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之苏轼教学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宋八大家之苏轼教学设计

Su Shi's teaching design of eight great master s in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唐宋八大家之苏轼教学设计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

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

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初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

想和计划。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苏轼(1037~1101)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

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生平与思想

嘉佑元年(1056),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应举,次年与弟辙中

同榜进士,深受主考欧阳修赏识。嘉佑六年应中制科入第三等,

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其父苏洵于汴京病故,他扶丧

归里。熙宁二年(1069)初还朝任职。因与王安石的变法主张有

许多不同,请求外调,自熙宁四年至元丰初期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元丰二年(1079)他因所谓以诗文诽谤朝廷的罪行下狱。侥

幸被释后,谪贬黄州。元佑元年(1086),旧党执政。苏轼被调

回京都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但在罢废免役法问

题上与旧党发生分歧。元佑四年,出知杭州。六年召回,贾易等

人寻隙诬告,苏轼请求外任,先后被派知颍州、扬州、定州。这

期间,他仍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不断进行某些兴革。绍圣元年

哲宗亲政,新党得势,贬斥元佑旧臣,苏轼被一贬再贬,由英州(今广东英德)、惠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今海南儋县)。直到

元符三年(1100)宋徽宗即位,他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七月死于常州。苏轼在儒学体系的基础上濡染佛老,他

把儒、佛、老三家哲学结合起来,各家思想对他几乎都有吸引力。他早年具有儒家辅君治国、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有志改革北宋

的萎靡的积习。佛老思想一方面帮助他观察问题比较通达,在一

种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背后,仍然坚持着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

追求;另一方面,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主义又有严重的逃避现

实的消极作用。这种人生思想和生活态度,在他的创作中都有明

显的反映。苏轼在政治道路上是坎坷的。由于他主张改革但不赞

成王安石变法,因而既与变法派发生矛盾,又同维持现状的保守

派有所上苏轼为人表里澄澈,讲究风节操守,这就使他既不见容

于元丰,又不得志于元佑,更受摧折于绍圣。然而这正好有利于

他加深阅历,扩大视野,使他在文学上获得很大的成功。

文学成就

苏轼对文艺创作,倾注了毕生精力。他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反对“贵华而贱实”,强调作者要有充实的生活感受。他认为为

文应“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答谢民师书》),要敢于革新独创,“出新意于法度之中,

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书吴道子画后》)。苏轼重视文艺创作

技巧的探讨,他用“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进一步“了然于口与手”来解释“辞达”(《答谢民师书》),

已经触及了文艺创作的特殊规律。苏轼的创作实践体现了他的文

艺观。他是有多方面创作才能的大家,在诗、词、散文等方面取

得了独到的成就。

苏轼今存诗2700多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采。同情人民、关心生产是苏诗的一个突出内容。但更多地方则针砭了新法

的流弊。部分关怀生产的诗歌,如《次韵章传道喜雨》、《答吕

梁仲屯田》、《石炭》、《秧马歌》、《游博罗香积寺》等,表

现了人民的痛苦,针砭了时弊,情真语挚,朴实无华,对前人很

少涉及的社会题材,多所开发,取材广泛,命意新颖。苏轼的写

景诗和理趣诗,艺术价值最高,最为脍炙人口。《游金山寺》、《望海楼晚景》、《望湖楼醉书》、《饮湖上初晴后雨》等诗,

描绘了长江夜色、江南晴雨、西湖胜景;《登常山绝顶广丽亭》、《百步洪》、《登州海市》等诗,则逼真地描绘了江北的地方风

物和名胜。苏轼不但善于观察和捕捉各地景物的不同特点,而且

以欣喜爱悦的感情描绘了农村环境的清新朴厚。在岭南所写的农

村景物诗,体现出作者同惠州百姓和黎族人民融洽的关系。苏轼

善于从日常生活和普通自然小景中悟出新意妙理,发人所未发,

写成引人深思的理趣诗。如《题西林壁》、《琴诗》、《泗州僧

伽塔》等篇,即景寄意,因物寓理,意在言外,余味不尽。还有

些诗常常满涵着爽朗乐观的情趣,体现出不畏逆境,傲视磨难的

精神。此外,苏轼写过不少品诗、题画、鉴赏书法的诗歌,如

《读孟郊诗》、《书王定国所藏烟江叠嶂图》、《石苍舒醉墨堂》等。苏诗奔放灵动,逸态横生,才思四溢,触处生春,艺术上别

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苏轼体察敏锐,诗笔爽利,无论描写风光、物态和人情,都可做到写物传神,颇饶情韵。苏诗想象丰富,奇趣横生,比喻新颖贴切,引人入胜。苏诗有时直抒胸臆,议论

英发,文思如潮,极富气势。苏诗的议论化,固然有助于抒写的

自由和格调的流畅,但对诗的形象性和韵律美则不无影响,又由

于应酬赓和,某些和韵诗近于文字游戏;矜才炫学,某些作品有

用典过多或粗率冗长之弊,这些都影响了他的创作成就。苏轼对

古近各体均能驾驭自如,但更长于古体和七言。他的七古波澜壮阔,变化莫测,最能体现奔放的才情,妙笔驰骋,奇气横溢。五

古则写得朴厚无华,词清味腴,以自然入妙见胜。苏轼的七律也

很出色,气韵天成,格调流丽圆转,略与白居易、刘禹锡诗风相近,而更为奇警。苏轼对五言近体用力较少,五律五绝不多,而

七绝则写得精美明快,有不少传诵颇广的名篇。

在北宋词坛上,苏轼突破词必香软的樊篱,创作了一批风貌

一新的词章,为词体的长足发展开拓了道路。从今存三百四、五

十首东坡词来看,苏轼对词体的革新是多方面的。苏轼扩大了词

反映社会生活的功能,不仅用词写爱情、离别、旅况等传统题材,而且还用词抒写报国壮志、农村生活、贬居生涯等,扩大了词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