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人口、民族概况
甘肃省

甘肃省兰州市面积13271平方千米,常住人口361.61万人。
城关区面积 220平方千米,人口127.87万,大部分省级和市级行政单位机关均在城关区,是全省和全市的首善之区,兰州四个城市核心区之一。
七里河区面积397平方千米,人口56.10万。
老国有企业众多,商贸发达,兰州四个城市核心区之一。
西固区面积385平方千米,人口36.40万。
西部最大的石化企业中石油兰州石化所在地,兰州四个城市核心区之一。
安宁区面积86平方千米,人口28.85万。
是国家级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所在地,区内高校云集,是兰州的科教区,未来兰州市级行政中心所在地,兰州四个城市核心区之一。
红古区面积 575平方千米,人口13.61万。
永登县面积6090平方千米,人口41.88万。
政府驻地:城关镇。
境内的秦王川是“兰州新区”的主战场,发展前景巨大。
解放街为主商业街。
皋兰县面积2556平方千米,人口13.18万。
政府驻地:石洞镇。
兰白都市圈和兰白经济区兰州白银两城市的衔接地带。
榆中县面积3362平方千米,人口43.71万。
政府驻地:城关镇。
兰州市的东大门,国家级兰州高新技术开发区未来发展的主要区域,高原夏菜是榆中的招牌和特色产业。
嘉峪关市历史上无郡县设置2935平方公里,人口:17万人(2004年),是1958年伴随着国家“一五”重点建设项目“酒泉钢铁公司”的建设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一座新兴的现代化城市。
1965年设市,1971年经国务院批准为省辖市。
嘉峪关市下辖长城区、镜铁区、雄关区,五一、新华、前进、胜利、建设、朝阳、裕苑、镜铁山矿区8个街道办事处,峪泉、文殊、新城三个镇。
全市总面积3000平方公里,其中城区规划面积260平方公里,已建成面积60平方公里。
嘉峪关市2009年12月1日设置了3个市辖管理区,其设置结束了嘉峪关市不设区的历史。
金昌市辖1个市辖区、1个县。
金昌市面积8896平方千米,人口47.57万人。
市人民政府住所地金昌市新华路76号,邮政编码:737100,电话区号:0935。
甘肃省张掖市概况

甘肃省张掖市概况张掖位于中国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
甘肃省名“甘”字由来地。
面积42400平方公里,人口126万。
汉族为主,另有回族、裕固、蒙古等26个少数民族。
简介张掖市位于甘肃省西北部,河西走廊中段,东邻武威和金昌,西连酒泉和嘉峪关,南与青海省毗邻,北和内蒙古自治区接壤。
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21年)置张掖郡,取“张国臂掖,以通西域”之意。
北朝西魏改为甘州。
隋恢复郡制。
唐初设州。
元置甘州路。
明设甘州卫。
清为甘州府。
1927年置张掖县,1985年撤县设市,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和对外开放城市。
甘肃省第四大城市。
面积42400平方公里,人口130万(2010年)。
民族分布以汉族为主,另有回族、裕固族、蒙古族等26个民族。
市人民政府驻甘州区南环路,邮编:734000代码:620700区号:0936车牌:甘G拼音:ZhangyeShi张掖是甘肃省商品粮基地,盛产小麦、玉米、水稻、豆类、油料、瓜果、蔬菜,工业有煤炭、机械、纺织、酿造等10余个部门。
自古有金张掖、银武威之美誉。
市内有大佛寺、木塔寺、镇远楼、黑水国遗址等名胜古迹。
历史沿革1954年,考古学家安志敏在张掖市山丹县城南6公里发现距今约4000多年的四坝滩遗址,属新石器时代末期的马家窑文化类型;1984年和1987年,在张掖“黑水国”遗址先后发现新石器时代的石斧、彩陶;1987年7月,甘肃省文物工作队在张掖市民乐县六坝乡东北3公里的东灰山遗址,发掘出土大量磨制石器、陶器、炭化粮食籽粒及猪、牛、羊、鹿的齿骨等考古资料,由此证明,距今5000多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张掖先民已在这里从事原始农业生产和畜牧业,能用石球、石纺轮纺织、做衣服,制造彩色陶器,并开始使用青铜器。
从《尚书·禹贡》的记载看,中华大地划分为九州时,张掖属雍州。
汉代(前206-220年)以前,月氏国称雄于敦煌祁连间,张掖为其属地;西周时期,戎、狄两族在这里居住;春秋战国时,乌孙与月氏共居河西。
甘肃概况导游词

甘肃概况导游词甘肃简称甘或陇,位于黄河上游,省会为兰州。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甘肃概况导游词,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甘肃概况导游词甘肃简称"甘"或"陇",是取古甘州(今张掖)和古肃州(今酒泉)两地首字而得名。
甘肃地处青藏,内蒙古,黄土三大高原交汇处,地域辽阔,资源丰富,自然条件复杂多样。
全省辖14个地州市,87个县市区,国土总面积45.4万平方公里,居全国第七位。
2002年底总人口为2592.58万人,包括汉,回,藏,蒙古,裕固,东乡,保安等45个民族,其中东乡,裕固,保安族为甘肃特有民族。
全省地形狭长,东西长1655公里,南北宽530公里,海拔最底500米,最高近5000米。
滚滚黄河为甘肃提供了丰富的水电资源,祁连山的积雪浇灌着河西走廊千里沃野;陇东黄土高原富饶辽阔;陇中地区土地广袤,陇南山区气候温和,稻谷飘香,甘南,祁连山草原丰茂,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
甘肃,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大地湾遗址证明,这里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人文始祖伏羲就诞生在渭河上游。
三千多年前,周人先祖发祥于陇东一带。
汉唐以来,甘肃成为中西文化交流,商贸往来的丝绸之路,留下丰富的文物古迹。
举世文明的莫高窟,雄伟的嘉峪关,地下珍藏汉简,金碧辉煌的拉不楞寺和古老的长城等,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中外游客。
甘肃,在解放五十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翻天覆地得变化,工农业生产,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2002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完成1161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151.4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90.3元。
粮食实现了省内基本自给;在工业上已初步形成了以有色金属,石油化工,机械制造和电力煤炭为主体,结构比较合理,门类比较齐全,拥有较雄厚物质技术基础的工业基地。
铁路,公路,民航四通八达。
兰州市已成为西北交通,邮电通讯枢纽和商贸中心。
全省文化,教育,体育,卫生,和科学研究事业有着较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甘肃省---地方导游基础知识

文化艺术
中国四大石窟,甘肃有两个: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石窟。 天水麦积山石窟被誉为“东方雕塑陈列馆”。 被誉为“莫高窟姊妹窟”的瓜州榆林窟。 被誉为“中国石窟鼻祖”的武威天梯山石窟。 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摩崖浮雕——拉梢寺摩崖浮雕大佛的武山 水帘洞石窟。
敦煌莫高窟
麦积山石窟
甘肃是我国戏剧大省。以舞剧《丝路花雨》《大梦敦煌》 为代表的文艺精品,已经成为外界认知甘肃的标志之一。
全国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世界文化遗产7处:敦煌莫高窟、万里长城——嘉峪关(部分)、 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锁阳城遗址、悬泉置遗址、玉门关 遗址。
甘肃花儿、甘南藏戏(部分)被列入“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代 表作。
丝绸之路的甘肃段是新旧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和马 厂文化类型的典型区域。
“丝绸之路三千里,华夏文化八千年”是对甘肃历史文化地位和 特色的最好诠释。
武威白塔寺,举行的“凉州会谈”决定了西藏正式成为中国 元朝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下的一个行政区域,标志着西藏 从此纳入中国版图。
碌曲县郎木寺,素有东方“小瑞士”和香巴拉“小江南”的美 誉。
旅游资源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3处:麦积山、崆峒山、鸣沙山-月牙泉。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4个:张掖、敦煌、武威、天水。 境内保存的长城总计超过3600千米,占全国现存总量的 60%以上。 这里不仅是中国工农红军25000里长征胜利的结束地,还 是中国西部最早红色革命政权的诞生地,也是红军西路军 悲壮历史的见证地。
天水伏羲庙是我国目前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纪念伏 羲氏的明代建筑群。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全国唯一一座黄河穿越而过的城市——兰州。 被称为“九色香巴拉”天堂之地的甘南藏族自治州。
特产与美食
甘肃是药材之乡,药材品种繁多,有“甘肃五个宝,归芪黄 参草”之说。 甘肃西和被农业部认定为“中国半夏之乡”。 兰州清汤牛肉面俗称“牛肉拉面”,被当地人誉为“兰州的麦 当劳”;五大特点有:一清(汤清)、二白(萝卜白)、三 红(辣子油红)、四绿(香菜绿)、五黄(面条黄亮)。
甘肃概况

概况甘肃省情【甘肃概况】甘肃,由古甘州(今张掖)肃州(今酒泉)两地首字而得名,由于陇山在境内绵延又简称陇.位于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三大高原和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寒区、东部季风区三大自然区域的交汇处,东邻陕西省,南与四川省、青海省接壤,西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相邻,北与内蒙古自治区和蒙古国交界,东北部与宁夏回族自治区连接。
全省有兰州、嘉峪关、金昌、酒泉、张掖、武威、白银、天水、平凉、庆阳、定西、陇南等12个地级市,临夏、甘南2个自治州;有86个县(市、区),其中,4个县级市、58个县、7个民族自治县、17个市辖区。
甘肃是一个多民族省份,有55个民族成份,人数较多的主要有汉、回、藏、东乡、土、满、裕固、保安、蒙古、撒拉、哈萨克等民族,其中裕固、保安、东乡族是甘肃的独有民族。
全省总人口2628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240万人。
【甘肃简史】甘肃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早在20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先民们就曾在这里生息繁衍。
进入新石器时代,甘肃的大地湾文化距约八千年,其后的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创造了彩陶文化的辉煌时代。
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女蜗和黄帝相传就生在甘肃,故有“羲轩桑梓”之称。
周秦时期,甘肃的庆阳、天水又是周文化和秦文化的发祥地。
早在西汉初年,设有武威、张掖、敦煌、酒泉四郡,河西千里走廊将中原、黄河上中游地区与西域连接在一起,对祖国版图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
张蓦出使西域是丝绸之路兴起的标志,隋唐时期贯穿甘肃河西走廊的丝绸之路进入了繁荣时期,甘肃的战略地位进一步显现,司马光《资治通鉴》有“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的记载。
元代设立甘肃行省,是甘肃设省的开始。
明代长城由东向西穿越9省区后,抵达甘肃河西地区,嘉峪关成为大西北的重要关隘和前沿阵地,有“天下第一雄关”之称。
晚清时期,时任陕甘总督左宗棠曾奏称“陇中苦脊甲于天下”,并在兰州开始兴办近代工业。
这一时期,甘肃的重要战略地位再次凸显出来,所谓“欲保关中,先固陇右”,甘肃成为维护中原、连接和支撑大西北的战略基地。
甘肃省情

建国以后
1949年8月26日兰州解放 成立甘肃行政公署 辖:庆阳、平凉、天水、武都、岷县、 定西、临夏、酒泉、武威、张掖、兰 州11个分区,73县,隶属于西北军政 委员会。
• 1985年,全省行政区划 为5个市,2个自治州, 7个地区 • 止2004年,全省的行政 区划为12个地级市, 2 个自治州,87个县(市、 区)
气候特征
1. 2. 3. 4. 5. 光照充足,光能资源十分丰富 气候温凉,热量分布差异大 降水稀少,季节分布不均匀 蒸发量大,分布与降水相反 风能丰富,区域风速差异较大
政治篇
党的组织和党员
五四运动以后,甘肃开始 建党。1925年12月成立了中共 甘肃特别支部,成为党在甘肃 最早的组织。 截止2004年年底,全省共 有党组织64877个,党员从建 国初期的25594人增长到现在 的127.6万名。
第三节
气候
•从东南到西北包括了 北亚热带湿润区到高 寒区、干旱区的各种 气候类型
第三章 自然资源
第一节 土地资源
全省有农用地3.81亿亩,建设用地 0.14亿亩,未利用地2.87亿亩.耕地 面积6991.8万亩,圆地面积302.6万 亩,林地面积 7678.95万亩,牧草地 面积21190.2万亩,居民点及工矿用 地面积1309.5万亩,交通用地面积 93.8万亩,水域面积42.3万亩.全省 耕地面积人均2.69亩,居全国第6位.
1.东乡族 2.裕固族 3.保安族
第二节 宗教
• 伊斯兰教 • 佛教(汉传、藏传) • 道教 • 天主教 • 基督教
经济发展
新世纪甘肃经济发展的 战略指导思想
1.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 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树立和落 实科学发展观 2.坚持“高举发展的旗帜、高举 改革的旗帜、发展抓项目、改革抓 企业、保证抓党建”的工作思路
甘肃

月牙泉被鸣沙山环抱,长约150米,宽约50米,因水面 酷似一弯新月而得名。月牙泉的源头是党河,依靠河水 的不断充盈,在四面黄沙的包围中,泉水竟也清澈明丽 且千年不涸,令人称奇。近年来由于党河和月牙泉之间 已经断流,只能用人工方法来保持泉水的现状。历来水 火不能相容,沙漠清泉难以共存。但是月牙泉就像一弯 新月落在黄沙之中。泉水清凉澄明,味美甘甜,在沙山 的怀抱中娴静地躺了几千年,虽常常受到狂风凶沙的袭 击,却依然碧波荡漾,水声潺潺。
甘肃旅游资源具有三大特色,一是以丝路文化、远古始 祖文化、黄河文化、三国文化、长城文化、先秦文化 和现代文明为代表的人文资源特色。文物古迹有石窟 寺庙、长城关隘、塔碑楼阁、古城遗址、古代墓葬、 历史文物等多种类型。现代文明有大型黄河发电站、 卫星基地、航天城等。二是以独具特色的西部自然风 光为特点的自然资源。不仅有高山草原、青山绿水、 天地溶洞、丹霞奇观、珍稀物种,更有雄浑的高原黄 土、冰川雪山、大漠戈壁、沙漠绿洲、黄河风光。三 是以藏、回、裕固、保安、东乡等少数民族浓郁风情 为特色的民族风情资源。
白塔山
白塔山位于兰州市黄河北岸的白塔山上,因山头有一元代 白塔而得塔山树高林密,曲径通幽。站在山上,便可 一瞰全市景观及九曲连环的母亲河。每年6月初到9月中旬 是避暑、休闲的最佳时节。1958年辟为公园。
炳灵寺石窟
炳灵寺最早叫"唐述窟",是羌语"鬼窟"之意。后历有龙兴 寺、灵岩寺之称。明永乐年后,取藏语"十万佛"之译音, 取"炳灵寺"或"冰灵寺"之名。 现保存有西秦、北魏、北周、隋、唐直至明清各代窟龛 183 个,大山石雕佛像694 尊,泥塑82 尊,壁画900 m2 。
五泉山
甘肃省简介

甘肃位于黄河上游,是中国西北的 战略要地。甘肃之名是取甘州(今张掖 )与肃州(今酒泉)二地的首字而成; 又因省境大部分在陇山(六盘山)以西 ,唐代曾在此设置过陇右道,故简称为 “陇”。省会为兰州市。
【地理环 境】
甘肃省位于祖国西部地区,东接陕西, 南邻四川,西连青海、新疆,北靠内蒙古、 宁夏并与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地势自西南 向东北倾斜,地形狭长。整体呈东西两头粗 ,中间细长的形状,酷似代表吉祥的如意造 型。
【人口民 族】
2016年甘肃省常住人口为2609.95万人 。其中,城镇人口1166.39万人,占常住人 口的44.69%;甘肃省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 现有54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总人口219.9 万,占全省总人口的8.7%。
【宗教信 仰】
甘肃现有5种主要宗教:伊斯兰教、佛 教、天主教、基督教、道教。其中伊斯兰教 和藏传佛教信仰的人口较多。
天下第一雄关 ―嘉峪关
嘉峪关,位于河西 走廊中西结合部 (中部偏西),始 建于明洪武五年 (1372年),比山 海关早建九年,是 现存长城上的最大 的关隘,也是中国 规模最大的关隘
酒 泉
月牙泉位于月牙泉风景区,古称沙井,俗名药泉, 位于甘肃省敦煌市西南5公里鸣沙山北麓。
月牙泉南北长近100米,东西宽约25米,泉水东深 西浅,最深处约5米,弯曲如新月,因而得名,有 “沙漠第一泉”之称,自汉朝起即为“敦煌八景” 之一。
月牙泉内生长有眼子草和轮藻植物,南岸有茂密的芦苇, 四周被流沙环抱,虽遇强风而泉不为沙所掩盖。因“泉映 月而无尘”、“亘古沙不填泉,泉不涸竭”而成为奇观。 鸣沙山和月牙泉是大漠戈壁中一对孪生姐妹,“山以灵而 故鸣,水以神而益秀”。有“鸣沙山怡性,月牙泉洗心” 之感。月牙泉是敦煌诸多自然景观中的佼佼者,古往今来 以“沙漠奇观”著称于世,被誉为“塞外风光之一绝”。 月牙泉、莫高窟九层楼和莫高窟艺术景观融为一体,是敦 煌城南一脉相连的“三大奇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肃人口、民族概况
甘肃省东西狭长,南北跨度大,自然及人文条件复杂多样,人口分布显得很不平衡,总趋势是东南部稠密,西北部稀疏。
全省共生活着45个民族,2001年末,全省总人口为2575.24万,其中汉族占总人口的91.7%,少数民族占8.3%。
在44个少数民族中,人口在千人以上的有回、藏、东乡、土、裕固、保安、蒙古、撒拉、哈萨克等10个民族,其中又以回、藏、东乡3个民族为最多,占少数民族人口的96.5%。
东乡、保安、裕固3个民族是甘肃特有的少数民族。
甘肃虽然民族众多,但只有汉、蒙古、藏3个民族有2000年以上的互相杂居或轮流占据省境的历史,其余各少数民族都是近数百年间由省境外迁入的。
他们在宗教信仰上既保持了各民族自己的特色。
又与这3个较老的民族进行了长期的交流与融合。
少数民族中,回、东乡、保安、撒拉、哈萨克等民族多信仰伊斯兰教,藏、裕固、蒙古、土等民族多信仰藏传佛教,即喇嘛教。
汉族的宗教信仰比较复杂,有信仰伊斯兰教的,这些人多与信伊斯兰教的民族有姻亲关系;有信藏传佛教的,有信道教的,绝大部分则为无神论者。
各民族在饮食、服饰、婚丧、节日庆典等方面均有自己的特色,如藏族著名的香浪节、未花节、浴佛节等,回、东乡、保安、撒拉族的花儿会,裕固族的婚礼仪式,土族的“嘎尔”歌舞,哈萨克族的库尔班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