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讲解模板: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安置术
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的原理及参数设置文档 (2)

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的原理及参数设置发布日期:2009-06-09 最后更新时间:2009-08-05 浏览次数:7001 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的基本结构与功能ICD由脉冲发生器和电极导线两部分组成。
脉冲发生器的主要构件包括电池、感知与起搏线路和电容器。
电池供给能量,电容器的作用是充电、放电,感知与起搏线路则负责心电监测、识别室性心动过速(VT)、心室颤动(VF)及心动过缓,发放起搏脉冲。
早期的电极为心外膜电极,需开胸安装,以后改进为皮下电极,现在进展为经静脉心内膜电极,从而使埋藏术大为简化。
电极导线一方面将感知的信号传入脉冲发生器,同时将起搏信号传递到心脏。
由于电极型号的不同,电击可通过经静脉电极与脉冲发生器的机壳完成,也可由经静脉心内膜电极本身完成。
ICD的基本功能是识别和处理快速心律失常及心动过缓,其识别和处理心动过缓的工作原理与抗心动过缓起搏器相同。
此处只介绍识别及处理快速心律失常的原理。
1.1 快速心律失常的识别以快速心律失常的心率(或与其相应的周长)及持续时间(或快速心律失常的周期数)作为基本识别标准,其又有初始识别及再识别之分,初始识别标准用于每阵快速心律失常发作的首次判断,再识别标准用于经ICD治疗而未终止的快速心律失常的判断。
VT与VF 主要通过频率区分。
不同厂家对上述识别标准的表示方法有所不同,比如CPI公司直接以频率(次/分)和持续时间(s)表示,而Medtronic 公司则以周长代替频率,以心动周期的个数表示持续时间。
以下举例说明ICD是如何识别快速心律失常的。
假如设定VT的识别标准为150 次/分,并希望VT发作持续时间为10 s时ICD即开始治疗。
如果所用的ICD为CPI公司的Ventak PRx Ⅲ,频率标准可直接设定为150次/分,持续时间设定为6 s,这是因为持续时间的计算是在满足频率标准后才开始的。
ICD持续监测心率的过程即是将每一个心动周长与频率识别标准的周长相比较的过程,当ICD在连续的10个心动周长中判断有8个等于或短于所设定的识别标准周长(频率标准150次/分,周长即为400 ms)时,ICD即确定满足VT诊断标准并开始计算持续时间。
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课件

ICD的功能
起搏 起搏
心电图的 识别与储存功能源自转复与除颤ICD的植入方法
所有起搏器手术均遵循以下顺序:
1、制作囊袋 2、建立静脉入路 3、电极导线的植入和测试 4、连接电极导线和脉冲发生器 5、系统测试 6、将电极导线、脉冲发生器放入囊袋并缝合
ICD的并发症
手术相关
感染 出血 栓塞 电极脱位
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植入 术及护理配合
概述 ICD适应症 ICD禁忌症 ICD的功能 ICD的植入方法 ICD的并发症 术前准备 术中护理 术后护理 ICD术后患者的健康指导 出院宣教
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的概述
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具有抗心动过速起搏、低 能电转复、高能电除颤、储存信息等功能,可植入人体, 能够自动识别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并且在数秒内可给予准 确自动放电除颤,是目前治疗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VT) 、心室颤动(VF),防止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所致猝死的最有 效方法。ICD,方法简便、损伤小、时间短、出血少、并 发症少。
ICD术后患者的健康指导
4、旅游指导 外出时应随身携带保健卡片,进出机场时,可正常通过机 场检测器,必要时应向工作人员作出适当的解释,以备 ICD故障或急救时应用 。
ICD术后患者的健康指导
5、生活方式指导 指导患者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指导患者出院后合理饮食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戒烟、酒,生活规律,情绪开朗 乐观。
ICD术后患者的健康指导
3、电磁环境指导 一般家用电器可以正常使用,如微波炉、电视、电脑等, 手机也可使用,但须放在对侧接听,远离ICD10cm以上就 是安全的,避免接触一些大的磁铁,远离强磁场区域,如 工业转换器、雷达、热疗、带有射线装置的玩具、反盗窃 装置和磁安全棒等。在使用一些医疗技术如外科电刀、体 外碎石、体外除颤和离子放疗时,应关闭ICD,结束该操 作后应检查ICD功能,禁止核磁共振检查。
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安置术的围手术期护理

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安置术的围手术期护理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安置术(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 Implantation, ICD)是一种手术治疗心律失常的方法。
这种手术在患者胸部植入一个心脏复律除颤器,可以实时监测患者心脏的节律,并在出现严重心律失常时,通过电击恢复正常心律。
围手术期护理对手术成功和患者康复至关重要。
下面是一个围手术期护理的简要概述,包括术前、术中和术后的护理措施。
术前护理:1.术前准备:确认患者身份、准备术前检查、获得患者同意手术。
2.术前心电图:对患者进行全面心电图检查,评估患者心脏节律和潜在风险。
3.术前麻醉:麻醉师对患者进行麻醉前评估,确定最适合的麻醉方案,并解释给患者。
4.术前血常规和其他检查:包括全血计数、血液凝固功能检查等以评估患者基础状况。
5.皮肤准备:在手术部位进行皮肤准备,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6.全身消毒:在手术前为患者进行全身消毒,以预防手术切口感染。
术中护理:1.患者体征监测: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
2.麻醉护理:协助麻醉师监测患者麻醉的深度和稳定性,确保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的安全。
3.感染预防:协助手术医生和护士在手术部位使用无菌技术,避免感染的风险。
4.手术器械和设备准备:为手术医生提供所需的手术器械和设备。
5.手术部位管理:协助手术医生清洁手术部位,定位植入位置,并确保患者稳定。
6.手术监测:协助手术医生使用透视仪等设备,确保植入位置的正确性。
7.手术仪器和脉冲检查:协助手术医生使用脉冲检查仪等设备,确保心脏复律除颤器功能正常。
8.静脉通道置管:协助医生在合适的静脉位置置管,便于术中输液和药物给予。
9.术中心肺复苏:在术中发生严重心律失常时,协助医生进行心肺复苏。
术后护理:1.监测患者恢复情况:在患者术后监护室进行密切监测,包括心电监测、血压监测、呼吸监测等。
2.疼痛管理: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选择合适的疼痛管理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
手术讲解模板:ICD埋植术

手术资料:ICD埋植术
概述:
转复或除颤临床的室速或室颤能力已得到 充分证实。在20世纪90年代早期,几个多 中心试验对高危患者的ICD和药物疗法进 行了比较。这些前瞻性随机多中心试验清 楚地证明,ICD显著地降低有突发性心律 失常性死亡危险患者的总病死率和猝死率, 并提出ICD应作为恶性心律失常治疗的首 选。
ICD埋植术
手术资料:ICD埋植术
ICD埋植术
科室:心胸外科 部位:胸部 麻醉:局部麻醉或静脉麻醉
手术资料:ICD埋植术
概述:
心脏性猝死已成为心脏急症中的一个重要 课题。据报道仅在美国每年约有40万~60 万人死于心脏性猝死,其中超过80%发生 于冠心病患者;80%~90%是由室速或室颤 所致。我国每年约有14万人死于心脏性猝 死。大多数猝死发生在医院或诊所以外, 其中约有1/3的病人死于发病后数分钟至 数小时,以致
手术资料:ICD埋植术
概述:
未来的ICD将朝着多功能方向发展,从目 前单一快速室性心律失常治疗向各种心律 失常,包括快速室性、房性心律失常、缓 慢心律失失常、心功能衰竭等各种治疗发 展。这种多功能治疗仪,心内电极线将增 至3~4根,成为3腔或4腔ICD。对于心功 能衰歇伴室内阻滞患者,可应用双心室3 腔ICD即可治疗心律
手术禁忌: 3.可被外科手术或导管消融治疗的持续性 室速,如特发性室速,束支折返性室速等。
手术资料:ICD埋植术
手术禁忌: 4.一过性或可逆性因素所致的快速心律失 常。
手术资料:ICD埋植术
手术禁忌: 5.预计生存期≤6个月的终未性疾病。
手术资料:ICD埋植术
手术禁忌: 6.可能被器械植入术所加重的或不能进行 系统性随访的明显精神性疾患。
适应证: ICD埋植术适用于:
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

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一、ICD的概述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简称为ICD,其心室电极通常集起搏、感知及除颤功能为一体。
当它检测到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时,将自动地发放电击来终止恶性心律失常。
它于1980年开始应用于临床,能显著地降低心源性猝死高危患者的死亡率,是目前防止心源性猝死最有效的方法,但也会出现ICD介导的电风暴等并发症。
二、ICD的适应证植入ICD可作为心源性猝死的一级预防措施,主要用于下列患者。
(1)有心肌梗死病史伴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全:LVEF≤30%或LVEF30%~40%伴有电生理检查可诱发的单形性室性心动过速、T波电交替、心室晚电位阳性、QRS波群增宽或左心室肥大。
(2)心肌病诊断时间>9个月,存在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全及心力衰竭:LVEF≤35%,心功能NYHA分级Ⅱ或Ⅲ级的心力衰竭患者。
(3)CRT联合ICD适应证:LVEF≤35%,QRS波群增宽,心功能NYHA分级Ⅲ或Ⅳ级的心力衰竭患者。
(4)肥厚型心肌病:①有心源性猝死的家族史;②有反复发作室性心动过速史;③有晕厥史;④活动后血压异常反应;⑤左心室壁厚度>30mm。
以上5项中出现2项者。
(5)Brugada综合征:自发的Ⅰ型心电图改变伴有晕厥史或反复发作室性心动过速者。
(6)长Q-T间期综合征:不明原因的晕厥史或反复发作室性心动过速者。
(7)短Q-T间期综合征:不明原因的晕厥史或反复发作室性心动过速者。
(8)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不明原因的晕厥史或反复发作室性心动过速者。
三、ICD的构成ICD由感知电极、除颤电极和脉冲发生器构成,其中脉冲发生器包括金属外壳、电池、高压电容和控制线路。
四、ICD的功能ICD具有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起搏功能、抗心动过速起搏、心脏复律及心脏除颤功能。
可根据患者的临床特点,如既往有室性心动过速史、快速性心律失常的频率、除颤阈值的高低等选择合适的治疗模式。
五、ICD的治疗模式当心动过速发生后,ICD首先进行室上性心动过速与室性心动过速的鉴别,并首选抗心动过速起搏治疗,因抗心动过速起搏不需要充电,一旦启动立即发放,能无痛性终止70%~75%的室性心动过速,使患者避免电击的痛苦。
手术讲解模板:安放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的手术技术

手术资料:安放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的手术技术
手术步骤:
脉冲发生器与导线连接后,再诱发室性心 动过速或心室颤动,并记录全过程,包括 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的自动放电、终止 心律失常。当发生室性快速心律失常时, 往往只需一次25J电能即可终止。偶尔需 要一次以上电击,从心律失常发生到终止 时间为11~30s之间。植入式心律转复除 颤器的一个工作周期共放
手术资料:安放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的手术技术
手术步骤:
一个位于近侧, 另一个位于远侧。远端电极具有两个功能,阴极用于除颤和起搏,阳极感 知;近端电极为阳极用于除颤。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可放在左上胸部肌 肉下方(图 6.55.3.1.2-3)。 安装除颤器时,测定除颤阈值十分重要,常规除颤阈值调至8~25J。
手术资料:安放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的手术技术
术前准备:
瓣膜等手术,先 在心脏跳动下作完室性心动过速的手术, 而后在心脏停跳时施行其他手术;在这种 情况下,应在术前至少停用胺碘酮4周。
手术资料:安放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的手术技术
手术步骤: 1.经胸埋藏植入式心脏转复除颤器
手术资料:安放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的手术技术
手术资料:安放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的手术技术
术前准备:
2. 术前应用心内膜标测方法 心内膜电生理标测方法是用4级导管或多 极导管置于高位右心房、希氏束和左、右 心室,记录心房、希氏束和两心室的双极 电图和激动时间作参照;用大头导管作 探测电极,在透视下前后移动左、右两心 室预定的顺序点,同时在窦性心律和诱发 室性心动过速情况下进行标测。
手术资料:安放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的手术技术
手术步骤:
电5次,如连续5次无效,则不再发放脉冲。 如心律纠正至窦性心律35s,再出现室性 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时,植入式心律转复 除颤器仍按第一次放电计,如心动过速终 止维持窦性心律不足35s,则按同一工作 周期第二次放电计。
手术讲解模板:起搏器埋藏术

手术资料:起搏器埋藏术
手术步骤: 经一侧头静脉进路行心内膜起搏,可在一 个切口内显露血管及埋植起搏器,是经静 脉心内膜起搏的首选电极进路。
手术资料:起搏器埋藏术
手术步骤:
仰卧于X线手术台上,常规皮肤消毒,铺 无菌巾及粘贴切口皮肤保护膜后,用0.4% 利多卡因溶液行局部麻醉。于一侧锁骨下 的胸壁,在三角肌胸大肌沟(deltopectoralis groove)表面皮肤上做长约 3~4cm的斜切口或横切口(图 6.56.2.1.4-1)。分离皮下组织后,显露
手术资料:起搏器埋藏术
手术步骤:
(1)直接进入法:要求引导钢丝有较好 的弹性及一定的硬度。钢丝尖端10cm处做 成一定的弯曲,当电极位于三尖瓣开口上 方时,旋转引导钢丝,使电极尖端朝向内 侧并送入右心室。为确实证明电极位于右 心室,可继续将电极送入肺动脉,当电极 已进入肺动脉后,将尖端弯曲之引导钢丝 由电极中拔除,更换一根直
手术资料:起搏器埋藏术
适应证: 3.Ⅱb类:
手术资料:起搏器埋藏术
适应证: (1)左室功能不全伴严重Ⅰ度AVB(PR间 期>0.30s),缩短AV间期可能降低左房 充盈压而改善心衰症状者。
手术资料:起搏器埋藏术
适应证: (2)AMI伴随的房室结水平持续性Ⅱ度或 Ⅲ度AVB。
手术资料:起搏器Leabharlann 藏术手术资料:起搏器埋藏术
适应证:
生物医学工程 学会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分会参照美国心脏 学会(AHA)和美国心脏病学会(ACC)起 搏器埋藏专题委员会指南报告 (JACC,1988,31:1175-1209),制定 了中国安置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和埋藏式心 脏复律除颤器指南,在这个指南中永久起 搏器的适应证被分为 三类;
手术资料:起搏器埋藏术
人工心脏起搏器和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的临床应用PPT课件

2021
42
心肌梗死后患者
◆ 75%的心脏性猝死患者确认为心肌梗死后患 者
◆心肌梗死后可提高其他单个危险因素的一年 危险性5%
◆心梗后、非持续性、可诱发、不可抑制VT 左室射血分数≤40%的病人的五年危险性为 32%
2021
43
冠心病患者
◆尸检显示90%心脏猝死者存在冠心病 ◆在突然死亡事件前,>50%的心脏性猝死患
翼状倒钩电极、又称锚状电极 -激素缓释电极:可维持5-7年
2021
9
(四)起搏器类型和代码
• 附表 NBG起搏器代码(1987年)
• ———————————————————————
位置
Ⅰ
Ⅱ
Ⅲ
Ⅳ
Ⅴ
• 功能 起搏 感知 感知后 程控功能 抗心动
•
心腔 心腔 反应方式
过速功能
• ————————————————————————
•代
O
O
O
O
O
•码
A
A
I
P
P
•字
V
V
T
M
S
•母
D
D
D
C
D
•
S
S
R
2021
10
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的类型大致可分为五类:
1)单腔起搏器(如VVI,AAI); 2)双腔起搏器(如VDD,DDD); 3)频率反应性起搏器(如VVIR,AAIR,
DDDR); 4)抗心动过速起搏器; 5)三腔起搏器。
2021
11
-原因: • 对适应症认识不足 • 经济条件限制 • 对生理性起搏认识不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手术资料: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安置术
适应证: ICD埋植术适用于:
手术资料: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安置术
适应证: 1.Ⅰ类 明确适应证
手术资料: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安置术
适应证: (1)非一过性或可逆性原因所致室颤或 室速引起的心搏骤发性持续性室速。
手术资料: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安置术
适应证: (3)原因不明的晕厥病人,经心脏电生 理检查可诱发出血流动力学障碍的持续性 室速或室颤,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者。
手术资料: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安置术
适应证:
(4)陈旧性心肌梗死伴左心衰竭(左室 射血分数<0.35)所致的非持续性室速, 心脏电生理检查可诱发出持续性室速或室 颤,不能被1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所抑制者。
手术资料: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安置术
概述:
性心肌梗死、频发室早(10个/h)和左室 射血分数降低的患者,两年病死率为30%。 多中心研究表明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 (ICD)在防止室性心动过速和(或)心 室颤动(VI/VF)所致的猝死中有明显效 果。1980年Miroski和Mower首次将ICD应 用于临床。经过临床研究ICD识别和
手术资料: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安置术
概述:
和室速,并可在室上速时行抗心动过速起 搏治疗,并提供了一个双腔起搏系统。所 有这些治疗方式可以通过体外程控加以选 择以及设定参数。相当于这3个阶段的产 品,有人分别称之为第1、2、3代ICD。
手术资料: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安置术
概述:
第3代ICD是由脉冲发生器和导线电极两部 分组成。导线电极经静脉植入,用右室电 极和一个独立的环状电极组成的双极性配 置来感知心率。有的经静脉电极有两个除 颤电极,电击就在这两个电极间进行。当 经静脉电极的除颤阈值过高时可加用皮下 片状电极或皮下电极阵列。目前临床应用 的ICD无论什么型号均具
手术资料: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安置术
概述:
难以运送至医疗单位进行救治。绝大多数 心脏性猝死的直接原因是心室颤动,而不 是心跳骤停。在发生心室颤动前均有室性 心动过速,由于室性心动过速的发作极短 暂即转为致命的室颤,因此难以发现。在 冠心病患者中20%~25%是以室速或室颤作 为冠心病的首次临床表现。大规模临床试 验证实,有冠心病或陈旧
手术资料: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安置术
概述:
失常,又可双心室同步改善心功能;对于 伴有阵发房颤和房内传导延迟需植入ICD 患者,可采用双房3腔ICD,除了心室、心 房除颤外,还可双房同步起搏预防房颤的 发生。此外,这种多功能治疗仪将装有药 物释放系统,可预防房性、室性快速心律 失常的发生,以及辅助治疗心力衰竭。
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 器安置术
手术资料: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安置术
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安置术
科室:心胸外科 部位:胸部 麻醉:局麻或静脉麻醉
手术资料: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安置术
概述:
心脏性猝死已成为心脏急症中的一个重要 课题。据报道仅在美国每年约有40万~60 万人死于心脏性猝死,其中超过80%发生 于冠心病患者;80%~90%是由室速或室颤 所致。我国每年约有14万人死于心脏性猝 死。大多数猝死发生在医院或诊所以外, 其中约有1/3的病人死于发病后数分钟至 数小时,以致
手术资料: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安置术
概述:
我国自1996年开始应用经静脉胸前植入 ICD系统以来,发展较快,至2000年底, 已为208例患者植入了ICD,其中包括双腔 ICD。但植入数量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差 距较大,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 ICD技术的不断推广,ICD治疗在不远的将 来将在我国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
手术资料: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安置术
概述: 有识别和处理快速心律失常及心动过缓的 功能,均使用经静脉电极,胸壁埋植。
手术资料: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安置术
概述:
1993年美国FDA正式批准通过了第3代的非 开胸ICD系统,1994年以来经静脉单极除 颤系统开始在临床应用,目前,ICD的植 入手术与心脏起搏器的植入手术相似,所 不同的是ICD的植入手术中需诱发室颤来 测试除颤阈值。
手术资料: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安置术
概述:
ICD的设计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第1个阶 段的ICD只对室性心律失常作充电-放电除 颤反应。第2个阶段的ICD加入了许多项目 的程控功能,甚至加上抗心动过缓的支持 起搏功能。第3个阶段的ICD又加入了抗心 动过速刺激程序。后者对快速型室性心律 失常作有层次的治疗,对室性心动过速先 行抗心动过速
手术资料: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安置术
概述:
转复或除颤临床的室速或室颤能力已得到 充分证实。在20世纪90年代早期,几个多 中心试验对高危患者的ICD和药物疗法进 行了比较。这些前瞻性随机多中心试验清 楚地证明,ICD显著地降低有突发性心律 失常性死亡危险患者的总病死率和猝死率, 并提出ICD应作为恶性心律失常治疗的首 选。
手术资料: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安置术
概述:
刺激,无效及(或)转为室颤则施以低能 量电击,再无效则继之以高能量的急救电 击,心率过缓时则施以按需要起搏。此外, ICD还有信息储存功能,可将患者发作室 性心律失常情况储存起来供日后分析。另 外,双腔ICD(DDD-ICD)也已经在临床上 应用。双腔ICD增加了心房电极将更有效 地区分室上速
手术资料: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安置术
适应证: 2.Ⅱ类 相对适应证
手术资料: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安置术
适应证:
(1)先天性长QT综合征或其他家族性遗 传性疾病如致心律失常右室发育不良、 Brugada综合征等引起的药物不能有效控 制的恶性心律失常。
手术资料: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安置术
概述:
未来的ICD将朝着多功能方向发展,从目 前单一快速室性心律失常治疗向各种心律 失常,包括快速室性、房性心律失常、缓 慢心律失失常、心功能衰竭等各种治疗发 展。这种多功能治疗仪,心内电极线将增 至3~4根,成为3腔或4腔ICD。对于心功 能衰歇伴室内阻滞患者,可应用双心室3 腔ICD即可治疗心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