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及中国政府应对策略
97金融危机中国应对方式

讨论亚洲金融风暴的原因及中国应对措施国贸15班林棋松21号1997年7月2日,亚洲金融风暴席卷泰国,太铢贬值。
不久,这场风暴扫过了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和韩国等地。
打破了亚洲经济急速发展的景象。
亚洲一些经济大国的经济开始萧条,一些国家的政局也开始混乱。
在观看了关于亚洲金融风暴的一系列报道和自己的研究之后,我找到如下几方面的原因:⒈乔治·索罗斯的个人及一个支持他的资本主义集团的因素;⒉美国经济利益和政策的影响;⒊亚洲国家的经济形态导致。
亚洲金融危机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和对我国的影响程度,比预料的更为严重。
金融风暴给此时正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中国造成了强烈的冲击。
1998年,日元最美元的汇率创十年来最低水平,引发新一轮金融冲击波;我过年初预计出口增长10%,但到5月份却出现了在持续22个月负增长,新中国建立以来,一直面临着内需不足的状况,长期以出口型这驾主要马车拉动经济增长,突发其来的这场金融危机无疑造成我国出口下及降货币贬值,引起大量失业、经济萧条、金融体系紊乱等现象。
面对严峻和复杂的形式,中共中央和中国政府以高瞻远瞩和运筹为握的战略性眼光,果断科学决策,开始有条不紊的应对这场危机。
主管经济工作的副总理朱镕基开始实施一揽子应对金融危机、实施刺激经济的措施。
(一)扩大国内需求,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增长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支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正是扩大内需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克服经济萧条,实现经济增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世界经济增长下降,许多国家经济衰退的情况下,中国经济仍增长7.8%。
(二)外汇市场上,维护人民币汇率稳定推动经济发展在金融危机后,周边许多国家对美元纷纷贬值。
而朱镕基领导的中国政府坚持人民币不贬值,原主要是由于是中国要担负大国责任;二是中国的出口结构不同于周边国家,出口会受影响,但无大碍;三是可迫使国内企业实行产业调整与升级。
我国果断加大对骗汇、套汇、逃汇的打击力度,这大大增加了国内外投资者对中国经济的信心,向国际社会展示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良好形象。
浅谈中国政府成功应对97年亚洲金融危机

浅谈中国政府成功应对97年亚洲金融危机1000字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国际金融危机之一,涉及到多个亚洲国家的金融体系和经济活动。
在这场金融危机中,中国的反应和应对措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
中国政府对于这场危机的成功应对,主要有以下几点:一、迅速采取措施限制金融危机的传播在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之初,中国立即采取了多项措施,防止其传播到国内金融市场。
首先,中国主动关闭了与外部金融市场的联系,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限制外汇交易和资本流动。
这些措施使中国的金融市场免受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限制了外资的流入和外汇储备的下降。
二、加强金融监管和统筹协调中国政府在危机爆发后积极加强了金融监管和统筹协调工作,对市场的波动和风险进行了有效的应对。
中国政府设立了国内金融市场稳定资金,同时大力加强对金融业的监管工作,以防止金融风险滋生和蔓延。
政府还充分调动各级政府部门和监管机构的力量,协调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和联合应对。
三、加大投资和财政支出中国政府在危机期间也采取了大量财政政策,用于扶持企业和增加就业。
政府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环保、能源和公共服务等领域的投资和建设,刺激了经济的增长和发展。
同时,政府加强了对企业的支持和扶持,通过一系列政策鼓励创新、促进企业发展。
四、积极拓展国际经贸关系中国政府在危机期间积极拓展国际经贸关系,并加强了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和关系。
中国加入了WTO,稳定外部经济环境,打造向世界开放的市场。
中国政府借助全球化的机遇,大力发展跨国合作和国际贸易,促进经济发展。
总的来说,中国政府在亚洲金融危机中的应对和反应坚决果断,构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防范和应对体系。
政府积极采取措施,加强金融监管和财政支出,同时加强了对企业的扶持和帮助,实现了经济的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
1997年成功抗击亚洲金融危机 中国展现大国风范

1997年成功抗击亚洲金融危机:中国展现大国风范 2009年09月08日16:40 新华网索罗斯【前言】1997年夏,亚洲爆发了罕见的金融危机。
在素有“金融强盗”之称的美国金融投机商索罗斯等一帮国际炒家的持续猛攻之下,自泰国始,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的汇市和股市一路狂泻,一蹶不振。
在东南亚得手后,索罗斯决定移师香港。
香港庆祝回归的喜庆气氛尚未消散,亚洲金融风暴便已黑云压城。
在请示中央政府后,特区政府果断决策,入市干预。
经过几轮“肉搏战”,国际炒家弹尽粮绝,落荒而逃。
香港取得最终胜利,保住了几十年的发展成果。
而为了帮助亚洲国家摆脱金融危机,中国履行了自己的诺言不对人民币实行贬值,并通过国际机构和双边援助来支持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充分展现了负责任的大国风范。
【导读】曾荫权:直面金融风暴压力巨大哭过两三次人民币坚持不贬值中国树立起负责任大国形象索罗斯操盘手透露制造亚洲金融危机全过程索罗斯其人:业余哲学家喜欢为别人花钱泰铢贬值点燃导火索金融危机从泰国蔓延到全亚洲在20世纪90年代的繁荣时期,亚洲被世界上公认为新千年的一个巨大的新兴市场。
当时的泰国,和许多亚洲国家一样,开始从海外银行和金融机构中借入大量的中短期外资贷款,外债曾高达790亿美元。
在一片表面繁荣之下,泰国修建起许多空无一人而锃光发亮的办公大楼,韩国建立起了年产5百万辆小汽车的生产能力,这是当时韩国国内汽车市场容量的10倍。
1997年,泰国经济疲弱、出口下降、汇率偏高并维持与美元的固定汇率,给国际投机资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捕猎机会。
由美国“金融大鳄”索罗斯主导的量子基金乘势进军泰国,开始大量卖空泰铢,以迫使泰国放弃维持已久的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
泰国政府不甘示弱,不惜血本以强硬手段进行对抗,在短短几天内耗资100多亿美元吸纳泰铢,但却徒劳无益。
泰国政府不当的干预手段反而被金融大鳄们利用,他们不断散布谣言,说泰国政府束手无策,一时间泰国金融市场被搅得一潭浑水、阴云翻滚。
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是世界范围内的一场财经震荡。
从泰国开始,一连串的财政风暴引发了整个亚洲地区的金融市场崩溃。
这场危机虽然比较短暂,但对整个亚洲地区都造成了重大的经济影响。
而中国,则是这场危机中相对较为幸运的国家之一。
一、中国在亚洲金融危机中扮演的角色在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时,中国并没有太大的受影响。
相反,在危机中,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领袖国家,承担了重要的责任。
尤其是在亚洲地区,中国的作用也格外明显。
在那场危机时期,中国通过加大对邻国提供的援助,消除了那些国家的财政困境。
与此同时,我们还采取了有效的财政政策,防止了金融危机影响到中国的股市和货币市场,并保持了我们的经济发展。
在危机结束后,中国积极推进改革开放,建设了大量的内地和境外基础设施项目,客观上促进了亚洲的发展。
中国的经济火车推动了当时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可以说,中国在那个时期是亚洲地区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
二、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的经济影响虽然在亚洲金融危机中相对较为幸运,中国的经济依然遭受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特别是对他们的货币有着强烈的影响,人民币升值速度减缓并有所下滑。
不过,按照当时的情况,这种程度的影响是相对较小的。
在亚洲金融危机后,中国采取了更多的贷款扩张政策,到2000年末,债务和不良债务逐渐增多,这也为长期的政治和经济稳定打下了一定的隐患。
但总体来说,与亚洲其他国家相比,中国仍然是金融危机中表现最好的国家之一。
三、亚洲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在近几十年的时间内,中国的经济实力逐渐不断增强。
亚洲金融危机加速了这段进程,很难想象如果没有那场危机,中国是否也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迅速崛起。
而在危机后的中国,很多外国投资者都将目光投向了中国,看好那里的市场前景,这也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许多机会。
与此同时,金融危机后,中国市场得以获得更多开放的机会。
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从而使中国有机会与世界各发达国家实现更加公平的贸易进口。
中国发生金融风暴的历史

中国发生金融风暴的历史中国金融风暴是指在中国发生的大规模金融危机或金融市场剧烈波动的事件。
这些事件往往对中国经济和金融体系产生重大影响,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损失和困扰。
本文将回顾中国发生的几次金融风暴,分析其原因和影响。
一、1980年代初的金融风暴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经济体制改革以及与国际金融市场接轨的过程中,中国遭遇了一次金融风暴。
这次金融风暴主要源于政府放松了金融管制,导致了银行信贷过度扩张和金融市场的混乱。
1988年至1989年,国内房地产市场泡沫破裂,银行不良贷款激增,金融机构陷入信贷危机,金融体系严重受损。
二、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席卷了整个东亚地区,中国也受到了严重冲击。
这次金融风暴的主要原因是东南亚国家的外债和投机性资金的大规模撤离,导致了亚洲货币贬值、股市暴跌和金融体系的崩溃。
中国的金融市场也受到较大冲击,股市暴跌,人民币汇率不稳定,国内企业面临严重的资金链断裂和信用危机。
三、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对中国经济和金融体系造成了巨大冲击。
这次金融风暴的起因是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市场动荡,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大国,出口市场遭遇重创,国内需求下降,经济增长放缓。
同时,中国的股市也受到冲击,股价大幅下跌,投资者遭受巨大损失。
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应对危机,包括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成功稳定了金融市场和经济形势。
四、2015年的股市崩盘2015年,中国股市发生了一次规模庞大的崩盘,被认为是中国金融风暴的一次重要事件。
这次股市崩盘的原因是中国股市泡沫破裂,投机炒作行为过度,市场信心受挫。
股指大幅下跌,数万家上市公司遭遇巨大损失,投资者遭受重创。
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应对危机,包括暂停熔断机制和加大市场监管力度,最终稳定了股市。
五、2020年的疫情冲击2020年,新冠疫情对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造成了巨大冲击,中国也不例外。
中国抵御亚洲金融危机的历史经验

中国抵御亚洲金融危机的历史经验亚洲金融危机是指1997年开始的一场金融危机,主要影响东亚地区的经济。
随着危机的发展,许多国家受到了影响,其中包括韩国、印度尼西亚、泰国和菲律宾。
在这场危机中,中国成功地抵御了风险,为未来提供了重要的经验。
在危机爆发时,中国采取了一些措施来保护国家的经济。
首先,中国下令部分银行暂停发放贷款,并加强了对银行的监管。
其次,中国制定了一系列经济政策,以刺激国内经济的增长,包括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扩大就业机会。
此外,中国还积极推进国内市场的开放和外交政策的改革。
这些措施在控制风险和保持稳定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通过加强对银行的监管,中国成功地阻止了金融风险的扩散。
同时,中国加大投资的力度,特别是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这使得国内经济保持了一定的增长势头。
此外,中国在国内市场的开放方面也取得了成功。
作为广泛的制造业基地,中国已成为各大跨国公司的重要目的地。
中国抵御亚洲金融危机的经验也包括了政策的稳定性和可负担性。
中国政府坚持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并保持了相对稳定的汇率。
这使得中国得以避免通过货币贬值来应对危机,这一做法已经被证明是正确的。
此外,中国通过廉价的劳动力和规模经济,使其在全球市场上具有竞争力。
这减轻了企业的成本压力,并为中国的经济成长提供了有力支持。
不过,中国抵御亚洲金融危机的成功也受到了一些限制和挑战。
中国的经济增长是依赖于出口的,这意味着在全球市场需求不足时,经济增长会变得更加困难。
此外,中国的银行体系仍存在许多问题,包括国企的投资过度和低效运营,这对经济发展和金融风险的控制都带来了挑战。
总的来说,中国成功地抵御了亚洲金融危机,这是其过去几十年经济发展和政策稳定的结果。
通过加强监管、刺激经济增长和推进市场开放,中国得以保持经济的稳定和增长。
现在,中国正在面对一系列新的挑战和机遇,如高科技发展、绿色经济以及数字经济。
通过借鉴过去的经验,中国有望继续保持其经济成长和稳定的趋势。
经济学II论文——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与08年金融危机异同点对比

学号年级经济学II课程论文金融危机分析——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与08年全球金融危机20xx年x月中国南京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时隔10年之后,美国次贷危机爆发,进而演变成为全球金融危机。
通过分析比较两次金融危机的爆发原因、发展趋势以及对中国世界的影响,得出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与08年全球金融危机在危机类型、表现特征以及对中国影响方面有着相同点,在爆发方式、影响区域、爆发背景等有着不同点。
关键词:金融危机;次贷危机;相同点;不同点摘要 (I)目录............................................................................................................ I I 一、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 (1)(一)亚洲金融危机简介 (1)(二)爆发原因 (1)(三)发展趋势 (1)(四)中国影响 (2)(五)世界影响 (2)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 (2)(一)全球金融危机简介 (2)(二)爆发原因 (2)(三)发展趋势 (3)(四)中国影响 (3)(五)世界影响及经验教训 (5)三、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与08年全球金融危机异同分析 (6)(一)相同点 (6)(二)不同点 (6)参考文献 (7)金融危机分析——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与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一、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一)亚洲金融危机简介1997年7月2日,亚洲金融风暴席卷泰国,泰铢贬值。
不久,这场风暴扫过了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和韩国、中国等地。
打破了亚洲经济急速发展的景象。
亚洲一些经济大国的经济开始萧条,一些国家的政局也开始混乱。
(二)爆发原因1.亚洲国家的经济形态所导致:新马泰日韩等都为外向型经济(与国际市场紧密相连)的国家,对世界市场依赖性大,泰国一旦遭受经济危机,其他经济国家必将遭受影响。
2. 乔治·索罗斯的个人及一些支持他的资本主义集团的因素:以索罗斯为首的量子基金等大基金凭借泰国有限的外汇储备对泰铢进行“做空”,加速泰铢的贬值从而使得泰国经济危机爆发。
97亚洲金融危机期间我国的应对政策分析

对比
• 金融风暴持续,日资撤出, • 风暴过后,今日环球金融 中心 尚未完工的环球金融中心 成为烂尾楼
• 原因浅析 • 一、外部环境 • 况战结束后,经济全球化加快发展,各国、各地区间 经济联系日趋紧密,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丌可能独善其 身。 • 二、内部环境 • 改革 开放以来,长期形成的以出口为拉动经济增长 主要动力的发展方式容易受到外部市场环境的冲击。 • 内需丌足,经济发展抗冲击能力弱。 • 汇率制度丌健全 • 金融体系丌完善
成效与弊端
• • • • •
•
一、取得的成绩 拉动了经济平稳发展。投资作为经济增长的源泉 加快了基础设施的完善步伐。 促迚了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增加了就业,改善了人民生活
通过实施的一系列扩大内需的措施,九八年第三季度 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6%,比第二季度快0.8个百分点, 出现了五年多来由降转升的转折点。四季度经济回升的势 头迚一步加快,全年实现了7.8%的增长目标,在世界经济 增长下降,周边许多国家经济衰退的情冴下,中国经济增 长仌为7.8%。这是非常了丌起的成就。
应对措施
• 一、扩张性财政政策 •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支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 中共中央财政分数次发行4800亿元中长期国债,补充和增 加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资金,主要用于农林水利、交通通信、 城市基础设施、城乡电网、国家直属储备粮库建设等 • 将中央财政赤字由年初预算的460亿元扩大到960亿元。同 时借商业银行1000亿贷款。 • 调整税收政策,分批提高了一些大宗出口产品的退税率以 刺激出口扩大,幵对国家鼓励发展的外资项目及国内投资 项目的先迚设备迚口,减免关税和迚口环节增值税,以吸 引外资和引迚先迚技术设备。
索罗斯
• • 金融巨鳄 一只假寐的老狼 • 在金融运作方面,说丌上 有道德还是无道德,这只 是一种操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及中国政府应对策略
【前言】
1997年夏,亚洲爆发了罕见的金融危机。
在素有“金融强盗”之称的美国金融投机商索罗斯等一帮国际炒家的持续猛攻之下,自泰国始,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的汇市和股市一路狂泻,一蹶不振。
在东南亚得手后,索罗斯决定移师香港。
香港庆祝回归的喜庆气氛尚未消散,亚洲金融风暴便已黑云压城。
在请示中央政府后,特区政府果断决策,入市干预。
经过几轮“肉搏战”,国际炒家弹尽粮绝,落荒而逃。
香港取得最终胜利,保住了几十年的发展成果。
而为了帮助亚洲国家摆脱金融危机,中国履行了自己的诺言不对人民币实行贬值,并通过国际机构和双边援助来支持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充分展现了负责任的大国风范。
【危机来袭】
在20世纪90年代的繁荣时期,亚洲被世界上公认为新千年的一个巨大的新兴市场。
当时的泰国,和许多亚洲国家一样,开始从海外银行和金融机构中借入大量的中短期外资贷款,外债曾高达790亿美元。
在一片表面繁荣之下,泰国修建起许多空无一人而锃光发亮的办公大楼,韩国建立起了年产5百万辆小汽车的生产能力,这是当时韩国国内汽车市场容量的10倍。
1997年,泰国经济疲弱、出口下降、汇率偏高并维持与美元的固定汇率,给国际投机资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捕猎机会。
由美国“金融大鳄”索罗斯主导的量子基金乘势进军泰国,开始大量卖空泰铢,以迫使泰国放弃维持已久的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
泰国政府不甘示弱,不惜血本以强硬手段进行对抗,在短短几天内耗资100多亿美元吸纳泰铢,但却徒劳无益。
1997年7月2日,苟延残喘的泰铢终于崩溃。
泰国宣布实行泰铢浮动汇率制。
当天,泰铢兑换美元的汇率即一路狂跌18%,外汇及其他金融市场一片混乱,泰国金融危机的正式爆发。
挤垮了银行56家,泰铢贬值60%,股票市场狂泻70%,泰国人民的资产大为缩水。
泰国金融危机像瘟疫一样传染到东南亚各国,在泰铢急剧贬值的影响下,菲律宾比索、印度尼西亚盾、马来西亚林吉特相继成为国际炒家们的攻击对象。
7月11日,菲律宾对比索的大规模干预宣告破产,决定放开比索与美元的比价,比索开始大规模贬值。
8月,马来西亚放弃保卫林吉特的努力。
一向坚挺的新加坡元也受到冲击。
印尼虽是受“传染”最晚的国家,但受到的冲击最为严重,8月23日,印尼盾贬值以历史低点,甚至不得不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出财政援助。
11月中旬,韩国也爆发金融风暴,17日,韩元对美元的汇率跌至创纪录的1008∶1。
韩元危机也冲击了在韩国有大量投资的日本金融业。
1997年下半年日本一系列银行和证券公司相继破产。
于是,东南亚金融风暴演变为亚洲金融危机。
【巨鳄袭港】
1997年10月,国际炒家首次冲击香港市场,造成香港银行同业拆息率一度狂升至300%,恒生指数和期货指数下泻1000多点,大获而归。
10月风暴过后,又是多次小规模狙击港元,利用汇率、股市和期市之间的互动规律大肆投机,狂妄地将香港戏称为他们的“超级提款机”。
1998年8月初,国际炒家对香港发动新一轮进攻,索罗斯联同其他财力雄厚的“金融大鳄”三度冲击在香港奉行的联系汇率制。
索罗斯联同其他财力雄厚的“金融大鳄”三度冲击在香港奉行的联系汇率制。
他们采取“双管齐下”的方式,一方面大肆散布人民币要贬值的谣言,动摇投资者对港元的信心;另一方面在外汇市场大手抛出投机性的港元沽盘,同时在股市抛售股票来压低恒生指数,以及在恒指期货市场累积大量淡仓,指望在汇市、股市和期市相关连的市场上大获其利。
在猛烈的冲击下,恒生指数在8月中旬跌至6600点,一年之间总市值蒸发了近2万亿港元!同时,港元兑美元汇率迅速下跌,各大银行门前出现了一条条挤兑的人龙,这是香港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从未遇到的情况。
虽然香港在金融危机中遭受重创,但金融大鳄们嚣张气焰在香港却遭受到顽强的抗击。
当时执掌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大权的曾荫权,开始动用港币与国际炒家搏杀。
从1998年8月14日起,香港政府连续动用港币近千亿,股市、期市、汇市同时介入,力图构成一个立体的防卫网络,目的在托升恒生指数,不仅要让炒家在抛空八月期指的作业中无利可图,更要使他们蚀本,知难而退。
【大决战,大获全胜】
8月27日,8月份期货结算前夕,特区政府摆出决战姿态。
当天,全球金融消息极坏,美国道琼斯股指下挫217点,欧洲、拉美股市下跌3%~8%,香港股市面临严峻考验。
在曾荫权的指挥下,港府一天注入约200亿港元,将恒生指数稳托上升88点,为最后决战打下基础。
同日,国际炒家量子基金宣称:港府必败。
索罗斯这种以某个公司或部分人的名义公开与一个政府下战书,扬言要击败某个政府的事件闻所未闻、史无前例。
8日是期货结算期限,炒家们手里有大批期货单子到期必须出手。
若当天股市、汇市能稳定在高位或继续突破,炒家们将损失数亿甚至十多亿美元的老本,反之港府前些日子投入的数百亿港元就扔进大海。
当天双方交战场面之激烈远比前一天惊心动魄,全天成交额达到创历史纪录的790亿元港币。
港府全力顶住了国际投机者空前的抛售压力,最后闭市时恒生指数为7829点,比金管局入市前的8月13日上扬了1169点,增幅达17.55%。
香港财政司司长曾荫权立即宣布:在打击国际炒家、保卫香港股市和货币的战斗中,香港政府已经获胜。
香港市场人士估计,香港政府在这两星期托市行动中,投入资金超过1000亿港元,集中收购了香港几大蓝筹股公司的股票,预计港府目前持有相当于香港股市2100亿美元总市值的4%股票,成为多家香港蓝筹股公司的大股东。
【政府干预,积极应对】
在香港抵御金融风暴的整个过程中,中央政府给予了大力的支持,首先是中央坚持人民币不贬值。
在与国际炒家决战的关键时刻,中央政府派出了两名央行副行长到香港,要求香
港的全部中资机构,全力以赴支持香港政府的护盘行动,成为香港战胜金融风暴袭击的坚强后盾。
在整个亚洲金融危机中,唯一顶住了索罗斯的进攻而没有经济崩溃的就只有回归后的香港,保住了香港几十年的发展果实。
当时索罗斯发动世界舆论(包括香港舆论),大肆攻击香港政府“行政干预市场”,违反市场经济规则,要是当时香港特区政府及中央政府屈服于世界的舆论压力而不运用“宏观调控”进行入市干预,那将酿成大祸。
当时的曾荫权后来说过:“决定政府入市干预的前一晚,我坐在床头哭了,不是为我自己,而是怕这个决定如果错误了,害了香港,我怎么向中央政府、向市民们交代?”
1997年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政府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安排的框架内并通过双边渠道,向泰国等国提供了总额超过40亿美元的援助,向印尼等国提供了出口信贷和紧急无偿药品援助。
当时,全世界几乎异口同声地宣称:人民币应当贬值,否则中国经济将面临灭顶之灾。
然而,中国政府经过多方面权衡,在出口增长率下降、国内需求不振、失业增多和遭遇特大洪涝灾害的情况下,中国政府本着高度负责的态度,从维护本地区稳定和发展的大局出发,作出人民币不贬值的决定,承受了巨大压力,付出了很大代价。
为了表明诚意,中国政府还收窄了人民币对美元的浮动区间。
中国领导人多次宣布人民币不贬值。
在1998年3月17日,朱镕基当选总理的第一次记者招待会上首先就承诺人民币不贬值。
此举对亚洲乃至世界金融、经济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人民币不贬值的意义:首先,避免货币危机进一步扩大,特别是保护香港的联系汇率制;其次,减轻了已实行货币贬值国家的经济压力,因为如果中国也贬值,周边国家货币贬值可能带来的出口增长将会受到影响;第三,树立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第四,人民币不贬值维护了东南亚的经济秩序。
在坚持人民币不贬值的同时,中国政府采取努力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保持了国内经济的健康和稳定增长,对缓解亚洲经济紧张形势、带动亚洲经济复苏发挥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阻击风暴——东亚金融危机中的狙击与阻击》贵州人民出版社
《第二冲击波——从东南亚金融风暴到全球经济大变局》贵州人民出版社
新浪新闻
CCTV1 《伟大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