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螟虫知识课件 (培训)
合集下载
水稻的病虫防治PPT培训课件

病原
称稻格氏霉,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梗极短,无色,分生 孢子短新月形或纺锤形,无色单胞或双胞至四胞。均属于囊菌亚 门真菌。子囊壳黄褐至暗褐色,球形或扁球形,子囊圆柱形,内 生子囊孢子8个,平行交错排列,子囊孢子椭圆形,有3个隔膜, 无色.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在病残体或病种子上越冬,病种子播种后引起芽鞘腐烂。叶 上病部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扬花灌浆期易发病 且病情较重,后叶片大量枯死并侵染枝梗、穗轴、谷粒。 病菌 生长温限5-30℃,最适20-25℃。产孢温限15-30℃,25℃最适。 气温19-25℃,相对湿度大于98%,阴雨连绵,病害易于流行。一 般籼稻和杂交稻发病重,粳稻次之糯稻发病轻。地势低洼,排水 不良,施氮过多,密度过大,稻株徒长容易诱发该病发生。
(2)缺磷型赤枯 多发生于栽秧后3-4周,能自行恢复,孕穗期又 复发。初在下部叶叶尖有褐色小斑,渐向内黄褐干枯,中肋黄化。 根系黄褐,混有黑根、烂根。
(3)中毒型赤枯 移栽后返青迟缓,株型矮小,分蘖很少。根系变 黑或深褐色,新根极少,节上生迈出生根。叶片中肋初黄白化, 接着周边黄化,重者叶鞘也黄化,出现赤褐色斑点,叶片自下而 上呈赤褐色枯死,严重时整株死亡。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分生孢子器在病叶和病颖壳内越冬。病菌寄主有禾本科杂 草10多种,因此带菌杂草也可传播。越冬分生孢子器遇适宜条件 释放出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至水稻叶片上,经叶片、叶缘或叶 部中央伤口侵入。在拔节至孕穗期形成明显发病中心,灌浆初期 出现第二个发病高峰。这一期间低温、多雨、多台风有利于病害 发生。暴风雨后,稻叶造成大量伤口,病害易大发生。施氮过多、 过迟发病重,增施硅肥发病轻。水稻分蘖后期不及时晒田,积水 多,发病重。田间密度大,发病重。发病适温25-28℃,菌丝生 长温限10-35℃,最适22-25℃,分生孢子形成温限15-30℃,最 适25℃,孢子萌发温限10-35℃,最适30℃。
四川水稻螟虫发生情况ppt(精)

彭山水稻—秋菜—小麦种植模式的螟虫越冬基数
越冬部位 稻桩 稻杆 合计 害虫种类 二化螟 二化螟 二化螟 各种植模式越冬虫量(头/亩) M1 1733.4 / 1733.4 M2 1733.4 6400.3 8133.7 M3 866.7 4466.9 5333.6
注: 彭山水稻—秋菜—小麦种植模式 M1:水稻—小麦, 常规种植,稻草不还田; M2:水稻—小麦, 稻草还田,小麦免耕,撒播; M3:水稻—秋菜—小麦, 稻草还田,秋菜免耕,小麦机条播。
三化螟种群危害上升主要原因
• 生产上种植的品种太多,其中一部分早熟 品种孕穗期正处在三化螟第二代卵孵盛 期,因此受害重。 • 农业已经养成防治二化螟的习惯,因此错 过防治三化螟的最佳时期。 • 气候异常。 • 药剂问题。 • 等等
4.2种植模式与螟虫越冬基数的关系
• 简阳种植模式: • • • • • M1:水稻——油菜,传统种植模式,稻草不还田; M2:水稻——秋洋芋(菜)——春洋芋(菜),稻草还田; M3:水稻——秋洋芋——油菜,稻草还田; M4:水稻——秋菜——小麦,稻草还田; M5:水稻——小麦,传统种植模式,稻草不还田。
稻桩 稻杆 合计
注: 彭山水稻—秋洋芋/油菜种植模式 M1:水稻—油菜, 常规种植,稻草不还田; M2:水稻—油菜, 稻草还田、油菜免耕,油菜撒播; M3:水稻—秋洋芋/油菜, 常规种植,稻草不还田; M4:水稻—秋洋芋/油菜, 稻草还田,洋芋免耕,油菜撒播; M5:水稻—秋洋芋/油菜, 稻草还田,洋芋免耕,油菜移栽。
• 二化螟
• 三化螟
45.63 %
90.70%
54.37 %
9.30%
稻桩上部分段虫量 (头/100株)
• • 二化螟 • 三化螟 1-10cm 11-20cm 21-30cm 2.37 0.45 3.37 0.54 5.88 0.41
水稻病虫害防治培训课件

提高农民收入
水稻病虫害的发生会严重影响农 民的收益,因此,加强水稻病虫
害防治可以提高农民的收益。
维护生态环境
不合理的农药使用会对生态环境 造成污染,因此,加强水稻病虫 害防治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量,
保护生态环境。
02
水稻常见病虫害及其防治方法
水稻病害及其防治方法
稻瘟病
稻瘟病是水稻生长过程中常见的病害之一,主要危害水稻 的叶片、茎秆和穗部。防治方法包括选用抗病品种、加强 田间管理、合理施肥和灌溉等。
农业防治
生物防治
通过加强田间管理、合理施肥和灌溉等措 施,提高水稻的抗病抗虫能力。
利用天敌和生物农药等生物手段进行病虫 害防治,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
物理防治
化学防治
利用灯光诱杀、色板诱杀等物理手段进行 病虫害防治。
在必要的时候使用化学农药进行病虫害防 治,但要注意选择低毒、低残留的农药, 并严格按照使用说明进行操作。
跨学科合作与综合治理模式创新发展
跨学科合作
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等相关学科的合作,共同研究水稻病虫害防治的新技术、新方法 。
综合治理模式
综合运用生物、物理、化学等多种防治手段,形成综合治理模式,提高防治效果和效率 。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水稻病虫害防治培训课件
汇报人:文小库 2023-12-18
目录
• 水稻病虫害概述 • 水稻常见病虫害及其防治方法 • 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与实践 • 水稻病虫害防治中的问题与挑
战 • 水稻病虫害防治的未来发展趋
势与展望
01
水稻病虫害概述
水稻病虫害的定义与分类
定义
水稻病虫害是指在水稻生长过程中, 受到有害生物的影响,导致水稻产量 和品质下降。这些有害生物包括各种 昆虫、软体动物、细菌、病毒等。
稻纵卷叶螟发生与监测课件

稻纵卷叶螟发生与监测课件
前胸背板 黑点不明 显
前胸背板
前后缘各 出现2黑 点
前胸背板后 前胸背板前缘2
缘2黑点变
黑点侧出现小
为2三角形, 点组成的括号,
可见中后胸 中后胸斑成黑
斑纹 褐色 稻纵卷叶螟发生与监测课件
中后胸背面 有8个毛片, 前排6个,后 排2个
卵:长约l毫米,椭圆形,扁平而中稍隆起,初产白 色透明,近孵化时淡黄色,被寄生卵为黑色。
稻纵卷叶螟发生与监测课件
蛹:长7~10毫米,初黄色,后转褐色,长圆筒形。
稻纵卷叶螟发生与监测课件
4. 发生规律
9-11代区:台湾南部、海南岛、云南元江、西双版纳,周 年繁殖,无越冬
6-8代区:南岭以南的两广南部、福建南部,以少数幼虫、 蛹越冬
5-6代区:南岭以北到北纬31地区,少数蛹越冬 4-5代区:长江以北到陕西秦岭一线以南地区,不能越冬 1-3代区:秦沂山区到秦岭以北地区,包括华北、华东,
不能越冬
稻纵卷叶螟发生与监测课件
稻纵卷叶螟发生与监测课件
5. 生活习性
成虫习性 ➢ 远距离迁飞习性 ➢ 喜群集在嫩绿、阴湿的稻田 ➢ 有一定趋光性,对金属卤素
灯趋性较强 ➢ 需补充营养 ➢ 喜在嫩绿、宽叶、矮杆水稻
品种上产卵,卵产在中、上 部叶片上
稻纵卷叶螟发生与监测课件
5. 生活习性
幼虫习性 ➢ 取食特点:表面食叶肉→叶尖卷→整叶纵卷 ➢ 第3-5龄幼虫有转苞为害习性 ➢ 4龄后食量大增(食叶量占幼虫总食叶量的
稻纵卷叶螟发生与监测课件
稻纵卷叶螟发生与监测课件
谢谢!
稻纵卷叶螟发生与监测课件
稻纵卷叶螟发生与监测课件
6. 螟虫的测报
发生期中期预测—以发育进度(分龄分级)预测法为代表 一般在当地常年化蛹始盛期随机取样调查2-3次,每次查30-50 头活虫,记录幼虫龄期和蛹分级,并分别计算出其所占比例%和累 计比例%(如下图表) 可准确预测二种螟虫的比例及下一代卵孵盛期、高峰期,确定 穗期主要螟虫对象及防治适期。
前胸背板 黑点不明 显
前胸背板
前后缘各 出现2黑 点
前胸背板后 前胸背板前缘2
缘2黑点变
黑点侧出现小
为2三角形, 点组成的括号,
可见中后胸 中后胸斑成黑
斑纹 褐色 稻纵卷叶螟发生与监测课件
中后胸背面 有8个毛片, 前排6个,后 排2个
卵:长约l毫米,椭圆形,扁平而中稍隆起,初产白 色透明,近孵化时淡黄色,被寄生卵为黑色。
稻纵卷叶螟发生与监测课件
蛹:长7~10毫米,初黄色,后转褐色,长圆筒形。
稻纵卷叶螟发生与监测课件
4. 发生规律
9-11代区:台湾南部、海南岛、云南元江、西双版纳,周 年繁殖,无越冬
6-8代区:南岭以南的两广南部、福建南部,以少数幼虫、 蛹越冬
5-6代区:南岭以北到北纬31地区,少数蛹越冬 4-5代区:长江以北到陕西秦岭一线以南地区,不能越冬 1-3代区:秦沂山区到秦岭以北地区,包括华北、华东,
不能越冬
稻纵卷叶螟发生与监测课件
稻纵卷叶螟发生与监测课件
5. 生活习性
成虫习性 ➢ 远距离迁飞习性 ➢ 喜群集在嫩绿、阴湿的稻田 ➢ 有一定趋光性,对金属卤素
灯趋性较强 ➢ 需补充营养 ➢ 喜在嫩绿、宽叶、矮杆水稻
品种上产卵,卵产在中、上 部叶片上
稻纵卷叶螟发生与监测课件
5. 生活习性
幼虫习性 ➢ 取食特点:表面食叶肉→叶尖卷→整叶纵卷 ➢ 第3-5龄幼虫有转苞为害习性 ➢ 4龄后食量大增(食叶量占幼虫总食叶量的
稻纵卷叶螟发生与监测课件
稻纵卷叶螟发生与监测课件
谢谢!
稻纵卷叶螟发生与监测课件
稻纵卷叶螟发生与监测课件
6. 螟虫的测报
发生期中期预测—以发育进度(分龄分级)预测法为代表 一般在当地常年化蛹始盛期随机取样调查2-3次,每次查30-50 头活虫,记录幼虫龄期和蛹分级,并分别计算出其所占比例%和累 计比例%(如下图表) 可准确预测二种螟虫的比例及下一代卵孵盛期、高峰期,确定 穗期主要螟虫对象及防治适期。
《水稻稻纵卷叶螟》课件

防治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
问题一
防治不及时,错过最佳 防治时期。
对策一
加强虫情监测,及时发 现并采取防治措施。
问题二
防治方法单一,效果不 佳。
对策二
采用综合防治措施,如 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 化学防治相结合,提高
防治效果。
提高防治效果的建议
1 2
建议一
加强科研力度,研发新型高效的防治技术和药剂 。
建议二
值。
预警发布
03
通过电视、广播、手机短信等多种方式,及时向农户发布预警
信息,指导农户采取防治措施。
05
稻纵卷叶螟与其他水稻害虫的 关系
与稻飞虱的关系
稻飞虱是稻纵卷叶螟的竞争者,两者 在水稻田中争夺食物和生存空间。
稻飞虱对稻纵卷叶螟的种群数量有一 定的抑制作用,因为稻飞虱会吸取水 稻的汁液,导致水稻生长不良,间接 影响稻纵卷叶螟的繁殖。
防治稻纵卷叶螟的措施包括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和农业防治等,需要综合运用各种 手段来有效控制其危害。
06 案例分析与实践经验
成功防治案例
案例一
某地区采用生物防治技术,通过释放赤眼蜂等天敌昆虫,有效控制了稻纵卷叶螟 的种群数量,减少了化学农药的使用量,提高了水稻产量和品质。
案例二
某地区采用灯光诱杀技术,利用稻纵卷叶螟的趋光性,在稻田周边设置黑光灯或 频振式杀虫灯,有效诱杀了大量成虫,降低了虫口密度,减轻了危害程度。
数学模型预测
建立稻纵卷叶螟发生与环境因素之间的数学模型,通过模型预测未 来的发生情况。
专家系统
集合农业专家和科研机构的知识和经验,构建稻纵卷叶螟预测的专 家系统。
预警系统
预警系统架构
01
建立包括数据采集、处理、分析和预警发布等环节的预警系统
水稻三虫三病祥细ppt课件

3.灰飞虱
• 生活习性:寄主广泛,除水稻外,还有麦类以及 看麦娘、游草、稗等禾本科杂草。以成、若虫刺 吸汁液为害,并传播多种病毒病。若虫在麦田、 绿肥田、田边、沟边、塘边的看麦娘及游草上越 冬。成虫具趋光性和趋嫩绿习性。成虫和若虫常 栖息于稻株下部。灰飞虱耐寒畏热,最适温度为 23~25℃,夏季高温对其极为不利,成为虫量增 长的限制因子。大量偏施氮肥或施肥过迟,使稻 苗生长过分嫩绿,会引诱成虫产卵。
• 防治方法:(1) 农业防治:1、彻底清 除稻田周围杂草,以消 灭野生寄主。2、病稻 草发杂草要经过高温堆 沤腐熟后,才能作肥料 施用。 • 化学防治:亩用 20%井岗霉素粉剂25-50克或5%井冈霉素水 剂150—200ml,加水 50千克喷雾。富士一号
2. 稻瘟病(三病之一)
• (1)症状:为害水稻各部分,在整个生长期都有 发生. 1.秧苗发病后变成黄褐色而枯死。2.叶 片斑点主要有两种:一是急性型病斑,呈暗绿色, 多近圆形或椭圆形;二是慢性型病斑,多为梭形, 外围有黄色晕圈,内部为褐色,中心灰白色,有 褐色坏死线向两头延伸。3.茎节病斑 呈黑褐色 或黑色斑点,病斑在节上成环状蔓延,最后整个 节变黑色坏死。4.穗茎病斑 常在穗茎上发生淡 褐色或墨绿色的病变,影响结实,形成白穗。 5.谷粒病斑 边缘暗褐色,中部灰白色。
重点:“三病”“三虫”的防治 难点:“三病”“三虫”的防治
• 一、水稻病害
• 1.纹枯病(三病之一)
• (1)症状:起初在近水面的叶鞘上产生暗绿色 水浸状小斑点,以后逐渐扩大呈椭圆形斑纹,似 云彩状。病斑中央灰白色,边缘呈暗褐色或灰褐 色。叶片上的病斑与叶鞘上的相似。稻穗受害变 成墨绿色,严重时成枯孕穗或变成白穗。当田间 湿度大时,病斑上可出现白色粉状霉层。病部菌 丝集结成菌核,容易脱落。
水稻病虫害培训

不同区域病虫发生比较(发生面积)
虫害: 长江中下游>南方>北方
病害: 南方>长江中下游>北方
北方: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南和河北为主 长江中下游:江苏、浙江、安徽、湖南、湖北等 南方:广与水稻种植 面积)
虫害: 长江中下游>南方>北方
病害: 长江中下游>南方>北方
越冬 多以老熟幼虫于稻桩中越冬,未成熟的幼虫春季
还可以取食田间及周边绿肥、油菜、麦类等作物。 17-18℃开始活动、羽化,长江中下游4月中下旬
至5月上旬开始发生。 越冬环境单一,越冬幼虫化蛹、羽化时间相对整
齐。各个世代发生期拉得不长,发生峰次少,防治 适期较易掌握。
➢发生和环境条件的关系 气候条件:
➢除为害水稻外,还为害茭白、玉米、甘蔗、麦苗 、蚕豆、油菜、绿肥等。
二化螟各虫态形态特征 卵
➢卵成块,卵块略呈长椭圆形,卵粒排列呈鱼鳞状。 ➢ 秧田期产于叶片上,易于查找和识别。 ➢ 大田期产于叶鞘上,不易查找。
幼虫
➢幼虫通常6龄。 ➢2龄以上幼虫腹部背面有暗褐色纵线5条,初孵及
2龄幼虫体色黄白色,3龄以上体色淡黄褐色。 ➢随龄期增加,背线越来越粗。
➢发生和环境条件的关系 气候条件:
低温影响小,30℃以上高温影响。 湿度对越冬虫影响大,春季雨水多,死亡率高。
耕作制度: 稻作制度单一,利于二化螟发生。
水稻品种: 籼稻有利,粳稻不利。粗高秆分蘖多有利。
三化螟发生特点
➢生活史和习性 一年发生2-7代,由北往南递增:
长江流域如江苏、安徽、浙江北部等3代, 浙江和湖北等地3-4代, 福建南部、两广地区发生4代, 海南岛7代。
稻曲病
又称伪黑穗病、绿黑穗 病等。该病只发生于水 稻穗部,为害部分谷粒 。受害谷粒内形成菌丝 块渐膨大。 病菌以落入土中菌核或 附于种子上的厚垣孢子 越冬。翌年菌核萌发产 生厚垣孢子,由厚垣孢 子再生小孢子及子囊孢 子进行初侵染。
实验三 水稻害虫PPT课件

31
谢谢大家
荣幸这一路,与你同行
It'S An Honor To Walk With You All The Way
讲师:XXXXXX XX年XX月XX日
32
淡
褐
三化螟
色
稻
纵
大
卷
螟
叶
淡
螟
紫
色
7
1
2
3
图2 三种水稻螟虫幼虫腹足趾钩 1. 三化螟 2. 二化螟 3. 大 螟
8
4.蛹的识别要点:体形、两翅端合并情况、 腹部各节的刻点有无和臀棘有无。
三化螟:黄绿色, 两翅不接触,足伸 出翅端
二化螟:黄褐色,
两翅不接触,足不
伸出翅端
大螟:黄褐色,两翅
有一段接触而后分9 开, 足不பைடு நூலகம்出翅端
实验三 水稻害虫
验证性实验
1
一.目的
通过实物标本的观察,识别水稻螟虫、飞虱、 叶蝉、粘虫等水稻害虫的形态特征及其为害 状。
巩固和加深课堂教学内容。
2
二.材料及用具
水稻螟虫、稻飞虱、叶蝉等害虫的生活史标 本、液浸标本和挂图。
3
三.内容及方法
(一) 三种水稻螟虫的识别 1.成虫的识别:体型大小、体色、前翅的形状、
着生在两复眼之间, 刚毛状。
后足胫节
两侧没有成排的刺,末 端具一可活动的大距。
两侧有成排的刺,末 端无距。
20
飞虱与叶蝉的成虫
21
22
(四) 其它水稻害虫的识别
23
表 三种粘虫形态特征比较
虫态
普通粘虫
劳氏粘虫
白脉粘虫
成虫
前翅近中央靠近前缘处 有一明显白斑,其两侧 各有一个小黑点,上方 有两个淡黄色圆斑。
谢谢大家
荣幸这一路,与你同行
It'S An Honor To Walk With You All The Way
讲师:XXXXXX XX年XX月XX日
32
淡
褐
三化螟
色
稻
纵
大
卷
螟
叶
淡
螟
紫
色
7
1
2
3
图2 三种水稻螟虫幼虫腹足趾钩 1. 三化螟 2. 二化螟 3. 大 螟
8
4.蛹的识别要点:体形、两翅端合并情况、 腹部各节的刻点有无和臀棘有无。
三化螟:黄绿色, 两翅不接触,足伸 出翅端
二化螟:黄褐色,
两翅不接触,足不
伸出翅端
大螟:黄褐色,两翅
有一段接触而后分9 开, 足不பைடு நூலகம்出翅端
实验三 水稻害虫
验证性实验
1
一.目的
通过实物标本的观察,识别水稻螟虫、飞虱、 叶蝉、粘虫等水稻害虫的形态特征及其为害 状。
巩固和加深课堂教学内容。
2
二.材料及用具
水稻螟虫、稻飞虱、叶蝉等害虫的生活史标 本、液浸标本和挂图。
3
三.内容及方法
(一) 三种水稻螟虫的识别 1.成虫的识别:体型大小、体色、前翅的形状、
着生在两复眼之间, 刚毛状。
后足胫节
两侧没有成排的刺,末 端具一可活动的大距。
两侧有成排的刺,末 端无距。
20
飞虱与叶蝉的成虫
21
22
(四) 其它水稻害虫的识别
23
表 三种粘虫形态特征比较
虫态
普通粘虫
劳氏粘虫
白脉粘虫
成虫
前翅近中央靠近前缘处 有一明显白斑,其两侧 各有一个小黑点,上方 有两个淡黄色圆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粒粒真不易 滴滴尽威力
作者: 郭小艳
稻/纵/卷叶/螟
粒粒真不易 滴滴尽威力
稻纵卷叶螟的四个虫态
7天
4天
适宜条件下各虫态寿命(26度左右)
作者: 郭小艳
15天
粒粒真不易 滴滴尽威力
7天
预测稻纵卷叶螟的发生
孵化高峰期预测 飞蛾发生高峰日+产卵前期(3天)+卵期(4天)
2龄发生高峰预测 飞蛾发生高峰日+产卵前期(3天)+卵期(4天) +1龄历期(约3天)
作者: 郭小艳
粒粒真不易 滴滴尽威力
不同时期的药剂选择
1、卵孵化高峰期及低龄期(3龄前) 可选药剂:有机磷、菊酯、康宽、垄歌
作者: 郭小艳
粒粒真不易 滴滴尽威力
不同时期的药剂选择
2、虫龄大,危害严重(3龄后) 可选药剂:阿维、甲维盐
作者: 郭小艳
粒粒真不易 滴滴尽威力
施药技术
由于目前防治稻纵卷叶 螟的药剂多为触杀和胃 毒作用,所以施药时一 定要注意均匀周到
作者: 郭小艳
粒粒真不易 滴滴尽威力
稻纵卷叶螟防治药剂
1、有机磷类:三唑磷、辛硫磷、毒死蜱、丙溴磷、乙酰甲 胺磷、喹硫磷、氧化乐果等等
2、菊酯类:功夫、高氯 3、杂环类:氟虫腈、茚虫威 4、生物源类:阿维菌素、甲维盐 5、最新:氯虫苯甲酰胺(康宽)、氟虫双酰胺(垄歌)、氰
氟虫腙(艾法迪)
作者: 郭小艳
作者: 郭小艳
粒粒真不易 滴滴尽威力
一、钻心虫的种类
1、二化螟 2、三化螟 3、大螟
作者: 郭小艳
粒粒真不易 滴滴尽威力
钻心虫的分布及特征比较
பைடு நூலகம்
虫名 分布
三化螟
二化螟
大螟
北纬38度以南,黑龙江~海南,但南方平原少,高海拔 陕西、河南以南
水稻螟虫知识讲解
植保知识学习
内容提纲
一、水稻螟虫简介
水稻螟虫种类及其区别、发生、危害特点
二、水稻螟虫的防与治
预防为主,挑治结合的防治策略
作者: 郭小艳
粒粒真不易 滴滴尽威力
一、稻纵卷叶螟知识简介
1、认识稻纵卷叶螟 2、稻纵卷叶螟的行为习性 3、稻纵卷叶螟的发生特点 4、稻纵卷叶螟的防治
作者: 郭小艳
抑制昆虫r-氨基 神经毒素,致使 激活害虫肌肉
丁酸为递质的 神经膜处于抑制 中的鱼尼丁受
神经传导系统 状态,使昆虫麻 体,阻止肌肉
(兴奋剂)
痹、拒食、死亡。收缩,出现肌
(安眠药)
肉麻痹、瘫痪,
直至亡。(安
乐死)
作用 方式
触杀、胃毒, 部分有内渗作 用
胃毒、触杀、 内吸(向下传 导)
胃毒、渗透
胃毒、内吸(向 上传导)
粘液线干燥后, 从叶内侧为害叶片 连续不断地向 化蛹,羽化
叶子自然地 留下表皮,白化 新叶移动(8~10片)
卷起来。
卷叶、为害叶片
幼虫
蛹
成虫
15~21天
10~13天 4~7天
作者: 郭小艳
粒粒真不易 滴滴尽威力
危害的过程
1龄幼虫在水稻心叶或者蓟马危害的卷叶内藏匿、危害
作者: 郭小艳
粒粒真不易 滴滴尽威力
危害的过程
2龄幼虫开始卷叶,形成卷尖
作者: 郭小艳
粒粒真不易 滴滴尽威力
危害的过程
3龄后卷叶增大,开始转苞危害
作者: 郭小艳
粒粒真不易 滴滴尽威力
危害的过程
4龄后食量猛增,5龄是暴食期,危害量约占整个生育期的90%
作者: 郭小艳
粒粒真不易 滴滴尽威力
田间表现
作者: 郭小艳
粒粒真不易 滴滴尽威力
作者: 郭小艳
粒粒真不易 滴滴尽威力
错误
作者: 郭小艳
粒粒真不易 滴滴尽威力
打药也需 要专注
作者: 郭小艳
粒粒真不易 滴滴尽威力
效果观察
有虫卷包的啃食处新鲜,无虫或死虫的卷包发白或者暗绿 (适用于阿维类、康宽等)
作者: 郭小艳
粒粒真不易 滴滴尽威力
钻心虫基础知识分享
1、钻心虫的种类及其区别 2、钻心虫的习性及其危害特点 3、钻心虫的防治策略
粒粒真不易 滴滴尽威力
药剂作用方式
触杀为主:有机磷类、菊酯类 胃毒为主:生物源类(阿维、甲维盐)、康宽、垄歌、 氰氟虫腙(艾法迪) 内吸作用:杂环类(锐劲特)、康宽、垄歌
作者: 郭小艳
粒粒真不易 滴滴尽威力
药剂作用机理
药剂 项目
有机磷、菊酯 类
杂环类
阿维、甲维
康宽、垄歌
作用 机理
神经毒素,破 坏神经冲动的 正常传导,导 致过度兴奋。 (兴奋剂)
作者: 郭小艳
粒粒真不易 滴滴尽威力
8月下旬~9月下旬
主迁区 波及区 迁出区
作者: 郭小艳
9月下旬~10月中旬
10月中下旬
粒粒真不易 滴滴尽威力
7月下旬~8月中 6月下旬~7月中旬
5月下旬~6月中旬 4月下旬~5月中旬 3月中旬~4月上、中旬
作者: 郭小艳
粒粒真不易 滴滴尽威力
安徽、江苏、浙北7月 下旬-9月下旬
在我国根据1月份平均温度(4度),可分为周年发生
区、越冬区(但死亡率高)、冬季死亡区。
冬季死亡区
作者: 郭小艳
粒粒真不易 滴滴尽威力
越冬区 周年发生区
08年发生情况: 关键词:台风浣熊、60年来最早台风、用药早
09年发生情况: 关键词:高致死性 、没虫
作者: 郭小艳
粒粒真不易 滴滴尽威力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跟虫源和气候条件密切相关。适宜 稻纵卷叶螟生长发育的温度为22~28度,相对湿度90%以 上,成虫在高温、干旱的条件下寿命短,产卵量会减少。 另外高温干旱对出孵幼虫的致死率非常的高,这也就是为 什么有些时候我们明明看到有大量的飞蛾,却没见虫爆发 的一个原因。
田间表现
作者: 郭小艳
粒粒真不易 滴滴尽威力
田间表现
作者: 郭小艳
粒粒真不易 滴滴尽威力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特点
影响稻纵卷叶螟发生的因素:虫源+气候 虫源:影响发生量的大小; 气候:影响发生的迟早、波及的面积。
作者: 郭小艳
粒粒真不易 滴滴尽威力
虫源:
在我国大部分地区不能越冬,发生的主要虫源为东南 亚稻区迁入。
作者: 郭小艳
粒粒真不易 滴滴尽威力
虫龄区别
看“八字”区别稻纵卷叶螟的虫 龄
作者: 郭小艳
粒粒真不易 滴滴尽威力
稻纵卷叶螟行为习性
1、产卵位置:一般在水稻中上部叶片,其中以倒数第三片 叶最多,叶片正反面均匀,但以正面较多。
2、化蛹位置:90%位于水稻的有效分蘖叶片和叶鞘中,叶 鞘比叶片中多,无效分蘖中仅占10%左右。
湘北、湖北、赣北、闽 北、浙南 6月下旬-8月
下旬
四川、贵州、云南、湘 南、赣南、闽南 5月下
旬-7月下旬
广西广东 4月下旬-6月下 旬 ,8月中旬-10月中旬
雌成虫在夜间产卵, 卵多产于叶背面。 卵数:200~400粒
1~几粒/叶
茧
孵化幼虫侵入 叶鞘内侧, 为害内部
卵 4~5天
2龄幼虫以后 向叶片移动。 摇头拉粘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