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性别视角下女性问题
社会性别视角下我国农村妇女对环境的影响研究

两性各 自承担的性别 角色并非是 由生理决定的 , 而 主要是后天的、 在社会文化的制约中形成的; 男女两 性在社会 中的角色 和地位 、 社会对性别角色 的期待
收稿 日期 :00一l 0 21 1— 3
作者简介 : 安秀伟 , , 男 山东师范大学政法学 院讲师 , 博士研究生 。
・
1 ・ 5
21 0 1年 2月
山 东女 子 学院 学报
J u n o h n o g W o e SUnv riy o r  ̄ fS a d n m n’ ie st
Fe 2 1 b. 0 1 No 1 S r No 9 . e . . 5
第1 期
总第 9 5期 ・来自女性 与社会 发展 研究 ・
AN u we Xi . i
( h n o gN r l nvr t, ia 5 0 4 hn ) S a d n oma U i s y J n2 0 1 ,C ia ei n
Ab t a t W o n,e vr n n n e e o me t a e co ey r lt d A r u t r llb r fr e’ e l n l e s r c : me n i me t a d d v lp n r l s l e ae . g i l a a o o c S f ma e i c i d, o c u n wo n p v r ,w me Sq ai c t n a d w me S e u ai n l v l x r g e t n u n e o n i n n .T x r me o e t y o n’ u l ia i n o n’ d c t e e r a f e c n e vr me t o e e t f o o e e t il o
社会学视角下的性别平等研究

社会学视角下的性别平等研究性别平等是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的社会议题,它关乎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和社会地位。
在社会学领域,人们通过研究和分析社会结构、文化和个体行为等方面,探讨性别平等的问题。
本文将从社会学视角出发,对性别平等进行研究。
一、性别社会化性别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认同和内化的对自己所属性别的行为标准、角色和期望。
在社会学中,性别社会化理论对性别差异的产生和维持提供了重要的解释。
社会学家认为,性别不仅仅是生理属性,更是一种社会构建的概念,其差异是在社会关系中构建和维持的。
二、性别角色与分工在社会性别角色理论的框架下,人们对于男性和女性有一定的性别角色期待和行为预期。
社会角色理论认为,社会对个体的期望和角色划分导致不同性别个体在社会中承担不同的责任和角色。
而这种角色划分和分工又与性别平等密切相关。
在许多社会中,男性通常被期望扮演着家庭经济支持者和领导者的角色,而女性则被期望扮演着照顾家庭和子女的角色。
三、性别刻板印象与性别歧视性别刻板印象是指对男性和女性的普遍而片面的认知和评价。
这种刻板印象对性别平等产生了消极影响。
例如,社会常常将男性与强壮、理性和职业成功等特质联系在一起,而将女性与柔弱、情感和家庭关怀等特质联系在一起。
这种性别刻板印象在就业、教育、家庭和政治等领域中常常导致性别歧视的出现。
性别歧视直接违背了性别平等的原则,不仅剥夺了个体的权利和机会,也对整个社会造成了不公平和不平等。
四、性别平等运动与政策性别平等运动是为了争取和推动性别平等而进行的一系列行动。
在女性主义的影响下,性别平等运动逐渐兴起,并为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通过倡导平等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性别平等运动提高了人们对性别平等问题的关注,并促进了社会对性别平等的认同。
同时,政府和国际组织也制定了一系列性别平等的政策和法规,以推动性别平等的实现。
五、性别平等的挑战与展望尽管在过去几十年中,性别平等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仍然存在许多挑战。
“剩女”问题还是社会问题——从性别视角分析报道中的“剩女”现象

“剩女”问题还是社会问题——从性别视角分析报道中的“剩女”现象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力发展迅速,人民物质、精神各方面生活水平提高,女性地位相较之前也有大幅度提升,越来越多的女性都具备了高学历高收入,但是在婚姻关系上却得不到理想的归宿,这种现象也被媒体称为“剩女时代”,“剩女”的择偶难成了当今社会的一个突出问题。
“剩女”究竟为何而“剩”,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某种程度上客观原因影响着主观原因。
本文试图通过对有关“剩女”的报道内容分析,用社会性别的视角来对“剩女”问题进行探讨,说明由于社会性别敏感度不够,很多报道都是基于男性视角、男性的利益来提出并解决问题,从而忽略“剩女”本身的利益和这一群体出现带来的积极效应和影响。
关键字:“剩女”社会性别媒体报道内容分析Who is to blame?The “leftover ladies”or the Social?——the Research of “leftover ladies” in media reports under the Gender Perspective Abstract: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s national strength has been developing rapidly, people's material and spiritual aspects to improve living standards, women's status compared to before also have greatly improve, more and more women are highly educated, high income but in marriage is not the ideal end-result, this phenomenon also has been dubbed "leftover women age", "leftover women" mating difficult to become a prominent problem in today's society. "Leftover women" and "left", why there are subjective reasons, there are objective reasons, objective reasons to a certain extent affect the subjective reason. This article attempts through to the reports of "leftover women" content analysis, with a gender perspective to the problem of "leftover women", reflecting the social gender sensitivity is not enough, a lot of reports are based on the male perspective, the interests of the men to put forward and solve the problem, thus ignore the interests of the "leftover women" itself.Keyword:leftover ladies gender media reports Content analysis一、前言(一).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大龄未婚女性以“剩女”的新名词出现在了媒体的传播之中,同时“剩女”的现象也得到了媒体的持续关注和大量报道,“剩女”也成了大众口中关于性别、婚姻、家庭的重要话题。
社会学视角下的性别与性别角色

社会学视角下的性别与性别角色性别和性别角色是社会学研究中的重要议题。
通过社会学视角分析性别与性别角色,可以深入探讨社会对性别的认知和性别角色的形成,揭示性别不平等问题的根源,并探索解决性别不平等的途径。
从社会学角度看待性别和性别角色,首先需要明确性别是社会建构的概念。
性别并非生理或遗传决定,而是社会对于个体特征的性别化分类。
在社会化过程中,人们被赋予特定的性别角色,即社会对性别的期望行为和角色。
男性被赋予更强调自主、竞争和支配的性别角色,而女性则被期望更注重关怀、柔和和服从。
性别角色的形成与社会化密切相关。
社会化是个体在社会中学习和接受社会价值、规范和角色的过程。
通过家庭、学校、媒体等社会机构的社会化作用,个体接受并内化了与性别相应的行为规范和角色。
从幼儿园起,男孩被鼓励表现出勇敢、强壮和理性的特点,而女孩则被鼓励表现出温柔、细心和情感表达的特点。
这些性别角色的内化导致了性别差异和性别不平等的存在。
性别角色的存在给社会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首先,性别角色限制了个体的发展和自由。
男性的强调竞争和支配的角色使得他们在情感表达和照顾他人方面受限,女性则受到在职业发展上的限制。
其次,性别角色加剧了性别不平等。
男性的支配角色使得他们在家庭和职场中获得更多的权力和资源,而女性则常常受到性别歧视和不公平待遇。
再次,性别角色对于LGBTQ+群体造成了排斥和歧视,迫使他们在社会中隐藏自己的性别认同。
为了解决性别不平等问题,社会学提供了一些观点和路径。
首先是拆解性别角色的二元对立。
社会应该摒弃对于性别的二元划分,尊重每个个体的性别认同和表达方式。
性别不应该决定一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个体应该自由选择和发展自己的兴趣、能力和职业。
其次是打破性别刻板印象。
社会应该摒弃对于男性和女性的固有思维模式和期望,允许个体不受性别限制地发挥自己的潜力和才华。
此外,教育在重塑性别观念和性别角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学校应该提供平等的教育资源和机会,避免性别歧视,给予每个个体充分的自由和发展空间。
社会学视角下的性别意识形态和人权问题

社会学视角下的性别意识形态和人权问题在当代社会中,性别意识形态和人权问题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在这个话题上,社会学不失为一种十分有用的视角和工具。
社会学家们可以从社会结构、文化传承、制度形态和历史演变等多个方面深入探寻人们对性别意识形态和人权的思考、态度和认知,并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一、性别意识形态对人权的影响性别意识形态是对男性和女性不同的角色、特征、社会地位和文化认知的理解。
在很多社会中,性别意识形态对人权的影响是显著的。
比如,在传统的农村社会里,女性往往被认为是男性财产的附属品,没有言论权、配偶权和财产权等基本人权;在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女性虽然在教育、就业、政治参与等方面获得了更多的机会和地位,但仍然面临性别歧视和暴力、家庭责任负担和权利不平等等问题。
在这些问题背后,性别意识形态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性别意识形态认为女性应该担负家庭劳动和照顾子女的重任,男性则应该做出经济支持和领导决策的贡献。
这种认知方式使得女性的人权受到压制,成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同时,男性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和束缚,因为他们需要在传统的男性角色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和身份。
因此,我们需要思考一种更加平等、开放和包容性的性别意识形态,以推进人权的全面保护和发展。
二、社会结构对性别意识形态和人权的塑造在相关的调查和研究中,性别意识形态和人权往往受到了社会结构的影响。
社会结构包括社会阶层、文化形态、规范制度等多个方面,塑造了人们对性别角色和人权的认知、情感和实践。
例如,一些社会中,男性更倾向于把自己的人权形象与成功、领导和荣誉联系起来,而女性则更注重人际交往、关怀和多元文化体验。
这些关注点的差异,使得性别意识形态和人权偏好产生了诸多分歧和冲突。
社会结构也影响到相关的规范和制度,对性别意识形态和人权形成了较大的约束和影响。
例如,在某些社会中,法律和制度是公正和平等的,但是现实中,性别歧视和人权剥夺依然存在,这意味着制度和文化之间存在较大的鸿沟和隔阂。
论社会性别视角下我国女性高等教育的公平发展:问题与对策

社会性别视角下“剩女”现象探析

社会性别视角下“剩女”现象探析作者:王荣品来源:《财讯》2017年第01期剩女社会性别择偶观“剩女”及其社会性别视角社会性别是指社会文化形成的、属于男性或者女性的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以及基于此种划分的社会性别分工、价值判断和权利结构。
社会性别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伴随着西方女权运动发展起来的,社会性别学是女性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社会性别理论认为,男女不平等的原因不在于先天决定的生理性别,而是后天形成的社会性别,而社会性别是由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构建的。
社会性别学理论把生物学意义上的性别同社会文化构建的性别区分开来,揭示了男女不平等的根源。
社会性别视角既是一种科学方法,又是一种观察视角,运用这种理论和视角,我们就能够在人们认为是正常的、历来如此的社会现象中,识别出两性关系上所存在的不平等现象。
社会性别视角下“剩女”现象原因探析首先,传统观念的原因。
社会性别理论揭示了男女不平等的根源不是先天的生理性别决定的,而是后年的社会文化构建的。
受中国传统婚姻文化影响,大部分人在婚姻上有意或无意地按照“梯度理论”选择自己的配偶。
其次,女性自身的原因。
相对于男性而言,女性生理因素的影响较大。
在女人的一生中,从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的转移不仅不平顺,有时还非常惶恐。
比如,恐惧自己的性发育、青春期等等。
更不用说惶恐比男性更早失去性吸引力和生育力了。
由于女性特殊的生理特征,生育、家庭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女性在职业上的发展。
而且,女性一旦有了家庭、孩子,绝大多数都会把重心从工作中转移,这极大地影响了他们在职场中的竞争力。
再次,社会方面的原因。
德国社会学家穆勒将婚姻的动机概括为以下三种:经济动机、子女动机和情感动机,他们的重要性依附时代的变化而有所不同。
在现代社会,由于女性自我意识的日益觉醒,以及社会性别平等观念的日益兴起,感情无疑是人们走入婚姻的主要动机。
“剩女”现象的影响“剩女”现象不仅是个体的事情,更是一种社会现象、社会问题,单身在一定程度上说是能享受自由的同时更多的对个人以及社会是一种负面的影响。
社会性别理论视角下职场女性隐婚成因分析

社会性别理论视角下职场女性隐婚成因分析作者:赵迎彤来源:《现代交际》2012年第11期[摘要]本文基于社会学的社会性别理论视角,从传统观念、女性自身以及用人单位的角度对职场女性选择隐婚的原因进行了深层次分析。
[关键词]社会性别职场女性隐婚原因[中图分类号]C91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11-0018-01时下“隐婚”一族正在都市职场暗流涌动。
所谓“隐婚”是指已办好法定结婚手续,但在公共场合隐瞒自己已婚的事实,以单身身份出现的适婚男女。
婚姻,是爱情的完美见证,值得同大家分享和被祝福,但如今在职场中,婚姻这档事竟突然成了众人争相隐匿的“心结”。
因而研究了解职场女性隐瞒婚姻状况的原因和动机,对于进一步全面地认识隐婚这一新的社会现象具有重要的意义。
社会性别这个概念为职场女性隐婚成因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社会性别”是用以区别男性和女性的“生理性别”的一个概念。
这种区分意在说明,男女所扮演的性别角色并非由生理所决定,而是由社会文化所规范的。
社会性别理论以社会性别差异、社会性别角色塑造和社会性别制度为主要内容,矛头直指长期存在的男尊女卑的性别误区和无视社会性别的性别盲点,并由此深入揭示了这种差异和不平等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制度根源。
它反映的是一种两性之间的不平等关系,其实质是一种权力关系,它深刻地贯穿在人类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和家庭等一切领域。
利用社会性别理论对职场女性选择隐婚的原因进行探讨,可以更深入地认识这种新的社会现象。
一、传统观念的原因受中国传统婚姻文化影响,大部分人仍持有“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观念,认为女性一旦结了婚,就应该将精力转移到家庭上面,相夫教子是身为妻子应尽的责任。
我国传统的性别观念是“男强女弱”,人们主观上认为男性的抗压能力更强,更适合承担领导岗位的工作,在遇到重大决策问题时更能理性地思考做出合理的决断。
这种观念上的不平等直接导致女性,特别是已婚女性在工作中地位的不平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剩女”还是”圣女”——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剩女问题
社132 石雪桐9号
目前多数人沿袭的择偶标准是:男选女,生物价值为主、社会价值为辅;女选男,社会价值为主、生物价值为辅。
于是剩女的困境由此而来,比如在社会上干得还可以的30多岁单身女士,到了择偶的时候她还会要求男人的社会价值不能低于自己,但满足条件的单身男人更有可能去找20岁的女人(生物价值更高),并且他们也能够成功,因为20岁
的年轻男人在30岁的成熟男人面前毫无竞争力。
剩女问题的解决可以从两方面期待,一是男性不再只是看重女人的生物价值,二是女性不再要求男人的社会价值必须高于自己。
比如在西方社会,男人普遍认为30岁左右才是女人魅力的巅峰,这其中的审美标准显然加入了不少性格阅历因素。
而中国男人的可悲之处是性压抑的时间太长,青春时对异性的生理需求很少能得到真正满足,所以年轻漂亮的女人对他们来说总是一个未了的心愿,于是一旦事业有成就马上要先把这个梦给圆了,因此这种饥渴状态的男人你又怎么期望他们去欣赏女性的内在美?
而中国的女人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也太深,当然其中原因也是我们的生存环境太恶劣了。
比如一个30多岁的男服务生,放中国的话大家就会觉得这是个loser,但放美国的话也许就是个正常职业。
所以一个30岁的女白领跟一个30岁的男服
务生谈恋爱,在中国比在美国承受的压力要大很多。
甚至即使女人自己过了心理关,男人还不一定愿意,因为许多中国男人觉得在收入比自己高的妻子面前抬不起头,所以他宁可找个比自己社会价值低的。
分析了一圈,看来更多还是取决于男人的作为,如果男人能在获得社会意义上的成功之前先实现个体的成熟,有钱的不浅薄,没钱的不自卑,那剩女们或许就有救了。
“剩女”,是现代都市生活中出现的一个新名词,特指那些拥有高学历、高收入、高智商,有思想、有品味、有长相却没有男朋友的大龄未婚女子。
女性,由于她特有的生理特征,承载着繁衍后代的能力。
但随着女性走出家庭、步入社会,也由于社会、女性自身等多方面的原因,越来越多的“三高”(即高学历高收入高智商)的女性未能步入婚姻的殿堂。
社会性别是指社会文化中形成的、属于男性或女性的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以及基于此种划分的社会性别分工、价值判断和权利结构。
社会性别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伴随着西方女权运动发展起来的,社会性别学是女性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社会性别学理论认为,男女不平等的原因不在于先天决定的生理性别,
而是后天形成的社会性别,而社会性别是由社会、政治、经济及社会文化建构的。
社会性别学理论把生物学意义上的性别同社会文化建构的性别区分开来,揭示了男女不平等的根源。
社会性别视角既是一种科学方法,又是一种观察视角,运用这种理论和视角,我们就能够在人们认为是正常的、历来如此的社会现象中,识别出两性关系上所存在的不平等现象。
这个理论还告诉我们,男女关系上所存在的不平等现象,并不是由于男女生理性别的差异形成的,而是后天社会文化环境所塑造的,它可以随着社会文化等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一)传统观念的原因
社会性别理论揭示了男女不平等的根源不是先天的生理性别决定的,而是后天的社会文化建构的。
受中国传统婚姻文化影响,大部分人在婚姻上有意或无意地按照“梯度理论”选择自己的配偶。
即:男性一般都愿意选择社会地位、身高和学历上均低于自己的女性,也就是说,在对象选择上,男性有“低就”的择偶倾向。
而女性则要求其选择的配偶在身材、受教育程度、职业阶层、薪金收入等方面的条件均高于自己,也就是说,女性在对象选择上有“攀高”的择偶倾向。
由此形成了所谓“男高女低”婚姻模式。
这一模式带来的问题是:从男性角度的
看,是甲男配乙女,乙男配丙女,丙男配丁女,这样到了最后剩高收入、高智商的女下的必然是甲女和丁男。
而对于高学历、
性来说,可与其匹配的、更优秀的男性或者同等优秀的男性却出现了相对稀缺的问题,导致了在婚姻上的被挤压,成为了“剩女”。
并且,大多数人还是认为,女性的社会价值在于家庭,在于嫁了怎样的老公。
(二)女性自身的原因
相对于男性而言,女性生理因素的影响较大。
在女人的一生中,从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的转移是骤然的,其过程不仅不平顺,而且有时还非常惶恐。
比如,惶恐自己的性发育、青春期等等,更不用说惶恐比男性更早地失去性吸引力和生育力“危险的年龄”是一个方面,但更重要的,还是生理变化所了。
生育、家庭都带来的象征性意义。
由于女性特殊的生理特征,
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女性在职业上的发展。
而且,女性一旦有孩子,绝大多数都会把重心从工作中转移,这极大地了家庭、
影响了她们在职场中的竞争力。
现在职场中的竞争越来越激工作条件好的女性,一般都怕因结婚、生小烈,有着丰厚收入、孩而失去了工作上的晋升空间。
此外,还有以下原因:一是有些女性自视甚高,女权主义意识强烈。
在与男方的相处中,一旦男方与自己的见解相左,择偶就会立刻产生反感情绪。
二是有些女性认为自己很优秀,眼光过高,对男方挑剔甚多,使得择偶范围狭窄。
三是生活方式保守,生活圈子小,这也是造成择偶困难的原因之一。
很多“剩女”从大学时代开始就是两点一线的生活方式,工作了还几乎是两点一线,只不过把学校变成了工作单位。
朋友很少,没有社会生活,没有社会交往。
(三)社会的原因
德国社会学家穆勒将婚姻的动机概括为以下三种:经济动机、子女动机和感情动机,它们的重要性依据时代的变化而有所不同。
在现代社会,由于女性自我意识
的日益觉醒,以及社会性别平等观念的日益兴起,感情无疑是人们走入婚姻的主要动机。
但如果从社会的原因来讲,婚姻挤压则是导致社会社会性别歧视
(四)部分媒体的误导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除了报纸、广播、电视、杂志四大媒体以外,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也已成为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社会对女性的性别偏见并没有完全消除,而这些性别偏见往往被部分大众有的媒体过度关注剩女现象,给剩女传媒进一步渲染和传播。
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
彭云同志曾经说过:“一些媒体仅仅把女性角色定位在‘家庭主妇’和‘贤内助’上,就会使人忽视妇女的社会价值和作用,也会对妇女在人生观、价值观方面进行误导。
”在舆论导向上,或许是出于吸引受众眼球的需要,或许是为了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但客观上有意无意地使人们男权产生了认识上的错觉,并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男权意识、故有学者评价值的复苏,这将会对整个社会造成消极的影响。
价说,长此以往,传媒将失去有良知的男性的信任,失去有主体意识的女性的信任,最终将会失去作为社会良心的知识分子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