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椎间盘(Theartificialdisc)理论、设计、原理
国人颈椎椎间盘解剖参数与常用人工椎间盘尺寸的比较

国人颈椎椎间盘解剖参数与常用人工椎间盘尺寸的比较董亮; 许正伟; 王栋琪; 葛朝元; 孙宏慧; 陈秀锦; 钱立雄; 郝定均【期刊名称】《《脊柱外科杂志》》【年(卷),期】2019(017)006【总页数】6页(P419-424)【关键词】颈椎; 颈椎病; 假体和植入物【作者】董亮; 许正伟; 王栋琪; 葛朝元; 孙宏慧; 陈秀锦; 钱立雄; 郝定均【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脊柱外科西安 71005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1.531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已成为颈椎病前路手术的金标准[1-2],但长期随访发现,ACDF术后相邻节段退行性变(ASD)发生率较高[3-4]。
近年来有学者采用椎间盘置换术(TDR)治疗颈椎病,TDR理论上可通过保留手术节段活动度、减轻相邻节段代偿增加的负荷和活动度,降低ASD的发生率[5-6]。
随着TDR应用的增多,因颈椎解剖尺寸与人工椎间盘尺寸不匹配导致的并发症也相应增多,其中最常见的是人工椎间盘沉降,因人工椎间盘尺寸过小、应力集中而导致[7]。
此外,颈椎解剖尺寸与人工椎间盘尺寸不匹配也可导致异位骨化和异常的颈椎曲度[8]。
目前国内临床上常用的人工椎间盘都是根据国外人群(特别是西方人)颈椎尺寸设计的,有研究报道,亚洲人颈椎尺寸小于西方人[9],因此有必要分析国人颈椎解剖数据与常用人工椎间盘尺寸的匹配度,并提出合理的人工椎间盘设计方案。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138例中国患者的颈椎三维CT资料。
患者年龄为18 ~ 45岁。
纳入标准与Thaler等[10]的研究一致:①非神经根性颈部疼痛;②颈椎三维CT(256排Brilliance iCT,荷兰Philips公司)检查无颈椎退行性变征象(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后纵韧带骨化等);③C1~7椎体及椎间盘均能在CT图像上显示。
排除标准:①神经根型或脊髓型颈椎病;②因骨折、结核或肿瘤导致的骨质破坏;③有颈椎手术史。
腰椎间盘突出症低温双极射频消融术微创治疗的新进展

腰椎间盘突出症低温双极射频消融术微创治疗的新进展王冠羽【摘要】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射频消融技术近十年来发展迅速,第一代射频电极为实心金属单极电极.由于电极周围碳化增加阻抗,使电流减小,阻止了对组织的进一步摧毁,于是出现了增加电极针的方法,由两个电极组成双极电极针,无负电极板.消融时电流由正电极针流向负电极针,大大减少了负电极板对皮肤的烧伤,是一种实用、微创、安全、可重复、不影响腰椎稳定性且具有发展前途的新技术.%Lumbar disc herniation is a common and frequently-occurring disease in clinical.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in the past decade has developed rapidly and achieved good results. The first generation of the RF electrode is unipolar electrode of the solid metal. Carbonation around the electrode increases the impedance, which reduces the current to prevent the further destruction of the tissue,so increasing the electrode needle from bipolar electrode needle to two-electrode, and non-negative electrode plate,has occurred. During ablation the current flows from the positive electrode needle to the negative electrode needle, greatly reducing the negative electrode plate burns on the skin, which is a practical, minimally invasive, safe, reusable , promising new technology with no influence on lumbar stability.【期刊名称】《医学综述》【年(卷),期】2013(019)005【总页数】4页(P892-895)【关键词】射频消融术;腰椎间盘突出症;髓核成形术;导管消融术【作者】王冠羽【作者单位】天津市第一医院疼痛科,天津3002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1.53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nation,LDH)是由于腰椎间盘的退行性改变,积累性劳损,腰椎失稳,导致脊柱内外力学平衡失调,椎间盘病理性炎症变化(其中包括多种细胞因子和基因的相互作用,如白细胞介素1、一氧化氮和上皮细胞膜蛋白基因),纤维环破裂,使椎间盘的髓核自破裂口突出,椎管内容积变小,刺激压迫邻近腰脊神经根、血管或脊髓等组织,所引起的腰腿痛的一种病症[1]。
颈椎前路人工椎间盘置换手术护理

颈椎前路人工椎间盘置换手术护理目的总结分析临床病例,探讨系统的颈椎患者人工椎间盘置换手术护理。
方法2007年11月~2011年2月本院收治的23例颈椎病患者均行颈椎前路人工椎间盘置换手术,对手术中的护理方法进行规范的总结与分析。
结果23例颈椎病患者均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结论术前了解患者临床资料,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术中与术者及麻醉医生进行密切的配合是护理的关键。
标签:颈椎前路;人工椎间盘置换;手术护理颈椎病发病率越来越高,颈椎管减压后行颈椎前路人工椎间盘置换手术可以有效预防由于应力改变引起的相邻节段一系列并发症[1,2]。
因此,单个间盘置换手术越来越得到患者认可。
本院自2007年11月~2011年2月间施行颈椎前路人工椎间盘置换手术23例,取得了满意效果。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7年11月~2011年2月本院收治的23例颈椎病患者均行颈椎前路人工椎间盘置换手术,23例患者均在仰卧位下实施颈椎前路人工椎间盘置换手术。
1.2护理方法1.2.1术前护理1.2.1.1术前访视在手术前一天,手术室护士应到病房对颈椎前路人工椎间盘置换手术患者进行术前访视,并建立术前访视及术后回访病历记录。
通过术前访视可以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并制定护理计划。
在术前访视时,护士应向患者介绍手术室环境、手术方法、疗效、麻醉方式、手术体位摆放。
护士通过与患者的交流,掌握患者的具体情况,包括患者肢体的活动、皮肤状况、静脉穿刺条件等。
并解除患者的忧虑情绪,使护患之间建立起一种良好的信任关系,为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患者的康复奠定良好的基础。
并向患者说明需要进行禁饮食,术日晨穿宽松衣物,并将贵重物品交给家属,防止丢失。
对于戴假牙患者,要求其将假牙术日晨取出,交家属管理。
1.2.1.2术前准备术前准备好手术所需各种器械及物品。
1.2.2术中护理1.2.2.1巡回护理保持患者静脉通路的通畅并配合麻醉医生诱导插管。
由于颈部血管丛较丰富,随时可能出现术中大出血,因此必须保证通畅的静脉通路。
单纯髓核摘除术和人工髓核置换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对比之分析

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重逢塑日期:型!查!:兰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本人完全了解山东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山东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f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论文作者签名:塑导师签名:上墓垒纹日期:2D口争.中,弓D单纯髓核摘除术与人工髓核置换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对比分析研究生:导师:司海朋李牧中文摘要目的评价单纯髓核摘除术与人工髓核PDN(ProstheticDiscNucleus)置换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疗效和影像学改变。
方法2003年2—12月共收治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54例。
其中采用单纯髓核摘除术治疗48例,PDN置换术6例。
均采用后路椎板截骨原位回植术式,其中一例合并峡部裂患者同时行单FSU峡部钩钢板内固定术。
术后均进行随访。
根据术前术后随访x线侧位片测量病变椎间隙高度,并根据JOA评分标准对术前术后随访时的临床表现进行评分。
用SPSS统计软件包对手术前后及两组之间椎间隙高度和JOA评分进行统计分析,当P<0.05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单纯髓核摘除组48例,28例患者获3个月到一年的电话随访,其中16例有影像学资料。
JOA评分术前平均6.21±3.80分,术后平均改善到24.5±2.38分。
复查侧位x线片,椎间隙高度较术前平均降低16.1%。
人工髓核置换组共6例,6例患者均获得4个月~1年随访,5例复查侧位x线片,或CT、MRI。
基于代谢组学腰椎间盘退变的计算机辅助诊断

3796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第25卷|第24期|2021年8月基于代谢组学腰椎间盘退变的计算机辅助诊断江丽红1,吴晓锋1,欧阳林2,3,罗爱芳2,3,黄 丽2,3文题释义:MRI :是利用原子核在强磁场内发生共振产生的信号绘制出人体内部立体图像的技术,可对人体某个部位进行各种角度和各种平面成像,临床医生可根据腰椎间盘的磁共振成像评价腰椎间盘退变等级。
MRI 定量技术可定量检测腰椎间盘的多种生化代谢物,针对目前临床对腰椎间盘退变等级诊断有一定困难,文章尝试基于MRI 检测的生化代谢指标对腰椎间盘退变进行诊断。
机器学习:是一种实现人工智能的方法,包括逻辑回归、支持向量机、神经网络、决策树、朴素贝叶斯等多种算法,可在大量样本中利用算法发现数据规律并训练分类器,在得到新的样本时利用训练好的分类器对样本进行分类和预测。
实验利用收集到的腰椎间盘MRI 代谢数据训练了3种机器学习分类器,为腰椎间盘退变等级诊断提供了新方法。
摘要背景:腰椎间盘退变诊断对预防腰椎疾病意义重大,但目前对其诊断主要依赖于影像医师的主观评价,易因个人经验不足产生误判。
目的:建立自动识别腰椎间盘退变等级的计算机辅助诊断方法,为影像医师提供参考。
方法:采用Spearman 相关分析验证腰椎间盘的MRI 代谢指标与腰椎间盘退变的Pfirrmann 等级相关性,并建立可用于腰椎间盘退变智能诊断的Softmax 回归、神经网络和支持向量机等多种分类器。
结果与结论: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椎间盘相邻上下位椎体脂肪分数FF 值和T2*值等3种生化代谢指标都与腰椎间盘退变显著相关,Softmax 回归、神经网络和支持向量机3种诊断模型的分类准确率分别为0.477,0.515和0.523,kappa 系数分别为0.311,0.300和0.330。
实际分析结果表明,采用MRI 代谢指标建立腰椎间盘退变智能辅助诊断是可行的,为腰椎间盘退变诊断提供了一种可期的途径。
脊柱手术名词解释

脊柱手术名词解释1. 引言脊柱手术是一种针对脊柱相关疾病的外科手术,旨在改善患者的症状、恢复功能和减轻疼痛。
脊柱是人体中最重要的支撑结构之一,它承担着保护脊髓和神经根、维持身体平衡和稳定性的重要任务。
本文将对脊柱手术中常见的名词进行解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脊柱手术。
2. 脊柱手术常见名词解释2.1 椎间盘突出症(Herniated Disc)椎间盘突出症是指椎间盘组织向椎管内突出压迫神经根或脊髓引起的临床综合征。
椎间盘是位于相邻两个椎体之间的软骨垫,具有缓冲作用。
当椎间盘损伤或退变时,其内部的胶原纤维环会断裂,导致盘内物质突出压迫神经结构,引起疼痛、麻木和肌力减退等症状。
2.2 脊椎融合术(Spinal Fusion)脊椎融合术是一种手术方法,通过将相邻的椎体固定在一起,使其愈合成一个整体。
这种手术常用于治疗椎间盘突出症、脊柱侧弯、脊柱滑脱等疾病。
手术中通常使用植入物(如金属板、钢钉或人工椎间盘)来加固和稳定椎体,促进骨愈合。
2.3 椎板切除术(Laminectomy)椎板切除术是一种手术方法,通过切除部分或全部的椎板(位于椎体后方的骨片),以减轻神经根或脊髓受压的情况。
这种手术常用于治疗脊柱管狭窄和脊髓肿瘤等情况。
手术后可以减轻神经根压迫引起的疼痛和运动功能障碍。
2.4 椎间融合(Interbody Fusion)椎间融合是一种手术方法,通过在椎间盘空腔内放置植骨物或人工椎间盘,促进相邻椎体的骨愈合。
这种手术常用于治疗椎间盘退变、滑脱和脊柱侧弯等情况。
手术中通常使用骨块、人工骨替代物或生物活性物质来刺激骨愈合。
2.5 后路减压术(Posterior Decompression)后路减压术是一种手术方法,通过从背部切开,暴露脊柱后方的结构,以减轻神经根或脊髓受到的压迫。
这种手术常用于治疗脊柱管狭窄、椎管内肿瘤等情况。
手术中可以切除部分椎板、黄韧带等结构,以扩大椎管空间。
2.6 微创脊柱手术(Minimally Invasive Spine Surgery)微创脊柱手术是一种借助显微镜和特殊仪器进行的脊柱手术,相比传统开放手术,它切口小、损伤小、恢复快。
负重及非负重下腰椎间盘的位移测量及意义

负重及非负重下腰椎间盘的位移测量及意义张兰凤;董黎敏;王永清;叶金铎;孟丽娜;张春秋【摘要】本文选取12位正常成年人志愿者,男6位,女6位,年龄为20 ~ 40岁,分别获得其在直立位和侧卧位(即负重与非负重)时的标准腰椎侧位X射线片并测量直立和侧卧时L1~L5各椎体的椎间隙,计算从直立位到侧卧位各椎间盘的相对位移,比较男性和女性的各椎间盘相对位移的变化趋势.本文的结果可为人工榷间盘的设计提供相关参数依据及用于人工椎间盘置换有限元模型的位移边界条件的加载.【期刊名称】《天津理工大学学报》【年(卷),期】2013(029)006【总页数】5页(P50-54)【关键词】腰椎;椎间盘;椎间隙;位移测量;人工椎间盘【作者】张兰凤;董黎敏;王永清;叶金铎;孟丽娜;张春秋【作者单位】天津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天津300384;天津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天津300384;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天津300140;天津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天津300384;天津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天津300384;天津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天津30038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1.5+3腰椎间盘退行性疾病是脊柱外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传统观念认为腰椎融合术的临床效果是成功的,但它并不是一种完美的手术,没有保留脊柱的生理运动功能,长期随机临床试验证实腰椎运动节段的融合加快了邻近节段椎间盘及关节突关节面的退变.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作为腰椎融合之外治疗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的另一合理的选择[1-2],目的是重建椎间隙高度以保护神经组织,维持椎间关节活动度,解除腰痛和防止相邻椎间盘的退变,保留脊柱运动以避免晚期发生的关节突关节以及邻近脊柱节段的病变,并有效缓解病变节段引发的疼痛[3-9].目前国内外研究中,对人工椎间盘的设计提供了参数依据,但对人工椎间盘置换模型的加载分析只是采用经验数值,有一定的不准确性.本文采用活体X射线测量技术,对椎间盘在直立和侧卧时位移的相对变化进行测量分析,为人工椎间盘置换模型的加载分析提供相对精确的位移边界条件且为人工椎间盘的进一步设计提供了依据.1 对象和方法1.1 实验对象选取12位正常成年人志愿者,分别获得其在直立和侧卧时的标准腰椎L1~L5侧位X射线片,其中男6位,女6位,年龄为22~40岁,平均为27.8岁.排除标准:①脊柱畸形.②脊柱肿瘤.③明显的脊柱退行性改变.④脊柱外伤或手术史.1.2 实验方法直立位和侧卧位椎间隙的测量:研究对象分别取直立位和侧卧位,投照中心线对第3腰椎棘突前方约8 cm处摄取腰椎侧位数字X射线摄影(DR)片.将X射线片导入相关测量软件,进行测量.具体方法:在腰椎侧位片测量椎间隙高度.以L2~L3的椎间隙测量为例(如图1),分别在L2椎体下边缘、L3椎体上边缘从左到右取等分的五个点,然后从左到右上下两点对应连线,测量各线段的长度,将图测距离按比例换算成实际距离,取精度为0.1 mm,以此来衡量腰椎间隙的高度,并计算从直立位到侧卧位腰椎间隙的相对变化(侧卧位椎间隙减去直立位椎间隙).其余各椎间隙的测量方法同上.主要测量指标:椎间隙高度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17.0(美国SPSS公司)对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图1 椎间隙高度的测量Fig.1 Intervertebral heightmeasurement计算测量指标的均值,标准差和95%置信区间,计算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一位.2 结果腰椎间隙自L1~2至L4~5逐渐增宽,且第1点处高度大于第5点处高度,即前缘高度大于后缘高度,结果和王子轩等[10]的研究结果一致,见表1、表2、表3. 为了更清楚的了解从直立位到侧卧位,男性与女性腰椎不同节段椎间盘位移变化趋势,本研究先在同一性别中进行比较,最后对男、女性的位移变化趋势进行总结. 表1 腰椎直立位各点椎间隙X射线测量结果x±s mmTab.1 X-ray measurement results of lumbar intervertebral space in the upright position x ±s mmDisk Level 1 2 3 4 5 Male Female Male Female Male Female Male Femal e Male Female L1 ~2 11.3 ±1.4 8.1 ±1.0 9.8 ±1.0 7.1 ±0.8 10.1 ±0.7 7.8 ±1.1 9.1 ±0.7 7.2 ±0.9 6.1 ±0.8 4.6 ±0.6 L2 ~3 13.0 ±1.4 10.2 ±0.8 11.9 ±1.4 10.0 ±1.4 11.9 ±1.1 10.0 ±1.4 10.3 ±1.0 9.2 ±1.4 7.2 ±1.3 5.4 ±0.8 L3 ~4 14.8 ±1.4 12.7 ±1.3 13.9 ±1.8 11.6 ±1.2 13.5 ±1.6 11.6 ±0.9 11.9 ±1.4 10.3 ±1.2 7.8 ±1.2 6.4 ±0.6 L4 ~5 16.7 ±1.4 14.4 ±1.0 14.6 ±1.4 12.4 ±1.3 14.6 ±1.0 12.1 ±1.8 13.0 ±0.7 11.6 ±2.0 9.1 ±1.3 8.8±1.9表2 腰椎侧卧位各点椎间隙X射线测量结果x±s mmTab.2 X-ray measurement results of lumbar intervertebral space in the lateral position x±s mmDisk Level 1 2 3 4 5 Male Female Male Female Male Female Male Femal e Male Female L1 ~2 13.0 ±1.2 9.0 ±0.7 11.8 ±1.6 9.2 ±0.9 11.5 ±1.7 9.1 ±0.5 9.6 ±1.1 7.9±0.6 6.5 ±0.7 4.5 ±0.5 L2 ~3 14.9 ±1.3 12.1 ±0.9 13.2 ±1.8 10.9 ±1.2 12.9 ±1.6 10.8 ±1.2 10.5 ±1.1 8.7 ±1.0 6.9 ±0.6 5.3 ±1.0L3 ~4 15.4 ±1.3 15.2 ±1.2 14.2 ±2.2 13.1 ±0.9 13.5 ±2.2 12.3 ±1.4 11.2 ±1.6 9.7 ±1.1 7.2 ±0.5 6.3 ±0.6 L4 ~5 16.2 ±1.0 15.2 ±1.2 13.7 ±1.2 12.8 ±1.4 13.2 ±1.6 11.4 ±2.1 11.2 ±1.8 9.6 ±1.5 7.5 ±0.3 6.8 ±0.9表3 腰椎直立位及侧卧位椎间隙X射线测量结果Tab.3 X-ray measurement results of lumbar intervertebral space in the upright and lateral positionDisk level Location Mean SD 95%CI Male Female Male Female Male Female L1 ~2 Upright 9.3 7.0 1.9 1.4 6.9 -11.7 5.2 -8.7 Lateral 10.5 7.9 2.5 2.1 7.3 -13.6 5.5 -10.4 L2 ~3 Upright 10.9 9.0 2.2 2.0 8.1 -13.6 6.4 -11.5 Lateral 11.7 9.6 3.1 2.7 7.8 -15.5 6.2 -12.9 L3 ~4 Upright 12.4 10.5 2.7 2.4 8.9 -15.8 7.5 -13.6 Lateral 12.3 11.3 3.2 3.4 8.3 -16.3 7.1 -15.6 L4 ~5 Upright 13.6 11.9 2.8 2.1 10.1 -17.1 9.3 -14.4 Lateral 12.4 11.2 3.2 3.2 8.3 -16.4 7.2 -15.1比较条件为:同一性别,不同样本不同腰椎节段.比较结果如图2所示.图2 不同样本不同腰椎节段Fig.2 Different sam p le and different lumbar segm ent男女性的变化趋势综合比较如图3所示.(绘图时采用的所有数据均为平均值且为侧卧位椎间隙减去直立位椎间隙).由图2知,从直立位到侧卧位,男性各样本的腰椎L1~2、L2~3、L3~4椎间盘的相对位移变化大体呈依次减小趋势且侧卧位的椎间隙大于直立位,而L4~5椎间隙直立位大于侧卧位即L4~5节段样本椎间盘位移为负值;女性各样本的腰椎L2~3和L3~4椎间盘的相对位移变化较大且侧卧位的椎间隙大于直立位,其次是L1~2节段,而L4~5椎间隙直立位大于侧卧位.图3 男性与女性各节段位移总体变化趋势Fig.3 The whole change trend of each segment displacement of men and women由图2、图3可知,从直立位到侧卧位,男性腰椎各节段的椎间盘相对位移总体呈下降趋势且L4~5节段直立位椎间隙大于侧卧位;女性腰椎L2~3、L3~4节段的椎间盘相对位移较大且L4~5节段直立位椎间隙大于侧卧位.3 讨论椎间盘假体的设计及分析不当可直接影响手术操作、疗效和术后并发症,故科学、合理的设计和准确的分析尤为重要.国内很多学者如卢万发[11]和王子轩等分别采用尸体标本和活体X射线测量技术测量椎体上/下横径、上/下矢状径和椎间隙高度,为人工椎间盘的尺寸设计提供了相关的参考数据,但是关于人工椎间盘进一步的有限元分析的加载条件的研究尚不完善.本研究采用活体测量技术,对正常人分别在直立位、侧卧位的各椎间隙以及从直立位到侧卧位各椎间隙的相对变化进行研究,以期获取准确、完整的数据及变化规律,为人工椎间盘进一步的有限元分析提供更加合理的加载条件.同一腰椎间隙在标准侧位片上前、中、后三点处大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个样本测量腰椎间隙前点(即测量点1)处为12.7±1.1(6.4~17.0)mm,中点(即测量点 3)处为11.5 ±1.3(6.0 ~17.0)mm,后点(即测量点 5)处为 7.0±1.0(5.3~14.0)mm,腰椎间隙自 L1~2至 L4~5逐渐增宽,且第1点处高度大于第5点处高度,即前缘高度大于后缘高度.与王子轩的腰椎间隙X射线测量结果变化一致,同时与张宝庆[12]观察椎间盘L1~L5前缘厚13.16 mm,后缘厚10.18mm(均含软骨板),基本呈前厚后薄的结果一致.L1~L2椎间盘较薄(9.3±1.5)mm,L4 ~L5 较厚(13.6 ±1.5)mm,与张宝庆观察的从上往下按序数增厚,尤其是L4~L5增厚较为显著的结果接近.以往采用尸体标本测量,测量结果不可避免与活体存在差异.本文采用活体X射线测量技术,结果与尸体测量存在差异,但形态特征一致.从直立位到侧卧位,正常人腰椎的各椎间盘的相对位移大小因性别差异有很大的不同.从直立位到侧卧位,男性腰椎各节段的椎间盘相对位移总体呈下降趋势,女性腰椎L2~3、L3~4节段的椎间盘相对位移较大;相同的是腰椎的前三节段的椎间隙侧卧位大于直立位,即从直立位到侧卧位,腰椎间盘被拉伸,L4~5节段直立位椎间隙大于侧卧位,腰椎间盘被压缩.4 结论本研究采用活体X射线测量技术,测量正常人在直立位和侧卧位(即负重和非负重情况)时,腰椎各椎间隙的大小,为人工椎间盘置换的有限元模型提供一种新的加载方法,而不仅限于大多数学者经常采用的压力经验数值[13],使人工椎间盘置换的有限元模型更能准确地模拟人正常的活动时脊柱的功能情况,从而为临床上通过人工椎间盘置入来重建椎间盘高度提供更可靠的依据.此外,通过研究正常人从直立位到侧卧位椎间盘的相对位移及其变化趋势,进一步为人工椎间盘的设计提供了依据,使其设计更加完善,从而使人工椎间盘在人体真实环境中能有效地实现椎间盘的活动功能,达到重建.参考文献:[1]McAfee PC,Cunningham B,Eng M,etal.A prospective,randomized,multicenter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investigational device exemption study of lumbar total disc replacement with the Charite artificial disc versus lumbar fusion.PartII:evaluation of radio graphic outcomes and correlation of surgical technique accuracy with clinical outcomes[J].Spine,2005;30(14):1576-1583.[2]Blumenthal S,McAfee P C,Guyer R D,et al.A prospective,randomized,multicenter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investigational device exemption study of lumbar total disc replacement with the Charite artificial disc versus lumbar fusion.PartI:evaluation of clinicaloutcomes[J].Spine,2005;30(14):1565-1575.[3]Enker P,Steeffee A D,McMillin C,et al.Artifitial discreplacement[J].Spine,1993,18:1067-1070.[4]李康华,王华,雷光华,等.腰椎间盘切除与人工椎间盘对关节突关节内压力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3,7(4):558-559.[5]王华,徐大启,胡建中,等.人工椎间盘置换对腰椎小关节应力影响的三维有限元分析[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0,14(26):4915-4919.[6]肖荣驰.人工椎间盘置入后的生物力学特征[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8,12(13):2539-2542.[7]Regan JJ,McAfee PC,Blumenthal S L,etal.Evaluation of surgical volume and the early experience with lumbar total disc replacement as part of the investigational device exemption study of the CharitéArtificial Disc[J].Spine(Phila Pa 1976),2006,31(19):2270-227.[8]Pimenta L,Oliveira L,Schaffa T,etal.Lumbar total disc replacement from an extreme lateral approach:clinical experience with aminimum of 2 years'follow-up[J].Joural Neurosurg Spine,2011,14(1):38-45.[9]Siepe C J,Zelenkov P,Sauri-Barraza JC,et al.The fate of facet joint and adjacent level disc degeneration following total lumbar disc replacement:a prospective clinical,X-ray,an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investigation[J].Spine(Phila Pa 1976),2010,35(22):1991-2003.[10]王子轩,单涛.中国人腰椎间盘结构与人工椎间盘置换相关的参数测量[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1,15(48):8973-8976.[11]卢万发,李祥鹏,杜建平,等.腰椎间盘的测量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1999,17(3):245-246.[12]张宝庆,李光照,左尧林.国人脊柱的观察(2):椎间盘的测量[J].解剖学通报,1984,7(4):330-332.[13]徐义春,刘尚礼,张美超,等.人工腰椎间盘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其应力分析[J].中华骨科杂志,2003,23(3):173-176.。
腰椎间盘突出的区域定位及意义

分组
层面
Ⅰ
Ⅲ Ⅰ~Ⅲ Ⅰ~Ⅱ Ⅰ~Ⅱ~Ⅲ
36 手术组
63.20%
4
15
7% 26.30%
——
2 3.50%
非手术
38
6
10
2
组 67.90% 10.70% 17.90% 3.60%
——
区
2 1~2 2~3 2~1~2
1
43
3
9
1.80% 75.40% 5.30% 15.80%
6
38
5
4
10.70% 67.90% 8.90% 7.10%
68
腰椎间盘突出症区域定位统计数据——本科室2016年1~6 月进入临床路径患者数据
腰椎间盘突出症区域定位统计数据——本科室2016年1~6 月进入临床路径患者数据
性别
性别分布
21, 34%
40, 66%
性别分布
45
40
40
35
30
25
21
男
20
15
女
10
5
0
男
女
70
腰椎间盘突出症区域定位统计数据——本科室2016年1~6 月进入临床路径患者数据
52
a域
b域
c域
d域
其它水平位分区方式
55
56
Bonneville J F. La topografia simbolica delle ernie discali lombari[J]. 1992, 5(4):427-431.
57
the system of Glenn
58
Wiltse“Glenn”评分系统基础上通过描述性语言“正常、轻 度、中度、较重、严重”或数字“1~5”来指明病变的大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退变过程(The degenerative cascade)
年龄增长 椎体终板硬化、孔隙减少 水、营养 物通透性 。
代谢产物
环境酸化、PH值 。
免疫反应 前列腺素 化学性腰痛。 。 (Buckwalter JA 1995)
1,耐用、长寿。承受1亿次疲劳测试,相当 于40年生命。
2,生物相容性好。
假体 理想的治疗方法
1988年,Hedman et al。 弹簧铰链系统。 钛合金弹簧+钴铬钼合金
终板。 屈伸活动,改变生物力学
环境,阻止退变。 未恢复椎间盘的的灵活性。
(flexibility)
人工椎间盘
(The artificial disc)
理论、设计、原理
脊柱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坚固性、活动性 保护神经:大脑 外周
24块椎骨+75个关节
三个平面的活动
屈、伸 轴向旋转
左右侧弯
三关节复合体(The triple joint complex)
上下椎体+椎间盘 后方一对小关节
假体 理想的治疗方法
人工椎间盘(artificial disc) 能否保证脊柱 的生理功能?
人工椎间盘能否防止相临节段的继续退变?
假体 理想的治疗方法
设计要求:
1,完全模仿自然结构,生物相容性好。
2,长期耐受压缩蠕变、磨损,持续使用40年以上, 安置取出容易安全。
假体 理想的治疗方法
Kusloich et al.纤维环的外层分布有窦椎神经 末梢(sinu-vertebral never)。
退变过程(The degenerative cascade)
30岁开始,组成髓核的多糖蛋白存水能力 。 ( Farfan HF 1975, Akeson WH 1977)
髓核脱水、干燥,承受轴向载荷能力 。 (McNally DS 1992,Ordway NR 1994)
单纯纤维环撕裂、椎间盘完全退变、畸形、不稳定、 神经激若 腰痛。(Low back pain)
保守治疗
手术治疗
传统的治疗方法
手术治疗指症和方法:
1、保守治疗失败。2、病史、体检、神经体症符合 影象学检查。3、正常生理活动出现神经症状、过 度活动出现明显的不稳定。
1、减压。2、融合。3、减压+融合。
全椎间盘置换(Total disc
replacements)
髓核置换(nucleus substitutes)
假体 理想的治疗方法
全椎间盘类型:
1,低摸擦表面球臼系统。 2,弹簧、铰链系统。 3,液体球囊系统。 4,橡胶、硅胶系统。
假体 理想的治疗方法
全金属椎间盘特点:
髓核置换要求:
1,恢复椎间盘的高度及纤维环的自然长度。 2,恢复髓核的正常压应力分布。 3,促进纤维环和退变小关节的恢复。 4,恢复自然髓核的“风琴”效应。(“bellows”
effect)
假体 理想的治疗方法
髓核置换要求:
5,小切口、经皮、易安置。 6,椎间盘退变早期。 7,退变晚期、纤维环以撕裂是手术禁忌症。
3岁以前有 滋养血管直接营养。
3岁以后靠上下椎体终末毛细血管深透。
髓核含水量与轴向载荷成正比。(pump or “bellows” effect)
神经结构(The neural elements)
椎体间隙有 对神经根从神经根管发出。
椎体间隙高度降erative cascade)
椎间隙高度
神经孔狭窄 神经根激若。
椎体间活动性 稳定性 增厚。
韧带、骨增生、关节囊
椎管狭窄、神经孔狭窄.(spinal stenosis、 neuroformen stenosis)
退变过程(The degenerative cascade)
假体 理想的治疗方法
1990年,Lee et al。 软弹性体中心+覆有羟基
磷灰石的金属终板。 首次类似自然椎间盘,能
承受压-扭载荷。 真正的“人工椎间盘”。
假体 理想的治疗方法
1991年,Steffee et al。 美国第一个人工椎间盘,
应用了6例患者。 聚烯烃橡胶核心+多孔表
上下椎体+椎间盘 后方小关节
传递轴向应力
小幅度屈伸 限制旋转
减小对椎间盘 的剪切应力
椎体-椎间盘关节(The disc-vertebral joint)
髓核+纤维环
髓核 多糖蛋白 含水80% 纤维环 多层胶原纤维交叉排列
椎体-椎间盘关节(The disc-vertebral joint)
外周纤维环承受轴向载荷 。
外周纤维环损伤(板层间或放射状)。(Osti OL 1992)
退变过程(The degenerative cascade)
髓核渗出达外层纤维环刺激窦椎神经 下腰痛。 (Low back pain)
髓核突破全层纤维环 “椎间盘突出”(disc
herniation)刺激神经根 放射痛(radicular pain)。
正常小关节 16%压缩载荷 (Adams MA 1983) 椎间盘退变 小关节压缩载荷 关节软骨磨损、
关节囊松弛 小关节损坏 抗剪切 。 (Dunlop RB 1984) 椎间盘退变加剧。
临近节段同时不同程度的退变期。(Yong-Hing K 1990,Kim Y 1991)
传统的治疗方法
面喷涂层终板。 6例患者中2例因橡胶核心
断裂而失败。
假体 理想的治疗方法
80年代,Buttner-Jane etal和Zippel发明,LINK 制造。
临床使用最多的假体。 SB Charite I-III型欧洲最
流行的人工椎间盘。 高分之聚乙烯核心+钴铬
钼合金终板。
假体 理想的治疗方法
假体 理想的治疗方法
60年代早期,Nachemson提出人工髓核的概念。 自凝硅胶注入尸体椎间盘。 1977年,RoyCamille用硅胶注入先置入尸体椎间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