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学理论解读
叙事学理论

• 四、讲述一次发生过几次的事,概括 • ”这个星期每天我都睡得很早。“ • 例子普鲁斯特《追忆似水流年》
叙事人称
• 第一人称叙事 • 第三人称叙事
• 两者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它们与作品塑造的那个虚构的艺术世界的 距离不同。第一人称的叙事者就生活在这个艺术世界中,第三人 称的叙事者是置身于这个虚构的艺术世界之外的。
叙述频率
• 一个事件在故事中出现的次数与该事件在文本中叙述的次数之间 的关系。
• 一、讲述一次发生过一次的事,也叫单一叙事。 • “昨天我睡得很早。” • 二、讲述若干次发生过若干次的事。也是一种单一叙事 • “星期一我起得很早,星期二我起得很早,星期三我起得很早” • 三、讲述几次发生过一次的事,也叫重复叙事。 • ”昨天我睡得很早,昨天我睡得很早,昨天我睡得很早。“ • 例子:鲁迅《祝福》通常用来展现人物精神上的困扰。
英莲,那僧便大哭起来,又向士隐道:“施主,你把这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
物,抱在怀内作甚?”士隐听了,知是疯话,也不去睬他。那僧还说:“舍我
罢,舍我罢!”士隐不耐烦,便抱女儿撤身要进去,那僧乃指着他大笑,口内 念了四句言词道:
•
• 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 • 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 • 士隐听得明白,心下犹豫,意欲问他们来历。只听道人说道:“
叙述顺序
• 倒叙:对往事的追述 “倒卷帘法” 例子 • 预叙:对未来事件的暗示或预期 例子
倒卷帘法例子:
• 《红楼梦》二十七回 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
• 探春又笑道:“这几个月,我又攒下有十来吊钱了,你还拿了去,明儿出门逛 去的时侯,或是好字画,好轻巧顽意儿,替我带些来。”宝玉道:“我这么城 里城外,大廊小庙的逛,也没见个新奇精致东西,左不过是那些金玉铜磁没处 撂liào的古董,再就是绸缎吃食衣服了。”探春道:“谁要这些。怎么像你上 回买的那柳枝儿编的小篮子,整竹子根抠的香盒儿,胶泥垛的风炉儿,这就好 了。我喜欢的什么似的,谁知他们都爱上了,都当宝贝似的抢了去了。”宝玉 笑道:“原来要这个。这不值什么,拿五百钱出去给小子们,管拉一车来。” 探春道:“小厮们知道什么。你拣那朴而不俗,直而不拙者,这些东西,你多 多的替我带了来。我还像上回的鞋作一双你穿,比那一双还加工夫,如何呢? ”
叙事学理论

叙事学理论
叙事学理论是研究叙事的一种理论,它研究叙事的过程、结构和形式。
它探讨叙事的基本元素,如叙述者、叙述内容、叙述文本和叙述环境。
叙事学理论认为,人们通过叙事来理解世界,通过叙事来传播知识,通过叙事来传达情感。
叙事学有多种模式,如社会叙事模式、实证叙事模式、符号叙事模式和象征叙事模式等。
社会叙事模式是一种社会叙事,它以社会结构为基础,以社会参与者的行为为基础,以社会变化为基础,探讨叙事的复杂性。
实证叙事模式是一种重点研究叙事的基本结构,它探讨叙事的构建原则和叙事结构,以及叙事的基本形式,如讲故事、记录历史、叙述经历等。
符号叙事模式是一种重点研究叙事的意义和功能,它探讨叙事如何形成语言和文化的背景,以及叙事如何影响人们的思维和行为。
象征叙事模式是一种重点研究叙事的表达形式,它探讨叙事如何赋予人们新的情感和意义,以及叙事如何塑造人们的世界观。
叙事学理论的研究对于理解人类的生活、思维和行为有着重要的意义。
叙事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们如何通过叙事来传播知识、塑造自我价值观,以及建立社会关系。
叙事学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中各种文化、社会和政治结构,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叙事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人类的行为,从而更好地掌握人类的社会发展规律。
用叙事理论的叙事视角解读

用叙事理论的叙事视角解读《皇帝的新装》叙事学理论在文本层面主要讨论叙事时间、叙事视角、叙事距离等问题。
其中叙事时间又分为时序、时距和频率三个层面。
叙事视角又称叙事聚焦,它又分为内聚焦、外聚焦和全聚焦三个层面。
所谓内聚焦是叙述者就是文中人物,是叙述者站在自己的角度讲述故事;所谓外聚焦是一种限制性叙述,叙述者知道的事情少于故事中的人物;所谓全聚焦则是叙述者能准确掌握故事中的每一个人物,是全知全能的。
简而言之其实就是叙述者与故事中人物的关系:内聚焦就是叙述者等于人物;外聚焦就是叙述者小于人物;全聚焦就是叙述者大于人物。
下面我将从叙事视角中的全聚焦模式出发解读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
《皇帝的新装》全文采用“全聚焦”的叙事视角讲述了一个一眼就可以看穿的骗局,竟然畅行无阻,最终演出一场闹剧。
童话中我们会嘲笑那个愚蠢的皇帝,还有那些睁眼说瞎话的官员、百姓。
文章将人物的所作所为及其心理展现的淋漓尽致,及其细腻的剖析了文中所有人物的形象,使读者更加容易理解。
这就是全聚焦的特点:全面而且细致。
下面就从全聚焦的叙事视角出发解读文中不同的人物形象。
首先是文章的主角——皇帝。
文章对皇帝的动作、语言、心理等做了一定的描写,从这几个方面的描写中让极清晰得展现了皇帝的愚蠢、荒诞、可笑。
如文中当两个骗子向皇帝讲述说他们缝制的衣服不仅漂亮,而且不称职或是愚蠢的人都是看不见这件衣服的,此时皇帝不但信以为真而且还在心理默想:那真是件漂亮的衣服啊!还真就以为自己穿上这件衣服后就可以辨别哪些人不称职,哪些人不聪明。
仅仅几行文字就将皇帝的愚蠢全面细致的呈现在读者眼前。
其次是文中的得意之人——两个骗子。
文中主要对两个骗子的动作和语言进行了描写,仅从这两个方面的描写就足以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两个骗子的狡猾以及他们那进行的天衣无缝的诡计。
就因两个骗子的一句话:“只有称职的,聪明的人才能看见我们缝制的衣服”。
所有人都想自己是称职的,聪明的人,两个骗子正是掌握了人们的这种心理,所以他们的诡计才得以实现。
拉布拉夫的叙事学理论

拉布拉夫的叙事学理论
拉布拉夫叙事理论:
拉布拉夫将一个完整的叙事结构划分为点题、指向、进展、评议、结局、回应六要素。
他认为“一个完整的叙事模式以点题和指向开始,以进展为主体,用评议烘托气氛,以结局结束情节,最后用尾声将读者带回现实”。
点题即点出故事大意,该部分用精练的语言概括故事的梗概,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既可以是文章的标题也可以是文章首段的某句话;指向叙述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也包括故事出现的时间、地点和人物,只是为事件的发生做铺垫;进展是故事的主体部分,将事件按照一定的顺序呈现,也可以是时间和空间的转换;评议在文章的位置并不固定,可以渗透在文章的各个角落,是叙事者或故事中的人物对事件的观点、态度和心理活动;结局是故事的结束,“叙述者回答了最后到底发生了什么,但并非所有记叙文都有结局,也可以是开放式的结局,给读者留下悬念,引发读者的猜想”;回应部分是故事与现实的连接与融合,是读者从故事中受到的启迪或产生新的意义,其作用是前后呼应、凸显主旨、升华主题。
在记叙文中,以上六要素并不总是同时出现,也并不一定按照固定的顺序出现。
叙事学理论解读潘又安形象

叙事学理论解读潘又安形象一切成功人物的塑造,他们的性格情态都不是平面的,仅靠一个角度的刻画不能完成,没有多视角的艺术刻画,就难以塑造出丰满深邃、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
潘又安是《红楼梦》[1]中众多小厮之一,虽然他仅在书中第七十一、七十二与九十二回中出现,但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也许有人认为潘又安胆怯懦弱,也许有人认为他敢作不敢当,但是隐藏在他胆怯懦弱外表下的是一颗对封建等级制度、婚姻制度决绝反抗的心。
他是众多男仆形象中唯一一个敢于进行反抗的人物,敢于用死去捍卫爱情的“勇者”。
本文试图从叙事学视角解读潘又安形象,进而探讨其悲剧命运的成因。
一、潘又安形象的结构安排“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是20世纪后半叶由乔姆斯基在《深层结构、表层结构和语义解释》中提出的理论。
一般叙事作品表层结构的基本条件是:平衡—破坏平衡—新的积极或否定性平衡,这种结构是与叙事文本字面意义直接相关的结构分析,一旦这种结构受到破坏便会产生不知所云或支离破碎之感。
而“深层结构”研究的内容是各个要素与故事之外的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这个结构和表层结构不同,并非在于字面上的叙述,由于文化背景中的社会心理结构无意识地渗入叙述中,因而这是市民社会中的一种愤世嫉俗的人生智慧,潜藏在作者的无意识中的结构分析。
首先,运用表层结构的经典模式分析潘又安形象的结构安排。
潘又安与司棋的故事情节如下:1.潘又安与司棋在园中约会;2.鸳鸯无意中撞破二人约会;3.司棋与潘又安向鸳鸯求情;4.司棋病倒,潘又安畏惧远逃;5.司棋被撵,潘又安不久回来;6.司棋母反对二人在一起;7.司棋坚决表明心志后自尽;8.潘又安说明原委,本想用金钱试探司棋;9.潘又安为司棋殉情。
以上故事情节我们可以按照“平衡—破坏平衡—新的积极或否定性平衡”的模式分析潘又安形象的塑造。
“潘又安与司棋在园中约会”是一种平衡,一种很正常的现象,男女之间在园中你情我愿,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鸳鸯无意中撞破二人约会”在此破坏平衡,外人的介入使得约会的平衡被打破,成了偷情。
热奈特叙事理论

20世纪的叙事学诞生于法国。
叙事学(法文中的“叙述学”)是由拉丁文词根narrato(叙述、叙事)加上希腊文词尾logie(科学)构成的。
顾名思义,叙事学应当是研究叙事作品的科学。
然而这种定义经不起深究。
因为叙事学研究对象——“叙事作品”的界定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新版《罗伯特法语词典》对“叙事学”所下的定义是:“关于叙事作品、叙述、叙述结构以及叙述性的理论。
”而七卷本的《大拉鲁斯法语词典》对“叙事学”的解释是“人们有时用它来指称关于文学作品结构的科学研究”,显然,这里的“文学作品”并不只包括叙事作品一种。
两种定义颇有出入,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即:它们都重视对文本的叙述结构的研究。
简单说来,叙述学就是关于叙述本文的理论,它着重对叙事文本作技术分析。
热奈特的理论著作对于一般读者而言显然是枯燥无味的,他剖析文本,暴露文本内部的发条:谁说话,什么时候说话,从哪里说话……他从简单的问题,得出复杂而丰富的回答,就像在《辞格》系列,特别是在《辞格三》中那样,热奈特用一个独一无二的对象来阐明叙事学的同时,也把这些叙事学研究应用到这个对象上:这个对象就是《追忆似水年华》。
文学分析的一个顶点。
对诠释者来说,经由热奈特的分析与思考,可以发掘出无价的财富……有人说他拽黑话。
他说:“说黑话也是说新词,是术语上的创新与分类。
只要能在一个通过概念获得彼此理解的科学的圈子里起作用,这些东西就是有用的。
同时,阐发一套能够建立系统的、充足而适切的语汇,也很好玩啊。
”在2006年的时候,他对L’obs网这样解释道。
在发现“一个人是在贯彻某种隐微的理论之前,那个人及其行为,看起来总是可笑的和不可容忍的。
”这个人尤其爱文字和文学,这种爱,甚至变成了一种微妙的幽默和自嘲。
他坦承,他爱“(法语)联诵的错误”,这些语言的错误,既表现了作者的无知,又同时表现了作者的创造性。
对于规范的语言,他说就“像废掉的手一样摸什么都没有感觉”。
他非常喜欢“媒体方言(médialecte)”,也即媒体的新语言。
有哪些关于叙事学的经典理论或学者可以分享?

叙事学是研究叙述和叙述结构的学科,它涉及到人类的许多方面,如文学、历史、心理学、社会学等。
在叙事学中,有许多经典理论和学者,他们的研究对于我们理解叙述和叙述结构的本质有很大的帮助。
一、经典理论1.弗洛伊德的“叙事自我”弗洛伊德认为,人类的叙述行为是一种自我表达的形式,通过叙述,人们可以理解自己的经历和情感。
他将这种自我表达称为“叙事自我”,并认为它是人类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2.普罗斯特的“时间回溯”普罗斯特认为,叙述是一种时间回溯的过程,通过叙述,人们可以回忆过去的经历和情感。
他的著作《追忆似水年华》就是一个典型的时间回溯的叙述。
3.罗兰·巴特的“叙事结构”巴特认为,叙述是一种有机的结构,它由许多不同的元素组成,如情节、角色、场景等。
他的著作《叙事学》就是对叙事结构的深入研究。
二、学者1.约瑟夫·坎贝尔坎贝尔是一位著名的比较神话学家,他的研究涉及到叙述和叙述结构的许多方面,如情节、角色、场景等。
他的著作《千面英雄》是一部经典的叙事学著作。
2.弗兰克·凯尔泰凯尔泰是一位著名的叙事学家,他的研究涉及到叙述和叙述结构的许多方面,如情节、角色、场景等。
他的著作《故事的结构》是一部经典的叙事学著作。
3.罗兰·巴特巴特是一位著名的法国文论家,他的研究涉及到叙述和叙述结构的许多方面,如情节、角色、场景等。
他的著作《叙事学》是一部经典的叙事学著作。
叙事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科,它涉及到人类的许多方面,如文学、历史、心理学、社会学等。
在叙事学中,有许多经典理论和学者,他们的研究对于我们理解叙述和叙述结构的本质有很大的帮助。
通过对这些经典理论和学者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叙述和叙述结构的本质,从而更好地理解人类的思维和行为。
经典叙事学理论之综述

经典叙事学理论之综述叙事是人类文化和交流的重要形式之一,它通过故事的方式传递信息、表达情感,并塑造和传承社会价值观。
叙事学理论研究了叙事的本质、结构和功能,为我们理解和分析各种类型的叙事提供了框架和工具。
本文将综述几个经典的叙事学理论,包括弗拉基米尔·普罗普的基本动机理论、约瑟夫·坎贝尔的英雄之旅理论、罗兰·巴尔特的叙事代码理论和格拉德斯通·格尔的复杂叙事理论。
弗拉基米尔·普罗普的基本动机理论是叙事学中最早的理论之一,它认为故事中的人物行为受到基本动机的驱使。
普罗普将叙事结构分为31个不同的步骤,并将这些步骤归纳为7个基本动机,包括王子和公主、救援、婚姻、追求、试炼、报复和谋杀。
这些基本动机构成了故事的基础构架,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某些故事能够触动人心。
约瑟夫·坎贝尔的英雄之旅理论进一步扩展了叙事学的视野。
坎贝尔认为,所有叙事都可以归结为一个普遍的结构,即英雄之旅。
这一结构包括英雄的离家、面临挑战、接受指导、克服困难、获得奖赏、回归家园等阶段。
英雄之旅理论强调了叙事中的成长和自我发现,揭示了人类共同的心理和情感需求。
罗兰·巴尔特的叙事代码理论探讨了叙事中的符号和符码。
他认为叙事是通过符号系统来展示的,并将符号和符码分为具体和抽象两个层次。
具体符号是具有共同理解和认知的物体、人物或场景,而抽象符号是背后的文化价值观和概念。
巴尔特的理论帮助我们理解叙事中的象征性和隐喻性,以及如何通过符号传递深层含义。
格拉德斯通·格尔的复杂叙事理论强调了叙事的多样性和开放性。
他认为,传统的线性和简单的叙事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多元化的文化需求。
格尔提出了“复杂叙事”的概念,指的是以非线性、断裂或模糊的方式呈现的叙事形式。
复杂叙事突破了传统叙事的限制,鼓励读者的主动参与和理解,同时反映了现代社会的复杂性和混乱性。
综上所述,经典叙事学理论研究了叙事的本质、结构和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叙事学理论解读《竹林的故事》
文学的叙事就是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
《竹林的故事》作家废名根据生活虚构三姑娘的故事,以儿童的视角再现了现实生活中人们面对的普遍苦难。
小说的表层结构是三姑娘的成长故事,而其深层结构是一个勇敢的人对苦难的淡化和超越,表达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拒绝,对田园牧歌的生活的向往。
山城里的竹林、小河、茅屋、菜园、山坡等构成了小说的场景,其中最具象征意义的意象是竹林。
从小说的开端到结尾都出现了这个意象,且小说的名字也叫《竹林的故事》,“竹林”代表着作家所向往的美好心灵世界。
小说人物主要是“我”、老程、三姑娘及其母。
三姑娘是小说的主角,具有伟大的心灵力量,无论自己的人生发生何种不幸,总是乐观面对,超越苦难,快乐、坚韧地活着。
格雷瓦斯将小说叙事结构分为:契约型、任务型、离合型。
这篇小说的叙事结构属于离合型,以我和三姑娘的见面为线索展开故事,“我”看到不同时期三姑娘的变化,推动故事发展。
小说采用内聚焦的方式,以“我”的单一视角讲述小说主角三姑娘的故事。
在这种叙述角度下,“我”既是小说的一个角色也兼职了叙述者。
这个双重身份使这个角色不同于作品中的其他角色,其更“透明”、更易理解。
由于受角色身份的限制,不能叙述本角色所不知的内容,让人跟随其视角产生身临其境的逼真感觉。
小说展示了“我”作为一名儿童眼中的三姑娘,对人生苦难的感受。
正式这种儿童视角使作品语言达到了陌生化的目的,淡化了作品中关于苦难的沉重气息,给了读者美、乐趣、诗意的享受。
在叙述动作方面,叙述者类型属于超故事,叙述者“我”参与故事中讲述事件的发展,拉近叙事者和接受者的距离,容易抓住读者,让读者更加容易融入到小说故事情节中,接受作品。
作品用儿童的单纯天真的叙事声音来看待三姑娘的遭遇,看待人生的苦难。
根据叙事者介入的程度,叙事声音可分为:缺席的叙事者、隐蔽的叙事者、公开的叙事者。
在小说中,“我”是公开的叙事者,讲述故事,而作品中也有一个隐蔽的叙事者即作者自己。
在小说中我们可以发现作者对某些事情的看法,如作品中对三姑娘看待父亲死去的问题,小说写到“到后来,青草铺平了一切,连曾经有个爸爸这件事实几乎也没什么了。
”
在叙事学理论方面对作家废名的小说《竹林的故事》的解读大约就是以上内
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