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城门记忆

老北京的城门记忆
老北京的城门记忆

老北京的城门记忆

北京的城门与城墙是北京城的标志和象征,它见证了北京历史发展与变迁,印证了北京古建筑的繁荣和辉煌,更道出了北京演进的曲折与沧桑。昂然矗立于绵延城墙之上的城楼,象一座座筑于高大城台上的殿阁,它不仅是城市系统的防御设施和管理设施,也是封建政权的象征之一,其高大、雄伟、坚固,体现了“皇权永固”的意涵。

北京城都市沿革

宫城城门:午门、神武门、西华门、东华门;

皇城城门:天安门、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

内城城门: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朝阳门、阜成门、安定门、德胜门、东直门、西直门;

外城城门:永定门、广渠门、广安门、左安门、右安门、东便门、西便门。

午门

午门位于宫城南墙正中,始建于明永乐时期。建筑规制较宫城其他三门大的多。午门是皇权至上的标志之一,凡颁朔、宣旨等均在午门举行仪式;遇凯旋献俘等,皇上则亲临午门行受俘礼。

午门的平面呈“凹”字形,沿袭了唐朝大明宫含元殿(总宽近58米)以及宋朝宫殿丹凤门的形制,是从汉代的门阙演变而成。午门分上下两部分,下为墩台,高12.00m,正中开三门,两侧各有一座掖门,俗称“明三暗五”。墩台两侧设上下城台的马道。五个门洞各有用途:中门为皇帝专用,此外只有皇帝大婚时,皇后乘坐的喜轿可以从中门进宫,又通过殿试选拔的状元、榜眼、探花,在宣布殿试结果后可从中门出宫。东侧门供文武官员出入。西侧门供宗室王公出入。两掖门只在举行大型活动时开启。墩台上正中门楼一座,面阔9间,60.05m,进深5间,25.00m,重檐庑殿顶。

墩台两翼各有廊庑13间,俗称“雁翅楼”。廊庑两端建有重檐攒尖顶的方亭。正楼两侧有钟鼓亭各三间,每遇皇帝亲临天坛、地坛祭祀则钟鼓齐鸣,到太庙祭祀则击鼓,每遇大型活动则钟鼓齐鸣。午门整座建筑高低错落,左右呼应,形若朱雀展翅,故又有“五凤楼”之称。

神武门

神武门是紫禁城的北门,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明称玄武门。玄武为古代四神兽之一,从方位上讲,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玄武主北方,所以帝王宫殿的北宫门多取名“玄武”。清康熙年重修时,因避康熙帝玄烨名讳改称神武门。

门总高31m,平面矩形。基部为汉白玉石须弥座,城台辟门洞3券,上建城楼。楼建于汉白玉基座上,面阔5间,进深1间,四周围廊,环以汉白玉石栏杆。楼前、后檐明间与左、右次间开门,菱花隔扇门。东西两山设双扇板门,通城墙及左、右马道。

四面门前各出踏跺。楼为重檐庑殿顶,下层单翘单昂五踩斗栱,上层单翘重昂七踩斗栱,梁枋间饰墨线大点金旋子彩画。上檐悬蓝底鎏金铜字满汉文“神武门”华带匾。顶覆黄色琉璃瓦。楼内顶部为金莲水草天花,地面铺墁金砖。神武门面对是景山。

神武门旧设钟、鼓,由銮仪卫负责管理,钦天监指示更点,每日由博士1员轮值。每日黄昏后鸣钟108响,钟后敲鼓起更。其后每更打钟击鼓,启明时复鸣钟报晓。皇帝住宫内时则不鸣钟。

神武门作为皇宫的后门,是宫内日常出入的重要门禁,明清两代皇后行亲蚕礼即由此门出入。清代每三年一次选秀女,备选者经由此偏门入宫候选。1924年逊帝溥仪被逐出宫,即日出宫之时亦由此门离去。

西华门

西华门位于宫城西墙偏南处,与东华门相对,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时官员进宫办事或觐见出入西华门,并须在西华门外下马或下轿步行出入。

西华门门外设有下马碑石。西华门与东华门形制基本相同,平面矩形,红色城台,汉白玉须弥座,城台当中辟3座券门,券洞外方内圆,门钉为纵九横九。城台上建有城楼,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基座围以汉白玉栏杆。城楼面阔5间,进深3间,四周出廊,梁枋绘墨线大点金旋子彩画。门楼用于安放阅兵所用棉甲及锭钉盔甲。西面檐下“西华门”匾额原为满、蒙、汉三种文字,后减为满、汉两种,辛亥革命后只余铜质汉字。

西华门的位置不在紫禁城西侧城垣正中而偏向午门一侧,与宫城总体规划有很大关系。紫禁城分外朝和内廷两部分,武英殿、太和门、文华殿构成贯穿外朝的横轴,东、西华门分处于轴线两端。如此布局既便于外朝使用,也可减少人员出入对内廷生活的干扰。将这一横轴继续向东、西两方延伸至皇城,恰为东安门与西安门,显然东、西华门乃连接皇城与宫城的重要枢纽。

出西华门,正对皇家园林西苑。清代帝后游幸西苑、西郊诸园,多由此门而出。乾隆十六年(1751年),皇太后六十寿诞,以及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乾隆皇帝八旬万寿节,西华门以外,经西直门以至海淀一带,沿途张灯结彩,预设彩棚乐戏,隆重庆贺。

清朝末期,庚子年(1900年)八国联军攻打京城,慈禧太后、光绪皇帝一行即由西华门离宫,仓皇西逃。

东华门

东华门位于宫城东墙偏南处,与西华门相对,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东华门、西华门的城台、城楼形制均与神武门略同,惟东华门之门钉为纵九横八共七十二个,为大臣上朝、帝后出丧必出此门之故,其它三门门钉均为纵横各九共八十一个。

东华门门外设有下马碑石,门内金水河南北流向,上架石桥1座,桥北为三座门。东华门以西是文华殿,迤南为銮仪卫大库。东华门与西华门形制相同,平面矩形,红色

城台,白玉须弥座,当中辟3座券门,券洞外方内圆。城台上建有城楼,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基座围以汉白玉栏杆。城楼面阔5间,进深3间,四周出廊,梁枋绘有墨线大点金旋子彩画。东面檐下“东华门”匾额原为满、蒙、汉三种文字,后减为满、汉两种,辛亥革命后只余铜质汉字。

东华门门楼自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始用于安放阅兵时所用的棉甲,每隔一年抖晾一次。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三月,下旨在东华门外护城河边空闲围房中选用70间,设立仓廒,用于存贮太监应领米石,赐名“恩丰仓”。与其他三门不同的是,东华门靠近太子宫,是专供太子出入紫禁城的,所以东华门上只有8排门钉。

清初,东华门只准内阁官员出入,乾隆朝中期,特许年事已高的一、二品大员出入。清代大行皇帝、皇后、皇太后的梓宫皆由东华门出,民间俗称“鬼门”、“阴门”。紫禁城的四个城门中,午门、神武门、西华门的门钉均为纵九横九,只有东边的东华门门钉为纵九横八,内含阴数,相传也与此有关。嘉庆年间林清之变,农民军由太监刘得才等人经东华门引入紫禁城,但因于门前与卖煤人争道,情急之中露出所藏兵刃,从而为守门官兵察觉,骤然关闭东华门,故而仅十数人闯入,起义旋即失败。

皇城是保护紫禁城(宫城)的外围城墙,主要属于内务府专伺奉紫禁城的后院。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城垣较元代萧墙向外扩展,西南缺角,呈不规则方形,周长近11公里。墙用明城砖砌筑,涂红土,黄琉璃瓦覆顶。

天安门

明代皇城内多为苑囿、皇家庙宇、内官衙署、库藏、局作,清代设三院七司,均属禁区,不许百姓居住。在官修的书籍中,确定天安门为皇城的正门。在皇城诸门中,目前仅天安门得以完整保存。

天安门位于皇城南垣正中,明清时期是皇城正门。明称“承天门”,意为皇帝“承天启运,受命于天”。清初改建,并易名“天安门”。承天门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清顺治八年(1651年)改建后,在高1.95米的汉白玉须弥座上,以24公斤重的大城砖砌起实心城台,高12.3米。城台辟五个拱券门,以应《周易·乾卦》“九五,飞龙在天”之意。城楼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重檐歇山顶,黄琉璃瓦覆盖。

地安门

地安门位于皇城北垣正中,南对景山,北对鼓楼。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始建,称“北安门”,俗称“后门”。清顺治九年(1652年)重建,改称“地安门”。砖木结构宫门建筑,面阔七间,明间、次间为通道,正中设朱红大门三对。

地安门为砖木结构之宫门式建筑,面阔七间,中明间及两次间为通道,明间宽7米,两次间各宽5.4米,四梢间各宽4.8米,总面阔38米,通高11.8米,进深12.5米。正中设朱红大门三门,左右各两梢间为值房。地安门内左右两侧各有燕翅楼一座,为二层楼,原为内务府满、蒙、汉上三旗公署。民国十三年(1924年)驱逐末代皇帝出宫时,部分太监曾暂栖于此楼。

1954年底,为了疏导城市交通将地安门拆除。1955年2月3日路面竣工,车辆通行。当时,因为一些社会名流对拆除地安门持反对意见,政府许诺将从地安门拆下来的门窗、木梁、木柱、木柁、木檩都一一编号登记造册,连同砖石琉璃瓦等统统运往天坛,计划在天坛北坛上门内照样移建一座地安门。

不料,日后天坛内发生火灾,堆垛在那里的木质材料全部化为灰烬,移建地安门之议从此也就泡了汤。将近50年过去了,如今在天坛北门内尚残存有少量地安门拆下来的残砖、废石和破旧的琉璃瓦,又因为没有留下实测图纸,移建地安门的计划也就无法实施了。

东安门

东安门位于皇城东墙中间偏南。其门西对宫城的东华门,东对玉河的“皇恩桥”。玉河即元代的通惠河,明时仍为运输通道,喧嚣之声传于宫内,故明宣德年间将皇城墙东移,城内水运遂废。

东皇城墙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原在玉河以西,河在墙外,宣德七年(1432年)东移,将玉河包入墙内。墙为南北走向,正对紫禁城东华门设东安门,为七间三门黄琉璃单檐歇山顶。门内(西)为跨玉河之石拱桥,因官员们上朝陛见,皆由东安门进宫,所以俗称此桥为望恩桥或皇恩桥。

桥西原为永乐时之东安门,宣德时改为三座门式,通称东安里门。望恩桥上砌有障墙,将两门连为一体。东安门在1912年袁世凯为抵制南下就任总统,操纵北洋军兵变时烧毁,1926-1927年北洋政府内务部拆皇城墙变卖,东安里门同时被拆。据记载,桥上原有一座真武庙,拆墙后迁建于桥之西北。东皇城拆除后,玉河也陆续填平成为道路,即南、北河沿大街,大街与皇城墙间陆续建满房屋,形成一个街区,其东即为东黄城根街。

2001年东城区政府斥资全部搬迁东黄城根居民,拆平后建成一处宽约30米的带状公共绿地,又通过考古发掘,找到了东皇城墙和东安门的准确位置。根据文献记载城墙的尺寸,并参考现存南皇城墙的做法,在北段恢复了一段长约25米的墙体。

同时将部分东安门的遗址进行展示,共有:门南北两段皇城墙遗址;东安门西面南北两尽间的四个柱础磉墩;东安门内望恩桥的两段障墙和桥的两个雁翅遗址。这些遗址均位于现状道路以下约2.3米,为了保留发掘时的原状,在允许展示的范围内修建了两个下沉式展示区。东安门的遗址和复建的一段皇城墙,既是准确的历史地理标志,也是文物的原状,同时也为新建的公共绿地增添了文化品味。

西安门

西安门位于皇城西墙中段偏北,因有太液池相隔,距紫禁城较远,并且与东安门不相对称。明末农民起义军李自成从西安门进入皇城占领紫禁城。

西安门建于明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无城台,门基为青白石,红墙;单檐歇山黄琉璃瓦顶;面阔七间、进深三间,正中明间及左、右次间为门,各有红漆金钉门扇1对;左、右稍间及末间作值班房。

皇城的大清门、天安门、故宫的午门、神武门和皇城的地安门都在同一条直线上,而西安门与东安门并不在一条直线上,西安门与宫城的西华门也不相对。

因为明宫城西侧有西苑、太液池等金、元苑囿,相当大的一片水面,无法由西华门向西直线通行。只得在皇城西侧墙偏北处设西安门,由北海与中南海见的通道通行。民国时拆除两侧城墙。1951年因失火西安门被焚毁殆尽。所幸有楠木模型存世。

北京内城是明初在元大都城垣基础上改建和扩建的。正统元年(1436年),太监阮安、工部尚书吴中受命率数万军夫修筑京师九门城楼、箭楼及城垣、桥闸,此后在城垣内壁加砌砖石,至此内城建制趋于完备,奠定了清代北京的内城城垣格局。内城周长23.3公里,东、西、北垣各建二门,南垣建三门,四隅各建角箭楼。

明嘉靖以前,北京尚无“内城”之说,而是称之谓“城”、“大城”。历经明初数次改建,嘉靖年间修建了外城,于是出现内城、外城之别。

正阳门

正阳门位于北京内城南垣正中,为北京内城正门。元代、明初称其为“丽正门”,元代取丽正门之意,以其为国都之门。

正统元年(1436年)增建瓮城、箭楼、闸楼,以“日为众阳之宗”,为人君之象,因其作为“国门”,又位于中轴线上正对宫城,遂更名“正阳门”。

城楼面阔七间,进深三间,一层周匝出廊,二层挑出钩栏平座,三滴水重檐歇山顶,布灰瓦绿色琉璃剪边。城楼与城台通高40.96米,气势恢宏。

正阳门箭楼一直被视为老北京的象征,于1990年1月21日对社会开放,四层均辟为展厅,展陈面积1200平方米。城楼于1991年6月29日首次对公众开放,一层为“历史上的北京“展览,展览内容大体围绕北京历史上的风土人情。

崇文门

崇文门位于北京内城南垣东侧,距正阳门约三里,是内外城通衢的孔道之一。俗称“哈德门”,元代称“文明门”,明正统年重修后,取“崇文德也”之典,以示“尊重文治,文教宜尊”,改称“崇文门”。

城楼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一层周匝出廊,二层挑出钩栏平座,三滴水重檐歇山顶,布灰瓦绿色琉璃剪边。外檐施墨线旋子彩画。

崇文门一带,自元代因通惠河货运而成为商业繁华地带,明代拓南城后,将“京师税务衙门”设于今崇文门外大街路东、上三条与上四条之间。

宣武门

宣武门位于北京内城南垣西侧,东距正阳门1.9公里。元代名为“顺承门”,取“至哉坤元,万物滋生,乃顺承天”之意。

正统元年(1436年)重建城楼,增建瓮城、箭楼、闸楼,改称“宣武门”,取“武节是宣”,有“武烈宣扬”之意,以与东端的“崇文门”相呼应。

城楼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一层周匝出廊,二层挑出钩栏平座。三滴水重檐歇山顶。城楼与城台通高33米。

阜成门

阜成门位于内城西垣南侧。元代称“平则门”,“则”为量器砝码的标准器,是为准则,“平则”即法度有准则之意。明初仍用此名。明正统元年(1436年)重建该城门,增筑瓮城、箭楼、闸楼,更名“阜成门”。取“六卿分职各率其属,以倡九牧,阜成兆民”之典。

城楼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一层周匝出廊,二层挑出钩栏平座。三滴水重檐歇山顶。城楼与城台通高34.72米。

阜成门是通往京西的门户,明清北京所需煤炭皆经此运入。在城楼门洞内北侧墙上镶砌一块镌刻梅花的石条,以“梅”、“煤”谐音,有“阜成梅花”之称。

德胜门

德胜门位于内城北垣西侧,城楼的位置在今德胜门立交桥南端。元代名“建德门”,取“其德刚健文明”之意。明洪武年间更名“德胜门”,寓意明军“以德取胜”。明军土木堡兵败后,瓦剌军乘势进攻北京,兵部尚书于谦在德胜门、西直门、广安门打败瓦剌军,保卫了北京城。明末农民起义军李自成攻克京师,是由德胜门入城。清代出征及凯旋均经德胜门,故有“军门”之称。

明正统元年(1436年)修建城楼、瓮城、箭楼、闸楼。

城楼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一层周匝出廊,二层挑出钩栏平座。三滴水重檐歇山顶。

安定门

位于内城北垣东侧,即今安定门立交桥正中处。元代称“安贞门”,取“安贞之吉,应地无疆,安贞不失”之意。明洪武元年改称“安定门”,取“天下安定”之意。

明洪武年改建北平城垣,废旧北垣及“安贞”、“建德”,以新筑北土垣,将原为二道防线的新城垣加宽加高,东侧门仍称“安定门”。

正统元年(1436年)修建城楼,增建瓮城、箭楼、闸楼。城楼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一层周匝出廊,二层挑出钩栏平座。三滴水重檐歇山顶。

朝阳门

位于内城东垣南侧,即今朝阳门立交桥处。元代称“齐化门”,取“天地感而万物化生”之意。

明正统元年(1436年)修缮后,更名“朝阳门”,取“梧桐生矣,于彼朝阳”之意,又因门位于城东南,有“迎宾出日”之意。

明清两代南方粮食经运河进入北京,朝阳门为必经之门,券门内曾有石刻谷穗标记,有“朝阳谷穗”之称。

东直门

东直门位于内城东垣北侧,即今东直门立交桥西侧。元称“崇仁门”,因古代以东方属“仁”,该门为大都城的正东方。

明永乐年改“东直门”,取“直东方也,春也”,联系原名崇仁,又结合东方为春。并于东直门外设春场。

明正统元年(1436年)重建城楼、瓮城、箭楼、闸楼。城楼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一层周匝出廊,二层挑出钩栏平座。三滴水重檐歇山顶。

西直

西直门位于内城西垣北侧,原为元大都西垣的中门,名“和义门”。荀子把东、西、南、北、中“五方”对应仁、义、礼、智、信“五常”,西方属“义”,并与东边的“崇仁”相对应。明永乐年间修缮后,称“西直门”。

明正统元年(1436年)重修北京各城门,增建瓮城、箭楼、闸楼。城楼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一层周匝出廊,二层挑出钩栏平座。三滴水重檐歇山顶。

明清时期西直门每晚关闭城门后,午夜为皇宫运送玉泉山水的水车开城门一次,故有“水门”之称。据说在城门洞内砌水纹石一方。

“内九外七皇城四”,这“外七”指的是明世宗为加强城防,在嘉靖三十二年增修的相对内城而称之为“外城”的城门。因为外城位于北京城的前三门儿以南,所以,又叫“南城”。南城东西比内城要长,而南北却只相当与内城的一半,形状上就像一个“凸”字;过去又因为它长得像顶帽子,所以又叫“帽子城”。

永定门

南城垣正南为永定门,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寓意为“永远安定”,是皇室前往南苑团河围猎的必经之路。门外路西有清乾隆帝御制碑,此物为清代所设五方五镇(五方即金、木、水、火、土)实物之一南方火镇的“燕墩” 又叫“烟墩”。故有“永定石幢”之说,是北京城市中轴线最南端的标志建筑。

永定门是外城最大、最重要的城门,位于南垣中央,是从前门一直延伸下来的大街终点。

永定门城楼形制一如内城,重檐歇山三滴水楼阁式建筑,灰筒瓦绿琉璃瓦剪边顶,面阔五间,通宽24米;进深三间,通进深10.50米;楼连台通高26米。瓮城呈方形,两外角为圆弧形,东西宽42米,南北长36米,瓮城墙顶宽6米。

箭楼规制与城楼差距较大,不甚协调;单檐歇山式灰筒瓦顶;面阔三间,宽12.8米,进深一间6.70米,高8米,连城台通高15.85米;南、东、西三面各辟箭窗二层,南面每层七孔,东西每层3孔;北铡楼门为过木式方门;箭楼下城台正中对首城楼门洞辟一券洞门。

广渠门

俗称沙窝门,现今广渠门附近还有沙窝这个地名,位于外城东垣正中偏北。

广渠门规制与左安门相同,是单檐歇山顶的城楼,与相对称位置的广安门相比较小。广渠门的瓮城很有特点,一般城池的瓮城作为战备要地,里面没有建筑物和居民,而广渠门的瓮城里面却有几家店铺。

广渠门门楼低矮,仅一层,廊面阔五间,单檐歇山顶,四周有回廊。瓮城呈弧形。箭楼为单檐山顶,正面及两侧各辟箭窗二层,正面每层7孔,两侧每层各3孔,共26孔。箭楼下开拱形门洞。

公元1629年11月,皇太极率军攻打北京,明朝名将蓟辽督师袁崇焕率精兵九千星夜驰援京城,赶在皇太极之前抵达广渠门外,击退皇太极大军。广渠门城楼现在已经不复存在。1930年代日军占领时期将箭楼拆除,1953年为道路通畅拆除了城楼和瓮城。

广安门

广安门为外城唯一向西开的门,与广渠门相对。明代称广宁门,又名彰义门(该门与金中都彰义门在同一轴线上)。清朝道光年间为避清宣宗旻宁之讳改为现名。原规制与广渠门相同,乾隆三十一年,以该门为南方各省进京的主要通路,故提高城门规格,仿永定门城楼加以改建。

当年在外城,有着两条用石板铺砌的道路,一条是连通永定门与正阳门,为皇帝去天坛和先农坛祭祀而铺设的御道,另外一条则是由城外通往广安门的道路。由于辽南京城、金中都城的城址都在广安门地区,所以自古广安门大街便是外省进出的门户。那时广安门外最常看见的景象,就是“拉骆驼跑城儿”。

广安门城楼形制一如内城,重檐歇山三滴水楼阁式建筑,灰筒瓦绿琉璃瓦剪边顶,面阔三间通宽13.8米;进深一间,通进深6米;高17.6米;楼连城台通高26米。瓮城呈方形,两外角为圆弧形,东西长34米,南北宽39米,瓮城墙基宽7米、顶宽6米。

箭楼为单檐歇山式灰筒瓦顶;面阔三间宽13米,进深一间6.6米,高7.8米,连城台通高16.6米;南、东、西三面各辟箭窗二层,南面每层7孔,东西每层3孔;北侧楼门为过木式方门系冰月楼下城台正中对着城楼门洞辟一券洞门。

右安门

右安门又名“西南门”,明朝嘉靖四十一年(1562)建成。古时候北京右安门的命名不是根据现代地图“左西右东”的属性,而是从内廷(紫禁城)的角度来测定的方位。因此,位于故宫西南边的叫做右安门,而东南边的就叫做左安门了。它体现着君临天下的大一统观念。

右安门城楼为单层单檐歇山式,灰筒瓦顶;面阔三间,通宽16米,进深一间,通进深9米,高6.5米,楼连城台通高15米;瓮城呈半圆形,东西宽23米,南北长29米。箭楼为单檐歇山小式,灰筒瓦顶;面阔三间宽13米,进深一间深6米,高7.1米,楼连城台通高16.6米;其南侧面辟两层箭窗,每层7孔,东西侧面亦辟两层箭窗,每层3孔侧面正中辟过木方门。

左安门

左安门是北京外城南侧三个城门之一,位于永定门东面。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即北京外城建成的时间。其建筑无甚动人之处,周边自然环境却另有一番美丽。这里的路,南至西南城角,北接开阔田野,地里一部分种粮食和蔬菜,一部分长满芦苇。据《北京街巷图志》记载,同样是城市干道,在南城,右安门内的道路相对于左安门内的更加笔直、宽阔,其原因在于右安门内的道路在辽金时代是城市干道;

左安门一带则一直是村野,其内的道路在明嘉靖四十年修筑外城时才形成,而且没有经过很好的规划,故而道路的形状保存了乡野气息。除了远远可以望见的城墙,这里简直没有什么城市迹象可寻。

左安门城楼为单层单檐歇山式,灰筒与顶;面阔三间,通宽16米,进深一间,通进深9米,高6.5米,楼连城台通高15米;瓮城呈半圆形,东西宽23米,南北长29米。箭楼为单歇山小式,灰筒瓦顶;面阔三间宽13米,进深一间宽6米,高7.1米,楼连城台通高16.6米;其南侧面辟两层箭窗,每层7孔;东西侧面亦辟两层箭窗,每层3孔侧面正中辟过木方门。

东便门

明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因城外关厢居民日渐增多,而蒙古骑兵数次南侵,为护卫京城安全,朝廷决定在京城四周修筑外城。后因财力所限,只修了环护南郊的一段,设永定门等五门。后又在外城东北、西北两隅与京城连接处的东西走向城墙处各辟一座朝北的门,分别称东便门、西便门。

东便门城楼为单层单檐歇山小式,灰筒瓦顶,四面开过木方门,无窗;面阔三间宽11.2米,进深一间深5.5米,高5.2米;其城台正辟过木方门,楼连城台通高12.2米。瓮城为半圆形,东西宽27.5米,南北长15.5米,单层单檐硬山小式,灰筒瓦顶,南背面辟过木方门,东西北三面辟箭窗,每面各二层,弱面每层4孔,东西面每层2孔;面阔三间宽9米,进深一间深4.6米,高4.7米;其城台正中辟门,外侧(北半侧)为拱券顶,内侧(南半侧)为过木方门;楼连城台通高10.5米。

西便门

西便门位于外城西北角。城楼通高10.5米,其他形制、尺寸与东便门相同。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当时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劫掠较为频繁,北京日渐富庶,内城外的居民日渐增多,因此在京城四周修筑外城。但因低估了建筑规模,受财力限制,仅修建了南郊一段,外城城墙东西两端与内城城墙相连接处附近修有两座朝北向的城门,分别就是东便门和西便门。初建规模很小,嘉靖四十三年扩建城楼、增修半圆形瓮城,清代在瓮城之上加修了箭楼。

西便门城楼为单层单歇山小式,灰筒瓦顶,四面开方门,无窗;面阔三间宽11.2米,进深一间深5.5米,高5.2米;其城台正中辟过木方门,楼连城台通高11.2米。瓮城为半圆形,东西宽30米,南北长7.5米。

箭楼为单层单檐硬山小式,灰筒瓦顶,南背面辟过木方门,东西北三面辟箭窗,每面各二层,北面每层4孔,东西面每层2孔;面阔三间宽9米,进深一间深4.6米,高4.7米;其城台正中辟门,外侧(北半侧)为拱券顶,内侧(南半侧)为过木方门连城台通高10.5米。

西便门城楼、箭楼、瓮城于1952年拆除。1966年修建环线地铁,拆除附近的部分城墙。1988年市政府整修了紧靠城楼东侧残存的195米内城墙,并在外城相接原址复建了“八瞪眼”箭楼,保留了7处断面遗迹。和东便门遗址不同的是,在西便门遗址修复过程中没有收集旧城砖,而是使用新城砖修复城楼,所以西便门遗址看起来远比东便门遗址整齐的多。

北京记忆解说词

《北京记忆》解说词浅析 纪录片是用摄像机的镜头客观的记录事物的一种影像资料,而单单用摄像机的镜头却又是难以把所有的资料记录下来的,相对于纸质记录方式而言,镜头往往只是从现象上去记叙而无法去使人更深层的理解,而想让人们更深的了解事物的内容和本质解说词应该是最简单而又最直白的方式了。作为纪录片的解说词,它不仅仅是为了配合纪录片的画面而存在,更是为了使受众更好的理解纪录片所想要表达的内涵,把需要让人理解的方面使用语言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而加强理解,同时纪录片的解说词也成为提升纪录片观赏性的一种手段。 纪录片《北京记忆》一共十六集,它是把北京从1978年恢复高考开始分为十六个时期,每个时期用一个主题表现,所以一共分成了十六集,画面和解说词各自的作用展现的尤为恰当,下面我们就通过《北京记忆》第六集《生活是多么广阔》来谈一谈本部电视纪录片的解说词。本集讲的是1987年,北京首次接待外国游客突破百万,肯德基、可口可乐等外来食品文化开始慢慢走进北京,走进中国,而原来的冬储大白菜也随着时代的变化开始越来越少了,也就是本集的主题《生活是多么广阔》的体现。 本集的开始是一些冬储大白菜的快乐的照片和肯德基开业的照片,随后出现的画面《北京新闻》介绍的冬运大白菜良好的运行,随后解说词开始出现,“从11月1号开始一直到15号是北京市冬储大白菜集中供应的日子,为了保证每人每天一斤菜的计划供应量,从1959年起北京市政府每年都要动员各种资源,进行大白菜销售储存,

这便是冬储大白菜说法的由来。”这段解说词交代了冬储大白菜在当时的时间,画面一直出现的是运输、购买、搬运大白菜的画面,如果没有这段解说词我们难以理解画面的意义,而只能知道人们是在搬运大白菜而已。而随后出现的是一系列作家、学者、舞蹈家、歌唱家的采访,通过他们的采访我们也可以了解到当年冬储大白菜的重要性和普遍性。紧接着出现了第二段解说词,第二段解说词是通过一个老人在没有太多人冬储大白菜的时候依然有一个老人有着冬储大白菜的习惯。这段画面出现了一位老人和一些大白菜,随后画面转向了计划经济时人们购买、分发大白菜的画面,而解说词清楚的介绍了老人冬储大白菜的习惯和计划经济时期人们冬储大白菜的重要意义,通过这段解说词我们也清楚的了解到了老人是在计划经济时期一直到现在养成的好习惯,几十年来很多人习惯改变了而他却一直没变。而其中的一句“老北京人曾经有一个比喻,一个人一辈子吃的大白菜,大概要有北海白塔那么高。”这句夸张的比喻更是充分说明了大白菜当时和现在的重要性,如果只是画面出现的冬储大白菜和炒白菜的画面却难以说明大白菜的重要性。随后画面出现的一个会议室的场景和日历的画面,解说词介绍了当时他们讨论冬季运输和储存大白菜的会议,如果只是画面我们难以理解会议室和日历连接在一起是什么意思。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画面出现了一些其他菜别的出现,人们也开始买其他的菜,大白菜也慢慢少了起来,解说词也开始介绍从1985年开始北京到蔬菜市场初步放开,各种菜也出现在了菜市场上,这段解说词配上这些画面让我们更加了解了这一时期的时代变化情况。紧

《王府井》里的老灵魂 老北京的“凄凉曲”似乎永远也讲不完

[键入文字] 《王府井》里的老灵魂老北京的“凄凉曲”似乎永远也讲不完 词人纳兰性德有阙《采桑子》,开头一句“谁翻乐府凄凉曲”,而老北京的“凄凉曲”似乎永远也讲不完。鸽哨中温柔的呢喃、槐叶树影的婆娑、西皮二黄流淌的隐隐风情,还有京腔卷舌音的温柔余韵……不论是红墙碧瓦太和殿的帝王气派,还是胡同小巷四合院的寻常巷陌,甚至一串红艳艳的冰糖葫芦、一碗滋味无穷的炒肝,咂摸出的都是六百年古都的烂漫与沧桑。 国家大剧院原创话剧《王府井》就讲述了一家坐落在王府井大街上“禄顶鸿”帽店的故事,这家老店与其说是存在于旧时老北京的版图之上,不如说是存在于我们共同的集体记忆之中,甚至可以把它看作是瑞蚨祥、内联升、同仁堂、吴裕泰,甚至全聚德、便宜坊,因为“料要精,工要整;勤出巧,不偷懒;客是天,要周全……”都是这些老字号共同的传承法则,看似充满了刻板、教条,实则是浸润在老北京“温良恭俭让”的礼貌之下,那渗入到骨子里的规矩与尊严。 剧情线索围绕帽店少东家佟寿春一生的悲欢离合而展开,辅以“福盛楼”的王爷、太监喜爷、“仙人居”炒肝的蔡仙儿、夏景弘等众商家,保匾、救匾、护匾、守匾的经历,辐射出大时代背景中百年老街的风雨沧桑。热血、尊严、傲骨,还有一缕爱情渺茫的云烟氤氲其中,使得这条长街上虚构的人影也仿佛都具备了灵魂,共同为故地还魂重生。长街之上,他们头顶星辰,心怀敬畏,去践履着老北京买卖人一生的意义和使命,在风起云涌的政权更迭中奋力挣扎,并最终把个人命运汇入到国族命运当中,混杂交织成时代的大江大海。 透过这部戏你会发现,北京这座城市有着太多伟大而深厚的传统,而王府井一草一木也都大有来头。当“王府井”被洋人改成了“莫理循”大街,东安市场里还是熙来攘往,倒驴不倒架的八旗贵族提笼架鸟,炒肝店里老少爷们谈天吹牛皮,日光之下的北京城,依旧不急不缓、悠哉游哉地过着自己的时光,因为段子归段子,一笑而过,没人 1

老北京内城九门之(六)阜成门

老北京内城九门之(六)阜成门 阜成门老照片缩略图 (缩略图中的老照片在文後依年代一一列出)阜成门位于北京内城西垣之南,元朝为平则门,与朝阳门(齐化门)东西遥遥相对。“平则门”之名沿用到明正统年间,明正统四年(1439年)重修,正式改名“阜成门”。阜成门为通往京西之门户,明清及後来很长时间,城内所需煤炭皆由此门运入。 忽必烈得燕,大都辅成。十一门雄峙,西之南门名“平则”,“平”乃平天下之意,“则”即为规范,即昭民守矩。平则门与齐化门东西遥相呼应,分别为大都西垣和东垣的南门。明初内缩北垣五里,废大都东西垣之北门,东西垣之中门和南门保留。明北平城改建后,唯此四门仍为元大都城门位置没变,北垣、南垣均有南移,故其它五门的位置,都是向南平移了。平则之名入明因之,正统年间重修九门,遂改名“阜成”,典出《书·周官》:“六卿分职,各率其属,以倡九牧,阜成兆民”,取使富厚安定之意。阜成门至朝阳门在进入民国後,曾是贯穿内城东西的主干道。明清两朝内城中部是皇城,平民百姓是不能随便穿过的,所以清朝以前,进阜

成门往东走,过西四牌楼就抵西皇城根了。流传下来的一段童谣就是说这段路:“平则门,拉大弓,前面就是朝天宫;朝天宫,写大字,过去就是白塔寺;白塔寺,挂红袍,过去就是马市桥;马市桥,跳三跳,过去就是帝王庙;帝王庙,摇葫芦,过去就是四牌楼;四牌楼东,四牌楼西,四牌楼底下卖估衣。”这北京朝天宫位於阜成门大街路北,是明宣德年间所建,仿南京朝天宫样式建成,明代为道箓司所在地,规模宏大,为当时北京最大的道教宫观。明天启六年六月二十日一夜大火,十三重殿宇全部被焚毁。後来再没有重建,现在总算还留下了“西廊下”、“东廊下”的地名。这“马市桥”就在现白塔寺路口的中央,明清时这里南北是条河称为“河槽”,後来盖上板儿就叫“北沟沿儿”了,抗战光復後,北段改名赵登禹路,南段叫太平桥大街至今。 阜成门城楼形制与朝阳门同,城楼座落在石台基上,台基微高于城身,长33米,宽18.8米,楼身宽27米,深13米。廓面阔七间,进深三间,每面中间两柱跨度较大,以便对应四周的门。楼连台高36米,三滴水重檐歇山顶,灰筒瓦绿琉璃瓦剪边,戗脊走兽7个;上、下层外楼面各20柱。

最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期末试卷含答案及作文名师优秀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达标检测题 一、语文基础。下面各题均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选出答案后写在下面的表格中。(共 12 分。每小题 2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日薄西山(bó)

. 束手无策(shù) . 风雪载途(zǎi) . 销声匿迹(nì) . A.①抡:挑选;选拔②治:治理 B.①伦:同类;同等②制:规定

C.①伦:同类;同等②治:治理 D.①抡:挑选;选拔②制:规定 4.下列句子中引号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 “卢沟晓月”很早就成为北京的胜景之一。 B. 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 C. 《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 282 年。 D. “双曲拱桥”是我国劳动人民的新创造,是世界上所仅有的。 5.为下面一则新闻拟标题,最准确恰当的一项是() 京华时报讯 12 月 7 日,由市教委主办的“纪念‘一二·九’运动北京市中学生红色经典诵读比赛”在北京四中举行。本次比赛是北京发布基础教育部分学科教学改进意见后,首个语文开放性学习活动,体现了语文学习新的方向。北京市教科院基教研中心相关负责人表 示,随着《北京市中小学语文学科改进意见》的实施,学习语文不只是在课堂上学文章,而是通过组建学生社团、引入名家进校园等多种形式进行开放式、立体的学习。今后,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各个学科中,特别是文史政学科中,都将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红色经典教育。 A.北京市教委主办中学生诵读红色经典比赛 B.北京市中学生诵读经典在四中礼堂举行

C.本市学生参与诵读红色经典的热情高涨 D.全市中学生举行红色经典诵读比赛等活动 6.下列作家、作品、朝代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

【北京记忆】之 门墩的故事(上)(图)

【北京记忆】之门墩的故事(上)(图) 歌中有唱:小小子儿,坐门墩儿,哭着喊着要媳妇儿--北京人在老奶奶轻声慢语的童谣中咿牙学语,一代又一代。说起门墩,就要先说起北京的四合院。每个四合院门口都有门墩。门墩具体的建筑结构:一个方方的石头,中间有个槽,用来固定大门门槛的,后面有两个用来转动大门的门轴眼,是用来固定大门用的。中华民族是爱美的民族,那么我们就把想象的一些美好的祝福期盼图案刻到石头上,而原来长出来的部分,也做成了方便人坐的形状。中国几千年来是以“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文化氛围,所以家家户户都有金榜题名的愿望,希望家里出个宰相。谁家中了状元,就鸣锣开道,四九城都能听到。有人就请来石匠把这长出来的那部分雕刻成鼓的形状,加上去一些祝福期盼的图案在上边,别人一看,觉得太适合了,就这样这种雕刻方式在民间里传播下来。 从小在胡同里长大的李松堂有着深深的四合院情结,对四合院门前的石门墩情有独钟,拆迁胡同,四合院门楣上的雕刻都被主人拆掉拿走了,只有笨重的石门墩搬不走,不是被遗弃就是被砸掉。李松堂开始了有意识的收藏门墩。那个时期,北京的胡同拆迁越来越频繁,哪个地方在拆迁李松堂就骑着

自行车赶过去,求主人把石门墩送给自己,这样早期基本没有花费什么代价就收集到了不少石门墩。他收藏石刻、门墩越来越多,到现在从来没有卖过一件,而且只收藏民居建筑的构建,最根本的出发点就是对这些艺术作品进行抢救和保护。慢慢地,李松堂收藏门墩的事情才逐渐流传开来,李松堂就干脆开了博物馆,唤作松堂斋。它是全国的第6家私人博物馆,也是全国唯一一家民间建筑的雕刻博物馆。如今在这个古香古色的四合院中,全部保存和展览了李松堂抢救和保护的1038件民居建筑的构件艺术品。这个博物馆好玩吧,收藏中国宅子门墩儿的。据说这玩意儿没有增值潜能,十年前你几百块收的青花,现在至少是几千块,十年前你几百块收的门墩,现如今它还是只值几百块。其实进入松堂斋门墩博物馆很偶然,本来打算去国子监,结果走进国子监那条街道就被一个北京哥们儿“忽悠”了,这个古色古香的四合院。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李松堂先生,每个周末,他都要亲自把人忽悠进这个院子。亲自讲解院子里没见东西的来历,年代。。不得不佩服,松堂真是好口才,讲的是眉飞色舞,吐沫横飞,七情上面。。从屋顶上讲起。。。每一个地方都有故事这是院子里的一尊磬观音,据说北京就此一件。轻轻拍之,声如磬。。。这个也有讲究,可是俺忘了是什么。。最后讲到地下。。。院子里的宝贝讲完了,可是没见门墩啊??。。李先生可是有一对叫“胡人饮兽图”的元代门墩啊,这可是松

汉长安城唐长安城明清北京城布局差异

汉长安城、唐长安城、明清北京城 在规划和布局上的差异 城市的形成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飞跃,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战略思想和整体观念,与自然结合以及严格的等级观念,这些城市规划思想集中体现在都城建设上。西汉长安城将宫室与里坊结为一体,三国时曹魏邺城采用城市功能区分的规划形式。南北朝时代的洛阳城加强了全面规划,为中国古代前期城市建设的高峰--隋唐长安城的建设起到了先导作用。长安城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它展示了唐代的建筑技术和文化发展水平。元大都的规划吸取了春秋战国时理想都城的规划思想,而又作了因地制宜的处理,由大都城演变而成的明北京城已集中国古代都城城市规划之大成,清代在北京城远近郊区大力经营园林和离宫别馆,成就了北京城中国封建时代规划和建设的辉煌。 汉长安城 汉长安城是以秦咸阳 改造重建而来的。故秦咸 阳幸存的建设基础自然对 汉长安空间产生影响。汉 长安城位于今西安市西北 方向,有渭河流经,为配 合地形及现状,长安城形 制是不规则的斗形,东垣 平直,其余三面墙随地形 河渠曲折,充分体现了设 计师巧用地形、不拘成规、 面对现实、因地制宜的观 念及强烈的现实主义精 神。西汉长安城的总体空 间结构布局显示,因其利 用秦代遗留的建设基础, 形成“前朝后市”的格 局。以市为主,结合手工 作坊和居住闾里等聚集在城北,成为集中的经济区;城南则以宫室以主,联系相关的官署、府库及贵族达官的“甲第”形成政治区。这实质上是继承战国综合城廓分工规划概念传统的产物所形成的有组织的外廓空间结构。 长安城空间结构形态各异:宫室、市集、居住、手工作坊、礼制建筑等,这些分区在城市总体布局框架下形成。建章宫有架空复道与末央宫相通,打破了“择中立宫”的传统布局。城内五宫采用沿长安城中轴线—安门大街呈东西对列的形制来布置,与秦咸阳渭南诸宫沿中轴东西布列的方式相似。长安城实行“一城多市制”,聚集九市于城北,横门附近是长安城工商业重心,规模庞大,可渡渭河组织区域经济。长安城是按阶级,按职业组织聚居的。一般的居住地段称闾里,居住闾里的布局遵循“仕者近宫,工商近市”的传统来安排的,反映封建社

这里是老北京的“记忆”(七十二)正阳门西护城河

这里是老北京的“记忆”(七十二)正阳门西护城河 这里是老北京的“记忆” 北京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也是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早在五十多万年前,就有人类再此生息、繁衍。北京最早见于文献的名称叫做“蓟”。公元前十一世纪,蓟国是西周王朝的一个分封国。春秋中期,位于蓟国西南的另一个分封国燕国吞并了蓟,并迁都于蓟城,从这时起到秦始皇统一六国,蓟城一直是燕的都城。在此后的三千多年间,尽管朝代更迭,城名屡改,北京始终是中国北方的军事重镇和贸易中心,并逐渐成为声名显赫的国都。 老北京—正阳门西护城河 【中国著名民俗画家方砚笔下“正阳门西护城河”图】 历史上有五个封建王朝在北京建都,其中四个是东北的少数民族。来到中原后,他们都基本接受了汉人文化,同时在都城的建设上也深受汉文化的影响,充分体现了皇权至上的指导思想。在皇城内建官城,皇城外还要建大城,高大的城墙外要挖有很深的护城河,尤其是元明清各代,都是池堑三层,城规门矩。

当打开古代的北京地图,就会发现作为金、元、明、清等几个朝代都城的北京城,都无一例外地镶有一个蓝色的边框。这一蓝色边框是河流的标志,尽管时代不同、形状不一,但它们都有个同样的名字——护城河。古代城市在修筑城墙时,都要在墙外开挖护城河,它是古代城防体系的一道屏障,也叫池或濠。护城河不仅具有城市防卫功能,同时,也是防洪和排水的重要渠道。 北京的护城河,比一般城市复杂,不仅城外有,城里也有。这应与它作为几朝故都的特殊地位有关。北京现在残存的护城河,基本上是明清时期的遗留。明清时期的北京,在城市建设上就是城中套城的格局。除了有内、外城之分外,内城里还有皇城和宫城(紫禁城)。有城必有池,因此也就形成了:外城护城河、内城护城河、皇城护城河、宫城(紫禁城)护城河等多个护城河水系。据考证,明代的内外城护城河,河池距城墙20米,河面宽52米,河底距地面深5米。河帮呈垂直状,两岸河帮均用厚50公分,宽70公分的花岗岩灌白灰浆码砌。河帮上还砌有拦护用的矮河墙,护城河的河底用灰土夯实。内、外城护城河总体长约41公里左右。不过 明代护城河的风貌,到清代时就已发生了变化,不少人工构建的设施已逐渐损毁、消失。

地道老北京原来是这样子的

地道老北京原来是这样子的 这儿是北京!里九外七皇城四。外七:广渠门、广安门、左安门、右安门、东便门、西便门、永定门;内九:东直门、西直门、朝阳门、阜成门、崇文门、宣武门、德胜门、安定门、前门;皇城四:大清门、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所以北京又叫四九城,只可惜这些城门楼子早被拆的所剩无几。看了这些图片,心里很不是滋味。很多门楼,我们这代人都没见过。幸有资料片,我们才得以见到各门楼的雄姿。它们是北京城的护卫者,它们是历史的见证。可是它们回不来了,长叹一声:造孽啊!西直门:是除正阳门外规模最大的城门。是明清两代自玉泉山向皇宫送水的必经之门,有“水门”之称。城门洞顶上刻着水波纹。1969年修建地铁2号线时将西直 门城楼、箭楼等拆除,在拆除西直门城楼箭楼时,发现了埋在地下的元大都和义门瓮城遗址,上报陈伯达,指示郭沫若处理,郭到了现场无奈地说:'元大都的城门!.....都拆成这 样了,继续拆吧。'后来郭对考古学家夏鼐说,和义门拆除太可惜了。夏鼐问为什么不保呢?郭回答:我连自己都保不住了..... 德胜门:预祝得胜回朝的意思,专走兵车。德胜门箭楼是京城16个城门里唯一保留下来的“二对半”城门之一(“二对”是正阳门城楼和箭楼和东便门和一段城墙、“半”是德胜门箭楼)。

1951年国家拨款修缮。1979年,德胜门箭楼被列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0年再次进行全面修缮。1992年恢复瓮城内的真武庙。 永定门:寓意为“永远安定”。1951年北京要开拆古城墙时,林徽因与梁思成共同挺身抗争,也共同经历了打压与批判。1953年,林徽因肺病已经几乎说不出话,但为了保住永定门城楼不被拆,她曾指着北京市副市长吴晗的鼻子说:“你们拆去的是有着八百年历史的真古董...将来,你们迟早会后悔,那时你们再盖的就是假古董!...'2年后去世。一语成谶,2004年,“假古董”永定门城楼竣工。 阜城门:元称平则门,斋堂的煤车多出入此门。意思是“物阜民安”。与朝阳门东西两方遥遥相对。1953年拆除瓮城、箭楼台基,1965年修建地铁,城楼及附近城墙皆被拆除,将护城河填平为路。阜城门后来演化为地片名。 安定门:此门为出兵征战得胜而归收兵之门,取回兵安定之意。另外专走粪车。因地坛附近是北京的主要粪场。1915 年闸楼、闸门因修环城铁路被拆除。1969年城楼、箭楼、瓮城被拆除。后建成了安定门立交桥,目前是北京二环路上的一个交通节点。 东直门:走砖瓦、木材车,东直门内还设有一些木材加工厂。因此东直门又俗称“木门”。1965年拆除东直门城楼。当时梁思成坚决反对,但最后上面的方针定了。北京市委一级级

老北京的趣闻传说++

老北京的趣闻传说 在张卉妍编写的《老北京的趣闻传说》里,我们从老北京的历史典故、地名由来、名胜古迹、皇城内史、城门牌楼、王府民居、胡同坊巷、会馆故居、宗教寺院、陵墓祠堂、风味饮食、民间风俗、商业传奇、交通出行、民间工艺、方言俚语、皇宫逸事方面对老北京的前尘往事进行了详细而有趣的介绍,寓教于乐,力争用最朴实、轻松的语言将各种趣闻传说向读者娓娓道来,让读者在一种轻阅读的氛围中,既能对老北京的风土人情有个清晰了解,又能愉悦身心、达到放松的效果。 内容提要 《老北京的趣闻传说》从老北京的历史典故、地名由来、名胜古迹、皇城内史、城门牌楼、王府民居、胡同坊巷、会馆故居、陵墓祠堂、风味饮食、民间风俗、商业传奇、皇宫轶事等方面对老北京的前尘往事进行了详细有趣的介绍,让读者在一种轻阅读的氛围中对老北京的风土人情有个清晰了解。 节选 《老北京的趣闻传说》: 随着岁月的流逝,在张家湾附近依据储存的不同材料,渐渐地形成了各种厂,如皇木厂、木瓜厂、铜厂、砖厂、花板石厂等。后来,其中的皇木厂、木瓜厂和砖厂形成了居民聚落,最后发展成村庄。如今通州南部的张家湾镇,就有皇木厂村和砖厂村。这两个村子就是当年存放由京杭大运河运来修建皇城用的砖石木料的仓库。皇木厂村在

张家湾镇的北侧、土桥村的东侧,是一座有着数百年历史的古村。 关于皇木厂村,还有一个故事。 那是在永乐四年,也就是1406年,当时的工部尚书宋礼受命采集建造北京城的木材。一天,宋礼在四川发现一片金丝楠木林,砍伐后辗转运输,最后沿京杭大运河运至北京,堆放在皇木厂。永乐皇帝见了大喜,将其中最大的高达六丈有余的一棵封为“神木”,没有将它用于建筑,而是作为“镇物”供奉,成为北京五镇之一“东方之镇”,皇木厂也因此被称为神木厂。后来,清朝的乾隆皇帝亲笔题写了《神木谣》,至今神木谣碑还立在北京星海钢琴厂院内。如今的皇木厂村已经发展成市级民俗旅游村,荣获“2007北京最美的乡村”称号。不仅如此,现在皇木厂村内还留藏着大量的京杭大运河古迹古物,使皇木厂村散发出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 其实,北京城不仅营建材料是从大运河来,建城后供应北京城数十万军民的粮食,也是通过大运河运过来的。可以说,没有大运河,就没有北京城。从这个意义上说,北京城的确是从河卜“漂”来的。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世界闻名的历史古城、文化名城,荟萃了中国最灿烂的文化艺术,拥有诸多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是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这样一个拥有三千多年历史的古都,一开始就被叫作“北京”的吗?当然不是。在浩瀚的历史海洋中,这个古老的城市在不同的朝代有着不同的称谓,据大致估计,历史上的北京竟有50多个称谓,可能是世界上名称最多的城市。 有关北京的最早记载要追溯到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期。大约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13 人物描写一组 同步练习题(附答案)

13 人物描写一组 一、把下面的词语填写完整。 手()眼()精神()()()()拽顶 膀()腰()仰面()()()()淘气 二、读拼音,写汉字。 jiǎo wàn() qī fù() pò zhàn() zhī tǐ() gé jú() wú yí() shǎ zǐ() hóu lóng() 三、照样子,写词语。 红扑扑(ABB式): 转悲.为喜.(含反义词): 手疾.眼快.(含近义词): 三.抓两.挠(含数字): 四、下面下面句子的描写方法。 1.胖墩儿趁势往旁侧里一推,咕咚一声,小嘎子摔了个仰面朝天。() 2.小嘎子总想使巧招,下冷扳子,仿佛很占了上风。() 3.头不很大,圆眼,肉鼻子,两条眉很短很粗,头上永远剃得发亮;鳃上没有多余的肉,脖子可是几乎与头一边儿粗。() 4.“是吗?”小胖墩儿跳起来,立刻退后两步,一闪身脱了单褂儿,叉着腰说,“来吧,是一叉一楼,还是随便摔?”() 五、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摔跤》写的是的情景,选自的儿童小 说。 2.《他像一棵挺脱的树》选自,作者是。小说讲述 了。展示了的世态图。文中的“他”指的是。 3.《临死前的严监生》描写的是的情形,选自我国古典讽刺小说,作者。 六、课内阅读。 自此,严监生的病一日重似一日,再不回头。诸亲六眷都来问候。五个侄子穿梭的过来陪郎中弄药。到中秋已后,医家都不下药了。把管庄的家人都从乡里叫了上来。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晚间挤了一屋的人,桌上点着一盏灯。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

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再不回头:一声不倒一声: 2.用“______”画出严监生临死前的动作和神态。此时的严监生可以用一个成语概括 。 3.根据严监生临死前的动作和神态,说说他临死前会想些什么? 七、课外阅读。 范进中举(节选) 片段一:那邻居飞奔到集上,一地里寻不见;直寻到集东头,见范进抱着鸡,手里插个草标,一步一踱的,东张西望,在那里寻人买。邻居道:“范相公①,快些回去!你恭喜中了举人,报喜人挤了一屋里。”范进道是哄他,只装不听见,低着头往前走。邻居见他不理,走上来,就要夺他手里的鸡。范进道:“你夺我的鸡怎的?你又不买。” 片段二: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②!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③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众人大眼望小眼,一齐道:“原来新贵人欢喜疯了。” 注释:①相公:古代对读书人的敬称。②噫:读音yī。文言叹词,表示感慨、悲痛、叹息。③踹:读音chuài。踩,踏。 1.从文中画线的句子可以看出,这两段文字对范进的描写主要是和。A语言描写B心理描写 C动作描写 2.范进知道自己中举消息前“只装听不见,低着头往前走”,知道消息后“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运用的写法是;从范进两次“拍手”“笑”,可以看出他知道自己中举后心情非常。

北京记忆作文范文

北京记忆作文范文 曾经有人问我:“你们北京人什么样啊?” 的确,作为北京人,我被问懵了:北京人究竟什么样啊? 我依稀还记得那故宫披上银纱的样子。那是故宫角楼最可爱的时候。爸爸骑着大二八载着我一路骑过西四、西安门、白塔,到护城河边的草地。他拿出大摄像机,我便偷偷地团好一团雪,准备好,砸过去! 那周围的寂静就被我和爸爸的嬉闹打破了。之后发生了什么我就记不得了,只记得回家的路上爸爸一直在责备我。我却是傻傻的一直笑,满是开心。 我想,长在北京,不免会沾上那老北京的傻气吧。 老北京人是单纯的。 你若想找到老北京,去找找上年纪的理发师吧。每次去理发都会感到满满的北京气息。围布围好,吱吱作响的电动推子伴着亲切的北京腔就出来了:“小子最近怎么样?有没有听家长的话?”之后更是一连串的天南地北,侃侃而谈。 的确,北京自元以来为国都,是外来文化与奇珍异宝的汇聚之地。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自然也是见多识广,毫不拘束,久而久之便成了一种包容。 作为长在北京的北京人,那种“我家大门常打开”的容纳天地之心应该是有的吧。

小时候,你听过《傍晚胡同进行曲》吗?除了走街串巷的“家电回收”还听到过“叮当叮当叮当”的声音吗? 他们在我的记忆里好像就是进行曲前的银铃,叮叮叮。音乐开始! 蹬着大二八,车前的小筐里里一个小牌子,写着“磨剪子菜刀”,再堆上几块磨刀石和几块布料,后架子上夹着件蓝色工作衫。他们喊着“磨剪子嘞,戗菜刀”,“叮当叮当叮当”…… 这时候就会有老人身后追着孩子从院里出来了。 胡同可就热闹多了。卖糖葫芦的,吹糖人儿的,有时还有卖豆汁儿加焦圈儿的,都来了。吆喝声此起彼伏。有时候遛鸟儿回来的大人们,在门口寒暄几句,便进屋搓麻去了。 这下歌曲就进入了高潮:小孩子的叫喊声,二八车清亮的车铃声,吆喝声,麻将牌互相碰撞的声音交织在一起,犹如那提琴重奏,犹如那音乐团的合奏。 其中属小孩子们最活跃。在小小的胡同里,那时流行旱冰鞋。可我不会,我就求着妈妈给买自行车。在我7岁的时候我骑上了我的第一辆自行车。他们要跟我比赛从胡同西口“骑”到胡同东口。 当然,我总是赢。 他们总是说我耍赖。在争吵声中、长辈们的劝说和安慰声中,他们又来向我挑战了。那时候,真是无尽的开心。 后来由于一些变故,我们搬进了楼房。胡同里的多了新成员——汽车。这时,胡同进行曲就好像进入了尾声。鼓和锣已经打响了。

老北京话大全

A 碍事儿:不方便 暗门子:暗娼 熬鹰:也做熬大鹰,不得已而彻夜不能睡眠。主要跟当时人喜欢玩鹰有关,因为鹰习性凶猛,刚捉回来后不让鹰睡觉,一连几天,鹰的野性被消磨 B 拔塞子:指放屁 白斋:白吃白喝的意思 不开面儿:不给人留情面 迸磁儿:闹别扭 棒棰:外行 半熟脸儿:有些面熟 把得紧:控制的紧。“谁的钱都把得特紧” 不老少:表示多“还真不老少” 倍儿:特别、非常的意思。“那楼倍儿高” 办:解决 不论(音lin ):不管不顾 甭:不用 棒棰:外行 闭了眼:死亡 拔谱儿:挺胸,扬眉吐气的样子,也表示强硬蛮横的态度 扳杠:固执己见,纠缠不清 拌蒜:因累或多饮,行走艰难 变着方儿:想尽各种办法“变着方儿给我找事” 不得劲儿:不是滋味。得,dêi ,三声“这些天老觉着不得劲儿”

拔份儿:高人一筹 掰:断交“那人是个二百五,我早就跟他掰了” 板儿爷:骑三*车的人 傍:依靠“傍大款” 暴:过量“ 昨天有人请客,暴搓一顿” 倍儿:很,非常“我们俩倍儿瓷” 不吝:不在乎“这人什么都不吝” 八竿子打不着:关系疏远“我跟他八竿子打不着” 白霍:说话不着边际“没事尽瞎白霍” C 菜了:完了。“死菜了” 慈悲心地善良 搓火儿:生气、憋气。例:“今儿这事儿,真让人搓火儿。” 成心:存心,故意。“你不是成心吗” 吃挂落儿:错误地受到牵连。“我也知道设若我不肯笑,她也得吃挂落” 处窝子:见人不敢说话 彩儿:精彩“语言上得有彩儿” 残:残废“手都写残了” 操蛋:没有起色、出息,没有良心 cei (左卒右瓦):打败“还是不是让人给cei 了” 蹭:不花钱的享受“蹭饭、蹭吃蹭喝” 叉:交通混乱堵塞“路都叉上了” 抄:碰巧“你可算抄上了” 趁:拥有“别看他不起眼,趁好几百万” 攒:编写“刚攒了个本子” 撮:吃饭“今天去撮海鲜”

北京城的“里九外七皇城四”,“九门八典一口钟”。

话说北京城的“里九外七皇城四” 在老北京人中,有两句顺口溜,即“里九外七皇城四”,“九门八典一口钟”。 在我小的时候,这是人人皆知的两句顺口溜。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很少能听见有人念叨了。那么,何谓北京城的“里九外七皇城四,九门八典一口钟”又指的是什么? 人们习惯把北京称作北京城。因为北京的历史上,确确实实有城。城外的河叫“护城河”。 北京历史上不但有城,而且是三层城。三层城外都有“护城河”。这就是顺口溜说的第一句,“里九外七皇城四”这“里九”是说北京的里城,有九个城门。“里”,是指里城。“九”是说北京的里城有九个城门。这九个城门是:朝阳门,东直门,安定门,德胜门,西直门,阜成门,宣武门,正阳门,崇文门。“外七”指的是外城有七个门。这七个城门是:东便门,广渠门,左安门,永定门,西便门,广安门,右安门。“皇城四”说的是皇城有四个门。这四个门是:天安门,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 另外,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和平门”,“复兴门”,“建国门”,是北京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门!事情是这样的,民国十五年,因交通需要,在宣武门和正阳门之间,扒开城墙,开了一个门,起名叫“和平门”日本侵略北京时期,又开了“复兴门”和“建国门” 1968年,文革期间,因战备需要,把北京城,拆了。在城墙原址下,修了一期环城地铁,在地上,修了二环路。在城门的原址,城门作为地名,全保留下来了。

据史料记载,北京和北京城,修建于明成祖永乐五年。从公元1407年,永乐大帝开使北京和北京城的修建,到1420年,即永乐十八年完工。历时十三年。 与里城有关的几个名词:1前三门,2四九城,3九门提督。 1、前三门 明永乐十八年,北京城修好后,周长有四十里,设九个门。明灭亡后,满清入主北京,北京三层城,清朝全部按原样保留,只改动了几个城门的名子。 北京的里城,是四四方方的一座城。里城的懂,西,北三面,各两个门,共六个门。唯独南面设三个门。即:崇文门,正阳门,宣武门。俗称前三门。在前三门中,正阳门居中,俗称前门。南面三个门,再加东,西,北三面的六个门,共九个门。这也体现古代九为大的思想。 2、四九城 四九城,就是指北京,或北京城。四九城,从字面上说的是,皇城的四个门,内城的九个门。在我小的时候,真正的老北京,还不说北京,就说四九城。去年,电视剧《乔家大院》热播,演到乔致庸来北京开票号,他说:“名天到四角城去转转”底下字幕写的是“四角城”,我一眼就看出剧中工作人员不懂这句话,哪来的“四角城”从未听说过。 3、九门提督 “九门提督”是个官名。“九门提督”按今天的话说,就是卫戍司令。“九门提督”权力很大,是带兵的武将,还有行政权。雍正皇帝的舅舅隆科多,就当过“九门提督”。这个名词在电视剧中常出现。 今天,北京城早已不是昔日的北京了。光现代化的立交桥就300多座。有些立交桥,我坐车上去照样犯晕。 何谓北京城的“九门八典一口钟”? “九门八典一口钟”,这句话说的是什么事物呢?其实这句话说的是北京明,清时代的报时和报时工具,以及报时形式。现在还有一些人,把时间称为“钟点”就是来源于此。其实,“钟点”是两个事物。“钟”是“钟”,“点”是“点”﹙在史料里,叫点,典都有﹚ 说一说数字“九” “九门”,就是指里城的九个城门。北京城是四四方方的一座城,周长40华里。为什么有九个门?为什么城门是单数?原因就出在前三门上。北京城东,西,北三面各有两个城门,唯独南面设三个城门。一是因为设一个地为独特的正阳门。二是因为在当时,数字里,九为大。我们知道,数字分奇数和偶数。我国古代,把奇数“九”视为奇数最大。把“十二”视为偶数最大。把九乘十二的积,即一百零八,视为数的最大。这一思想,在古典文学里常有表现。我举几个例子:《水滸传》里有一百零八将。穆桂英大破天门一百零八阵。数字用得最多的属《西游记》。师徒四人历经了九九八十一难,孙悟空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3课《人物描写一组》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3 课《人物描写一组》课文原文及教案 【导语】《人物描写一组》这篇课文是由三篇独立的片段组成的,《摔跤》《他像一棵挺脱的树》《两茎灯草》,并且三篇短文都选自名著。这三个片段分别描写了小嘎子、祥子、严监生三个人物形象,而每一个片段,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侧重点又不尽相同。WTT为大家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摔跤 “要不——摔跤。” “是吗?”小胖墩儿跳起来,立刻退后两步,一闪身脱了单褂儿,叉着腰说,“来吧,是一叉一搂的,还是随便摔?” 小嘎子在家里跟人摔跤,一向仗着手疾眼快,从不单凭力气,自然不跟他一叉一搂。俩人把“枪”和“鞭”放在门墩上,各自虎势儿一站,公鸡鹐架似的对起阵来。起初,小嘎子精神抖擞,欺负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围着他猴儿似的蹦来蹦去,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仿佛很占了上风。可是小胖墩儿也是个摔跤的惯手,塌着腰,合了裆,鼓着眼珠子,不露一点儿破绽。两人走马灯似的转了三四圈,终于三抓两挠,揪在了一起。这一来,小嘎子可上了当:小胖墩儿膀大腰粗,一身牛劲儿,任你怎样推拉拽顶,硬是扳不动他。小嘎子已有些沉不住气,刚想用脚腕子去钩他的腿,不料反给他把脚别住了。胖墩儿趁势往旁侧里一推,咕咚一声,小嘎子摔了个仰面朝天。 ①本文选自《小兵张嘎》,作者徐光耀。小说讲述了小嘎子在老锺叔、老罗叔、区队长、 奶奶的引导下,成为一位名副其实的八路军战士的过程。本文所选片段写的是小嘎子和小胖墩儿比赛摔跤的情景。 他像一棵挺脱的树

他的身量与筋肉都发展到年岁前边去了。二十来岁,他已经很大很高,虽然肢体还没被年月铸成一定的格局,可是已经像个成人了——一个脸上身上都带出天真淘气的样子的大人。看着那高等的车夫,他计划着怎样杀进他的腰去,好更显出他的铁扇面似的胸,与直硬的背;扭头看看自己的肩,多么宽,多么威严!杀好了腰,再穿上肥腿的白裤,裤脚用鸡肠子带儿系住,露出那对“出号”的大脚!是的,他无疑的可以成为最出色的车夫,傻子似的他自己笑了。 他没有什么模样,使他可爱的是脸上的精神。头不很大,圆眼,肉鼻子,两条眉很短很粗,头上永远剃得发亮;腮上没有多余的肉,脖子可是几乎与头一边儿粗;脸上永远红扑扑的,特别亮的是颧骨与右耳之间一块不小的疤——小时候在树下睡觉,被驴啃了一口。他不甚注意他的模样,他爱自己的脸正如同他爱自己的身体,都那么结实硬棒,他把脸仿佛算在四肢之内,只要硬棒就好。是的,到城里以后,他还能头朝下,倒着立半天。这样立着,他觉得,他就很像一棵树,上下没有一个地方不挺脱的。 ①本文选自《骆驼祥子》,作者老舍。小说讲述了普通人力车夫祥子的一生,展示了一幅具有老北京风情的世态图。本文所选片段中的“他”就是指祥子。 ②[杀进他的腰]把他的腰勒得细一些。 两茎灯草自此,严监生的病一日重似一日,再不回头。诸亲六眷都来问候。五个侄子穿梭的过来陪郎中弄药。到中秋已后,医家都不下药了。把管庄的家人都从乡里叫了上来。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晚间挤了一屋的人,桌上点着一盏灯。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得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记念。”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走近上前道:“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能知道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 说罢,忙走去 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中文基本记忆法(中国记忆力训练网)

中文基本记忆法横空出世--— 解决国人的数字编码难题!!! [说明]本贴原发于“快速记忆的原理与方法”中(原名:《汉语拼音之声母与数字对照规则》),蒙张教主海洋先生厚爱,已被加精(真是开心啊)。更有版主阿峰提议放在“原创记忆体系”给大家共享,唔,有道理。所以就利用今天周日上午的时间修订一番,补充了部分核心的内容,好让大家更为有效地使用。 英文的基本记忆法于十七世纪中叶由斯坦尼斯劳斯.明克.冯.文申引入以来,已经被人们不断改进和使用了300多年。这种方法的基本概念是,用发辅音的字母作为编码来代替0~9等十个数字。 最近两年来,记忆力培训开始被国人所重视,但是市面上所有关于记忆的书籍,只要是涉及数字转码者,几乎是照无例外地照搬这套原产于西方,也只适用于英文语言环境的英文数字转码体系,不光是凯文都迪,包括戴维思都是(还有《五分钟成为记忆王》等书籍,一整个天下文章一大抄,想来都郁闷透顶)。所以,几乎所有的中国人,因为英文不太纯熟,都玩不转这套西方的转码系统。 “洋为中用”是偶本人一贯的学习原则,所以从前天冬天初次接触到凯文.都迪的《魔术记忆》时,就立志为中国人发明出一套汉化的编码。 在本网站和牛族基地里,也看到许多记忆发烧友对《中文版的基本记忆法》的渴

求,所以本人借用中国记忆力训练网这个平台,将自己近一年来的工作成果奉献给大家分享。 本人祖辈姓王,网名“纳闷王”,可理解为“No1”或“数字王”,来源于三槐王氏。仿牛头兄的做法,故命名为“王氏中文数字转码法”,各位网友尽可拷贝使用,不限量转发,但请维护本人的冠名权。这个要求不算过分吧。 (一)编码规则--汉语拼音声母与数字的对应关系 中文声母包括: BPMF—DTNL—GKH—JQX—ZCSR—YW 由于南方地区的人士对卷舌音严重不支持,所以本编码将平舌音和卷舌音混为一体来对待,指定Z=ZH,C=CH,S=SH。如此刚好20个声母,分两组每组10个,分配给0~9十个数字,老祖宗苍颉造字时,真替咱后代想得周到啊。 数字0 1 2 3 4 5 6 7 8 9 声母一 D Y Z M S W L Q B J 声母二 C T R K P H N F X G 特殊码 非以Y和W开头的其他韵母字,如耳,鹅,阿,噢等,一律转码为0。 (二)编码说明 A)以上“声母一”除0,2,3之拼音有调整外,其余七个均保留了汉语拼音的原码。0对应“洞(D)”,2对应Z(Zh),3对应M,皆为象形,有助于快速转换。此编码建议各位参照使用。 B)“声母二”之编码规则如下:

老北京风情泥塑-工艺流程

项目:老北京风情泥塑 类别:传统美术-泥塑 地区:北京 老北京风情泥塑——工艺流程 泥塑这门艺术是我国一种古老常见的民间艺术形式。它是以泥土为原料。以手工捏制而成。有素色泥塑和彩色泥塑之分。主要从人物、动物为主要题材。不同时期的泥塑体现不同的社会面貌,具有时代和地域特征的风土人情。 老北京风情泥塑工艺流程概述 第一步:准备原泥,包括采集粘土、粉碎粘土、去渣、水洗、澄浆、二次去渣、排水、揉泥,再经过捶打、摔泥、揉泥等方法使泥熟化,罩上湿布保湿储存等工序,制成原泥料以备泥塑之用。 第二步:泥塑制作,包括雕、塑、捏、挤、压、刮等,是制作泥塑的主要工序。 第三步:后期完成,包括修改、磨光、窨晾干、防水处理等,是泥塑雕塑的后期完成阶段。 老北京风情泥塑工艺流程 第一步:准备原泥 1.采集粘土 首先到京东高山采集泥塑主料红粘土。 图1采集京东高山红粘土

图2粘土 2.粉碎粘土: 图3粉碎粘土 图4粘土装桶图5加水

3.去渣 图6去渣 图7去渣后 图8加一些水性粘合剂

图9若干了可再喷一些水 4.揉泥 图10像揉面一样和泥 5.捶打、摔泥 接下来,再经过一段时间的捶打、摔泥、揉泥等方法使泥熟化,这样可增强泥可塑性。

图11用木棒捶打 图12摔泥6.制成原泥

图13摔打后原泥表面光滑 之后,根据泥塑作品时不同部位的特殊需要,还要加入“沙”、“麻丝”、“纤维物”、“水性粘合物”、“软骨架麻绳”等。这能使作品坚固持久,不易破碎,易于保存收藏。 图14加入“沙”、“麻丝”、“纤维物”、“水性粘合物”、“软骨架麻绳”等 第二步:泥塑制作 泥塑的制作从概念上说:是“加”、“减”法。 它是利用一些工具将一块和好的泥,运用“雕”、“塑”、“捏”、“挤”、“压”、“刮”等手法塑造出各种形象。 1.捏:

60年代北京报纸记忆

60年代北京报纸记忆 “看报,看报!人民日报,北京日报!”一清早儿,听见这吆喝声,京城的老百姓都知道,当天的新报纸上市了。想当年北京前门大栅栏一带,一个蓄着长胡子卖报者浑厚的吆喝声,曾吸引来多少老读者买报,又给人们留下多少挥之不去的印象。 说起20世纪60年代,从初期开始的三年自然灾害、苏联专家的撤退,到国民经济的衰退以及社会政治生活的一些不正常,国家那段时间遭受了不小的波折。“文化大革命”之前的1964年,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5周年,排演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并且拍成了电影。看过这部电影的观众都会记得,片头有一段观众入场的镜头,人们的精神面貌和衣着服饰都有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社会真是蒸蒸日上了。别的不说,仅就报纸而言,最明显的是停刊减版的现象大为减少,像《人民日报》都曾经每天只出四版,《北京晚报》周一停刊一期,为什么?因为纸不够用。 到上世纪60年代中期,报纸出版基本正常了,内容也越来越活泼,像《中国青年报》有一年春节还出过四色套印的彩色报,开了多色印报的先河。当时普通人家里基本没有电视机,小半导体收音机也是稀罕物,人们要想了解国内外大事,报纸是最主要的渠道,权威性也强。但要想在邮局订一份报纸,限于印量,有的报纸必须凭订阅证,而即便真能订上,整订一份大报全年也得小20块钱,不是小数,所以不少人习惯于零买报纸。 当时报纸零售品种不是很多,不像现在,时事政治、体育文艺、生活知识、天文地理,琳琅满目,应有尽有,主要也就是《人民日报》、《北京日报》、《光明日报》、《大公报》、《体育报》、《北京晚报》、《广播节目报》这些。中小学生看的《中国少年报》、《新少年报》基本上都要在学校集体订阅、分发,街上很少零售。当年最神秘的就是《参考消息》,像秘密文件一样,领导才能看,最起码也得是国家正式干部,多少人只闻其声,不见其影。也难怪,《参考消息》都是选登境外大通讯社的消息,按当时的说法,就是美帝、苏修、资本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通讯社的新闻,加上原汁原味刊登,哪能随便流传出去?谁能想到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