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腰椎间盘置换的临床应用:现状与未来
人工腰椎间盘的历史与现状

专题 ( 骨科 )
郑召 民 张 奎渤 刘辉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脊往外科 l 广州 5删 ) J
关 键 词 : 人工腰椎 问盘 人工髓 核 稚 间关节 成形术
L m b rDicRe lc m e t E ou in t ure tAp l a i u a s pa e n : v lt o C r n pi t o c on
收槁 H期:2J70【3 ( — 一1 0 作 旨简 介 :郑 召民 .医学 陴上.教授 ,障 生 导师
1 0 中 瞰疗器慨信息, ̄' q第 1替辩2 V l 3 d  ̄ 3 i T 煳 o 【 ND 2
根据 取
维普资讯
专题 ( , 骨科 )
疼 痛 ,假 关节 形成 以 致邻 近 段退 变加 谜等 进一 步 动
摇 r 柱融合作 为 “ 标准 ”的地位 : 脊 金
为 r解 决 这 些 问锺 , 吲 内外 众 多学 者 经 过 深 人 研 究 .在上 I纪 6 H = 0年 代 正式 提 出 r人 工 傩 闻盘 置 换 (rf il i pae e tADR 的慨 念 .其 目的是仿 a iia ds r l m n. t c ce c ) 照 人工 髋膝 关 节置换 的理 念 ,探 索一 种 更好 的腰 椎关 节 成 形术 ,使其 既能 缓 解疼 痛 又能保 留脊 柱 的生 理运 动,重 建椎 间 隙 高度 ,避 免邻 近节 段 病 变
保守 治 疗无 效 ,症状 严重 ,影 响 生活 质 量者腹 及早 考 经过严格的临眯随机 试验正式校准 S ai ll BCh r6l用于治 t
虑 外科 手术 治疗 。 于术方 案 应根 据患 者椎 间盘 病 理改 疗限定 指征的下 腰痛患 者.标志着 人T椎 闻盘从临 床试 变 的严重 程度 和脊柿 运动 段 的稳定 来 决定 日前. 用阶段 正式进 入到临眯 实用 阶段 回顾 呀 更,早在 16 96 惟 问 盘突 出症 常选 择 歼放 或徽 创 的椎 问盘摘 除术 ;而 年 .Frsrm 就首先报道了使 甩不 锈钢球 状假体进行稚 ent o 对于 严重 的椎 问 龃退 变及 伴 稳 表现 者则 多选 择脊 柱 问盘置 换术 ( 1.锕球的最 走直径 1mm,多采用 多节 图 ) 6 融合 手术. .前者会 导致 患 者椎 间 隙的 变窄 并可 能继 发 段 植人 .这 种性 体的缺点 是 椎体 的接 触面积 很小.显 .
人工椎间盘及其应用于临床的条件

突出 , 核未脱^椎 营 ;3 脊柱融合邻 近节段退 变不 稳;4 椎间盘髓棱摘除手术后 出现节段性腰椎不穗 : ̄7 T 术节段脊柱 髓 () () :- 畸形 、 严重 滑脱 、 椎管骨性狭窄 、 严重 骨质 疏松者 则不 宜使用人工 腰椎 问盘假 体 目前 , 国际上使 用较 多的是 S BChr e ai 假体 。S k re l BC ai 假体属低摩擦滑动表面设计 , t 由上下两个 金属 垮顿和 中问的聚乙 烯 滑动核组成 , 通过 6 尖齿 固定于 上下椎体。其最 主要的缺 点是稳定性 和刚度不 够 有 可 能 发 生 滑 动 核 脱 出 . 且 , 尖 个 而 6个 齿 的 固定 不 够 牢 固 。
维普资讯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 年第 l 卷第 3 02 2 期
2 Ju n lfS ' d S i l od 2 0 . 2 N n o r  ̄n a p a C r , 2 w 1 . o 3 删 ao en n 0
17 6
,
由于人工椎 间盘假体不论在材料 的选择还是 与椎体 固定方面存在不少 问题 , 临床应用一直 存在争 论。支 持者认 为 人 其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工椎 间盘 的应 用可以消除 由于椎 间盘退耍所引起 的炎 性 、 免疫 性反应 导致 的疼痛 , 重建脊 柱的椎 间高度 恢 复脊 拄的 运动学 和载荷特性 , 保持脊 柱的稳定和运动 功能。反对 者通 过对人 工椎 间盘的流行 病学 、 解剖学 生物力 学资料 的分析 . 认为 人工椎
贾连顺 长征 医院骨科 ( 上海 20 0 】 00 3
人体椎 间盘是一种粘弹性组织 , 连接 着上下椎体 , 有稳定 脊柱 、 收震荡 、 吸 传递 载荷 、 分布应 力的作用 ; 既保证 脊柱有一定 的活动范 围, 又限制 其过度活动 。由于腰椎 的活动范 围特别大 , 为脊柱功 能单位的腰椎 间盘 是负 载活动的 中心 , 受的是 作 所 压缩、 弯曲 、 扭转 的联合负载 , 同时产 生张应力 压应力和剪 切力 : 腰椎 间盘切除后必然 出现椎间隙变窄 . 腰椎前部结构应力下 降, 后部结 构应力 上升:P a i 用三 维运动学方 法研究新 b等 鲜 尸体腰椎脊柱功能单位椎 间盘损伤 , 为纤维 环的损伤和髓核 的坷除均明 显改变脊柱功 能单 位 的力 学特性 不但 脊柱 的主 认 运 动受影 响, 且其 力耦 活动也大受 影响 , 而 矢状面 的对 称性受破 坏 , 致小关 节 的不对 称活动 。张建发等测 算椎 问盘坷除后 导
腰椎Activ L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影像学表现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分析

2 0 1 2 年 3月 . 应用 A c t i v L假 体 对 3 2例 腰 椎 间 盘退 变 性 疾 患 的 患 者 进 行 人 工 椎 间 盘 置 换 术 , 其中 3 0例 患 者 共
3 6个 假 体 获 得 1 2 ~ 4 6个 月 ( 平均 2 8 . 8 个 月) 的随 访 , 随访 2年 以上 者 2 0例 ( 其 中 随访 3年 以上 1 5例 ) 。均在 术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 0 1 4年第 2 4卷第 3期 C h i n e s e J o u r n a l o f印i n e a n d i n a l C o r d, 2 0 1 4, V o 1 . 2 4, N o . 3
1 9 3
腰椎 A c t i v L人 工椎 间盘 置换术后 影像 学 表 现 与临床 疗效的相 关性分析
孔 超 , 鲁世保 , 海 涌 , 王庆一 , 康 南 , 藏 磊 , 王 宇 , 袁
( 首都 医科 大 学 附 属 北 京 朝 阳 医 院 脊 柱 外 科 1 0 0 0 2 0北京市)
一
【 摘要】目的 : 探讨腰椎 A c t i v L人工椎问盘置换术后的影像学表现与临床疗效 的相关性 。方法 : 2 0 0 9年 3月一
e o me / KONG Ch a o ,LU S h i b a o ,HA1 Yo n g ,e t a l / / Ch i n e s e J o u r n a l o f S p i n e a n d S p i n a l Co r d ,2 0 1 4 ,2 4
人工腰椎间盘置换预示了腰椎融合的终结?

人工腰椎间盘置换预示了腰椎融合的终结?
曲高伟; 聂林; 侯勇; 程雷; 梁延琛; 耿伟; 张海滨
【期刊名称】《《医学与哲学》》
【年(卷),期】2008(029)012
【摘要】腰椎间盘退变性疾患的治疗方法主要是病变椎间盘的单纯切除和腰椎融合。
而人工腰椎间盘置换的出现预示了脊柱外科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
简要介绍SB charit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技术,并分析了其早期的临床效果及可能出现的一些并发症,总结了目前人工腰椎间盘的应用所遇到的一些问题。
客观的评价人工腰椎间置换技术,为临床实践和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
【总页数】3页(P45-47)
【作者】曲高伟; 聂林; 侯勇; 程雷; 梁延琛; 耿伟; 张海滨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骨科山东济南 25001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81.53
【相关文献】
1.腰椎间盘置换与腰椎融合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Meta分析 [J], 陈凌云;唐文;刘志礼;舒勇
2.人工髓核置换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后近期效果:与传统腰椎间盘切除加脊柱融合术比较 [J], 庄超;王黎明;王刚锐;徐燕
3.人工腰椎间盘置换预示了腰椎融合的终结? [J], 曲高伟;聂林;侯勇;程雷;梁延琛;耿伟;张海滨
4.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退变性腰椎间盘病的应用现状 [J], 杨风光;任恩惠;杨亮;王永刚;汪静;康学文
5.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与椎间融合术的生物力学仿真 [J], 刘闯; 刘齐; 颜云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进展(一)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进展(一)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discherniation简称LDH),又称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症,是在腰椎间盘发生退行性变之后,在外力的作用下,使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血管或脊髓等组织而引起腰痛,并伴有坐骨神经放射性疼痛等症状为特征的一种病变。
腰椎间盘突出症好发于20岁以上各年龄段人群,尤以20~45岁的青壮年多见,男性多于女性。
发病率很高,但尚未见确切报道。
如今临床治疗方法日益增多,但不外乎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两大类1]。
本文就近5年来治疗LDH的方法文献简单综述如下。
1、手术治疗1.1传统手术。
腰椎间盘突出摘除术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经典手术方式,也是目前国内外最广泛应用的术式。
包括椎间开窗椎间盘摘除术、半椎板切除椎间盘摘除术、全椎板切除椎间盘摘除术3种。
术后疗效肯定。
临床实践表明部分病人椎板切除后,在椎板缺损区形成大量纤维瘢痕组织或不规则新生骨,与硬脊膜或神经根粘连,造成继发性椎管狭窄.压迫硬膜囊或神经根,使症状复发。
据统计因术后椎管内广泛粘连而引起症状者占6%~8%2]。
1.2微创手术1.2.1经皮穿刺腰椎间盘减压术。
经皮化学溶核术是这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技术的代表3],还包括各种经皮椎间盘切除术(PLD)、激光椎间盘减压术(PLDD)、椎间盘内电热疗法(IDET)和髓核成形术(NP)。
典型的胶原酶髓核溶解术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应用于临床,1996年卫生部正式批准推广应用,国内报道的优良率80.9%--90.58%,目前不同部位和途径注射胶原酶治疗椎间盘突出症尚有争议4]。
而且溶解后的髓核产生的化学物质刺激神经,引起较重的反应,表现为持续性疼痛,治疗中应严格掌握禁忌症。
1.2.2腰椎间盘显微切除术。
包括经椎板椎间盘镜和后路显微内镜椎间盘切除术。
腰椎间盘显微手术切除术具有创伤小、手术操作精确、安全性高、对脊柱生理结构影响小等优点。
椎间盘显微手术可应用于各种类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由于摘除椎间盘组织要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操作,因此对严重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中央型椎管狭窄、中央型椎间盘骨化及肥胖者慎用5]。
人工椎间盘

三、椎间盘切除及脊柱植骨融合 术的临床效果
椎间盘切除可用开放性手术、显微外科 技术或经皮穿刺关节镜下抽吸术。
椎间盘可部分切除或全部切除, 并行部分或全椎板切除, 并行部分或全部关节突关节切除 并行融合。
美国每年行椎间盘切除术20万例以上。 椎间盘切除术的成功率为48%—89%。 髓核化学溶解应用木瓜凝乳蛋白酶治疗 椎间盘突出症成功率为48%—90%。
Hutter椎间盘切除术失败率15%—20%。 手术后病人下腰疼达60%—80%, 20%—30%病人又发生坐骨神经痛 绝大多数由于继发椎间盘退变、椎间盘 突出复发、脊柱不稳和椎管狭窄而引致 症状。
在美国每年行脊柱植骨融合或脊柱内固 定器械融合超过7万例。这种治疗的理由 是通过对失稳或退变的运动节段消除椎 间活动而缓解疼痛。前路椎体间融合术 的优良率为52%—100%,后路椎体间融 合术为50%—95%。
因此,对因患椎间盘疾患而不得不行椎 间盘切除病人,术后如何重建椎间盘功 能,是骨科医生面临的一大难题,为了 解决这个问题,国内外学者经过深入研 究,提出了人工椎间盘的概念,本文结 合我院实施的6例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就有 关问题进行探讨。
一、椎间盘的生物力学及退变
椎间盘是一种纤维软骨复合体结构,包 括髓核和纤维环两部份。 髓核是一种胶状结构内嵌有束状细纤维, 纤维环由系列同心纤维环构成, 髓核作用是传递并重新分布压应力, 纤维环主要承受张应力。
四、人工椎间盘的历史
1956,Vau Steenbruggle第一次提出出椎间盘 假体设想。 1966,Fernstroem第一次报道了球状人工椎间 盘假体的临床应用。置换后4—8年,12%患者 维持了椎间隙的高度。 1982年,Buetter-Janz和Schellnack在前东德的 柏林开始研究SB Charite椎间盘假体,1984年 首次植入。早期材料为不锈钢和UHMWPE。
椎间盘源性腰痛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随访研究

. ! 坌堡 螯 一
1 资料 与方 法
1 . 1 一般 资 料 :选 择 2 0 0 7 年6 月 一2 0 1 1 年2 月 在我 院 行T D R 治 疗 的l 3 例 ( 1 4 个椎间隙 ) 椎 问盘 源性 腰 痛患 者 ,所有 患 者均 经过 保 守 治疗 6 个 月 以上 无 改善 或 加重 ,符 合T D R 治 疗指 征 ,排 除手 术 禁 忌证 者 。男 9 例 ,女 4 例 ;年 龄 2 9 ~5 8 岁 ,平 均 ( 3 8 . 3± 6 . 4) 岁 ;病 程 1 . 5 —3 . 8 年 。单 间 隙 1 2 例 ,双 间 隙 1 例 ;手 术 节 段 L 7 例 ,L J S 。 5 例, 合L 5 / s 1 1 例。 1 . 2 方 法 :患 者 在全 身 麻 醉 下仰 卧 ,于术 区常 规 消 毒 ;左 侧 腹 直 肌 旁 正 中行 切 口入 路 ,腹 膜 外 分 离 直 至椎 前 ,注 意 保 护 大 血 管 与输 尿 管 ,可行 结 扎骶 正 中血管 措施 ;X 线 透视 下 定位 手 术 间 隙 ,纵 韧 带行 中央 向外 两侧 “ H ”形 切 口 ,彻 底切 除 病 变 区段椎 间盘 组织 ,解 除其对 神 经根 及后 方 硬膜 囊压 迫 ,软 板组 织行 刮 除
变化 ( P>0 . 0 5),状态 保 持 良好 ;C T 分级 考 察 显示 ,虽 术后 2
进水食 ,术后3— 7 d 腰围保护下进行下床活动,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d 内禁止腰部屈
伸 ,6 周 内禁 止腰 部旋 转 。 1 . 3 观 察 指标 :术后 随 访2 年 ,考 察术 前 、术 后 3 个 月和 术后 2 年 的V AS ( 疼 痛 视 觉模 拟 评分 法 ) 和O DI ( 功 能 障碍 指 数 )评 分 ,
非融合技术治疗腰椎间盘退行性疾病的临床应用进展

非融合技术治疗腰椎间盘退行性疾病的临床应用进展顾宏林;詹世强【摘要】@@ 脊柱融合术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最常用的外科治疗方法.为避免该技术带来的融合节段邻近节段退变、融合部位假关节形成以及髂骨供骨区疼痛等并发症,近年来非融合技术逐渐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根据非融合内植物的设计、植入方式、材料学特点以及脊柱功能修复和保留机制,目前非融合技术主要分为人工全椎间盘置换技术、人工髓核置换技术、经椎弓根固定的动态稳定系统、棘突间固定系统以及小关节成形装置等5种类型.本文就其临床应用进展作一综述.【期刊名称】《中国骨科临床与基础研究杂志》【年(卷),期】2010(002)003【总页数】4页(P234-237)【关键词】脊柱疾病;腰椎;非融合技术【作者】顾宏林;詹世强【作者单位】510000,广州,广东省医学科学院广东省人民医院骨科;510000,广州,广东省医学科学院广东省人民医院骨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1.5脊柱融合术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最常用的外科治疗方法。
为避免该技术带来的融合节段邻近节段退变、融合部位假关节形成以及髂骨供骨区疼痛等并发症,近年来非融合技术逐渐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
根据非融合内植物的设计、植入方式、材料学特点以及脊柱功能修复和保留机制,目前非融合技术主要分为人工全椎间盘置换技术、人工髓核置换技术、经椎弓根固定的动态稳定系统、棘突间固定系统以及小关节成形装置等5种类型。
本文就其临床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人工椎间盘是模拟人体椎间盘生理特性的一种装置,适用于椎间盘退变但结构完整,单节段,无局部感染、滑脱,无明显关节突关节病变和椎管狭窄,以腰痛为主要临床症状,日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经1年非手术治疗无效的病例。
临床应用较多的有Charite假体和Prodisc-L假体。
Charite假体由2个关节面组成。
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开展了多中心前瞻性临床对照试验,2年的随访结果显示,Charite假体组和腰椎前路椎体间融合(an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ALIF)组术后症状均显著改善,前者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和SF-36评分上均明显优于后者,且前者施术节段的运动范围(range of motion,ROM)、椎间隙高度得到更好的维持,假体下沉的发生率也更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oi:10.3969/j.issn.2095-4344.2013.35.016
白文媛★,女,1989 年生, 黑龙江省宁安市人,汉族, 清华大学在读硕士,主要 从事骨科植入器械的研 究。 83827418@
通讯作者:刘伟,教授, 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广东省深圳市 518055; 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广 东省深圳市 518057 weiqliu@
Supported by: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lanning Project, No.2012BAI18B05*; Shenzhen Key Laboratory Upgrading Project, No. ZDSY20120616140540279*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artificial lumbar disc replacement: Present and future
Bai Wen-yuan1, 2, Gu Hong-sheng3, Liao Zhen-hua2, Liu Wei-qiang1, 2 (1Graduate School of Shenzhen, Tsinghua University, Shenzhen 518055, Guangdong Province, China; 2Research Institute of Tsinghua University in Shenzhen, Shenzhen 518057, Guangdong Province, China; 3Shenzhen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Shenzhen 518049, Guangdong Province, China)
3 临床应用的意义:总结分析腰椎间盘置换的临床研究现状可为今后腰椎间盘假体的设计以及临床实验 的设计与实施提供指导。 关键词: 骨关节植入物;骨与关节综述;人工假体;人工椎间盘;置换;腰椎;临床实验;部级基金
摘要 背景:人工腰椎间盘置换的基本理念是在稳定病变节段的前提下,力求最小影响相邻节段的生物力学状态, 防止以及减少相邻节段退变的发生率。 目的:分别对人工腰椎间盘置换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围置换期经济学考量、远期并发症以及人工腰椎间盘置 换与融合术的混合使用效果进行了探讨。 方法:计算机检索 PubMed 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近十年的相关文献。纳 入腰椎间盘置换术的回顾性和前瞻性临床实验报告,排除观点重复的文章,最后对 34 篇文献进行归纳与分析。 结果与结论:1982 年人工腰椎间盘假体首次临床应用以来,已有许多关于腰椎间盘置换的临床报道,然而对 临床实验中遇到的许多问题始终没有统一答案。人工腰椎间盘置换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应考虑到置换节段数对 临床结果的影响、小关节退变对临床结果的影响、既往有腰椎间盘手术史患者的选择、患者年龄、椎间盘置 换前休息时间等因素。评价腰椎间盘置换是否优于传统的腰椎融合,可以从椎间盘置换中出血量、手术时间、 置换后住院时间等方面进行考量。腰椎间盘置换后较常见的并发症有异位骨化、植入物机械故障、相邻节段 和小关节退变。将人工腰椎间盘置换与融合术的混合使用治疗多节段腰椎间盘病变,使两种手术干预方法互 补不足,得到优于单独使用的手术疗效。
[]
白文媛,顾洪生,廖振华,刘伟强. 人工腰椎间盘置换的临床应用:现状与未来[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3,17(35):6321-6326.
人工腰椎间盘置换的临床应用:现状与未来**★
白文媛 1,2,顾洪生 3,廖振华 2,刘伟强 1,2 (1 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广东省深圳市 518055;2 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广东省深圳 市 518057;3 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广东省深圳市 518049)
Corresponding author: Liu Wei-qiang, Professor, Graduate School of Shenzhen, Tsinghua University, Shenzhen 518055, Guangdong Province, China; Research Institute of Tsinghua University in Shenzhen, Shenzhen 518057, Guangdong Province, China weiqliu@
Abstract BACKGROUND: The basic idea of artificial disc replacement is the intension to minimize the impact on adjacent segments based on the premise of stabilizing index segment, then prevent and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indications and contraindications of artificial disc replacement, peri-operative economics considerations, long-term complications, as well as the effect of artificial lumbar disc replacement combined with fusion surgery. METHODS: The PubMed database, CNKI database and SinoMed database over the past decade were searched for the related articles. The retrospective and prospective clinical trials of artificial lumbar disc replacement were included. Repetitive studies and stale perspectives were excluded. A total of 34 articles were summarized and analyzed in the end. RESULTS AND CONCLUSION: Since the first artificial lumbar disc prosthesis designed to be commercially distributed in 1982, there have been a plenty of clinical trials on lumbar disc replacement. However, there is no answer to many problems that encountered in clinical trials. The effect of the number of replaced segment on the clinical outcomes, the effect of facet joint degeneration on the clinical outcomes, selection of the patients with the history of lumbar disc surgery, age of the patients and the rest time before disc replacement should b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in the researches on indications and contraindications of artificial disc replacement. The
文章亮点: 1 此问题的已知信息:人工腰椎间盘假体的开发需经过有限元分析、体外标本力学实验、摩擦磨损实验、
动物实验等体外辅助评估手段来完善并确定其合理性和安全性。 2 文章增加的新信息:讨论了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手术的适应证与禁忌证、围手术
期经济学、远期并发症、椎间盘置换与脊柱融合混合手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腰椎人工椎间盘置换临床 实验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Received: 2013-04-12 Accepted: 2013-05-29
ISSN 2095-4344 CN 21-1581/R CODEN: ZLKHAH
6321
白文媛,等. 人工腰椎间盘置换的临床应用:现状与未来
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 operation time and hospital stay after replacement can be used to evaluate whether lumbar disc replacement is better than the traditional lumbar fusion surgery or not. The complications after lumbar disc replacement include heterotopic ossification, implants mechanical failure, and facet joint and 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 The combination of lumbar disc replacement and fusion surgery for the treatment of multi-segmental lumbar disc diseases can achieve complement and thus obtaining the efficacy that better than the application of one surgery alone. Key Words: bone and joint implants; review of bone and joint implants; artificial prosthesis; artificial disc; arthroplasty; lumbar spine; clinical trials; provincial grants-supported pap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