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共婵娟:中国文人的月亮情结
关于中秋节古诗

关于中秋节古诗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诗了吧,古诗准确地来说应该叫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古诗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中秋节古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中秋节古诗1《十五夜望月》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秋诗二首》庚寅(一)秋风秋韵影秋寒,长空万里点秋光。
不见羿公比丘箭,独留广寒数黯伤!(二)丹桂繁花圧枝低,凭风万里寄相思。
邀月吟诗有几人,如今惟有江郎痴。
《中秋见月和子由》苏轼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
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
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
遂令冷看世间人,照我湛然心不起。
西南火星如弹丸,角尾奕奕苍龙蟠。
今宵注眼看不见,更许萤火争清寒。
何人舣舟昨古汴,千灯夜作鱼龙变。
曲折无心逐浪花,低昂赴节随歌板。
青荧灭没转山前,浪飐风回岂复坚。
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螀鸣露草。
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
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
明朝人事随日出,恍然一梦瑶台客。
《中秋登楼望月》米芾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中秋月》晏殊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白居易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皮日休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强饭日逾瘦,狭衣秋已寒。
儿童漫相忆,行路岂知难。
露气入茅屋,溪声喧石滩。
山中夜来月,到晓不曾看。
《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刘禹锡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
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
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万里。
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
清代描写月亮的古诗《月夜》

清代描写月亮的古诗《月夜》大全很荣幸同学们能来关注清代描写月亮的古诗《月夜》诗文内容,由为大家搜集整理发布,让我们赶快一起来学习一下吧!一.清代描写月亮的古诗《月夜》《春江花月夜》(唐)张若虚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像。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正月十五夜》(唐)苏道味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灯树千光照。
明月逐人来。
游妓皆穠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上元夜》(唐)崔液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二.月亮的古诗10首一、唐·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家乡。
译文:光明的月光洒在床前的窗户纸上,似乎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深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二、唐·刘方平《月夜》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译文:夜静更深,月光只照亮了人家房屋的一半,另一半隐蔽在黑夜里。
北斗星倾斜了,南斗星也倾斜了。
今夜才知春天的来临,由于你听那被树叶映绿的窗纱外,唧唧的虫鸣,头一遭儿传到了屋子里来了。
三、唐·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独自闲坐幽静竹林,时而弹琴时而长啸。
密林之中何人知晓我在这里?只有一轮明月与我相伴。
月亮的诗以及欣赏大全

月亮的诗以及欣赏大全(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月亮的诗以及欣赏大全很荣幸同学们能来关注月亮的诗以及欣赏诗文内容,由本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发布,让我们赶快一起来学习一下吧!一.月亮的诗以及欣赏杜甫诗《月夜》赏析杜甫《月夜》诗鉴赏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描写月亮的诗歌16首带注释

望江南·天上月五代佚名天上月,遥望似一团银。
夜久更阑风渐紧。
为奴吹散月边云。
照见负心人。
译文遥望着窗外,朦胧的月亮就好像一团白银。
夜深人静,身边风声渐紧。
月亮被乌云遮住了。
风呀,请你吹散月亮边上的乌云,让它照到我那负心汉。
注释更阑:更残,即夜深。
奴:古代女子的谦称。
负:原误作“附”,王国维校改。
◎2生查子·新月曲如眉五代牛希济新月曲如眉,未有团圞意。
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
终日劈桃穰,仁在心儿里。
两朵隔墙花,早晚成连理。
译文新月弯弯如眉毛,没有圆的意思。
不忍心看红豆,满眼都是相思泪。
整天劈核桃,那人像桃仁嵌在核壳中一样嵌在我心中。
两朵隔墙相望的花,早晚会结成连理枝。
注释生查子(zhā zǐ):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
《尊前集》注:双调。
元高拭词注:南吕宫。
四十字,上下片格式相同,各两仄韵,上去通押。
新月:阴历月初的月亮。
团圞(luán):团圆。
红豆:又名相思豆,草本植物,种子形如豌豆。
劈:剖开。
桃穰(ráng):桃核。
仁:桃仁。
这里“仁”与“人”谐音,意思双关。
连理:不同根的草木,它们的枝干连成为一体。
古人喻夫妇为“连理枝”。
◎3绝句金王庭筠竹影和诗瘦,梅花入梦香。
可怜今夜月,不肯下西厢。
译文清瘦的竹影和着诗句,梅花的香气伴着我入梦。
可惜我的心情就像今晚的月亮,迟迟不肯落下西厢房。
注释西厢:传统汉族建筑四合院里面西面的厢房。
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唐岑参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七里一作:七城)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译文:弯弯的月儿升起悬挂在凉州城头,皎洁的月光照亮整个凉州。
凉州方圆七里住着数十万人家,这里的胡人半数懂得弹琵琶。
一首的琵琶曲令人肝肠欲断,只觉得风声萧萧,长夜漫漫。
河西幕府里我有很多老朋友,老朋友分别以来已有三五春。
小学语文_乡愁——思乡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乡愁——思乡诗群文阅读课【教学目标】1.通过拓展学习课外思乡诗词,感受中国独特的思乡文化,培养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诗词,在读中感受思乡情感,进行文化熏陶。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朗读,感悟思乡情怀。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师:同学们,有一句诗,大家耳熟能详,“露从今夜白”——生接“月是故乡明”。
远离故乡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并将这种真切的情感融入到了一首首思乡的诗词中。
前面我们学习了这三首诗词,通过学习我们知道,虽然这三首诗词作者不同、朝代不同,体裁也不同,但都向我们展示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那是什么引起了他们的思乡情怀呢?课前老师已经让你们做了总结回顾,请拿出你的课前学习单,我们来交流一下。
(交流的时候,先读一读这首诗,然后说说诗人借助了什么景或物,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二、分析意象(一)泊船瓜州学生交流,是呀!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此时春风明月就成为王安石乡愁的寄托。
拓展明月。
(1)那老师发现,在很多诗中,都有一轮明月。
手势齐读“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的《静夜思》中有月亮;手势齐读“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中有月亮;手势齐读“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婵娟是指——月亮,苏轼的《水调歌头》中也有月亮。
那就奇怪了,为什么诗人如此地钟情于明月啊?——月亮很圆、很美。
——嫦娥——柔和,让人安静(2)是啊。
月亮的圆满象征着中国人追求的家庭团圆!“以月寄情,抒发感想”,表达对家人、家乡的思念之情。
这就是中国诗人的月亮情结。
我们再来读一读这诗中的月亮——你看春风、明月就像是思乡的符号,让人看到,不由得就想到了自己的家乡!品味着再来读一读这首诗。
(二)第二首诗《秋思》谁来汇报?生:家书。
(秋风)(“秋风惹愁思,落叶人断肠”。
秋风的萧瑟也给诗人带来了内心的孤凉。
除了秋风,还有什么也寄托着张籍的乡愁啊。
)——家书1.这是一封怎样的家书啊?(纸短情长,道不尽对家人的思念。
名人描写月景的散文

名人描写月景的散文名人描写月景的散文名人描写月景的散文【1】读着李白的静夜思,品着余光中的乡愁,不经意间,又是中秋,又见月儿圆。
人生弹指一挥间。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
永恒的是天上的月,变幻的总是那月下的芸芸众生。
真是岁岁年年月相似,年年岁岁人不同。
月本无情,有情的是我们。
月本无心,有心的是我们。
古往今来,骚人墨客,无不挥毫泼墨,痴情吟咏。
有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的雄豪。
一尊还酹江月,人生如梦的醒悟。
有春花秋月何时了的无奈。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淡定。
更有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豪迈。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博大月亮,是国人不死的诗魂,少男少女们恋爱时的红娘。
世上本没有故乡的,只因为有了他乡。
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又是最相思的节日。
身在他乡时,那故乡的美,故乡的情,竟然像被发酵了一般,魂牵梦绕,难舍难分。
故乡的那些点点滴滴,便也如发酵池的酒一般,咕噜咕噜,活跃起来,不安份起来,散发出醉人的芳香。
这便是乡愁。
乡愁是什么?不过是母亲的唠叨,父亲的责骂,爷爷的冰糖葫芦,奶奶的爆米花,还有那外婆桥普普通通的一花一草,一人一物,都成了浓浓的乡愁。
刻骨铭心,挥之不去。
有网友在博客里说:只有辣椒,才能解胃的乡愁。
说这话的大概是湖南、四川或贵州的朋友。
南方人到了北方,他们的乡愁大多是大米饭。
北方人到了南方,他们的乡愁也许就是面条和馍馍。
中秋月,故乡明。
明月是同一轮明月,中秋也是同一个中秋,并没有什么差别。
有分别的是我们自己的心,一切只因那月下的人。
当我们背起行囊,头也不回地走向远方,经历千辛万苦,去寻找心中的乐土,去寻找理想的天堂。
有一天蓦然回首,却发现“踏破铁鞋无觅处,那人原在灯火阑珊处”!天堂就在心中,乐土就是故乡。
我们转了一圈又回到原地,突然了悟――人生原来如此。
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人人都会发出这样的慨叹,人人都有思乡情结。
“那故乡的山,那故乡的水。
那故乡的风,那故乡的云。
”那故乡的一草一木一人一物都是情。
悲欢离合的诗句

悲欢离合的诗句大全每天都有不同的诗句,以下是悲欢离合的诗句有哪些资料是由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学习吧!1.出自悲欢离合的古诗有什么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期,千里共婵娟。
在大自然的景物里,月亮是很有浪漫颜色的,她很能启发人的艺术联想。
1钩新月,会让人联想到初生的萌芽的事物;1轮满月,会让人联想到美妙的圆满的生活;月亮的皎洁,又会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
在月亮身上集中了人类很多美妙的抱负和向往。
月亮简直被诗化了!苏轼是1共性格很豪放、气质很浪漫的人。
当他在中秋之夜,大醉之中,望着那团围、婵娟的明月,他的思想感情如同长了翅膀1般,天上人间自由地飞行着。
反映到词里,遂形成1种豪放潇洒的风格。
上片1开头就提出1个问题: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头有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苏轼把青天当做自己的伴侣,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
这两句是从李白的《把酒问月》中脱化出来的,李白的诗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1问之。
”不过李白这里的语气比较舒缓,苏轼由于是想飞往月宫,所以语气更关注、更迫切。
“明月几时有?”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似乎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似乎是在赞叹造化的奇妙。
我们从中可以感到诗人对明月的赞美与憧憬。
接下来两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憧憬之情更推动了1层。
从明月诞生的时候起到现在已经过去很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宫里今晚是1个什么日子。
诗人想象那1定是1个好日子,所以月才这样圆、这样亮。
他很想去看1看,所以接着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他想乘风飞向月宫,又怕那里的琼楼玉宇太高了,受不住那儿的寒冷。
这几句明写月宫的高寒,示意月光的皎洁,把那种既憧憬天上又留恋人间的冲突心理10分含蓄地写了出来。
水调歌头赏析文(推荐8篇)

水调歌头赏析文〔推荐8篇〕篇1:水调歌头赏析文此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八月,苏轼在密州时所作。
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
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
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
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他政治失意,处境孤寂。
词中苏轼的焦虑、烦闷和无可奈何的情绪自然流露。
但苏轼又是洒脱旷达的,他可以自己拯救自己,使得自己超然,而不是沉溺于此种情绪之中。
这首词,明晰鲜明地呈现出了他心灵觉悟和超越以及回归的轨迹和历程。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孤独、焦虑、烦闷的苏轼举杯望月而发问,开篇便把自己置身于茫茫青天之中,一边是寥廓无边,一边是孤独可怜。
如此之问,使得自己从苦痛孤独之中挣扎出来,他要去追求自身的价值。
他心中有了希望,可是现实对他的羁绊太甚,心灵的负荷又太重,当他即将飞越之际,却又陷入了深深的苦闷,他怀着超越的希望,却拖拉着沉重的步子在彷徨,此时,他的心里又充满了矛盾和痛苦,害怕天上的理想境界会比人间的现实更加冷酷无情。
转念一想,在人间对月起舞,不是一样欢快自由吗?心开场觉悟。
既然心灵不再飞向遥远的天空,就只能望月兴叹。
看着月亮缓缓而行,让孤独的人又无法安眠。
月圆思亲,可是月亮总是在人别时更加盈圆。
这是多么让人觉得无奈。
无可奈何之际,只有求助于心灵的自我抚慰,人生的悲欢离合,不正如月亮的阴晴圆缺么?一样的自古难全。
与其愁闷,倒不如彼此对望明月,互相祝福,同寓思念啊!孤独苦闷之心终得以解脱,跳出了自我情感的桎梏,呈现出柳暗花明又一村之境界。
整首词从孤独苦闷到自我觉悟,再到彷徨犹豫,最终走向心灵的安宁与回归,作者要传达给我们的是一种豁达的人生观照,现实生活与人生际遇,需要我们自己开导自己,先有自我的觉悟,途径矛盾与挣扎,最终走向心灵的回归。
篇2:水调歌头赏析文这首词表现了非常强烈、非常深入的孤独感。
从小序中可以知道,那个丙辰中秋夜,苏轼是“欢饮达旦”,但此欢饮是几个人饮?从首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中得知,那是苏轼一个人在饮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许军月亮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意象,它也给小学语文教材带来了许多意味。
以人教版教材为例,有“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古朗月行》)的稚趣,也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的忧伤,还有清寒,如“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李贺《马》)“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中国文人对月亮情有独钟,他们以款款深情和精妙神思,赋予了月亮丰富的变幻和内涵。
爱情与月亮的关系始于嫦娥的传说,历代均有叠加衍化,风格各异。
如:《诗经》的古朴:“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诗经·陈风·月出》)汉乐府的明快:“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
”(汉乐府《白头吟》)魏晋的通脱:“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曹植《七哀》)南朝赋的清丽:“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
”(谢庄《月赋》),唐诗的细密:“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杜甫《月夜》)宋词的缠绵:“恨君不似江楼月。
”(吕本中《采桑子》)中国文化中关于月亮与爱情的作品,不但浩如烟海,而且形成了悠久的传统。
在《西厢记》从唐到元的流变中,月亮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俨然成为莺莺、张生之外的“第三者”。
唐代《莺莺传》中,崔莺莺赠予张生关键的一首定情诗是《明月三五夜》,其词日:“待月西厢下,近风户半开。
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张生赴约莺莺,是二月初四,莺莺回访,是二月初八:“斜月晶莹,幽辉半床。
张生飘飘然,且疑神仙之徒,不谓从人间至矣。
”《会真诗》也是以月夜开头,渲染清幽的气氛,为爱情作铺垫:“微月透帘栊,萤光度碧空。
遥天初缥缈,低树渐葱胧。
”到金代的《西厢记诸宫调》,与爱情相关的几个重要相思场景,全部在月下完成,如张生初见莺莺:【中吕调】【鹘打兔】对碧天晴,清夜月,如悬镜。
张生徐步,渐至莺庭。
僧院俏,回廊静;花阴乱,东风冷。
对景伤怀,微吟步月,都写深情。
诗罢踌蹰,不胜情,添悲哽。
一天月色,满身花阴。
心绪恶,说不尽,疑惑际,俄然听;听得哑地门开,袭袭香至,瞥见莺莺。
月亮衬托张生了相思之苦。
与莺莺相会的情形是:“似妲娥离月殿,如王母下瑶台”,“夜静也无人窥窃,有幽窗花影西楼月”。
月亮又渲染了相会之乐。
至王实甫《西厢记》,月下场景尤多,张生与莺莺的相见,由《会真记》的二月初八改为二月十五,但见:【斗鹌鹑】玉宇无尘,银河泻影月色横空,花阴满庭;罗袂生寒,芳心自警。
侧着耳朵儿听,蹑着脚步儿行:悄悄冥冥,潜潜等等。
【小桃红】夜深香霭散空庭,帘幕东风静。
拜罢也斜将曲栏凭,长吁了两三声。
剔团明月如悬镜。
又不见轻云薄雾,都只是香烟人气,两般儿氤氲得不分明。
我虽不如司马相如,我则看小姐颇有文君之意。
我且高吟一绝,看他则甚:“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到了明代,汤显祖《牡丹亭》《玉簪记》等著名爱情戏剧,月光之下的花园均为爱情发生的理想场所,男女主人公或苦思,或传情,或幽会,或合欢,所谓“月下老人”“月下姻缘”之说,得以充分体现。
爱情之外,亲情、友情与故乡之思,自然也与月亮息息相通。
这因为,尽管远在天涯海角,山高水长,音信不通,但在此时此刻,却可以看到同一个月亮;同时,月亮的圆缺变化,又相似于人事的悲欢离合,于是,文人情不自禁思念故乡、亲人和朋友。
于是乎,就有了“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竞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的浑穆气象。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的明白如话。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夸张而又可理解。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也是情感尽在不言中。
白居易的《忆下邦弟妹》:“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更是准确地抓住了见月思亲的心理原因,令人不得不服。
从月亮引出人生哲理与感悟,这就上升到更高的层次了。
著名如曹操《短歌行》:“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但仍以唐代为多,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人生代代无穷己,江月年年只相似”,抒发的是人世变迁的感慨;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则是营造空寂宁静的意境,而这种意境,又与佛教禅宗的虚无观念相关。
唐诗中的月亮,简直已经变成了诗人的朋友。
李白的“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用月亮来排遣孤独;“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赠孟浩然》)则以月明志。
王维的“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以及“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酬张少府》),则是用月亮也强化对孤寂的偏爱。
宋人继承了唐人的拟人法,张先《天仙子》之“云破月来花弄影”便是一例。
在这方面,苏东坡的作品尤其令人瞩目,特别是《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绝尘去俗的情志,高旷飘逸的境界,以及简明洁净的用语,绝非一般人所能达到,正如黄庭坚所说:“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与此相类的是他的散文《记承天寺夜游》,不过一百言,高度凝炼,文瘦意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增加一人,而意境更加幽静、高洁,相当难得,简直妙绝。
只有苏轼才能写出来这种文章,而写出来这种文章,也正使苏轼成为了苏轼。
至《红楼梦》,曹雪芹借贾雨村之口咏出“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是理想的抒发,也是人格的象征,有异曲同工之妙。
另外,北方独有的塞外风光,也与月辉共生,相得益彰。
“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或“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或“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李贺《马诗》),厚重的历史与辽阔的边塞共同构成的背景下,月亮、沙漠、大雪浑然一体,构成了与故乡远若云泥的异域风光。
在这里,人是多么渺小,心是何其开阔!“画图省织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杜甫《咏怀古迹》),“哪知故园月,也到铁关西”(岑参《宿铁关西馆》),故乡在哪里?何日是归期?“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卢纶《塞下曲》),战斗带来非同一般的刺激和快感。
同为月光,此时的氛围是悲壮、孤独、雄伟、豪迈,与闺中之月、水上之月、庭院之月迥然不同了,即使是“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子夜吴歌·秋歌》)也相形见绌了。
中国文人不但善于在南国的重重帘幕中浅斟低唱,同样善于在北国的风雪大漠中纵横驰骋。
女性化的书生,可以一变为带剑的英雄,于此也可见月亮审美特征的刚柔相济。
然而可惜的是,唐代以后,随着文化重心的南移,这类豪迈越来越罕见,至苏轼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猎》),已是想象中的强弩之末。
所以,从北方逃到南方的辛弃疾、李清照等人,只能无奈接受现实,或“明月别枝惊鹊”(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或“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去追随李煜的“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笛声明月楼”(《望江南》)了。
“文章关气韵,非人力”(胡应麟《诗薮》),手无缚鸡之力的瘦弱诗人能左右得了历史的车轮吗?诗词曲之外,小说也喜用月亮营造氛围。
《水浒传》中,不少情节发生在中秋、元宵等有月的夜晚,明朗的月夜衬托了城市经济的繁荣和人们生活的欢快;《金瓶梅》《红楼梦》中,中秋赏月烘托团圆和美气氛,也暗示富贵荣华转瞬即逝,乐极生悲。
《金瓶梅》二十四回:“西门庆在家,厅上张挂花灯,铺陈绮席。
正月十六,合家欢乐饮酒。
”一个流氓的泼天富贵,岂能长久。
《红楼梦》七十五回中秋之夜,“恍惚闻得祠堂内桶扇开阖之声。
只觉得风气森森,比先更觉凉飒起来,月色惨淡,也不似先明朗。
众人都觉毛发倒竖。
”贾府真乃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也。
同一个月亮,被作家用来造成两种完全不同的气氛。
“月亮情结”与中国传统美学对静观和柔美的追求直接相关。
林语堂认为,“中国人的文化是静的文化,西洋人的文化是动的文化。
中国重阴,外国重阳,中国主静,西洋主动。
”“中国人的美德是静的美德,主宽主柔,主知足常乐,主和平敦厚。
西洋之美德是动的美德,主争主夺,主希望乐观,主进取不懈。
中国人主让,外国入主攘。
外国人主观前,中国人主观后。
”(《无所不谈·谈中外之国民》)月亮偏于阴柔、温和、幽静、神秘,反映着心灵空静与空间明净的审美趣味,正与中国传统审美追求相契合。
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抑或是后来的佛教,都同样追求在静观、反思中摒弃尘俗,进入逍遥、自由、纯洁、安宁的完美境界,这种艺术境界就在恬淡而纯净的月色中得到了充分表现。
纵观中国古代文学史及其批评史可以清楚地发现,对赋比兴、温柔敦厚、得意忘言、熟参妙悟、婉约、含蓄、格调、性灵等美学品质的强调,是文人艺术形式追求的主要方面,月亮恰好是符合这种追求的。
“五四”之后,在西方文艺思潮的影响下,中国文人对月亮的兴趣有增无减,只是,此时的月亮融入了较多西方文化的因素,带来了崭新的文学创造。
尽管也有“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故乡》),“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社戏》),但更多的是另一种风格的月亮。
《狂人日记》开篇一句便是:“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
”但此时的情景,却是阴森恐怖的。
散文集《野草》中,出现了“直刺着天空中圆满的月亮,使月亮窘得发白”,“月亮也暗暗地躲到东边去了”之类的句子,而月光也与僵坠的蝴蝶、暗中的花、猫头鹰的不祥之言、杜鹃的啼血、笑的渺茫等并列,这种氛围与魔鬼出没的欧洲月夜高度相似,而离中华传统的月光颇有距离了。
茅盾1934年写的《谈月亮》,是对中国古代文人月亮情结的总批判,颇有代表性:’“不知道什么原因,我跟月亮的感情很不好。
我也在月亮底下走过,我只觉得那月亮的冷森森的白光,反而把凹凸不平的地面幻化为一片模糊虚伪的光滑,引人去上当;我只觉得那月亮的好象温情似的淡光,反而把黑暗潜藏着的一切丑相幻化为神秘的美,叫人忘记了提防。
月亮是一个大骗子,我这样想。
”他“从没觉得这残缺的一钩儿有什么美”,“这一钩的冷光正好象是一把磨的锋快的杀人的钢刀。
”满月像“一个白痴人的脸孔,只管冷冷地呆木地朝着我瞧;什么‘广寒宫’,什么‘嫦娥’——这一类缥缈的神话,我永远联想不起来,可只觉得她是一个死了的东西,然而她偏不肯安分,她偏要‘借光’来欺骗漫漫长夜中的人们,使他们沉醉于空虚的满足,神秘的幻想。
”进而,他对古代的文艺中的月亮给予彻底否定:“我觉得我们向来有的一些关于月亮的文学好象几乎全是幽怨的,恬退隐逸的,或者缥缈游仙的。
跟月亮特别有感情的,好象就是高山里的隐士,深闺里的怨妇,求仙的道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