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月亮情结

合集下载

月亮与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月亮与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月亮与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月亮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自古以来一直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灵感之源,也是中国人民情感寄托的象征。

在中国文化中,月亮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情感、哲学和审美观。

首先,月亮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团圆和家庭的温暖。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也是月亮最圆的时候。

在这一天,人们会团聚在一起,共度佳节。

月亮的圆形象征着家庭的团圆和和谐,人们在月下赏月、吃月饼、赋诗作曲,表达对家人的思念和祝福。

月亮也成为了人们心中的象征,每当看到月亮,人们就会想起家人和亲人,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幸福。

其次,月亮在中国文化中也象征着爱情和美好的祝愿。

在古代文人墨客的诗词中,月亮常常被用来表达对爱情的向往和思念之情。

月亮的明亮和神秘,使人们联想到浪漫的爱情故事。

在中国古代传统的婚礼中,新娘会戴上象征月亮的红色头饰,寓意着新婚夫妇的美好祝愿和永恒的爱情。

月亮也是中国人民对美好未来的期许和祝福的象征,人们常常会在赏月时许下美好的愿望。

此外,月亮在中国文化中还象征着智慧和哲学。

在中国古代的传说中,月亮是嫦娥仙子居住的地方,她在月宫中品味着长生不老的仙草。

月亮的静谧和神秘,使人们联想到追求智慧和修身养性的境界。

许多古代文人墨客都喜欢在月下吟诗作画,借助月亮的灵感来追求艺术和哲学的境界。

月亮也被用来表达人们对智慧和知识的追求,人们常常说“拨开云雾见明月”,意味着通过努力和智慧,可以看到真理和智慧的光芒。

最后,月亮在中国文化中还象征着诗意和美的追求。

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常常以月亮为主题创作诗词,表达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

月亮的明亮和宁静,使人们联想到宇宙的广阔和人生的深沉。

月亮的形状和光芒,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艺术元素,被用来装饰绘画、陶瓷和服饰等。

月亮的美丽和神秘,使得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审美的意识得到了提升。

总之,月亮在中国文化中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情感、哲学和审美观。

关于月亮的传统文化

关于月亮的传统文化

关于月亮的传统文化月亮,是夜空中最耀眼的明星,也是人类文化中的重要元素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月亮在各个文化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形成了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

本文将深入探讨关于月亮的传统文化,从不同地域和文化角度进行分析,带领读者进入一个神秘而又美丽的世界。

1. 月亮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月亮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深刻的象征意义。

自古以来,人们将月亮与家园、美德和团圆等价值观联系在一起。

在中秋节这一传统节日中,月亮是最重要的元素之一。

人们通过赏月、吃月饼和赋诗等方式来表达对家人和亲朋好友的思念与祝福。

在许多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月亮也被用作诗人表达思念之情的意象,那圆圆的月亮总是让人充满遐想和美好的情感。

2. 月亮在西方文化中的涵义在西方文化中,月亮也扮演着与中国不同的角色。

在希腊神话中,有一位名叫阿尔忒弥斯的女神,她被视为月亮之神,象征着守护和狩猎的力量。

而在罗马神话中,月亮女神被称为丽莎,她代表着美与爱的象征。

此外,在许多西方文学作品中,月亮被描绘为孤独和神秘的象征物,给人一种神秘而浪漫的感觉。

3. 月亮在日本文化中的传统在日本文化中,月亮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月亮与日本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有着紧密的联系。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举行赏月活动,欣赏着这个季节中的美丽月亮。

此外,日本的许多传统故事和民间传说中都与月亮有关,如“嫦娥奔月”等。

月亮在日本文化中被视为美丽、寂静和令人心醉的象征物,人们常常将其与清新的夜晚、幸福和爱情联系在一起。

4. 月亮在非洲文化中的重要性在非洲的一些部落文化中,月亮也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事物。

根据他们的传统信仰,月亮是一个强大而神秘的存在,被赋予着预示吉凶和决定命运的能力。

在一些部落中,人们通过仪式活动来祭拜月亮,以寻求保护和祝福。

月亮的出现、形状和亮度等都被认为是神秘预兆的象征,对于部落的生活起着重要的指引作用。

总结:如上所述,月亮作为一个普遍存在的自然元素,在不同地域和文化中都有着丰富多彩的含义和表达方式。

中国古代文人的月亮情结

中国古代文人的月亮情结
中国古代文人的 月亮情结
周 晓 波
( 重庆 工 贸职 业技 术 学院

重庆
4 0 8 0Βιβλιοθήκη 0 0 ) 要 :月亮是 浩翰 星空 中的一个 围绕地 球运 转的普通 星球 , 但 它在灿 若星河的中国古代 文人 眼里 、思想里有着丰 富的情结和深远 的
影 响。它带给他们 的不仅 是朦胧的美感,更是他们 心灵、情感、人格 的写照和升华。 关键 词 :古人 ;月亮;思想;情结
月亮 ,悬挂 在中国古 典诗坛的上空。“ 月出皎兮 ,佼人僚兮 。 舒窈纠兮 ,劳心悄兮。 ”f 《 诗经 ・ 陈风・ 月 出 》) 自《 诗经 》始 ,历 代诗人便有着解不开的月亮情结 。在 中国传统文化 中,月亮不仅 仅是 光照人寰 的一个 普通星体 ,而且是 通脱淡泊 的一种 文化象 征。 “ 月亮”意象负载着 民族 深刻 的文化 内蕴 ,流转 在诗人广 阔
种朦胧 的境界 。 李 清照用她 独有 的女性视 角和人生体验感知月 象 ,情感 显得 特别 的细腻 和婉约 。’ 淮扬 冷月——姜 白石 以冷月烘托 劫后 荒凉 。《 扬 州慢 》 :“ 二 十四桥仍在 ,波心荡 、冷月无声 。 …‘ 二十四桥明月夜 ,玉人何处 教 吹箫 。 ”( 杜牧 《 寄扬州韩绰判官 》) 残桥 、冷月 、清音 、凄情 , 构成 了一种清远空灵 的境界 , 词人 以灵动之笔写 出了扬州城昔盛 今衰 的黍离之悲 。 悬挂在 中国古典诗坛上空的月亮是多情的 。她是一种道具 、 种背景 、一种气 氛 ,更是一种文化符号 、一种情感媒介 、一种 审美意趣 。她 的空 明 、澄澈 、高洁的品性 ,她 的暗示 、隐喻 、象 等效用 ,令无数诗人倾倒 。于是 ,月亮意象无处不在地渗入古 典诗词的字里行间 ,铸就作品的血脉和灵魂。在人类 的文学宝库 巾 ,巾国的古典文学是其 巾的瑰宝 ,而 中国的古诗 ,巾同的唐诗 宋词 ,是这瑰宝 中的钻石 。我们今天来欣赏古人吟月 的诗篇 ,这 些诗 篇 ,只是 中国古诗 中的沧海一粟 。 三 、 月 亮 表达 了 中 国古 代 文人 的 丰 富 内涵 ( 一) 月色反映着古 代文人寻找精神家 园 、 恢复世界 和谐统 的心理 。在古典诗 同里 常常表现 出望月思 乡的主题 ,旧梦重温 的情思 ,月亮是昭然于天际凝 然不 动的乡愁 ,诗人怀念家同 、父 母 的情 思 ,常寄托于 明月 的传递 。例 如 :李 白:“ 床前明月光 , 疑是地上霜 。 举头望 明月 , 低头思故 乡。 ” ( 《 静夜思 》 ) 、 杜甫 : “ 戍 鼓断人行 ,秋 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 白 ,月是故 乡明。 ”在人们意 识的深层 ,月亮 总是母亲社会温馨与和谐的象征 ,因而每 当人们 浪迹天涯心灵孤寂之时 ,月亮便成为家 园的精神寄托 ;月亮牵系 着相思的心灵 ,缩短着时空的距离 ,这样又引发 了亘古一月两地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月亮崇拜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月亮崇拜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月亮崇拜月亮作为天空中最明亮、最璀璨的明星,自古以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月亮崇拜深植于中国人的心中,不仅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界的崇敬,也向我们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一、月亮崇拜的起源中国人对月亮崇拜可以追溯到古代。

早在三皇五帝时期,人们就开始观测和崇拜月亮,将其视为天体运行的象征。

按照古代中国人的观点,月亮代表着阴阳交融的和谐、夜空的宁静和希望。

二、月亮崇拜的文化符号月亮在中国文化中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

它常常与中秋节、诗词作品和传统节日联系在一起,成为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在中秋节晚上,中国家庭通常会团聚在一起,共同赏月并品尝月饼。

这种传统的月亮崇拜方式代表了团圆、富足和祈福的愿望。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月亮是经常出现的主题。

无论是杜甫的《月夜忆舍弟》还是苏轼的《水调歌头》,诗人们通过描绘月亮传递了他们对友情、爱情和人生的思考。

月亮在这些诗词中成为了诗人情感和灵感的载体,使诗作更具韵律和艺术性。

此外,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也出现了月亮崇拜的痕迹。

例如春节期间的元宵节,人们会放放孔明灯,以向千里之外的亲朋好友表达祝福。

这种传统源于对月亮神灵的膜拜,人们希望月亮神灵能够传递他们的祝福和喜悦。

三、月亮崇拜的文化传承月亮崇拜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赋予了文化传承的功能。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月亮崇拜在现代社会中的表达方式也在悄然改变。

例如,以前人们需要亲身赏月,而现在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人们能够在家中欣赏各种美丽的月亮景象。

这种变化让更多人有机会了解和感受到月亮崇拜的文化内涵。

另一个例子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通过智能手机和社交媒体,人们可以分享他们对月亮的喜爱和崇敬。

这种传播方式不仅延续了月亮崇拜的传统,还将其推广给更多的人群,实现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四、月亮崇拜的意义和影响月亮崇拜对于中国人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它不仅代表了中国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处,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崇尚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和亲情的精神。

中国人的月亮情结

中国人的月亮情结

中国人的月亮情结飞船指令长阿姆斯特朗、指令舱驾驶员科林斯和登月舱驾驶员奥尔德林在宇航中心的食堂里吃了早饭,穿上了宇航服。

一个伟大的时刻就要来到了,他们就要踏上探索月球的征程。

他们同前来送行的人们一一道别。

这将是人类进行的距离最为遥远的一次旅行。

他们健步来到发射架下,乘上电梯,来到指令舱前,进入狭小的指令舱。

地勤人员对火箭作了极为仔细的检查,情况一切正常。

指挥中心发出点火指令,计算机开始自动工作。

自动点火装置点燃了点火器,“土星5号”发出隆隆的声音,大地剧烈地震动起来,火箭缓缓上升,不断加速。

三位宇航员躺在舱内,观察着各种仪表的读数。

此时,他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那是由于火箭的加速而引起的超重力。

发射后2分42秒,第一级火箭自动脱落,二三两级火箭继续上升。

达到182公里高度时,第二级火箭自动脱落,速度达到每秒68公里。

离地9分5秒,第三级火箭发动机启动工作,飞船在预定的时间、预定的高度进入预定的轨道。

此刻,“阿波罗11号”飞船的高度为2650公里,速度为每秒767公里。

飞船进入预定的轨道后,先绕着地球飞行,以便检测飞船是否正常,能否向月球飞行。

根据飞行状况的测定,休斯敦地面指挥中心发出了向月球进军的指令。

于是,第三级火箭再次发动,使速度达到每秒105公里,进入登月轨道,向着月球奔去。

三名宇航员在舱内吃了晚饭。

在发射后13小时30分开始平静地进入梦乡。

地面站停止对他们发出指令,以免干扰他们的好梦。

他们必须好好休息,因为要成功地进行登月飞行,没有良好的体力和精力是不行的。

飞船像一叶孤舟在太空中缓缓地行驶。

它飞过了月亮和地球距离的中间点,19日晚上8时33分,又飞过了月亮和地球引力的中和点。

这个引力的静止点在离月球28000公里的地方,月亮和地球在这一点上引力平衡。

从飞船上可以看到美丽的月球已经遥遥在望。

它发着美丽的银光,静静地悬在飞船的上方。

人类早就有登上月球的愿望,并因此产生了很多美丽的故事。

1969年7月,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终于把人类的这一梦想变成了现实。

中 国 月 亮 文 化CHINESE LUNAR CULTURE

中 国 月 亮 文 化CHINESE LUNAR CULTURE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诗 仙 李 白
月:“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静夜思》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把酒问月》 月与酒:“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与酒 ——《月下独酌》 “且就洞庭奢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游洞庭五首之二》 由此,诗人自称“月奴”,完全可以理解。 “月奴”
玉 兔 捣 药 图
6、月饼
——胡饼;
——吃月饼的意义: 愿男子早步蟾宫,高攀仙桂; 愿女子貌似嫦娥,圆如皓月; 愿天各一方的人们早日团圆。
7、蟾蜍 与桂树都为月中阴影,即月球平原;明亮部分为山地 蛙,生殖能力强——生殖崇拜; 蛙,竖立形状似人——女娲; 女娲生殖——抟土造人; 蟾chan蜍——嫦chang娥; 长寿——“蟾蜍寿三千岁”。
四、中国月亮文化的哲学意义
1、自然崇拜; 2、生命永恒; 3、阴柔之“道” 4、禅意绵绵
阴柔之“ 阴柔之“道”
老子道家哲学崇阴贵柔,强调虚静、守弱、无为 《道德经》:“守柔曰强。”(52章) “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 (61章)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 “上善若水。” “天下莫柔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胜。”
[四]女子名字 “小月”、“柳月”、“新月”——《穆斯林的葬礼》; 没有叫“满月”的——追求苗条,魔鬼身材,天使脸蛋。
[五]其他 月山、月牙泉、“月坛” “月饼” 阴历记时、元宵节、中秋节; 香山半山腰慈禧太后“赏月亭”; 张家界“玉兔望月” 嵩山“嵩门待月不忍归”——60年一遇
三、月亮崇拜与中秋习俗 1、自然崇拜是人类早期的宗教形式 泛生命意识——“万物有灵” ——天、地、日、月、风、雷、水等等;
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奥运研究中心 郑小九 博士研究生

谈谈李白诗歌中的月亮情结

谈谈李白诗歌中的月亮情结

谈谈李白诗歌中的月亮情结李白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作品不仅文采高妙,形式多样,而且常常涉及到自然景观,其中最常见的元素就是月亮。

李白的诗歌中充满了厚重的月亮情结,它们表达了李白内心深处的情感,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月亮崇拜。

月亮是李白诗歌中的“至宝”,从《将进酒》开始,就可以看到他对月亮的赞叹:“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这句话中的明月是指月亮。

这一句诗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了作者的孤独情感,同时也表达了饮酒者想与月亮为伴的愿望。

除了《将进酒》,李白的许多诗句中都有月亮的影子。

比如《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句诗中的明月不仅仅是描写夜晚的景象,更多的是表达了李白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李白诗歌中的月亮情结也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写,更重要的是反映了古人对月亮的崇拜。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月亮常常被人们视为神圣的象征,被赋予吉祥、善良、美好的寓意。

比如在《诗经》中,月亮被形容为“皎皎白马,勇夫所安。

”而在《史记》中,月亮则被描述为“天地之间,既分昼夜,复分月作嫁衣之利,使人君能顺受地之阴阳之气而万物生焉。

”可以看出,李白对月亮的情感也基于对月亮神圣的崇拜。

在他的诗歌中,月亮不仅仅是美好的自然景观,更是一种精神象征,代表着人们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以及对于生命本身的珍视。

总结来说,李白的诗歌中充满了浓郁的月亮情结,这些情感既表现了李白内心深处的孤独和思念之情,又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月亮的崇拜和钟爱。

月亮在李白诗歌中成为了一种精神的象征,代表人们对于美好、幸福和生命的追求。

岁月流转,月亮依然在天空中悬挂,一如李白的诗歌永远的流传着。

月亮与中国人的文化情感

月亮与中国人的文化情感

月亮与中国人的文化情感在中国文化中,月亮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自古以来,月亮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成为了中国人思考与表达情感的重要源泉。

月亮与中国人的文化情感紧密相连,形成了深厚的情感纽带。

首先,月亮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团圆和家庭的温暖。

每年的中秋节,人们会走出家门,欣赏明亮的圆月。

作为中国传统节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秋节是人们团聚和交流感情的绝佳机会。

人们常说“月到中秋分外明”,暗示着月亮的明亮寓意团圆、家庭的美好。

月亮似乎是家庭成员离散的纽带,让人们怀念远在他乡的亲人,表达对家人的深深思念之情。

其次,月亮也与中国的爱情和浪漫情怀紧密相连。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月亮是爱情的象征,被赞美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古人将月亮视为见证爱情誓言和承载情感的象征物。

因此,月亮成为了恋人们表达浓烈情感的背景景物,透过明亮的月光交流心灵,成为了追求浪漫的温馨场所。

此外,月亮也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启示人性的角色。

人们常使用“明月照大江”来形容大获成功或者有远大前程的人。

月亮的光芒照耀着大江,给予人们希望和动力。

这象征着月亮在中国人的心中是一种给予力量和启迪的存在。

无论是在艰难时刻还是为了激励自己追逐梦想,中国人常会抬头仰望着皓月,寄托自己的希望与向往。

最后,月亮在中国文化中也与诗词书画紧密联系。

古代文人墨客们常以描绘月亮作为他们的题材。

无论是李白的“静夜思”还是苏轼的“水调歌头”,月亮都成为了他们寄托情感和抒发思绪的载体。

在中国绘画中,月亮也是一个常见的题材。

细腻的山水、月亮的曲线,都能给人带来思考人生和达到心灵平静的愉悦感。

总而言之,月亮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元素之一,与中国人的情感紧密相连。

无论是团圆的温暖、爱情的浪漫、思考人生的启示,还是文人墨客们的诗词书画,月亮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既是中国人情感表达的重要媒介,也象征着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向往。

月亮,见证着中国人的情感与文化传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人的月亮情结
主讲:张洪江
展开浩如烟海的诗卷,咏月诗 词俯拾皆是,更不乏名篇佳作:或 描绘其绰约妩媚的姿影,或抒发相 思和离别之情,或感伤身世和流离 之苦,或倾诉旷达潇洒之胸襟,或 寄托济世报国之壮志,或是借以抒 发对宇宙、社会人生的思考。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这一意象 常常成了人类思想情感的载体,她的 意蕴十分丰富。在很多咏月诗歌中, 诗人将月融于内心的思想情感之中, 并使月与内心的思想情感互为辉映, 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并将诗 的文学品位、思想内涵与艺术造诣提 升到一个极高的水平。
其实,以月来象征人的美貌,不仅 在中国的文学作品中出现,在其他 国家和民族的文学作品中也有出现, 而且,以月喻人还不局限于女性, 漂亮的男子也可以用月亮来形容其 美丽。阿拉伯的著名民间神话集《 一千零一夜》中就经常出现以月亮 来比喻人的美貌。
例如《戛梅禄太子和白都伦公主的 故事》中就有:“后来王后怀孕, 妊娠期满,生下太子,如同十四晚 上的月儿那样美丽可爱,就取名戛 梅禄〃审曼。……他那柔和和妩媚 的脸蛋,显得格外漂亮,象十四晚 上的月亮那样美丽可爱。……人很 漂亮,像月儿一样美丽。”
由于作者心境不同,在不同的古诗词中, 月亮这一意象表现出的意蕴也往往不尽相 同,体现出意蕴的丰富性。
月亮这一意象在诗人的心中有着多种不 同的意蕴:幽美、自由、纯洁、美好、 永恒、凄凉、悲惨、悲欢离合等等,无 不表达。月亮的不同意蕴,形成不同的 审美意境,烘托出诗人的不同情怀。
月亮的别称: 蟾宫、玉盘、 银钩、婵娟、 桂宫、玉盘、 玉轮、玉环、 玉钩、玉弓、 玉镜、天镜、 明镜、玉兔、 嫦娥、蟾蜍。
月亮不仅本身给人以美 感,而且也象征了女子 的美貌。翻阅《诗经》, 我们会发现,月亮在诗 中象征了女子的美貌, 这从《东方之日》、《 月出》中均可以得到印 证。其中《东方之日》 中以“东方之日”、“ 东方之月”象征女子的 容貌,是富有创造性的。
马瑞辰说:“古者喻人颜色 之美,多取譬于日月。” (《毛诗传笺通释》)这对 以后的作家和民歌创作都有 很大影响。如宋玉《神女赋 》写美女:“其始来也,耀 乎白日初照屋梁;其少进也, 皎若明月舒光”,韦庄有“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 好》)的名句。
优丰 月 之 当 美富 亮 时 我 的。 在 , 们 审它 中 心 遥 美是 国 中 望 意美 文 总 夜 境丽 化 是 空 。的 中 引 , 象象起看 征征无见 ,意限朗 创义遐朗 造十想明 了分,月

同时,月亮也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 体,它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表达 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
张九龄《望月怀远》
看着辽阔无边的大海上升起一轮明月, 诗人想起了远在天涯海角的友人,此 时此刻他也和我望着同一轮明月。诗 人思念远方的友人,以至于彻夜难眠, 埋怨长夜漫漫。这与谢庄《月赋》“ 美人迈兮音尘绝,隔千里兮共明月” 如出一辙,自然浑成,意境雄浑壮阔;
再如“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 此寄》),诗人借这轮同 照两地的明月,来传达自 己对朋友的一片真心,通 过诗人的艺术想象,无知 的月亮,就这样成为了李 白与王昌龄心灵之间的纽 带。
月亮给人的美感,是高远、润洁、柔 和、清幽、纯净的。写月之诗中,月 亮意象的出现,使得全诗的意境立刻 变得优美起来。
如《春江花月夜》一诗中,春、江、 花、月、夜是全诗的背景,而月亮又 是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 它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纽带,贯穿上下, 触处生神。
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 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云、扁 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 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 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构成 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
如: 《竹里馆》
王 维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此诗意境,不仅如 施朴华评价,给人 以“清幽绝俗” (《岘佣说诗》) 的感受,而且使人 感到,这一月夜幽 林之景是如此空明 澄净,在其间弹琴 长啸之人是如此安 闲自得,外景与内 情融为一体。
诗人在描写周围景色, 选择了竹林和明月, 是取其与所要显示的 那一清幽澄净的环境 相一致。明月来相照 在诗中不仅与“人不 知”有对照之妙,也 起了点破暗夜的作用。 整首诗的意境之优美, 让人有“余音绕梁” 之感。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诗经〃陈风〃月 出》这首诗,它对我国以月喻美人、 以月来表达相思之情的诗歌传统具有 开创意义。“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月出皓兮,佼 人懰兮,舒忧受兮。劳心慅兮!月出 照兮,佼人燎兮,舒大绍兮。劳心惨 兮!”这是一首月下怀人的情诗。
诗中的“皎”、“皓”、 “照”都是形容月光皎洁 明亮,“僚”、“懰”、 “燎”均是形容女性的美 貌。“月出皎兮,佼人僚 兮”《毛传》注曰:“妇 人有美白皙也”。皎洁的 月光使人联想到美人的白 皙明艳,高悬的明月暗示 美人的可望而不可及。
明月亘古如斯,跨越时空,而 相比之下,人生是多么的短暂 和渺小。
二、月亮是美的象征
中华民族历来对月亮有着特殊的感情, 月亮成为文学中典型意象和永恒的主 题。《诗经〃陈风〃月出》有:“月 出皎兮,佼人僚兮”,即以月光映衬 人物美,可见先秦时期人们已注意到 了月之美。到汉魏六朝,月亮更成为 诗文歌赋的直接描写对象。
陶渊明《闲情赋》云:“月媚景于 云端。”一方面说明月本身是美的, 另一方面说高挂云端的明月可以为 世间景物增添美感。写月的诗,总 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春江花月夜》
唐-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张先《木兰花》中 也有:“中庭月色 下清明,无数杨花 过无影”,表现清 明月色中飘过无数 淡若无痕的杨花, 将自己内心中浮漾 的前尘旧梦融入这 “无影”画面中。
这些诗,皆因月亮如梦似烟般的清澄 和恬淡,而被罩上一层模糊不清的“ 朦胧色”,也给人们一种朦胧的美感。
“新月如眉,让人想起玉阶伫立楚楚动人 的月下佳人,构成一种恬淡婉约的宁静之 美;烟月迷蒙,弥漫着难以名状的轻忧淡 愁,构成一种朦胧戚楚之美;花月披离, 余香袅袅,象征典雅艳丽之美;皓月当空, 通脱潇洒,象征着雄浑高古之美,不尽的 象征创造着不尽的月亮审美世界,无数的 心灵创造着无数的月亮审美形象。”
朱熹在《诗集传第七〃陈风之十二 》中评此诗曰:“此亦男女相悦而 思念之辞,言月出则皎然矣,佼人 则僚然矣,安得见之而舒窈纠之情 乎?是以为之劳心而悄然也。”傅 绍良曾指出:“《月出》中的明月, 便是诗人抒发其相思不得、愁闷难 遣幽怨之情的自然背景。”
此时月亮已不仅仅作为背景渲染了, 在《诗经》时代,我们的先人已将 许多情感寄托在明月中,月亮象征 美、寄托相思,应该说是月亮的传 统象征意义。
嫦娥因为偷吃了 西王母送给后羿 的不死药,奔月 成仙。然而她孤 居广寒、寂寞无 伴,其处境和心 情到底是怎样的 呢?
于是诗人不禁从 心底涌出这样的 揣度:嫦娥想必 也懊悔当初偷吃 了不死药,以致 年年夜夜幽居月 宫,面对碧海青 天,寂寥清冷之 情难以排遣吧。
傅绍良在《论李白诗中的月亮意象 与哲人风范》一文中这样说过:“ 在情感寄托阶段,月亮已由独立的 客观景物内化为人类情感的组成部 分,创作主体以象征、移情等手法, 将自我感情倾注到月亮意象上,主 客体通过某种特定的感情活动和谐 地融合在一起。”
南朝周祗《月赋》形象地描 述了月的美感:“气融洁而 照远,质明润而贞虚,弱不 废照,清不激污。”月被赋 予高远、润洁、柔和、清幽 的审美内涵。而当月与世间 山水相结合,便会构成更加 清美的景致。
谢庄《月赋》写道:“气霁地表,云 敛天末,洞庭始波,木叶微脱。菊散 芳于山椒,雁流哀于江濑。升秋质之 悠悠,降澄辉之蔼蔼。”秋月的纯净 之美在山水的背景衬托下得到表现; 月亮朦胧柔和的清辉还有一种化景作 用,能赋予山水景物以独特的神韵。
4、从月相的形态及其变化来看, 圆月如盘,团团圆圆;残月如勾, 残缺不全。月亮圆了又缺,缺了又 圆,自然勾起人们的想象和联想。 碧空如洗,圆月如盘,人们在尽情 赏月之际,会情不自禁地想念远游 在外、客居异乡的亲人。
又如“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 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 满还亏,等得团圆是几时?” (吕本中《采桑子》);“月儿 弯弯照几州,几家欢乐几家愁? 几家夫妇同罗帐,几家飘散在他 州?”(南宋民歌《月儿弯弯照 九州》)等。
1、从文化渊源上看,月文化 源远流长。在远古时代,民 间就流传着许多关于月亮的 传说,如“嫦娥奔月”、“ 吴刚伐桂”、“玉兔捣药” 等。中国民间有赏月的传统 习俗,赏月赋诗唱和,更是 文人雅士的交游活动之一。
据有关专家考证,民间中秋赏月活动 约始于魏晋时期,盛于唐宋。至唐代 已出现登台观月、泛舟赏月、饮酒对 月等活动。至宋代,民间中秋赏月之 风更加兴盛。节日里有祭月、拜月、 赏月、吃月饼之俗。
据《东京梦华录》 对北宋京都赏月盛 况有这样的描写: “中秋夕,贵家结 饰台榭,民家争占 酒楼,玩月笙歌, 远闻千里,嬉戏连 坐至晓”。
2、从月亮的亮度和质感上看,月光虽明 亮,但与太阳的光辉相比,她仍然显得有 些清幽,不像太阳那样让人感到温暖,有 甚至让人感觉有些凄清、悲凉。
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 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的 《鸟鸣涧》),一轮明月的出现, 更加渲染了春山的清幽与雅致,烘 托出清幽宁静的意境。
又如:“画图省识春 风面,环佩空归月夜 魂。千载琵琶作胡语, 分明怨恨曲中论。” (杜甫《咏怀古迹》) “环佩空归月夜魂” 这是何等的凄惨悲凉, 读到此句便让人感伤 万千。月在此,功不 可没。
3、从月亮的 特征来看,尽 管人们身在不 同的地方,但 看到的月亮都 是相同的。许 多脍炙人口的 名句都是和这 一特性有关的。
这幅画卷在色调上是以淡寓浓,虽用 水墨勾勒点染,但从黑白相辅、虚实 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宛 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 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全诗的意境 是如此优美宁静,可以说,《春江花 月夜》一诗创造的优美意境是空前绝 后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