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针疗法治疗痛症的临床应用

一针疗法治疗痛症的临床应用
一针疗法治疗痛症的临床应用

一针疗法治疗的痛症的临床应用

肇庆市端州人民医院宋利斌“一针疗法”来历

(一)概要

《黄帝内经》、《难经》等中医经典理论指导临床,用传统针灸治疗疾病的方法,“一”为穴位的选取;“针”为古法针刺;“疗”为治疗、疗效;“法”为法则。

(二)治疗原则

1、以整体观念与辩证论治为原则。

整体观念以“人体五脏”为中心,用“经络”运行气血,联系脏腑、体表及全身各部,沟通上、下、内、外,四肢百骸。

八钢辩证以脏腑经络辩证为主,结合应用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辩证等中医辩证方法。

2、辩证特点:重点是定位、定性。

八钢辩证: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脏腑经络辩证:在脏在腑、在经在络,通过问诊辩经、切诊辩经、望诊辩经;

三焦辩证:上焦,中焦,下焦;

吴鞠通《温病条辨〃治病法论》:“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卫气营血辩证:在气在血。

(三)取穴方法

1、按古法取穴

遵循《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一》,例如:“委中(血郄),腘中央,委而取之”

(即腘横纹中点,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腱的中间);“中封,内踝前一寸半,陷者之中,使逆则宛,使和则通,摇足而得之”(即在足背侧,当足内踝前,商丘与解溪连线之间,胫骨前肌腱的内侧凹陷处)。

2、按全息取穴

如腰痛穴,在第二掌骨内侧。

3、按古法与全息结合取穴

如三间穴,定位时微握拳,在手食指本节(第2掌指关节)后,桡侧凹陷处。

(四)具体操作:

1、针具选择:毫针、寸针(3.0mm或是3.5mm),三棱针等;

2、针刺方法:古法针刺、鸡足刺、豹文刺、半刺法等;

3、针刺感觉:酸、麻、重、胀、痛,循经传导电感等。

痛症的临床应用

(一)头面部

1、头痛

以经络辩证为主,后头痛为太阳经头痛;颞部头痛为少阳经头痛;前额为阳明经头痛;颠顶头痛为厥阴经头痛。

治疗:

①束骨

经络辩证:太阳经循行后头痛伴有外感表证。

定位:在足外侧,足小趾本节(第5跖趾关节)的后方,赤白肉际处。

穴解:“荥输治外经,合治内府”《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第四》。

操作:选定穴位后,操作者首先按压弹拨皮肤微微发红(押手操作),刺手

持针直刺进针,约1寸,刺手指下有沉紧感即可,押手轻轻叩击疼痛部位。

②俠溪

经络辩证:少阳经循行头颞侧。

定位:足背外侧,当第4、5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穴解:“荥输治外经,合治内府”《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第四》。

操作:选定穴位后,操作者首先按压弹拨皮肤微微发红(押手操作),刺手持针直刺进针,约1寸,刺手指下有沉紧感即可,押手轻轻叩击疼痛部位。

③中脘

经络辩证:阳明经循行前额。

定位:上腹部前正中线,当脐中上4寸。

穴解:腑会“升清降浊”,对湿重头痛,疗效佳。

操作:选定穴位后,操作者首先按压(押手操作),刺手持针直刺进针,约1寸,刺手指下有沉紧感即可,留针30分钟。

术后:嘱患者进食流质谷物,固护胃气。

④太冲

经络辩证:厥阴经循行颠顶头痛。

定位:足背侧当第1跖骨间隙的后凹陷处。

穴解:肝之原穴,《灵枢〃经脉第十》:“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丛毛之际,上循……,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

操作:选定穴位后,操作者首先按压(押手操作),同时嘱患者自行轻拍头顶。刺手持针直刺进针,约0.5寸,刺手指下有沉紧感即可,留针30分钟。

2、牙痛

经络辩证:经脉循行,足阳明胃经“入上齿中”,手阳明大肠经“入下齿中”。

辩病性:辨火邪与龋齿,火邪分风火、胃火、虚火。

辩病位:齿为骨之余,龈为胃之络。

取穴:翳风、内庭、太溪、大杼、偏历。

①翳风

定位:三焦经第十七个穴位,耳垂后方凹陷中。

穴解:属三焦经穴,泻三焦之火祛风要穴(彭静山《针灸秘验》)。

操作:选定穴位后,操作者首先按压(押手操作),刺手直刺进针,静留针30分钟。

②内庭

定位:足阳明经第四十四穴位,足背第二三趾间缝纹赤白肉际处。

穴解:足阳明胃经荥穴,泻胃火牙痛,《难经》:“荥穴主身热”。

操作:选定穴位后,操作者首先按压(押手操作),快速进针,出针时摇大针孔,有血流出为最佳。

③太溪

定位:足少阴肾经第三穴,内踝与跟腱间凹陷。

穴解:“肾之原”(《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一》),《通玄指要赋》:“牙齿痛,吕细堪治”。

操作:选定穴位后,操作者首先按压(押手操作)揣穴,刺手进针行补法,“补曰随之,随之意若妄之,若行若按,如蚊虻止”(《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一》)。

④大杼

定位:足太阳膀胱经第11个穴位,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穴解:“齿为骨之余”,“骨会大杼”(《素问》)。

操作:选定穴位后,操作者首先按压(押手操作)揣穴后,刺手向下斜刺进针1寸。

⑤偏历

定位:手阳明大肠经第6个穴位,前臂背面桡侧下段,阳溪与曲池连线,阳溪上3寸。

穴解:手阳明大肠经络穴(《灵枢〃经脉第十》)

操作:选定穴位后,押手点按弹拨,条索状结节,刺手循经方向斜刺(曲池方向)。

(二)躯干部

1、落枕

取穴:后溪或束骨

定位:后溪穴,手小指根部尺侧,握拳时横纹头赤白肉际处;

束骨穴,足外侧第五跖趾关节后上方,赤白肉际处。

穴解:后溪为手太阳小肠经输穴,八脉交会穴,通督脉;束骨为足太阳膀胱经输穴,“足太阳主筋所生病”,手足太阳脉气相通。

操作:操作者押手揣定穴位,随咳进针,静留针30分,同时嘱患者可自行活动颈部,舒适为度。

2、急性腰扭伤

①人中

穴解:《通玄指要赋》“人中除脊膂之强痛”,《玉龙歌》“强痛脊背泻人中,挫闪腰痛亦可攻”。

定位:人中沟的上1/3与下2/3交界处。

操作:选定穴位后,操作者首先斜刺进针,刺向鼻中隔,捻转行针眼球湿为度。

②后溪

穴解:通督脉,手足太阳经脉气相通。

定位:手小指根部尺侧握拳时横纹头赤白肉际。

操作:选定穴位后,操作者首先按压(押手操作)弹拨,刺手持针直刺。

③腰痛五穴

穴解:全息对应部位。

定位:腰一穴,后溪与腕骨之间,靠近腕骨处;

腰二穴,第四与第五掌骨之间平腰一穴;

腰三穴,第三与第四掌骨之间平腰二穴;

腰四穴,第二与第三掌骨之间平腰三穴;

腰五穴,第二掌骨侧腰痛穴;

操作:操作者押手定位穴位,点按嘱患者活动腰部,舒适为度,刺手直刺进针,静留针30分钟。

3、急性胃痛

①中脘

穴解:胃之募穴,腑之会穴。

定位:在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肚脐与胸剑联合中点。

操作:直刺进针0.5—1寸,静留针30分钟。

术后:嘱患者平素流质谷物食用,养护胃气。

②内关

穴解:八脉交会之一,通阴维脉,“阴维为病苦心痛”。

定位:在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操作:选定穴位后,患者前臂伸直,直刺进针,《内经》“刺两关伸而不屈”。

4、心绞痛

①内关

穴解:八脉交会之一,通阴维脉;《四穴总歌》:“心胸内关谋”。

定位:在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操作:选定穴位后,患前臂伸直,直刺进针,《内经》“刺两关伸而不屈”。

②至阳

穴解:“督脉阳脉之海”,至阳,阳气至盛,温通心阳,散寒解痉。

定位:第七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操作:选定穴位后,操作者押手点、按、揉穴位,方向指向前胸,疼痛缓解后,直刺进针。

(三)四肢部

1、膝骨性关节炎

①大杼

穴解:大杼为骨会,《素问〃骨空论篇第六十》“膝痛不可屈伸,刺其背内”。

定位:在背部,当第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操作:操作者押手揣定穴位,嘱患者活动膝关节,以舒适为度,向下斜刺,

0.5--1寸。

②尺泽

穴解:缪刺法。

定位:在肘关节,当肘二头肌腱之外方,肱桡肌起始部。

操作:操作者押手揣定穴位,嘱患者活动膝关节,以舒适为度,向下斜刺,0.5--1寸。

2、踝关节扭伤(以足内翻扭伤多见)。

①养老穴

穴解:缪刺法,对应取穴。

定位:在前臂背面尺侧,当尺骨小头近端桡侧凹陷。

操作:嘱患者前臂肘曲掌心向胸,操作者押手点按穴位,嘱患者配合活动患处,舒适为度,随咳进针,直刺留针30分钟。

②阳池

穴解:缪刺法。

定位:在腕背横纹中,当指伸肌腱的尺侧缘凹陷处。

操作:操作者押手点按穴位,嘱患者配合活动患处,舒适为度,随咳进针,直刺留针30分钟。

一针解决膝关节疼痛

一针解决膝关节疼痛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一针解决膝关节疼痛膝关节疼痛一针疗法总结膝关节疼痛为针灸临床所常见。膝关节骨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髌骨软化症、半月板损伤、脂肪垫劳损、其它膝关节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等等为常见病因。患者膝关节或红肿、或疼痛、或有功能障碍,不一而足,针灸治疗此疾有大优势。其中,一针疗法具有取穴精少、见效迅捷、安全可靠、易于操作之优点!现将膝关节痛一针疗法的选穴总结如下,以飨针友,并请专家指正。 1.痛在内侧特别是疼痛靠近阴陵泉附近,选穴取尺泽(对侧)或隐白(患侧)。 2.痛在内侧特别是疼痛靠近曲泉穴附近,选穴取内关(对侧)。 3.痛在外侧特别是疼痛靠近足阳明胃经循行线上,选穴取曲池(对侧)或大巨(患侧)。 4.痛既在内侧又在外侧,而非全膝者,选穴取手逆注(肘关节与腕关节连线之中点)+曲池。 5.风湿性膝关节痛选膏肓腧灸之。 6.膝痛不可屈伸,有功能障碍,选穴取大杼。 一、膝伸不屈,治其髀关穴。二、坐而膝痛,治其环跳穴。三、立而暑解(站立骨缝热痛),治其膝阳关穴。四、膝痛,痛及小拇指,治其委中穴。五、坐而膝痛如物隐者,治其承扶穴。六、膝痛不可屈伸,治其大杼穴。七、膝痛连小腿如骨折,治其陷谷穴。若别,治其通谷穴、然谷穴。八、膝酸痛无力,不能久立,

治其光明穴。以上信息来源于网络关于举办“董氏正经奇穴特色疗法专题技术临床应用研修班”的通知一、课题介绍“董氏奇穴针灸疗法”传承于台湾、盛行于海外,近年来风行于世界。“董氏奇穴”是董景昌先生祖传针灸绝技,嫡传弟子杨维杰先生将“董氏奇穴”发扬光大,在海外针灸界影响深远,业界盛誉“董氏奇穴独步世界专治大病”。近几年“董氏奇穴针灸疗法”盛传于大陆,它以穴法、针法、诊法、心法、疗法为独门之功,其疗效迅速、易懂、易学,对治疗重症、急症、痛症有极佳效果,引起了针灸界的广泛重视,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继续教育和新技术推广项目。“董氏奇穴针灸疗法”与普通针灸不同之处在于:1、临床效果惊人,取穴灵活机动,虽有定穴并无定点,常就病变反应取穴。 2、用针精要,一穴多病,临床从不超过六针,然每针之所至,立起沉疴,令人叹服。 3、诊疗操作手法、思路、治疗模式清晰,不受时间及条件限制。 4、经济、安全,见效快,学习掌握董氏奇穴疗法增强了医生诊疗水平和经济效益。为此中国针灸推拿协会及中推联合医学研究院在全国范围举办“董氏奇穴特色疗法临床应用研修班”,以满足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学习要求。二、董氏奇穴“五特”概要(一)穴法特色:董氏奇穴分布在手指、手掌、前臂、上臂、足趾、足背、小腿、大腿、双耳、头面以及前胸、后背等十二个部位,脉络清晰,有章可循。(二)针法特色:董氏针法别具一格,自成一家,与十四正经传统针法迥然不同。董氏针法内容有:倒马针法、动气针法、牵引针法、不定穴针法。倒马、

治疗三叉神经痛几种药方讲座

一、桑椹子150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 二、茄子根15克,防风、桃仁各12克 用法:水煎服。 三、细辛3克,生石膏15-60克 用法:水煎服。适应症:三叉神经痛风寒阻络证 四、杞子、菊花、生地、熟地、山药、山萸肉、丹皮、茯神、泽泻、青桔叶、白芷各12克 用法:水煎服。适应症:三叉神经痛阴虚阳门证 五、黄芩10克,黄连、青桔叶、板蓝根、白芷各12克,大黄6-12克,夏枯草、连翘、大青叶各15克, 石膏45克,蜈蚣5条,全蝎3克 用法:水煎服。适应症:三叉神经痛肝火化风证 六、葛根、白芷、地龙各12克,红花、玄胡各10克,当归30克,细辛、全蝎各6克,川芎、姜黄15克, 牛蒡子20克,蜈蚣2条 用法:水煎服。适应症:三叉神经痛 七、车前子、黄芩、泽泻、木通各9克,生地、当归各16克,栀子、甘草、龙胆草各4.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10剂。适应症:三叉神经痛 八、白芍50克,炙甘草30克,酸枣仁20克,木瓜10克 用法:水煎服。适应症:三叉神经痛

九、白芍、生牡蛎各30克,丹参、甘草各15克 用法:水煎服。适应症:三叉神经痛 十、川芎、僵蚕、防风各12克,白芷、地龙、菊花各15克,全蝎、羌活、天麻、甘草各10克,细辛3克,蜈蚣2条(研末冲服) 用法:水煎服。适应症:三叉神经痛 十一、去子向日葵盘100-200克 用法:将其掰碎,分2次煎成500-600 克的汤液,加适量白糖。每天早、晚饭后1小时服下。适应症:三叉神经痛 十二、沙参30克,石斛、寸冬、白芍、钩藤各15克,葛根、菊花、知母各12克,生石膏20克,蔓荆子、全蝎各9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适应症:三叉神经痛胃阴不足,风邪袭络证 十三、柴胡、枳壳、红花、当归、生地各9克,桃仁、川牛膝各12克,桔梗、炙甘草各6克,赤芍30克,川 芎15克,全蝎3克(研末冲服) 用法:水煎服。肝阳上亢去柴胡、桔梗,加石决明、菊花、钩藤;肝风盛加天麻、地龙;适应症:三叉神经痛 十四、制川乌、天南星各6克,白菊花15克,地龙20克,冰片0.5克,细辛3克用法:水煎服。寒重者,重用制川乌12 克;热重者,重用白菊花、地龙各30克。适应症:三叉神经痛 十五、犀角、羌活、黄芩、白附子、炙甘草各10克,升麻、防风、白芷各5克用法:水煎服。适应症:三叉神经痛轻症十六、白参、麦冬、炙甘草、浮小麦、阿胶各10克,白芍15克,煅

当归拈痛汤在皮肤病中的运用心得_李敏

当归拈痛汤在皮肤病中的运用心得 李敏 (成都中医药大学2004级硕士研究生,四川成都610075) 摘要:目的观察当归拈痛汤治疗湿热蕴积之皮肤病疗效。方法辨证属湿热蕴积之皮肤病采用口服治疗。结果该方配伍精妙,使湿热从上下内外分消,并兼扶正活血止痛之功。结论本方具有抗病毒与细菌,抗炎镇痛及调理免疫的作用;切合皮肤病的某些病因和发病机理。 关键词:当归拈痛汤;湿热;皮肤病 中图分类号:R75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0571(2005)05-0029-02 当归拈痛汤乃清热利湿,祛风止痛之剂,出自金#张元素5医学启源6,由当归、羌活、防风、升麻、知母、黄芩、苍术、白术、葛根、茵陈、苦参、人参、猪苓、泽泻、甘草组成。原方主治湿热相搏、肢节烦痛、肩胛沉重、或脚气肿痛、肢膝生疮、脓水不绝之证。笔者用其治疗湿热为患之皮肤病,颇有效验。特择其一二,以供探讨。 1.典型病例 1.1带状疱疹 陈某,男,46岁,农民,2003年5月21日初诊。患者7天前觉左胸疼痛,5天前疼痛处出现小水疱伴灼热感,当地卫生院诊为/带状疱疹0,经西药阿昔洛韦内服外用后无效,皮损延及左背,疼痛难眠,患处灼热,脘痞腹胀,眠差便结,发热口渴,测其体温38.0e。查体见左胸背第7-10肋区域皮肤红赤,黄豆大小水疱簇集成群,呈带状排列,部分水疱内液已浑浊。触之皮温高,左腋下未及淋巴结。舌红苔黄厚腻,脉弦数。此系湿热火毒蕴积外发肌肤,治宜清热化湿解毒,拟当归拈痛汤加减,药用:当归15g,防风12g,升麻12g,知母15g,黄芩18g,苍术10g,白术10g,葛根15g,茵陈20g,苦参20g,猪苓12g,泽泻15g,甘草10g,马齿苋30g,大黄12g (后下),2剂,水煎服;并配用黄连3g,冰片3g,大黄15g,全虫3g,蜈蚣1条泡酒(125ml)外涂患处。嘱多饮水,忌辛辣厚味之品。二诊:患者已不发热,睡眠转佳,大便畅通微溏,局部灼痛大减,疱液减少,皮色减退,皮温稍高,舌红苔黄腻。因腑实已除故上方去大黄,继服4剂,皮损均干燥结痂。三诊:诉患处微痛略痒,些许皮屑,余无他症,乃余毒未消,故宗上方再服2剂而愈。 1.2结节性红斑 熊某,女,35岁,工人,主诉双小腿局部硬结、红肿疼痛、反复发作1年,在某院诊为/结节性红斑0,经中西药(具体不详)治疗欠佳。查体见其人体丰,左胫内侧有3个,右胫内侧有4个高起质硬的结节,大小不一。大者直径约4cm,皮色深红;小者约2cm,皮色暗红,局部皮温稍高,自觉疼痛,下垂、触压及夜间加重。双小腿中下部和踝部皮肤肿胀,按之凹陷。伴神疲纳呆,大便稀溏,舌胖暗红,苔厚腻微黄,脉弦缓。证属脾虚湿蕴,湿郁化热,瘀血阻络;治宜健脾祛湿,化瘀清热,用当归拈痛汤化裁。处方:当归20g,羌活15g,防风15g,升麻12g,防已20g,黄芩12g,苍术15g,白术15g,葛根12g,茵陈30g,党参40g,猪苓15g,泽泻20g,川芎15g,地龙15g,炙甘草6g,3剂,水煎服。另用金黄散外敷。嘱患肢抬高,以利血行。二诊:双小腿疼痛减轻,结节缩小,皮色减退,皮温正常,肿胀消退,大便转干,但仍感纳差神疲,舌苔转为白厚腻,脉同前。因热邪已去,故上方去黄芩,党参增为60g,继服7剂,诸症缓解。以后复诊,结节难去,时有隐痛,是因湿减瘀留正虚;故停用外敷药,内服药在二诊方的基础上,去防已、茵陈;猪苓换为茯苓,合补阳还五汤,减除湿热之剂量,再服月余而愈。 2.体会 2.1皮肤病属中医外科范畴,在临证时除轻浅小恙可以单用外治取效外,大部份须内治与外治并重。而且由于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局部病变往往与机体内外相关,所以内治必须从整体出发,重视脏腑、气血、阴阳、经络的变化,而不仅仅是注重局部皮肤的改变。当归拈痛汤就充分体现了既针对局部病变用药,又照顾体内气血阴阳的思想。方中羌活、防风辛温祛风胜湿;升麻、葛根宣散表邪,升发脾胃清阳;二术燥湿健脾;苦参、黄芩、茵陈苦寒清热燥湿;猪苓、泽泻淡渗利湿,以上几组药物使湿 # 29 # Modern T raditional Chinese M edicine Vol.25No.5现代中医药2005年第25卷第5期

中医治疗膝关节疼痛积水滑膜炎

中医治疗膝关节疼痛、积水、滑膜炎 证候诊断1.肝肾亏虚证:关节疼痛、肿胀、时轻时重、曲伸不利,或伴关节弹响,腰膝酸软,腰腿不利,屈伸运动时疼痛加剧;或伴关节变形,筋肉萎缩,形寒肢冷;或五心烦热、午后潮热。舌淡,或有瘀点、瘀斑,苔白或白腻,脉沉细或沉细涩。2.寒湿痹阻证:肢体、关节酸痛,或关节局部肿胀,屈伸不利,局部畏寒,皮色不红,触之不热,得热痛减,遇寒痛增,活动时疼痛加重;或伴腰膝酸软,四肢乏力;或纳食欠佳,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舌苔薄白或白滑,脉弦紧或弦缓。3.湿热阻络证:关节红肿热痛,活动不利,拒按,局部触之灼热。发热,口渴,烦闷不安;或伴腰膝酸软,四肢乏力,大便干结,小便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4.痰瘀互结证:曾有外伤史,或痹痛日久,关节刺痛、掣痛,或疼痛较剧,入夜尤甚,痛有定处;或伴肢体麻木,不可屈伸,反复发作,骨关节僵硬变形,关节及周围可见瘀色。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苔白腻或黄腻,脉细涩。5.气血两虚证:关节酸沉,隐隐作痛,曲伸不利,肢体麻木、四肢乏力;或伴形体虚弱,面色无华,汗出畏寒,时感心悸,纳呆,尿多便溏。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或沉虚而缓。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肝肾亏虚证治法:补益肝肾,强筋健骨。推荐方药:独活寄生汤

加减,独活、桑寄生、怀牛膝、杜仲、党参、秦艽、川芎、桂枝、细辛、狗脊、鸡血藤、骨碎补、淫羊藿、生姜、大枣、甘草。中成药:金乌骨通胶囊、天麻祛风补片、益肾蠲痹丸、壮骨关节丸、尪痹胶囊(片、颗粒)、金天格胶囊、仙灵骨葆片、独活寄生合剂等。2.寒湿痹阻证治法:散寒除湿,温经活络。推荐方药:乌头汤合桂枝附子汤加减,附子、黄芪、桂枝、白芍、细辛、川芎、炙麻黄、羌活、秦艽、白术、独活、怀牛膝、生姜、大枣、甘草。中成药:正清风痛宁缓释片、附桂骨痛胶囊、通痹片、骨龙胶囊、寒湿痹颗粒(胶囊、片)、疏风活络胶囊、草乌甲素片、祖师麻片、独一味片、盘龙七片等。3.湿热阻络证治法:清热除湿,通络止痛。推荐方药:四妙汤加减,黄柏、苍术、薏苡仁、牛膝、知母、忍冬藤、络石藤、豨莶草、透骨草、大枣、甘草。中成药:湿热痹颗粒(片、胶囊)、新癀片、四妙丸等。4.痰瘀互结证治法:活血祛瘀,化痰通络。推荐方药:身痛逐瘀汤合二陈汤加减,桃仁、红花、川芎、秦艽、独活、羌活、没药、当归、五灵脂、怀牛膝、地龙、陈皮、法半夏、茯苓、甘草。中成药:小活络丸、大活络丸、血栓通胶囊、血塞通分散片等。5.气血两虚证治法:益气养血,舒筋和络。推荐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黄芪、党参、白术、陈皮、炙升麻、柴胡、当归、桂枝、白芍、细辛、川芎、独活、透骨草、淫羊藿、怀牛膝、巴戟天、大枣、甘草。中成药:八珍丸、痹祺胶囊

骨科常用中药

骨科20个备考方剂 1★桃红四物汤 主治:股骨颈、锁骨骨折早期血瘀气滞证 功效: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方药:桃仁、红花、川芎、当归、赤芍、生地。 2★舒筋活血汤加减 主治:股骨颈骨折中期 功效:和营止痛、接骨续筋 方药:羌活、防风、荆芥、独活、当归、续断、青皮、牛膝、五加皮、杜仲、红花、枳壳。 3★壮筋养血汤 主治:股骨颈骨折后期: 治法:补益肝肾、强壮筋骨 方药:当归,川芎,白芷,续断,红花,生地,牛膝,牡丹皮,杜仲。 4★田七二龙二仙汤 股骨颈骨折术后对股骨头坏死的临床干预 主治:活血通络、续筋接骨 方药:田七、生龙骨、地龙、仙茅、仙灵脾、鹿角胶、龟板胶、牛膝加减。 5★桃核承气汤 主治:股骨颈骨折术前早期兼大便不通者,功效:活血泻热通腑; 方药:芒硝大黄甘草桃仁桂枝 6★补阳还五汤 主治:股骨颈骨折术前早期平素体虚,伤后失血致气血虚损者, 功效:补气活血。 方药:当归赤芍川穹地龙黄芪红花桃仁 7★三仁汤 主治:股骨颈骨折术后早期见纳差痞满,以湿热为主的患者 功效:清利湿热 方药:杏仁滑石通草白蔻仁竹叶厚朴薏苡仁半夏 8★补中益气汤 主治:股骨颈骨折术后以气血两虚为主 功效:补中益气、活血养血 方药:黄芪甘草人参当归橘皮升麻柴胡白术 9★六味地黄丸 主治:股骨颈骨折术后后期 功效:补益肝肾、强筋壮骨 方药:熟地山茱萸山药泽泻牡丹皮茯苓 10★温胆汤 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证(围手术期)功效:理气化痰,清胆和胃 方药:半夏、竹茹、枳实、陈皮、炙甘草、茯苓、生姜、大枣11★五味消毒饮 主治:疔疮初起痈疡疖肿 功效:清热解毒,消散疔疮 方药: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天葵子 12★当归补血汤 主治:血虚发热证 功效:补气生血 方药:黄芪、当归 13★和营止痛汤加减 主治:锁骨骨折瘀血凝滞证, 功效:和营生新、接骨续筋 方药:当归、赤芍、丹参、川断、牛膝、木瓜、木香、骨碎补、丝瓜络、桑枝。 14★壮筋续骨汤加减 主治:锁骨骨折肝肾不足证 功效:补益肝肾、强壮筋骨 方药:杜仲、枸杞子、山茱萸、黄芪、骨碎补、断续、当归、丹参、巴戟天。 15★身痛逐淤汤 主治:风湿痹病血瘀气滞证: 功效:行气活血,祛瘀止痛。。 方药:秦艽,桃仁,红花,川芎,甘草,羌活,没药,当归,五灵脂,香附,牛膝,地龙。 16★独活寄生汤 主治:风湿痹病寒湿痹阻证: 功效:温经散寒,祛湿通络。 方药:独活,桑寄生,杜仲,牛膝,人参,当归,干地黄,白芍,川芎,肉桂,茯苓,细辛,防风,秦艽、甘草。 大秦艽汤 /当归拈痛汤 主治:风湿痹病湿热痹阻证: 功效:清热利湿,通络止痛 推荐方药:大秦艽汤加减或当归拈痛汤加减。 17★大秦艽汤:方药:川芎,独活,当归,白芍,石膏,甘草,秦艽,羌活,防风,白芷,黄芩,白术,茯苓,生地,熟地、细辛。18★当归拈痛汤:羌活,防风,升麻,葛根,白术,苍术,当归,人参,甘草,苦参,黄芩,知母,茵陈,猪苓,泽泻; 19★右归丸 主治:风湿痹病肝肾亏虚阳虚证: 功效:补益肝肾,通络止痛。 方药:熟地,山药,山萸肉,杜仲,附子,肉桂,枸杞子,鹿角胶,当归,菟丝子等。20★虎潜丸。 主治:风湿痹病肝肾亏虚阴虚证: 功效:补益肝肾,通络止痛。 方药:知母,黄柏,熟地,锁阳,龟甲,白芍,陈皮,干姜,虎骨等

坐骨神经痛最好的治疗方法

坐骨神经痛最好的治疗方 法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坐骨神经痛最好的治疗方法 坐骨神经痛是指坐骨神经病变,沿坐骨神经通路即腰、臀部、大腿后、小腿后外侧和足外侧发生的疼痛症状群,坐骨神经是支配下肢的主要神经干,坐骨神经痛是指坐骨神经通路及其分布区域内(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和脚的外侧面)的疼痛。本病男性青壮年多见,单侧为多,疼痛程度及时间常与病因及起病缓急有关。 坐骨神经痛的临床表现: 1、根性坐骨神经痛:起病随病因不同而异。最常见的腰椎间盘突出,常在用力、弯腰或剧烈活动等诱因下,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少数为慢性起病。疼痛常自腰部向一侧臀部、大腿后,腘窝、小腿外侧及足部放射,呈烧灼样或刀割样疼痛,咳嗽及用力时疼痛可加剧,夜间更甚。病员为避免神经牵拉、受压,常取特殊的减痛姿势,如睡时卧向健侧,髋、膝关屈曲,站立时着力于健侧,日久造成脊柱侧弯,多弯向健侧,坐位进臀部向健侧倾斜,以减轻神经根的受压。 2、干性坐骨神经痛:起病缓急也随病因不同而异。如受寒或外伤诱发者多急性起病。疼痛常从臀部向股后、小腿后外侧及足外侧放射。行走、活动及牵引坐骨神经时疼痛加重。压痛点在臀点以下,Lasegue征阳性而Kernig征多阴性,脊椎侧弯多弯向患侧以减轻对坐骨神经干的牵拉。

坐骨神经痛的危害: 目前,大部分人都将坐骨神经痛作为一种病来看待,专家王怀庆解释说其实这是不科学的。坐骨神经痛并不是一种病,而是一种由其他疾病引起的症状,危害是非常大的。原发性坐骨神经痛多于受寒和感染有关,会和肌炎、肌纤维组织炎等一起产生,以单侧为多见的,严重的可能致残。而继发性坐骨神经痛大都是由于临近结构的病变所引起的,患者也会疼痛难忍,久而久之会造成脊柱侧弯,影响到正常的站姿和坐姿。 坐骨神经痛的治疗方法: 坐骨神经痛西药久治不愈,是腰椎病变压迫导致,职业病的表现。中医遵循通则不痛的原理,采用外敷 治、作用持久,可以达到疏通经络,消肿止痛的作用,能从根本调治坐骨神经痛。 坐骨神经痛的运动疗法: 坐骨神经痛多发于单侧 ,夜间加重 ,咳嗽、大便时加重。坐骨神经痛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的主要是由于坐骨神经炎症病变引起 ;继发性的则多由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增生、腰和臀部的软组织损伤以及盆腔、椎管内病变引起。患者除避免着凉外 ,适当加强腰腿部功能锻炼 ,会获得良好效果。

第十五章 祛湿剂 习题

第十五章祛湿剂习题 一、填空题 1.凡以祛湿药物为主组成,具有_______,_______作用,治疗水湿为病的一类方剂,统称为祛湿剂。 2、祛湿剂属八法中之_______法。 3.祛湿剂中常配伍理气之品,以求_______。 4.祛湿剂多由_______或_______之药组成,易于耗伤阴津。故素体阴虚津亏,病后体弱,以及孕妇,均应慎用。 5.平胃散以_______为君,其作用为_______。 6.平胃散是治疗_______证的基础方,其辨证要点为_______,_______。 7.藿香正气散中配伍桔梗,取其宣肺利膈,既益_______,又助_______。 8.茵陈蒿汤的功用是_______。 9.临床应用茵陈蒿汤的辨证要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八正散与导赤散共有的药物是_______,_______。 11.甘露消毒丹主治证的病机是_______,_______。 12.连朴饮中用量最重的药物是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当归拈痛汤的功用是_______,_______。 14.当归拈痛汤中配伍益气养血滋阴之品,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 15.二妙散的组成是_______,_______。 16.五苓散以_______为君,作用为_______。 17.猪苓汤五药合方,其功用以_______为主,_______为辅。 18.防已黄芪汤主_______证。 19.苓桂术甘汤的功用是_______,_______。 20.真武汤主治证的病机为_______,_______。 21.实脾散主治_______。 22.萆蘚分清散的功用是_______,_______,主治_______之膏淋、白浊。 23.羌活胜湿汤重用_______,_______为君,作用为_______,_______。 24.独活寄生汤中能补益肝肾,强壮筋骨的药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5.当归拈痛汤与独活寄生汤均可治疗痹证,但后者的病机应属__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一)A1型题 1.平胃散主治证的病机是() A.湿滞脾胃 B.湿热中阻 C.外寒内湿 D.脾虚失运 E.湿热下注 2.平胃散中长于行气除满,且可化湿的药物是() A.厚朴 B.苍术 C.陈皮 D.茯苓 E.半夏 3.治疗湿滞脾胃证的基础方是() A.藿香正气散

一针疗法治疗痛症的临床应用

一针疗法治疗的痛症的临床应用 肇庆市端州人民医院宋利斌“一针疗法”来历 (一)概要 《黄帝内经》、《难经》等中医经典理论指导临床,用传统针灸治疗疾病的方法,“一”为穴位的选取;“针”为古法针刺;“疗”为治疗、疗效;“法”为法则。 (二)治疗原则 1、以整体观念与辩证论治为原则。 整体观念以“人体五脏”为中心,用“经络”运行气血,联系脏腑、体表及全身各部,沟通上、下、内、外,四肢百骸。 八钢辩证以脏腑经络辩证为主,结合应用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辩证等中医辩证方法。 2、辩证特点:重点是定位、定性。 八钢辩证: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脏腑经络辩证:在脏在腑、在经在络,通过问诊辩经、切诊辩经、望诊辩经; 三焦辩证:上焦,中焦,下焦; 吴鞠通《温病条辨·治病法论》:“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卫气营血辩证:在气在血。 (三)取穴方法 1、按古法取穴 遵循《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一》,例如:“委中(血郄),腘中央,委而取之”

(即腘横纹中点,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腱的中间);“中封,内踝前一寸半,陷者之中,使逆则宛,使和则通,摇足而得之”(即在足背侧,当足内踝前,商丘与解溪连线之间,胫骨前肌腱的内侧凹陷处)。 2、按全息取穴 如腰痛穴,在第二掌骨内侧。 3、按古法与全息结合取穴 如三间穴,定位时微握拳,在手食指本节(第2掌指关节)后,桡侧凹陷处。 (四)具体操作: 1、针具选择:毫针、寸针(3.0mm或是3.5mm),三棱针等; 2、针刺方法:古法针刺、鸡足刺、豹文刺、半刺法等; 3、针刺感觉:酸、麻、重、胀、痛,循经传导电感等。 痛症的临床应用 (一)头面部 1、头痛 以经络辩证为主,后头痛为太阳经头痛;颞部头痛为少阳经头痛;前额为阳明经头痛;颠顶头痛为厥阴经头痛。 治疗: ①束骨 经络辩证:太阳经循行后头痛伴有外感表证。 定位:在足外侧,足小趾本节(第5跖趾关节)的后方,赤白肉际处。 穴解:“荥输治外经,合治内府”《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第四》。 操作:选定穴位后,操作者首先按压弹拨皮肤微微发红(押手操作),刺手

三叉神经痛的诊断及治疗

三叉神经痛的诊断及治疗 松原市中心医院口腔科王瑜马长安学习目标:通过本课题的学习,掌握三叉神经痛的病因及发机制、临床表现、分类、诊断与鉴别诊断及治疗,可提高口腔科及神经内外科专业医生对三叉神经痛的诊断及治疗水平,避免误诊误治。 前言: 三叉神经痛是最常见的脑神经疾病,以一侧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烈痛为主要表现,国内统计的发病率52.2/10万,女略多于男,发病率可随年龄而增长。三叉神经痛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右侧多于左侧。该病的特点是:在头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发病骤发,骤停、闪电样、刀割样、烧灼样、顽固性、难以忍受的剧烈性疼痛。说话、洗脸、刷牙或微风拂面,甚至走路时都会导致阵发性时的剧烈疼痛。疼痛历时数秒或数分钟,疼痛呈周期性发作,发作间歇期同正常人一样。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就三叉神经痛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至今尚无明确的定论,各学说均无法解释其临床症状。目前为大家所支持的是

三叉神经微血管压迫导致神经脱髓鞘学说及癫痫样神经痛 学说。 二、临床表现: 1、性别与年龄:年龄多在40岁以上,以中、老年人为多。女性多于男性,约为3∶2; 2、疼痛部位:右侧多于左侧,疼痛由面部、口腔或下颌的某一点开始扩散到三叉神经某一支或多支,以第二支、第三支发病最为常见,第一支者少见。其疼痛范围绝对不超越面部中线,亦不超过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偶尔有双侧三叉神经痛者,占3%; 3、疼痛性质:如倒割、针刺、撕裂、烧灼或电击样剧烈难忍的疼痛,甚至痛不欲生; 4、疼痛的规律:三叉神经痛的发作常无预兆,而疼痛发作一般有规律。每次疼痛发作时间由仅持续数秒到1~2分钟骤然停止。初期起病时发作次数较少,间歇期亦长,数分钟、数小时不等,随病情发展,发作逐渐频繁,间歇期逐渐缩短,疼痛亦逐渐加重而剧烈。夜晚疼痛发作减少。间歇期无任何不适;

一针疗法治百病

一针疗法治百病

1、感冒穴:大椎。操作:刺血后拔罐,炙法。用于感冒、流感或预防。 2、止咳穴:孔最。操作:快速提插捻转,1-1.5寸。主治:咳嗽、咳血、支气管哮喘。孔最。孔,孔隙也。最,多也。本穴为肺经之穴,肺之时序 3、咯血穴:孔最。操作:同上,泻法为主,1-1.2寸。主治:咳嗽、咳血。 4、气管炎穴:肺穴(俞)。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操作:1寸。斜向各脊椎刺,捻转。主治:支气管炎、咳嗽、咳血、肺结核。 5、哮喘穴:鱼际。操作:1寸。向劳宫方向刺,捻转。主治:哮喘、支气管炎。 6、退热穴:曲池。操作:1.5寸。提插,5分钟行1次针,留30分钟。不退热加大椎刺血。主治:发热、感冒发热、高热惊厥。 7、胸闷穴:膻中。操作:1.5寸。沿胸骨刺,伴心慌气短加内关。主治:胸闷、胸痛、气喘、肝气郁结。 8、肺炎穴:列缺。向上斜刺0.4-0.8寸,捻转,5分钟行1次针,伴胸痛发热等,加肺俞、曲池等。主治:肺炎、肺结核、肺气肿、哮喘。

19、脏器下垂穴:百会。操作:刺后炙20分钟。主治:胃、肾、子宫、直肠下垂等。 20、失语穴:人中。操作:刺8分,斜向上,留25分钟,強刺激。主治:癔症性失语或功能性失语。 21、癔瘫穴:涌泉。操作:1-1.5寸,捻提3分钟,试走。主治:癔症性瘫痪。 22、面抽穴:颧髎。操作:直刺0.5-1寸,泻法。主治:面肌痉挛,面肌抽搐。 23、面瘫穴:下关。操作:直刺1-1.2寸,泻法。加配鱼腰、四白、颊车更好,火盛患侧耳尖放血,寒盛加鱼际、四白、太阳等。主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炎。 24、偏瘫穴:率谷。健侧刺0.5-1寸,平刺,提捻。主治:脑中风偏瘫、偏头痛。25、脑缺血穴:风池。操作:刺2寸,捻转,留30分钟。主治:脑供血不足。 26、尿频穴:太溪。操作:刺0.-1寸,平法。主治:尿频或尿液次数增多。 27、降糖穴:胰俞。操作:斜刺1.5寸,泻法,留30分钟,配三阴交、脾俞、足三里、神门、肾俞。主治:糖尿病、血糖过高。 辽宁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院长陈以国告诉记者,“胰俞穴”和“阳池穴”是人身上降低血糖的特效穴位。陈以国说,胰腧俞穴位于第八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约合3公分厘

跟痛症治疗基本方法

跟痛症治疗基本方法(含图片和亲身体会)-北医三院运动医学研究所杨渝平 全网发布:2011-06-23 21:51 发表者:杨渝平(访问人次:8580) 跟痛症,是足跟部位(一般指跟骨前结节部位——位于足底后部负重区中心)非特异性疼痛性疾病的总称。 这个部位的疼痛主要来源于两个部分,一个是止点位于此的跖腱膜,另一个是跟骨前结节部位的滑囊炎、脂肪垫等。前者跟足底受牵拉时的疼痛更有关系,而后者主要是足跟部局部触地时的疼痛。临床上恐怕只有医生可以帮你分辨,因为两者离得太近,普通人自己不易区分。 一般是因为过度的蹦跳落地或者不恰当的走路过多尤其是鞋底较硬造成。所以治疗先要适当减少走路,二是长期穿软底厚底的运动鞋,尤其是带有气垫的质量好的鞋。 当然,对于跖腱膜跟骨止点的损伤,还应该将足弓也垫起来,减少其受力。这样才可能较快的好转。 另外,这个病恢复的很慢,千万不能着急,尤其不要轻易地打封闭,否则就很不容易完全康复了。 我亲自参与了一位打了20多次封闭的患者,最终也没有缓解,反而无法走路,不得不在我们这里做了关节镜下的清理手术,最终效果还可以。 我本人因为患过双侧同时发作的跟痛症,所以也对此病深有体会。我自己的症状比较重,热爱体育运动,而且工作经常处于站立姿势,所以很难得到休息的机会。但3年左右也完全好了。期间除了做了3次震波治疗外(当时比较管用,但总的效果较弱,当然也没有副作用,长期坚持做,我想还应该是有一定好处的),并没有做其它任何特殊治疗,就是基本上一直穿软底厚底的运动鞋。皮鞋也必须挑牛筋底的。另外我还一直打羽毛球,每周两次。 所以,以我自己的经验,冲击波可以做。还可以在足跟处垫个硅胶做的足跟垫,市场上很容易买到,可以垫一段时间。 发表于:2011-02-19 20:17

简析《一针疗法》

简析《一针疗法》 本人学习了高树忠的《一针疗法》,感觉非常好,好的中医针灸师就应该选穴准确,一穴见效。由于本书是Pdf格式,只好我边看边自己再重新记录一下。好让更多的针灸爱好者学习参考。 本书开头的一句话说的很好:让喜欢针灸的人了解针灸,让学习针灸的人热爱针灸,让从事针灸的人享受针灸,让中国的针灸为全人类的健康服务。 穴位表象辩证:如肝俞,如果隆起(多见左侧肝俞)证属肝火无疑。如肾俞、太溪望之凹陷,病人一定是肾虚。针足三里,出针后针孔出现凹陷,说明胃经气虚。若针了几次孔出现凹陷在短时间内就平了,说明胃气渐复。 头痛:女性经前头痛,头维穴点刺出血。肓俞穴用于用脑过度,肾虚冲气上逆引进头痛。太阳疼痛可针束骨,阳明头痛可针中脘,少阳头痛可侠溪,厥阴头痛可针太冲。 眉棱骨痛:昆仑,这是太阳膀胱经的经穴,主要治疗风寒或风热外袭所致的眉棱骨痛。一侧痛取同侧,两侧都痛取双侧,先用拇指按压昆仑穴,同时让患者反复用力睁眼闭眼皱眉以活动疼痛处,按压约30—60秒钟,若疼痛减轻,再行针刺,用提捻转泻法,同时让患者继续活动眉部疼痛处,留针30分钟。一般针后即能缓解。若疼痛缓解不明显,则属胃热上攻,

起针后再针解溪。 麦粒肿:上眼睑的麦粒肿当治足太阳膀胱经,下眼睑的麦粒肿当治足阳明胃经,分取以下二穴,用三棱针点刺出血,一般治疗1次即可治愈,最多不超过3次。一是肩胛区反应点。反应点是如小米粒大小的小红点,稍高起于皮肤,小则一二个,多则数十个。用三棱针点刺或者挑刺出血,再用手挤捏点刺部位使出血,出血原则是“血变而止”即点刺时出血颜色较深甚至呈紫黑色,需出血至血色变为正常,才说明火热已除,方可停止。二是足中趾趾腹,一般靠近趾甲处点刺出血,原则血变而止。最好是大趾和次趾一起点刺。 牙痛:一般分为火牙痛和虫牙痛两大类,火牙痛又分为风火牙痛、胃火牙痛、虚火牙痛三种,虫牙痛即龋齿牙痛。中医认为“齿为骨之余,龈为胃之络”,所以牙龈痛肿多属胃火就清胃,牙齿松动而痛多属虚火应滋肾。从经络学看,手阳明大肠经入下齿中,足阳明胃经入上齿中,所以下牙痛取大肠经穴位,上牙痛多取胃经穴位。 1是翳风治疗风火牙痛。特点是遇风发作加重,遇冷减轻痛,受热加重或者伴有恶寒、发热等症状,多见于急性牙髓炎与尖周炎初期。 2是内庭治疗胃火牙痛。特点是疼痛剧烈,牙龈红肿,可伴口渴、口臭、尿黄、便秘、舌苔黄腻等胃热症状,多见于冠周炎、化脓性根尖周炎。此穴对多数胃火牙痛有效,若胃火

方剂歌诀人卫版

麻黄汤 麻黄汤中用桂枝 杏仁甘草四般施 恶寒发热头身痛 无汗而喘服之宜桂枝汤 太阳中风桂枝汤 芍药甘草枣生姜 解肌发表和营卫 啜粥温覆汗易酿九味羌活散 九味羌活用防风 细辛苍芷与川芎 黄芩生地同甘草 分经论治宜变通小青龙汤 小小青龙最有功 风寒束表饮停胸 细辛半夏甘和胃 姜桂麻黄芍药同桑菊饮 桑菊饮中桔杏翘 芦根甘草薄荷饶 清疏肺卫轻宣剂 风温咳嗽服之消银翘散 银翘散主上焦疴 竹叶荆牛豉薄荷 甘桔芦根凉解法 轻宣温热煮无过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伤寒麻杏石甘汤 汗出而喘法度量 辛凉疏泄能清肺 定喘除烦效力彰败毒散 人参败毒草苓芎 羌独柴前枳桔同 瘟疫伤寒并痢疾 扶正祛邪有奇功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用硝黄 配伍枳朴泻力强 痞满燥实四症见 峻下热结第一方大陷胸汤 大陷胸汤用硝黄 甘遂为末共成方 擅医热实结胸证 泻热逐水效专长温脾汤 温脾附子与干姜 甘草人参及大黄 寒热并进补兼泻 温通寒积振脾阳麻子仁丸 麻子仁丸治脾约 枳朴大黄麻杏芍 胃燥津枯便难解 润肠泻热功效确济川煎 济川归膝肉苁蓉 泽泻升麻枳壳从 肾虚津亏肠中燥 温润通便法堪宗十枣汤 十枣逐水效堪夸 大戟甘遂与芫花 悬饮内停胸胁痛 水肿腹胀用无差 黄龙汤 黄龙汤用朴硝黄 参归甘桔枳枣姜 阳明腑实气血弱 攻补兼施效力强 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和解功 半夏人参甘草从 更加黄芩生姜枣 少阳百病此方宗 蒿芩清胆汤 蒿芩清胆枳竹茹 陈夏茯苓加碧玉 热重寒轻痰挟湿 胸痞呕恶总能除 四逆散 四逆散里用柴胡 芍药枳实甘草须 此是阳郁成厥逆 疏和抑郁厥自除 逍遥散 逍遥散中当归芍 柴苓术草加姜薄 疏肝养血又健脾 肝郁血虚脾气弱 痛泻要方 痛泻要方用陈皮 术芍防风共成剂 肠鸣泄泻腹又痛 治在泻肝与补脾 半夏泻心方 半夏泻心黄连芩 干姜草枣人参行 辛开苦降消痞满 治在调阳与和阴 白虎汤 白虎膏知甘草粳 气分大热此方清 热渴汗出脉洪大 加入人参气津生 竹叶石膏汤 竹叶石膏汤人参 麦冬半夏甘草临 再加粳米同煎服 清热益气养阴津 清营汤 清营汤治热传营 身热夜甚神不宁 角地银翘玄连竹 丹麦清热更护阴 犀角地黄汤 犀角地黄芍药丹 血热妄行吐衄斑 蓄血发狂舌质绛 凉血散瘀病可痊 黄连解毒汤 黄连解毒汤四味 黄芩黄柏栀子备 躁狂大热呕不眠 吐衄发斑均可为 凉膈散 凉膈硝黄栀子翘 黄芩甘草薄荷饶 竹叶蜜煎疗膈热 中焦燥实服之消 普济消毒饮 普济消毒蒡芩连 甘桔蓝根勃翘玄 升柴陈薄僵蚕入 大头瘟毒服之痊 导赤散 导赤生地与木通 草梢竹叶四般功 口糜淋痛小肠火 引热同归小便中 龙胆泻肝汤 龙胆泻肝栀芩柴 生地车前泽泻偕 木通甘草当归合 肝经湿热力能排 泻白散 泻白桑皮地骨皮 甘草粳米四般宜 泻肺清热平咳喘 又可和中与健脾 清胃散 清胃散用升麻连 当归生地牡丹全 或加石膏清胃热 口疮吐衄与牙宣 玉女煎 玉女煎用熟地黄 膏知牛膝麦冬襄 胃火阴虚相因病 牙痛齿衄宜煎尝 芍药汤 芍药汤中用大黄 芩连归桂槟草香 清热燥湿调气血 下利腹痛自安康 白头翁汤 白头翁汤给热痢 黄连黄柏与秦皮 清热解毒并凉血 坚阴止痢功效奇 青蒿鳖甲汤 青蒿鳖甲知地丹 热伏阴分此方攀 夜热早凉无汗出 养阴透热服之安 香薷散 三物香薷豆朴先 散寒化湿功效兼 若益银翘豆易花 新加香薷祛暑煎 六一散 六一散用滑石草 清暑利湿有功效 益元碧玉与鸡苏 砂黛薄荷加之好 清暑益气汤 王氏清暑益气汤 善治中暑气津伤 洋参冬斛荷瓜翠 连竹知母甘粳襄 理中丸 理中丸主温中阳 甘草人参术干姜 吐利腹痛阴寒盛 或加附子更扶阳 吴茱萸汤 吴茱萸汤参枣姜 肝胃虚寒此法良 阳明寒呕少阴利 厥阴头痛亦堪尝 小建中汤 小建中汤芍药多 桂枝甘草姜枣和 更加饴糖补中脏 虚劳腹痛服之瘥 四逆汤 四逆汤中附草姜 四肢厥逆急煎尝 脉微吐利阴寒盛 救逆回阳赖此方 当归四逆汤 当归四逆芍桂枝 细辛甘草木通施 血虚寒厥四末冷 温经通脉最相宜 黄芪桂枝五物汤 黄芪桂枝五物汤 芍药大枣与生姜 营卫俱虚风气袭 血痹服之功效良 葛根黄芩黄连汤 葛根黄芩黄连汤 再加甘草共煎尝 邪陷阳明成热利 清里解表保安康 大柴胡汤 大柴胡汤用大黄 枳实芩夏白芍将 煎加姜枣表兼里 妙法内攻并外攘 防风通圣散 防风通圣大黄硝 荆芥麻黄栀芍翘 甘桔芎归膏滑石 薄荷芩术力偏饶 表里交攻阳热盛 外疡疮毒总能消 四君子汤 四君子汤中和义 参术茯苓甘草比 益以夏陈名六君 祛痰补益气虚饵 除却半夏名异功 或加香砂气滞使 参苓白术散 参苓白术扁豆陈 山药甘莲砂薏仁 桔梗上浮兼保肺 枣汤调服益脾神 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芪术陈 升柴参草当归身 升阳举陷功独擅 气虚发热亦堪珍

当归拈痛汤

当归拈痛汤 当归拈痛汤方剂来源金。《兰室秘藏}。又名拈痛汤。组成与用法白术4.5克人参6克苦参6克升麻6克葛根6克苍术6克防风9克知母9克泽泻9克黄芩9克猪苓9克当归9克炙甘草15克茵陈15克羌活15克上药共研粗末。每服30克,水煎服。也可用饮片改作汤剂,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功效与主治功能活血通络,清热利湿。主治湿热为病,肩背沉重,胸膈不利,肢节疼痛等。.现代临床常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肩关节周围炎,坐骨神经痛,末梢神经炎,荨麻疹,痹证,湿疹等;又用于治疗痛经,带下,产后恶露不绝等病症。例如,(1)肩关节周围炎本方加秦艽√¨芎、乳香、没药、木瓜等治疗。结果:服药后肩关节周围疼痛缓解,关节活动范围正常(<吉林中医药》1989年第2期)。(2)类风湿性关节炎本方加蜈蚣、独活、乳香、没药等治疗。结果。服药20剂,疼痛消失(《吉林中医药》1989年第2期)。(3)坐骨神经痛本方加乳香、没药、独活、地龙、五灵脂等治疗。结果:服药3剂左腰腿疼痛明显好转,10剂后疼痛大减,15剂后疼痛麻木消失,再进20剂以巩固疗效。随访1年未见复发(《吉林中医药》1989年第2期)。(4)末梢神经炎本方加秦艽、川芎、地龙、蜈蚣等,治疗末梢神经炎所致的四肢肌肉痉挛。

结果:服药7剂后,四肢肌肉疼痛大减;15 剂后,疼痛消失(《吉林中医药》1989年第2期)。(5)湿热痹治疗24例。热盛而表现为关节赤肿掀热剧痛者,去防风、白术,加石膏,生地、银花、桂枝;湿盛而表现为关节漫肿疼痛者,加萆藓、苡仁、五加皮;四肢痛者,加威灵仙、桑枝;下肢痛者,加牛膝、黄柏、黄芩;皮肤红斑结节者,加丹皮、赤芍药,发热者,加柴胡,身体浮肿者,加麻黄、石膏,肿痛日久者,加蜈蚣、地龙。结果:治愈u例,显效6 例,有效5例,无效2例(《四川中医}1986年第1期)。(6)热痹治疗20例。湿热偏重、发热口渴者,加生石膏;偏于血分热、热势不高、红肿疼痛者,加生地、板蓝根;湿热下注、小便短涩、滴沥刺痛者,去黄芩,加黄柏、滑石;久病入络者,酌加地龙、丹参。结果;治愈14例,好转4例,无效2例(《北京中医》1987年第5期)。(7)湿疹治疗47例。风热甚者,加生地、石膏、丹皮;湿热甚者,加生苡仁、厚朴、赤小豆,血热甚者,加紫草、槐花、地骨皮;血虚风燥者,加首乌、丹参、元参、乌梢蛇。结果。治愈38例,显效5例,有效2 例,无效2例,服药最少5剂,最多32剂(《湖北中医杂志》1986年第1期).(8)荨麻疹治疗荨麻疹引起皮肤瘙痒。结果。服药3剂,身痒消失(《四川中医》1985年第8期)。(9)血尿本方去人参,加蒲公英,治疗53例。服药1—2周为1疗程。结果。肾炎血尿2工例,痊愈10例,有效8例,无

一针疗法治百病

1、感冒穴:大椎。操作:刺血后拔罐,炙法。用于感冒、流感或预防。 2、止咳穴:孔最。操作:快速提插捻转,1-1.5寸。主治:咳嗽、咳血、支气管哮喘。孔最。孔,孔隙也。最,多也。本穴为肺经之穴,肺之时序 3、咯血穴:孔最。操作:同上,泻法为主,1-1.2寸。主治:咳嗽、咳血。 4、气管炎穴:肺穴(俞)。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操作:1寸。斜向各脊椎刺,捻转。主治:支气管炎、咳嗽、咳血、肺结核。 5、哮喘穴:鱼际。操作:1寸。向劳宫方向刺,捻转。主治:哮喘、支气管炎。 6、退热穴:曲池。操作:1.5寸。提插,5分钟行1次针,留30分钟。不退热加大椎刺血。主治:发热、感冒发热、高热惊厥。 7、胸闷穴:膻中。操作:1.5寸。沿胸骨刺,伴心慌气短加内关。主治:胸闷、胸痛、气喘、肝气郁结。 8、肺炎穴:列缺。向上斜刺0.4-0.8寸,捻转,5分钟行1次针,伴胸痛发热等,加肺俞、曲池等。主治:肺炎、肺结核、肺气肿、哮喘。

9、调心穴:内关。操作:1寸。直刺,捻转,5分钟行1次针。主治:陈发性心动过速、心动过缓、胸闷、应急综合征及心绞痛等。10、冠心穴:解溪穴直下2.5寸,脚面第2、3趾骨之间。操作:1寸。直刺0.5-0.8寸,捻转,2-3分钟行1次针。主治:冠心病、胸闷、心绞痛及心肌梗死等。 11、急救穴:人中。操作:0.5寸,斜向上刺,泻法,醒后留5-10分钟。主治:昏迷、休克、晕厥、小儿抽风、失语、中暑等。 12、虚脱穴:人中。操作:刺2-3分,捻转,留15-20分钟。主治:虚脱、昏迷、晕厥、癫狂、休克等。 13、中暑穴:少商。操作:刺0.3-0.5分,捻转,泻法,留10-15分钟,发热大汗可放血2-3滴。主治:中暑、中风昏迷。 14、神衰穴:神阙。操作:直刺0.5—1寸,平补平泻法,捻转,留20分钟,起针后拔罐10分钟。 15、神经官能症穴:承山。操作:刺2.5寸,平法,伴心慌气短等加内关、膻中。主治:神经官能症。 16、精神病穴:百会。操作:斜刺0.5-0.8寸,泻法。主治:功能性精神病。 17、癫痫穴:腰奇。操作:先刺入后再向上进2.5寸,捻提。 18、醒脑穴:听敏。操作:刺0.5-0.8寸,強刺激。主神志不清,昏厥。

跟痛症(足跟痛)中医诊疗方案讲课稿

跟痛症(足跟痛)中医 诊疗方案

跟痛症(足跟痛)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骨伤科学》(第9版)(王和鸣、黄桂成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年)。 (1)临床表现:起病缓慢,多发生于中老年肥胖者,多为一侧发病,可有数月或数年的病史;足跟部疼痛,行走加重;典型者晨起后站立或久坐起身站立时足跟疼痛剧烈,行走片刻后疼痛减轻,但行走或站立过久后疼痛又加重; (2)体征:患部无明显肿胀或有轻度红肿,在跟骨的跖面或侧面有压痛;若跟骨骨质增生较大时可触及骨性突起; (3)X线表现:常见有骨质增生,但临床表现常与X线征象不符,不成正比。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足外科学》(毛宾尧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年)。 (1)足跟痛:多在晨起行走时开始,活动后可减轻,继续行走或负重时疼痛加剧: (2)压痛点:局限于跟骨负重区偏内外侧或跟骨大结节处; (3)肿胀:大多数患者跟骨周围无肿胀或有轻度红肿; (4)跟骨骨刺:部分患者X线侧位片可见跟骨骨刺形成。 (二)证侯诊断

1、气滞血瘀证:足跟痛如刺,痛处固定,拒按,动则更甚。舌质紫暗或有瘀 斑,苔薄白或薄黄,脉弦紧或涩。 2、湿热内蕴证:足跟局部疼痛,轻度红肿,有热感,压痛明显,伴口渴不欲 饮。舌苔黄腻,脉濡数。 3、寒湿痹阻证:足跟痛缠绵日久,反复发作,劳则更甚,休息减轻,腰膝酸 软无力,可伴心烦失眠,口苦咽干,舌红少津,脉弦细而数;或伴四肢不温,形寒畏冷,筋脉拘挛,舌质淡胖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二、治疗方法 (一)外治疗法 1、中药熏洗:将四肢洗方用布包好加水1000ml,浸泡20分钟左右,煎煮30 分钟后,先以热气熏蒸患处,待温度合适时再以药水浸洗患处,每日1次,每次20分钟。 局部无红肿者可选用海桐皮汤或舒筋活血洗方加减;局部有红肿者可加用双柏散或雨露散。 2、中药涂擦:予中药擦剂涂擦并按摩患处,每日1次,每次10分钟。 3、中药贴敷:局部可选用消瘀止痛药膏等敷贴,每日1贴。 (二)冲击波疗法 1、适应症:在足底周围或跟腱附着点处有明显压痛,局部无红肿者。 2、禁忌症:儿童、妊娠或哺乳期妇女;安装心脏起搏器,精神疾患及其他特殊 体质者。 3、操作:采用俯卧位,治疗时将患足固定,在足跟部找出最明显的压痛点并标 记,瞄准器对准,建议初始冲击能量为8.0kv,适应后可将能量逐渐调高,

高树中老师《一针疗法》课件

高树中老师《一针疗法》课件 ?思考:如何提高临床疗效? ? 1.选取正确的针刺穴位!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刺此者,必中气穴····中气穴则针染于巷,中肉节则皮肤痛 ?《胀论》:“不中气穴,则气内闭,针不陷肓,则气不行;上越中肉,则卫气相乱,阴阳相逐。 ?《灵枢·九针十二原》:取五脉者死,取三脉者框,夺阴者死,夺阳者狂。 ?《一针疗法》 ?病案:三阳络案 ?肩周炎,颈椎病案 ?双上肢无力案:左关大,双尺弱案 ?妇科研究生痛经案。 2.正确的针刺方法!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补写反则病益笃《灵枢·九针十二原》:刺之害中而不去则精泻,害中而去则至气。 ?举例:(很多病人针刺一段时间后乏力) ?《灵枢·寿夭刚柔》:三变刺法。放血、艾灸、火疗、《经筋》阳明经筋刺法(面瘫),腰突。?《灵枢·根结》:形气有余,病气有余,急泻之,形气有余,病气不足,急补之,形气不足,病气不足,此阴阳气俱不足也,不可刺之,刺之则重不足,中不足则阴阳俱竭,血气皆尽,五脏空虚,筋骨髓枯,老者绝灭,壮者不复矣。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诸小者,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以甘药和之。 ?《经筋》:“足少阴之筋···在内者熨引饮药”腰突火疗案 ?《素问·调经论》:“肌肉蠕动,命曰微风””取分肉间,无中其经,无伤其络,卫气得复,邪气乃索“—杨某面肌痉挛 ?举例:戴向丽老师治疗:胆囊炎案、阑尾炎案 ?下肢躁动案, 自血疗法 è定义:从病人身体的静脉抽出血液,再注射到病人自身穴位,已达到治疗目的的治疗方法。自血疗法也称自然净血,就是把皮肤病患者自身的血液,从静脉血管内抽出来,再由臀部肌肉注入病人自身体内,从而刺激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反应,促进白细胞吞噬作用,达到调理人体内环境,降低机体的敏感性和增强机体免疫力,以治疗某些疾病的方法。这种疗法对白癜风、慢性荨麻疹、全身皮肤瘙痒症、泛发性湿疹和皮炎、过敏性紫瘢、某些大疱性疾病、银屑病、复发性疖肿和毛囊炎、皮肤划痕症、慢性湿疹、复发性疖肿、毛囊炎以及脓疤型痤疮等都有不同程度的疗效。 è准备:10ml注射器、止血带、医用胶布、医用棉球棉签适量、碘伏 è与穴位注射的区别:刺激时间更长、疗效更好 è高树中教授《一针疗法》 1.高老师悟道《灵枢》,验于临床,发扬于海内外。多数疾病只取一针,一针见效,疗效显著。 2.以理服人,可以举一反三,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 经络病—一针疗法 1.头痛 头维,--足阳明、太阳、少阳合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