都有饭吃
社会主义的艰辛探索(1956-1976)
1956年 中共 八大
良好开端
严重挫折
建设成就
1958年 “总路线”
三 农业
加入农业生产合作
大 改
手工业
社/合作化
造
资本主义 工商业
公私合营 赎买政策(创
举)
社进 会入 主社 义会 基主 本义 制初 度级 建阶 立段
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小试牛刀
1.下列能说明我国经济建设中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的主要意图的是( D )
A.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B.集中力量发展农业
D.对国内主要矛盾缺乏认识
小试牛刀
图一
图二
图三
1.上述三图分别反映了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哪些挫折?(3分)
材料一:中国经济落后,物质基础薄弱,使我们至今还处在一种被动状态,精神上感到还
是受束缚。
——毛泽东
材料二: (在钢产量等方面)赫鲁晓夫同志告诉我们,15年后,苏联可以超过美国。我也
统编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复习提纲】

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一、第一个五年计划1、背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济基本得到恢复,但是我国工业水平低,基础薄弱。
2、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3、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现代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
相应的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
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4、起至时间:1953年-1957年5、一五成果:(口诀:一桥二铁三公四厂)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
宝成、鹰厦等铁路川藏、青藏和新藏公路相继通车。
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
6、一五计划完成的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召开时间:1954年9月2、召开地点:北京3、制定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是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二)重要标志: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形成。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意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三、三大改造(一)农业、手工业合作化1、农业合作化的方式:国家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2、农业合作化的完成: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
1956年绝大多数农民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3、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90%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二)公私合营1、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方式:公私合营即公私双方共同经营。
2、赎买政策:在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过程中,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
(三)三大改造1、三大改造的内容: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三大改造完成时间:1956年底。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复习课件

的任务基本完成,工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真题在线
9.[2019•武威中考]“英雄者,国之干,族之魂。”他出生于甘肃玉 门,身上体现出来的“铁人”精神激励了一代代的石油工人,
他是一个为民族争光争气、顶天立地的英雄。他是( C )
A
B
C
D
真题在线
10.[2019•菏泽中考]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涌现出了一批“感 动中国”的英雄模范人物。王进喜、焦裕禄、雷锋、邓稼 先成为这个时代的典型和象征。他们身上共同体现了( D ) A.开天辟地、立党为公精神 B.不怕牺牲、乐观主义精神 C.保家卫国、英雄主义精神 D.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精神
D.中共十八届一中全会
真题在线
4.[2019•宿迁中考]如图所示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B ) A.一五计划实施 B.三大改造的完成 C.土地改革的进行 D.人民公社化运动 据图片结合所学可知,1956年底,我国完成对农业、手 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实现了生 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题干图片所示 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三大改造的完成。
A.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B.保障了土地改革的完成 C.奠定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D.标志着三大改造的结束
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 后的面貌,奠定了工业 化的初步基础,向社会 主义工业化迈进。
真题在线
2.[2019•河南中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四五年间,我国逐渐完成了
战通后过经一济的五恢计复划,,转我而国进行改大变规了模工的业经分济建布设偏。于但资本和资源的严重
农民土地所有制
体公有制
在当时形势下都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真题链接
提示:点击 进入讲评
1C 2B 3B 4B
5C 6B 7D 8D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复习课件

【重大挫折】 材料三
图1 1958年《人民日报》
工农业总产值(亿元)
国家财政总收入(亿元)
图2 1966—1968年的国民经济状况(部分)
(3)结合相关史实,判断图1中的报道是否真实,请说明理由。分析指出图 2中经济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分) (4)从上述曲折的经济发展历程,可以得出哪些教训?(2分)
答案 C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3—1957年是“一五”计划时期。19 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
3.1954年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 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 会。”这部宪法的特点是 ( ) ①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②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③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④坚持科学发展观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 B 本题考查1954年宪法,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分析能力。结合所 学知识可知,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 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 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 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形式 (政策)
实质
意义
缺点
第六课
良好开端
探索中的失误 (1)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
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时间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国民经济的调整 八字 方针
评价
文 最大的冤案 化
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
结束的
大
标志
革
命 建设成就
启示
工业、交通、 水利、国防
模范人物
部编八下历史第二单元复习课教案讲课讲稿

第一个五年计划、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教学难点
.知道“文化大革命”中民主法制和国民经济遭受严重破坏的主要史实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图表法
教学手段
小组合作学习探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环节
教学内讲授新课
课堂小结
复习导入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①产生:“大跃进”运动是指1958年为盲目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而开展的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运动。首先在农业上发动起来。在“大跃进”运动进入高潮的同时,各地农村一哄而起,又掀起了人民公社化运动,大办公共食堂,提倡吃饭不要钱,造成“共产”风。这就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的错误在全国严重泛滥开来。
第二单元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
三、三大改造
四、“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教学反思
(3)任务:①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②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③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4)时间:1953年-1957年
(5)成就:到1957②19561957年武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党中央制定)规定了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实现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目标和任务。(一化三改)
3、结果:损害了群众利益,挫伤了积极性,生产力遭到很大破坏,给工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后果。“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
③产生原因:党对如何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对国情认识不清;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产生:“大跃进”运动是指1958年为盲目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而开展的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运动。首先在农业上发动起来。在“大跃进”运动进入高潮的同时,各地农村一哄而起,又掀起了人民公社化运动,大办公共食堂,提倡吃饭不要钱,造成“共产”风。这就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的错误在全国严重泛滥开来。
宝坻区中小学课堂教学教案
授课教师:授课时间:
课题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课
时
教
学
目
标
1.知道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标志;2.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严重失误;3.知道“文化大革命”中民主法制和国民经济遭受严重破坏的主要史实,了解“文化大革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严重灾难。3第一个五年计划
4、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开始由向过渡。
5、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和人民面临的最严峻的考验是。
7、到北京与中央人民政府谈判的西藏地方政府代表团的首席代表是。
8、1951年,和平解放西藏的意义。
9、新中国成立之初,大大提高了我国国际威望的历史事件是。10、中国抗美援朝的原因:①;②。目的:。
板书设计
教学重点
第一个五年计划、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教学难点
.知道“文化大革命”中民主法制和国民经济遭受严重破坏的主要史实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图表法
教学手段
小组合作学习探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课堂小结
复习导入
一、 第一个五年计划
⑤调整:1960年以后,开始降低经济指标,调整各方面政策;1961年正式提出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1964年底至1965年初的第三届人大,经济调整的任务已基本完成。
4、1956——1966年的经济建设成就
①铁人王进喜(大庆油田)②两弹元勋邓稼先(原子弹、氢弹)③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河南兰考)
1、三大改造
①内容: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②结果: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③评价: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标志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在社会主义改造后期,也存在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
b.必须坚定不移地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放到经济建设上来,大力发展生产力;
c.要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作业:分小组完成配套学案及单元练习试卷
学生根据学案完成相关习题
。
Hale Waihona Puke 学生巩固1、标志中国现代史的开端的事件是。
2、开辟中国历史新纪元的标志性事件是。
3、第一届中国人民政协会议于年在召开,目的是。会议的主要内容是:①大会通过了,这一文件在当时起的作用;②大会选举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是;③大会确定国旗是;代国歌是;首都是;纪年方式是;大会还决定建立。
3、结果:损害了群众利益,挫伤了积极性,生产力遭到很大破坏,给工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后果。“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
③产生原因:党对如何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对国情认识不清;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④经验教训:经济建设一定要遵循客观规律;立足本国国情,保持稳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
三大改造
三、“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一、 第一个五年计划
(1)原因: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已经超过历史最好水平。但我国的工业发展水平仍然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甚至不如印度。我国的工业水平很低,工业基础薄弱,而且门类不全。(2)目的: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3)任务:①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②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③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4)时间:1953年-1957年
(5)成就:到1957②19561957年武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党中央制定)规定了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实现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目标和任务。(一化三改)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一、 第一个五年计划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
三、三大改造
四、“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教学反思
③影响:
a.国家政权受到极大的削弱,大批干部和群众遭受残酷迫害,民主与法制被肆意践踏,全国人民陷入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
b.十年间,国民收入损失约5000亿元,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c.科学文化教育事业遭到严重破坏,科技水平与世界先进国家差距拉得更大;
④教训
a.必须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的原则,反对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
三、“文化大革命”的十年(1966-1976)
①原因:a.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错误地分析了当时国内的阶级斗争形式;b.党内民主和法制建设不够完善。
②主要史实:a.发动:1966年,中共中央发出开展“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成立“中央文革小组”b.1967年1月,张春桥、姚文元,上海夺权,形成所谓的“一月革命”。很快发展成为“打倒一切”的全面内乱。c.1967年2月前后,老一辈革命家对“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做法提出了强烈批评,但被诬为“二月逆流”,受到压制和打击。d.1971年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客观上宣告了“文化大革命”理论和实践的失败。e.结束:1976年10月华国锋、叶剑英等代表中央政治局采取果断措施,一举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这场内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