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工业化的经验、教训及启示
韩国工业经济发展的经验和启示

韩国工业经济发展的经验和启示第一篇:韩国工业经济发展的经验和启示韩国工业经济发展的经验和启示韩国是一个岛国,国土狭小,人口稠密,资源较为匮乏,同时也是一个战争多发的国家。
但朝鲜战争后,韩国很快开始了工业化历程,并在不到30年的时间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江汉奇迹”。
2010年,韩国人均GDP突破2万美元,经济增长率为6.1%,工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达39%。
韩国在不到30年的时间,由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一跃跨入“新型”工业化国家的行列。
韩国的成功固然与美国的援助有关,但更主要的是韩国所采取的产业政策及工业管理体制。
总结韩国经济发展的经验并加以合理地借鉴,将有助于加速中国新型工业化的进程。
经济第一,专家治国。
1961年,政府采取“经济发展第一”的治国方略,特别重视专家、学者和经济官僚在经济、社会决策中的重大作用。
为确保各项经济决策的科学性,政府千方百计地搜罗和延聘有真才实学的专家进入政府工作。
韩国经济企划院是专家荟萃之地,其中的20%是经济学家,其他为政治、法律、公共管理和教育等各方面的专家。
同时,为确保专家的相对稳定性和对政策研究的持续性和连贯性,韩国政府建立了相应的有职有权的常设机构,如韩国开发研究院(KDI)、韩国产业研究院(KIET)和韩国国际经济研究院(KIEI)。
这些咨询研究机构除为政府提供信息和咨询外,还有一个特殊的功能,即向政府各部门输送高级官员。
集权化政府经济决策体制。
1961年7月,韩国政府修改了政府组织法,合并建设部、财政部预算局和内政部统计局,设立经济企划院,建立了集权化的政府经济决策体制。
经济企划院是韩国最重要的经济决策和执行机构,负责宏观经济政策研究制定和处理全国经济事务。
经济企划院长官由政府中惟一的副总理兼任,在经济计划和运营方面,受国务院总理之命,统管和协调有关各部。
因此,经济企划院成为韩国政府中地位最高、最强有力的经济主管部门,被称为“超级部”。
由于该机构直接通过其长官向总统负责,不仅能对变化了的经济情况及时做出反应,迅速向上传递信息,保证了有关重大决策过程的集权性质,而且也有利于迅速地执行政府的各项经济政策。
韩国经济起飞的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韩国经济起飞的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1. 背景介绍自20世纪50年代末至今,韩国经历了令世人瞩目的经济起飞,被誉为亚洲四小龙之一。
韩国成功的经济发展经验对其他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本文将探讨韩国经济起飞的经验,并分析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2. 韩国经济起飞的原因韩国经济起飞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2.1. 健全的教育体系韩国一直重视教育,并在20世纪50年代末实施了普及教育政策。
教育的发展为人力资本的积累奠定了基础,为韩国后来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持。
2.2. 政府的产业政策韩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产业政策,重点扶持出口导向型产业。
政府提供了资金补贴、税收优惠、市场准入便利等一系列支持政策,鼓励国内企业的发展和创新。
2.3. 积极引进外资与技术韩国积极引进外资和技术,从国际市场获取资金和技术支持。
通过与跨国公司合作,韩国快速取得了先进技术,并在相关产业领域实现了迅猛发展。
2.4. 务实的企业家精神韩国企业家们以务实的态度创业,通过创新和扩大市场份额,成为国内外竞争力强的企业。
他们敢于冒险并具有顽强的意志力,为韩国经济形成了强大的推动力。
3. 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韩国经济起飞的经验对中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包括以下几点:3.1. 加大教育投入中国应加大教育投入,注重提高人民的整体素质和技能水平。
通过建立健全的教育体系,并加强职业教育、技术培训等方面的投资,以提升人力资本的质量。
3.2. 制定有针对性的产业政策中国政府应制定有针对性的产业政策,重点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附加值产业。
政府可以通过提供资金、税收优惠、市场准入等政策支持,鼓励企业的创新和发展。
3.3. 加强对外开放和引进外资中国应积极开放市场,吸引外资和先进技术进入。
通过与跨国公司合作,引入外资和技术,提升国内企业的竞争力,并加速相关产业的发展。
3.4. 培育务实的企业家精神中国需要培育和鼓励务实的企业家精神。
韩国经济发展以及经验借鉴

韩国经济发展以及经验借鉴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韩国经济发展的经验和成功因素,以及对其他国家的启示。
通过对韩国的政府调控、计划体制、完善的经济发展法律体系、产业政策、人才培养、创新和创业等方面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同时,韩国注重教育和人才培养,以及创新和创业的发展,这些都是韩国经济发展成功的重要因素。
此外,在传统观念与现代社会管理学的融合中,韩国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韩国;经济发展;经验借鉴一、引言韩国经济发展历经逆境和挑战,从一个经济落后的国家快速崛起为全球经济强国之一,成为值得学习和借鉴的经验。
韩国经济发展的成功离不开韩国政府和企业的努力,以及其独特的文化、教育和社会经验。
因此,深入研究韩国经济发展及其经验对于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韩国经济发展的历程在韩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中,政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政府在各个时期都采取了不同的政策来促进经济发展。
在1960年代,政府实行了出口导向型政策,鼓励外商投资和韩国企业向国外市场拓展。
在1970年代,政府采取了保护性关税、出口补贴等政策来促进工业发展。
在1980年代,政府逐渐推进自由化和开放政策,吸引了更多的外商投资和技术引进。
在1990年代至今,政府推出了一系列经济刺激政策,如基础设施建设和对小企业的支持等,来应对困难。
除了政府的作用,韩国企业的发展也是韩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1970年代,韩国的钢铁、造船、化工、电子等工业开始在国际市场上获得成功。
在1980年代,韩国企业继续在国际市场上大放异彩,如三星电子、现代汽车等。
这些企业的成功为韩国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韩国政府在经济政策和发展战略方面不断进行调整和改进,以适应时代的变化和经济环境的变化。
近年来,韩国政府也开始关注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等议题,积极推进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发展。
三、韩国经济发展的经验借鉴(一)政府调控以及计划体制的经验韩国作为一个小国家,却在短短的几十年内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发展,成为了一个亚洲经济体的代表。
韩国工业经济发展的经验和启示

韩国工业经济发展的经验和启示作者:何霞冯新琴来源:《中国集体经济》2012年第05期韩国是一个岛国,国土面积99262平方公里,人口4802万,人均耕地不足0.7亩,资源较为匮乏。
然而,正是在这块“先天不足”的土地上,从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上演了令世人瞩目的“汉江奇迹”:韩国经济实现了年均8%以上的高增长,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从80多美元增加到1.543万美元。
1997年,韩国成为金融动荡的焦点,经济发展遭受了严重打击。
然而,不到5年时间,韩国再次崛起,1999年经济增长反弹至10%左右。
进入21世纪,由于受国内外各种因素影响,韩国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但仍保持比西方发达国家高得多的发展速度,如2004年,韩国经济增长率为4.6%。
充满竞争力的工业经济体系是韩国演绎“江汉奇迹”和“危机后崛起”的有力支撑。
一、韩国工业经济发展概况在20世纪50年代,朝鲜爆发了南北战争,对韩国的经济产生了重大创伤,同时也促使韩国人民清醒地认识到实现强国梦的重要途径就是加速工业化发展进程。
因此,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韩国的发展战略就定位为“增长第一、出口第一”,集中力量推进工业化。
到1996年的时候,韩国工矿业产值已达到1300多亿美元,当时,韩国已经成为世界第六大钢铁大国,世界第五大电子生产国,世界第七大汽车生产国,世界第二大造船大国。
进入新世纪,韩国工业的国际地位并未动摇。
2004年,韩国工矿业产值达到1979亿美元。
当年,粗钢产量为4752万吨,居世界第五位;汽车产量为347万辆,居世界第六位;新接造船订单量1631万标准货船吨数,居世界第一位。
电子工业更是提升到以高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半导体集成电路发展尤为迅速。
二、韩国工业经济发展历程从工业产业结构演进的客观表现看,韩国工业经济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首先,20世纪60年代所经历的轻工业阶段。
在贯彻落实第一跟第二个五年经济发展的计划时,韩国大力推进其轻功产品的加工、发展,对其自身所拥有的丰富廉价劳动力进行了充分的利用。
韩国工业化的经验及其对北京的启示

业 心及时
l、 和化 I I 业调整 , 钢铁 、 造船 、 噩型机械制造 、 I化。成 为 7 石} 1 I j o年代的战略产业 。柱这期 , 韩困先后
瓜点扶持 r化 介成纤维 、 石化 、 钢铁 、 机械 、 造船 、 = 汽寸等产业 , 促进 丁这些产 、 的迅速 发展。到 18 9 1年 , 重工 业的产值
一
、
韩 国工 业 化 的 主 要做 法
韩 嘲是 一 个 岛 罔 , 闫土 『 9 2 2平 方 公 f , I 4 0 ’人 均 耕 地 足 0 7宙 , 源 较 为 乏 。2 f r 『 96 【 人 82 , T I . 资 O世 纪 5 代 的朝 0
鲜 南北 战争使
经济遭到 r雨创 。. f 使韩 旧人意识到 , I 耍 实现强 梦, 必须 加帙J 、 化 于 足 F上 U 纪 6 l 1 £ 0年代 以术 ,
( 北京 市农村 工作 委 员会 , 北京 1 0 5 ) 0 0 3
【 摘 要】 韩 国从 2 纪 6 o世 o年代 开始 , 3 左右 的时 间 实现 了工业 化 , 造 了“ 江奇迹” 用 O年 创 汉 。
本 文总 结 了韩 国工 业化的做 法和成功 经验 , 析 了其 对推 进 北 京 市工 业化 进 程 的启 示与 借 鉴 意 分
帏 闫确 立 J ‘ K第 一 ”“ 【笫 一 ” 。增 、山 ] 的发 展 战 略 , 过 r央 度 集 权 , 通 f 1 涮 经 济 政 策 和 产 、 布 局 , 中 力 帚 推 进 【 化 ,O I 集 : 业 3 年 『 n 民 , 值 均 增 }书趟 过 8 , l 9 I 均 GD 【 寸 总 l J 卜 毛 到 95 人 P突 破 r l 美 元 大 关 ,0 4年 达 到 r 1 4万 美 冗 , 造 _ 汉 万 20 . 创 r“
韩国城市化经验与启示

入到工业 化 国家 时代 。这个 时期是人 口高度城 市化时 期, 到1 9 9 0 年, 城市 化水 平达 到 8 2 . 7 %, 逐 步形 成都 市 圈、 城 市群和城 市带 , 韩 国成为新兴 的资本 主义工业化 国家 , 2 0 1 3 年韩 国城市化率为 9 1 %。
二、 韩国城市化发展 的路径 1 . 工业 为 主 、 大企业 为主 、 大城市 为主 。韩 国城 市
一
到有效 控制 , 企业 素质大大改善 , 出 口产品竞争力增强 ,
韩国经济第二次“ 起飞” 。经济的发展 , 促进了韩国城市
化 程度 的 提高 , 城市 化水平 从 1 9 6 0 年的 2 8 . 3 %发展 到
1 9 8 5 年 的7 4 %。
1 9 6 1 年, 朴 正熙发动军事政 变夺取政权 , 开 始实行
2 0 多年 时间 就完 成 了美 国近 9 0 年 才 走完 的城 市化 历 程 。为了追赶发达 国家 , 韩 国长期奉行 “ 工业为主 、 大企 业为主 、 大城市为主” 的政策 , 依托工业化优先发展大城
质, 通过成立农协、 建设农民会馆, 把农闲的村民组织起
来接 受教育 。对农 民进行 的农 业职业技 术教育促 进 了
一
奠 塑 兰
L i aon i n g E c on om y
韩国城市化经验 与启示
宋 煜 凯
[ 内容提要] 2 0 世纪 中期的韩国仍处于较贫 困落后的状态, 为 了发展经济, 韩国政府制订 了推进工业化的两个五年发展计划, 取得 了良好
的效 果 。城 市化和 工 业化 步伐迅 速加 快 , 新 村运 动把传 统 落后 的 乡村 变成现 代进 步 的希望 之 乡。本 文深 入剖析 韩 国城 市化 发展 路径 , 借 鉴 韩 国的经验 , 为辽 宁省城 镇化 发展路 径提供 有益 的借 鉴。 [ 关键词 ] 韩 国 新 农村运 动 工业化 农业 现代 化
韩国优化产业结构的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

韩国优化产业结构的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摘要]本文首先探讨了中韩两国现在的产业结构差距,特别是制造业内部技术差距,着重研究了当前韩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情况,韩国制定了与时俱进的产业发展战略,推动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总结韩国优化产业结构的主要经验,重视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再通过政府的产业政策的指导,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加速韩国产业结构向高级演进速度。
韩国优化产业结构过程对中国有深刻的启示,依据经验提出了相应三点发展战略来优化我国产业结构。
[关键词]产业结构;韩国;优化;经验;启示1 导言纵观韩国经济发展过程,韩国只用了很短的30年的时间就取得了西方发达国家用了100多年进行工业化获得的成就,这主要是因为韩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采取了因时制宜的经济政策,依托科技创新,推动产业结构不断向合理化和高度化发展,使其迅速成为一个经济强国。
现今中韩两国的差距有多大?韩国是如何调整产业结构的?面临产业结构调整的中国可以借鉴韩国成功发展的经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 中韩两国产业结构现状比较分析2.1 三次产业占GDP比重分析首先从国民经济的宏观层次比较,30多年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GDP 从1978 年的1482亿美元增长到2011年的73011亿美元,2011年人均国民收入5432美元。
而韩国1978年的国内生产总值O 511亿美元,发展到2011年达到11638亿美元,2011年人均国民收入为23749美元。
中国经济总量高于韩国,但是人均收入还落后韩国很多。
下面分析中韩两国GDP和就业量中一二三产业结构各占百分比的变化情况。
从图1中可以看出,中韩两国的产业结构演变呈现显著的差异。
从1990—2010年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来看,中国的第一产业比重不断降低;而第二产业表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上涨,但发展相对比较滞后。
而韩国的产业结构变化趋势则是越来越高度化。
第一产业比重到2010年降到了2.6%;第二产业比重在缓慢下降,但仍然起到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第三产业比重增长最快,对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增长作出了巨大贡献。
韩国经济发展对中国的启示

韩国经济起飞阶段
韩国经济自20世纪60年代起开始迅速发展,尤其是70年代初开始,韩国政府实行了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重点发展重化工业和电子产业。
韩国经济增长源泉
韩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是投资和出口,尤其是出口在韩国经济增长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此外,韩国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也促进了经济增长。
韩国经济发展模式概述
韩国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其政府的高度干预。
韩国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战略也为其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成功。
韩国的另一个特点是其对教育和科技的重视,这为韩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韩国经济发展的特点
韩国经济发展模式
02
韩国经济发展模式
指在韩国经济在特定历史时期和国际环境下,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和提升生产效率,实现持续、快速经济增长的发展路径和策略。
中国政府正在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中国经济发展的展望
中韩经济合作的未来展望
中韩两国可以在技术创新、制造业升级、服务业发展等方面加强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中韩两国还可以在环保、文化交流和旅游等领域开展更多的合作项目,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和交流。
中韩两国在经济发展中有着密切的联系和合作,未来仍有广阔的合作前景。
高投资率
韩国经济发展模式略定位
韩国根据自身国情和国际环境,制定了符合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重点发展重化工业和电子产业,实现了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高素质人才和技术工人
韩国重视教育和科技投入,培养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和技术工人,为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社会文化因素
韩国政府在经济发展中起到了关键作用,通过制定正确的政策和战略来推动经济增长。
韩国在科技、文化和娱乐等领域的发展也受到了世界的关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校代码:10184
学生学号:**********
延边大学
论文题目:韩国工业化战略的经验及教训
学院:经济管理学
年级:2008级
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
学号:**********
指导老师:***
二〇一一年十月五日
摘要:韩国用30多年的时间实现了工业化,其发展速度为世人瞩目。
其工业化历经了轻工业-重工业-资本密集型-技术知识密集型几个发展阶段,在进行短暂的进口替代之后立即转向出口导向模式。
关键词:韩国经济;发展战略;工业化;启示
正文:
韩国与我国地缘相近,位于朝鲜半岛多山的南半部分,北部以军事分界线于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相邻,其余三面被黄海、朝鲜海峡和日本海所环抱。
国土面积99262平方公里。
韩国有近5000万人口(2010年),是世界人口最为稠密的国家地区之一,甚至比日本和印度的人口密度都高。
朝鲜战争之后,朝鲜半岛被分割为朝鲜和韩国。
工业资源大部分为朝鲜所得,而韩国则留下了有限的农业资源,自然资源严重缺乏,钨矿、无烟煤、铁矿石、石灰石等十分贫乏,石油储备为零。
同时,二战难民以及非熟练工人的大量存在,严重制约了韩国经济的复苏,导致初期阶段经济位于崩溃的边缘。
正是在这样的基础条件下,韩国政府利用不到三十年的时间达到发达国家几百年才能达到的富裕程度,跻身于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既归功于韩国认清世界经济发展趋势,遵循世界经济发展规律,融入世界经济发展格局,也是韩国内在特有文化发展国民素质素养作用的结果。
其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经济发展奇迹,在实现本国经济发展,国家综合实力提升的同时,也为全世界经济复苏作出重大贡献。
本文试图从韩国经济发展的工业化历程及战略上分析,提出对正位于社会改革发展,经济发展建设关键阶段的我国若干启示,以吸收韩国经济发展优秀经验,更好实现社会主义和谐发展和经济快速稳步增长。
一、韩国工业化战略发展经济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韩国政府顺应世界整体经济发展格局,结合自身国内经济发展因素,制定相之对应的经济发展政策,不断升华经济体制改革,以满足融合世界经济发展要求,实现自身经济高速稳步发展。
发展历程中,其经济体制的变迁是: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体制→“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体制→新自由主义经济模式为“主导”的市场经济体制
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体制到“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主要体现于“五个五年计划”的制定,严格规定了政府在市场经济体制中的规范和约束作用,为经济发展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为工业和新型产业的发展维护良好的金融秩序。
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韩国在技术支持引进和资本金融监管,建立和完善了统一的的审批核查制度,成立了专门机构为引进提供快速及时准确的信息和咨询服务。
由政府承担技术引进、资本监管及相关情报收集和整理的职能,其目的是防止在社会经济发展初期盲目引进、重复引进和引进成本过高等现象的发生,同时提供良好的金融秩序,保障经济健康有效的发展。
如通过《外资引进法》,具体规定对外资的限制措施,允许和不允许投资的部门或项目以及鼓励外资的保障、优惠政策、出口贸易自由区的优惠措施等进行政府职能部门“主导”型管理。
二、韩国工业化进程
从60年代开始,韩国经济的发展,一直致力于积极融入世界经济发展格局,瞄准发展变化动态,闹闹把握机遇。
初期,韩国政府利用二战时期与美、日等建立起来特殊关系,积极争取当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海外转移加工产业的机会,同
时结合本国具有廉价优秀素质的劳动力资源优势,成功地融入了世界经济大循环,明确了世界经济发展分工,使外向型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
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如英美等国,又一次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出现了资本密集型产业向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转移的趋势。
为了发展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抓住这次世界经济发展变革机遇,韩国政府于1973年提出“重化学工业宣言”,将重化工业确定为接下来“五年计划”的战略决策,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将产业政策从轻纺出口工业测机型转变为重化工业刺激型,开拓了更加广阔的海外市场,大幅提高出口产值,增加外汇存储。
与此同时,大力提倡自主创新型企业培养和发展,增强与发达国家企业的竞争力,通过竞争占领发展中国家市场,以达到韩国与发达国家市场经济下分工格局的平等。
这使得韩国国内工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机械、电子、汽车、化工等重型工业得到迅速发展。
韩国政府对于六、七十年代的两次重大国际机遇的把握,奠定了韩国经济发展基础,使得韩国在短时间内从农业为主的贫穷国家成长为新兴的工业化国家。
韩国出口贸易在1964年突破1亿美元大关后, 1970年突破了10亿美元,1977年又突破了100亿美元, 到1987年达到47112亿美元,整个70年代,年均经济增长率高达9.17%,实现了名符其实的经济起飞。
到1995年,韩国在出口贸易方面突破了1000 亿美元大关,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经济规模排名世界第11位,韩国由落后的农业国一跃而成为先进的工业国。
随后,八十年代开始,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实行对外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大力引进外资企业。
韩国政府瞄准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前沿,整合国内优势资源,注重自主创新产业发展,盯紧海外市场,先后将三星、大宇等知名的跨国公司通过跨国经营等方式投放到中国等海外市场,扩大跨国企业是市场占有率,真正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体系中。
例如中国如今是韩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三星、LG等韩国企业在中国得到了长足发展,市场占有率也稳步提升。
随着经济的发展,到了20世纪90年代,从许多标准来看韩国已经不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了。
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农业在韩国经济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小。
同时,它的出口增长也从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业品转向了技术密集型、高质量的产品。
1996年,韩国人均收入为8356美元,达到了世界银行分类法中高收入国家的收入水平,韩国开始把进入发达国家行列作为努力目标。
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波及到了韩国。
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及美、日等国的紧急资金援助下,韩国渡过危急关头,并对金融、企业、公共部门和劳动市场等领域实行改革,对经济结构作较大调整。
2001年8月下旬,韩国比预期提前3年还清IMF全部贷款,结束了IMF监管体制。
2002年初以来,政府采取宽松货币政策,鼓励信贷消费,扩大内需,同时加大吸引外资力度。
韩国经济出现好转势头,出口回升较快,IT产品等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激增。
2002年,韩国钢铁产量4544万吨,居世界第5位,韩国浦项钢铁公司是世界第二大钢铁联合企业。
2002年汽车产量320万辆,居世界第六位。
造船订单标准货船吨数759万吨,比上年增加18.5%,居世界第一。
电子工业以高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为世界十大电子工业国之一,半导体集成电路发展尤为迅速,手机年产量达1.2亿部。
近年来韩国重视IT产业,不断加大投入,2002年韩国IT产业出口额达46.1亿美元,名列世界前茅。
三、韩国工业化站酷额对我国的启示
经济发展需要与时俱进。
从韩国的经济发展历程看,不同的时间、国内经济的条件、国际经济的格局等决定经济发展战略选择的因素都是变化的,政府需要
作出与时俱进的经济调整。
韩国的幸运是面临国内变革征兆和国际产业转移机遇时,韩国政府都做出了及时正确的选择。
在国内社会危机、产业提升压力和国际产业变革面前,韩国政府的经济决策没有被已有的产业基础拖累,而是顺应了未来经济提升的需要,使韩国经济长期处于上升的通道中。
韩国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仅仅十年就开始发展重化工业,发展重化工业不足五年就向高新技术产业转移,韩国是在问题出现征兆就开始调整经济发展的路径,而不是出现严重问题是仍然犹豫摇摆。
我国经济中公共企业过度攫取利益、外向型企业过大的发展优先权等都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变革和提升。
我国发展劳动密集型制造业25年才开始谈论问题,反映的迟钝可见一斑。
为此,我们应提高国际意识,根据国际经济发展形势随时改变我国经济发展战略,与时俱进,尽可能地融入世界经济发展格局,吸收国外经济发展优秀经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体制。
韩国经济经过长期稳定的发展,历经多次金融危机,仍然保持着高昂的势头,其关键在于韩国具有一流的国际品牌作为保证。
这些国际知名企业有着较强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和稳定的市场份额占有率,其营销的商品集高质量、高标准、新款式,是韩国政府和企业长期坚持自主创新的结果。
相比之下,我国的创新意识较为薄弱,自主品牌世界知名度不够,市场占有率底下,归根结底在于社会创新文化氛围不够浓,创新型人才培养不到位。
随着近几年,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战略的提出,全民创新意识有为改观,但政府投资力度相比发达国家而言仍然不够。
同时,核心技术掌握在别人手上,自身技术的发展受到诸多限制。
为此,政府必须加大对创新型产业的投入力度,通过完善的体制、机制调动社会资本、企业资本投入到创新型产业中。
如,政府部门通过各大高校研究机构,在培养优秀创新型人才的同时,带动企业等其他研究机构的科技创新型活动,充分利用资本市场作用,增加创新型产业人才来源和资本融资渠道。
参考文献:
[1] 胡放之张艳.《韩国经济起飞阶段的工业化模式与工资水平》
[2] 孟庆义.《韩国工业化的历程对我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启示》[J].学术交流,
[3]刘菊赵伟峰.《现代商贸工业》 2008 第8期
[4]张劲.浅谈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中的区域产业结构升级
[5]董云鹏, 导师:叶连松,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