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心脏起搏器和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的临床应用
心脏起搏及ICD适应征

预激左房促进同步化 多部位最理想
起搏预防AF的方法
AAI/DDD起搏, 保持良好的血流动力学 保持正常AV顺序 降低心房压 各种起搏方式和程序提高心房电稳定性 常规右心房起搏 --频率支持作用 特殊部位心房起搏 --改变房内激动顺序 双心房起搏 --同步左右心房 心房双部位起搏 ---缩短房内传导时间
去除触发因素 预防心动过缓长间隙 超速抑制PACs 去除启动因素 降低不应期离散性 心房再同步
预防程序
常规心房起搏/间隔部
+
预防房颤的Algorithm 假设: 在房颤合并心动过缓尤其SSS 患者, 植入带有预防房颤的Algorithm双心腔 起搏器比普通双心腔起搏器具有更好 的预防房 颤的疗效
束支阻滞
01
分支阻滞
02
束支+分支阻滞
03Βιβλιοθήκη 室内弥漫性阻滞04房室阻滞(2)--束支内阻滞
右束支阻滞
左束支阻滞
交替束支阻滞 束支阻滞 I度AVB 电轴左/右偏
室内三支阻滞
心脏输出量 = 心率 x 每搏搏出量
第一章
晕厥或晕厥前症状 头晕 充血性心力衰竭 精神混乱 心悸气短 活动受限
心动过缓程度
855 ms
880 ms
770 ms
770 ms
770 ms
770 ms
770 ms
720 ms
720 ms
720 ms
770 ms
770 ms
770 ms
795 ms
720 ms
I类适应证 由于颈动脉窦刺激反复晕厥,在未用引起窦房结及房室结功能抑制药物情况下轻度颈动脉窦按压引起心室停搏>3秒(C) II类适应证 IIa 反复晕厥无明确促发因素, 但有过敏心脏抑制反应(C) 不明原因晕厥, 电生理捡查窦房结功能及房室结功能异常 明显症状、反复神经心源性晕厥合伴自发的或倾斜试验时心动过缓(B)
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在快速性室性致死性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

d i1 . 6 /.s .0 65 2 .0 02 . 6 o:03 9 j sn1 0 —752 1 .30 9 i 4
作者单位 :5 10 云南 省玉溪市人 民医 院 . 6 30 昆明医学 院第六 附属 医院心 血管疾 病临 床诊 疗 中心 ( 郝应 禄 , 燕萍 , 晓霞 , 李 李 梁
稳 定性及 宽度 两个诊 断功能后 , 随访半年 未再 出现误诊及误 治。9例 随访期 内曾发作 室上性心 动过 速 . 通过
抗心动过速起搏 转复。 9例 C T 随 访 心 脏 彩 超 E RD F由 3 % ~3 %改 善 至 3 % ~5 % . 衰症 状 明 显 改 善 . O 5 5 O 心 生
心 脏 性 猝 死 (u d nc ri et S D) 心 sd e ada d a c h,C 是 脏 原 因 所 致 的突 然 死 亡 .在 急 性 症 状 出 现 后 1h
心 肌 病 7例 ,其 中 3例 为 心 肺 复 苏 后 2周 安 置 ID. 余 均 为伴 快 速性 室 性 致 死 性 心 律 失 常 伴 或 C 其
存质量得到 了提 高。结论 : D是恶性 室的特点 , 适 用 于心功 能不全 同时合并恶性 室性心律 失常的患者 。 可明显提 高生存质 量 改善 心功能 , 长生存期 。 延
关键词 心 律 失 常 , 性 ; 埋 藏 式 心 脏 复律 除 颤 器 心
快 速性 室 性 致 死 性 心 律 失 常 的疗 效 ,并 观 察 再 同 步 化 治 疗 除 颤 器 ( R D) 合 并 有 心 力 衰 竭 患 者 CT 对
的疗 效 。
1 对 象 与 方 法
11 研 究 对 象 对 2 0 — 0 9年 我 科 收 治 的 1 . 05 2 0 8 例 快速 性 室 性致 死 性 心律 失 常 患 者 置入 I D, C 年龄 4 0~7 6岁 , 均 ( 57 平 5 .7±1 .6 岁 , 中男 l 51 ) 其 6例 , 女 2例 。 病 因诊 断 包 括 通 过 冠 状 动 脉 造 影 或 门控 心血 管 C T检 查 明确 缺 血 性 心 肌 病 1 例 .扩 张 性 1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工作原理
工作原理
ICD能感知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纤维性颤动,按临床室性心动过速频率设定心动过速感知频率,当室性心动 过速频率高于感知频率,脉冲发生器即被触发放电,对心脏释放电击能量,实施治疗功能。
1980年 2月,Mirowski和他的同事在美国约翰霍普斯金大学医院采用开胸手术的方法植入了世界上第1台 AID。
1985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其用于临床。
1988年,经静脉除颤导线第1次应用于临床,避免了开胸手术;随后开发了具有程控功能的第 2代 ICD (Ventak.P,美国 CPI公司生产);1989年第 3代 ICD开始用于临床,它的最大特点是能够分层治疗(tiered therapy),即抗心动过速起搏(antitachycardia pacing,ATP)、低能量心律转复和高能量电除颤,不但减 轻了患者的痛苦,还具有多项参数程控功能。
1995年,双腔 ICD问世。可提供 DDD或 DDDR起搏,并能提高 ICD对持续性室性快速心律失常识别的特异 性,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误识别和不适当放电。
适应证
适应证
1、ICD在SCD一级预防中的推荐 ①心梗 40 d后及血运重建 90 d后,经优化药物治疗后心功能Ⅱ级或Ⅲ级,LVEF ≤35%;或者心功能 I级, LVEF ≤30%(证据水平 A)。 ②既往心梗导致的 NSVT,LVEF ≤30%,电生理检查能够诱发出持续性室速、室颤者(证据水平 B)。 ③非缺血性心脏病患者,经优化药物治疗 3~6个月后心功能Ⅱ级或Ⅲ级,LVEF ≤35%(证据水平 B)。 2、ICD在SCD二级预防中的推荐 ①心梗 48 h后发生的非可逆性原因导致的室颤或血流动力学不稳的室速患者(证据水平 A),以及血流动 力学稳定的持续性单形性室速患者(证据水平 B)。 ②心梗 48 h后不明原因的晕厥,电生理检查能够诱发出持续性单形性室速患者(证据水平 B)。 ③非缺血性心脏病,出现非可逆原因的室速 /室颤导致心脏骤停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持续性室速患者(证 据水平 A),以及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持续性单形性室速患者(证据水平 B)。 ④伴有器质性心脏病的自发持续性室速或室颤患者,无论血流动力学是否稳定(证据水平 B)。
第七章心脏起搏器与除颤器

5. 双灶按需型起搏器
两个相关脉冲发生器,按一定时序发放起搏脉冲,使心房和
心室的起搏都是按需方式工作。
§ 7.1 心脏起搏器简介
7.1.4 心脏起搏的分类
6. 程序控制型起搏器
能够与体外控制装臵通讯的起搏器。 按照患者病理生理需要,由医生或患者任意改变起搏参数和 起搏器工固定型和R波抑制型心脏起搏器
起搏系统的构成(起搏电路、电池、金属外壳与起搏导管电极)
三.电极导线 电极接触心脏经导线与起搏器连接。用生物相容性好、韧 性好、抗老化、耐腐蚀的材料制成。电极通常采用爱尔近合金 (Elgiloy) 或用镍—铬—钴—钼合金制成,且含多孔,其优点是: ①纤维组织长入电极空隙可增加固定性。②电极感知的有效面 积较大。有的电极顶端有激素缓释放装臵,电极头的材料以表 面活化各向同性低温热解碳或铂为优。 导线的金属材料要求电阻率小,强度高,一般用抗折强度 较高的不锈钢。 导线绝缘层有高纯硅橡胶和医用聚氨酯两种,两者生物相 容性均好,但前者较粗且脆弱,后者较细而坚固,但易老化。 四.起搏器外壳 金属钛生物相容性好,毫无锈蚀。采用钛材料拉伸成型, 各部以较大圆弧连接,采用激光焊接封装。
§ 7.1 心脏起搏器简介
7.1.5 心脏起搏的几个参数 1. 起搏频率
60~90次/min 能维持心输出量最大时的心率。
2. 起搏脉冲幅度和宽度
脉冲幅度:5V 脉冲宽度:0.5~1ms 起搏能量与电极形状、面积、材料及导管阻抗损耗等有关。
3. 感知灵敏度
R波同步型:1.5~2.5mV P波同步型: 0.8~1mV
要求:频率30~120Hz、脉宽1.1~1.5ms可调、幅度可调、 易起振、稳定、可靠
4. 反拗期
同步型起搏器具有的对外界信号不敏感的时间(不应期)。 R波同步型:300±50ms,防止T波或起搏脉冲后电位。 P波同步型:300~500ms,防止窦性过速或干扰误触发。
室性心动过速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室性心动过速的治疗方法有哪些?室性心动过速的治疗有两个方面,即终止室速的发作及预防复发。
首要问题是决定应对哪些病人给予治疗。
除了β阻滞剂外,目前尚未能证实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能降低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况且抗心律失常药物本身亦会导致或加重原有的心律失常。
因此,对于室速的治疗,一般遵循的原则是:无器质性心脏病者发生非持续性室速,如无症状及晕厥发作,无需进行治疗;持续性室速发作,无论有无器质性心脏病,均应给予治疗;有器质性心脏病的非持续性室速亦应考虑治疗。
治疗方法简单介绍如下:药物治疗:①利多卡因100mg静脉注射,如无效则按0.5mg/kg每分钟重复注射1次,30分钟内总量不超过300mg,有效维持量为1~4mg/min;②普鲁卡因酰胺50~100ng静脉注射,每5分钟重复1次,1小时内总量可达1g,维持剂量2~5mg/min;③溴苄胺5mg/kg10分钟内静脉注射,然后以1~2mg/min;④乙胺碘呋酮150mg静脉注射;⑤心律平70mg静脉注射;⑥如心电图示室速由R-on-ST段性性室早引起可先用异搏定5~10mg静脉注射;⑦由洋地黄中毒引起的室速可选用苯妥英钠和钾盐治疗;⑧如系青壮年无明显原因,常以活动或情绪激动为诱可获得明显疗效。
但某些抗心律失常药物在预防室性心动过速复发和降低心脏性猝死方面的作用不明显,甚至有害,尤其是对于器质性心脏病合并室性心动过速病人,不宜选用。
直流电复律:在室性心动过速发作时,给予直流电复律,多数情况下可使室性心动过速立即终止。
在室性心动过速伴有急性血流动力学障碍如低血压、休克、急性心力衰竭或严重心绞痛发作时应该作为首选措施。
经导管射频消融术:经导管射频消融可成功治疗室性心动过速,是目前比较理想的治疗手段。
消融治疗对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室性心动过速,如特发性左心室或右心室室性心动过速有非常好的效果,成功率在90~95%以上。
体内埋藏式转复除颤器(ICD)治疗:ICD是埋藏在体内可以自动识别室性心动过速和室颤,而用电除颤等方法终止室性心动过速及室颤的装置,对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特别是有猝死高危险的室性心律失常者有良好疗效,可改善病人的预后,尤其对于器质性心脏病合并明显心功能不全的病人,ICD治疗的病人获益更大。
icd植入术及并发症临床医学医药卫生专业资料

icd植入术的适应证
• 心脏骤停或猝死的高风险患者 • 具有严重心律失常的患者,如室速、室颤等 • 具有频繁心室颤动发作史的患者 • 其他药物治疗无效的心律失常患者
icd植入术的步骤
1
置入icd设备
icd植入术的临床应用
室速和室颤治疗
icd植入术在室速和室颤的紧急情况下能够及时发出电击来恢复正常的心脏节律。
预防猝死
对于有猝死高风险的患者,icd植入术可以发现并及时处理可能导致猝死的心律失常,并降 低猝死的发生率。
心脏功能监测
icd设备可以监测心脏节律和其他相关心脏参数,对心脏功能进行及时评估和干预。
2
通过手术切口将icd设备植入患者的胸
部,将导线插入心脏位置,确保设备
与心脏连接。
3
缝合手术切口
4
将手术切口缝合,确保创口愈合,并 观察患者的恢复情况。
准备工作
准备患者和手术室,确认麻醉方式和 患者身体状况。
测试和调试
测试icd设备的工作效果,并根据患者 的特殊需要进行调试。
icd植入术的并发症
1 感染风险
icd植入术及并发症临床 医学医药卫生专业资料
通过本次演讲,我将带您了解icd植入术的全过程,包括植入术的适应证、步 骤、并发症、术后护理以及临床应用,让您对该手术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icd植入术概述
心脏除颤器植入术(icd植入术)是一种治疗心律失常的常见手术,通过植入 icd设备来监测心脏节律并及时发出电击来恢复正常节律。
手术切口感染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预防感染需要严格的术后切口护理能出现脱位和移位,需要及时检测和修复。
心脏除颤、起搏与复律

心脏除颤是通过给心脏施加电击来恢复正常的心律,起搏器则是一种植入式 设备,用于控制心脏的跳动频率,而心脏复律则是通过药物或其他技术手段 恢复正常的心律。
心脏除颤的原理和定义
心脏除颤是一种急救技术,通过给心脏施加电击来终止心脏停跳或快速不规 则心律。
心脏起搏器的功能和应用
1 控制心跳频率
2 提供紧急备用心脏
起搏器可以监测心脏的跳 动频率,并在需要时通过 电脉冲来控制心脏的跳动。
起搏器可以在心脏停跳或 心律不齐时提供紧急备用 心脏功能。
3 改善生活质量
起搏器可以帮助心脏病患 者恢复正常的心律,提高 其生活质量。
心脏复律的方法和技术
药物治疗
通过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来恢 复正常的心律。
电击复律
心脏起搏器
一种植入式设备,可以通过电脉 冲来控制心跳频率。Fra bibliotek心脏复律器
一种医疗设备,可以通过电击将 心脏从快速不规则的心律转换为 正常的心律。
心脏除颤、起搏和复律的风险和注意 事项
1 电击风险
心脏除颤和复律过程中可能存在电击风险,需要专业医生操作。
2 感染风险
植入式起搏器和复律器可能会导致感染,需定期检查和保持清洁。
3 适应症和禁忌症
心脏除颤、起搏和复律具有特定的适应症和禁忌症,需根据患者情况进行评估。
心脏除颤、起搏和复律在临床实践中的 案例和研究
1
案例一
一名年轻男性因心脏骤停,经过紧急心脏除颤后成功恢复了正常的心律。
2
案例二
一项研究发现,在心脏起搏器的支持下,心脏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明显改善。
3
案例三
一项临床试验表明,心脏复律器在治疗心房颤动方面具有显著的疗效。
起搏器术后感染的识别和处理

自从1958年第一台埋藏式人工心脏起搏器植人人体以 来,半个世纪里全世界植入心脏起搏器的患者已超过3百万 人…。人工心脏起搏器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已成为临床成熟 的常规治疗技术。同心脏起搏器一样,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 器(ICD)在20余年间功能不断完善,植入技术犹如植入普 通心脏起搏器一样方便,已成为预防心律失常所致心脏性猝 死唯一有效手段。这些心脏器械的应用挽救了众多心脏病 患者的生命。但术后感染作为一个较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 给患者带来了痛苦。增加了经济负担,需引起我们足够的重 视。 1流行病学 起搏器感染的发生率国外文献报道为0.1 3%一 19.9%【2)】,死亡率为27%一66%【4.5】,国内报道感染发生率 为2.1%【6J。大约有25%的感染发生在急性期,即起搏器植 入后l一2个月内。发生在8一12个月的迟发感染也有报 道。Klug等"1研究发现,急性期感染多发生于首次植入起 搏器,约占79%,而慢性感染则通常发生于对原有起搏器的 二次操作或置换。总的来看,第一次植入起搏器后感染的发 生率显著低于起搏器置换后感染的发生率p1。起搏器感染 可局限于囊袋部位,约为69%,也可播散至心内膜导致感染 性心内膜炎,约10%【8J。2004年法国的一项关于起搏器相 关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流行病学调查"1显示,每年每百万例接 受起搏器植入的患者中有550例发生感染性心内膜炎。 ICD感染发生率大约为0—3.9%¨””J。与心脏起搏器 一样,大多数感染发生于囊袋局部,并且大约62%的感染发 生于ICD更换后,显著多于初次植入后¨“。 心脏起搏器植入的数量在不断地增加,感染的发生似乎 增加得更快。Cabell等¨刮进行的一项医疗保险调查告诉我 们,每l 000个医疗保险受益人中起搏器感染的人数由1990 年的0.94人增加至1999年的2.11人,lO年间增加了 124%。人口老龄化及起搏器植入适应证的扩大使得起搏器 植人数量在增加,而感染增加的比例大大超过了起搏器植入 增加的比例,这可能是多种原因共同导致的.包括病人的高 龄、体弱,对起搏器感染的认识和诊断的提高,以及人口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