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孩子与人交往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会孩子与人交往的正确方法

教会孩子与人交往的正确方法——邢爱玲

宝宝个案:青青上中班了,有一天回到家里,对妈妈说:“妈妈,小朋友都不跟我玩,我不想上幼儿园了。”妈妈说:“你可以和小朋友商量。”“商量了,他们还是不同意,说我打他了,就不和我玩。”“那你有没有打人呢?”妈妈追问。青青说:“没有,他不和我玩,我就拉了他一下。”妈妈与老师联系,经过沟通才发现,青青在幼儿园想和小朋友玩时,就去拉人家,如果人家不想和他玩,他就使劲拉扯,弄得别的孩子都不愿意跟他玩。老师告诉妈妈,青青的问题是不知道如何与小朋友交往。

心理分析:

青青从小是姥爷带大的,姥爷对他的要求总是予以满足,而且通常是不用青青说,姥爷就会问:“青青,你是不是想玩滑梯?我去跟那个小朋友说。”或者姥爷带青青去人少的地方玩。青青上幼儿园后,姥爷回老家了,妈妈照顾他时,就没有了这些包办,青青感觉很失落,经常会自言自语,“他们怎么不跟我玩呢?”“他们怎么都不理我呢?”他自己也很想不通,原来他想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怎么一下子就变了。为什么大家都不顺着他了,他的挫折感增加了,脾气也开始变得暴躁起来,经常用打人的方式(其实他自己认为是轻轻推人一下)来解决问题,并作为解决与小朋友交往的主要方式。

孩子一出生就开始积极地学习与人交往,主动交往的发展会稍晚一些。两岁左右在孩子的自我意识发展的同时,与小朋友交往的机会也在逐渐增加。这时的孩子在交往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自己的想法与周围的要求、规则不和谐的情况,孩子的想法经常以自己为中心,较少考虑别人的感受,在与小朋友交往的过程中,常常以自己的想法代替别人的想法。同时,还会出现不会用合适的方式与别人交往的情况,如不知道用“说”的方法,只会用“大喊大叫”的方法,可能还会有一些暴力方法,推人一下,打人一下。家长、教师若没有发现这些不合适的交往方法,没有重视并给予正确的指导,就会让孩子误认为这些方法可以用来解决问题,也会导致孩子以后的攻击性行为的发生。青青正是在他人际交往发展初期,没有学到人际交往的方法,姥爷的一味满足和包办代替,使青青丧失了学习与小朋友交往的机会,使青青不知道如何处理与小朋友的关系。他也想和小朋友一起玩,小朋友却因为他爱“动手”不想跟他玩,青青内心的矛盾没有得到及时解决,才会出现“不想上幼儿园”的问题,这也是孩子在逃避与小朋友交往中遇到的困难。

针对孩子与同伴交往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家长可以注意从下面一些角度考虑如何帮助孩子学到正确的人际交往方式:

一、创造与同龄孩子共处的环境

与同龄的小朋友交往是孩子不可缺少的一个交往环节。现在的孩子有许多是由老人带大的,在家庭中受成人的保护和照顾过多,缺少与同龄孩子的交往,会使孩子减少许多学习交往方法的机会。这也容易造成孩子在与小朋友交往时,不能也不会用正确的方法与同龄的小朋友相处。家长可多带孩子到孩子多的地方去玩,鼓励孩子独自与小朋友玩,请邻居的孩子到家中玩,或与好友交换带孩子,让自己的孩子与别的孩子住在一起,请好友的孩子在自己家住几天等。给孩子创造一些与同龄小朋友共处的机会,在交往的过程中,孩子会通过模仿学习了解怎样与小朋友相处,怎样与小朋友分享,同时也给了孩子许多实践自己交往方法的机会。

二、帮助孩子克服自我中心

“自我中心”是学前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特点,了解孩子的发展特点,才能解决在交往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孩子思考的方式都是从自己出发,自己想要的东西,就会认为别人也想要,自己想做的事情,就会认为别人也想做,别人表现出不愿意,孩子就会想不通,可能就会

采取强迫别人的方法满足自己的需要。帮助孩子多区分一下,哪些是自己的想法,哪些是别人

的想法,自己的想法会与别人的想法不一样,自己想做的事,别人可能不想做等等。帮助孩子

分清自己和别人,帮助孩子了解每个人的想法都会不一样,不能强迫别人和自己玩。孩子只有

了解自己和别人的区别,克服“自我中心”,才能在与小朋友的交往中少一些矛盾,多一份和

谐。

林文采博士的《教育新概念》

林文采导师

美国心理辅导学博士、美国临床辅导学博士,著名的萨提亚临床督导及课程导师,马来西亚萨提亚中心首席导师,从事辅导25年。目前在马来西亚、中国等地进行教学、辅

导工作,著有《爱无止境》《少年心事》《我心深处》等专著。同时,她还是4个孩子的

妈妈。

PARENTS:我和我的同事经过这些年的采访后达成一个共识:如果一个人能把自己修炼得很好,那么他

自然而然就会成为一位好父母,您觉得是这样的吗?

林文采博士:是的。如果一个人能做自己的好父母,也就一定能做孩子的好父母。什么叫“做自己的好父母”呢,就是你有没有办法对自己温和而又坚持。也就是说,当你失败了,有挫折感了,你

是怎么对待自己的。你会不会对自己非常严厉?会不会不能原谅自己?如果是的话,那么当

你成为父母后,你的孩子犯错时你也会这样对他。另外一点就是你有没有办法管得住自己,

你的内心能不能对自己坚持说“不行”,如果你能做到,那么你以后面对孩子时就能对他说

“不行”,如果你不能,那么对待孩子时你可能也完全凭心情,不懂得如何拿捏分寸。所以,

你们的感觉是对的,一个人是不用等到有了孩子的时候才知道自己是不是个好妈妈,当她面

对自己的事情时,就已经可以知道答案了。

PARENTR:但是孩子的个性似乎很难把握,在互动中也许有很多变数?

林文采博士:孩子本来就有各种各样的天性,这些天性里面有好的、有不好的,有优点、有点,甚至同样一个特点,有时候就是优点,有时候就是缺点。比如一个人很豪爽,那他可能就不那么细腻,

这时要看父母怎样去引领这个孩子,你能不能让孩子在他的天性里发展他的最强处。父母通

常对孩子的优点视而不见,因为反正它已经有了。相反,对于孩子缺乏的,就会一直批评和

指责。我们认为,比较好的方式是先建立肯定,然后再想办法去补足他没有的部分。你可能

觉得不理解孩子,这是很正常的,因为他天生的性格就跟你不一样。你可能不了解他,但是

你可以学习他的优点在什么地方,缺点在什么地方。优点上让他不断地发展,缺点上加强教

育。

PARENTS:如果说温和而坚持的人比较容易成为好父母,是不是生性暴躁的人就会很难?

林文采博士:暴躁,是因为你心里有某种情绪没有处理掉,而不是天性。我其实是一个很有性格的人,但是我不会对别人乱发脾气,这是我处理好了的缘故。所以,暴躁的父母首先应该去处理自己

里面的东西,而不是把情绪转嫁给孩子。这种处理不是压抑。如果我生气了,我就会告诉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