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第一章 法律基础知识
经济法律基础复习资料

《经济法律基础》期末复习指导第一章基础理论知识二、练习(一)选择题1、规定国家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的法律是( D )。
A.经济法B.民法C. 刑法D.宪法2、经济法律关系的首要要素是( A )。
A.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B.经济法律关系的客体C.经济法律关系的内容D.经济法律关系的体系3、法的渊源指的是(B)。
A.作为法律的基础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B.国家制定和认可的法的各种具体表现形式C.国家制定和认可的法律制度与法律关系D.各种法律法规的相互联系性4、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包括( ABCDE )。
A. 国家机关B.社会组织C. 内部组织D.个体工商户、承包户和公民(自然人)E. 国家5、经济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包括(ABD)。
A.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B.经济法律关系的客体C.经济法律关系的体系D.经济法律关系的内容E.经济法律程序6、经济法的调整对象主要包括( ABC )。
A. 经济管理关系B.经营协调关系C. 组织内部经济关系D.经济协作关系E.经济竞争关系7、我国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BC )。
A、各种经济关系B、一定范围的经济关系C、经济法律关系D、一切经济利益关系8、根据经济法律关系的结构形态,可将其分为(C)A、组织法律关系与财产法律关系B、计划法律关系与金融法律关系C、经济管理法律关系与经济协调法律关系D、经济监督法律关系与经济合同法律关系9、下列各项中,不能成为经济法律关系主体的是(A )。
A、北京大学的招生办B、海河公司分公司C、北京红十字会D、个体商贩李某10、经济法律关系产生的具体条件是( D )。
A.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B.经济法律关系的客体C.经济法律关系的内容D.经济法律事实11、法的本质是( C )。
A.维护社会秩序稳定的工具B、维护和巩固国家政权的手段C.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D、规范人们行为的规则12、经济法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具有(ACDE )。
A.广泛的综合性B.直接的经济性C.明确的指导性D.一定的技术性 E.主体的多样性13、凡是能够引起经济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情况,在经济法学中称为( B )A.法律要素B.法律事实C.事件D.行为14、下列各项中,属于经济法律关系的有( ACD)。
经济法基础知识(第二版)习题册答案

经济法基础知识(第二版)习题册答案第一章经济法概述一、填空题1.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2.强制性、经济性3.经济制度及经济活动的内容和要求、经济性4.有独立的必要的财产或经费、能独立承担民事和刑事以及行政法律责任5.经济法律关系的客体6.纽带、依据二、单项选择题1.B2.D3.B4.D5.C6.B7.A三、多项选择题1.BC2.AD3.CD4.ABCD5.CD6.AC7.ABD8.ABCD四、判断题1.√2.×3.√4.√5.×6.×7.√8.√9.√ 10.×五、简答题1.我国的计划经济时期与市场经济时期消费品供求有哪些不同?答:建国以后到改革开放的三十年当中,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消费品供不应求,日常生活所需的物品几乎都要凭政府发放的各种票证来购买。
按计划供应、凭票证购买各种消费品成为当时解决供求矛盾、平衡供求关系的重要方式。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逐步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过一系列的改革,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商品生产与交换空前活跃,市场空前繁荣,人民生活所需的各种消费品都可以在市场上买到。
计划经济时期所用到的各种票证在上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商品的丰富、市场的繁荣悄然退出流通领域。
供需矛盾、供求关系主要依靠市场来调节。
2.我国的经济法律体系包括哪些组成部分?答:(1)经济法按外在表现形式有七种: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司法解释、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国际条约或协定。
(2)经济法按照其所调整的经济关系的不同由三大部分构成:经济组织法,主要是对参与市场活动主体的组建、组织、资格认证、体制改革等方面有关的法律规定;经济管理法,是指国家在组织管理和协调经济活动中形成的法律制度;经济活动法,是指国家对经济主体参与市场活动中应遵守的法律法规。
3.经济法调整的对象都有哪些?答: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指在具体的执法司法活动中经济法调整哪些具体的经济关系。
经济法第一章1

此版本仅为课前预习,实际课件以老师上课为准考点1.1法的本质与特征☆一、法的本质法是统治阶级的“国家意志”的体现。
(1)法只能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2)法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是社会客观需要的反映;(3)法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和根本利益”,而不是统治阶级每个成员个人意志的简单相加;(4)法体现的不是一般的统治阶级意志,而是统治阶级的“国家意志”。
二、法的特征(1)法是经过国家制定或者认可才得以形成的规范,具有国家意志性。
(2)法是凭借国家强制力的保证而获得普遍遵守的效力,具有国家强制性。
(3)法是确定人们在社会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的行为规范,具有规范性。
(4)法律通过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来分配利益,从而影响人们的动机和行为,进而影响社会关系,实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和要求,维持社会秩序,具有利益导向性。
(5)法是明确而普遍适用的规范,具有“明确公开性”和“普遍约束性”。
(6)法能使人们预知自己或他人一定行为的法律后果,具有可预测性。
考点1.2法的渊源与法的分类一、法的渊源(了解)法的渊源是指法的具体的表现形态。
即法是由何种国家机关,依照什么方式和程序创制出来的,并表现为何种形式、具有何种效力等级的规范性法律文件。
(一)我国法的主要渊源★★【预备知识】关于我国政权组织结构【归纳】我国法的主要渊源【提示】最高人民法院所作的“判决书”或发布的“指导案例”等,没有法律效力,不产生法的强制力,不属于我国法的渊源。
【单选题】下列规范行为中,属于行政法规的是()。
A.国务院发布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C.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支付结算办法》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答案】A【解析】本题考核法的渊源。
(1)选项BD:属于法律;(2)选项C:属于部门规章。
(二)法的生效范围★(三)法的效力冲突及其解决方式★1.上位法优于下位法针对不同位阶的法之间的效力比较。
经济法概论配套PPT课件:第一章 经济法基础知识

诺成性行为与 实践性行为
有因行为 与无因行为
要式行为与 不要式行为
有偿行为 与无偿行为
主行为和从行为
(三)民事法律行为的生效要件
• 法律行为的实质有效要件: • 1、行为人具有相应的行为能力
• 2、意思表示真实(不一致、不自由)
• 3、不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
• 3、自始无效:无效之后果,始于行为成立 之时
无行为能力人实施的 意思表示不自由的单方民事行为 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第三人利益 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 违反法律或者公共利益
(六)可撤销民事行为
1、行为成立时,有效 2、在法定期间内,行为人可以撤销该行为
的效力 3、在法定期间内,行使撤销权,行为自始
• 2、除斥期间:法律规定某种权利的存续期 间
与诉讼时效的 区别
时间过去后,前者丧失权利,后者 丧失胜诉权
分 类
普通诉讼时效
特殊诉讼时效
最长诉讼时效
中止 中断 延长
三、
• 诉讼时效期间的最后六个月 • 因法定事由 • 事由终止后,期间继续计算
• 发生法定事由 • 事由终止后,期间重新计算
无效 4、在法定期间内,未行使撤销权,不得再
行撤销(一年)
欺诈、胁迫 乘人之危 重大误解 显失公平
二、代理
本人
法律行为关系 承受代理行为的法律后果的关系
代理 人
第三 人
代理权关系
以被代理人名义 直接向第三人进行 在代理权限内独立进行
(三)代理的分类
法定 代理
(四)无权代理
没有代理权 超越代理权 代理权终止
关批准指成经为立济或;法不律为关一系定主行体为权或利者要求他 ③和依义人照务为法所或律指不、向为法的一规对定或象行章。为程的由资经格济。
注册会计师 CPA 经济法 第一章 法律基本原理

第一章法律基本原理考情分析本章是《经济法》教材的理论基础,主要介绍法律相关基础知识。
各小节之间关联度不高,侧重理解,考点出现比较稳定且低频。
目录01 法律基本概念02 法律关系03 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01 法律基本概念学习脉络图专题法的概念与特征重要程度:★备考角度:选择题知识点:法的特征【例题·多选题】下列关于法的规范属性的表述中,正确的有()。
A.法是社会规范B.法是技术规范C.法是行为规范D.法是道德规范『正确答案』AC『答案解析』人们相互之间的关系构成社会关系,法是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是社会规范;技术规范是规范人与物、自然等之间的关系,例如声音的分贝。
技术规范并不天然是法,只有经立法机关确认后,才能成为法律规范。
故选项B错误。
法是通过调整人们的行为来实现对社会关系的影响,所以法是行为规范。
法体现了道德评价,但不是道德规范。
故选项D错误。
专题法律体系重要程度:★备考角度:选择题知识点:法律体系宪法及宪法相关法:国家机构设立与运行;民族区域自治、特别行政区、基层群众自治;国家主权;公民基本政治权利等刑法:强制性最突出,调整社会关系极广泛行政法:行政主体与相对人之间关系。
具有从属性、服从性民商法:本书第二编、第三编均为民商法;知识产权也属于民商法。
“得民商法者得天下”经济法:本书第四编为传统经济法,包括企业国有资产法律、反垄断法律、涉外经济法律制度等社会法:劳动法、工会法;未成年、妇女、残疾人等保护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诉讼程序: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
非诉讼程序,主要是指仲裁法专题法律渊源重要程度:★★备考角度:选择题知识点:法的渊源【例题·多选题】下列各项中,属于我国法律渊源的有()。
A.《支付结算办法》B.《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C.《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D.《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正确答案』ABCD『答案解析』本题考核法律渊源。
经济法基础章节测试题及答案第一章

第一章总论一、单项选择题1。
下列关于法的本质与特征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
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B.法是明确而普遍适用的规范C。
法是全社会成员共同意志的体现D。
法是确定人们在社会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的行为规范2. 甲、乙双方签订一份房屋装修合同,由此形成的法律关系客体是()。
A.被装修的房屋B.甲乙双方应当收付的款项C。
乙方承揽的装修劳务行为D。
甲乙双方承担的权利和义务3. 下列各项客观事实中,属于法律行为的有()。
A。
某服装厂与供货商订立了一份合同B。
某沙漠三天没下雨C。
战争爆发D。
海底火山爆发4。
根据法的内容可以分为实体法和程序法,下列属于程序法的有()。
A。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B。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C.《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D.《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5.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法作不同的分类.根据法的创制方式和发布形式,可以将法分为()。
A。
国际法和国内法B.根本法和普通法C。
实体法和程序法D.成文法和不成文法6. 根据《仲裁法》的规定,下列有关仲裁协议效力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
仲裁协议一经依法成立,即具有法律约束力B。
合同无效,仲裁协议也无效C.仲裁庭无权确认合同的效力D。
当事人对仲裁协议的效力有异议的,只能请求法院作出决定7. 下列各项中,符合《仲裁法》规定的有()。
A.仲裁实行自愿原则B。
仲裁一律公开进行C.仲裁实行级别管辖和地域管辖D。
当事人不服仲裁裁决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8. 根据《仲裁法》的规定,下列关于仲裁委员会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有()。
A.仲裁委员会是行政机关B。
仲裁委员会不按行政区划层层设立C.仲裁委员会独立于行政机关D。
仲裁委员会与行政机关之间没有隶属关系9. 下列不属于民事诉讼审判制度的是()。
A。
合议制度B。
公开审判制度C.两审终审制度D。
一审终局制度10. 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因票据纠纷引起的诉讼,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是()。
A。
2023年初级会计《经济法基础》第一章试题答案汇总

2023年初级会计《经济法基础》第一章试题答案汇总一、单项选择题1. 下列关于法律规范的说法,错误的是()。
A. 法律规范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B. 法律规范具有普遍约束力C. 法律规范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D. 法律规范是技术规范答案:D2. 下列关于法律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法律关系是一种物质关系B. 法律关系是一种思想意志关系C. 法律关系是平等主体之间的关系D. 法律关系是具有强制性的关系答案:B3. 下列关于法律事实的说法,错误的是()。
A. 法律事实包括法律行为和法律事件B. 法律行为是指以意思表示为要素,设立、变更或终止法律关系的行为C. 法律事件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志而发生的客观现象D. 法律事实是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直接原因答案:A二、多项选择题4. 下列属于法律渊源的有()。
A. 宪法B. 法律C. 行政法规D. 地方性法规答案:ABCD5. 下列关于法律效力的说法,正确的有()。
A. 法律效力是指法律对人的行为具有约束力B. 法律效力包括法律的时间效力、空间效力和对象效力C. 法律的时间效力是指法律何时开始生效、何时终止生效D. 法律的空间效力是指法律在地域上的适用范围答案:ABCD6. 下列关于法律责任的种类,正确的有()。
A. 刑事责任B. 民事责任C. 行政责任D. 道德责任答案:ABC三、判断题7. 法律规范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答案:正确8. 法律关系是指法律规范在调整人们行为过程中形成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答案:正确9. 法律事实是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直接原因。
()答案:正确四、案例分析题10. 甲公司因经营不善,欠乙公司货款100万元。
甲公司法定代表人丙在未告知乙公司的情况下,将甲公司的一台机器设备卖给了丁公司。
请问:(1)丙的行为是否构成侵权行为?(2)乙公司可以采取哪些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答案:(1)丙的行为构成侵权行为,因为丙在未告知乙公司的情况下,将甲公司的财产转让给丁公司,侵犯了乙公司的合法权益。
2020《经济法基础》第一章——法律基础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各项中,不能够成为法律关系主体的是( )。
A.人身B.一人有限责任公司C.中国人民大学D.宋庆龄基金会『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选项A,属于法律关系的客体。
2.法律关系客体主要包括物、非物质财富和行为。
下列各项中,属于物的是( )。
A.自然灾害B.奴隶C.奥运金牌D.人的眼角膜『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选项A,自然灾害不能为人类所控制,不属于法律关系的客体,属于法律事实;选项C,奥运金牌应该是荣誉产品,属于非物质财富;选项B,不能成为法律关系客体;;选项D,人身体的一部分也属于物的范畴。
3.根据《民法总则》的规定,下列关于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8周岁以上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B.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但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公民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C.完全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D.刚刚过完8周岁生日的小明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选项D,“不满”8周岁属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本题表述刚刚过完8周岁生日的小明已经年满8周岁,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4.下列各项中,属于法律行为的是( )。
A.某服装厂与供货商订立了一份合同B.张某受到意外事故伤害C.战争爆发D.赵某出生『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选项A,属于法律行为。
5.下列各项中,属于法律行为的是( )。
A.日升月落B.订立遗嘱C.人的死亡D.自然灾害『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选项ACD属于法律事件。
6. 法是经过国家制定或者认可才得以形成的规范,这体现了法的( )。
A.国家意志性B.强制性C.明确公开性和普遍约束性D.规范性『正确答案』A7. 关于法的本质与特征的下列表述中,错误的是( )。
A.法是统治阶级的国家意志的体现B.法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C.法完全不顾及被统治阶级的愿望和要求D.法是明确而普遍适用的规范『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选项C,法也会在一定程度上照顾被统治阶级的利益,其目的是为了保全统治阶级更大的、更为根本的利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3.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
• 可变更或者可撤销的民事行为,自行为成 立时起超过一年当事人才请求变更或者撤 销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
种类
要件与解释
当事人对民事行为的内 容有错误认识
举例与注意事项
如对价格的误解:明明某照相机的价格 为7998元,但是营业员看错了标签,将 其以l998元的价格出售;再如对数量的误 解:明明是一只手表5万元,营业员却以 一对手表5万元的价格出售。
•『答案』D
• 考点:法律规范的分类 • 确定性规范:指内容本已明确肯定,无须再 援引或参照其他规范来确定其内容的法律规 范。 • 非确定性规范:指没有具体的行为模式或具 体的法律后果,而需要引用其他法律规范来 说明或补充的规范,具体包括委任性规范与 准用性规范。 • 选项A属于委任性规范;选项B和选项C属于 准用性规范。
• 6、以下对可撤销的民事行为的表述,其中正确的是 ( )。
A. 该行为撤销前,其效力已经发生,未经撤销,其效力 不消灭 B. 如果具有撤销权的当事人未在法定期限内行使撤销权, 则该行为视同有效的法律行为,对当事人具有约束力
C. 该行为一经撤销,其效力自被撤销之日起无效
D. 如果自行为成立时起第2年,当事人才请求变更或者撤 销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
• 2.意思表示
• 意思表示是指行为人将进行某一行为的内心意愿,以 一定的方式表示在外部的行为。 (1)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 (2)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
第一章:经济法基础理论
3.法律行为的分类
(1)单方法律行为和多方法律行为
• 单方:只要求当事人一方作出意思表示即可成 立。如债务的免除。 • 多方:强调两个以上行为人意思表示一致才能 成立。如合同、决议。
『答案』C
『解析』
• 考点:自然人的行为能力
• 根据规定,不满十周岁的未成年人是无民事 行为能力人,十周岁“以下”包括十周岁, 所以选项C错误。 • 注意:《民法通则》第155条:民法所称的 “以上”、“以下”、“以内”、“届满”, 包括本数;所称的“不满”、“以外”,不 包括本数。
第一章:经济法基础理论
正义、秩序女神忒弥斯 (Themis)
正义女神朱斯提提亚 (Justitia)
第一章:经济法基础理论
• 剑如果不带着天平,就是赤裸裸的暴 力;天平如果不带着剑,就意味着软 弱无力。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 正义之神操剑的力量和掌秤的技巧并 驾齐驱的时候,一种完满的法治状态 才能占统治地位” ——耶林语
第一章:经济法基础理论
2.法律关系的内容——权利与义务
• 买卖合同关系
• 买方权利——取货,义务——付款
• 卖方权利——收款,义务——交货
第一章:经济法基础理论
3.法律关系的客体
① 物 :自然物 / 创造物 ② 行为 :如旅客运输合同的客体是 运送旅客的行为。 ③ 人格利益 ④ 智力成果
第一章:经济法基础理论
• 确定性规范
• 非确定性规范:委任性规范 / 准用性规范
第一章:经济法基础理论
二、法律渊源
1. 2. 3. 4. 5. 6. 7. 宪法 法律 行政法规 地方性法规 部门规章 司法解释 国际条约或协定
第一章:经济法基础理论
二、法系
• 法系,是指具有 共同法律传统的 若干国家和地区 的法律。 1. 大陆法系 2. 普通法系
• 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指当事人设定一定的期 限,并将期限的到来作为效力发生或消灭前提的 民事法律行为。延缓期限和解除期限
第一章:经济法基础理论
附条件法律行为的效力
• 当事人为自己的利益不正当地阻止条件成就时, 视为条件已成就;不正当地促成条件成就的,视为 条件不成就。 • 《合同法》规定,当事人为自己的利益不正当地 阻止条件成就时,视为条件已成就;不正当地促成 条件成就的,视为条件不成就。
第一章 法律基础知识
第一章:经济法基础理论
教学目标
• 了解法律的一般理论
• 理解民事诉讼与仲裁制度在解决社会纠 纷中的意义 • 掌握法律行为制度、代理制度、诉讼时 效制度 • 学会运用法律解决民商事争议
第一章:经济法基础理论
第一节 法律的一般理论
中国法律的象征
第一章:经济法基础理论
西方法律的象征
行 为 能 力
限制行 ① 十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包括“10周岁”) 为能力 ② 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 人
无行为 ① 不满十周岁的未成年人(不包括“10周岁”) 能力人 ② 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
行为能力必须以权利能力为前提,有权利能力不一定有行为能力 法 人
权利能力、行为能力在成立时同时产生,到终止时同时消灭 行为能力通过法定代表人或者其他代理人实现。
2.无效的民事行为——自始无效
① 无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行为
②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依法不能独立实施的民事行 为
③ 受欺诈而为的民事行为 ④ 受胁迫而为的民事行为 ⑤ 乘人之危所为的单方民事行为
⑥ 恶意串通损害他人利益的民事行为
⑦ 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的民事行为
⑧ 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民事行为
(2)有偿法律行为和无偿法律行为
• 有偿,当事人具有相应民事行为能力 • 无偿,获利当事人的行为能力不作要求
第一章:经济法基础理论
• (3)要式法律行为和不要式法律行为
• 不要式:可以由当事人自由选择民事行为的形 式。(超市购物行为)
• 要式:当事人必须采取法定形式,否则法律行 为不能成立。(票据行为)
• 二者的区别 1. 法律渊源 2. 适用法律技术 3. 法典编撰 4. 法律分类 5. 诉讼程序
第一章:经济法基础理论
四、法律关系
(一)概念
• 法律关系是根据法律规范产生的,以主体间 的权利与义务关系为内容表现的社会关系。
(二)构成
• 1.法律关系的主体 • 公民(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国家 • ?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经营户和个人合伙
这种行为后果造成了表意人较大的损失 显失 公平 的民 事行 为
如某古董商以极不合理的价格收购了一 古董就是显失公平的民事行为。
受欺诈、胁迫而订立的不损害国家利益的合同或者乘人之危而订立的合同
4.附条件和附期限的法律行为
• 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指在民事法律行为中规 定一定条件,并且把该条件的成就与否作为民事 行为效力发生或者消灭根据的法律行为。
• 3、甲国家机关根据乙网站发布的信息,通 过丙中介机构介绍,与丁企业签订了采购一 批办公用品的合同,该合同关系的主体有 ( )。 A. 甲国家机关 B. 乙网站 C. 丙中介机构 D. 丁企业
『答案』A D
• 4、下列选项中,可以成为法律关系的 客体的有( )。 A.甲公民的艺术作品 B.乙公民的肖像 C.丙企业的厂房 D.丁企业运送旅客的行为
• 2、下列规范性文件中,属于行政法规的是 ( )。
A.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的《中华人 民共和国公司法》 B. 国务院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 C. 深圳市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深圳经济特区注 册会计师条例》 D. 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的《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 理办法》
『答案』B
4.法律关系的变动原因 ——法律事实
• 法律事实,是指法律规范所规定的, 能够引起法律后果即法律关系产生、 变更和消灭的客观现象。
1. 事件 2. 行为
第一章:经济法基础理论
第一章:经济法基础理论
第二节 法律行为制度
一、法律行为理论 • 1.法律行为的概念
• 指以意思表示为要素,设立、变更或终止权利义务的 合法行为。
因重 大误 解而 为的 民事 行为
表意人基于误解作出了意思表示 误解因误解方自己的过 失造成,并非因受他人 的欺诈或不正当影响造 成 一方当事人利用优势或 者利用对方没有经验, 致使双方的权利义务明 显违反公平、等价有偿 原则实施的民事行为。 如果是由于行为人的故意或者重大过失 造成,行为人无权要求撤销。
第一章:经济法基础理论
一、法律规范
• 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 反映国家意志的 • 具体规范权利义务及法律后果 • 的行为准则
第一章:经济法基础理论
(二)法律规范的种类
• 授权性规范(可以)
• 义务性规范:命令性规范(应当,必须)/ 禁止性规 范 (禁止”、“严禁”、“不得” )
• 强行性规范
• 任意性规范
• (4)主法律行为和从法律行为
• 从法律行为的效力依附于主法律行为,主法律 行为不成立(无效),从法律行为则不能成立(不 生效)。(借款合同与担保合同)
第一章:经济法基础理论
权 利 能 力
在出生时产生,到死亡时消灭
自 然 人
完全行 ① 十八周岁以上的公民(包括18周岁) 为能力 ② 十六周岁以上不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动 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包括16周岁,不包括18周岁) 人
二、法律行为的成立与生效
• 法律行为成立三要素:当事人、意思表示、标的。法 律行为的成立,是生效的前提。 1.法律行为的有效要件 • 实质要件
(1)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2)行为人的意思表示真实 (3)不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
• 形式要件
(1)口头形式;(2)书面形式;(3)推定形式;(4)沉默形式。
• •
『答案』ABD
『解析』本题考核可撤销的民事行为。选项ABD是正确 的表述。可撤销行为一经撤销,行为无效的效力溯及行为做 出之时。
就到这里吧!
第一章:经济法基础理论
『答案』ABCD
•
5、下列关于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的表述中,错误的 是( )。
A.十六周岁以上不满十八周岁的自然人,能够以 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 民事行为能力人
B.十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