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即史料学再论

合集下载

浅论傅斯年的“史学就是史料学”的史学思想

浅论傅斯年的“史学就是史料学”的史学思想

浅论傅斯年的“史学就是史料学”的史学思想傅斯年先生是我国著名诗人、文学家和史学家。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中央研究院,傅斯年负责主持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工作。

他发表了著名的《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提出了“史学就是史料学”的思想。

他认为:“历史学不是著史,著史每多多少少带点古世中世的意味,且每取伦理家的手段,作文章家的本事。

近代的历史学只是史料学,利用自然科学供给我们的一切工具,整理一切可逢着的史料,所以近代史学所达到的范域,自地质学以至目下新闻纸,而史学外的达尔文论,正是历史方法之大成。

”他的这一观点使中国的史学研究在国际上获得了一定的地位,他也因此赢得了史料学派“旗手”和“舵手”的大名。

本文试就傅斯年“史学就是史料学”的史学观点做出以下梳理,以便了解傅斯年的观点。

傅斯年的“史学就是史料学”的内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他说:“史学的对象是史料,不是文词,不是伦理,不是神学,并且不是社会学” 。

他说:“历史这个东西,不是抽象,不是空谈……历史的对象是史料。

离开史料,也许可以成为很好的哲学与文学,究其实与历史无关”。

由此看出,他把史学的对象看做是史料,与他把史学放在什么位置是有关系的,他想建立一个科学的史学,想把历史学变成科学的历史学,这样凡是带有主观的史学便不是他口中的史学。

但是我们说傅斯年认为著史是在文学之外,并不表示他反对著史,他只是认为著史应该广泛地收集史料,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他对司马光、司马迁大加赞赏,就是因为他们在著史中收集了广泛的材料,尽量体现客观的历史,而后世史家的所作,则多为他所不满。

所以“史学就是史料学”这句话本意是说,历史研究便是史料的整理与研究,便是史料学。

把著史已经划在史学之外了,自然就推出“史学就是史料学”这个结论了。

第二,他在《史学方法导论》中说:“史学的工作是整理史料,不是作艺术的建设,不是做疏通的事业,不是去扶持或推到这个运动,或那个主义”。

因为傅斯年认为史学的对象是史料,因此做出“史学的工作是整理史料”的结论。

史学便是史料学

史学便是史料学

“史学便是史料学”是傅斯年及史料学派的代表性话语之一。

史料学派诞生少一十世纪一十年代末至二十年代初.山J几观察视角的不同.人们对它还有不同的称呼.如新考据学派、科学史学派等。

其代表人物便是当时颇有影响的傅斯年.他主掌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时.摩卜石集了一批志趣相近的史学精英.历史语言研究所理所当然成为史料学派的主阵地。

傅斯年提出的“史学便是史料学”.在当时国势不振、列强群据.时人为救国多有语不惊人死不体.常作振聋发啧之言的情况卜.也许不算太过新奇。

但在史学领域.它把传统史学中的历史哲学、历史评论、史J的编撰等一概拒之门外.独尊史料学.震动之大.可想而知。

但后来的影响证明这种给史学重新定位的观l从步{非无稽之谈.它的提出自有其深刻的原因。

理论来源首先是当时国内普遍兴起的“科学热’,。

近代中国长期领教了西方自然科学成就所带来的巨大冲击.伴随着痛彻肺腑的创伤.一改过去视其为“奇技淫巧”的无知.完全臣服少科学的魅力之卜。

五四前后的新文化运动中.科学与L心主同时)I举.成为新文化运动中向旧社会开刀的锋利武器.其势锐不可挡.影响遍及各领域。

当时就读少北大、热衷少接受各种新事物的傅斯年也深受触动.对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中国的传统学问.扫除因循守旧、了无创新的学风怀有浓厚的兴趣与强烈的使命感。

他主持之卜的《新潮》杂志也经常刊登一些关」几自然科学的文章。

北大学业完成后.在西方自然科学知识的感召卜.1920年傅斯年考取山东启’费留学名额.赴英德学习。

在伦敦大学研究院他跟史培曼教授学习实验心理学、生物学.后又兼及数学.1923年入柏林大学哲学研究院.被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及勃朗克的量r论所吸引。

对少这种偏重自然科学的原因.其好友罗家伦解释说:“要明白他这个举动.就得要明白当新文化运动时代那般人的学术心理背景.那时候大家对自然科学非常倾倒.除了想从自然科学里而得到所谓可靠的知识}fi!外.ifu N.想从里而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

历史学即史料学_关于后现代史学的反思

历史学即史料学_关于后现代史学的反思

历史学即史料学:关于后现代史学的反思◎赵世瑜(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北京,100875) “史学便是史料学”、“史学本是史料学”这些话,是傅斯年反复强调的名言,也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史学界的主流思想,是西方19世纪科学主义史学和传统乾嘉学术相互呼应的产物。

傅斯年的主张,是“利用自然科学供给我们的一切工具,整理一切可逢着的史料”,①这种主张及王国维、胡适、陈寅恪、陈垣、顾颉刚等史学大师的史学实践,都被论者归诸实证史学或“史料派”,而与“史论派”相对。

②这种通过严格地对待史料使历史研究成为科学的做法,排斥史观,强调纯粹的客观与公正,对史料“存而不补”、“证而不疏”,无论其前提还是方法,都是与后现代史学的主张对立的,都是“现代性”的表现。

王晴佳认为,后现代主义在历史本体论方面反对历史进步论和所谓“大叙事”,在历史认识论方面否定历史学的客观性,在研究对象方面表现为日常生活史、微观史、新文化史等。

③他也提到了汉斯・凯尔纳(Hans K ellner)的主张,在后者这里,史料不再是历史写作的基础,这个基础变成了文本的语言结构。

同时,由于作者的写作必须依赖语言,但作者通过自己的语言构成的文本,并不见得等同于作者的内心意图,也不等同于他所描述的对象。

史料同样是历史写作的结果,也是文本,一代又一代的史学家在写作时不断引证史料,即通过旧的文本形成新的文本,因此在文本的意义上,新的历史作品与史料并无区别。

因此,无法通过检验史料来判断史实的真伪,相对主义史学还在着力于区分史料与史实的区别,而后现代主义史学根本就不承认这一区别,认为无论史料还是史实,都不过是不同的文本。

要更好地理解后现代史学的“史料观”,可以以海登・怀特在其著作《后设历史学》(也译为《元历史学》)中的著名例子为代表。

④他通过分析18到19世纪的4个历史学家(米什莱、托克维尔、兰克、布克哈特)和4个历史哲学家(黑格尔、马克思、尼采、克罗齐)的作品,认为历史学家面对的过去不可能是客观真实,而只是各种形式的文本,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史料,他们若要把这些文本变成历史,首先就要把它们组合成一部编年史,然后再把这个编年史转化为一种叙事。

也谈傅斯年先生的“史料即史学”

也谈傅斯年先生的“史料即史学”

也谈傅斯年先生的“史料即史学”近日,笔者在研读“历史学理论与方法”的相关资料时,常为一个问题所困惑。

相当多的论著在谈到“史料学即史学”这个论断时,往往认为,“在历史上确曾有人以崇尚史实即是历史学的说教,来反对理论对史学的指导地位。

我国清朝乾隆、嘉庆年间(1736-1820年)盛行的‘乾嘉学派’对历史就专一主张训诂考据史料,不事义理分析;后来又有人提倡‘史料即史学’的历史研究宗旨。

但是,他们都忽视了前边我们所说的一个事实,即史料尤其历史文献,既然是由主题的人所记述,就难免掺杂着许多记述者的主观色彩和成分,这里除了其他一些偶然因素外,归根到底是这些记述者的阶级局限与时代局限所致”。

这里所说的“史料学即史学”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理论?是谁提出来的呢?“史料学即史学”是时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傅斯年提出来的。

1928年,他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1集中发表了《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

原文是:历史学和语言学在欧洲都是很近才发达的。

历史学不是著史;著史每多多少少带点古世中世的意味,且每取伦理家的手段,作文章家的本事。

近代的历史学只是史料学,利用自然科学供给我们的一切工具,整理一切可逢着的史料,所以近代史学所达到的1/ 6范域,自地质学以至目下新闻纸,而史学外的达尔文论,正是历史方法之大成。

在这里,傅斯年明明白白说的是“近代的历史学只是史料学”,是将“近代史学”与“古世中世”的“著史”作比较,说明“近代史学”是“整理一切可逢着的史料”,并没有泛泛而谈“历史学只是史料学”。

而更系统阐述傅斯年“近代的历史学只是史料学”观点的是《史学方法导论》,该书的“史料略论”篇、“中国及欧洲历代史学观念演变之纲领”篇详细地阐明了傅斯年对中西史学历史变迁的认识,由此可窥见傅斯年的史观。

在《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中,傅斯年认为,司马迁的《史记》传信存疑以别史料,能作八书,排比列国纪年,“若干观念比19世纪的大名家还近代些”。

(完整word版)史料、史学、历史的关系

(完整word版)史料、史学、历史的关系
联系:历史的进程规定和影响着历史学的发展,历史学同时也反过来对人类的实践活动产生各种不同的作用。
②史料与历史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史料是人类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中留下的痕迹,但流传下来的史料与可管理师相比总是片面的、局部的、零散的、死板的,而且不可避免地渗透着历史制作者的主观认识。史料的简约性和主观性决定了史料并不等同与历史。而历史是无法随人的意志改变的客观存在。
3历史是历史学的研究对象,既然历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那么史学当然也包括广义历史学和狭义历史学,广义历史学指关于一切事物以往运动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学问,狭义历史学是关于人类社会以往运动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学问,是记述和研究历史演进以展示未来的学科,包括历史过程的记录、历史经验的总结、历史规律的揭示、历史发展趋势的预见等,在这里,我们所指的是狭义历史学。
1.史料、史学和历史之间的关系;
(1)概念界定:
1史料指用于说明和研究历史的所有资料,是了解过去的媒介,史料的范围无所不包,文字形态的史籍、文集、诗歌、议论,实物形态的文物、器物、遗址,社会现存的民俗生活、追忆口述等,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史料可分为实物史料和文字资料,第一手史料、第二手史料等,有意留下的史料和无意留下的史料,有形的资料和无形的资料,主观的资料和客观的资料,等。
因此,史料、史学、历史的含义各不相同,“史料即史学”、“史料即历史”的提法都是不正确的。
(2)关系:
1历史与史学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从哲学角度上看,历史是客观存在,历史学是对客观存在的认识;从时间观念上看,历史是属于过去的内容,历史学则是现实的产物;历史与历史学之间存在着“被加工原形”和“加工产物”的关系。
联系:史料是历史认识的材料,对史料的整理和分析是史学研究的第一步。而史学必须通过整理、分析、研究史料,进而揭示历史真相,探索历史规律的科学。

谈史学便是史料学这句话的认识

谈史学便是史料学这句话的认识

谈史学便是史料学这句话的认识,是研究有关历史的科学学科。

史学是由史料学、历
史学理论及历史方法论三部分组成的学科体系,其中史料学又称为史学的基础,主要学习
史料的采集、保存、整理、编目以及史料的内容分析研究。

史料学是史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史料学不仅涉及史料的采集、搜集、整理和研究,而且是史学研究的基础。

史料学的研究内容很广泛,包括古代文献学、实物学、民俗学、
考古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它的研究结果是史学的重要依据。

史学依赖史料学,而史料学又依赖于历史学理论和历史方法论,这三者互相联系、相
互依赖,相互促进,形成史学研究的整体体系。

史学的研究必须依靠史料,史料的采集、
保存、整理、编目等工作都需要史料学的努力,从而为史学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另外,史料学还为史学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持,包括实物学、古代文献学、民
俗学以及考古学等学科的研究,为史学的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史料,并为史学的研究提供
了理论基础。

总而言之,史学便是史料学这句话具有深刻的认识,史学的研究依赖史料学,史料学
也为史学提供了重要的史料、理论和方法,史学与史料学紧密相连,共同构成史学研究的
整体体系。

傅斯年史学即史料学【傅斯年“史学便是史料学”思想述评】

傅斯年史学即史料学【傅斯年“史学便是史料学”思想述评】

傅斯年史学即史料学【傅斯年“史学便是史料学”思想述评】20世纪二三十年代傅斯年提出的“史学便是史料学”、“历史学只是史料学”已成为傅斯年及其领导的历史语言研究所的一个纲领性口号,而历史语言研究所也被称为“史料学派”。

民国时期,新派学人在研究中都非常重视史料,但把史料推到如此高的位置并使之得以实现,则只有傅斯年。

学术界对其“史学便是史料学”这一史学思想的评价历来褒贬不一,“誉满天下,谤亦随之”。

那么,傅斯年的这一思想为什么会引起人们如此大的分歧呢?是因为他的思想本身易使人产生不同的理解,还是因为人们各自评价的角度和标准不同所致?尽管史学界对此思想及突出反映这一思想的纲领性文献《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已作了很多的研究和解析,但对此问题似还有进一步探讨的空间。

为了说明问题,这里有必要先简单叙述一下傅斯年的这一史学思想。

《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以下简称《工作旨趣》)是傅斯年于1928年5月撰写的,它揭示了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的方向、方法和宗旨。

有学者把它和胡适的《国学季刊发刊宣言》并称为近五十年中国文化史研究的两大重要文献,奠定了中国现代历史学的基础。

《工作旨趣》同此前于1927年11月为中山大学学生讲课而写的《中国古代文学史讲义》中的《史料论略》部分、1930年代初在北京大学讲授《史学方法导论》(计七讲,现仅存《史料论略》)、《考古学的新方法》(1929年)、《史料与史学发刊词》(1943年)等文一并都阐发了“史学便是史料学”这一史学思想,从中可以看出其思想的一贯性。

傅斯年在《工作旨趣》一开头就明确指出历史学不是“著史”,只是“史料学”。

他说:“历史学不是著史:著史每多多少少带点古世中世的意味,且每取伦理家的手段,作文章家的本事。

近代的历史学只是史料学,利用自然科学供给我们的一切工具,整理一切可逢着的史料,所以近代史学所达到的范域,自地质学以至目下新闻纸,而史学外的达尔文论,正是历史方法之大成。

历史学即史料学再论

历史学即史料学再论

历史学即史料学再论摘要:‚历史学即史料学‛是傅斯年的主要学术主张,最初见于《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文中详细表述了史语所研究工作的标准和宗旨,包括扩充研究材料与工具、反对国故、反对疏通等学术思想。

而历史语言研究所在傅斯年的领导下,不仅在档案整理和考古发掘上取得重大成果,更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国际知名学者。

虽然傅斯年的学术思想尚有缺陷,学术界对其赞赏和批评皆多纷论,但其对于现代史学的贡献和影响无疑是重大且深远的。

关键词:傅斯年史料学学术思想历史语言研究所1928年10月,傅斯年在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基础上,筹备建立了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成为史语所所长,并发表《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作为就职宣言,也是其治所大纲,在此提出了‚历史学即史料学‛的主张。

史语所是纯粹的学术机关,在‚整理国故‛运动后成为史学界主流,在傅斯年的领导下成就辉煌,受到国际公认,开创了‚集团研究‛之先河,培养了一批知名学者。

在史语所研究成就获得一定国际地位的同时,对于傅斯年‚历史学即史料学‛的史料派观点,各方学者众说纷纭,赞成与反对者都大有人在。

总而言之,傅斯年的学术思想及研究成就对现代史学影响重大且持续至今,而对时下学术风气也不乏借鉴意义。

一、近代的历史学只是史料学1928年10月傅斯年在《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创刊号上发表的《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旨趣》一文中提出‚历史学即史料学‛的观点,其原文是‚近代的历史学只是史料学,利用自然科学供给我们的一切工具,整理一切可逢着的史料。

‛①值得注意的是原文所提为‚近代的历史学只是史料学‛,因此不可仅从‚历史学即史料学‛这一句话来断章取义的理解,而因全面把握傅斯年的整个史学思想体系。

‚近代的历史学只是史料学‛的完整阐述主要是《史学方法导论》一书。

‚该书不仅是傅斯年系统阐述其史学观念的主要体现,也是其一生教学讲授的基本教材。

据傅斯年所拟目录,这份讲义共分七讲,依次为:第一讲,论史学非求结论之学问;论史学在‘叙述科学’中之位臵;论历史的知识与艺术的手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学即史料学再论摘要:‚历史学即史料学‛是傅斯年的主要学术主张,最初见于《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文中详细表述了史语所研究工作的标准和宗旨,包括扩充研究材料与工具、反对国故、反对疏通等学术思想。

而历史语言研究所在傅斯年的领导下,不仅在档案整理和考古发掘上取得重大成果,更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国际知名学者。

虽然傅斯年的学术思想尚有缺陷,学术界对其赞赏和批评皆多纷论,但其对于现代史学的贡献和影响无疑是重大且深远的。

关键词:傅斯年史料学学术思想历史语言研究所1928年10月,傅斯年在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基础上,筹备建立了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成为史语所所长,并发表《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作为就职宣言,也是其治所大纲,在此提出了‚历史学即史料学‛的主张。

史语所是纯粹的学术机关,在‚整理国故‛运动后成为史学界主流,在傅斯年的领导下成就辉煌,受到国际公认,开创了‚集团研究‛之先河,培养了一批知名学者。

在史语所研究成就获得一定国际地位的同时,对于傅斯年‚历史学即史料学‛的史料派观点,各方学者众说纷纭,赞成与反对者都大有人在。

总而言之,傅斯年的学术思想及研究成就对现代史学影响重大且持续至今,而对时下学术风气也不乏借鉴意义。

一、近代的历史学只是史料学1928年10月傅斯年在《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创刊号上发表的《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旨趣》一文中提出‚历史学即史料学‛的观点,其原文是‚近代的历史学只是史料学,利用自然科学供给我们的一切工具,整理一切可逢着的史料。

‛①值得注意的是原文所提为‚近代的历史学只是史料学‛,因此不可仅从‚历史学即史料学‛这一句话来断章取义的理解,而因全面把握傅斯年的整个史学思想体系。

‚近代的历史学只是史料学‛的完整阐述主要是《史学方法导论》一书。

‚该书不仅是傅斯年系统阐述其史学观念的主要体现,也是其一生教学讲授的基本教材。

据傅斯年所拟目录,这份讲义共分七讲,依次为:第一讲,论史学非求结论之学问;论史学在‘叙述科学’中之位臵;论历史的知识与艺术的手段。

第二讲,中国及欧洲历代史学观念演变之纲领。

第三讲,统计方法与史学。

第四讲,史料略①傅斯年 . 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 . 北平: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28论。

第五讲,古代史与近代史。

第六讲,史学的逻辑。

第七讲,所谓‘史观’。

‛②傅斯年是史料派的代表,他认为史学研究的宗旨在史料,用自然科学方法研究历史学。

‚今者决意设臵,正以自然科学看待历史语言之学。

‛③他概括了史学进步的三个标准:‚(一)凡能直接研究材料,便进步。

凡间接地研究前人所研究或前人所创造之系统,而不繁丰细密地参照所包含的事实,便退步。

(二)凡一种学问能扩张它研究的材料便进步,不能的便退步。

(三)凡一种学问能扩充它作研究时应用的工具的,则进步;不能的,则退步。

‛④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史语所研究工作的宗旨,即‚保持亭林百诗的遗训、扩张研究的材料和扩张研究的工具。

‛⑤此外,傅斯年还在《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旨趣》中强调‚反对国故‛、‚反对疏通‛。

20世纪20年代国内学术界曾有过一场由北大发起的‚整理国故‛运动,最初胡适、傅斯年表明了与章太炎对‚国故‛的不同立场,后来王国维以其‚两重证据法‛获得众多学者的赞赏和推崇,并逐渐取代章太炎成为当时国学领域的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人物。

而傅斯年也站入了王国维的阵营,开始反对章太炎。

⑥他在《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旨趣》中公开批评章太炎等人为‚尸学问上的大权威‛,‚章氏在文字学以外是个文人,在文字学以内做了一部《文始》,一步倒退过孙诒让,再步倒退过吴大澂,三步倒退过阮元,不特自己不能用新材料,即是别人已经开头用了的新材料,他还抹杀着。

‛还指出‚国故本来即是国粹,不过说来客气一点儿,而所谓国学院也恐怕是一个改良的存古学堂‛,‚还有些所谓整理国故的工作,不过每每因为所持住的一些题目不在关键中,换言之,无后世的题目,或者是自缚的题目,遂至于这些学问不见奔驰的发展,只表昏黄的残缺。

‛⑦傅斯年主张‚反对疏通‛,认为‚一分材料出一分货,十分材料出十分货,没有材料便不出货。

两件事实之间,隔着一大段,把我们联络起来的一切涉想,自然有些也是多多少少可以容许的,但推论是危险的事,以假设可能为当然是不诚信的事‛,以‚存而不补‛为对待材②桑兵 . 傅斯年‚史学只是史料学‛再析 . 近代史研究,2007年05期③何兹全 . 傅斯年的史学思想和史学著作 . 历史研究,2000年04期④傅斯年 . 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 . 北平: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28⑤傅斯年 . 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 . 北平: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28⑥欧阳哲生 . 傅斯年学术思想与史语所初期研究工作 . 文史哲,2005年03期⑦傅斯年 . 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 . 北平: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28料的态度,以‚证而不疏‛为处臵材料的手段。

⑧他认为史学研究的工作就是整理史料,而通过史料做出推测和结论是很容易有违历史的真实性的,而这只是私人的事而不能用于研究。

二、傅斯年史观的形成1916年傅斯年升入北京大学本科,这个时期章太炎是学术界深具权威的大师,而傅斯年接受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也十分崇信章太炎。

而后受西方思想影响的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提出‚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其实质是支持新的反对旧的,体现了胡适、陈独秀、李大钊等新派的思想。

这时傅斯年抛弃章太炎派的旧学,开始接受新思想的教育。

他在北大创立新潮社,出版《新潮》月刊,还参与了五四运动。

北大毕业后,傅斯年又先后去英国伦敦大学和德国柏林大学留学七年,所学学科涉及面广,但多为自然学科,没有历史学。

⑨随后傅斯年在1926年回国,1928年担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直至1950年去世。

从傅斯年的生平和事迹可以看出,其思想不仅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也为西方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所影响。

这从其学术思想主张中可以寻迹,同时也是傅斯年学术史观形成的渊源和因素,可谓是中西文化融合的结果。

在北大期间,傅斯年弃旧学接受新学,深受胡适的思想影响。

胡适留美期间受业于杜威门下,深得实用主义要旨,而在新文化运动中他对当时的影响巨大。

加上在内忧外患的时代背景下,实用主义在当时也以其务实进步的特点吸引了大批青年的注意。

这都为傅斯年接受实用主义、接受新文化运动中各种新思想备下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⑩此外,对傅斯年影响最大的当是留学英美时接受的彻底的西方科学思想,尤其是德国兰克学派的客观主义史学。

兰克派主张史家的任务是据事直书,不偏不倚,如实客观,对史料进行批判检验,去伪存真,重视历史的客观性,否认史家对史料及史著的渗入,借助科学方法整理和考订史料。

而傅斯年便是主张将自然科学的方法应用于历史史料整理,追求客观的史学。

‚客观的历史学,是崇尚科学的傅斯年对史学的最高要求,也是他对现代史学的理解。

‛11三、史语所研究工作及成果⑧傅斯年 . 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 . 北平: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28⑨何兹全 . 傅斯年的史学思想和史学著作 . 历史研究,2000年04期⑩栗彦卿 . 论傅斯年‚史学即史料学‛ . 广西社会科学,2007年11期11刘俐娜 . 试析傅斯年史学思想的现代性及其局限 . ‚傅斯年与中国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4年8月1日傅斯年对史语所的工作倾尽了一生心血,从筹备建立史语所担任所长直至去世,他用十分的热情和专注为建立科学的东方学之正统而奋斗着。

而他的努力不仅得到了国人的赞赏,更获得国际史学界的认可。

在史语所建立之初,傅斯年凭借个人努力揽集了一批名家学者为成员,积极有效开展研究工作。

1929年5月史语所迁往北平,落住于北海静心斋,将成员改组为历史、语言、考古三组,分别请陈寅恪、赵元任、李济为三组主任。

12他还尽揽了当时学界名流如陈垣、顾颉刚、徐中舒、岑仲勉、董作宾、罗常培、刘半农、李方桂等。

对于青年人才他也着意发现和培养,如以后成为大家的陈乐素、张政烺、严耕望、陈述、劳干、全汉升、郭宝均、凌纯声、丁树声等,在当时都是傅斯年所赏识和提拔的‚少年学者‛。

13在研究规划上,傅斯年既定史语所以求‚直接材料‛为目标,故其将研究规划的重心放在考古、搜集档案、田野调查、方言调查这一类的工作上,在很短时间内就‚为第一组找到了内阁大库的档案,指定了汉简与敦煌材料的范围;为第三组划定了安阳与洛阳的调查‛14在傅斯年的领导下,史语所作为一个科学研究团体,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不仅刊印了大量学术刊物和论文,还搜集、整理了大量原始资料,领导和组织了对古文化遗址的发掘。

15史语所的一些理念主张甚至已成为现代学术建设的规范和标准。

四、傅斯年的学术贡献及评价傅斯年对中国古代史颇有研究,在先秦史、诸子百家、民族史和明清史等方面研究较深入,并在具体实践中提出一系列史学方法论。

在此,他的论著有《性命古训辩证》《东北史纲》《周东封与殷遗民》《夷夏东西说》《姜原》《大东小东说》《论所谓五等爵》以及未完成的《民族与古代中国史》(或为《古代中国与民族》)等名篇著作。

相对同时代其他史学大师而言,傅斯年的学术著作是较少的,但他的文章著作都是具有开创性认识的精华之作。

而单就他为之耗费毕生心力的史语所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也足以巩固其学术地位。

董作宾在总结史语所的学术成就时说:‚现在结算一下史语所二十三年的总成绩,可以说有赢余也有外欠。

这笔帐看去似乎是许多人的,事实上,是应12欧阳哲生 . 傅斯年学术思想与史语所初期研究工作 . 文史哲,2005年03期13张书学 . 傅斯年在中国现代史学上的贡献 . 文史哲,1995年06期14李济 . 傅孟真先生领导的历史语言研究所 . 傅所长纪念特刊 . 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5115张书学 . 傅斯年在中国现代史学上的贡献 . 文史哲,1995年06期该全记在孟真先生的名下。

‛16无可臵疑的是,傅斯年的学术思想和史语所的研究成就不仅被国内外学术界所公认,更为中国史学的发展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的学术思想,尤其是重视史料的主张,及其所属的史料派起到了‚开风气、立规矩、定方法、辟路径的作用‛。

17史语所的成就也为建设现代史学起到了巨大的积极作用。

对于傅斯年其人,他在学术研究和领导组织史语所中体现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个人魄力受到了各方学者的赞赏和崇敬。

他的品德中有‚高度的责任心‛、‚极端的认真‛。

18胡适在为《傅孟真先生集》写的序中用14个‚最‛字准确而全面地评述了傅斯年的品性和才能,他说:‚孟真是人间最希有的天才。

他的记忆力最强,理解力也最强。

他能作最细密的绣花针工夫,他又有最有胆的大刀阔斧本领。

他是最能做学问的学人,同时他又是最能办事,最有组织才干的天生领袖人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