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日本
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日本

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日本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对日本经济的影响亚洲金融风暴是指1997年起波及亚洲地区的经济危机,其爆发源于泰国的金融体系崩溃。
这场风暴迅速蔓延至东南亚及其他亚洲国家,对当时经济稳定的日本也造成了重大冲击。
本文将探讨亚洲金融风暴对日本经济造成的影响,并进一步研究日本采取的对策以应对这一危机。
风暴爆发初期,日本经济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由于亚洲金融市场遭遇严重动荡,外资纷纷撤离日本,导致日元汇率骤升,出口市场受阻。
此外,日本境内股市也出现了大幅下挫,投资者的信心受到了严重打击,公司股价暴跌,企业利润严重下滑。
整个金融体系陷入了困境,许多银行受到严重损失,不得不面临破产的风险。
面对这一危机,日本政府迅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他们提供了紧急贷款和资金注入以支持金融体系的稳定。
政府还对金融机构进行了加强监管,以避免出现更多的破产。
此外,政府还通过减税和扩大公共支出等措施来刺激内需,促进经济的复苏。
这些措施有效地稳定了金融市场,恢复了投资者的信心,并逐渐推动了日本经济的恢复。
然而,亚洲金融风暴给日本经济留下的阴影仍然存在。
一方面,金融风暴加剧了日本经济长期存在的结构性问题。
在风暴之前,日本经济长期停滞不前,企业债务过高,银行不良贷款居高不下。
亚洲金融风暴的爆发使得这些问题变得更加突出,加大了日本经济改革的难度。
另一方面,风暴也造成了大规模的失业和社会不稳定。
许多企业面临破产,工人失去了工作,导致了大量的失业和社会不安。
尽管如此,亚洲金融风暴也为日本带来了一些机遇。
风暴后,日本政府推动了一系列的金融和经济改革,以解决日本长期存在的问题。
政府着力推动银行业的改革,并加强了对公司治理的监管。
此外,政府还通过提高产业竞争力、促进创新和加强国际合作等措施来推动经济的转型。
这些改革为日本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并为日本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对日本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尤其是在金融领域。
97年亚洲经济危机

97年亚洲经济危机济南大学泉城学院经济10Q2钟健学号:2010300229497年亚洲经济危机1997年6月,一场金融危机在亚洲爆发。
一、原因:1、经济持续过热,经济泡沫膨胀2、国际金融市场游资冲击。
目前全球范围内大约有7万亿美元的流动国际资本,国际炒家发现在哪个国家或地区有利可图,马上会通过炒作冲击该货币,以在短期内获取暴利。
3、亚洲国家外汇政策不当。
为吸引外资,一方面保持固定汇率,一方面又扩大贸易自由化,给国际炒家提供了可乘之机。
4、为了维持固定汇率制,这些国家长期动用外汇储备来弥补逆差,导致外债的增加。
5、外债结构不合理。
在中期、短期债务较多的情况下,一旦外资流出超过外资流入,而本国的外汇储备又不足以弥补其不足,这个国家的货币贬值便是不可避免的了。
二、过程:1、1993年,国际投资家索罗斯认为马来西亚货币林吉特被低估,决定拿林吉特作为突破口。
马来西亚政府随即加强了对本国资本市场的控制,马来西亚因此免遭劫难。
2、东南亚各国经济过热的迹象更加突出。
各国中央银行不断提高银行利率降低通货膨胀率。
提供了很多投机的机会。
银行业本身大肆借入外币,炒作外币,加入投机者的行列,各国银行短期外债巨增。
其中,问题以泰国最为严重。
当时泰国在东南亚各国金融市场的自由化程度最高,秦铢紧盯美元,资本进出自由,泰国经济的"泡沫"最多。
同时,泰国银行业的海外借款95%属于不到一年的短期借款。
3、1997年6月下旬,索罗斯筹集了庞大的资金,向泰铢发起了猛烈进攻,秦铢狂跌不止,交易商疯狂卖出泰铢。
泰国政府动用3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和150亿美元的国际贷款企图力挽狂澜。
但这区区450亿美元的资金相对于无量级的国际游资来说,犹如杯水车薪,无济于事。
泰国政府无力与索罗斯抗衡,改变了维系13年之久的货币联系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
4、泰国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制。
受此影响,菲律宾比索、印度尼西亚盾、马来西亚林吉特相继成为国际炒家的攻击对象。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大事记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1997年7月2日泰国货币危机爆发后,金融危机就象瘟疫一样在东南亚传播开去,甚至影响到世界金融市场。
这次危机爆发得如此突然,蔓延如此迅速,出乎所有人的意料,甚至连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此都是事后孔明。
其中危机袭击马来西亚以前, 马来西亚曾经嘲笑别人的忠告,认为马来西亚的经济增长快、通货膨胀很低、几乎没有外债,不可能发生货币危机。
但是还是发生了货币危机。
韩国没有泰国严重的泡沫经济现象。
而且,韩元没有与任何货币挂钩,不少专家认为韩国不会发生泰国式货币危机,结果还是在劫难逃。
那么东南亚金融危机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一、危机爆发的原因亚洲金融危机作为一个重大的经济现象,其背景和起因可以看作是一个多种因素的集合,它包括自身状况与外部环境、经济运行方式与经济结构、经济体制与制度等。
金融资本从70年初石油危机后逐渐活跃起来。
在其不断壮大的过程中不断制造全球性金融动荡,并是危机快速扩大的主要媒介。
80年代初的拉美债务危机。
90年代初的欧洲货币体系危机,1994年墨西哥汇率危机。
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及最近的南美金融危机.每次都令人震惊地表现了国际金融资本的巨大破坏力。
尽管各国经济学家们一直在探索对策,不少国家也努力加强资本管制.但是总体而言这些努力收效甚微。
究其原因有二:一是国际游资数额远超实质经济规模,而它们必然要通过运转满足投资和回报的需要,有人认为它们可以给正常的投资、生产和贸易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
这个作用当然是有的,但是可惜这些资金并不完全固定在实质经济活动中,而是投入到回报率更高的有价证券和衍生工具上。
而且,当投资、生产、贸易的比较回报率发生变化时,它们经常借助有价证券和衍生工具的买卖随时撤离、投入。
引起实质经济资金供求的频繁波动,引起汇率和利率的连锁反应。
而庞大的国际游资可以左右一个国家。
乃至整个地区经济的起落,一国政府、中央银行甚至本国资金无法抵挡它们带来的震荡效应。
这些巨大的资本被少数金融机构所掌握。
亚洲金融风暴案例分析

亚洲金融风暴案例分析
三、攻击策略
泰国货币遭受攻击的一般途径
3、由于投机攻击一般会导致同业拆借利率上升,此时,若央行通过提 高利率增加投机者成本,在汇市保卫该国货币,将引起股市急剧下跌。这样, 投机发动者在攻击汇率时(前或后),同时在股市抛空、购人或在股指的期货 市场抛空,即使汇率因央行干预不变,投机者仍可从股市或股指的期货市场 中盈利,即: 股市上抛空一,投机攻击一利率上升一股市下跌一股市购人。 投机攻击一利率上升一股市下跌一股市购人一投机退却一利率下调一股价 上升一股市抛售。 期市上抛空股指期货合约一投机者攻击一利率上升一股市下跌一股指期货 合约下跌,平仓股指期货合约。
亚洲金融风暴案例分析
三、攻击策略 2、建立外汇市场和证券市场上的空仓位 对冲基金在冲击区域性金融市场时,经常是在卖空当地货 币的同时谋求在相关联的证券市场上赢利,因此对冲基金 冲击当地货币市场的同时能够赚取关联市场利润。其具体 方法如下: (1)在目标国家或地区的货币市场上卖空当地货币; (2)在目标国家或地区的债券市场上卖空债券期货: (3)在目标国家或地区的股票市场上卖空主要成分股票 或期指。
亚洲金融风暴案例分析
二、第二次冲击
对冲基金不甘失败,它们卷土重来,发动了对泰锋的第二次 投机攻击。这次它们在泰株外汇远期市场上大量买入一种远期 合约,合约规定买方以一定数量的远期泰株与卖方的即期美元 兑换。随着这种合约交易量上升,形成了对远期泰株的强烈需 求,导致泰株远期利率的上升。 为了平抑利率的上升,泰国中央银行大量抛售这种远期合约, 这正中对冲基金的下怀。对冲基金手中集中了大量的合约后, 就在市场上抛售,形成了对远期泰株的挤压。 对冲基金的投机攻击在这个时候己经引起了市场的恐慌,外 资开始大量撤离,并大量沽空在泰国的资产,泰国的外汇储备 迅速流失,中央银行己经无力在外汇市场上进行干预来维护泰 株,终于在1997年7月2日,放弃实行13年之久的钉住美元汇率 制度,泰株危机全面爆发。
亚洲金融危机

SOROS
一个人倚仗自己的资金来 对付整个国家及其货币并 获得了成功。此人就是66 岁的亿万富翁乔治· 索罗斯。 这个国家是泰国,它的货 币是铢。 “That was a game. Maybe I played it better than others. ” ——索罗斯
“金融大鳄”” “一只假寐的老狼”
要客观认识国际资本在危机中的作用,如今发展中国家已成了国际游资的蓄水池,周期性 和不稳定性是其典型特征,一旦经济形势和市场信心发生变化,资本流向发生逆转,危机 就很难避免。 在经济形势好的时候,一定要警惕过度自信,正视存在的问题,居安思危,未雨绸缪。
谢谢大家
圈儿
中央政府成为香港坚强后盾 央行两副行长坐镇香港指挥
香港财政司司长曾荫权称:直面金融风暴巨大压力哭过两三次。“决 定政府入市干预的前一晚,我坐在床头哭了,不是为我自己,而是 怕这个决定如果错误了,害了香港,我怎么向中央政府、向市民们 交代?” 香港政府连续动用港币近千亿,股市、期市、汇市同时介入,力图 构成一个立体的防卫网络。面对炒家们抛售的亿万港币。香港金管 局运用政府财政储备如数吸纳,使汇率维持稳定,令炒家们大失所 望。在整个亚洲金融危机中,唯一顶住了索罗斯的进攻而没有经济 崩溃的就只有回归后的香港,保住了香港几十年的发展果实。 但是经过这次打击,香港10年以后人均GDP才恢复到1997年的水 平。
亚洲货币绞杀战
20世纪80年代,亚洲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出现了“四小龙”、“四 小虎”一时间东南亚“龙DP增长速度列于当时全球第一。而相对于亚洲的快 速增长,西方发达国家却陷入了迟滞、萧条之中。他们环顾四海, 瞧着蒸蒸日上的“亚洲经济发展模式”越来越不顺眼。 为了敲碎“亚洲发展模式”这个招牌,让亚洲货币对美元严重贬 值,将亚洲的核心资产贱价抛售给欧美公司,加快“有控制的解 体”的执行速度。以索罗斯为代表的国际银行家秘密谋划着一场 “亚洲货币绞杀战”。他们首先把罪恶的双手伸向了羽翼尚未丰 满的亚洲四小虎中最为瘦弱的泰国。 “我们就像狼群站在高高的山脊之上,俯视着一群麋鹿。泰 国的经济看起来与其说是一头亚洲的小老虎,不如说更像一 只受伤的猎物。我们选择病弱的进行猎杀,是为了保持鹿群 整体上更健康。”
亚洲金融危机是指发生于哪一年

亚洲金融危机是指发生于1997年的一次世界性金融风波。
1997年7月2日,亚洲金融风暴席卷泰国。
不久,这场风暴波及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和韩国、中国等地。
泰国、印尼、韩国等国的货币大幅贬值,同时造成亚洲大部分主要股市的大幅下跌;冲击亚洲各国外贸企业,造成亚洲许多大型企业的倒闭,工人失业,社会经济萧条。
打破了亚洲经济急速发展的景象。
亚洲一些经济大国的经济开始萧条,一些国家的政局也开始混乱。
泰国,印度尼西亚和韩国是受此金融风暴波及最严重的国家。
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和中国香港地区也被波及,中国大陆地区和中国台湾地区则几乎不受影响。
1997亚洲金融危机蔓延时刻表

龙源期刊网
1997亚洲金融危机蔓延时刻表
作者:
来源:《经济》2017年第16期
1997年7月2日
泰国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
当日,泰铢兑美元的汇率下降了17%,外汇及其他金融市场一片混乱。
在泰铢波动的影响下,菲律宾比索、印度尼西亚盾、马来西亚吉林特相继“沦陷”。
1997年10月
中国台湾地区放弃对新台币汇率的保卫,新台币在一天内贬值3.46%,香港股市和港币因此承受巨大压力。
10月23日,香港恒生指数大跌1211.47点,28日,跌破9000点大关。
1997年11月
货币贬值风暴冲击韩国。
11月17日,韩元兑美元的汇率跌至创纪录的1008:1。
当月21日,韩国政府被迫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申请援助。
1997年下半年
日本大批证券公司和银行相继破产,一场滥觞于泰国的金融风暴演变为亚洲金融危机。
亚洲经济急速发展的景象被打破,一些国家不仅面临经济萧条的困境,还不得不处理混乱的政局。
1997亚洲金融危机

1997亚洲金融危机:一场改变亚洲经济格局的风暴1997亚洲金融危机:背后的故事与深远影响在这场金融风暴的背后,隐藏着一系列复杂的经济问题。
亚洲国家的金融市场对外开放过早,金融体系不够成熟,加上巨额短期外债的负担,为危机的爆发埋下了隐患。
当投资者对这些国家的经济信心动摇时,资本迅速撤离,如同潮水退去,暴露出沙滩上的种种问题。
危机的蔓延速度之快,令人瞠目结舌。
货币竞相贬值,如同多米诺骨牌般倒下,亚洲各国央行试图通过提高利率和动用外汇储备来稳定货币,但这些努力在巨大的市场力量面前显得微不足道。
企业由于资金链断裂,无法偿还外债,纷纷陷入困境,不少家庭因此失去了生计。
这场危机不仅打击了亚洲的经济增长,更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曾经繁荣的街头变得冷清,失业的工人四处寻找工作,而那些依赖出口的企业也不得不寻找新的生存之道。
社会氛围从乐观转向谨慎,人们开始反思过去的发展模式,探讨如何构建更加稳健的经济体系。
国际社会的援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危机的影响,但也让亚洲国家意识到,过度依赖外部资金是危险的。
危机过后,许多国家开始重视金融监管,加强内部控制,推动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
亚洲金融危机,虽然是一场灾难,但也在无形中催生了一场深刻的自我革新。
1997亚洲金融危机:复苏之路与未来的启示在经历了危机的剧痛之后,亚洲各国开始了漫长的复苏之路。
这一过程并不容易,它要求政府、企业乃至每个公民都要付出艰辛的努力。
政策的调整、结构的优化、信心的重建,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
泰国、印尼、马来西亚等国家在危机后实施了紧缩政策,严格控制开支,同时加大了对金融体系的改革力度。
这些措施虽然短期内带来了阵痛,但为经济的长期稳定奠定了基础。
金融机构的重组、不良贷款的处理、透明度的提升,这些都是亚洲国家在危机中学到的宝贵教训。
随着时间的推移,亚洲经济逐渐回暖。
韩国、马来西亚和泰国等国的经济在2000年初期开始恢复增长,显示出惊人的韧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喝下了美国毒药先说日本如何中了美国设下的圈套。
这对认识当时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和现在全球发生的次贷危机非常具有警醒作用。
在《货币战争》这本书里,作者曾经描写了1973年中东战争,其实是一场美元做武器的货币战争,而我们看到的许多战争,包括第二次伊拉克战争,本质上都不是石油战争,而是货币战争。
那么,在1980年代美国针对日本的贸易战争,其实质说到底,也顺理成章的成为一场货币战争。
因为,这次美国人赤裸裸的拿起了货币的武器,戳破了日本的泡沫经济,从此日本经济一蹶不振,长达10多年,直到2003年之后,才走出货币战争失败的阴影。
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进入缓慢的恢复,而带来经济发展契机的是1950年代的朝鲜战争,这次战争让日本成为所谓联合国军的战略后方,大量战略物资源源不断运往日本,而如果运输成本太大的物资则在日本就地生产,日本经济的机器日夜不停地运转了起来,比如大家熟悉的电器厂商三菱重工,就是当年生产坦克大炮的,至今日本人还保留了这些生产线。
各国军人在日本吃喝玩乐,也带动了当地巨大的消费需求,由此日本经济一发不可收,到1960年代,日本经济的元气已经基本恢复,且发展神速,1980年代的时候,日本经济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阶段,一个可以叫板美国、和美国争霸的阶段,日本对美国的统治地位形成了威胁。
日本GDP达到了美国GDP的一半,这是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事情,个性张扬的日本人则开始到处收购,比如收购好莱坞,收购洛克菲勒帝国大厦,要知道那个时候美国资本主义的象征不是在911事件中倒下的世贸大厦,而是洛克菲勒帝国大厦,这个华尔街的标准性建筑。
美国人惊呼,日本要和平买下整个美国。
这个时期,日美贸易顺差加大,而美国面对日益增长的贸易赤字,忧心忡忡,坐立不安。
焦躁的美国人希望通过美元贬值来加大出口,减少进口,以此达到贸易平衡。
看起来,这个理由非常冠冕堂皇,也非常合理,于是在美国的强大压力之下,1985年9月,美国财政部长詹姆斯•贝克、日本财长竹下登、前联邦德国财长杰哈特•斯托登伯(Gerhard Stoltenberg)、法国财长皮埃尔•贝格伯(Pierre Beregovoy)、英国财长尼格尔•劳森(Nigel Lawson)等五个发达工业国家财政部长及五国中央银行行长在纽约广场饭店(Plaza Hotel)举行会议,达成五国政府联合干预外汇市场,使美元对主要货币有秩序地下调,以解决美国巨额的贸易赤字。
这就是有名的“广场协议”(Plaza Accord)。
理由是充足的,但由此带来的后果却是灾难性的。
在这里不得不佩服美国大佬的智慧,同时鄙视一下日本民族的短视,日本人只看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而美国大佬往往是一石三鸟,通观全局。
日本人只看到了贸易平衡,美国人则看到了未来日本经济泡沫破灭、经济崩溃的那一刻。
(日本人总是在眼看着要取得胜利的时候,被美国人临门一脚,在最后黑色三分钟把比分改写成美国赢,日本输,太平洋战争如此,广场协议也是如此,也许,这是日本的宿命。
)因为,日元不断升值带来了一个副产品,大量国际资本流入日本,赌日元升值,导致日本房地产、股市大幅度上涨,资产泡沫化开始严重起来。
记得当年的世界首富是个日本人,具体叫啥名字记不得了,他拥有东京和新宿的大片房地产,按照他拥有的土地资产和房产来算,他就是世界首富了。
股市房市的上涨迫使日本央行实行宏观调控,不得不推行货币紧缩政策,日元利率上涨到6%,大量热钱开始撤离日本股市房市,日本股市房市应声下跌。
1991年日本经济正式步入崩溃,直到2003年才开始在中国经济强劲带动之下走出低谷,这段时间被日本人称为“失去的十年”。
(其实总时间跨度远不止10年。
)那么,在1997年的时候,日本股市已经开始从40000多点下跌,步入经济萧条阶段。
自从1990年开始,日本股市见高点以来一直处于漫漫熊路。
然而即使此时已经跌了7年,日本股市的平均市盈率仍然达到惊人的150倍。
比2008年中国股市6124点时候股市平均70倍市盈率,还多了2倍多。
股市的下跌使得日本大量中产阶级破产,而房地产的下跌则使得日本资产阶级破产。
单是炒作房地产亏蚀一项,据日本大藏省的报告,仅仅“日本住宅金融”、“第一住宅金融”、“总和住宅”等七家房地产贷款公司的亏蚀总额就超过了6.27万亿日元,坏账总额则高达8.1万亿日元。
日本喝下了美国的毒药,此时大病未愈。
而东南亚经济的强劲增长,却使日本看到了希望,因为最简单的逻辑是,东南亚是日本的市场(广场协议之后,日本被迫把市场从美国转到了东南亚一带,同时节约产品出口的运输成本。
)东南亚经济的兴起无疑给日本打了一剂强心针,日本雄心勃勃的复苏计划又蠢蠢欲动地开始了。
但,既然已经把你打趴下了,还会让你很快舒舒服服的爬起来吗?虎!虎!!虎!!!上面说的是亚洲经济龙头老大日本,被美国用一纸日元升值的协议捆住了手脚,从此日本开始长达十数年的衰退之路,而东南亚经济体的兴起让日本看到了希望。
东南亚创立东盟经济体,意在建立类似欧盟的自由贸易区,将来可能会克隆欧盟,统一内部货币,有人称此货币名称叫做亚洲元,简称亚元。
经济上的统一,极有可能演化为政治上的一统。
欧元的噩梦刚刚过去,亚元又出来了,欧洲这个敌人刚刚站起来,亚洲这个敌人又爬起来了,真是按下葫芦起来瓢。
想当年,为了破坏欧元体系的形成,由美国控制的经济杀手索罗斯袭击了英镑,击垮了英格兰银行,使得英格兰银行一夜之间亏了20亿美元,也使撒切尔夫人从此放弃了英镑并入欧元的计划,实际上,是让英国从此跟定了美国,而不是欧洲。
英国从此成为美国不是殖民地的殖民地,美国人任意使唤的一条哈巴狗。
如果故伎重演,那么在亚洲建立东盟的成功性将大大降低,东盟内部将会分裂,所谓自由贸易区将会土崩瓦解,而日本重新崛起的时间将大大推迟,中国也会受到巨大的打击,因为在7月份中国将从英国手里接管香港,到时候让他们付出巨大代价,等于花巨款重新买回一个香港,而不是白白得到的,这是一招妙棋。
那么,在东南亚即将搭起的经济骨牌中,谁才是不堪一击的对象呢?选择谁下手比较合适呢?又如何下手呢?下手到何种程度才能引发整个区域的崩盘呢?崩盘之后在政治上、经济上有什么后果呢?如何收场?对中国的打击程度如何?日本还会喘息多久?这都是要通盘考虑的问题。
中国的古代兵法强调避实击虚,攻其不备。
猎豹在一个羚羊的团队中,总是选择体质最弱,或者年龄最小的进行攻击,而且攻击的速度总是非常迅速,但准备工作要做充分,特别是攻击的对象和时机要选择好,它总是在离开羚羊较远的地方静静观察,直到攻击点来临。
如果让我来选择,我会选哪家?首先,我会选择比较弱的,那么一定是在亚洲“四小虎”中间选择,而不会从“四小龙”中选择,因为“四小虎”羽翼未丰;其次,我会选择“四小虎”中经济漏洞最大的那个,也就是有病的小羚羊。
这么选下来,泰国将是首轮攻击对象的上上之选。
首轮告捷之后,整个多米诺骨牌将轰然倒下。
为什么呢?因为泰国的特殊经济机构和债务结构。
当时泰国出口面临逆差,而外债又主要是短期外债,外汇储备又捉襟见肘,因此比较具有可操控性,而且,为了促进泰国的旅游事业,这个国家的外汇在资本项目下又是可以自由兑换的。
另外,还因为这个国家的人比较善良,忠厚,老实,正是那种被卖了还会帮你数钱的那种。
泰国推行佛教,人们一般信佛,即使你伤害了他,他也只是说一句“我佛慈悲,善哉,善哉。
”然后了事。
泰国是个什么国家?是个只要一个泰国军人拿着冲锋枪到大街上喊一下就可以发动政变的国家。
多年来,只要你想政变,你就能够政变成功。
所谓马善被人骑,人善被人欺。
在资本市场上,是没有任何感情可言的,有的只是血腥和屠杀,这和动物生存的丛林法则没有什么两样。
泰国小虎,面临着猎杀。
日本漫长的冬季如果有人说乔治.索罗斯是预言家的话,那么可以佐证的理由就是:是乔治.索罗斯,而不是别人,预言了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
日本经济自从六七十年代开始奇迹般增长,经过20多年的努力,从战争废墟上起步的日本,奇迹般成长为可以叫板美国的经济巨人。
日本的经济奇迹不同于中国,中国经过20多年的经济增长,但是老百姓还是穷,人均收入刚刚过2000美金,而日本同样是经过20多年的经济增长,但是老百姓非常富有,人均收入早就过万美金,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藏富于民。
于是,有了钱的日本人除了开始大笔储蓄之外,将赚来的大笔大笔的钞票投向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由此推动了股市房市的一路攀升。
坚信“市场总是错的”理念的索罗斯注意到了日本股市和汇市,与市场唱起了反调。
1987年,索罗斯认为日本股市泡沫太多,必然暴跌,于是在日本市场放空,同时预计日本股市暴跌之后资金回流向美国,故在美国市场做多,然而很不幸,日本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日本市场的外围资金回流国内“救主”,特别是在美国股市的资金的大批回流,导致美股暴跌,而日股暴涨,索罗斯如意算盘落空,被杀得屁滚尿流,要不是跑得快,差点赔光了老本。
这是索罗斯第一次袭击日本,1995年索罗斯故伎重演,依然损失惨重,据后来的资料显示,赔了20亿美金。
索罗斯的资金显然是拼不过日本财团和政府的,因此遭遇了投资生涯中的一次滑铁卢之战。
虽然做空的机会选择不当,但对日本经济泡沫必将破灭的判断,索罗斯无疑是非常正确的。
日本股市依然一路高歌,至1989年登上40000多点,随后掉头向下,1990年日本股市开始暴跌,金融股、地产股飞流直下,日本泡沫经济的神话被戳破,自此股市、房市一蹶不振。
但日本经济,依然如同一只超级啤酒桶。
当东南亚金融风暴来临的时候,日本敏感地感觉到这把火迟早要烧到自己屁股上,因为基于几点判断:第一,索罗斯早就盯上了日本,并且交过几次手;第二,日本把东南亚作为自己的主要市场之一,尤其是汽车、影像产品、游戏产品等等的倾销地,东南亚受到波及,则日本的市场终端被破坏,将沉重打击日本出口,何况日本的许多生产基地本来就在这些国家境内。
比如,著名的松下、索尼在马来西亚、印尼都有分厂,八佰伴总部还设在香港,而一些大企业比如三井、住友、伊藤忠、丸红等以贸易为主,一旦进出口受损,将直接打击这些公司的业务。
第三,在东盟自由贸易区内,日本推动区内自由贸易是最积极的,一旦东盟被削弱,则日本经济地位乃至政治地位不保,而相反,如果日本出手则可以获得道德上的赞美,占领道德战略高地,今后在东南亚话语权更加大了,影响力更加强了。
第四,东南亚货币贬值将提高其出口竞争力,可能使得日本对该地区贸易产生巨大的逆差,另外这些地区的日资企业还会因为过快的通货膨胀不得不扩大生产成本。
因此,还没等泰国人开口借钱,日本就忙不迭地宣布,日本将慷慨解囊,掏出40亿美金,甚至可以更多。
日本人的举动同时也更多地透露着心虚。
因为,日本这个巨大无比的大泡沫虽然经过七年多的挤压,依然非常可观,超级啤酒桶还是不时冒出泡泡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