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的宗教差异

合集下载

从宗教来看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从宗教来看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从宗教来看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摘要:当今,过去抑或是未来,东方人也好,西方人也罢,正像每个人的长、短处一样,每个民族也都有自己的特点,自己的文化,而影响每个国家,每个民族文化的因素都有很多,不同的地域,政治,经济,技术,历史,宗教等等,这些因素在塑造,完善各个地区,民族,国家的文化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不过,在这篇文章中我将着重从宗教这个方面来看东西方的文化差异。

关键词:东西文化宗教信仰差异基督教佛教儒教宗教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人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感到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人们面对自然、社会与人生时的自我意识或自我感觉,因而祈求某种超越的力量作为命运的依托和精神归宿。

多数宗教认为,在现实世界之外,还有超自然的力量或实体存在。

宗教是由共同的信仰、道德规范、教团组织等要素所构成。

宗教观念和行动是伴随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产生和发展并受其制约的。

同时,它也对各自相应的历史时期民族或国家的社会生活、政治结构、文化风尚、道德伦理等发生影响。

宗教是人类历史上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目前世界各国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都有宗教的存在。

但是各个地方的宗教又不尽相同,从而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各地方的文化。

就以东西方的宗教来说,西方以基督教为主体宗教;而东方则以佛教,儒教,道教为主。

一、宗教对西方人的影响《圣经》开篇就讲了这样一个富有哲理意味的故事:在伊甸园中有两棵树,一棵是生命之树,一棵是知识之树。

上帝耶和华吩咐亚当说:“园中各样树上的果子,你可以随意吃;只是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你不可以吃,因为你吃了果子就必定死!”但是,狡猾的蛇却对夏娃说:“你们不一定死,因为神知道,你们吃了果子眼睛就明亮了,你们便如神能知道善恶。

”夏娃见知识之树上的果子悦人眼目,且能使人有智慧,就摘树上的果子吃,并给丈夫亚当吃,他们二人的眼睛立刻就明亮了,然而被上帝从美好的伊甸园中赶了出来,来到了人世。

耶和华对夏娃说:“我必多多增加你怀胎的苦楚,你生产儿女必多受苦楚。

中西文化差异比较

中西文化差异比较

中西文化差异比较中西文化是世界上最为重要的两个文化系统之一,它们在历史、宗教、价值观念、社会组织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下面将从不同角度进行比较。

1.历史与传统中西文化从历史和传统方面有很大的差异。

西方文化主要源于古希腊罗马文化,强调个体的权利和自由。

而中国文化则源于古代儒家文化,注重社会秩序、家庭和谐。

西方文化以发展和创新为主要动力,注重个体的自由和权利。

中国文化则更加强调集体和家庭的利益。

2.宗教与信仰宗教对于中西文化的影响也存在差异。

西方文化主要受到基督教的影响,强调个体与神的关系,并倡导人类平等和博爱。

中国文化则以儒家思想为主,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道德伦理的培养。

虽然现代中国有多种宗教信仰,如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但儒家思想仍然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

3.社会组织与价值观念中西社会组织和价值观念也有明显的差异。

西方社会以个人为单位进行组织,强调竞争和个人的权利。

而中国社会则更加强调集体,注重家庭和社群的利益。

在价值观念方面,西方文化主张自由、公平和个人主义,而中国文化强调稳定、和谐和集体主义。

4.沟通和交流方式中西文化在沟通和交流方面也存在差异。

西方文化注重直接和明确的表达,倾向于直接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中国文化则更加注重间接和含蓄的表达,倾向于通过暗示和隐喻传达信息。

此外,在个人关系方面,西方文化注重私人空间和个人隐私,而中国文化注重团体互助和群体利益。

总的来说,中西文化存在明显的差异,包括历史、宗教、社会组织和沟通方式等方面。

这些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不同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

了解和尊重这些差异是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和合作的重要前提,有助于增进双方的相互理解和共识。

中西方宗教文化差异

中西方宗教文化差异

中西方宗教文化差异中东最早的宗教是犹太教,而西方的最早宗教是古希腊的多神教。

古希腊人认为各个区域有相应的守护神,并且经常给这些神祭祀。

犹太教则是唯一的神,没有其他神可以崇拜,并且在圣经中明确规定了每年要遵循的节日。

后来,基督教在西方逐渐兴起,并成为主要的宗教信仰。

基督教强调对上帝的信仰和敬畏,教徒们必须信仰上帝的儿子耶稣基督,并且遵循圣经中规定的道德准则。

基督教根据教义进行礼拜,其中包括祈祷、颂歌和圣餐等仪式。

而天主教与基督教分离,强调圣职人员的权威地位,并且教徒必须通过圣洗和做多次忏悔来获得上帝的宽恕。

然而,在中国有一系列的宗教信仰,包括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

佛教强调修持,提倡“解脱”和追求人的内在平静。

道教注重个体内观与自修,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伊斯兰教则是中国最年轻的宗教,强调对真主的信仰和对先知穆罕默德的顺从。

回族是中国最大的穆斯林民族,他们严格遵守伊斯兰教的戒律。

在中西方宗教文化差异方面,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区别:1.宗教信仰:西方以基督教为主要信仰,而中国则以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为主要信仰。

西方人注重对上帝的信仰和敬畏,而中国人则倾向于修行,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2.宗教仪式:基督教和天主教的礼拜有固定的仪式,包括祈祷、颂歌和圣餐等。

而中国的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则强调个人的修行和内在的祷告。

3.教义和教义解释:基督教强调相信上帝的儿子耶稣基督,并在几个教义上有固定的规定。

天主教则更注重圣职人员的权威,教徒必须通过圣洗和做多次忏悔来获得上帝的宽恕。

而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注重个人体验和理解教义。

4.圣地和圣物:基督教有耶路撒冷和梵蒂冈等重要的圣地,信徒会去朝拜。

天主教强调圣物的重要性,认为圣物具有神圣的能力。

而佛教和道教则没有特定的圣地和圣物,他们认为信仰是一种内在的修行。

5.宗教在社会中的地位:西方国家基本上是基于基督教的价值观和法律制度建立的。

宗教在西方社会中占据重要地位,并在法律中得到相应的保护。

中西方宗教文化差异

中西方宗教文化差异
最早期的基督教只有一个教会但在基督教的历史进程中却分化为许多派别主要有天主教中文也可译为公教罗马公教东正教新教中文又常称为基督教三大派别以及其他一些影响较小的派别
组员:宁玲珑 向玉婷
• 每一门哲学不一定是一种宗教,但每一种宗教必定是一门 哲学。它代表着一个时期内人的情感、思想和信仰,同时 也体现了那个时期内其所在地区的政治和文化理念。 • 在各个宗教产生的初期,人类社会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 局限,对自身及生存的环境缺乏整体的、科学的认知。而 宗教的产生正是给了人类在无知而萌生的恐慌中一种及时 的情感依托。而后,由于宗教的迅速发展,它逐渐由被统 治阶级迫害的地位上升成为一种统治阶级用以集中和麻痹 人的思想感情的工具。 • 在社会生产力水平相对较高的今天,宗教作为政治工具的 时代已经逝去,它重新成为一种思想和文化的体现,在人 类社会中仍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基本教义
• • • • • 缘生:事物皆因缘合而生。 四谛: 认为人世间一切都是“苦”的,叫“苦谛”; 招感这些苦界的烦恼业因,叫“集谛”; 要想解脱苦果,只有除烦恼业因而达到“寂灭而 乐”的“涅槃”境界,叫“灭谛”; • 而要达到涅槃境界,就必须修道,叫“道谛” • 八正道:正见、思维、语、业、命、精进、念、 定
基督教礼仪
• 基督教的崇拜形式不一而 足,个人祈祷和家庭崇拜 受到重视。家庭是基督教 社会的基本。集体崇拜形 式和多寡因教派而异。关 于圣礼,天主教规定七件 圣事,即圣洗、坚振、告 解、圣体、圣品、终傅和 婚配。东正教圣礼也是七 件。抗罗宗的古典派信义 会、圣公会和归正会只采 用两种圣礼,即洗礼和圣 餐。
但是,由于所处地域环境与历史背景的差异,也造就了两 种截然不同的宗教文化。这两种文化产生的根源不仅仅局 限于宗教本身,因为仅教义来看,无非一个是佛祖,另一 个是上帝;一个是观音,另一个是耶酥罢了。那么它们为 什么有如此大的差异呢?这要归结于发展过程中受到的各 个方面的影响,这些影响来自于人的思想更新,社会生产 力的发展和社会自身的变革。而正是这种差异,为中西方 以宗教文化为代表的“大文化”的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提 供了前提条件。中西文化交流史上“西学东渐,东学西传” 就是最好的佐证。

浅析中西方宗教文化的差异

浅析中西方宗教文化的差异

浅析中西方宗教文化的差异中西方宗教文化的差异是相当显著的,这种差异不仅仅体现在信仰的对象和信仰方式上,还体现在宗教对社会、政治、法律等领域的影响上。

本文将从信仰对象、宗教理念、宗教组织和宗教对社会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中西方宗教文化的差异。

首先,中西方宗教文化的差异体现在信仰对象上。

在西方,基督教是主要的宗教体系,其核心信仰是对耶稣基督的崇拜。

而在中国,佛教、道教和儒教是主要的宗教体系,分别代表着修行、信仰和道德伦理的不同方面。

这种差异反映了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价值观和人生观,西方注重个人的救赎和灵魂的拯救,而东方强调修身养性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其次,中西方宗教文化的差异还体现在宗教理念上。

在西方,宗教被认为是个人信仰的私事,个人有自由选择宗教信仰的权利。

而在中国,宗教往往与家庭、社区和文化传承紧密相连,是一种集体意识和社会认同的体现。

中国人更倾向于将宗教理解为一种生活方式,而西方人更关注个体的信仰体验。

此外,中西方宗教文化的差异还体现在宗教组织方面。

在西方,教会在基督教社区中发挥着核心作用,宗教组织有明确的等级结构以及行使宗教权威的方式。

而中国的宗教组织更为灵活,有时会与传统文化、政治、社会生活等融为一体,宗教信仰与日常生活密不可分。

同时,在西方,宗教组织通常独立于政府,享有较大的自主权和自由度,而中国的宗教组织通常与国家密切相关,受政府管理。

最后,中西方宗教文化的差异还可从宗教对社会的影响上得以体现。

在西方,宗教的影响力逐渐减弱,信仰者的人数不断减少,宗教已不再是社会生活的主导力量。

相反,中国宗教仍然在社会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不仅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还对社会和政治产生着重要影响。

尽管国家对宗教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控制,但宗教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仍然十分重要。

综上所述,中西方宗教文化的差异表现在信仰对象、宗教理念、宗教组织和宗教对社会的影响等方面。

这种差异不仅体现了不同文化背景和价值观之间的不同,也反映了中西方国家历史和社会发展的差异。

中西文化的差异性

中西文化的差异性

中西文化的差异性中西方文化是世界上两大主要文化体系,具有独特的特征和差异。

这种差异性在语言、宗教、价值观念、社会结构等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探讨中西文化的差异性。

首先,中西方文化在语言方面有很大的差异。

中文是象形文字,注重意象和象征性的表达。

而西方语言,如英语、法语等,是字母文字,注重抽象概念的表达。

这种差异导致中西方人对于语言的运用和理解上存在一定的障碍。

此外,由于中文拼音的普及,中西方的语言差异正在逐渐减少,但仍然存在一些深层次的差异。

其次,中西方文化在宗教信仰方面差异明显。

中西方宗教差异主要体现在宗教的种类和影响力上。

中国传统宗教主要是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它们强调个人修养、命运和社会责任。

而西方主要信仰基督教,基督教教义强调上帝的救赎与个体的信仰,强调个人的经历和感受。

此外,西方还存在众多其他宗教信仰,如伊斯兰教、犹太教等。

这些宗教信仰的差异,决定了中西方在道德伦理、生活方式等方面的不同。

再次,中西方文化在价值观念方面有很大的差异。

中西方的价值观念差异主要体现在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之间的冲突。

西方文化注重个人的自由、平等、权利和追求自我充实。

而中国文化强调集体利益、家庭观念和社会公德。

这种差异也在家庭观念、婚姻、教育等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

最后,中西方在社会结构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中国的社会结构注重等级和秩序,家族和世袭制度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

而西方社会结构则强调平等和自由,没有家族和世袭制度。

这种差异导致中西方在政治结构、法律制度和社会组织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总体而言,中西文化的差异性体现在语言、宗教、价值观念和社会结构等多个方面。

这种差异性不仅反映了中西方古代文化的传统差异,也反映了现代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差异。

了解和尊重中西文化的差异性,有助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交流与合作,为世界各国的发展和进步做出积极贡献。

中西方宗教文化差异

中西方宗教文化差异

中西方宗教文化差异经过一个学期对中西文化的学习,我深刻地被中西方宗教文化差异的不同所吸引,通过课上认真地听取老师所传授的专业知识以及课后查阅课文书籍所获得的知识,我确定在期末论文上对该差异进行一个探讨。

宗教自古以来对我们中西方的文明有着重大的影响,对社会和文化的进步与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在人类历史文明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西方的宗教差异,说到底是中西文化的差异,本论文就佛教和基督教进行对比,主要分析两者发展过程和文化上的差异,旨在更好地了解西方和西方宗教文化。

中西方的宗教均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发展,在其各自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人类生产方式和水平的限制,相互之间几乎没有什么交流,由此发展出了拥有许多不同之处的中国宗教和西方宗教。

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一.中西方宗教产生的历史背景差异二.1、佛教传入中国早在秦汉初期,中印文化交流便已出现,佛教盛行印度,国王派遣佛教徒云游四方,传播佛教,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2.基督教在西方社会产生《圣经》上记载:犹太人耶稣在30岁开始在犹太省的犹太人群中传道,并在罗马取得成功。

从2世纪末起,罗马帝国内忧外患,人们从动荡不安的现时中逃离,投身宗教以求得心灵上的安慰;与此同时,统治阶级也急需为即将破灭的罗马王朝寻求思想支柱,这为基督教的生长提供了优良的环境,从此,基督教进一步一步迈上了西方社会统治的最高峰。

由此可见,无论是佛教还是基督教都是以救世主的形象出现于民众的情感空虚之时,盛极于统治阶级的推崇与利用之下。

二.佛教、基督教传入中国及西方的发展方式差异 1、佛教传入中国后的主要发展时期及特点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之后,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它的存在深刻影响着中国的传统思想和文化,佛教在中国不同社会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特点,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时期:(1)汉化佛教:此时佛教刚传入中国,主要传播活动仍是佛典翻译,这个阶段的译经工作为以后佛教在中国的发展打下了初步基础。

论中西宗教文化的差异

论中西宗教文化的差异

跨文化交际论文论中西宗教文化的差异摘要:通过中西方文明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不同的宗教形态宗教观念和宗教经验,对人的影响及人对神的态度等不同的态度,运用描述、对比的方法,研究了中西宗教文化的发展、信仰等,以促进中西文化的沟通和交流。

关键词:宗教精神;中西文化;比较;1:前言1.1研究的原因及意义:原始宗教是文化的根系,是人类超越情结的异化,营造着独特的民族精神,因此,宗教是第一文化。

宗教是人类历史上一种古老而又普遍的文化现象,不同的民族创造出来的宗教也必然有其不同区域的文化印记。

同时在宗教的发展演变过程中,由于历史、民族、文化传播与影响等诸多因素,每个文化内部都形成了其不同的宗教体系。

1.2研究方法:本文从天人之际与灵肉分离的宗教态度、多元与一元的宗教信仰以及逍遥与拯救的两种不同的宗教体验等方面进行比较,探究此岸与彼岸的宗教差异对两种宗教文化发展的影响。

2:文献综述:梁晓鹏、苏国勋、徐行言3:正文3.1宗教的起源:宗教是客观存在的社会历史现象,与社会物质生活与人类精神文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中国宗教中,几乎所有的神都是由平凡的、世俗的人经过修炼而成就的。

如儒家的孔子,道家的老子,他们都是现实社会中的人,他们之所以被传播,是因为他们探索人生的真理,用他们深邃的思想,广博的和伟大的人格力量征服了民众。

而在西方,人们则信仰上帝,它是永恒的,绝对的,是它创造了自然万物。

对于传统宗教进行理智性的研究,提出种种关于宗教的理论和学说,早在几千年前的古代思想家那里就开始了。

然而,把这种研究从依附于哲学和神学的从属地位下解脱出来,使之变成一门独立的、自成体系的人文学科——宗教学,宗教作为一种历史现象,一种意识形态,在人类发展史上产生过重大的影响,至今世界上还有很多人相信各种各样的宗教。

宗教的主要特点为,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实体,该神秘统摄万物而拥有绝对权威、主宰自然进化、决定人世命运,从而使人对该一神秘产生敬畏及崇拜,并从而引申出信仰认知及仪式活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文化的宗教差异
【摘要】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是由主导的文化意识形态即宗教决定,而宗教的差别主要又在于道德艺术精神和科学宗教精神两个方面,这种差异是相对而言的,本文拟从中西方文化的源头上进行考察,继而论述道德艺术精神和科学宗教精神这两种差异在中西方文学艺术领域的显现。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宗教差异;道德艺术精神;科学宗教精神
近代以来中西文化的冲突实际上是两种文化、价值观念的冲突,从早期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意欲向前与意欲折中,生产社会化与生产家庭化的分辨,到当代的内在超越与外在超越,有机自然主义与机械自然主义,人文路向与自然路向的区别,学者们已经给予了各种各样的解释。

然而,要真正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必须追朔考察中西文化中的宗教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指的是道德艺术精神与科学宗教精神①。

一、中西文化源头
春秋时期,朝聘,会盟和征战等外交,军事活动,无不与宗教活动密切联系,孔子修《春秋》时,从这些神秘的的氛围中超越,专从人事的角度去记载这些事情。

“像这样把历史跟神话和宗教分开,是《春秋经》的一个重大的贡献,是它进步的地方。

”②《春秋》如实记录自然现象具体发生的时间,这种谨慎的态度,符合孔
子“不语怪力乱神”的思想性格,事实上,《春秋》的思想旨意在于所谓“《春秋》以道名分”(《庄子·天下》)孔子以一定的“名分”标准来衡量是非、褒贬人物,通过“微言大义”来表达“拨乱世,反诸正”(《公羊传·哀公十四年》)的心愿,以实现“大一统”(《公羊传·隐公元年》)的政治目的③。

但需要注意的是,孔子不讲天意,并不是表示他完全不相信天意或者天命,而是“不离开人事而单独地谈天道”④孔子以及后来的儒子们,将天道这种原始的宗教信仰融摄于儒家道德精神中,把礼义伦常具化为天理或天命,所谓“夫礼,先王承天之道,以治民之情。

”(《礼记·礼运》引孔子语)《春秋》所蕴含的“名分”思想本身就体现了天道。

这种融摄之所以能成为可能,是缘于中国原始宗教思想中,始终缺少神创造天地万物的神话传说,缺少神人相异的意识,缺少原罪的观念。

儒家宗教信仰中的天命则在人,在人的本性,在仁。

在老庄的哲学中,“天”更多地表述为“道”与“天道”,具有哲学本体论的意义。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四十二章》)?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派认为“道“是宇宙的本原,是客观真实的存在,这种存在具有形而上的意义。

“道”就本性而言,是超越万物,却又寓存于万物之中。

道家认为道无乎不在,平齐万物,观道于蝼蚁稊稗,这正是观照欣赏的艺术精神,庄子以天籁、天乐作为得道境界的象征,以一种纯粹观照欣赏的态度,使
对象空灵化,无味自然,进而返璞归真。

西方文明的源头是古希腊文化,古希腊文化中包含着的阿波罗精神和狄俄尼索斯精神,前者米列塔学派和德谟克利特为代表,形成自然哲学传统,后者以毕达哥拉斯学派为代表形成数理哲学,充满着浓郁的宗教精神并促进了数学几何学的发达。

这是西方文化科学宗教精神的根源。

柏拉图继承了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思想,认为理念世界是真实的世界,灵魂不朽,以神话说明造物主创造了世俗。

希腊的宗教哲学思想,经圣保罗、辩神论者,以及教父哲学家奥古斯丁等人继承与传播与希伯来基督教合流,基督教于是成为西方人精神文化生活的中心。

希腊自然哲学的观念被斯多葛派继承,以理性发现自然律的普遍性,将它运用于政治社会,于是建立起自然法的观念,成为罗马政治法律的基础。

西方社会的近代化是科学思想和宗教精神共同激荡形成的结果。

近代科学的发展,来源于实用的动机和理论的动机。

培根知识即权力为实用动机的代表,企图在人间建立天国,征服自然的欲望来自于中世纪基督教文化。

理论的动机则是想要发现自然本身存在的数理秩序,如科学家开普勒,牛顿,笛卡尔等都是因这种动机研究科学。

西方自毕达哥拉斯,柏拉图等人以来,都将数理看作是普遍永恒而超现实的法律和准则,发现自然的数理则意味着发现了神的纹路,科学的精神实质脱胎于宗教精神。

二、文学艺术上
西方文化艺术,以希腊神像神庙雕刻艺术为代表。

中世纪的建筑,以教堂为中心,近代米开朗基罗的雕刻,大多以希腊犹太诸神和先知为题材。

西方的油画,也多是宗教画,人物画则出现在近代,山水画则更晚。

西方油画重视色彩光线的明暗交替,重视对于景物客观的观察与写实,有着浓厚的实事求是的精神。

西方的音乐,以德国音乐为发达代表,充裕着对于宗教精神赞美诗般浓郁的企慕之情。

西方文学作品中的悲剧,也是来源于希腊,都是人在宗教性的命运下感到的无法与命运抗衡的战栗,个人意志终归要屈服于超个人自觉的无可奈何的强大力量,悲剧的意义在于个人自觉与超个人自觉的紧张关系,这种意识,也是源于宗教精神与科学精神的浸润。

文学上,以诗歌小说为例,可分为两大潮流,一是写实主义自然主义,另一潮流是浪漫主义,十八世纪海涅,诺瓦里,荷尔德林,少年歌德,华兹华斯,柯尔律治等浪漫主义者,无不表现出一种对于无限的,超越的,深藏万物的,生疏的,神秘的力量的震撼和感叹,这种精神内核来自于宗教的精神。

而写实主义和自然主义者,比如福楼拜,左拉等人则对当前的现实实际表现出一种强烈的兴趣,对它们进行客观真实细密的刻画与描述,这种精神的来源于科学的传统。

与西方相比,中国古代带有宗教意味的艺术,如雕刻和建筑,都不发达⑤。

以宫殿寺院为主的建筑艺术,表现的中心仍是封建专
制主义中央集权思想。

以山水景物为盛的中国绘画艺术,讲求物我相忘以通情,要求表达精神的媒介对象也应该是轻柔婉转的,正对应了中国人飘逸的艺术精神,沉重坚硬的雕刻建筑让人产生人、物疏离之感,难以受到人们青睐,故而纸笔书画在中国的地位要高于雕刻建筑艺术,(下转第96页)
(上接第94页)更富有中国文化艺术精神的特点。

文学上,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缺乏系统的对于神、神话传说的记载,述异记、搜神记、山海经等描写神灵的作品以奇诡的文学想象见长,对于神的权力存在质疑甚至是讽刺,西游记中孙悟空大闹天宫即可见。

在诗歌方面,中国古典诗词中缺少赞美天帝神灵的诗歌,最早的诗经描绘的是人们日常劳作和生活的情状,楚辞中九歌歌颂的神灵也非天神,而是具体的庶物山水之神,神因富有浓郁的人情味而缺乏超越性,到了汉唐时期,诗歌中的宗教情调就更少了,诗仙李白与魏晋文人的游仙诗,都着重表现隐逸放浪超脱的趣味和个人情怀,而没有对宗教神灵讴歌和崇拜。

中国文学,重道德教化劝善惩恶,缺乏西方悲剧的精神,因为中国人不相信人的强烈意志与神力自然力存在冲突对立,所以,小说戏剧大都喜欢用大团圆的方式结尾,这种思想的根源还是在缺乏宗教的精神,用艺术的眼光来看自然,自然皆可空灵化,并不受制于某种自然数理的定律,以道德的眼光来看,天心在于人心,说超越外在的神意或者天命都是与人意违背,即使存在科学精神,如医学方面,但最终也被道德艺术精神软化。

我们说中西文化的差异主要在道德艺术精神和科学宗教精神,是说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都浸润着道德艺术精神的色彩,西方文化的方方面面也为科学宗教精神所支配。

但这并不是说中国文化就只有道德艺术精神,而没有科学宗教精神;也不能说西方只有科学宗教精神,而缺乏道德艺术精神。

另外,这两种差异也并不足以把中西方两种文化的差异涵盖完整,在决定一种文化的特质方面,经济,社会结构,地理坏境等等都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

注释:
①西方文化偏重于科学宗教精神与中国文化偏重于道德艺术精神,是就中西方文化相比较的前提而言,如果不以中西相比较,则这样的论点就不成立,因为西方与中国在不同的时代社会背景下,他们各自文化领域重心是有位移变化的。

如希腊文化以科学艺术为主,罗马以法律政治为主,希伯来文化传入欧洲,中世纪以基督教文化,以宗教道德为主,近代以科学和经济为主;而中国,汉代文化以政治为主,魏晋以文学艺术为主,隋唐宗教兴盛,宋明理学家重视道德与社会教育。

②白寿彝.白寿彝史学论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p854.
③孔子说:“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

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论语·季氏》);孟子说:“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
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

孔子惧,作《春秋》。

《春秋》,天子之事也。

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④刘家和.古代中国与世界[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5:p516.
⑤唐壁画中的宗教画居多,是受异域外来文化影响的结果,并非本土元素
【参考文献】
[1].陈敏秋.中西方悖论的差异及深层的文化背景[j].西藏大
学学报:汉文版,1994(4).
[2].李小华.浅析中西宗教差异[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3].(瑞士)h·奥特.不可言说的言说[m].林克,赵勇译.北京:三联书店,1994.
[4].(德)莫尔特曼.俗世中的上帝[m].曾念粤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