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成功抗击亚洲金融危机 中国展现大国风范

合集下载

浅谈中国政府成功应对97年亚洲金融危机

浅谈中国政府成功应对97年亚洲金融危机

浅谈中国政府成功应对97年亚洲金融危机1000字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国际金融危机之一,涉及到多个亚洲国家的金融体系和经济活动。

在这场金融危机中,中国的反应和应对措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

中国政府对于这场危机的成功应对,主要有以下几点:一、迅速采取措施限制金融危机的传播在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之初,中国立即采取了多项措施,防止其传播到国内金融市场。

首先,中国主动关闭了与外部金融市场的联系,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限制外汇交易和资本流动。

这些措施使中国的金融市场免受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限制了外资的流入和外汇储备的下降。

二、加强金融监管和统筹协调中国政府在危机爆发后积极加强了金融监管和统筹协调工作,对市场的波动和风险进行了有效的应对。

中国政府设立了国内金融市场稳定资金,同时大力加强对金融业的监管工作,以防止金融风险滋生和蔓延。

政府还充分调动各级政府部门和监管机构的力量,协调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和联合应对。

三、加大投资和财政支出中国政府在危机期间也采取了大量财政政策,用于扶持企业和增加就业。

政府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环保、能源和公共服务等领域的投资和建设,刺激了经济的增长和发展。

同时,政府加强了对企业的支持和扶持,通过一系列政策鼓励创新、促进企业发展。

四、积极拓展国际经贸关系中国政府在危机期间积极拓展国际经贸关系,并加强了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和关系。

中国加入了WTO,稳定外部经济环境,打造向世界开放的市场。

中国政府借助全球化的机遇,大力发展跨国合作和国际贸易,促进经济发展。

总的来说,中国政府在亚洲金融危机中的应对和反应坚决果断,构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防范和应对体系。

政府积极采取措施,加强金融监管和财政支出,同时加强了对企业的扶持和帮助,实现了经济的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

人民币坚持不贬值 中国树立起负责任大国形象

人民币坚持不贬值 中国树立起负责任大国形象

人民币坚持不贬值中国树立起负责任大国形象97年亚洲金融危机,人民币坚持不贬值1994年,人民币第一次汇率改革成了当年打开经济发展大门的一把关键钥匙,随后中国经济一路凯歌行进,到1997年时中国创造了75000亿的国内生产总值,外汇储备也创纪录地达到近1400亿美元,并成为世界排名第十的贸易大国。

然而也就在这一年,亚洲金融风暴不期而至。

李扬:"是从泰国开始然后一下甩到韩国,像老牌的资本主义像日本什么等等,东南亚我们的香港、新加坡全部受到冲击,那么在这次冲击中一个大家应付冲击的一个很自然一个反应就是贬值。

"1997年7月2日,泰国政府被迫宣布让汇率自由浮动,当天泰铢大跌20%,历史上将这一天视为亚洲金融危机开始的标志。

随后,风暴席卷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尼,即使是亚洲最发达的国家也不能幸免于难,在韩国,受到攻击的韩元在2个多月里狂贬50%,国家经济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

李扬:"中国就面对一个选择,人民币怎么办?因为当时这个,我们遇到非常大的压力,非常大的压力,在这种危机很深重的情况下,在国际的舆论几乎是一面倒的说如果中国不贬值,你就万劫不复,就认为中国经济,那时候将近20年,20多一点,20年应当说初步摆脱了贫穷落后的面貌,大家终于可以吃饱肚皮了,开始进入一个新阶段了,那么认为你新阶段就没有了。

"但是,出乎世界的预料,我国政府力排众议,郑重向世界宣布:"中国将坚持人民币不贬值的立场,承担稳定亚洲金融环境的历史责任"。

吴念鲁:"当时宣布人民币不贬值的话,人家西方都不相信,为什么不相信呢?因为在西方来讲,所谓一个,一个官员特别是像英国,比如英国的首相,或者英格兰银行,像中央银行的行长他说,英镑肯定不贬值,你们放心。

但是礼拜五宣布,礼拜一就贬值,因此他们认为这个,官方不管你官多大,你要讲,肯定是随便一讲的,只是安抚民心。

"中国政府用行动实践了我们的承诺,98年开始,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一直稳定在8.27。

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是世界范围内的一场财经震荡。

从泰国开始,一连串的财政风暴引发了整个亚洲地区的金融市场崩溃。

这场危机虽然比较短暂,但对整个亚洲地区都造成了重大的经济影响。

而中国,则是这场危机中相对较为幸运的国家之一。

一、中国在亚洲金融危机中扮演的角色在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时,中国并没有太大的受影响。

相反,在危机中,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领袖国家,承担了重要的责任。

尤其是在亚洲地区,中国的作用也格外明显。

在那场危机时期,中国通过加大对邻国提供的援助,消除了那些国家的财政困境。

与此同时,我们还采取了有效的财政政策,防止了金融危机影响到中国的股市和货币市场,并保持了我们的经济发展。

在危机结束后,中国积极推进改革开放,建设了大量的内地和境外基础设施项目,客观上促进了亚洲的发展。

中国的经济火车推动了当时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可以说,中国在那个时期是亚洲地区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

二、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的经济影响虽然在亚洲金融危机中相对较为幸运,中国的经济依然遭受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特别是对他们的货币有着强烈的影响,人民币升值速度减缓并有所下滑。

不过,按照当时的情况,这种程度的影响是相对较小的。

在亚洲金融危机后,中国采取了更多的贷款扩张政策,到2000年末,债务和不良债务逐渐增多,这也为长期的政治和经济稳定打下了一定的隐患。

但总体来说,与亚洲其他国家相比,中国仍然是金融危机中表现最好的国家之一。

三、亚洲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在近几十年的时间内,中国的经济实力逐渐不断增强。

亚洲金融危机加速了这段进程,很难想象如果没有那场危机,中国是否也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迅速崛起。

而在危机后的中国,很多外国投资者都将目光投向了中国,看好那里的市场前景,这也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许多机会。

与此同时,金融危机后,中国市场得以获得更多开放的机会。

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从而使中国有机会与世界各发达国家实现更加公平的贸易进口。

《大国崛起》观后感(精选31篇)

《大国崛起》观后感(精选31篇)

《大国崛起》观后感〔精选31篇〕《大国崛起》观后感篇1在不同的时期,只有那些根据自己的国情和时代的需要做出了正确战略判断的国家,才能获得历史的青睐。

——题记看过《大国崛起》使我对世界历史有了一个真正的理解。

这部片子是根据历史事实描绘了自15世纪开场,在500年的时间里,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9个国家相继称霸世界,成为超级强国的历程。

但不免让我想起了中国可悲的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了中国从此落后。

从1500年开场,欧洲的强国一个接一个的出场,引领了欧洲作为全球顶尖的新时代。

五百年前航海技术的进步人类终于有了一种真正的世界观。

先后出现了殖民大国葡萄牙、西班牙,这两个国家都有着早期大国的一样的特点,靠掠夺别的国家的资,充实国力兵力,然而资是有限的,国家和人民的消费消耗是无限的,没方法开展本国经济的特色,终于在无限的消费中保持不住强国的地位。

这让我们明白了靠掠夺只能是暂时的强大,最关键的是要能开展自己国家特色的经济,才能站稳世界强国。

在这部纪录片中,无论是伊比利亚半岛的葡萄牙还是西班牙通过海洋冒险成为海洋霸主,或是荷兰凭借一系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创立的商业帝国。

这些欧洲强国都是通过制度和体制创新、科学和文化的开展、将商业和自由贸易作为大国崛起的根本条件。

而面积只有两个北京大的荷兰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证券交易所,建立银行信誉体系的国家。

正是这种经济体制的创新,深化地影响了现代经济,也使面积这么小的国家脱颖成为当时世界性强国。

英国的第一次工业____也使其成为当年的“日不落帝国”。

这无疑告诉了我们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侵占先机,才能立于强国之列。

但是,当世界上的国家一个接一个的崛起时,当时的清政府却照旧落后。

明朝时期郑和的船队七下西洋,不是为了开拓贸易,而是为了宣扬皇帝的德威。

郑和死后,中国人的身影就在海洋上消失了。

看了这些,我想我不说同学们也知道为什么中国如今比别的国家落后。

而英国、荷兰等国家是那样的强大。

原因就在于中国的开展比拟迟。

从百年沧桑到大国崛起观后感3篇

从百年沧桑到大国崛起观后感3篇

从百年沧桑到大国崛起观后感3篇《大国崛起》是2006年在中国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首播的一部12集电视纪录片,记录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俄国、日本、美国九个世界级大国相继崛起的过程,并总结大国崛起的规律。

下面是师达教育网为大家整理的从百年沧桑到大国崛起观后感3篇,欢迎参考~篇一:从百年沧桑到大国崛起观后感《大国崛起》描述了自15世纪开始500年的时间里,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九个国家相继称霸世界,并日益成为超级强国的历程,从政治、经济、思想、宗教、艺术、军事、外交等多个角度分析大国兴衰的成败得失。

这些不同篇章的文字和片段留给我的是深深的震撼……放眼位于欧洲伊比利亚半岛西南部的葡萄牙,这论面积还不如中国的一个省份,15世纪时还不到100万的人口的小国,当初仅仅是为了获取香料这个简单的愿望,却开创了真正意义上的大航海时代。

他的成长,如同一艘小船经历了海上的大风大浪,日益看到耸立在海中央明亮的灯塔,最终成为了第一代世界大国。

我们可以看到,国家的昌盛并不是以人口、面积来衡量的,葡萄牙所展示的就是他磅礴的勇气和不屈的傲气。

他用他磅礴的勇气和不屈的傲气向全世界证明着他们的力量不可小觑。

再观位于欧洲中部的德国,记得普鲁士国王威廉三世曾说过:“正是由于穷困,所以要办教育。

”在这个教育普及的国家中仅柏林洪堡大学就有29位科学家加冕过诺贝尔奖。

难怪德军总参谋长毛奇早就自豪的说过:“德国的胜利早已在小学生的讲台上决定了!”我们从中可知,国家总在不断的发展,而人类短暂的生命永远也无法比拟一个国家漫长的历史,人类渺小的功绩永远也无法比拟一个国家的莫大的荣耀。

所以,培育下一代的幼苗是迫在眉睫的任务,人类不断延续,永不熄灭的香火,是世世代代国家的精神传递的骨干,德国正以这一点换来了最终的胜利……在众多国家中,东亚岛国日本尤让我折服,我们暂且撇开他们对中国所犯下的滔天罪行,暂且收起我们对他们敌意的眼光。

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个我们中国人口中的“小日本”如今却以他强大的国力堂堂正正的屹立在我们的前头。

亚洲金融风暴

亚洲金融风暴

亚洲金融风暴免费编辑添加义项名B添加义项?所属类别:其他经济相关亚洲金融危机指发生于1997年的一次世界性金融风波。

1997年7月2日,亚洲金融风暴席卷泰国。

不久,这场风暴波及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和韩国、中国等地。

泰国、印尼、韩国等国的货币大幅贬值,同时造成亚洲大部分主要股市的大幅下跌;冲击亚洲各国外贸企业,造成亚洲许多大型企业的倒闭,工人失业,社会经济萧条。

打破了亚洲经济急速发展的景象。

亚洲一些经济大国的经济开始萧条,一些国家的政局也开始混乱。

泰国,印尼和韩国是受此金融风暴波及最严重的国家。

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和香港也被波及,中国大陆和台湾则几乎不受影响。

∙∙1997Asian financial crises∙∙1997年7月2日∙∙∙∙折叠编辑本段爆发原因亚洲国家的经济形态导致;美国经济利益和政策的影响;乔治·索罗斯的个人及一些支持他的资本主义集团的因素;亚洲国家的经济形态导致:新马泰日韩等国都为外向型经济的国家,他们对世界市场的依附很大。

亚洲经济的动摇难免会出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状况。

以泰国为例,泰铢在国际市场上是否要买卖不由政府来主宰,而泰国本身并没有足够的外汇储备量,面对金融家的炒作,该国经济不堪一击。

而经济决定政治,所以,泰国政局也就动荡了。

国内学者的分析:直接触发因素、内在基础因素和世界经济因素。

折叠编辑本段发展阶段折叠第一阶段1997年7月2日,泰国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引发一场遍及东南亚的金融风暴。

当天,泰铢兑换美元的汇率下降了17%,外汇及其他金融市场一片混乱。

在泰铢波动的影响下,菲律宾比索、印度尼西亚盾、马来西亚林吉特相继成为国际炒家的攻击对象。

1997年8月,马来西亚放弃保卫林吉特的努力。

一向坚挺的新加坡元也受到冲击。

印尼虽是受"传染"最晚的国家,但受到的冲击最为严重。

1997年10月下旬,国际炒家移师国际金融中心香港,矛头直指香港联系汇率制。

1997亚洲金融危机

1997亚洲金融危机

1997亚洲金融危机:一场改变亚洲经济格局的风暴1997亚洲金融危机:背后的故事与深远影响在这场金融风暴的背后,隐藏着一系列复杂的经济问题。

亚洲国家的金融市场对外开放过早,金融体系不够成熟,加上巨额短期外债的负担,为危机的爆发埋下了隐患。

当投资者对这些国家的经济信心动摇时,资本迅速撤离,如同潮水退去,暴露出沙滩上的种种问题。

危机的蔓延速度之快,令人瞠目结舌。

货币竞相贬值,如同多米诺骨牌般倒下,亚洲各国央行试图通过提高利率和动用外汇储备来稳定货币,但这些努力在巨大的市场力量面前显得微不足道。

企业由于资金链断裂,无法偿还外债,纷纷陷入困境,不少家庭因此失去了生计。

这场危机不仅打击了亚洲的经济增长,更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曾经繁荣的街头变得冷清,失业的工人四处寻找工作,而那些依赖出口的企业也不得不寻找新的生存之道。

社会氛围从乐观转向谨慎,人们开始反思过去的发展模式,探讨如何构建更加稳健的经济体系。

国际社会的援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危机的影响,但也让亚洲国家意识到,过度依赖外部资金是危险的。

危机过后,许多国家开始重视金融监管,加强内部控制,推动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

亚洲金融危机,虽然是一场灾难,但也在无形中催生了一场深刻的自我革新。

1997亚洲金融危机:复苏之路与未来的启示在经历了危机的剧痛之后,亚洲各国开始了漫长的复苏之路。

这一过程并不容易,它要求政府、企业乃至每个公民都要付出艰辛的努力。

政策的调整、结构的优化、信心的重建,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

泰国、印尼、马来西亚等国家在危机后实施了紧缩政策,严格控制开支,同时加大了对金融体系的改革力度。

这些措施虽然短期内带来了阵痛,但为经济的长期稳定奠定了基础。

金融机构的重组、不良贷款的处理、透明度的提升,这些都是亚洲国家在危机中学到的宝贵教训。

随着时间的推移,亚洲经济逐渐回暖。

韩国、马来西亚和泰国等国的经济在2000年初期开始恢复增长,显示出惊人的韧性。

从经济危机看中国崛起

从经济危机看中国崛起

从经济危机看中国崛起经济危机指的是一个或多个国民经济或整个世界经济在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内不断收缩。

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爆发的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也是经济周期中的决定性阶段。

自1825年英国第一次爆发普遍的经济危机以来,资本主义经济从未摆脱过经济危机的冲击。

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体制的必然结果。

由于资本主义的特性,其爆发也是存在一定的规律。

但在经济危机接连爆发的同时,在遥远的东方,中国从与经济危机毫无关联到被迫卷入经济危机的浪潮中,再到主动与其展开抗争,最后用绝对的综合国力去改变经济危机对世界金融市场的影响,这一切都在特定的侧面反映了中国综合国力的崛起。

1887年,英国伦敦被突如其来的经济危机所席卷,此起彼伏的罢工潮导致昔日繁华的伦敦成为了一场场暴动的中心。

尽管1887年经济危机的危害和波及范围无法与后来的1929年世界经济大危机相提并论,但是1887年经济危机却因为世界市场而向全世界扩散,一个月内,纽约、巴黎、阿姆斯特丹、柏林、圣彼得堡接连发生了恶性通货膨胀、纸币大幅度贬值等经济状况。

在整个世界范围内,一场无形的政治危机也悄然来临,宗主国与殖民地国家间的矛盾不断激化,由于各大列强急于通过对外倾销商品来转嫁经济危机,于是那些位于亚非拉美地区的殖民地国家便成为了新一轮的经济危机受害者。

而在资本主义国家内部,冲突也日益加深,部分自由资本主义国家演化为帝国主义国家,结成军事同盟,试图打破原有的世界秩序。

1904年爆发的日俄战争,与美西战争、英布战争共同组成了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的标志性事件,这使本就处在危机边缘的国际局势被接踵而至的帝国主义战争冲击的更加混乱。

日俄战争只是各大帝国主义国家间竞争的一个缩影,尽管最后以《普利茅斯合约》的签订而告终,但也为之后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埋下了伏笔。

与此用时,在早已沦为双半社会性质的旧中国,也无可避免地受到了经济危机的波及,只是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也由于与世界市场的接轨不紧密,导致当时中国受到的经济危机的影响较轻,但是伴随经济危机而来的西方列强的资本入侵和政治瓜分,也极大的打击了中国的自然经济,加快了自然经济解体的步伐,促使了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97年成功抗击亚洲金融危机:中国展现大国风范 2009年09月08日16:40 新华网索罗斯【前言】1997年夏,亚洲爆发了罕见的金融危机。

在素有“金融强盗”之称的美国金融投机商索罗斯等一帮国际炒家的持续猛攻之下,自泰国始,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的汇市和股市一路狂泻,一蹶不振。

在东南亚得手后,索罗斯决定移师香港。

香港庆祝回归的喜庆气氛尚未消散,亚洲金融风暴便已黑云压城。

在请示中央政府后,特区政府果断决策,入市干预。

经过几轮“肉搏战”,国际炒家弹尽粮绝,落荒而逃。

香港取得最终胜利,保住了几十年的发展成果。

而为了帮助亚洲国家摆脱金融危机,中国履行了自己的诺言不对人民币实行贬值,并通过国际机构和双边援助来支持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充分展现了负责任的大国风范。

【导读】曾荫权:直面金融风暴压力巨大哭过两三次人民币坚持不贬值中国树立起负责任大国形象索罗斯操盘手透露制造亚洲金融危机全过程索罗斯其人:业余哲学家喜欢为别人花钱泰铢贬值点燃导火索金融危机从泰国蔓延到全亚洲在20世纪90年代的繁荣时期,亚洲被世界上公认为新千年的一个巨大的新兴市场。

当时的泰国,和许多亚洲国家一样,开始从海外银行和金融机构中借入大量的中短期外资贷款,外债曾高达790亿美元。

在一片表面繁荣之下,泰国修建起许多空无一人而锃光发亮的办公大楼,韩国建立起了年产5百万辆小汽车的生产能力,这是当时韩国国内汽车市场容量的10倍。

1997年,泰国经济疲弱、出口下降、汇率偏高并维持与美元的固定汇率,给国际投机资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捕猎机会。

由美国“金融大鳄”索罗斯主导的量子基金乘势进军泰国,开始大量卖空泰铢,以迫使泰国放弃维持已久的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

泰国政府不甘示弱,不惜血本以强硬手段进行对抗,在短短几天内耗资100多亿美元吸纳泰铢,但却徒劳无益。

泰国政府不当的干预手段反而被金融大鳄们利用,他们不断散布谣言,说泰国政府束手无策,一时间泰国金融市场被搅得一潭浑水、阴云翻滚。

1997年7月2日,苟延残喘的泰铢终于崩溃。

泰国宣布实行泰铢浮动汇率制。

当天,泰铢兑换美元的汇率即一路狂跌18%,外汇及其他金融市场一片混乱,泰国金融危机的正式爆发。

对那些依赖外国资金进行生产并用泰铢偿还外债的泰国企业带来的,无疑是一个晴天霹雳。

泰国的老百姓也如惊弓之鸟,挤垮了银行56家,泰铢贬值60%,股票市场狂泻70%,泰国人民的资产大为缩水。

金融危机一夜席卷亚洲泰国金融危机像瘟疫一样传染到东南亚各国,在泰铢急剧贬值的影响下,菲律宾比索、印度尼西亚盾、马来西亚林吉特相继成为国际炒家们的攻击对象。

7月11日,菲律宾对比索的大规模干预宣告破产,决定放开比索与美元的比价,比索开始大规模贬值。

8月,马来西亚放弃保卫林吉特的努力。

一向坚挺的新加坡元也受到冲击。

印尼虽是受“传染”最晚的国家,但受到的冲击最为严重,8月23日,印尼盾贬值以历史低点,甚至不得不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出财政援助。

11月中旬,韩国也爆发金融风暴,17日,韩元对美元的汇率跌至创纪录的1008∶1。

韩元危机也冲击了在韩国有大量投资的日本金融业。

1997年下半年日本一系列银行和证券公司相继破产。

于是,东南亚金融风暴演变为亚洲金融危机。

香港金融市场生死保卫战千亿港元与金融大鳄“豪赌”财政司长曾荫权床头“落泪”1997年10月,国际炒家首次冲击香港市场,造成香港银行同业拆息率一度狂升至300%,恒生指数和期货指数下泻1000多点,大获而归。

10月风暴过后,又是多次小规模狙击港元,利用汇率、股市和期市之间的互动规律大肆投机,狂妄地将香港戏称为他们的“超级提款机”。

1998年8月初,国际炒家对香港发动新一轮进攻,索罗斯联同其他财力雄厚的“金融大鳄”三度冲击在香港奉行的联系汇率制。

他们采取“双管齐下”的方式,一方面大肆散布人民币要贬值的谣言,动摇投资者对港元的信心;另一方面在外汇市场大手抛出投机性的港元沽盘,同时在股市抛售股票来压低恒生指数,以及在恒指期货市场累积大量淡仓,指望在汇市、股市和期市相关连的市场上大获其利。

港人财富蒸发2.2万亿港元在猛烈的冲击下,恒生指数在8月中旬跌至6600点,一年之间总市值蒸发了近2万亿港元!同时,港元兑美元汇率迅速下跌,各大银行门前出现了一条条挤兑的人龙,这是香港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从未遇到的情况。

金融危机导致股市暴跌,香港楼市也遭受重创一路下跌,到非典时期累计跌幅已达65%,一下子退回到10年前的水平。

在这次的经济寒潮中,受伤最重的是置业者。

楼价大跌,令不少业主变成了“负翁”,炒楼失败破产,甚至有人跳楼自杀。

一位投资者1997年高峰期以400万港元买了套房子,2001年把房子卖掉后,仍然欠银行100多万港元贷款和利息。

据粗略统计,亚洲金融危机中,港人财富蒸发了2.2万亿港元,平均每个业主损失267万港元,负资产人数达到17万人。

受到“负财富效应”等的影响,投资和消费急速萎缩,香港经济开始出现通货紧缩。

不少公司或倒闭,或裁员,令香港失业率上升到20年来的最高水平。

香港经济笼罩在一片愁云之下。

动用港币近千亿阻击索罗斯虽然香港在金融危机中遭受重创,但金融大鳄们嚣张气焰在香港却遭受到顽强的抗击。

当时执掌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大权的曾荫权,开始动用港币与国际炒家搏杀。

从1998年8月14日起,香港政府连续动用港币近千亿,股市、期市、汇市同时介入,力图构成一个立体的防卫网络,目的在托升恒生指数,不仅要让炒家在抛空八月期指的作业中无利可图,更要使他们蚀本,知难而退。

8月初,炒家们对香港发动新一轮大规模狙击,5日,炒家们一天内抛售了200多亿元港币。

香港金管局运用政府财政储备如数吸纳,将汇市稳定在7.75港元兑1美元的水平上,令炒家们大失所望。

6日,炒家又抛售港币200多亿元,金管局再出新招,不仅如数吸纳,还将美元购进的港币存放回银行体系内,使银行银根宽松,维持稳定同业拆息率。

7日,港元阻击战与保卫战进入第3天。

国际炒家继续抛售,金管局照例买进。

港股维持在7000点以上大关。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当天表示:“我们绝对有能力和决心维持联系汇率,我们一定做得到。

”14日一开市,香港金管局首次动用外汇基金进入股市、期市,大量收进蓝筹股票和期票,同时提高银行隔夜拆息率,夹攻国际炒家。

市场估计当日约动用40亿港元入市。

8月24日,为了打破炒家的套利计划,港府再次主动出击,动用50亿港元入市干预。

午市时分买盘突然瞬间中断,结果股指迅即暴跌300点,两分钟后才被大手买盘重新拉回到7900点水平。

当日恒生指数急升318点,收盘于7845点。

惊心动魄的决战时刻8月27日,8月份期货结算前夕,特区政府摆出决战姿态。

当天,全球金融消息极坏,美国道琼斯股指下挫217点,欧洲、拉美股市下跌3%~8%,香港股市面临严峻考验。

在曾荫权的指挥下,港府一天注入约200亿港元,将恒生指数稳托上升88点,为最后决战打下基础。

同日,国际炒家量子基金宣称:港府必败。

索罗斯这种以某个公司或部分人的名义公开与一个政府下战书,扬言要击败某个政府的事件闻所未闻、史无前例。

28日是期货结算期限,炒家们手里有大批期货单子到期必须出手。

若当天股市、汇市能稳定在高位或继续突破,炒家们将损失数亿甚至十多亿美元的老本,反之港府前些日子投入的数百亿港元就扔进大海。

当天双方交战场面之激烈远比前一天惊心动魄,全天成交额达到创历史纪录的790亿元港币。

港府全力顶住了国际投机者空前的抛售压力,最后闭市时恒生指数为7829点,比金管局入市前的8月13日上扬了1169点,增幅达17.55%。

香港财政司司长曾荫权立即宣布:在打击国际炒家、保卫香港股市和货币的战斗中,香港政府已经获胜。

香港市场人士估计,香港政府在这两星期托市行动中,投入资金超过1000亿港元,集中收购了香港几大蓝筹股公司的股票,预计港府目前持有相当于香港股市2100亿美元总市值的4%股票,成为多家香港蓝筹股公司的大股东。

中央政府成为香港坚强后盾央行两副行长坐镇香港指挥在香港抵御金融风暴的整个过程中,中央政府给予了大力的支持,首先是中央坚持人民币不贬值。

在与国际炒家决战的关键时刻,中央政府派出了两名央行副行长到香港,要求香港的全部中资机构,全力以赴支持香港政府的护盘行动,成为香港战胜金融风暴袭击的坚强后盾。

在整个亚洲金融危机中,唯一顶住了索罗斯的进攻而没有经济崩溃的就只有回归后的香港,保住了香港几十年的发展果实。

当时索罗斯发动世界舆论(包括香港舆论),大肆攻击香港政府“行政干预市场”,违反市场经济规则,要是当时香港特区政府及中央政府屈服于世界的舆论压力而不运用“宏观调控”进行入市干预,那将酿成大祸。

当时的曾荫权后来说过:“决定政府入市干预的前一晚,我坐在床头哭了,不是为我自己,而是怕这个决定如果错误了,害了香港,我怎么向中央政府、向市民们交代?”坚持人民币不贬值中国:亚洲金融危机中的中流砥柱1997年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政府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安排的框架内并通过双边渠道,向泰国等国提供了总额超过40亿美元的援助,向印尼等国提供了出口信贷和紧急无偿药品援助。

当时,全世界几乎异口同声地宣称:人民币应当贬值,否则中国经济将面临灭顶之灾。

然而,中国政府经过多方面权衡,在出口增长率下降、国内需求不振、失业增多和遭遇特大洪涝灾害的情况下,中国政府本着高度负责的态度,从维护本地区稳定和发展的大局出发,作出人民币不贬值的决定,承受了巨大压力,付出了很大代价。

为了表明诚意,中国政府还收窄了人民币对美元的浮动区间。

中国领导人多次宣布人民币不贬值。

在1998年3月17日,朱镕基当选总理的第一次记者招待会上首先就承诺人民币不贬值。

此举对亚洲乃至世界金融、经济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人民币不贬值的意义:首先,避免货币危机进一步扩大,特别是保护香港的联系汇率制;其次,减轻了已实行货币贬值国家的经济压力,因为如果中国也贬值,周边国家货币贬值可能带来的出口增长将会受到影响;第三,树立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第四,人民币不贬值维护了东南亚的经济秩序。

在坚持人民币不贬值的同时,中国政府采取努力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保持了国内经济的健康和稳定增长,对缓解亚洲经济紧张形势、带动亚洲经济复苏发挥了重要作用。

(记者史丽萍、李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