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类增养殖学重点
贝类的养殖方法与注意事项

贝类的养殖方法与注意事项标题:贝类的养殖方法与注意事项摘要:贝类养殖是一项具有广阔前景的农业产业,本文从养殖环境、养殖方式、饲养管理、疾病防控等方面介绍了贝类养殖的方法与注意事项,为贝类养殖者提供了有关经验与技巧。
正文:引言:贝类是一类珍贵的水生生物,其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广受消费者喜爱。
由于贝类品种多样、市场需求大,贝类养殖事业迅速发展,对贝类养殖方法及相关注意事项的学习和掌握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贝类的养殖方法与注意事项,以期为贝类养殖者提供参考。
一、养殖环境1.水质条件贝类的养殖需要良好的水质环境,水质中的溶解氧、温度、盐度等指标对贝类的生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般来说,贝类不耐寒,适宜的水温为15℃-26℃。
水质中的溶解氧含量应维持在5mg/L以上,盐度要符合贝类所适应的范围。
2.底质条件贝类需要合适的底质环境才能生长繁殖,一般采用沙质或泥质底质。
养殖池或池塘底部要平整、无尖锐物体,以免损伤贝类软体及其生产。
二、养殖方式1.池塘养殖池塘养殖是较为常见的贝类养殖方式之一,池塘的养殖面积和水质管理对贝类的生长至关重要。
应选择土壤肥沃、排水良好且池塘深度适中的区域进行贝类养殖。
2.网箱养殖网箱养殖是一种适用于水深较浅、环境适宜的贝类养殖方式,通过设立合适大小的网箱并在其中放养贝类。
重要的是要定期清理网箱,保持通风和水流的畅通。
三、饲养管理1.饲料选择贝类对饲料的要求较高,一般以藻类和浮游生物为主食,可选用藻类粉、浮游生物等作为饵料。
饵料的质量要保证,不能过期或受到污染。
2.定期投喂应根据贝类的种类和生长阶段制定合理的投喂计划,通常每天早晚各一次,并适当控制饲料量,避免浪费和污染水体。
生长期末期应适当降低投喂量,为贝类的脂肪积累打下基础。
四、疾病防控1.水质管理良好的水质条件是预防贝类疾病的关键,要注意定期检测水质指标,保持水体清洁和循环,避免有毒物质的入侵。
2.疫病防治贝类养殖过程中常会遇到贝壳变软、贝肉变色等疾病。
贝类养殖技术

贝类养殖技术贝类养殖是一种重要的水产养殖方式,具有很高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通过合理的贝类养殖技术,可以提高贝类的产量和品质,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本文将详细介绍贝类养殖的技术要点,并提供实用的养殖建议。
一、贝类养殖前期准备1.选址贝类养殖需要选择适宜的海域或湖泊进行,要考虑水质、底质和养殖规模等因素。
水质应清澈、富含氧气,底质应沉积富有有机物质。
养殖规模要根据自身资金和技术条件确定。
2.设施建设贝类养殖需要建设养殖基地,包括养殖池塘、网箱或浮筏等设施。
池塘应有合理的深度和流通系统,为贝类提供适宜的养殖环境。
网箱或浮筏应具备良好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3.种苗选购贝类养殖的种苗选择要根据养殖品种和所在地的气候条件进行。
种苗应具备健康、生长良好的特点,无明显病害和畸形。
二、贝类养殖养护管理1.繁殖技术贝类的繁殖方式多种多样,包括自然繁殖、人工繁殖和雌雄异体养殖等。
根据养殖品种的特点和养殖环境的需求,选择适宜的繁殖技术进行。
2.饲料管理贝类的饲料种类繁多,包括浮游生物、藻类、底栖动物等。
养殖者要根据贝类的食性和生长需求,选择合适的饲料品种和投喂方式,保证贝类的养分摄入和生长发育。
3.水质管理贝类对水质的要求较高,要保持水质清澈、富含氧气。
养殖者要注意定期检测水质参数,如pH值、溶解氧含量和氨氮含量等,及时调整水质,保证贝类的健康生长。
4.防病消毒贝类养殖过程中容易受到疾病的影响,特别是寄生虫和细菌感染。
养殖者要定期对贝类进行防病消毒处理,合理选择药物和方法,防止疾病传播和发生。
三、贝类养殖市场销售1.市场调查在贝类养殖过程中,了解市场需求和价格变动是十分重要的,养殖者要进行市场调查,掌握市场动态和趋势,为销售做出合理的决策。
2.销售渠道贝类的销售渠道多种多样,包括直销、批发市场和电商平台等。
养殖者要根据自身条件和市场需求,选择合适的销售渠道,提高贝类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3.品牌宣传贝类养殖的品牌宣传对于销售非常重要,养殖者要通过互联网平台、展览会和广告等途径,提升贝类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和合作伙伴。
养殖水域生态学 贝类增养殖学 考研参考书目

养殖水域生态学贝类增养殖学考研参考书目养殖水域生态学与贝类增养殖学——为考研助你一臂之力引言:在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日益增长,人类对食物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其中,贝类作为重要的水产品之一,其养殖与生态学之间的关系备受关注。
养殖水域生态学和贝类增养殖学的研究,旨在建立可持续的养殖系统,保护水域生态环境,并提高贝类的养殖效益。
本文将深入探讨养殖水域生态学和贝类增养殖学的相关知识,为考研学子提供参考书目和个人理解,助力考研复习。
一、养殖水域生态学1. 养殖水域生态学概述养殖水域生态学是研究水域生态系统在贝类养殖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关系和生态学特征的学科。
它包括了养殖环境中的水质、底质、温度、光照等要素对贝类生长和繁殖的影响,以及养殖过程中人为因素对水域生态系统的影响。
2. 水质监测与调控水质是贝类养殖的重要环境因子,直接影响贝类的生长和生存。
通过水质监测,可以了解水质的变化,及时调控水质参数,保证贝类的健康生长。
水质调控需要关注溶解氧、温度、盐度、pH值等指标,并合理调整养殖环境,以提高贝类的养殖效益。
3. 水域底质管理水域底质是贝类生长和繁殖的基础,底质的质量直接影响贝类的生活质量。
合理管理水域底质包括定期清理底质、定期补充养分和底质物质等,以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供贝类生长。
4. 生物多样性保护贝类是水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护水域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
在贝类养殖过程中,要保护周围生物多样性,避免养殖带来的生态环境破坏。
保护自然环境中的野生贝类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贝类遗传资源也是养殖水域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5. 垂直结构与水体层次养殖水域生态学研究中,要关注水域的垂直结构和水体层次这两个重要概念。
垂直结构涉及到贝类在不同水深和不同养殖方式下的生长和繁殖特点,而水体层次则关系到贝类对养殖环境的适应能力和能量利用效率。
二、贝类增养殖学1. 贝类增养殖学概述贝类增养殖学是研究贝类增殖、养殖技术和管理方法的学科。
第7章 增养殖的主要贝类

4.附着生活型
靠足丝粘附在其他物体上生活,生活 点相对稳定。若遇环境等不适,会弃去 足丝,移到他处,重新分泌足丝再附着。 主要种类是双壳类的贻贝、扇贝等。
5.底内生活型
栖息在滩涂底质内部,以斧足挖掘泥沙, 使部分或整个身体进入泥沙内生活 特点:斧足发达,位于体之前方;水管的 长短随栖息的深度而异,靠水管的引伸, 纳入或排出海水,完成摄食、呼吸、排 泄等活动。 根据潜居的底质:软泥底质生活型,沙泥 或泥沙底质栖息型;沙质底质生活型
帘蛤科
青蛤: 壳薄,近圆形, 壳顶较高,壳面 膨胀,生长纹清
楚
帘蛤科
菲律宾蛤仔(花蛤): 壳呈卵圆形,两壳相等,背腹缘弧形,前缘稍圆,后缘略呈截 形,壳面颜色及花纹有变化,生长纹及放射肋细密。铰后部 窄,两壳各具3枚毛齿
蛤蜊科
• 中国蛤蜊:壳质坚厚,略呈三角形,壳 长一般不超过6厘米。壳表面黄绿色或黄 褐色,并具深浅交替的放射状彩纹。生 长线明显,在壳顶处细密,三边缘逐渐 增粗。
3、具有贝壳
贝壳中央特别突出的一部分, 略向前方倾斜,称为壳顶( umbo),这是壳中最老的部分。 壳顶所在处,为壳的前方。相反 的一端为后方。以壳顶为中心 ,有同心环状排列的生长线, 有的种类有自壳顶向腹缘有放 射的肋或沟。壳顶前方常有一 小凹陷称小月面,壳顶后的为 盾面、壳的背缘较厚,于此处 常有齿和齿槽,左右壳的齿及 齿槽相互吻合,构成绞合部 (hinge)。 壳自背至腹为其高度,自前至后 为其长度,两壳左右最宽处为 其宽度。
鲍科
皱纹盘鲍:
壳长椭圆形,螺层约三层,开孔3-5个,壳面有许 多粗糙不规则的皱纹
鲍科
杂色鲍:
壳开孔7-9个 个体小于皱纹盘鲍
玉螺科 扁玉螺:贝壳近球形,质地坚硬。螺层
《海水贝类增养殖技术》学习指南

《海水贝类增养殖技术》学习指南1、课程简介《海水贝类增养殖技术》是高职水产养殖专业的主干专业技术课程。
本课程的教学根据典型经济贝类室内人工育苗、采苗与海上养成技术管理、贝类病虫害的防治、采收与加工、良种繁育、技术推广等工作岗位的需要,着重培养学生贝类种苗繁殖、采苗、车间及海上养成技术管理、贝类病虫害的防治、良种繁育、采收与加工等专业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方法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社会责任感等社会能力。
本课程具体任务是:学习掌握贝类的生物学理论知识以及常见经济贝类的苗种培育和养成技术,为毕业后在贝类生产行业能胜任贝类苗种生产、成体养成、技术推广等工作,并能结合生产实际,综合运用先进的水产科学技术,解决生产上存在的常见问题,同时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更新知识,不断提高技能。
本课程将采用“模拟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等行为导向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2、课程培养能力分析根据水产养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是:培养学生具有贝类苗种培育、采苗、车间及海上养成技术管理、贝类病虫害的防治、良种繁育、采收与加工等专业能力,进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方法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社会责任感等社会能力。
完成本课程的学习,学生的能力应该在以下方面得到提高:(1)本课程的专业能力,见表1。
表1 《海水贝类增养殖技术》学习领域专业能力(2)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见表2表2 《海水贝类增养殖技术》学习领域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3、学习情境适应当地水产经济发展需要,按照生活方式不同选取典型代表生物设计学习情境,依据各学习情境的内容总量及在该课程中的比重分配各学习情境课时。
表3 学习情境划分及学时分配4、学习大纲和标准学习情境1附着型贝类——扇贝的养殖1、学习内容(1)扇贝亲贝培育(2)扇贝苗种培育(3)扇贝海上养成2、学习标准:(1)根据市场需求,选择适宜品种和育苗及养成方式,安排扇贝生产(2)会扇贝亲贝培育(3)掌握饵料培养(4)掌握采卵及选优操作(5)能进行幼虫培育管理(6)掌握采苗及幼虫附着后的管理(7)掌握稚贝出池、海区选择及海上养成技术(8)了解扇贝的收获与加工(9)掌握常见病虫害的防治子学习情境一扇贝亲贝培育(1)学习内容:扇贝亲贝培育技术(2)学习标准:能进行亲贝培育促熟、性腺发育程度观察、饵料培养及投喂,根据市场需求安排生产,能及时诊断扇贝的病虫害,并采取适当的措施加以解决。
贝类增养与培育野生苗知识

贝类增养过程的野生苗知识绪论一、贝类增养殖的定义和范围1、什么是贝类?A,贝类=软体动物;B,这类动物大多数具有贝壳,称为贝类;C,身体柔软不分节,又称为软体动物;D,种类多,11.5万种,其中化石种3.5万种.2、什么是贝类增养殖学?贝类增养殖学是研究贝类增养殖的生物学原理和生产技术的一门应用科学;研究内容:增养殖贝类生物学苗种生产技术增养殖技术二、贝类与人类的关系(一)有益方面1、食用A,海产贝类除了掘足类、和大部分的无板类、多板类和单板类外,大多可以食用:腹足类—鲍、红螺、玉螺、泥螺等;瓣鳃类—扇贝、牡蛎、江珧、蚶、蛤仔、青蛤文蛤、蛤蜊、西施舌、蛏子、贻贝等; 头足类—乌贼、鱿鱼、章鱼(长蛸、短蛸);B,贝肉富含蛋白质、糖类、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C,食用方法: 鲜食或加工成干制品;D,食用部位:☆软体部,闭壳肌等;☆闭壳肌:–扇贝——干贝–日月贝——带子–江珧——江珧柱☆软体部:–贻贝-----淡菜-----贻贝油–牡蛎-----蚝豉-----蚝油–蛏子-----蛏干-----蛏油☆海兔的卵群:海粉(海挂面)☆乌贼的缠卵腺:乌鱼蛋2、工业用(1)烧石灰:CaCO3 ® CaO + CO2 –CaO + H2O ® Ca(OH)2(2)制作纽扣、珠核或螺钿;(3)马蹄螺和夜光蝾螺的壳粉可做油漆调和剂;(4)提取紫色或黑色染料(海兔、乌贼);(5)江珧、贻贝的足丝曾作为纺织品的原料。
3、药用(1)贝壳–鲍壳(石决明):治眼病;–乌贼内壳(海螵蛸):治胃病、十二指肠溃疡;–蚶壳(瓦楞子):胃痛、吐酸、痰积等;–宝贝壳(海巴):明目解毒;–荔枝螺:淋巴结结核;–黑凹螺:高血压、慢性肝炎等.(2)软体部贝类的软体部营养丰富,有很好的滋补作用:•牡蛎:“海中牛奶”•贻贝:“海中鸡蛋”•蛏子:滋补、催乳•短蛸:滋补、催乳.(3)珍珠蛎珠:治眼病;珍珠:清凉解毒、增强抵抗力。
•儿科常用药•珍珠粉治疗胃病•护肤用品(4)其他b海兔的卵群:消炎退热;b陆生蜗牛可提蜗牛素:治疗哮喘;b硬壳蛤提取蛤素:抑制肿瘤生长。
海水贝类增养殖技术

一、名词解释丰满度:生殖腺占或覆盖内脏团的面积比例性腺指数:生殖腺湿重/软体不湿重*100%生物学最小型:发育达到第一次性成熟是的最小个体环带:多板纲的贝类外套膜包被在软体的背侧,其未被贝壳覆盖的部分面盘幼虫:以面盘为运动和摄食器官的幼虫齿舌:贝类口腔底部的角质齿状咀嚼器包苗:用网片将贝苗包裹在养成绳上,待贝苗附牢后,再拆掉网片外套膜:胚胎时期内脏团背侧皮肤的一部分褶皱想下延伸而形成的两片薄膜,具有分泌贝壳的作用有效积温:作物生长发育需要一定的温度(热量)条件。
当作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其他条件均得到满足时,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气温和发育速度成正相关,并且要积累到一定的温度总和,才能完成其发育期,这个温度的累积数称为积温。
二、问答题1、贝壳方位判别:壳顶所在的一方为背面;再从一下5个方面判别前后两端。
、1)壳顶尖端所向的一方通常为前端2)自壳顶到贝壳两端距离近的一方为前端3)外套窦(外套线弯入部分,为水管肌留下的痕迹)在后端4)外韧带所在的一端为后端5)单柱类(即只有一个闭壳肌的种类,如扇贝)闭壳肌痕位于中央偏后最后判别左右两壳:将贝壳的壳顶向上、前端朝向观察者前方,则位于观察者左边的为左壳,位于观察者右边的为右壳2、贝类主要的生活习性和食性P47-501)贝类的生活类型可以分为游泳、浮游、底栖生活三大类。
底栖生活又分为底上和底内两种,底上生活又有匍匐、固着、附着三类;底内生活也分为埋栖和凿穴类型,其他的还有寄生于共生、游泳生活型和浮游生活型。
2)贝类的食性依据种类而异,按摄取方式可以划分为滤食性、舔食性和捕食性三种类型。
3、简述蓄水养殖的优点1)利用了大片的高潮区荒废滩涂,扩大了滩涂的养殖面积,2)蓄水养殖敌害少,苗种存活率高,可大大节约苗种。
3)蓄水养殖因为土塘可以施肥饵料丰富,所以大大提高了贝类的生长速度,缩短了养殖周期,可实现稳产高产。
4)蓄水养殖,捕捞方便。
4、育苗质量检测5、双壳类人工育苗的流程 p831)育苗前的准备工作清池,整埕….饵料的准备2)催产3)受精与孵化4)浮游幼虫的培育加水饵料供应预防敌害巡视与观测5)附苗附苗效果检查投放附苗器6)稚贝培育加大换水量繁殖底栖硅藻控制水位敌害防治疏苗7)苗种采种鲍鱼人工育苗的方法:1)亲鲍的选择与人工诱导2)孵化3)幼苗培育4)稚胞的饲养管理贝类常见人工催产的方法:物理化学生物(举例)如何用水滴法区别贝类的雌雄:在载玻片上滴一滴洁净海水,用吸管或解针在生殖腺上取一点生殖细胞置于水滴中,轻微搅动,若马上散开形成一粒粒小颗粒的则为雌性,若形成奶油状或密云状的则为雄性。
贝类增养殖01绪论

贝类增养殖学课程内容•增养殖贝类生物学 •贝类的苗种生产技术•贝类的增养殖技术绪 论一、贝类增养殖学的定义 二、贝类与人类的关系三、贝类增养殖发展历史及现状一、贝类增养殖学的定义1、什么是贝类?•贝类=软体动物;•大多数具有贝壳,称为贝类;•身体柔软不分节,又称为软体动物;•种类多,11.5万种,其中化石种3.5万种.“贝”字的由来:♌货贝Monetaria (Monetaria) moneta (Linne)贝貝贝壳背部有2-3条灰绿色横带及 纤细的桔红色环纹,生活时头部一对触角。
“贝”字的由来:♌货贝Monetaria (Monetaria) moneta (Linne)在涉及金钱财宝有关的文字中,大多有“贝”旁或“贝”尾的伴随,如:货贷(貨貸)财贸(財貿) 贿赂(賄賂) 买卖(買賣)......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7世纪公元618-1368 公元618-907年公元24-220年2、什么是贝类增养殖学?♌是研究贝类增养殖的生物学原理和生产技术的一门应用科学;♌研究内容:•增养殖贝类生物学•苗种生产技术•增养殖技术2、什么是贝类增养殖学?♌涉及内容广•增养殖贝类生物学----形态、发生、繁殖、生长、生理、生态等•苗种生产技术----育苗场设计、水处理、饵料培养、苗种培育等;•增养殖技术----海域环境生态、增殖与养殖方法等。
二、贝类与人类的关系♌有益♌有害(一)有益方面♌食用♌工业用♌药用♌饲料和饵料♌装饰和玩赏♌肥料♌环境检测1、食用♌海产贝类除为数不多的双神经类和掘足类外,多可食用:•腹足类—鲍、红螺、玉螺、泥螺等;1、食用♌海产贝类除为数不多的双神经类和掘足类外,多可食用:•腹足类—鲍、红螺、玉螺、泥螺等;•瓣鳃类—扇贝、牡蛎、江珧、蚶、蛤仔、青蛤、文蛤、蛤蜊、西施舌、蛏子、贻贝等;1、食用♌海产贝类除为数不多的双神经类和掘足类外,多可食用:•腹足类—鲍、红螺、玉螺、泥螺等;•瓣鳃类—扇贝、牡蛎、江珧、蚶、蛤仔、青蛤、文蛤、蛤蜊、西施舌、蛏子、贻贝等;•头足类—乌贼、鱿鱼、章鱼(长蛸、短蛸);1、食用♌食用部位:软体部分;☆软体部:–贻贝-----淡菜-----贻贝油–牡蛎-----蚝豉-----蚝油–蛏子-----蛏干-----蛏油☆闭壳肌:–扇贝——干贝–日月贝——带子–江珧——江珧柱☆其他:–海兔的卵群:海粉、海挂面–乌贼的缠卵腺:乌鱼蛋. 2、工业用(1)烧石灰:CaCO3→ CaO + CO2CaO + H2O → Ca(OH)2(2)制作纽扣、珠核或螺钿;(3)马蹄螺和夜光蝾螺的壳粉可做油漆调和剂;(4)提取紫色或黑色染料(海兔、乌贼);(5)江珧、贻贝的足丝曾作为纺织品的原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贝类增养殖学重点名词解释:贝类:这类动物大多具有贝壳,身体柔软不分节,又称软体动物,种类多。
贝类增养殖学:是研究贝类增养殖的生物学原理和生产技术的一门应用科学。
其研究内容包括增养殖贝类生物学,苗种生产技术,增养殖技术加工等。
贝类学:研究贝类或软体动物形态生态,生理发生和分类方面的科学,称为贝类学,其研究范围涉及解剖学,生态学,生理学发生学和分类学。
晶杆:多数植食性种类的胃的一部分形成晶杆囊,内有一胶质棒状结构的晶杆。
作用:①起机械消化作用②溶解出消化酶③帮助消化食物齿舌:软体动物消化系统中的特殊器官位于口腔底部的舌突起表面,由横列的角质齿板组成,形似锉刀,许多排角质齿构成齿舌有效积温:亲贝性腺发育成熟所需要的有效温度的总和。
指暂养温度减去生物学零度之和。
多倍体育种:通过增加染色体组的方法来改造生物的遗传基础,从而培育出符合要求的优良品种,达到人类利用的目的。
包括三倍体育种和四倍体育种。
单体牡蛎:不固着,单个游离的牡蛎。
壳内柱:海笋及船蛀等的贝壳内面,壳顶下方有一个棒状物,称壳内柱。
稚鲍:鲍的幼虫形成第一个呼吸孔后就成为稚鲍。
生物学最小型:指第一次性腺成熟时的最小个体大小。
颚片:位于口腔前部,摄食物之用,一般位于口腔两侧左右对称的2片铰合部:瓣鳃类贝壳背部的加厚部位,一般具铰合齿和齿槽生物学零度:性腺发育的最小温度厣:腹足类独有的保护器官,具角质或石灰质。
齿式:软体动物齿舌带上角质齿的数目及排列方式用数字等符号表示称为齿式足丝:附着生活种类的特殊器官,足丝腺分泌的产物,利用足丝附着于外物上生活可重新分泌并且终身均可分泌、闭壳肌:外套膜分化而成,用以连接左右外套膜及贝壳的横行肌束,起关闭贝壳作用文蛤的跑流:文蛤有向木桩四周移动或养殖环境不适应时冒出滩面,随潮流移动至环境条件适宜处再次穴居的习性自然海区半人工采苗:依据贝类的生活史和生活习性,在其繁殖季节向自然海区人工投放采苗器或改良海区条件,使其幼虫附着变态发育生长,从而获得贝类养殖所需苗种的方法。
漏斗:是由足部特化而来,为运动提供动力,而且是排泄物,生殖产物,墨汁的排放通道生殖腕:只有雄性头足类动物才具有,其中一只或一对腕茎化而成,又称茎化腕,用来交接精子的性腺指数:生殖腺重/软体部干重*100%足:运动器官,腹面的一肌肉质突起,用于爬行,附着,挖掘,浮游,捕食,其形状随着生活习性和功能的差异较大。
蚶砂:指刚出库的人工培育稚贝或采捕到的壳长2~3mm大小的稚贝,一般10万—100万粒、kg不等填空题:1.牡蛎被称为海中牛奶,贻贝被称为海中鸡蛋,晒干后称为淡菜2.贝类一般分布在潮间带,浅海区,目前人工进行养殖的区域水深一般为30M左右3.选择贝类养殖种类的标准:①食物较简单②移动性较差③耗氧低4.贝类一般分为头,足,内脏团三部分5.海水种类发育期间多数经过担轮虫幼虫期和面盘幼虫期,淡水种类发育经过钩介幼虫期6.贝类分为7纲:无板纲,多板纲,单板纲,瓣鳃纲,掘足纲,腹足纲,头足纲7.贝类的生活方式:固着型,附着型,匍匐型,埋栖型,游泳型,浮游型,凿穴型,寄生与共生8.贝类的食性:按食物种类分:浮游生物习性,植食性生物习性,肉食性生物习性,杂食性生物习性。
按食性分类:舔食性,滤食性,捕食性,吸允性,其它9.腹足纲的足:前足后足,侧足上足,左足右足10.头足类的足:位于头部,特化为两部分:腕和漏斗11.排泄系统:肾脏:鲍雅氏器官。
围心腔腺:凯伯氏器官12.双壳类外套膜4种类型:简单型,二孔型,三孔型,四孔型。
13.贝壳壳的结构有3层:从外向里,角质层,棱柱层,珍珠层。
14,扇贝的闭壳肌干制品为干贝,贻贝的干制品为淡菜,牡蛎的干制品为蠓鼓15.闭壳肌类型:等柱类,异柱类,单柱类16.腹足类的贝壳:一个贝壳,壳口在右,为右旋、17.足腺的种类:足前腺,上足腺,腹足腺,后腺。
18.影响贝类分布的主要因素:温度,盐度。
其他:水质,污染物质,海水运动,地质,饲料19.牡蛎一龄性成熟,贻贝,海湾扇贝半年性成熟,鲍鱼三年性成熟20.贝类的繁殖方式:①体外受精体外发育②体内受精,体外发育③自体受精④孤雌生殖⑤卵胎生⑥其他21.贝类的生长类型:①终生生长②阶段性生长22.室内人工育苗的方法:亲本蓄养,采卵,受精与孵化,幼虫培育,采苗,稚贝培育,海上保苗23.投放采苗器的时间是: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幼虫出现眼点24.扇贝的主要养殖种类:桎孔扇贝,海湾扇贝,虾夷扇贝,华贵桎孔扇贝25.鲍鱼:又称石决明。
软体动物门——腹足纲——原始腹足目——鲍科——鲍属主要种类:皱纹盘鲍,杂色鲍,九孔鲍。
26.消化腺:肝脏,消化盲囊,唾液腺,食道腺。
27.我国四大养殖贝类:菲律宾蛤仔,,泥蚶,牡蛎28.牡蛎主要经济种类:近江牡蛎,大连湾牡蛎,牡蛎,长牡蛎29.贻贝——瓣鳃纲——翼形亚纲——贻贝目——贻贝科文蛤——瓣鳃纲——真瓣鳃目——帘蛤科泥蚶——1牡蛎——软体动物门——瓣鳃纲——异柱目——牡蛎科30.瓣鳃纲的足:左右侧扁,斧刃状,又称斧足类,有足丝腹足纲的足:①前足后足②侧足③上足④左足右足(厣:腹足类独特的保护器官,具角质或石灰质)头足类的足:位于头部,特化为两部分,腕,漏斗31.腹足类的贝壳:一个贝壳,壳口在右,为右旋简答题:1.贝类多倍体育种的,原理,方法。
原理:通过增加染色体组的方法来改造生物的遗传基础,从而培育出符合要求的优良品种,达到人类利用的目的三倍体育种方法,第一种途径抑制受精卵第二极体释放,有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四倍体育种方法,第一种途径,从2n直接诱导4n,方法有抑制第一极体释放。
抑制第一次卵裂,细胞融合,人工雌核发育。
2.不同生活方式的双壳贝类半人工采苗方法①固着贝类型:投石采苗与养成,插竹采苗与养成,桥石采苗与养成,立石采苗与养成②附着型贝类:筏式采苗,扇贝或珠母贝,采苗袋采苗③埋栖型贝类:整滩或整晆菜苗3.几种养殖贝类的养成方法①固着型贝类:牡蛎,筏式养成,滩涂播养,虾池混养②附着型贝类:扇贝贻贝,筏式养殖,底播养殖③匍匐型贝类:鲍鱼,工厂化养殖,筏式养殖,沉箱养殖,垒石网养殖,池养④埋栖型贝类:,泥蚶,平涂养殖,蓄水养殖,池塘混养4.简述自然海区半人工采苗的原理?无论贝类以后以什么方式生活,但在其稚贝期都要进行附着生活6海水运动对贝类生活的影响有哪些方面?优点:①传播幼虫,扩大种族分布②带来营养和饲料,使底层营养物质上升④带走排泄废物,更新水质利于生长繁殖缺点:①造成底质的变迁,影响贝类的分布②影响贝类的形态变异7.简述人工培育珍珠的原理依据:外套膜外侧上皮受到外来刺激后能正常增殖形成珍珠囊移植小片+珍核——有核珍珠(个体大,性状可控制)人为移植外套膜小片——无核珍珠形成过程:①珍珠囊的形成②钙质的吸收与分泌③壳角蛋白的形成10.以海湾扇贝为例简述室内加温人工育苗的过程(1)亲贝选择及入池(2)亲贝的促熟培育(3)采卵与选优(4)幼虫培育(5)采苗(6)稚贝管理(7)稚贝出池育成苗种11.瓣鳃类的生活史可划分哪几个阶段(1)胚胎期(2)幼虫期。
①担轮幼虫②面盘幼虫③匍匐幼虫12.贝类繁殖的适应性:①尽量避免自体受精,雌雄同体者,性成熟期不同。
②产卵量多:对体外受精率低,死亡率高的适用③春和秋进行繁殖:饲料丰富,水温适宜④有浮游幼虫:扩大种族分布,水中环境比底内好13.瓣鳃类的消化器官及消化特点:包括唇瓣,口,食道,胃,肠,肛门。
特点:①消化管壁不具有肌肉层,无蠕动能力,靠纤毛的煽动运送食物。
②消化道任何部位均可找到大量吞噬细胞③瓣鳃类身体可吸收溶解于水中的营养物质④可进行细胞内消化,高等动物中出现则为病态。
14.循环系统特点:①分开管循环和闭管循环两种类型②贝类无真正的心脏肌③血液一般无色15.贝类育种中水处理的方法:①物理方法:黑暗沉淀,机械处理,活性炭吸附,充气,紫外线照射等②化学方法:硫酸铝钾。
Fecl3,EDTA钠盐③生物处理:微生物处理,藻类处理水处理流程:海水——沉淀池——生物处理——沙滤池/活性炭——预热池——紫外线处理——育苗池16.双壳类的生活史可划分为哪几个阶段?①胚胎期②幼虫期(担轮幼虫,面盘幼虫,匍匐幼虫)③稚贝期④幼贝期⑤成贝期17. 自然海区半人工采苗的原理答:无论贝类以后以什么方式生活,但在其稚贝期都要进行附着生活18.牡蛎养成期间的管理①翻石②防洪③疏通沟道④肥育⑤越冬⑥除害⑦防风⑧防止人为践踏论述题:1.皱纹盘鲍的室内人工育苗(一)亲鲍的选择与促熟蓄养1.亲贝选择:7~10cm,体质强壮,无创伤,足肌活动敏捷,雌:雄=4~5:12.蓄养管理:①促熟蓄养在菜苗前3个月进行②温度:日升温2℃,至20℃时恒温;有效积温>1000℃/d③充气:连续充气,DO2>5.0mh/l④换池:1次/天,温度<0.5℃⑤投饵:2天/次,20℃时为亲鲍总体重的20%到30%3.有效积温:亲贝性腺发育成熟所需的有效温度的总和(二)底栖硅藻的培养(提早1~2个月)①饵料板,亦称菜苗板。
作用:提供饵料,提供附着场所要求:无毒,透明或白色40*60cm2:高压聚乙烯波纹板②藻种:舟形藻种,卵形藻种,菱形藻种等(三)受卵受精1.采卵时间:多在夜间2.诱导排卵:异性产物刺激,紫外线,阴干,升温,流水等刺激3.受精:1h以内完成,水温高时下降4.洗卵:<精子过多会导致胚胎发育畸形>目的——洗去多余精子,改善受精卵孵化环境,提高孵卵化率,降低畸形率(四)受精卵孵化与浮游幼虫管理1.孵化期间加大换水量,水温18~20℃为宜2.管理:P15~20个/ml,水温18C~20℃(五)匍匐幼虫的采集(采苗)菜苗板投放前要清洁,幼虫附苗率为50%~60%(六)匍匐幼虫及稚鲍前期人工管理换水:补充饵料<半月后添加营养盐,投喂扁藻,鼠尾藻等,换新的饵料板>(七):稚鲍的后期培养(从菜苗板上剥离后)1.方法:网箱流水平面饲育法2.设备:饲育池,附着板,网箱3.稚鲍剥离:①化学试剂剥离②水冲击剥离③电剥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