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明史 1导论

世界文明史 1导论
世界文明史 1导论

幻灯片1

人类的历史是文明的历史。

——塞缪尔?亨廷顿

文明是人类所创造的全部物质和精神成果。从这个意义上说,文明史也就是世界通史。---马克垚

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刘宗绪

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就是各种文明不断交流、融合、创新的过程。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客观现实,是当今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重要动力。

---胡锦涛

1 幻灯片2

世界文明史--导论

●一、“文明”的概念

●二、文明的内在要素

●三、文明史观的基本内容

●四、学习世界文明史的意义

●五、学习世界文明史的方法

●六、参考文献

2 幻灯片3

一、“文明”的概念

●1、“文化”和“文明”

●(1)“文化”[c u l t u r e]一词源于拉丁语[C u l t u r a],是在古罗马的时候出现的。含有

耕耘、培植的意思。

●对““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社会成

员的个人而获得的任何能力和习惯。”

3 幻灯片4

●(2)文明[Civilization]一词也源于拉丁文[Civis],有“城市国家、公民的、国家的”

的含意以及“civiltas”“公民资格”和“彬彬有礼”的意思。

●近代以来,“文明”一词的含义是与“野蛮”相对的,文明即“教化的行为”,指人类

社会从未开化到文雅的状态,也指人类社会进化的方式和阶段。

4 幻灯片5

●(3)“文明”和“文化”的联系与区别

●(1)认为“文明”与“文化”可以作为涵义相近或等同的两个概念。在西方,许多人

通常把“文明”与“文化”视为对偶词或同源对似词,“文明”与“文化”都指的是社会生活的方式或状况。

●(2)认为“文明”与“文化”可以按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来区分,前者是物质进步的

产物,后者则与精神领域的遗产相联系。“文明”主要用来指谓生产力水平与社会管理水平的方面,与技术因素相联系,是理性的方面。“文化”则主要用来指谓审美的、宗教的和伦理的方面,如服饰、家庭婚姻、道德、礼仪、文学艺术等方面的习惯、价值取向与观念,是“非技术因素”。

●(3)文明是不断变化与进步的;而文化则可能是相对不变的,或者说变化缓慢。

●(4)文明与文化都具有可传播、可学习的特征,但是文明的传播具有强迫性,是别无选

择的;而文化的传播则不具有强迫性,是可选择的。

5 幻灯片6

历史学中的“文明”

●在历史学中,两个词并不被认为是同义,通常历史学家认为“文明”是指社会进化的一

个高级阶段后那些精神和物质的生活形态,文化更多地突出为各个社会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特殊性。“文明”包含文化以上的含义,但它也发展到较高阶段(文明阶段)后社会都形成的那些物质的、精神的和制度上的共有表象特征。

●“文明”逐渐成为一个相对中性的词,指涉任何确立的社会秩序和生活方式,被用于概

括地指称某一民族国家或社会集团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总的表现形态。

6 幻灯片7

2、“文明”讨论的发展

● 16、17世纪:通向人类行为

● 18世纪晚期:欧洲中心论

● 19世纪:与民族个体、伦理价值相联系

● 20世纪:与城市生活特征,现代化联系

7 幻灯片8

??对“文明”的把握

●文明是一种价值尺度,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意味着人类进化发展的过程,所达到的状态

以及发展的趋向。它是人类自身发展,改造自然、组织社会所取得的积极成果,它标志着人类社会的人道和进步的状态,与野蛮、黑暗、落后相对立。

8 幻灯片9

二、文明的内在要素

●1、人性的进步

●兽性因素逐渐消退,人性的因素发扬光大;

●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就是对人的尊重,对人的生命和人格的尊重。

9 幻灯片10

2、人的能力提高

●核心是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科技水平的提高,这意味着人的智力水平发展、理性思维能力

的提高。

●人类文明的三个标志:

●金属的冶炼

●城市和国家的出现

●文字的出现

10 幻灯片11

●美国学者克拉克洪提出文明出现的三个表现:

●●(1)存在一系列人口至少在5000以上的永久性城镇、集镇或城市;

●●(2)已发明、使用文字;

●●(3)已有纪念性的公共建筑和进行礼仪庆典活动的中心场所。

可以说,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文明”这一概念,指的是“高度发展了的文化,它至少包含两个重要的因素:文字和城市。”

11 幻灯片12

3、社会的发展

●包括人类社会交往模式的改善和社会组织制度的进步,关键是社会对人的尊严、自由和

平等的承认和保障。

●文明需要秩序和公正,要求所有人都受到制约。世俗的法律、宗教和道德戒律是调节社

会关系的基本法则。

12 幻灯片13

三、文明史观的基本内容

●文明史研究在国际学术界由来已久,其肇始于启蒙运动时期,伏尔泰的《风俗史》开

创了文明史研究的先河。文明史观的创立者是德国学者斯宾格勒,其代表作是《西方的没落》。

●英国学者汤因比对文明史观进一步发扬广大,他倾其一生精力,出版了巨着《历史研

究》,通过对近6000年来出现的26种文明形态的比较研究,以其创立的挑战和迎战说,阐释了各种文明形态的产生、成长、衰落、解体的过程,从而完善了文明史观的哲学体系。

13 幻灯片14

●我国翻译出版了一系列文明史的专着,代表性的有美国学者伯恩斯等人的《世界文明

史》、美国学者威尔.杜兰的《西方文明史》、法国学者布罗代尔着的《文明史纲》等,文明史观被引进中国。

●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出现了文明史的研究热潮,一些高校和研究部门,专门设

立了研究文明史的学术机构,如东北师范大学于1999年成立了世界文明研究中心。

14 幻灯片15

●北京大学着名学者马克垚是我国文明史观的主要倡导者。他所主编的《世界文明史》

(2004年出版)是我国面向21世纪的课程教材,他在该书“导言”中,集中阐释了文明史观。

●马克垚认为:文明是一个相当宽泛的概念,是人类所创造的全部物质和精神成果,从

这个意义上说,文明史也是世界通史。但另一方面,文明史又不同于世界史,它所研究的单位是各个文明,是不同的文明、不同类型的文明。文明是比较稳定的人类集体,有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阶段性。

●文明史观有如下几个内容和特点:

15 幻灯片16

1、以生产力作为划分文明发展阶段的标准,将人类文明历程划分为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两个阶段,而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现代化。

马克垚认为:史学研究必须要区分不同的文明,划分不同类型的文明,明确文明在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他在《世界文明史》中,把世界文明划分为农业文明时代和工业文明时代,从横向角度又可分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

16 幻灯片17

农业文明时期各文明的共同特点是农业成为文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分原始农业文明和古典农业文明两个阶段。

工业文明时代以18世纪下半期英国工业革命为开端,可分为工业文明的兴起和工业文明在全球的扩张两大阶段。

17 幻灯片18

2、从现实人类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去追溯历史,说明现代文明是如何传承演变而来的。

3、从长时段去考察历史。重点考察那些历史当中比较稳定、长期发挥作用的因素。如政治经济制度、民族文化、社会心理等,包括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

4、把人类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观察。勾勒人类文明总体演进的脉络,总结人类文明成果,肯定进步,揭示问题。

18 幻灯片19

5、以文明类型作为基本研究单位。承认文明的多元性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统一,既看到人类社会发展有共同的规律和趋势,又看到不同文明有自己独特的具体发展道路。

6、关注不同文明类型之间的相互关系。特别是工业文明以来的相互关系,考察国际社会中和全球化过程中人类文明的演进。

19 幻灯片20

7、把中华文明纳入到世界文明中进行综合全面的考察研究。在比较中确定中华文明的地位,探讨中华文明的特点,丰富世界文明的内涵。

8、强调文明交流是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注意到文明交流并非一帆风顺,而是时常遇到障碍、挫折和冲突,文明的进程有时受此影响而被延缓。

有学者认为,16世纪以来的世界历史进程可以理解为现代文明的形成和演进历程。“现代文明”的表现形式可能有多种,本质特征是科学化、工业化和民主化的三位一体,三个要素缺一不可。

20 幻灯片21

四、学习世界文明史的意义

●1、知识结构

●2、价值和道德评判

●3、拓展思路

●4、认识现实

21 幻灯片22

五、学习世界文明史的方法

●1、与学习其它历史一样,最基本的首先弄清楚时、地、人。

●2、注意课内学习和课外的阅读相结合,涉猎广泛。

●3、注意比较。

●4、联系现实。

22 幻灯片23

六、参考文献

●1、李世安,孟广林:《世界文明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6。

●2、马克垚:《世界文明史》,北京大学,2004。

●3、斯宾格勒着:《西方的没落》,上下册,商务印书馆,2000年重印。

●4、汤因比:《历史研究》,上海人民,2004。

●5、?(法)费尔南·布罗代尔:文明史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6、(法)伏尔泰着:风俗论,商务印书馆,1994。

23 幻灯片24

●7、(美)威尔·杜兰:世界文明史(多卷),东方出版社,1999。

●8、(美)伯恩斯,拉尔夫着:世界文明史(多卷),商务印书馆,1987。

●9、曹顺仙:世界文明史,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6。

●10、赵立行:世界文明史讲稿,复旦大学,2007。

●11、李穆文编着:《世界文明史》,西北大学出版社,2006。

●12、许序雅:《世界文明简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4 幻灯片25

●13、陈钦庄等:《世界文明史简编》,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年。

●14、陈乐民:《欧洲文明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5、张启安,李秀珍:《西方文明史》,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16、(英)理查德·利基着:《人类的起源》,上海科技出版社,1995年9月。

●17、刘文鹏着:《古代埃及史》,商务印书馆2000年。

●18、刘文鹏:《古代西亚北非文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10月。

25 幻灯片26

●19、(印)塔帕尔着:《印度古代文明》,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

●20、潘光、陈超南、余建华着:《犹太文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12月。

●21、叶孟理着:《欧洲文明的源头》,华夏出版社,2000年1月

●22、于贵信着:《古代罗马史》,吉林大学出版社,1988年

●23、李秋零、田薇着:《神光沐浴下的文化再生――文明在中世纪的艰难脚步》,华夏

出版社2000年版。

●24、秦惠彬主编:《伊斯兰文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26 幻灯片27

●25、(瑞士)雅各布·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商务印书馆1983年。

●26、张箭:《地理大发现研究》,商务印书馆2002。

●27、布罗代尔:《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第1至3卷,三联书店

1993年版。

●28、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三联书店,1987.

●29、高九江着:《启蒙推动下的欧洲文明》,华夏出版社2000年。

●30、祖嘉合、梁雪影着:《工业文明》,华夏出版社,2000年。

27 幻灯片28

本课程主要内容

●第一讲人类文明的曙光

●第二讲古代文明

●第三讲中世纪文明

●第四讲迈向近代社会的西方文明

●第五讲近代世界文明

●第六讲二十世纪以来的世界文明

28

西方文明史导论教学大纲

西方文明史导论教学大纲 Introduction to the History of Western Civilization 全校通选课周学时 2 学分时间 任课教师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朱孝远 课程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9014067185.html,/pkujpk/course/xfwms 西方文明史导论是一门全校性的通选课,为2006年教育部评选的全国精品课程。旨在用中国人眼光来分析、透视西方文明的发展过程。分专题讲授西方文明的特征、民族性格、国民性、思维方式、文化传统、优缺点,并从全球化角度探讨文明的整合问题。认为东西方文明的互相整合是世界文明发展的趋势。 教材:(1)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简介:这是北京大学马克垚教授主编、由北京大学世界史教师为主撰写的一部教材,任课教师朱孝远、颜海英为《世界文明史》(上册)的分册主编。 (2)教材:[美]约翰·巴克勒等:《西方社会史》上、中、下卷。广西师大出版社,2004。 简介:在当代的西方历史研究上,社会文化史占着重要的地位。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它是整个历史研究的一个基础和一种发展。展开在我们面前的这部《西方社会史》,就是当代西方这方面研究中最杰出的代表作。这是一补介绍西方历史和文化遗产的经典之作。本书以社会史为核心,从普通人的兴趣点出发,重现历史上普通人的生活。本书内容和图片资料极其丰富,所述自古至今,深受读者欢迎。 译文采用的原版是读书1987年的英文修订本,由美国伊利诺斯大学三位最为著名的历史学家约翰·P·麦凯、贝内特·D·希尔、约翰·巴克勒编撰而成,该书出版不久就成为众多美国大学相继采纳的通用教材。作者们把历史置入于时空发展的框架之中,表现出动态的历史经验、生命的模式以及智觉、情感、情绪等的复杂形式,通过“历史的理解”和“历史的叙述”来把人类的经验转化成为一个个直接、具体和生动的故事。这部作品并不一定立即告诉读者各种历史结论或历史因果,但却引导你进行历史思考。《西方社会史》对于历史结构的探讨是有独创性的,作者们亲身进行了许多有趣的观察,并且利用这些经验材料论证了自己的观点。他们的见解,特别是他们从文化根源和社会基础出发分析历史演化的因果,无疑为解释历史现象提供了一种客观主义的新视野,对后来的历史学家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中国新闻出版报》2005.10.19 第4版) 讲课的内容 (时间安排/讲课重点/难点/知识点) 第一讲绪论(第一周) 讲课的重点:旨在说明什么是“西方”,什么是“文明”,什么是通选课的基本要求。 难点:(1)文明的概念如何理解 (2)文化与文明的关系如何把握

世界文明史课程教学大纲

《世界文明史》课程教学大纲 一、《世界文明史》课程说明 (一)课程代码:03120002 (二)课程英文名称:World Civilization History (三)开课对象:全校学生 (四)课程性质: 世界文明史是一门文理基础人文类课程。本课程的目的在于了解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历程的课程,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五)教学目的 通过?世界文明史?的学习,对世界文明的发展过程有初步的概括了解,对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史的地位和作用有所认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的认识。 (六)教学内容 世界文明史是一门讲述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历程的课程。内容包括古代文明的起源,世界文明的发端,包括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代印度文明、古希腊文明、古罗马文明,欧洲中世纪启蒙运动与近代文明、产业革命和现代化,全球一体化与世界文明的展望等。同时还将讲述各种相关的文明理论。 (七)教学时数 教学时数:36学时 学分数:2学分 (八)教学方式 以讲授为主要形式的课堂教学。 (九)考核方式和成绩记载说明 考核方式为考试。严格考核学生出勤情况,达到学籍管理规定的旷课量取消考试资格。综合成绩根据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评定,平时成绩占40% ,期末成绩占60% 。二、讲授大纲与各章的基本要求 第一章人类文明的滥觞

教学要点: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远古人类的文明踪迹,掌握氏族文明的兴衰,理解原始宗教的起源。 1、使学生掌握氏族文明的兴衰。 2、使学生领会农业的诞生。 3、使学生充分理解原始宗教的起源。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远古文明人类的形成 一、远古人类的文明踪迹 二、农业的诞生与人类社会文明的确立 三、氏族文明的兴衰 第二节人类最初的文化成果 一、原始文字的产生及其类型 二、原始宗教观念的起源 三、文化艺术的萌芽 考核要求: 1、远古文明人类的形成 1.1远古人类的文明踪迹(了解) 1.2农业的诞生与人类社会文明的确立(掌握) 2、人类最初的文化成果 2.1原始文字的产生及其类型(掌握) 2.2原始宗教观念的起源(掌握) 2.3文化艺术的萌芽(了解) 第二章西方文明 教学要点: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西方古典文明、中古欧洲的基督教-封建文明、从中古向近代过渡时期的西方文明、近代西方文明产生的基础、近代欧洲文明,了解现代西方文明。 1、使学生充分理解西方古典文明。 2、使学生准确掌握中古欧洲的基督教-封建文明。 3、使学生准确掌握从中古向近代过渡时期的西方文明。 4、使学生理解近代西方文明产生的基础。 5、使学生理解近代欧洲文明。 6、使学生了解现代西方文明 教学时数:18学时

古罗马文明的历史地位

人文学院非试卷考核课程专用封面 论文题目:古罗马文明地历史地位 课程名称:世界文明史 任课教师姓名:秦元旭 学生姓名:唐超 学号: 年级:级 专业:历史学 任课教师评分: 古罗马文明地历史地位 [摘要] 长期以来,罗马文明一直被掩盖在希腊文明地光芒之下.然而事实上与希腊文明相比罗马文明显得更厚实和更成熟,这主要表现为在西方文明发展地长链中,罗马文明有着更为深远地历史影响.罗马文明中地共和制度、法律制度基督教文明不仅奠定了西方文明发展地基础,而且也确立了西方文明发展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关键词】罗马文明;共和制;罗马法;基督教文明 人类历史地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就是一部文明史地发展.因此,对文明地认识实际上就是对人类自身发展地认识.然而认识文明并非一件简单之事.在人类历史地发展过程中,有许多文明至今仍给我们留下了未解之谜,例如埃及金字塔文明以及玛雅文明.这其中有诸多原因阻碍了人们地认识,有地由于历史久远,有地是因为文明地突然中断,还有地则是因为不同地文明之间地特质不同影响了相互间地认识,如东方文明之于西方文明以及西方文明之于东方文明.正因为如此,认识文明地工作不仅艰辛,而且也充满了诱惑.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但正如有学者所指出地,“对人类文明地长时段表现进行描述甚至评估,也许应是某种大大高于人类地地外生灵地工作.特定时空和特定文化形态中地人做这种事,很可能被视为一种臆断.”任何一种文明都是一种庞大地系统工程,对这一庞大系统进行评价和论证,显然是我辈力所难及地事情.但本着求知和探索地精神,笔者发现在人们长期探索文明现象、特别是探索古代文明现象地过程中,长期忽视了一种文明地重要性,这种文明即是古代罗马文明.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之所以提出这一问题,不仅涉及到我们对罗马文明地重新认识,有利于我们更清晰地了解西方文明地发展轨迹,更重要地是,它涉及到我们对西方文明地内在特质地重新审视.关于西方文明地特质,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认为,西方文明地特质主要体现为它地两个要

世界文明史期末论文

世界文明史期末论文 通过一个学期对世界文明史的学习,我对世界文明有了一定的了解,增加了很多人文知识,丰富了思想。 课堂上主要教授了古埃及文明,古罗马文明,古希腊文明,爱琴海文明,犹太文明使我对各种文明有了充分的认识,老师还在讲述过程中适当加入了许多神话故事,体现了各种文明的特色,更有利于我们了解各种文明。 在已经学习过的各种世界文明中,相比之下,最让我感兴趣的,是古代埃及文明。 一、金字塔 说到埃及,大家一般都会想到金字塔,金字塔是埃及的象征。 金字塔是一种高大的角锥体建筑物,底座四方形,每个侧面是文字三角形,样子就像汉字的"金"字,所以我们叫它"金字塔"。在古代埃及文中,金字塔是呈梯形分层的,因此金字塔又称作层级金字塔。伊姆荷太普设计的塔式陵墓是埃及历史上的第一座石质陵墓。 在最早的时候,马斯塔巴是埃及法老死后的永久性住所。到了后来,埃及人产生了国王的灵魂要升天成为神的观念。 “为他建造起上天的天梯,以便他可由此上到天上”。(《金字塔明文》) 金字塔就是把法老送上天的阶梯。 与此同时,古代埃及太阳神“拉”的标志是太阳的光芒,金字塔的角锥体形式所象征的就是刺破青天的光芒,表示了埃及人民对太阳神的崇拜。 “天空把自己的光芒伸向你,以便你可以去到天上,犹如拉的眼睛一样”。(《金字塔明文》) 金字塔是古埃及法老的陵寝。作为统治者的法老们不仅想在活着时统治人间,而且还想在死后成为神,主宰阴界。因此,法老死后,便将内脏取出,浸以防腐剂,再填入特制香料,制作成木乃伊,将尸体长久保存。金字塔便是存放法老木乃伊的陵寝。 大型的金字塔一般建于约公元前2664~前2180 年,在古埃及之都孟菲斯之北不远的吉萨、塞加拉、拉苏尔,梅杜姆以及阿布西尔等地都有大量的遗址。 在众多金字塔中,最为著名的是吉萨大金字塔,它位于开罗西南约13公里的吉萨地区。这组金字塔共有3 座,分别为古埃及第四王朝的第二代法老胡夫、第四代法老卡夫勒和第六代法老孟考勒所建。 金字塔十分宏伟壮观,巧夺天工,有人觉得仅凭古代埃及人的技术是不可能建造出金字塔的,他们怀疑金字塔是外星人造出来的,或者是更远古的人类留下的。 二、宗教 要了解古代埃及的文明,就必须知道古代埃及的思想,知道古代埃及的宗教。 宗教是古埃及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贯穿了整个古埃及历史。赫利奥波利斯、孟菲斯、

江苏省宿迁市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期末历史试卷(,含答案)

宿迁市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测试试卷 高二历史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周初《礼记·王制》记载:“作左道以惑众,杀;作奇器异服奇技淫巧以疑众,杀;行 伪而坚、言伪而辩、学非而博,杀。”到了战国时,孟子说:“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从以上变化可知 A.社会风俗决定思想变迁 B.政权聚散影响思想发展 C.学术自由推动思想多元 D.军事争霸导致思想争鸣 2.东汉《论衡·谴告》中说:“夫天道,自然也,无为。如谴告人,是有为,非自然也。黄老 之家,论说天道,得其实也。”材料表明作者 A.主张奉道家为正统 B.融合阴阳五行思想 C.宣扬君权神授理论 D.反对天人感应学说 3.宋代一学者治学气魄宏大,提出:“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的观点。由此可知,他认为 治学应 A.抛弃儒学经典 B.挖掘本心明道 C.力求格物穷理 D.强调经世致用 4.明中后期人们对理学出现了深深的信仰危机,从封建社会的母体中产生了一股在批判宋明理 学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提倡经世致用的实学思潮。这股“思潮” A.取代理学成为主流 B.反映资产阶级诉求 C.使得儒学焕发生机 D.触发思想解放运动 5.威廉·麦克高希在《世界文明史》中说:“由于他们的书面文字基于字母系统,欧洲人能够 比中国人更有效地开发这一技术。他们书面文字中的字母很少,这使批量生产变得十分经济”。材料中的“这一技术” A.早在唐朝就已经传入欧洲 B.成为摧毁欧洲城堡的有力武器 C.促进地理大发现时代到来 D.推动欧洲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6.有一副对联写到:“三五步千山万水,六七人百万雄兵”,充分体现了中国某一艺术形式的特 征。这种艺术形式是 A.国画 B.书法 C.京剧 D.文学 7.近代思想家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写到“(今)时势又变,屏藩尽撤,强邻日逼”,面对此 局面,提出了从政治、经济、教育、舆论、司法等方面的社会改造方案。但他在书名的“危言”前一定要加上“盛世”两字。由此可推断该作品 A.成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前 B.宣传“师夷长技”思想 C.深受现实政治局势影响 D.主张积极推行社会革命 8.陈旭麓认为:“过去久被士人置于眼界之外的‘夷务’,在林则徐的手里开始成为一门学问。 由此,以儒学修齐治平的入世精神为宗旨,并归宿于国计民生的经世致用之学,内容上发生了重大变化。”下列对该则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西学东渐”开始兴起 B.“夷夏观念”遭到否定 C.“中体西用”付诸实施 D.传统文化内容得到延伸 9.右图是1924年1月20日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 会上对“民生主义”作出的新说明。他解释说:“本党同志 于此便可十分了解共产主义与民生主义毫无冲突,不过范 围有大小耳。诸君既能明白民生主义此之真意,则新旧同 志因误会、怀疑而生之暗潮,从此便可打消。”孙中山意在 强调 A.国共两党有共同诉求 B.国共两党根本利益一致 C.民生主义是最高目标 D.接受共产主义革命思想 10.“(毛泽东的)这篇文章一发表,不仅在中国共产党内,而且在全国各个政党和广大民 众中,如同拨云见日,使人们豁然开朗,连蒋介石也深表佩服”。“这篇文章” A.阐释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B.正确预见中日战争走势 C.明确中国革命步骤问题 D.提出建立联合政府设想 11.我国在1952—1953年进行了大规模的院系、专业调整,加强了工程、师范和农林等方 面的专业人才的培养,使专门学院尤其是工科类专门学院有了相当可观的发展。这一做法 A.符合当时国情需要 B.贯彻全面发展教育方针 C.落实科教兴国战略 D.推动国民教育体系形成 12.有人评论中国一项科技成就:“它的发射成功,拉开了中国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

世界文明史东亚文明的冲突与融合

上海政法学院 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 世界文明史(25I000001)课程论文评分标准 专业班级考生亲笔签名学号成绩 一、论文评分标准:100分【主要分为:论文结构50分;语言组织30分;论文格式20分】具体评分标准如下: (1)论文结构:50分A.论文层次分明,内容组织有序:40~50分;B.论文层次一般,内容组织一般:25~39分;C.论文层次不合理,内容组织不合理:25分以下。 (2)语言组织:30分A.不抄袭,语言简练,通顺。24~30分;B.不抄袭,语言一般,基本通顺。16~23分;C.语言不通顺,错别字多于十个。15分以下。 (3)论文格式:20分论文应有标题、中文摘要、中文关键词(3~5)、正文(应有引言、分层次论述、结论等部分),论文文末应有参考文献。否则酌情扣分。 (4)本课程论文须当面交给授课老师,然后签字确认。 二、请阅读以下资料 法国著名历史学家费尔南·布罗代尔在其《文明史——人类五千年文明的传承与交流》(中信出版社2014年版)一书中有这样几段话: 1、各种文明都在不停地借鉴它们所邻近的文明,哪怕它们“重新解释”和同化了它们所接纳的东西。的确,每种文明乍看之下都更像是一个铁路货场,在不断地接受和发送包罗万象的货物。(第62页) 2、一个文明通常不肯接受那种质疑它自身的任一深层结构的文化革新。(那些)由地理条件、社会等级制度、集体“心理”和经济需求等因素所施加的无尽无休的约束——这些意义深远的影响,……当代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考虑它们的时候,总是把它们看作完全是自然而然和理所应当的。这些实在便是我们现在所要说的“结构”。(第61-62页) 3、正如一个文明可以欢迎或排斥来自其他文明的成分一样,它也可以接纳或拒绝它自己历史的残存物。这一选择过程并不缓慢,而几乎总是无意识地或部分地进行。但多亏这样,一个文明通过“分割”出其固有过去的一部分,一点一点地改变着自己。(第64页) 一、请你结合我们这学期的世界文明史课程说一说对以上文字的理解,不少于300字。(30分) 二、结合世界文明史课程和自己对以上文字的理解,写一篇关于“文明的冲突与融合”的小论文,论文题目自拟、论文字数不少于2500字。(70分) 我对上述文字的理解: 三段文字是三种对待文化的态度。第一种是对外来文化的态度,第二种是短期来看自身文化的态度,第三种是长期来看对自身文化的态度。不得不说第二第三种态度之间有密切的联系,自身的历史决定着自身的体制,自身的体制同时又影响着自身的历史,而第一种对外来文化的接受程度也可以对其他两种态度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第一段文字,说明了文明是包罗万象的,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共同创造出来的,单一的文化必然是走不长久的。文明应该是森罗万象,海纳百川的。 第二段文字,表示了文明是渊源流长的,是深入人心的,是被外界条件约束的。文明是一个国家,地理、经济、制度的基础,因而人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比如封建体制)总是自然而然的接受流传下来的文明。短期来看,很难改变。文明构成了“结构”,“结构”决定文明的发展。 第三段文字,表达着文明从长期又是不断变化的,随着国家制度,国家经济等变化,文明也

世界文明史复习提纲

拉斯科洞窟位于法国韦泽尔河谷,世界上最著名的原始洞窟壁画之一,绝大多数的岩画描绘的是动物。体现真实描绘对象的现实主义风格。1940年由法国四个少年偶然发现。年代大约在公元前15000年。 罗塞塔碑1799年拿破仑率领的法军士兵在尼罗河口罗塞特偶然发现,黑色玄武岩制成,以其发现地点命名为“罗塞塔碑”。石碑上使用了两种语言(埃及文和希腊文),三种文字(象形文字,通俗体文字和希腊文)。内容是公元前196年埃及僧侣为国王托勒密五世写的颂词公告。学者们凭借掌握的古希腊文开始对碑上的埃及文字进行解读工作,最后由法国语言学家商博良成功释读了象形文字。由此也标志了埃及学的诞生。 吉萨三大金字塔这一金字塔群被称为"世界七大奇观"之一,位于孟斐斯附近的尼罗河西岸。是埃及金字塔建筑的顶峰。三大金字塔中最大的是由第4王朝国王胡夫修建的,习惯称为"大金字塔"。与胡夫金字塔毗邻的是其子考夫拉的金字塔,规模次于前者。在其附近,矗立着名闻遐迩的狮身人面像斯芬克斯。排列最左面的是孟考拉金字塔,规模最小。 苏美尔文明发源于两河流域南部的美索不达米亚,是西亚最早发祥的文明,从公元前5000年至前2000年。其三个特征为:神庙建筑、圆柱形印和楔形文字。实际是以神庙或首领、贵族的居住地为中心的城市、城邦文明。这些国家以农业为基础,商业、手工业也有长足发展。神庙经济在其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外战、内乱,奴隶制在苏美尔逐渐形成。 塔庙(吉古拉特Ziggurat)苏美尔文明时期发展出来的阶梯形神庙,是苏美尔人祭神的地方,也是他们观察天象,思索宇宙的场所。塔顶部的供神庙堂建于分层的梯状平台之上,每层平台均无内室,由三面的阶梯或盘旋坡道登达庙堂。代表:乌鲁克的天神安努神庙和伊安娜女神庙。苏美尔人在建筑方面达到了古代很高的水平,最主要的建筑遗迹是塔庙。由于两河流域没有巨大的花岗岩,苏美尔人以砖块建造塔庙。苏美尔人习惯于在旧神庙原址上建新庙,因历代续建,神庙地基变成了多层塔形的高台,顶端供奉着神龛。这种高台建筑,叫“吉古拉特” 汉谟拉比法典由两河流域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制定,是古代第一部最完备的成文法典。由法国考古学家在伊朗发现。其内容继承苏美尔、阿卡德时代各国的法律。法典正文包括序文(主要宣扬王权神授法,功绩)、法典条文(诉讼手续、盗窃处理、租佃、雇佣、商业高利贷和债务、婚姻、遗产继承、奴隶地位。“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结束语三个部分,共282条,反映了古巴比伦的社会情况,具有保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维护巩固奴隶主统治秩序的性质。 《吉尔伽美什史诗》世界上第一部史诗,两河流域文学最杰出的作品之一,出土于尼尼微。主要描述了英雄吉尔伽美什最初施暴政,激怒了神而饱受磨难。在经过漂荡归来之后,终成为洗尽前非的贤君。史诗歌颂了友谊及不畏邪恶的勇敢精神,反映了人们探索生死奥秘的愿望,也表现了人们反抗神意最终难逃失败的悲剧色彩。史诗的泥版现藏于大英博物馆。 亚述帝国是由塞姆人建立的国家,发源于两河流域底格里斯河上游,都城尼尼微。奴隶主贵族专制的国家,较早使用铁器。前883年,亚述从一般的城邦变为奴隶制帝国。前745年,实行行省制,募兵制,建立起当时西亚最为强大的军队,成为具有军事侵略性质的大帝国。在建筑和浮雕方面有巨大成就。衰落后被闪族一支所灭。 琐罗亚斯德教相传由波斯人琐罗亚德斯所创。中国称袄教,又名拜火教、波斯教。该教认为,世界上有善、恶二神,善神即阿呼拉·马兹达,光明、正义之神;恶神即阿利曼,黑暗、邪恶之神。善、恶二神始终斗争。善和光明最终将战胜恶和黑暗。大流士统治时期成为波斯帝国的国教。影响了不少其他宗教,如犹太教、基督教和回教的天使观念和善恶二元论等。 哈拉帕文化指大约在公元前2500年-前1500年,在南亚次大陆印度河流域的印度文明,最早发现于哈拉帕,是发达的城市文化,是一个中央计划、精心建造的城市群。主要发掘出来的城市遗址为哈拉帕和摩亨左·达罗。以农业为基础,畜牧业、手工业也很发达,和外部世界有贸易关系,出现了象形文字,多保存在贸易用途的印章上。 《罗摩衍那》古印度辞藻华丽的古典梵语文学先驱。这部史诗比较短,约五万行,结构严谨。主要描写神化了的英雄

考古学概论

考古学概论

考古学概论 一、名词解释 1、考古学文化: “考古学文化”是代表同一时代、集中于同一地域内的、有一定地方性特征的遗迹和遗物的共同体。——《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夏鼐、王仲殊 2、探方发掘法:探方,考古发掘作业的基本发掘单位。以此为单位的发掘方法称探方法。其具体步骤是:在发掘前,把遗址(或计划中的发掘区)按正方向(正东西或正南北)划成若干大小一致的方格,并按一定的顺序对方格进行编号,然后以每一个方格为一个基本单位进行发掘。这种方格就叫探方。探方的大小依据文化层的堆积情况而定,一般以5×5m2为宜,最小不得小于2×2m2,最大不得超过10×10m2。探方发掘法具有开掘面积大、操作方便、有充足的剖面便于观察文化现象等优点,适合于大面积遗址的发掘,是目前最流行的发掘法。大型遗址可以打破横梁进行大面积的清理,以观察整体。 3、堆积单位:由于人类活动而导致在不同时期以不同方式堆积起来的物质,在考古学上统称为堆积(地层堆积、遗迹堆积),每一个地层堆积和每一个遗迹堆积,在考古学上被称为单位(灰坑、墓葬、地层)。是考古学发掘的最小单位。 4、相对年代:遗存之间的相对早晚关系。主要通过地层学的层位关系、类型学的分期排队来解决。此外,也可以利用某些自然科学的手段和文化遗存的对比研究,来断定遗迹和遗物的相对年代。 5、民族考古学:也被称为“活的考古学”。意在使用民族志材料和对现代土著人群实物的时空位置和组合方式等方面的记录,来解释史前人工制品和考古遗址的形成,用来了解物质文化怎样从其有机系统过渡到考古学位置上去。对这样物质转化过程的分析,能够使考古学家了解正常运转的文化系统中物质的废弃过程,建立一套活体社会物质保留和废弃的原因法则,正确推断考古遗存所代表的的文化系统。 6、北欧古物三期说:1819年,丹麦皇家博物馆馆长汤姆森根据馆藏史前遗物(武器和工具)提出了著名的“三期论”,即将丹麦的史前时代分为石器时代、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三个大的阶段,并在《北欧古物导论》(1836年,哥本哈根出版)

机械工程导论论文

机械工程导论论文 早在远古时期,人类就从自然生态系统中领悟到自身生存、发展和进步的真谛,蒙昧时代进入文明时代就是在模仿和适应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回顾世界文明史,人们很早就留下了模仿自然生态的痕迹,人首龙身、羽化飞升等大量事例记述了人们对自然生命形态和功能创造性的模仿。 人类师法自然思维由来已久,这便促成了仿生学的诞生。仿生学是研究生物系统的结构和性质以为工程技术提供新的设计思想及工作原理的科学,属于生物科学与技术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其目的就是分析生物过程和结构,并将结果用于未来的设计。 仿生学思想是建立在自然进化和共同进化基础上的,人类所从事的技术就是为使其达到互相间的协调,而模拟生物适应环境的功能无疑是一个好途径,恰似“桥梁”和“纽带”,连接着生物科学与技术科学。人们向生物系统索取设计蓝图,使军事、化工、机械、建筑等科学领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新事物层出不穷:从雪地行走的企鹅,人们发现了越野汽车;利用六角形结构蜜蜂窝,生产出了蜂窝材料;从青蛙突出的眼睛,制造了电子蛙眼等。 在工业化进程加速的基础上,仿生学已被广泛应用到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仿生学的相关设计开始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人们由此得出仿生设计学(Bionics Design)。仿生设计学是在仿生学和设计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它与原有的仿生学成果应用不同,是以自然界万事万物的“形”“色”“音”“功能”“结构”等为研究对象,

同时结合仿生学的研究成果,为设计提供新的原理和方法。从某种意义讲,仿生设计学可以说是仿生学的延续和发展,作为人类社会生产活动与自然界的契合点,正逐渐成为设计发展过程中新的亮点。 随着时代发展与变化,军事仿生设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生物为了生存、自卫、竞争和发展的需要,逐渐形成了许多优异的结构和特殊功能,值得人们在军事研究中很好地借鉴。军事仿生学就是模仿生物系统的原理来建造先进军事装备技术系统或者使人造军事装备技术系统具有或类似于生物系统特征的一门科学。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军事仿生学的研究范围越来越广泛,已经渗透到与军事相关的各个领域,只要生物界具有的优异之处而军事装备上又很需要的,都值得军事研究人员去揣摩、模仿。 仿生设计在军事上的成功应用有很多例子。如猫的眼睛与夜视仪。漆黑的夜晚,猫能清楚地观察老鼠的一举一动并敏捷地抓住它,其原因在于猫眼的视网膜上具有圆锥细胞和圆柱细胞,圆锥细胞能感受白昼普通光的光强和颜色,圆柱细胞能感受夜间的光觉。一般只能在白天活动的动物如鸟、鸡等,它们的视网膜中常常只有圆锥细胞;而另一些只能在夜间活动的动物如猫头鹰,其视网膜上只有圆柱细胞。此外,猫眼还有一个特点,在它感受弱光时,瞳孔能够随着光的不同强度而自动调整。所以,阳光很强时,你会看到猫眯着它的双眼,瞳孔已缩小成直线般的细缝,保证只让少量的光线进入瞳孔内。而在光线十分微弱的晚上,瞳孔又能放大呈圆形,以便保证在黑暗中也能看清楚各种物体。军事科学家们便模仿猫眼的奥妙研制出了大有用处的微光夜视仪。这就是军事仿

世界文明史汇总

世界文明史 200万年前,人类进入打制石器的旧石器时代。 100万年前,人类掌握了火的使用技术。 2万年前,人类发明弓箭。 1万年前,人类进入定居农业社会。 前7000年,中国仰韶文化时期已有陶窑及模制的陶器。 前4241年,古埃及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 前4000年,埃及人已掌握陶器制造、冶金术、酒醋制造、颜料染色。 前2500年,埃及人用沙和苏打制取玻璃。 前2100年,美索不达米亚人发明六十进位制、乘法表。 前2000年,埃及人发明十进制,整数和分数计算法,三角形和圆面积计算法,正方角锥体和锥台体积计算法;发明防腐剂以保存木乃伊。 前1950年,巴比伦人能解两个变量的一次和二次方程。 前1200年,中国用蚕丝织丝绢。 前1200年,中国殷商青铜(铜锡合金)冶铸技术已达成熟阶段。 前1066年-前221年,周朝。 前770-前476,春秋时代。 前770年,中国已会铸铁。 前722年,中国开始用干支记日。 前700年,管仲(前725-645 )记载了磁石。 前7世纪,巴比伦人发现日月食循环的沙罗周期。 前611年,中国有彗星的最早记录,即后来的名的哈雷彗星。 前6世纪,希腊的泰勒斯(thales,前625-547 )发现琥珀摩擦生电,发现磁石吸铁现象。 前6世纪,希腊毕达哥拉斯证明了勾股定理,发现了无理数,提出了地球球形说,研究了音律。 前6世纪,印度人计算出2的平方根为1.4142156。 前594年,希腊梭伦改革,确立民主政治,制定宪法,工商业兴起。 前551年,孔子诞生。 前5世纪,希腊的德谟克利特完成古代原子论,认为万物是由大小和质量不同、 运动不息的原子组成。 前5世纪,中国的《周礼》中记载了用金属凹面镜从太阳取火的方法。 前475-前221,战国时代。 前462年,希腊巴门尼德、芝诺等埃利亚学派指出在运动和变化中的各种矛盾,提出了飞矢不动等有关时间、空间和数的芝诺悖论。 前400年,墨翟(前468-376 )发现小孔成像。 前4世纪,希腊亚里士多德对数学、动物学等进行综合研究,在《天论》一书中提

世界文明史论文-关于古埃及死亡文化

关于古埃及的死亡文化 死亡文化的源起—对来世的追求 古埃及人所信仰的死亡文化,其源起来自于对永生的追求,古埃及人的观念,人生在世,主要依靠两大要素:一是看得见的人体,二是看不见的灵魂。灵魂“巴”形状是长着人头,人手的鸟。人死后,“巴”可以自由飞离尸体。但尸体仍是“巴”依存的基础。为此,要为亡者举行一系列名目繁多的复杂仪式,使他的各个器官重新发挥作用,使木乃伊能够复活,继续在来世生活。人死能复生,是古埃及人文化的一大特色,他们没有将死亡看作一个终点或界限,而是把之当作一道门槛,通往一个可能性无限扩大的新生。在这种观念下,人死后灵魂可继续存在,从而为了死者日后的往生则必须将其肉身妥善保留。亡者在来世生活,需要有坚固的居住地。古王国时的金字塔和中王国、新王国时期在山坡挖掘的墓室,都是亡灵永久生活的住地。古埃及人认为,现世是短暂的,来世才是永恒的。其对来世的期望使得其对于现世的终结抱有十分严肃的态度。在现世能为来世所做的准备最重要的莫过于死亡仪式的执行。这样在人们的不断追求下,死亡仪式发展,复杂化,终于成为体系,成就为一种文化。在古文明之林中散发熠熠光辉。 死亡文化之美—神秘之美 在我看来,以我这个第一次以学习的方式接触古埃及文化的人的身份,其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其死亡文化中弥漫的一股神秘气息,我把它叫做一种神秘之美。 《亡灵书》,也叫死者之书,是古埃及人在殡葬是所使用的文稿,用符号记述用诗歌的形式来写,记载的是关于死后世界的事情。在棺木中安放死者之书的习惯,在埃及有很长的历史。《亡灵书》的字句庄严典雅,气象恢弘。主要内容除了对冥国的描述,其他的也都是对神以及国王的赞美诗。这些书市死者的家属放下去的,为安抚死者的灵魂,是死者能顺利通过奥西里斯的审判,获得新生,所以也叫做“日出前重生之咒语”。 《亡灵书》可以说是死亡文化中,一种神秘力量的代表,古埃及人赋予它特别的神秘力量,在当时,其起到了安抚将死者本人对死亡的恐惧以及其家属的重要作用,可以使社会保持安定。而对于在现代摈弃迷信的我们,这样的文化遗产显然具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像鬼魅摄魂般吸引着我们去探索。 而这种神秘来自于其仪式的庄严,庄严的仪式让人生畏。庄严的仪式才让人觉得充满神秘力量,而这种庄严体现自其复杂的仪式程序,其中,我最为感兴趣的就是其在制作木乃伊时候的工艺,其中对于内脏的保存最为吸引人,古埃及人将取出的内脏分别盛放于不同的容器之中,由四个神灵来保护。第十九王朝开始,保佑死者身体部位的四位神灵造形分别出现在不同的容器上,这四位神灵都是荷鲁斯神的儿子:人首神阿姆赛特(Amset)保护肝,狒狒头神哈比(Hapy)保护肺,狼首神多姆特弗(Duamutef)保护胃,鹰首神克伯赛奴夫(Kebehsenuf)保护肠。在这些内脏容器上有时还放刻有死者的姓名、头衔以及祈求奥西里斯神保护容器内的死者内脏。为什么是这四个神灵里保护内脏呢?在古埃及人的信仰中,一个人死后要得到永生,他在世的时候行为必须合乎“玛特”(公理、秩序之意)的规范。死者的亡灵会被狼头人身的木乃伊之神阿纽比斯带到玛特女神之前,将死者的心脏(古埃

[精选]辽宁省沈阳市郊联体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卷(有答案)

沈阳市郊联体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文综历史 24.西周早中期,大量青铜器豪华精美、端庄厚重,礼乐器众多。战国中晚期,大量青铜器风格朴素、注 重实用,日用器更普遍。这反映了 A. 长期的战乱使青铜铸造业衰落 B.战国时期贵族政治经济实力下降 C.铁器推广使青铜器的需求减少 D.战国时期的改革废除了礼乐制度 25.从秦汉的三公九卿制到隋唐的三省六部制,不仅保持了政府官员的皇家仆从性质,更把它正规化、政 权化。这主要体现出 A.宗法制度逐渐完善 B.权力中枢决策的规范 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D.家国一体政治的发展 26.罗马法规定,必须宣明奴隶、动物或不动产的缺陷,否则受损的购买者可以取消买卖。这反映罗马法 A.尊重社会契约 B.强调商业道德 C.保护居民财产 D.遵循市场机制 27.下表是《德国三大产业劳动力比例变化( 1882-1907 年)》。据此可知,当时德国 A.农业人口的流失导致了农业衰退 B.城市化与工业现代化的进程缓慢 C.经济结构得到了重大调整和完善 D.工业和服务业已与英国并驾齐驱 28.据记载,18世纪初英国国王常用赏赐官联俸禄的方式拉拢下院议员,得到职位和年金的下院议员通常 对国王唯命是从,被称作“宫廷党”。由此可知 A.英国政党政治基本形成 B.英王权力日益趋向膨胀 C.英王操纵了议员的选举 D.君主立宪体制尚未完善 29.佃农在魏晋时又叫“佃客”,是指世家豪族荫庇下的农民;在唐朝以后,佃农指完全失去土地,租种 地主土地的农民;宋代以后佃农编人国家的户籍,不再是地主的私属,须交纳丁税和负担徭役。据此可知,古代佃农 A.一直都是赋税的主要承担者 B.对地主的依附关系明显加强 C.始终未摆脱地主的压迫和剥削 D.身份和地位有所改善 30.1935年8月,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其中规定各州在条件许可的情况,特别在农村及正处于严重经济贫 困的地区,扩大和改善促进妇幼保健设施。与该规定属于同一法案的是

哈工大世界文明史导论论文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世界文明史导论 课程论文 题目:革新推进世界文明进程 学院:##########学院 专业:#######################班级:###########班 学号:############# 姓名:########## 20##年##月##日

革新推进世界文明进程 作者:##### 摘要:世界文明不断地往前发展,不断的在时间的冲刷下变得越来越璀璨,究其原因,不断地自我革新必然推动了这一进程。文艺复兴使人认识到自身的价值,从而推动了地理大发现的进程,同时许多古代的宗教典籍传入西欧,使人们产生了改革宗教的诉求。也正是人对革新的诉求推动了世界文明进程。 关键词:文艺复兴地理大发现宗教改革德国文明 1.人的发现和世界的发现 1.1文艺复兴 中世纪的欧洲,贸易中心集中在地中海沿岸,意大利是最早产生资本主义的萌芽的国家,资产阶级希望冲破教会神学的束缚。当时大量古希腊、古罗马文化典籍从东罗马帝国传到了意大利,新兴资产阶级的不断地壮大。14-17世纪意大利人才济济,汇集一处并且意大利处于丝绸之路的重要路段,较早接受了东方文化(造纸术,印刷术),加之教会对人们思想严格控制,激起资产阶级与平民的不满,于是一场弘扬新兴资产阶级文化的思想解放运动随即盛行。带来了一段科学与艺术革命时期,揭开了近代欧洲历史的序幕,被认为是中古时代和近代的分界。 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人文主义的核心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主张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现实生活中的幸福,倡导个性解放,反对愚昧迷信的神学思想,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人文主义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思潮和指导思想,是早期资产阶级在反封建、反教会斗争中形成的思想体系。人文主义精神在当时的文化艺术的到了前所未有的体现。其中但丁被誉为文艺复兴的先驱,其代表作《神曲》大胆揭露了宗教统治的腐败和愚昧,可以说对文艺复兴的启动有着巨大影响。在艺术方面也涌现出大批杰出的作品,在对现实的抨击的同时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文明遗产。比如众所周知的达芬奇的著名画作《蒙娜丽莎》,画面中的人物含蓄的微笑将人的感情表现的淋漓尽致,有一种琢磨不透的感觉,达芬奇也正是对于这种人的感情的表达从而创就了其不朽的伟名。当然文艺复兴在其他学科领域也成就非凡,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精神财富。 文艺复兴是向精神领域的进军,促使欧洲人从以神为中心过渡到以人为中心,其强调人的价值,肯定人的力量,唤醒人积极进取的精神、创造精神以及科学实验的精神,从而在精神方面为资本主义制度的胜利和确立开辟了道路。文艺复兴是对人的发现,是对人的本质性的探索与发掘,其对人的肯定更是一种前所未有的革新,极大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程。 1.2地理大发现 如果说文艺复兴是对人的发现,那么地理大发现就是对世界的发现。当时欧洲各国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这些国家为了扩展商业和殖民活动,积极发展航

中国现代化进程论文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课题:儒家思想的“守护” 姓名:刘宇 系科:马克思主义学院 班级:10历史教育 学号:1019033113

儒家思想的“守护” 摘要:世界在快速的发展,不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个人,它们都在以较快的速度发展。在得到物质满足的同时对精神层次也有较高的追究,特别是对人类历史进程的研究也越来越多,西方的现代化理论开始于二站后,逐步发展并形成成熟的理论体系,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研究在改革开放后兴起和发展,但是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是很迟缓的。究其根源是思维方式的特殊性导致的。 英文摘要:In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world, regardless of economic, political, cultural, social and individual, they are at a relatively high speed of development. Material meets spiritual also a higher degree of accountability, in particular the study of human history more and more Western modern theory started in the second station, progressive development of theoretical system for the formation and maturation of China's modernization after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process of growth and development, but China's modernization process is very slow. Caused by particularity of its root causes is the way of thinking. 关键字:思维模式束缚中西文化 理论无国界,各国的理论成果均可借鉴与参考。中国现代化进程研究的过程中就借鉴和采用西方的有益部分,但是对于不同的理论也引进,正因为有不同的思想相碰撞,才有可能产生火花。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是缓慢的,有着曲折性。但它也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这主要是由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儒家的思想。儒家的传统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几千年,直到现在它的影响依然存在,我相信以后也是如此。只是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影响力会稍微的削弱。 一、东西方现代化的途径 东西方进入现代化的方式和途径是不一样的,这也越来越引起专家学者的关注和研究。特别是近代的地理大发现,使得东方从属与西方。东方的国家中的中国和日本都是被打开国门的国家,美国的佩里叩关使得日本打开国门,派遣使团周游西方世界,学习西方,一次明治维新使得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成为亚洲强国。中国被打开国门后也学习西方。西方国家是最早进入现代化的。 1.【1】中国,一个拥有着五千年文明的古老国度,在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用自己独有的文化魅力向世界展示中国古代人民的勤劳与智慧。中国拥有灿烂的古代文明,中国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中国文明是全世界独立发展起来的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大约在170万年前,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已经开发神州大地;八千多年前,中华民族的先民就已经在黄河、长江、淮河等流域的广袤疆土上,创造出了古代中国农业的雏形;四千多年前,中国就有了文字记载的历史,开始由史前文明阶段逐渐进到她的文明阶段。夏、商、周三代是中国上古社会最早出现的三个依次演进的文明阶段。约在公元前21世纪,中国就进入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阶级社会,就是奴隶社会,比欧洲著名的文明古国希腊进入奴隶社会早了一千多年。综观世界文明史,任何一种古代文明形态都没有像中国古代文明那样,有着如此数千年绵延不断、独立发展的历史。比如与中国并称四大文明古国的埃及、巴比伦、印度三国都出现过历史长期中断的历史。相比而言,中国古代文明历史悠久而灿烂。但是在世界范围内的封建社会形成和上升时期,中国一直处于世界前列,但在封建社会的末期,中国却落伍了。在康乾盛世之后的是落日的余

《世界文明史》读后感

读《世界文明史》产生的几点思考和涟漪 五一期间选读了威尔·杜兰的著作《世界文明史》的部分章节,我不禁由衷地钦佩杜兰博士的对工作细致的精神与对历史的严谨态度。觉得该书文字通顺流畅、言简意赅;内容明晓流畅、栩栩如生,资料翔实、细致;评价客观;读起来觉得通俗易懂,毫无疲倦之感,真不愧为史学界的一大力作。 我拜读了这部著作“东方的遗产”、“凯撒与基督”、“卢梭与大革命”这些篇章的部分内容,这弥补了我在历史上的许多不足,实在使我感触良多,几乎读过每一章都有许多感想,激发起思维上的涟漪,无奈时间有限,加上自身认识和手头其他相关资料有限,我也不敢在老师面前造次,于是十分功利地选了关于对“中国与远东”中部分章节的读后感作为此次作业。 哲学家的时代 (一)关于诸子百家的缘起 威尔·杜兰评价东周时期的社会动乱时说到“在四分五裂,异常混乱的情形下,中国的精神生活表现出了蓬勃的活力,困扰了历史家的通则。因为在这失秩的时代里,树立了中国语言、文学及艺术等的基础;建立了新生活,即经济组织和规定而获致新的安定;以及产生了新文化,这种文化尚未将传统的暴虐与帝国政府溶解于一炉,但却为中国精神史中最富创造性的时期的社会架构。”([美]威尔·杜兰,《世界文明史》,第一卷:《东方的遗产》,P453,东方出版社,1998年)在

威尔·杜兰博士看来春秋战国时无疑是中国社会的一次大动乱,然而恰恰正是这个动乱的社会成就了中国文化的基础,是中国古代精神文明发展的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这似乎有违历史通则。这不禁让我对其产生了些许思考。 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造成了中国文化的多元性,诸子百家的兴起无疑是社会文化多元性的表象。然而缘何东周时期的社会动荡会成就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发展的最高峰呢?最早对“诸子百家”的缘起作出解释的是西汉史学家和文化大家刘向,后来经其子刘歆的继承与发展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主要是说:在周朝“礼崩乐坏”之前,吏与师不分。换句话说,政府各个部门的官员便负责把有关这一部分的知识传下去。这些官吏和贵族诸侯一样是世袭的。按照这个理论,当后来周朝皇室失去权力时,官吏们也失去了原来的优裕地位,而散落民间,他们便以私人身份招收学生,传授他们知识。这时,他们已经不是“官”,而成为“师”。就在教师与官吏分化的过程中,兴起了诸子百家。(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P28,新世界出版社,2004年),刘歆甚至将各家具体出自于何种官吏都作了细致的划分,诸如:道家出自于史官,法家出于理官,墨家出于清庙之守等等。刘歆关于各家来源的解释和分类虽然有许多任意牵强之处,但是他在归类的过程中充分观察了政治和社会环境,其所运用的思维方式却是十分先进的,故我们不妨把刘歆的理论加以修正:周朝时周王室——诸侯——庶民构成了其社会权力结构层次,而只有特权阶级即周王室和诸侯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