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腰椎间盘研究进展
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的研究进展

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的研究进展张军【摘要】Lumbar disc herniation was a common clinical disease, was a major cause leading to leg pain, the treatment regimen includes two conservative treatment and surgical treatment. With advances in medical technology, surgical treatment of lumbar disc herniation has been greatly de-veloped,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cure rate, I hereby Progress surgical treatment of lumbar disc herniation were reviewed.%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是导致腰腿疼痛的主要病因,其治疗方案主要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等两种。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明显提高了患者的治愈率,笔者现就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期刊名称】《现代诊断与治疗》【年(卷),期】2015(000)011【总页数】3页(P2424-2426)【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研究进展【作者】张军【作者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天津 30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1.5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临床上一种非常常见的疾病,其是由腰椎间盘出现变性、髓核突出、纤维环破裂,对马尾神经和神经根进行刺激和压迫而呈现出来的综合征[1]。
该疾病是引发腰腿疼痛的主要原因,每年约有11%~19%的患者需要采用手术治疗方式进行治疗。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方案也得到了极大的进步,明显提高了患者的治愈率[2,3]。
人工髄核研究进展课件

Two?
or
结论
• 约80%的国人腰椎间隙仅能容纳 单枚PDN假体
• 多数人适合高度为7mm的PDN假体
人工髓核置换手术
假体选择
手术入路
• 后方入路
• 创伤小 • 可同时解除后方神经根压迫症状
• 侧前方入路
• 创伤大,切口深 • 不能解决后方神经压迫
人工髓核置换临床资料
•45例患者,男28例,女17例 •平均年龄 38.4(22~60)岁 •L3/4 2例,L4/5 34例,L5/S1 9例 •725型号 35例,925型号6例,525型号4例
(骨与关节损伤杂志,1992,7:73)
• 徐印坎 1994 6例 腰椎间盘髄核置换术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1994,1:7)
• 徐印坎 2000 20例 腰椎间盘髄核置换术
(颈腰痛,2000,21:23)
人工髄核结构
•PDN
Prosthetic Disc Nucleus
– 高分子聚乙烯外套
–半流动性水凝胶髄核 聚丙烯腈-聚丙烯酰胺共聚物
国人人工髓核基础研究
影像解剖学研究
• 无腰腿痛的成人腰椎MRI图像
–男 44例,女12例 –年龄 19~45岁
• 测量指标
–髓核:矢状径 、横径、横截面积 –椎间隙:前、中、后部高度
髓核矢状径/横径/椎间隙高度测量
A-B 矢状径 C-D 横径
A-B前高 C-D中高 E-F后高
国人腰椎间盘髓核测量(mm ,n=56)
节获得成功的历程迈进
>24mm <24mm
L2-3
L3-4
L4-5
L5-S1
椎间隙后部高度测量
80.00% 70.00% 60.00%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椎间融合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现状及进展

椎间融合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现状及进展腰椎间盘突出症为骨科常见病和多发病,是引起腰腿疼痛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每年约10%~15%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最终需要手术治疗[1]。
手术治疗分为融合性和非融合性两大类。
椎间融合手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是外科治疗的重要方法。
本文主要就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特点、优缺点及新近发展方向做一综述。
1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机制腰椎间盘是身体负重量最大的部位,一般认为机体从20岁以后椎间盘便开始退变,外伤及腰椎反复活动和负重等均能加速这种退变。
当退变到达一定阶段,纤维环产生薄弱区域,其内部的髓核便会突出。
椎间盘(髓核)突出时神经根及硬膜囊会直接受到压迫,产生神经根痛及功能障碍,这是由于神经根对机械压迫非常敏感,因为神经根没有周围神经那样的结缔组织保护鞘[2]。
突出物压迫和机械刺激还会影响椎管内小血管,致神经组织产生缺血缺氧,引起功能障碍。
有研究认为,神经组织缺血缺氧引起的功能障碍较单纯压迫更为严重,预后也更差。
当椎间盘突出发生时,髓核还能引起神经根、硬膜和马尾神经的炎症,但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确认。
新近的实验研究还表明,椎间盘突出会在局部产生免疫反应,这是因为正常的髓核封闭在纤维环中,当纤维环破裂时,髓核的某些成分便会与机体在神经根局部产生抗原抗体反应。
2 椎间融合术椎间融合的概念首先由Cloward在1940年提出,即切除椎间盘,通过植骨或内植物将椎体间关节融合。
经过不断发展,椎间融合技术现已广泛应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中。
椎间融合术可以切除导致疼痛的椎间盘,并提供腰椎节段间坚强的融合固定,以维持腰椎的承重作用,同时可以恢复椎间隙的高度扩大椎间孔,解除或缓解神经根压迫[2]。
手术治疗原则是充分减压和保持脊柱稳定性,目的是去除突出物造成的压迫和刺激,消除或缓解临床症状[3]。
按手术入路可分为前路椎体间融合术(An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ALIF)、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及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等。
腰椎间盘退变的流行病、遗传学及基因治疗研究进展

目 录
• 流行病学研究 • 遗传学研究 • 基因治疗研究 • 总结与展望
01
流行病学研究
发病率和患病率
发病率
腰椎间盘退变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据统计,约 有80%的人在60岁时会出现腰椎间盘退变的症状。
患病率
患病率是指某一特定时间内总人口中患有某种疾病的人数所占的比例。据调查, 腰椎间盘退变的患病率在50岁以上的人群中约为20%。
多基因遗传模式
大多数腰椎间盘退变是由多个基因的变异共同作用引起的,这些变异可能涉及多个生物学过程,如细胞外基质代谢、 炎症反应等。
环境与遗传交互作用
除了基因变异外,环境因素(如长期久坐、重体力劳动等)也可能与遗传因素相互作用,影响腰椎间盘 退变的发生和发展。
基因组关联研究
要点一
方法
基因组关联研究是一种用于识别与复 杂疾病相关基因的方法。通过比较患 有和未患有腰椎间盘退变的人群中基 因变异频率的差异,可以发现与该疾 病相关的基因区域。
挑战
然而,研究也面临诸多挑战,如样本量不足、研究方法不一致以及缺乏长期随访数据等。这些因素限制了研究的 可靠性和可重复性,影响了研究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未来研究方向
01
流行病学研究
未来的流行病学研究应进一步探讨腰 椎间盘退变的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 加强国际合作和数据共享,以提高研 究的代表性和可靠性。
危险因素
年龄
性别
年龄是腰椎间盘退变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随着年龄的增长,腰椎间盘的水分和弹 性逐渐减少,导致退变的发生。
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患上腰椎间盘退变。这 可能与男性和女性在生理结构、激素水平 和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有关。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研究进展

成 为针 灸 推拿 科 的 常见 疾 病 之 一 , 2 的腰 腿 疼 病 人 患 有 腰 部开 始 逐 渐扩 展 到大 腿 后侧 、 腿后 侧 或外 侧 ; 约 O 小 椎 间 盘突 出症 。以针 灸 推拿 疗 法 为代 表 的 中医疗 法 较 西 医的 手 ③ 下肢 麻 木感 : 其 病 情 较 长 者 , 尤 多有 主 诉 的 麻 木 区 , 限 局
s c r y i i h h u a ie e fc sr ma k be e u i sh g ,t e c r t f ti e r a l.Bu h wo s i a n s e t o sr n t e h e e r h t v e tt et t l d ma y a p cs t t e g h n t e r s a c . lh Ke wo d : as n e v r e r lds r mi e t ik e s M e h d o r a me t S mma y y r s W itit r e t b a icp o n n c n s s t o fte t n u r
d v l p n l e a u e n e sa d h r s n i a a d t eW e tme ii e d man t h i n ev re r ld s r mi e t e eo me t i r t r ,u d r tn s t e p e e tCh n n h s d cn o i o t e was i tr e tb a i p o n n s t t c sc n s ra me ts mma y M eh d Be a s u ik e st e t n u r . t o : c u es mma ie o t ewas rs ss d e l h a s fd s a e o d vd ,t e s mp o r st h ita ie u d n y t ec u eo ie s ,t i ie h y t m z a d t e s mp o ,t e p a t m t d ig o i a d t e te t n s e tc r is o h e r a i t n n h y t m h h n o s u y da n ss n h r a me ta p c a re n t e r o g n z i .Th r a me tdv d s i t ao e te t n i ie n o
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的研究进展

腰椎间盘突出症,为近年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骨科疾病。
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因椎体挤压髓核,导致纤维盘溢出,损伤了纤维环并对两侧侧隐窝神经和椎管神经产生压迫,造成神经根水肿,发生腰腿痛、慢性腰痛等症状[1]。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需长时间承受疼痛,因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时需遵循及早确诊、及时治疗的原则[2]。
为此,本文从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两种方式,叙述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
1手术治疗1.1传统手术临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时,传统术式包含前路腰椎间盘摘除术、后路腰椎间盘摘除术。
此疾病的经典术式则为后路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国内外在实施后路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时多采用半椎板、全椎板切除、摘除突出髓核。
此术式拥有清晰的视野,直接把所需切除的椎间盘髓核暴露在外,并对神经根有理想的减压作用。
有关前路腰椎间盘摘除术,最早问世于1950年,有90%的患者经此手术治疗后,症状消除。
此术式的主要优势在于可彻底切除椎间盘,可控制操作,且不会干扰到脊柱稳定性,并实施植骨融合。
1.2微创手术近年医疗技术逐步的提升,微创手术也在各种疾病治疗中得到了认可。
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上,主要微创术式包含射频靶点热凝治疗术、后路椎间盘镜技术、经皮椎间孔镜技术等。
1.2.1射频靶点热凝治疗术。
射频消融髓核成形术主要优势体现在可切除坏死组织和病变组织,且此方式治疗疗效能达90%以上。
射频热凝靶点属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介入性手术,我国于2000年7月则批准用此方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主要经调控温度对病变椎间盘产生作用,用射频电极产生射频电场,让局部分子发生热效应,髓核出现部分凝固和变性改变,降低椎间盘组织压迫神经的力量。
此外,热效应能降低附近炎性反应。
再者此手术对靶点部位感觉神经纤维有毁损效果,进而缓解疼痛,直至疼痛消失。
国外有学者报告,椎间盘突出的大小和治疗疗效两者之间无直接性关联,但疗效受纤维环完整性的干扰。
另有学者曾通过分析9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发现CT引导射频能量成形术治疗此疾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更高,并对下肢疼痛的缓解作用更理想。
腰椎间盘退变模型研究进展

第十一章腰椎间盘退变模型研究进展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骨科侯筱魁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基本病理变化是椎间盘的退变。
退变蕴涵了两方面的涵义:一方面为组织衰老,即随年龄而出现的改变的积累;另一方面,退变是指随着细胞或组织的退行性病理改变而出现的生物化学的改变,进而引起组织物理特性的衰变,并最终表现为功能的破坏和丧失。
在今天,对腰椎间盘退变及由其而引起的下腰痛的关注,已不仅仅局限于医学领域,更逐渐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
据统计,70%的成年人在一生当中都经历过下腰痛的折磨。
目前已知许多因素都与椎间盘退变有关,包括遗传、环境、年龄、慢性长期负重、强体力劳动、肥胖、吸烟、酗酒、糖尿病等等,都被发现能够加速椎间盘的退变。
此外,退变也可继发于某些外科操作,如脊柱内固定、长节段融合、后路突出髓核摘除,经皮融核或激光减压有时也会诱发腰背痛和神经症状。
最近的实验研究焦点已经把目光放在了对未来的退变性椎间盘疾病的处理上。
建立一种可靠而容易重复的椎间盘退变模型而实现对其的系统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本章通过对文献的复习和归纳,对于目前的腰椎间盘退变模型的建立方法和相关研究做一总结。
第一节实验动物的要求及选择首先,医学科研中应用的实验动物应该具备以下完整的资料:①品种、品系及亚系的确切名称;②遗传背景或其来源;③微生物检测状况;④合格证书及合格的饲育条件等。
根据不同的实验目的,应当选择相应的合适的实验动物。
人类属于陆生脊椎动物门,相应的脊椎疾病动物模型的选择也必然局限于此范围内。
椎间盘退变的模型动物应该具备类似人类脊椎的解剖和生理特点,建立的模型应该与人类的椎间盘退变相似和具有可比性。
而模型的可重复性和能够模拟再现人类疾病的客观规律也是基本要求。
目前已经使用并证实效果确切的椎间盘退变模型动物包括鼠、兔、羊、猪、狗、猴等。
鼠尾椎间盘常被用以制作退变模型,缘于其操作容易,对动物的损伤不大,但其对于人类的腰椎间盘疾病的代表性尚需商榷。
小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进展

- 159 -*基金项目:福建中医药大学校管课题临床专项项目(XB2022023)①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 福建 福州 350011小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进展*郑康华① 洪小萍① 陈尚阳① 卞莲钰① 【摘要】 腰椎间盘突出症(LDH)为临床常见疾病之一,多由椎间盘退变所致,可引起腰腿痛、下肢麻木等诸多症状,从而给患者日常生活及工作造成严重影响。
小针刀在LDH 临床治疗中应用效果显著,但其机制尚不明确。
本文主要对小针刀治疗LDH 的作用机制展开分析,考虑其可能在解除机械压迫、抑制炎症因子、镇痛和调节脊柱生物力学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因而本文主要对上述机制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为临床医生提供治疗思路。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小针刀 作用机制 研究进展 doi:10.14033/ki.cfmr.2023.36.0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805(2023)36-0159-04 Research Progress of Small Needle Knife in the Treatment of Lumbar Disc Herniation/ZHENG Kanghua, HONG Xiaoping, CHEN Shangyang, BIAN Lianyu. //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al Research, 2023, 21(36): 159-162 [Abstract] Lumbar disc herniation (LDH) is one of the common clinical diseases, mostly caused by 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 which can cause many symptoms such as back and leg pain, lower limb numbness etc, which seriously affects the daily life and work of patients.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small needle knife in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LDH is remarkable, but its mechanism is still unclear. In this paper, the mechanism of action of small needle knife in the treatment of LDH was mainly analyzed, considering that it ma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relieving mechanical compression, inhibiting inflammatory factors, analgesia and regulating spinal biomechanics. Therefore, this paper mainly reviewed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on the above-mentioned mechanisms and provided treatment ideas for clinicians. [Key words] Lumbar disc herniation Small needle knife Mechanism of action Research progress First-author's address: The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Affiliated to Fuji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uzhou 350011, China 腰椎间盘突出症(LDH)属于康复科常见病,好发于20~50岁青壮年群体,可引起腰痛、下肢放射痛、乏力等症状,随着病情的进展会引起脊柱侧凸、肌肉萎缩、腰椎活动度减少等,严重影响患者工作及生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