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
一、ICD的概述
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简称为ICD,其心室电极通常集起搏、感知及除颤功能为一体。
当它检测到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时,将自动地发放电击来终止恶性心律失常。
它于1980年开始应用于临床,能显著地降低心源性猝死高危患者的死亡率,是目前防止心源性猝死最有效的方法,但也会出现ICD介导的电风暴等并发症。
二、ICD的适应证
植入ICD可作为心源性猝死的一级预防措施,主要用于下列患者。
(1)有心肌梗死病史伴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全:LVEF≤30%或LVEF30%~40%伴有电生理检查可诱发的单形性室性心动过速、T波电交替、心室晚电位阳性、QRS波群增宽或左心室肥大。
(2)心肌病诊断时间>9个月,存在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全及心力衰竭:LVEF≤35%,心功能NYHA分级Ⅱ或Ⅲ级的心力衰竭患者。
(3)CRT联合ICD适应证:LVEF≤35%,QRS波群增宽,心功能NYHA
分级Ⅲ或Ⅳ级的心力衰竭患者。
(4)肥厚型心肌病:①有心源性猝死的家族史;②有反复发作室性心动过速史;③有晕厥史;④活动后血压异常反应;⑤左心室壁厚度>30mm。
以上5项中出现2项者。
(5)Brugada综合征:自发的Ⅰ型心电图改变伴有晕厥史或反复发作室性心动过速者。
(6)长Q-T间期综合征:不明原因的晕厥史或反复发作室性心动过速者。
(7)短Q-T间期综合征:不明原因的晕厥史或反复发作室性心动过速者。
(8)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不明原因的晕厥史或反复发作室性心动过速者。
三、ICD的构成
ICD由感知电极、除颤电极和脉冲发生器构成,其中脉冲发生器包括金属外壳、电池、高压电容和控制线路。
四、ICD的功能
ICD具有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起搏功能、抗心动过速起搏、心脏复律及心脏除颤功能。
可根据患者的临床特点,如既往有室性心动过速史、快速性心律失常的频率、除颤阈值的高低等选择合适的治疗模式。
五、ICD的治疗模式
当心动过速发生后,ICD首先进行室上性心动过速与室性心动过速的鉴别,并首选抗心动过速起搏治疗,因抗心动过速起搏不需要充电,一旦启动立即发放,能无痛性终止70%~75%的室性心动过速,使患者避免电击的痛苦。
1、抗心动过速起搏
(1)短阵性快速起搏:是以心动过速周期的81%~94%发放8~10次快速刺激,若不能终止,则随后的短阵性刺激将以更短的周期发放。
(2)周期递减起搏:是在同一阵起搏刺激中,其起搏周期逐次递减,这种方式终止室性心动过速的成功率高于短阵性快速起搏,但会增加心动过速转变为心室颤动的风险。
2、电击复律或除颤
经过抗心动过速起搏治疗后,若患者转为频率更快的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则ICD将发放高能量的电击治疗。
目前最高输出能量可达35~40J,足以终止大多数的快速性心律失常。
六、ICD腔内心电图检测法
1、基于单腔信息的诊断方法
(1)心率:以心率作为判断心动过速的标准仍是ICD应用的最主要方法。
预先设置ICD对室性心动过速(频率>160次/min,持续8~24个心搏)和心室颤动(频率>220次/min,达75%的计数标准,如9/12、12/16、18/24等)的识别频率。
(2)心动过速的突发性和稳定性:前者是用于窦性心动过速(其心率是逐渐加快)和室性心动过速(其心率是突然加快)的鉴别,后者是用于识别心动过速过程中诊除心室颤动,因心室颤动的心动周期是不规则的,即不稳定的,而心动过速的心动周期大多是稳定的。
(3)腔内心电图的宽度:是鉴别室性心动过速与室上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速、房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心房颤动及房室交接性心动过速)的另一个指标。
前者QRS波群增宽,时间延长;而后者QRS波群及其时间绝大多数是正常的。
(4)腔内心电图的形状:设置好正常QRS波形模板和拟检测的宽大畸形QRS波形模板,来检测心动过速是室性心动过速,还是室上性心动过速。
2、基于房室关系的诊断方法
双腔ICD增加了心房电极导线,可直接记录心房电活动,为准确识别室上性心动过速和室性心动过速提供了条件。
(1)心率比:心动过速发作时,若心室频率大于心房频率,则会判定为室性心动过速,但不适用于室性心动过速伴室房1:1逆传。
(2)房室起源点:通过分析心动过速起始的心室事件的房室间期,定位心动过速是起源于心室,还是源于心房下传,该指标适用于房室传导比例为1:1传导。
(3)房室传导关系:通过分析房室周期,确定心动过速是来自心房,
还是由心室产生。
七、ICD介导性交感风暴
植入ICD能有效预防和降低心源性猝死,但也具有致心律失常作用,能诱发和介导电风暴的发生。
电风暴是全因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因发生电风暴的患者死亡率明显增高。
(1)基本概念:不同的学者对ICD电风暴的基本概念有不同的理解,如Credner等定义为24h内发生≥3次需要ICD干预的室性心动过速或(和)心室颤动事件。
Thomas等定义为2周内出现≥3次需要ICD 干预的室性心动过速或(和)心室颤动事件。
AVID试验的定义为24h 内发生≥3次互不相连的需要ICD干预的室性心动过速或(和)心室颤动事件,且每次事件相隔≥5min。
目前指南和多数学者公认的ICD 电风暴定义是24h内监测到≥2次室性心动过速或(和)心室颤动事件。
ICD介导性交感风暴是指24h内与ICD介导作用有关的反复发作≥2次室性心动过速或(和)心室颤动事件。
(2)发生机制:①ICD电击治疗将导致心肌损伤;②ICD电击的致痛性引起患者恐惧和焦虑,由此激活交感神经的兴奋性,释放了大量儿茶酚胺,使得ICD电风暴常有反复发作的趋势,便形成了ICD介导的电风暴。
(3)临床意义:虽然ICD电风暴患者的快速性心律失常可被药物或ICD所纠正,但其总死亡率明显增加,尤其是电风暴发作后的前3个月内死亡风险最大(增加5.3倍)。
ICD电风暴是全因死亡独立的预测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