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播学角度解读微信的兴起

合集下载

关于微信营销现状及对策的思考

关于微信营销现状及对策的思考

漂流瓶
带有缘分色彩,可 行性强 游戏色彩,针对性 强 口碑营销,广而告 之 信息量超大
不能对目标客户 群进行营销 用户必须主动操 作 对产品提出高要 求,否则用户不会 分享 干扰式营销容易 使用户产生厌烦
品牌度较高的企 业借此扩大知名 度 与用户需求相符 合的产品 拥有高度成熟产 品和服务的企业 线上业务比较成 熟的企业
名度。模式三:扫一扫,目前这是微信主打的招牌,
也开启了“020”模式,按微信现在的流程,用户 只需用手机扫描商家的二维码,就能获得一张存储 于微信中的电子会员卡,即可享受商家提供的会员 折扣和服务。可见,二维码是线上转化为线下的关键。
模式四:开放平台+朋友圈,微信允许商家在开放
平台上接入自己的应用并推广,以开放平台最早合 作者美丽说为例,用户通过微信把美丽说上的商品 逐个传播,扩大产品知名度。朋友圈的分享功能从
营销模式
查找附近的人

优势
缺陷
信用户都有可能成为品牌 的传播节点,他们将会员 卡分享到好友、群、朋友 圈,分享最真实的消费感 受。这种朋友间的传播, 可信度强、转化率高,商 家几乎不必投入什么成本, 就形成了链锁式营销。 (3)微信营销应用中 存在的问题分析 ①商家在微信公众平
有效吸引附近用查找范围小
台上难以获得高回报。微信是一种一对一的传播 方式,精准性成为绝对优势,但是如果商家用微 信进行点对点的传播对象非意见领袖,那么即使 用户分享至朋友圈也影响有限,且还有一些用户 采取关注获取利益再取消关注的方式,由此导致 商家获取的回报是否足够大产生疑问。另外,微 信营销的核心是用户价值,营销的最根本目的也 是满足用户需求,如果企业微信公众平台与用户 需求信息不匹配,则微信营销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再者,微信的信息是单向沟通,微信的核心是 CRaM,而CRaM的关键是与客户沟通了解收集客 户的需求并管理好需求,微信的本质是点对点的、 私密的关系,如果官方对用户疑问延迟回复过久, 势必引起用户取消关注。综上来看,企业要想从 微信营销中获得高回报所需要付出的人力、财力 投入可能比传统客服管理更多。 ②微信会员卡还未成为一种消费习惯。使用 微信还没有成为用户的一种习惯,微信毕竟是一 种新生通讯手段,虽然目前用户数已过3亿,但 是微信还未取代传统通讯手段成为用户习惯,微 信用户的使用频率不高,没有让用户产生使用依 赖。另外,微信会员卡如何将用户转变为企业的

从“微信”看媒介形态的流变

从“微信”看媒介形态的流变

从“微信”看媒介形态的流变从“微信”看媒介形态的流变摘要:“微信”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推出的即时聊天信息软件,适用于手机客户端,适用于手机互联网络用户。

那么新推出的微信作为新媒介符合了时代发展的特色,媒介流变到今天,具有了科科学性和时代性的烙印,微信作为新媒介其发展变化体现着媒介流变的原则和规律,微信具有新媒介的人际传播功能、娱乐功能、社会维系功、能商业功能,同时微信的发展方向也代表着新媒介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新媒介微信媒介流变ABSTRACT:"Micro-letter" is a real-time-chat software, Tencent launched in2011 to apply-to the m obile-client for mobile Internet users. Newmicro letter as-a-new media in-line-with th e characteristics of thedevelopment of the times,-the medium rheology to today,with t heBranch scientific-and the imprint of the times, micro-letter as-a-new media develop ment-and-changes reflect the principles-and-rules of the medium rheology interperson al-communicationfeatures micro letter to the new-media, entertainment-features,maint aining power, can business-function,while themicro-development-direction of the lette r also-represents thedirection of development of the new media.Key words:new media . "Micro-letter" . Mediamorphosis .引言“知识改变世界,科技引领未来”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科技的发展和人类的生活将会是一个怎样的关系,这是与生活在当下的我们息息相关的事情。

微信传播模式的利弊分析

微信传播模式的利弊分析

从传播学角度分析微信传播模式的利与弊【摘要】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人们在即时通讯方面的需求大大提升,虽然微博、QQ出现较早,但随着微信的兴起以及微信版本的不断升级,微信平台作为全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新模式,从微信的传播特征、传播模式、个人账号和公众账号平台等方面都进一步促进了信息的有效传播,同时微信营销也越来越成为企业、个人关注的新型营销方式,可以说微信超越了以往任何传统媒介的高度,带领大众进入了全新高效的信息传播新时代。

本文试图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微信信息传播模式的利与弊,给正在使用微信传播的个人及企业一些建议与思考。

【关键词】传播学;微信;传播模式;利弊微信,微信是介于QQ和微博之间的一种社交软件,是隶属于QQ平台的应用软件,具有文字信息传播、视频、图片、短信朗读、即时通话等功能。

与其他软件相比,微信最大的优势是可以接受和传播与QQ软件相关的各类信息,无需再登陆其他客户端;微信软件还可以支持支付、群聊、语音、二维码识别等功能;与此同时,微信还可以运用个人账户、公众平台等功能共享媒体信息并完成信息的有效传播。

微信平台将大众传媒传播与人际交流传播融为一体,开创了全媒体时代新的传播模式。

1.微信平台信息传播效果分析分析微信平台的传播效果需要从传播特征、传播模式、个人账户传播和公众平台等四个方面出发。

1.1微信传播特征微信平台的信息传播具有传播主体明确化、传送关系亲密化、传播平台集中化等特征。

传播主体明确化主要是这微信是依于手机等移动终端的社交软件,其传播的主体主要是对手机等移动平台运用较多的人群;传送关系亲密化主要指微信好友以熟人为主逐渐向陌生人过渡,这样的方式有利于熟人之间关系更加亲密,陌生人也更加容易相处;传播平台集中化是指微信对手机功能进行了最大程度的利用,并且在传播的同时拓宽了传播渠道。

诸如开设公众平台、二维码扫描系统、定位系统等等,另外,微信也有插件功能,将人们生活中的众多通讯工具都包含在内。

浅析微信的传播模式

浅析微信的传播模式

浅析微信的传播模式浅析微信的传播模式2010级戏剧影视文学专业2班:马翔指导教师:朱艳摘要:近来,微信火速发展并融入我们的生活成为了网络社交的新宠。

本文从传统大众传播方式入手,研究了以微信为代表的网络传播对传统大众传播模式的颠覆。

以“5W”模式为基础,分析微信在传播五要素中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带来的优势。

微信凭借其多极化的传播模式悄无声息的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是网络传播学中的又一突破。

关键词:微信传播模式受众微信,我们每个人都不会陌生。

但是,准确来说,什么叫做微信呢?“微信,是基于手机通讯录直接建立与联系人链接的一款即时通讯软件,它的推广是弥合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对立的一次试水,更是互联网发展的必然趋势;微信软件充分挖掘出手机通讯录的社交潜力,加上1000米以内的微信用户搜索功能,文字、图片、语音和视频发送功能,很快便聚集了人气。

”[1]2011年1月腾讯公司正式推出微信,它不但可以通过手机网络快速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还支持群聊、扫一扫、查找附近的人的手机聊天软件,而且跨越了运营商硬件和软件社交网络等多种障碍实现了现实与虚拟世界的无缝连接,使移动终端成为了新的社交节点。

微信使智能手机的功能得到发挥,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融为一体成就了一种全新的传播模式。

一.微信传者与受者的高度融合根据著名传播学者拉斯韦尔的“5W模式”理论我们可以知道,任何一个传播过程,都可以分解为如下五个要素,即“Who”—传播主体、“Say what”—传播内容、“In which channel”—传播媒介、“To whom”—传播对传播主体和传播对象即传播过程中的传者和受者象、“With what effect”—传播效果。

一般来说,信息的传者与受者之间的关系并不密切,传者要通过媒介将内容传给受者。

但是却不能够被全部接收,效果也各不相同。

但是微信的传者与受者却是高度融合的。

每一个用户都是受众,也是传播者。

这样的多媒体传播早已广泛化,只要你拥有信息,拥有内容,借助微信,你自己就可以成为一个信息平台,成为一个媒体。

从传播学视野探究“90后新词汇”的“走红”现象

从传播学视野探究“90后新词汇”的“走红”现象

从传播学视野探究“90后新词汇”的“走红”现象作者:胡了然来源:《传播力研究》2019年第09期摘要:伴随着“90后新词汇”在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上的“走红”,大众文化下的亚文化扩散显现再度进入公众的视野。

“90后”年轻人群体构建身份认同的需要、差异化小众需求的总和挑战主流需求、自媒体平台对网民表达权的进一步解放等因素共同促进了新一代网络热词的产生、传播和扩散。

关键词:网络新词;微博;传播;认同感网络新词汇的“走红”已成为网络传播环境下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对此从传播学的角度对其进行学理性的分析显得至关重要。

对其“走红”原因有了传播学理论的相互印证,方能在新的传播环境下更好地指导实践、引导舆论。

一、产生:构建身份认同的需要从文化领域来看,当前的文化领域呈现出亚文化和主流文化压制和抵制的局面。

“90后的新词汇”是亚文化与主流文化对峙的产物。

基于观众的对抗性解释,亚文化使用模仿,讽刺,盗用和拼贴来产生某些在线流行词。

[1]这些词在被创造出来以后之所以能走红网络,成为网络热词并被“90后”群体共同接受追捧,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这些词汇的创造来源于“90后”的日常生活,能够形象地反映出“90后”人群的日常生活方式和生活状态。

当下的“90后”基本上都是二十岁出头的年轻人群体,恋爱、减肥、学习、追星等是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而这些新词汇正是广泛产生于这些活动中,因而让“90后”群体找到了一种群体归属感,找到了“90后”的共同语言。

其次,不可否认的是虽然这些新词汇仅仅只是作为网络流行词汇传播着,但是有些表达却十分生动形象,例如“快消品”“自杀式单身”等,这些词所表达的含义是我们传统通用的基础词汇组合无法言简意赅地表述出来的,而“90后”群体的生活中这些极具特点的生活状态和急需表达的诉求推动了以“自杀式单身”为代表的新词汇的产生、传播和聚合——这同样也是一种依托于群体自我认同感的亚文化圈的构建形成过程。

跳出“90后”新词的形成过程,单从这些新词汇的内容来看,新词汇中所蕴含的寓意实际上还展现出了真实“90后”人群所处时代的时代特征。

微信的功能和属性分析

微信的功能和属性分析

微信的功能和属性分析作者:魏超张骁来源:《出版广角》2014年第12期[摘要]微信是2012年中国移动互联网领域最具人气的应用产品之一。

微信的基础架构是基于点对点传播的即时通讯,作为即时通讯工具,在信息载体形态上,微信集合了所有形式的人类信息传播符号载体,可以实现移动智能终端的多媒体信息传递;在信息传播渠道上,微信将人际间多媒体的信息传播从传统电信网络迁移至移动互联网络。

随着微信公众平台的开放和API接口的开放,微信越来越具有媒体平台的性质。

通过微信,个人和团体组织都可以实现一对多的大众传播,在微信公共平台上实现了众多移动互联网商业创新。

[关键词] 微信;功能;属性[作者简介]魏超,张骁,北京印刷学院。

互联网在经历了20余年的发展后,已经进入了移动互联网时代。

互联网的本质就是一个巨大的信息传播网络,互联网产品的创新更迭大致可以纳入传播学的理论视野中进行分析,以帮助我们进一步认识互联网世界里信息传播活动的发展变迁,考察现有传播理论在数字时代的新发展。

一、微信简介微信,2012年中国移动互联网领域最具人气的应用产品之一。

微信是腾讯公司推出的一款面向智能手机终端的即时通讯软件,支持通过移动互联网络发送语音、视频、图片和文字信息,可以单聊及群聊;还可以根据地理位置找到附近的人,可以通过“摇一摇”“漂流瓶”进行陌生人交友;微信公众平台还为个人、团体、机构提供了一个媒体化平台,可以进行面向大众的信息传播活动。

微信支持ios、Android、symbian等多种平台手机。

2011年1月21日,微信1.0版本发布。

433天后,微信用户即过亿。

又过了3个月,2012年9月17日,微信用户突破2亿。

比起新浪微博当年的迅速发展,微信似乎势头更猛。

随着用户数量的爆发式增长,微信很快引起了业界的极大关注。

自从人类传播活动进入大众传播时代,受众规模便是衡量传播效果的一项重要指标。

用户数量是腾讯公司开展一切业务的一项绝对优势。

当今时代,是一个数字化、微传播的时代

当今时代,是一个数字化、微传播的时代

可以撬动地球的微分销如今,很多消息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微博或者微信快速发散和传播的。

甚至很多时候,我们都懒得到门户网站上去浏览新闻了。

当今时代,已经是一个进入移动传播的微时代。

我觉得只要掌握了微博和微信两大“秘密武器”,就可以赢得微时代整合营销的“核爆效应”。

阿基米德曾经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更何况,我们还拥有了两个支点!一、当今时代,是一个数字化、微传播的时代。

毛主席当年曾经写下“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的大气磅礴的诗句,表达了自己对未来速度的一种畅想;但是他无论如何也无法想象,今天信息的传递会变得如此迅捷。

从传播学角度来看,当今时代是一个微传播的时代。

显著特征有三:一是新媒体兴起,传播手段更加丰富多样,除了传统的电台、报纸、电视这“老三样”,现在互联网媒体(包括门户网站、视频网站、社交网站、贴吧等)、移动新媒体、楼宇电视等等,越来越多。

在这些里面,我最看好的是移动新媒体的市场发展前景,但是道路会非常曲折。

二、信息碎片化,网络传播碎片化,社会背景碎片化。

未来学家托夫勒指出:所谓“信息碎片化”,是指我们被一些矛盾、零散的信息所包围,旧的观念受到冲击,注入我们脑海的是支离破碎的弹片。

碎片化传播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事实性信息传播的碎片化,这里的碎片,更多的是指信息来源的多元化、观察视角的分散化、信息文本的零散性和信息要素的不完整性;第二个层面是意见性信息传播的碎片化,这个意义上的碎片,不仅指零散性,更指意见的异质性、分裂性。

过去媒体所反映出来的社会意见的一致性,在网络等新媒体平台上被大大削弱。

新媒体平台上的意见形成,是各种碎片意见碰撞、冲突的过程。

三、参与传播的绝大多数人是微不足道的个体。

很多网友常常自嘲,我们每个人都是微不足道的屁民,其力量很多时候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微力量。

对每一个独立自主的个体来说,这个世界的信息碎片化了,生存碎片化了,甚至整个世界都碎片化了。

但是,这些碎片化的个体和每个个体的微力量,汇聚起来就可以形成翻江倒海、推动社会进步的滔天巨浪。

腾讯,如何让微信成为生活方式?

腾讯,如何让微信成为生活方式?

腾讯,如何让微信成为生活方式?作者:张琪来源:《新闻世界》2015年第05期[摘要]腾讯推出的微信在即时通讯软件领域始终引领着潮流。

本文针对微信自2.0版本以来的更新走势进行归纳,梳理其逐渐成为用户生活方式的过程,从传播方式、范围和特点等方面对微信的传播机制进行探究。

[关键词]微信腾讯传播机制生活方式2011年1月21日,腾讯公司在IOS平台正式发布微信(WeChat)测试版。

作为一款即时通讯软件,微信在智能手机时代,凭借图、文、语音信息及时发送,多人群聊和方位共享功能方便快捷等特点,依靠用户基数巨大的腾讯平台,迅速占据了手机通讯软件市场的大量份额。

截止2014年第三季度,微信活跃用户已经达到4.68亿人次,海外注册用户突破1亿。

从2011年首款微信测试版的发布至2014年底,腾讯公司在IOS平台和安卓平台分别对微信进行了三十余次更新。

在此过程中,腾讯公司于2011年5月推出带有语音对讲功能的微信2.0版本,带动了用户数量的第一次飞涨。

本文以此为时间节点,以IOS版本微信更新为例,通过归纳此后微信更新的类别和频率,对微信的传播方式、范围和特点等对其进行传播机制的探究。

一、微信更新简述2011年5月至2015年1月,微信IOS版本在腾讯公司的三十次更新中,经历了从2.0时代到6.0时代的飞跃。

通过统计发现,作为一款即时通讯软件,微信的更新始终坚持以社交服务质量的提高为主。

但随着发展的成熟,微信社交服务更新的方向有所转变。

从4.0版本开始,微信好友添加功能已经基本完善,腾讯将更新重点转移至图文、语音、视频及位置信息等聊天形式的拓展,朋友圈的创建以及群聊功能的完善上。

与此同时,腾讯公司并不止步于让微信成为一个更好的社交软件,以公众号为主体打造多样化信息服务平台,以微信支付为核心构建用户专属的互联网生活体系,微信在更新中逐渐引领了手机社交软件的新时代。

二、微信传播机制从传播学角度来看,微信除了逐渐提高人际传播的双向互动水平之外,也通过群组功能的完善,分享与收藏功能的不断增强等方式,让微信的群体传播和大众传播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传播方式从单一走向多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传播学角度解读微信的兴起
目录
摘要 (1)
1、微信,是一个生活方式 (2)
2、拉斯韦尔“5W模式”分析 (2)
2.1传播主体分析 (2)
2.2传播内容分析 (3)
2.3传播渠道分析 (3)
2.4传播受众分析 (3)
2.5传播效果分析 (4)
3、“使用与满足”理论分析 (4)
3.1符合人们的接触动机 (5)
3.2满足多种需求 (5)
参考文献 (6)
摘要
微信,腾讯公司2011年推出的一款应用程序,短短时间内迅速走红。

本人以微信为研究对象,从从拉斯韦尔“5W模式”,对微信做了传播主题分析、传播内容分析、传播渠道分析、传播受众分析和传播效果分析。

根据“使用与满足”理论,认为微信的符合人们的接触动机,又能够满足人们的多种需求。

从传播学的角度理性、科学的看待这一现象。

【关键词】微信 5W模式“使用与满足”理论传播学
1
1、微信,是一个生活方式
微信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一个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微信支持跨通信运营商、跨操作系统平台通过网络快速发送免费(需消耗少量网络流量)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同时,也可以使用通过共享流媒体内容的资料和基于位置的社交插件“摇一摇”、“漂流瓶”、“朋友圈”、“公众平台”、等服务插件。

截止到2015年第一季度,微信已经覆盖中国 90% 以上的智能手机,月活跃用户达到 5.49 亿,用户覆盖 200 多个国家、超过 20 种语言。

此外,各品牌的微信公众账号总数已经超过 800 万个,移动应用对接数量超过 85000 个,微信支付用户则达到了 4 亿左右。

对于上述的介绍,大家肯定都不会觉得陌生和惊奇,因为我们每一个人的手机上都安装有微信,并或多或少都有使用,那么,微信2011年开发运营,短短时间内为什么如此火爆。

结合传播学所学知识,本文试图用传播学的一些原理来对其进行分析。

微信涉及的传播模式其实很多,既涉及个人用户人内传播模式,也涉及人与人之间的人际传播,同时还有各类组织利用公众好进行的组织传播,还有根据不同类别建立的微信群所涉及的群体传播等等。

下面,我将从拉斯韦尔“5W模式”和“使用与满足”理论来分别进行分析。

2、拉斯韦尔“5W模式”分析
美国著名传播学家拉斯韦尔提出大众传播的“5W模式”,构成传播过程的五种基本要素,即 who, say what , in which channel ,to whom, with what effect。

从传播过程中的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受众、传播效果进行全面剖析。

2.1传播主体分析
微信主要依托智能手机等移动平台,手机QQ用户是其主力军。

在它的信息传播模式中,
2
传受双方的关系特点传承了QQ平台的双向性和互动性特质。

其次,信息传受双方的关系更为亲密。

微信的主要功能是类似于电话联系的语音对话,从用户的心理和习惯来讲,使用语音聊天的传受双方关系会更为亲密。

再次,传播主体呈现出年轻化、高学历的特点。

2.2传播内容分析
微信传播内容具有私密性和即时性的特点,微信信息停留在传受双方的移动终端上,只有传受双方可以看到听到,其他用户无法在自己界面获知。

内容主要集中在①传播主体对于自己的生活琐事、心理状态等日常生活内容的记录,不涉及他人,不发表观点,仅仅是对自我的记录,内容由用户原创,且多为琐碎信息。

②对社会热点话题的参与讨论。

一种是用户自身主动参与到了社会热点事件,目睹热点人物,随机写微信将其发布,另一种是用户对社会热点问题、公众人物发表的自己的看法或意见。

③主要是热点新闻事件的后续报道转发、权威分析人士对其的评价等等。

2.3传播渠道分析
微信的传播渠道,主要依赖智能手机等无线终端,在手机上,使用微信客户端登录微信,iPhone 、Android 、Symbian 、BlackBerry 、Windows Phone 等不同系统不同品牌的手机都可以使用微信客户端来浏览内容、与联系人对讲,相对电脑而言,现在智能手机的推广已经从中高端市场转向了低端市场,微信使智能手机的功能得到最大化利用,微信的语音对讲对应的是麦克风和扬声器,二维码和图片分享对应的是手机高清摄像头,手写输入对应的是多点触屏,摇一摇对应的是重力感应器,查看附近的人对应的是GPS 定位。

2.4传播受众分析
根据交往的亲密度和实际距离将社交圈的受众分为熟人、半熟人、陌生人三类。

①熟人。

3
微信最初的受众是熟人,即手机通讯录上的熟人及QQ好友,传受双方在微信沟通中感情黏性进一步增强,由此形成稳定、成熟、联系最为频繁的熟人交际圈。

②半熟人。

微信通过手机定位服务设计了“查看附近的人”的功能,在用户所在位置附近一定范围内的微信用户都能看到。

这其中,很可能会存在着一些可能认识,但又不熟悉的人,它为用户提供了附近人的头像、昵称、签名及距离,让微信走近用户生活,以便用户之间产生进一步联系,也方便结识身边的朋友。

③陌生人。

二维码、LBS 定位、摇一摇和漂流瓶功能将微信的社交圈由熟人推向陌生人。

甚至可以和远在几千公里外的人聊上几句话。

2.5传播效果分析
1、服务效果好。

微信是基于“强关系链接网”的虚拟与现实的“无缝对接”,微信更进一步将信息传播的范围,从QQ好友里,进一步缩小、精炼到你自己圈定的范围内,使得信息相比微博更加精准、实时、高效。

实现了多级化传播,信息的传播渠道较之其他媒体更为宽泛,多极化交流使得受众互动范围更广。

传播可以实现文字、图片、声音和视频多元化交流。

2、产生经济效益。

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微商,不知何时起,朋友圈里满是各类鞋子、衣服、化妆品的代购销售广告,并且都是自己的朋友发送的,这还更不用说还有更多的企业通过认证的公众平台进行发布广告、促销信息、产品推荐等一系列商业活动。

3、微信促进了社会透明。

政府组织、公益组织、社会媒体、名人等的公众账号的普遍推广进一步实现信息公开、增加透明度的举措。

3、“使用与满足”理论分析
“使用与满足”理论研究是从受众的角度出发,以受众为主体,考察受众选择、使用媒
4
体的动机以及因此而达到何种需求的满足。

该理论把受众看作是有特定需求的人,把他们活动看作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的,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

微信的兴起也可以从“使用与满足”理论来解释:
3.1符合人们的接触动机
1、社会因素。

现在的社会,我们干什么事情都要讲求一个“快”字,甚至是吃饭都要是快餐,因此呢,在我们的社交领域,也出现了一系列“微”产品,微博、微电影、微信、微视。

“微产品”的流行是因为符合人们想更加方便、快捷地娱乐自己、沟通他人。

同时呢,我们个人又极易受到旁人的影响,当微信火爆一时,大家为了保持一致,自觉不自觉的都会来尝试着使用。

以上因素,是它受到人们追捧的社会因素。

2、个人因素。

众所周知,微信和QQ均为腾讯的产品,其实微信一开始面市是和 QQ 绑在一起的,但是微信更加流行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微信在熟人人际传播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微信产品上的好友,都是互相持有对方的手机号码,是被你许可可以在任何时间把他想发出的信息送抵你的手机上,这群人的人数是有限的,只有最亲密的人才被许可。

3.2满足多种需求
1、多元化的传播方式。

从手机产生以后,人们的沟通形式有通话、短信,而随着微信的出现,人们可以减少短信和语音通话的数量,遇到不太着急的事情时,发一条语音信息或许是一个更加方便的选择。

这种新的语音通信或将改变未来主流的通信方式。

同时,它可以发送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表情等等信息,可以更加清晰地向好友表达自己的意图、想法。

2、可以记录和表达。

可以在一定字符的范围内写很有深度的东西,如跟踪某个新闻事
5
件、写写小评论。

但更多的是写些所见所闻,对生活发发感慨,抑或仅仅是告诉你的朋友们你现在在干些什么,让他们随时了解你的动态。

3、可以实现陌生人交友。

微信推出了基于地理位置信息和个人信息的“查看附近使用微信”的功能,使得微信用户能够查看地理位置附近使用微信的用户,实现社交圈的拓展。

再次,“摇一摇”与“漂流瓶”的功能设定,使得微信用户可以通过匿名的方式,将祝福、许愿、个人介绍、不方便给熟悉人说的小秘密等,发送给随机的接收者,突破地域的限制,达到匿名交友的目的。

这些让我们体验到了交流的乐趣。

4、可以成为公共机构的服务平台。

可以说,每个人的微信里都关注有公众账号,学校、政府机关、银行、新闻媒体、公司等等,点击打开,我么就可以了解到比其他渠道的更快、更有个性或者更具体、更集中的各类信息,甚至是许多业务不用到官方网站,不用热线电话,直接在微信中就可以实现。

结合拉斯韦尔的5W模式和“使用与满足”理论,我们可以看出,微信具有年轻广泛的使用主体,传播内容丰富多彩,渠道多样,带来了较好的效果;符合人们目前的需求,因此,在短短时间内,便迅速兴起。

参考文献
[1]刘洪梅.微信:沟通改变生活--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的传播学解读[J].青年记者2013(23)
[2]方志鑫,蔡莉白.从传播学角度看微信的兴起[J].科教导刊2012(5)
[3]党昊祺.从传播学角度解构微信的信息传播模式[J].东南传播2012(7)
[4]李阳. 微信的传播机制研究[D]. 2014
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