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初陆贾的政治伦理思想
《陆贾与贾谊过秦思想比较研究》范文

《陆贾与贾谊过秦思想比较研究》篇一一、引言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陆贾与贾谊都是重要的思想家和政治家。
他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和立场出发,对秦朝的兴衰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本文旨在通过对陆贾与贾谊的过秦思想进行比较研究,探讨两者之间的异同点,并进一步分析其思想内涵及其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影响。
二、陆贾的过秦思想陆贾,汉初名儒,他的过秦思想主要体现在《新语》一书中。
陆贾认为秦朝之所以灭亡,主要是因为过于依赖法家思想,实行严刑峻法,民不聊生。
他认为应该回归到以德治国的思想,以仁义为本,强调君主的道德修养和教化作用。
三、贾谊的过秦思想贾谊是汉朝初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其过秦思想也颇有见地。
贾谊认为秦朝的灭亡并非单纯因为法家思想的过度使用,而是因为秦朝未能处理好与民的关系,缺乏仁爱之心。
他主张以仁义为本,但同时也强调法制的必要性,认为应该将德治与法治相结合。
四、陆贾与贾谊过秦思想的比较(一)相同点1. 两者都认为秦朝的灭亡与过度使用法家思想有关,都强调了德治的重要性。
2. 两者都主张君主的道德修养和教化作用对于国家治理至关重要。
(二)不同点1. 陆贾更加强调德治的重要性,认为应该以德治为主,法治为辅。
而贾谊则认为德治与法治应该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2. 陆贾在批判秦朝时,更多地从民本的角度出发,认为秦朝的严刑峻法导致民不聊生。
而贾谊则更注重从君道的角度出发,强调君主应具备仁爱之心,以德治国。
五、思想内涵及其影响陆贾与贾谊的过秦思想都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
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以德治国的理念,对于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他们的思想也提醒后世统治者要关注民生,注重君主的道德修养和教化作用,以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六、结论通过对陆贾与贾谊的过秦思想进行比较研究,我们可以看出两者在思想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异同点。
虽然他们都认为秦朝的灭亡与过度使用法家思想有关,但在具体实施上存在差异。
陆贾更强调德治的重要性,而贾谊则认为德治与法治应相辅相成。
陆贾的“无为”观及思想史意义

2014年第1期(总第132期)/一月号现代哲学MODERNPHILOSOPHYNo 12014/GeneralNo 132/January陆贾的“无为”观及思想史意义徐平华【摘要】长期以来,绝大多数学者认为汉初“无为”政治源自黄老道家,而陆贾的“无为”“有启文景萧曹之治者”,理所当然属于黄老道家。
其实,其“无为”是以儒家“道德导向无为”为主干,以道家“自然无为”、法家“法术势无为”为补充。
这为重新审视汉初“无为”政治的思想渊源及儒学在其中的地位提供了新视角。
汉初“无为”是道、儒、法三家“以秦为鉴”提出的相似治国之策,故“文景之治”仅仅归功于黄老道家显然不妥,儒家也起了重要作用。
同样,汉初儒学也并非学界通常所认为的处于在野地位,而是早已开始和王权结盟,“独尊儒术”只不过是二者结盟水到渠成的最终结果。
【关键词】陆贾;无为;思想史意义中图分类号:B234 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60(2014)01-0108-07 “无为”是汉初的主流思潮,陆贾又是其重要代表,且“有启文景萧曹之治者”。
长期以来,绝大多数学者认为汉初“无为”政治源自黄老道家,陆贾的“无为”理所当然属于道家。
这并不确切。
厘清陆贾“无为”的思想渊源及属性,对重新审视汉初“无为”政治的思想渊源及儒学在汉初政治中的地位,有着重要价值。
一、以儒家“道德导向无为”为主干绝大多数学者认为陆贾的“无为”思想属于道家。
徐复观说:“他把儒家的仁义与道家的无为之教,结合在一起,开两汉儒道并行互用的学风。
”①孙次舟指出:“然今本《新语》有《无为》一篇。
无为者,道家之说也。
”②熊铁基说:“我们又认为,以道为指导思想,把‘道法自然’的思想创造性地用之于人生和政治,是新道家的主要特点(参见《从〈吕氏春秋〉到〈淮南子〉》),《新语》正是有这样的特点。
”③萧?父说:“陆贾《新语》所提供的以道兼儒的‘无为’原则,虽尚粗浅而未形成明确体系,但符合形势需要,反映了时代思潮。
汉初思想家群体德治思想归属论文

浅析汉初思想家群体德治思想归属【摘要】汉初思想家群体在总结秦灭亡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的治国思想和治国方略。
所以,对于这一段历史的理顺,不仅有益于加深我们对汉初思想的了解,而且对于学习研究我国当今的政治政策、研究现代社会的德治与法治也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德治汉初思想家贾谊陆贾汉初时,刚刚结束一场浩劫,人民生活贫困,社会格局动荡不安,这时需要有一种政策来安抚民众,而儒家学说的仁爱方面恰好可以填补这样的空白。
在儒家思想中,每一位代表都认为民为君本,认为君主应该推行仁政,应该爱民如子,这样一种理论在当时是有很好的安抚民心的作用的。
刘邦出身草莽,他亲自见证秦的灭亡,所以他对人民的处境有深刻体会。
也正是因为如此,在陆贾以秦灭、周兴等历史经验来向他说明儒学仁政的重要性时,他才会欣然接受,并摒弃了对儒生的厌恶。
儒家两位代表人物孟子、荀子都提出富民的主张,他们认为只有让人民远离疾苦,吃饱穿暖,社会才会稳定。
针对这一点,他们提出了很多具体措施,在汉初,有利于恢复经济发展。
他们都提倡轻徭薄赋,减轻人民的压力,但是并不是要求统治者一点都不收取,只是控制在人民所能接受的范围之内,在汉初动荡的社会环境里这样既可以使民心向上,又可以恢复经济发展,增强国力。
另外,他们还提出了不耽误农时的主张,让人民可以安心劳作,发展农业。
儒家学说的这种爱民富民的说法,直接带来的结果就是农业发展、国库充裕、人民安居乐业、社会长治久安。
所以说,汉初思想家群体提出以德治国,休养生息,将儒家的德治经济理论应用到实践中,是有绝对的必要性和合理性的。
曾经不可一世的秦王朝,经历了两代后被“瓮牖绳枢”的陈胜、吴广起义而很快被推翻。
这一事实使西汉初年的思想家们受到极大的震动,因此他们对早期儒家所持的“民本”观也就有了更切实的感受。
这在思想理论的构建上的表现,就是反复强调在统治中以民为本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贾谊在《新书·大政》篇中明确指出:“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夫民者,万世之本也,不可欺”。
《陆贾与贾谊过秦思想比较研究》范文

《陆贾与贾谊过秦思想比较研究》篇一一、引言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陆贾与贾谊都是重要的思想家和政治家。
他们生活在秦朝末年至汉初的时期,都深受当时社会变革的影响,并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政治思想和哲学观点。
特别是他们对秦朝的兴衰有着深刻的思考和评价,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本文将深入探讨陆贾与贾谊的过秦思想,并进行比较研究。
二、陆贾的过秦思想陆贾,字子文,楚国丹阳人,是汉初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和文化学者。
他的过秦思想主要体现在对秦朝的批判和对儒家思想的复兴上。
陆贾认为秦朝的灭亡是由于其暴政所致。
他指出,秦朝崇尚法家思想,实行严刑峻法,导致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
此外,他还批评了秦朝的焚书坑儒政策,认为这是对文化传统的破坏。
因此,陆贾主张恢复儒家思想,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以德治民,以礼治国。
三、贾谊的过秦思想贾谊,字子厚,洛阳人,是汉初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哲学家。
他的过秦思想主要表现在对秦朝政治、文化和道德的反思上。
贾谊认为秦朝的灭亡是由于其政治、文化和道德的败坏。
他指出,秦朝崇尚武力,忽视道德教化,导致社会风气败坏。
此外,他还批评了秦朝的法律制度过于严酷,缺乏人文关怀。
因此,贾谊主张以德治国,重视道德教化,提高人民的道德水平。
四、陆贾与贾谊过秦思想的比较陆贾与贾谊的过秦思想有着许多相似之处,但也存在一些差异。
相似之处在于,他们都认为秦朝的灭亡是由于其政治、文化和道德的败坏所致。
他们都反对暴政和严刑峻法,主张以德治国,重视道德教化。
此外,他们都认为应该尊重传统文化,保护文化传承。
不同之处在于,陆贾更侧重于对儒家思想的复兴和对文化的保护。
他认为只有恢复儒家思想,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而贾谊则更注重政治和道德的统一,他主张通过提高人民的道德水平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此外,贾谊还强调了文学艺术在社会中的作用,认为文学艺术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道德水平。
五、结论通过对陆贾与贾谊过秦思想的比较研究,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在思想上的共同点和差异。
陆贾“新无为”论探析——论汉初新儒家的援道入儒思想

陆贾“新无为”论探析——论汉初新儒家的援道入儒思想
李禹阶
【期刊名称】《中华文化论坛》
【年(卷),期】2003()1
【摘要】本文对汉初陆贾的“无为”论思想进行了研究。
认为陆贾“无为”论是
在总结秦亡教训上的一种以道入儒的思想学说,其基本内容是以儒学“仁”、“礼”为纲,以道家为表,儒学为里;“无为”为用,“仁治”为体,而融合儒道两家,将儒家“仁义”思想赋予了新的内涵。
本文还研究了陆贾“无为”思想的孟、荀思想的渊源及对汉代大一统政治学说的影响。
【总页数】4页(P149-152)
【关键词】陆贾;无为论;援道入儒
【作者】李禹阶
【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34.1
【相关文献】
1.李翱人性论思想的理论特质(下)——"援佛、道入儒以反佛、道的人性论" [J],
姜赛飞
2.李翱人性论思想的理论特质(下)——“援佛、道入儒以反佛、道的人性论” [J], 姜赛飞
3.陆贾新儒学的文化独尊思想--兼论儒家文化思想上的独尊性与唯我性 [J], 李禹阶
4.北宋庆历名僧援儒入佛新内涵及其思想史意义 [J], 汪国林
5.从《淮南子》对"无为"的新诠释看汉初道家的思想转向 [J], 余铭;陈小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陆贾简介,名人故事

精心整理
陆贾简介,名人故事
陆贾个人资料
本名:陆贾
性别:男
民族:汉族
国籍:西汉
西汉前期的统治思想奠立了一个基本模式。
陆贾生平简介
陆贾,汉初政论家。
楚人。
早年随刘邦平定天下,有辩士之称,曾任太中大夫。
陆贾主要活动于汉高祖刘邦、吕后、文帝之世。
他曾两次受命出使南越,说服尉佗接受汉朝所赐予的南越王印,去帝制、黄屋左纛,归附汉朝。
吕后称制时,大封诸
精心整理
吕为王。
陆贾称病免归,置田产于好畴(今陕西乾县东)。
他劝说丞相陈平结交太尉周勃,联络大臣和刘氏宗室王侯,及时平定诸吕之乱,并迎立文帝。
陆贾作为政论家,为西汉王朝的封建统治提供了思想武器。
刘邦即位之初,以“马上得天下”,骄矜自持,重武力,轻《诗》、《书》。
陆贾向刘邦提出“逆取顺守,文武并用”的统治方略,倡导儒学,“行仁义,法先圣”,同时辅以黄老“无为而治”。
---来源网络,仅供分享学习2/2。
《陆贾与贾谊过秦思想比较研究》范文
《陆贾与贾谊过秦思想比较研究》篇一一、引言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陆贾与贾谊都是重要的思想家和政治家。
他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和立场出发,对秦朝的兴衰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本文旨在通过对陆贾与贾谊的过秦思想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其异同点,并探讨其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影响。
二、陆贾的过秦思想陆贾,字子渊,是西汉初期的著名学者和政治家。
他的过秦思想主要体现在对秦朝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批判和反思。
首先,陆贾认为秦朝的灭亡是由于其政治上的暴虐和专制。
他指出,秦始皇焚书坑儒、强征暴敛、滥用民力等行为,使得百姓生活困苦,社会矛盾激化。
这些行为导致了民心的背离,最终导致了秦朝的灭亡。
其次,陆贾认为秦朝的兴衰与其经济政策有关。
他指出,秦朝实行的重农抑商政策,使得商业发展受到限制,社会财富分配不均。
这种政策导致了社会矛盾的加剧,也为秦朝的灭亡埋下了隐患。
三、贾谊的过秦思想贾谊,字子厚,是西汉初期的文学家和政治家。
他的过秦思想主要表现在对秦朝政治体制、道德教化等方面的反思。
贾谊认为,秦朝的灭亡是由于其政治体制的缺陷。
他指出,秦朝实行的严刑峻法、高度集权等政治体制,使得百姓生活在恐惧之中,社会缺乏道德教化。
这种政治体制导致了人心的涣散,最终导致了秦朝的灭亡。
此外,贾谊还强调了道德教化在政治中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国家的兴衰与其道德水平密切相关。
如果一个国家缺乏道德教化,那么这个国家就难以长久地存在下去。
四、陆贾与贾谊过秦思想的比较陆贾与贾谊的过秦思想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但也存在一些差异。
相似之处在于,他们都认为秦朝的灭亡是由于政治上的暴虐和专制,以及经济政策的不合理。
他们都反思了秦朝的政治体制和政策,认为这些是导致秦朝灭亡的重要原因。
不同之处在于,陆贾更侧重于对秦朝政治、经济方面的批判和反思,而贾谊则更注重对道德教化的强调。
此外,在对待封建制度的态度上,两人也存在差异。
陆贾并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封建制度的主张,而贾谊则主张进行一系列改革以优化封建制度。
浅析西汉前期贾谊的思想及其影响
浅析西汉前期贾谊的主要思想及其影响贾谊是中国历史舞台上一颗耀眼的彗星。
贾谊一生只有三十三个春秋,其在政治舞台上如彗星一样迅速陨落,然而却在当时和以后的历史中留下永远的光辉。
贾谊以其过人的智慧,在政治、思想、文学、哲学等方面留下了诸多有预见性和开拓性的建议和改革,这无疑对当时的社会政治、思想、文化以及后代的历史进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年少好学,通诸家之言。
贾谊,雒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书属文称于郡中。
河南守吴公闻其秀材,召置门下,甚幸爱。
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尝学事焉,征以为廷尉。
廷尉乃言谊年少,颇通诸家之书。
文帝召以为博士。
是时,谊年二十余,最为少①”。
贾谊少年时代便博览群书,从荀子再传弟子吴公,对儒家经典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另外跟随张苍学《左氏传》,以加冠之年登博士之列,可谓是少年得志。
初出茅庐,意气风发。
贾谊在河南守吴公门下的四年,正是吕后掌权的时期,前180年吕后死,陈平,周勃诛杀吕产,吕禄等诸吕的叛乱,拥护代王刘恒为帝,即汉文帝。
史称汉文帝“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车骑服御无增益,有不便辄驰以利民。
………专务以德化民②。
”文帝初立,积极网络天下人才,加之吴公和张苍联合起来推荐。
贾谊出任博士没有辜负老师们对他的厚望,初出茅庐,议论风发。
“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
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
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③。
”人生得意,为人所羡。
汉文帝初期贾谊在政治上的得势,为其思想的形成和部分主张的实现提供了前提。
分析贾谊的思想及其主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主要方面:一是:礼法结合,以礼为主的礼制思想;二是:以民为本的仁政思想;三是:政治上主张大一统和中央集权;四是:主张以农为本的经济思想。
以上几个方面是贾谊思想的主要方面,其在哲学,文学,教育领域的思想及成就,在此不再细说。
一、礼法结合,突出礼制的思想。
以礼治国是贾谊政治思想的鲜明特色,然而贾谊的这种礼制思想又不同于先秦时期的礼制思想,他主张在不废除法治的前提下,把法家的一些思想吸收到自己的礼治思想中来,以此丰富和发展了先秦时期儒家的礼治思想。
陆贾的“无为”观及思想史意义
权 ,因而主张以专制手段来达到无为而治;儒家 所理解 的最小是 ‘ 为政 以德 ’ ,因而 主张 以道德
导 向来达 到无 为 而治 。 ” 所谓道家 “ 无为 ” ,即
父说 :“ 陆贾 《 新语》 所提供 的以道兼儒 的 ‘ 无
本文 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 学项 目 ( 1 0 Y Z C 7 6 0 0 8 4) 、广 东省教 育厅 项 目 ( 2 0 1 1 Z Z 0 1 7 ) 的阶段性成果 。 作者简介 :徐 平华 ,湖南耒阳人 ,( 广州 5 1 0 0 6 )广 州美术学院思政部副教授 。 ① 徐 复观 :《 两汉思想史》 第 2卷 ,台北:台湾学生书局 ,2 0 0 0年,第 1 0 1页。
静 无事 、不扰 民是 核 心 内容 ,即老 子所 说 “ 我无
事 ,而 民自富” (《 老子 ・ 五十七章》 ①) ;“ 道法
自然 ” 、按 治 道 规 律 办事 是 本 源 和 前 提 ,如 老 子 说 “ 人 法 地 ,地 法 天 ,天 法 道 ,道 法 自 然 ”
纵观 《 新语》 ,主 旨是 “ 治 以道德 为上 ,行
页。
1 08
陆贾 的 “ 无为 ”观及思想史意义
主张 “ 道 法 自然 ” ,遵 循 治 道 规 律 来 实 现 无 为而
德 ;前 者有 为 的内 容 为人 主运 用 “ 无为”权术 、 驭御 群 臣 ,后 者 则 为 加 强 道 德 修 养 ,为 臣 民 楷
模。
治, 故本文将其概括 为 “ 自然无为” 。其 中,清
②
⑧
孙次舟 :《 论 陆贾 ( 新语 )的真伪 》 ,《 古 史辨》 第 6册,上海:上海古籍 出版社 ,1 9 8 2 年 ,第 1 2 0页。
论陆贾《新语》治道思想的哲学基础
论陆贾《新语》治道思想的哲学基础作者:范国增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6年第40期陆贾《新语》是一部汉初的政论文,共计十二篇,是针对汉初的社会情况提出的一套治理国家的思想,亦是治道思想。
通篇深入浅出,连以刘邦为首的一群草莽英雄都能很好地理解。
《新语》所提出的治道思想,不但对贾谊、董仲舒有重大的影响,还是中国传统治道思想成型时期的重要著作。
在某种意义上说,《新语》所表达的治道思想影响了中国二千多年的统治时期。
《新语·道基》云:礼义不行……以匡衰乱,天人合策,原道悉备,智者达其心,百工穷其巧,乃调之以管弦丝竹之音,设钟鼓歌舞之乐,以节奢侈,正风俗,通文雅。
这里提到的“天人合策”陆贾《新语》论治道的哲学基础,也是陆贾认为治理国家的合理性、合法性之所在。
只有做到了天人合策,才具备治理国家的基础和前提。
天人合策,王利器在给《新语》作注时引张銑注《文选》云:“天人,谓天意人事也。
”陆贾认为行政行为应该顺应天意、天道。
否则,就会遭到天的责罚。
陆贾的这种天人合策后来被董仲舒继承并发展,极大影响了汉代的政治实践。
陆贾在对这个为治基础进行论述时,经过了“道—仁义—德”这三个阶段,首先明确“道”的含义,再进一步说明仁义和德就是道的具体,仁义是天道的外在性表现,德是天道的内在性表现。
这样,道、仁义、德实际上就构成了一种三位一体的关系。
一、“道”论“道”,是《新语》最为重要的概念,也是《新语》论治的开端。
《新语》中各处的“道”的意思不尽相同,但从中可以梳理出陆贾的“道”内涵地包括了“天道”与“人道”。
《新语》开篇言:传曰:“天生万物,以地养之,圣人成之。
”功德参合,而道术生焉。
这句话点明了天道与人道概念。
天道与人道的功德参合,才有治理的“道术”。
《道基》对“天道”有这样的论述。
故曰:张日月,列星辰,序四时,调阴阳,布气治性,次置五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阳生雷电,阴成霜雪,养育群生,一茂一亡,润之以风雨,曝之以日光,温之以节气,降之以殒霜,位之以众星,制之以斗衡,苞之以六合,罗之以纪纲,改之以灾变,告之以祯祥,动之以生杀,悟之以文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陆贾是汉初复兴儒学的先驱 , 并以其特殊 的贡献成为秦 汉交替之际颇具影响的人物。 陆贾的思想儒道杂糅 , 并吸收 了法家某些因素 , 但以儒学为主 。 他在代表作 新语》中总
结秦亡汉兴 的政治经验教训,提 出了 “ 治以道德为上 , 以 行 仁义为本”【 晤 本 ¨的德 治方针 ,着重 阐释 了以仁义 为 l 折 ’行 】 ( 体而以刑罚 为用 的政治主张,无为而治 的治 国之道 , 大力培 养和选 拔人 才以充实各级官僚 队伍 的用人之道 以及得之于
之” 《 。 史记 ・ 郦生陆贾列传 》 记载 :“ 陆生时时前说称 诗 》 《 , 书》 高帝骂之 日:乃功居马上而得之 , ‘ 安事( >书》 ’ < X !, 诗 <
陆生日:‘ 居马上得之 ,宁可 以马 上治之乎?且汤武逆取 而 以顺守之 ,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 。昔者 ,吴王夫差、智伯 极武而亡 ,秦任刑法不变 ,卒灭赵氏。乡使秦 以并天下 ,行 仁义 ,法先王 ,陛下安得而有之? 【 记 鄙 陆 列 陆 2 史 生贾传 ] (
君臣以义序 ,百官 以义承” 。陆贾 “ 以仁义为本”的政 治伦
理思想高扬 了儒家道德 , 对于汉初实行长治久安之 策提供 了
理论依据 。
二
无为而 治的治 国之道
作为汉初的儒者 , 陆贾高扬 了作为儒学之标志的“ 仁义” 思想。 他把仁 义作为批判秦苛法暴政 的标准 , 确立先秦儒学
事》中指 出 :“ 治以道德为上 ,行以仁义为本。故尊于位而
无德者黜 ,富于财而 无义者仁 ; 贱而好德者尊 ,贫而 的义者 荣” 新语 ・ 。《 本行 》中还说 :“ 德盛者威广 ,力盛者骄众 。 齐桓公 尚德 以霸 ,秦二世 尚刑而亡 , 故虐刑则怨积 , 德布则 功兴 , 百姓 以德附 , 肉以仁亲 , 骨 夫妇以义合 , 朋友 以义兴 ,
加赞赏 :“ 夫道莫大干 无为 ,行莫大于谨敬 。何以言之 ?昔 虞舜治天下 ,弹五弦之琴 ,歌 ( < 南风》之诗 ,寂若无治国之 意 ,漠若无忧民心,然天 下治 。周公制礼作乐 ,效天下 , 望
作者简介:杨汉 民 (9 2 ) 17 - ,男 ,湖南祁 阳人 ,湖南
衡 阳师范学院人文社科系讲师 , 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
Fe 2 0 b.01
汉初 陆 贾 的政 治 伦理 思 想
杨 汉民
( 阳师范学院 人文社科系,湖南 衡阳 4 1 0 ;苏州大学 政治 与公共管理学院 ,江苏 苏州 2 5 0 ) 衡 20 8 10 6
摘 要 :陆 贾 是汉初复兴儒学的先驱 ,其代表作 《 新语 》以儒 家仁 义道德 为本 ,同时吸收 了道法家的某些 因素 , 提倡无 为 而治 、 求圣 贤和重民的政治主张 , 为汉初 统治者构建以道德为基础 的统治提供 了比较 坚实的价值支撑 , 促进 了当时社会 经 济的稳 定和发展 ,包含有较 丰富的政治伦理思想并具有较深远 的历 史意义 。
第3 卷 第2 l 期
21 年 2 00 月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J u n l f n n Un v ri fS i n e a d E gn e i g o r a o Hu a i e st o ce c n n i e r y n
Vb - 1No 2 l . 3
汉初大 战初定 , 国贫民疲 , 当务之急在于 与民休养 生息 。 为此 , 陆贾吸收了道家清静无为的思想 , 强调统治者从 古代 君王和秦 王朝 的覆灭教训中, 认真 吸取经验教训 , 施行 无为
而治而使 国家达到大治。陆贾在 《 新语 》中对无为的作 用大
收稿 日期:2 0 一o —1 09 9 7
民的重民思想, 实加强对民众 的道德教化工作 , 切 包含有较
丰 富的政治伦理 思想并具有其重要的历史地位 。
仁 义为本 的政 治主 张
版, 的仁义学说充实了新 的内容 ,吸取了道家和法家 的一 他
些思想因素 , 使之更切合于汉初统治者的政治需要。区别于
陆贾是汉初第一位力倡儒 学的思想家 , 他根据秦亡汉兴
贾总结历史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 训, 明以 “ 说 逆取”而 “ 顺
守” 、文武并用,不可专任 “ 刑法”而需 “ 行仁义 ,法先 王” 的道理 ,并在 新语》中确立 了 “ 得天下”以后应当从战时 政治转为和平政治 的总方针,得 到了汉初君臣的一致赞 同, 为复兴儒学找到 了历史的根据和现实 的基础 。
关键词:陆 贾;政 治伦理 ;无为;求圣 贤;重民 中图分类号 :K 3 . 2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 7— 2 9( 0 0 2 0 7 一 2 6 3 2 1 2 1 )0 — 0 6O 的价值性 、 权威性和合法性标 准。 就意味着汉王朝欲进行 这 拨乱反正 , 就必须 吸取儒家的仁义道德观念和治世 方式。陆 贾对仁义在治 国中的作用极为重视 , 他将行仁义视 为治理天 下最主要 的事情。( < 新语 ・ 道基》中指 出:“ 握道而治 ,据德 而行 ,席仁而立 ,杖义而强。 新语 ・ ” 术事 》中又言 :“ 夫 谋事不并仁义者 ,后必败。 ”在 陆贾看来 ,统治者治理 国家 必须讲究仁义道德 ,这是治国之本 。据统计 ,今本 新语》 中凡 “ 仁”字二十三处,“ 义”字三十五处 ,“ 仁义”并称有 十三处。通观 新语 》一书,一以贯之 的是以仁义德教治理 天下 的主题 。当然陆贾的 新语 》并不是先秦儒 家的简单翻
的史实 , 出 “ 提 攻守异术 , 文武并用”的思想 , 力谏刘邦以
仁义治 国,指出天下可 以 “ 马上得之” ,而不可 以 “ 马上治
道家的重道而轻仁义和法家的重刑轻德 , 陆贾把仁义与道德
相提 并论 , 并认识到片面强调 “ 尚刑” 而排斥仁义 的的危险
性 ,吸取 了 黄老帛书 中 “ 先德后刑”的思想。 新语 ・ 术
院中国哲学专业博士 生,研究方向为道家文化与管理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