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名称:史料学任课教师:喻几凡

专业:中国古典文献学学号:201108070982

姓名:王婷开课学期:第二学期

论文题目:从《中国文化史》看柳诒徽的文化史学思想及研究方法

论文成绩:

摘要:中国文化史经历了几代优秀学者的潜心研究,硕果累累,柳诒徽先生的《中国文化史》是文化史研究的开山之作,虽然其观点在现在看来有一些不足之处,但在文化史的研究中影响深远。柳诒徵先生把中国文化史的发展分为汉文化独立发展、中印文化相融合和中西文化相结合这样三个时期,突破了自然科学化史学和社会历史化史学的牢笼,继承并发扬了中国现代史学的人文主义史学。他立足于民族本位,放眼世界,旨在通过弘扬中国传统优秀思想,以期达到济世救民的功用。受白璧德新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柳诒徽的史学观念中有明显的儒家温柔敦厚的中庸思想,英雄与平民共创历史,进化与退化的矛盾,疑古与信古并存及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融等。其研究方法以回应白璧德的批评与实证而形成了自己的史学方法论和文献学的

方法论。

关键字:柳诒徽中国文化史新人文主义史料学

一、柳诒徵的史学思想渊源

1.童年的经历与求学的过程

柳诒徵自己坦言:“要晓得我的历史,必须明嘹我家族的遗传,师友的熏习。”①可见柳诒徵对自己学术的养成极为重视。1880年,柳诒徵出生于江苏镇江的一户书香世家,自幼丧父,由寡母抚养长大,

并进行启蒙教育。柳诒徵母亲鲍还珠,虽为女流,却也精通诗书,秉承其夫遗志,想使柳诒徵通过读书成才。因而从柳诒徵七岁起,鲍氏就口授其读四书五经等儒家著作。据柳诒徵回忆,这一读书背经的过程一直延续到其十五六岁时为止,其学习的主要内容有“四书、五经、《孝经》、《尔雅》、《周礼》,以及古文、《古诗源》、唐诗”,而其学习的方式就是“逐日念生书、背熟书”②可以说早年的柳诒徵从家庭中得到的是一种文化的浸染和陶冶,沐浴在温婉中正的文化气氛中使得柳诒徵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极其深刻的理解和感情,造就了他史学中的观点。

2.社会环境的影响

晚清民国,是一个革新与复古交替并存的时代。伴随着西学的不断传入,产生了一种盲目崇洋或误解误用西学、西艺、西法的风气。他们机械的模仿西方文化,对传统文化采用过激态度,无意识的曲解和有意识的误用西方学说。同时,由于过激的革新和清季革命后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出现了一系列复古运动。五四运动以后,以北大胡适为领军,却发起了整理国故运动,表面上是“钻故纸堆”并以科学眼光研究中国文化问题,而实际上,用胡适的话说是“渴望找到移植西方哲学和科学最佳成果的合适土壤。”③整理国故的好处就是认清“中国向来没有什么好的学术史,亦没有什么真可以说得好的民族历史”。不为现代的政治与伦理,要使古人仅为古人而不为现代思想的权威者。换句话说我要把宗教性的经典——‘经’整理好了,送进博物馆,剥除它的尊严,然后旧思想不能再在新时代里延续下去。”这两种社

会思潮成为了主流,他们代表了两条不同的文化道路,前者要求打破旧有的社会秩序以及支持这一秩序的全部思想资源,重新建立新的意识形态,传统文化自然位列其问。后者希望用西方文化系统的整理改造中国化,并除去国故的光环使“国故”真正成为古董。如此新旧交替的变动时赋予了柳诒徵新旧杂揉、中西并蓄的思想特征。

3.师友交往及新人文主义的影响

新人文主义的柳诒徵的学生罗时实曾对此问题有明晰的认识,“⋯⋯我几次看到他(指柳诒徵)和杨杏佛(铨)、梅迪生吃馆子,也几次听他赞美杨、梅和汤锡予诸先生的国学造诣,甚至有一次说到梅、汤怎样要弘扬爱文·白璧德(Irving Babbitl865--1933)的学说,对西方的人文主义津津乐道⋯⋯他(柳诒徵)从刘伯明、梅迪生、杨杏佛、秉农山、汤锡予、胡步曾、吴雨僧几位留学生中,发现他们对旧学都已经摸到门径,喜欢和他们往来,从他们得到一些西方知识。他们也欣赏他的圆融和博雅,遇着疑难,时常和他研讨。他在《学衡》群中是旧学领袖,能邀集当代俊彦,充实《学衡》的阵容。他们相信他。也都以群中有他,增加了他们的共信。”④新人文主义是美国哈佛大学文学教授白璧德(Irving Babbitt,1865—1933)所首创,在西方物质之学大昌,功利主义盛行,而人生之道转晦,宗教道德势力衰弱,是非善恶观念将绝,乃至于世界各国各族常以互相残杀为事之际,提出以“人事之律”代替“物质之律”。⑤与西方流行的相对主义及非理性主义思潮坚持与科学主义的对立不同,新人文主义主张以人文主义补科学主义之不足,强调以道德理性济科学理性之穷。白璧德在接受了

中国弟子的同时发现了中国的人文传统并将之作为新人文主义理论的东方例证,因此很多理论便直接针对中国情况而发;这种融合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学说、以中国为例的现身说法的新人文主义,又特别容易俘获留学哈佛的中国学生,也更直观、更加容易为他的中国学生所接受,因此很快便成为他们强有力的理论武器并迅速引介到了国内,为很多学者所接受。

二、柳诒徽的文化史学思想

《中国文化史》绪论开宗明义宣称:“历史之学, 最重因果。人事不能有因而无果, 亦不能有果而无因。治历史者, 职在综合人类过去时代复杂之事实, 推求其因果, 而为之解析,以诏示来兹。舍此无所谓史学也。”⑥他打破了以前以王朝更替来撰写历史的方法,而采用追果溯因全面而系统的对历史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阐述,使得他的这部巨著烙上了鲜明的时代色彩。并且他主张使用通史的方法对历史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论述,正是他对历史的慎重,他的思想中难免带有保守和对儒家思想的偏爱,有着进化论和退化论的悖论。他注重平民在历史中的作用使得他的思想远远地超过了以往的历史学者,他更是站在世界的高度,把中国的历史与世界的历史融为一体,看到它们之间的联系。

1.认为历史的发展是互为因果的

分析历史事物的因果关系,是认识历史现象、形成知识结构、发现历史规律必不可少的环节,是史家必须要做的工作。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卡尔说:“研究历史就是研究原因⋯⋯历史学家在不断地问‘为

什么’这个问题,而且只要他一直希望得到答案,他便不能够休息。一圆又说:“决定论,⋯⋯它是一种信念,相信所发生的每一件事都有一个或几个原因,而且除非这个原因或这些原因中的某些东西有了改变,否则这件事是不可能以另外一种方式发生的。”⑦柳诒徵主张因果关系论,任何历史事件都不可能孤立,而是处在各种各样的关系当《中国文化史》开始便指出:“历史之学,最重因果,治历史者,职在综合人类过去时代复杂之事实,推求其因果而为之解析,以诏示来兹,舍此无所谓史学也。”表明了柳先生研究历史注重因果关系,并认为历史发展的因果关系并不是单独成立的,只有放在更长的时间段里,才能审视清楚根本的原因,如,他在《周代之变迁》中说:“而诸小国并为大国,其国家之组织,社会之状况,人群之思想,胥因之而变易。其胚胎于一国之文化,亦有渐推渐广之势。杂居之异族,为之同化;僻远之新国,由是崛兴。此皆互为因果者也。"⑧不过,柳诒徵往往只注意到历史发展的个别原因,并且把单个原因扩大化,例如,他在《周室之勃兴》一章中,把周室勃兴的原因全归结于教育的作用。“殷商之世,教育发达,其人才多聚于周,而周遂勃兴。”⑨柳诒徵认为,由于周代重视教育,普及教育,“男女贵贱皆有才德”所以教育造就了周代的“民德之盛”。他甚至把远古三代的道德风尚提升为历史展的动力。柳诒徵的这种认识是受时代的影响,不过他的这种因果关系论对我们研究历史有很好的启发。

柳诒徵对治史、编史与读史都提出了具体的方法论。他强调史料的搜集要广考证要精。他将文化史的方法和史学批评的方法运用到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