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气丸方证机理及临床应用

合集下载

中医名方——肾气丸

中医名方——肾气丸

中医名方——肾气丸张小医说,说医解案。

有意切磋,欢迎来稿。

本方为补肾助阳的第一名方。

具有抗衰老,抗氧化,强壮身体,免疫调节等作用。

临床以腰痛脚软,精神不振,夜间多尿,或小便不利,舌淡胖,脉沉无力为使用要点。

(清·吴谦等编《御纂医宗金鉴》,乾隆七年武英殿刻本,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藏)【推荐配方】干地黄24克,山药12克,山萸肉12克,茯苓10克,泽泻10克,丹皮10克,肉桂3克,附子10克。

【功效】温补肾阳,化生肾气。

【病机】肾阳不足。

【主证】腰痛脚软,身半以下常有冷感。

【副证】1.小便不利,或小便频数,入夜尤甚,2.阳痿,早泄,精弱不育。

3.消渴,哮喘。

(明·刘文泰等敕编《本草品汇精要》,弘治十八年精抄彩绘本,德国柏林国家图书馆藏)【舌脉】舌淡,脉沉。

【方解】方用辛热的附子温壮元阳,辛温的桂枝,温通阳气,二药相合,温肾助阳化气,共为君药。

然肾为水火之脏,内寓元阴元阳,阳虚则阴不化,故重用于地黄滋补肾阴,用山茱萸、山药补肝脾益精血,共为臣药。

君臣相伍,一阳一阴,阳得阴生则温而不燥,阴得阳化则滋而不腻。

即所谓“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

方中补阳药少而滋阴药多,其立方之旨,在于“微微生火”,“少火生气”之义。

方中佐以泽泻通调水道;茯苓健脾渗湿;丹皮清泻肝火。

此三味寓泻于补,使邪去而补药得力,并制诸滋阴药可能助湿敛邪之虞。

诸药合用,助阳之弱以化水,滋阴之虚以生气,使肾阳振奋,气化复常,则诸症自除。

【现代使用】常用于治疗男性功能障碍(阳痿,早泄,不育症),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糖尿病,神经性尿频,尿崩症,尿失禁,小儿遗尿,神经性耳鸣,耳聋,甲减,哮喘,肾炎,肾病综合征,神经衰弱,腰椎间盘突出症,面色黧黑症等。

(明·刘文泰等敕编《本草品汇精要》,弘治十八年精抄彩绘本,德国柏林国家图书馆藏)【临床加减】1.阳痿不起,加阳起石10克,仙灵脾15克,仙茅10克。

2.精弱不育,合枸杞子15克,韭菜子15克,巴戟天10克。

(完整版)实用方剂学---肾气丸

(完整版)实用方剂学---肾气丸

实用方剂学---肾气丸第四节壮阳剂一温煦肾阳剂肾气丸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方论》干地黄八两山药山茱萸各四两泽泻丹皮茯苓各三两桂枝附子各一两上八味末之,炼蜜和丸梧子大,酒下十五丸,加至二十五丸,日再服。

【主治】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短气有微饮;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升,小便一斗;妇人病饮食如故,烦热不得卧,而反倚息者,转胞不得溺,胞系了戾,但利小便则愈。

【方论选萃】明王履:张仲景八味丸用泽泻,寇宗奭《本草衍义》云:不过接引桂、附等归就肾经,别无他意,而王海藏韪之。

愚谓八味丸以地黄为君,而以众药佐之,非止为补血之剂,益兼补气也。

气者,血之母,东垣所谓阳旺则能生阴血者,此也。

若果专为补肾而入肾经,则地黄、山茱萸、白茯苓、牡丹皮皆肾经之药,固不待夫泽泻之接引而后至也。

其附子、官桂,虽非足少阴经本药,然附子乃右肾命门之药,况浮、中、沉无所不至,又为通行诸经引用药;官桂能补下焦相火不足,是亦右肾命门药也。

易老亦曰补肾用肉桂。

然则桂、附亦不待夫泽泻之接引而后至矣。

惟干山药虽独入手太阴经,然其功亦能强阴,且手太阴为足少阴之上源,源既有滋,流岂无益?夫其用地黄为君者,大补血虚不足与补肾也,用诸药佐之者,山药之强阴益气,山茱萸之强阴益精而壮元气,白茯苓之补阳长阴而益气,牡丹皮之泻阴火而治神志不足,泽泻之养五脏、益气力、起阴气而补虚损五劳,桂、附之补下焦火也。

由此观之,则余之所谓兼补气者,非臆说也。

且泽泻也,显曰咸以泻肾,乃泻肾邪,非泻肾之本也。

故五苓散用泽泻者,讵非泻肾邪乎?白茯苓亦伐肾邪,即所以补正耳。

是则八味丸之用泽泻者,非他,盖取其泻肾邪,养五脏,益气力,起阴气,补虚损五劳之功而己。

寇氏何疑其泻肾,而为接引桂、附等之说乎且泽泻固能泻肾,然从于诸补药群众之中,虽欲泻之,而力莫能施矣。

……夫八味丸,盖兼阴火不足者设;六味地黄丸,则惟阴虚者用之也(《医经溯洄集》)。

明吴昆:渴而未消者,此方主之。

此即前方六味地黄丸加附子、肉桂也。

补肾益气第一方——肾气丸

补肾益气第一方——肾气丸

补肾益气第一方——肾气丸补肾益气第一方——肾气丸,出自医圣张仲景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由附子、桂枝、干地黄、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牡丹皮八味药组成,乃补益肾气之名方。

此丸充肾气而和阴阳,乃补益肾气的标杆。

凡肾气亏虚所致各种病证,皆可用之加减。

一、肾气丸出处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共有三处条辨提及肾气丸,如下:肾气丸是基于《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篇》:“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泻之”之说,依肾之性而设的“补”肾之剂。

本方君以辛味之附子、桂枝温之:附子辛热纯阳,其性走而不守,可通行十二经,补先天命门真火;桂枝辛甘而温,引阳入肾,为温通阳气之要药;干地黄味厚滋甜,可滋阴补肾,直入少阴而壮肾中真水;山药性味甘平,皮黄入脾,得土中之专精,又其体滑多涎且黏稠色白,犹如肾所藏之精,故既能补益脾肾之精气,又能强阴固肾;山茱萸可补益肝肾,固涩精气;茯苓渗湿健脾,降阴中之阳;泽泻利小便起肾气,降阴中之阴;牡丹皮苦辛而寒,能清透相火之伏郁,而助肾气之微生。

二、肾气丸的主要病证特征(1)关键指征:①阳虚失煦的症状,如腰部疼痛,下半身寒凉、痿软无力,少腹拘急。

②气化失司的症状,如小便不利或失禁,水肿。

③肾虚失摄的症状,如阳痿早泻。

(2)舌脉:舌淡胖,少苔,脉沉弱。

三、肾气丸主治病证肾气丸常用于治疗肾阳亏虚所引起的水肿、尿频频急起夜多、腰酸腿痛,阳痿、早泄、不育不孕、膀胱咳、慢性腹泻、梦交、产后痹证、骨质疏松、顽固性遗尿等。

1、☞膀胱咳《素问·咳论篇》云:“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膀胱咳状,咳而遗溺。

”肾气丸治疗膀胱咳患者,疗效颇佳。

2、☞尿频尿急起夜多《素问·灵兰秘典论篇》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尿频之症多因肾气不固,膀胱约束无能,气化不宣所致。

3、☞下肢水肿《医宗必读·水肿胀满》曰:“水虽制于脾,实统于肾,肾本水脏,而元阳寓焉。

论《金贵要略》肾气丸的临床运用.

论《金贵要略》肾气丸的临床运用.

论《金匮要略》肾气丸的临床运用肾气丸出自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又名金匮肾气丸、崔氏八味丸、桂附八味丸等,主治肾阳亏虚的“痰饮,水肿,消渴,脚气,转胞”等5种病证,后世医家通过不断临床实践和总结,不仅扩大了临床使用范围,而且衍化出许多名方,现就肾气丸的临床运用作一探讨。

一.肾的生理特点、治疗要点1.1肾的生理特点肾为先天之本,藏真阴而寓元阳,主藏精[1],为人体生长、发育、生殖之源,具充脑、荣发、坚骨、固齿之用,有生发、温煦、滋养五脏六腑之功,只宜固藏,不宜泄露,所以肾病的证候特征以虚证为主,故有“肾无实证”之说。

《素问,六节藏象论篇》说:“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

《素问.上古天真论》“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

肾病常见的证候有肾气不固、肾阳虚衰、肾阴亏虚,以及在虚的基础上形成的本虚标实证如阳虚水泛、阴虚火旺等。

肾与膀胱相表里,又与膀胱相通,膀胱的气化赖肾气之蒸腾,所以肾的病变常常影响膀胱,而导致膀胱气化失司,引起尿量、排尿次数、排尿时间的改变。

膀胱的病变有虚有实,以实为主,实证常见膀胱湿热,以及尿路结石、血瘀、气滞等证候;虚证如遗尿等常由肾虚引起。

1.2治疗要点肾病多虚,宜“培其不足,不可伐其有余”[2]。

肾阴亏虚,宜滋养肾阴;肾阳虚衰,宜温补肾阳,但根据阴阳互根的原理,在滋补肾阴的同时,应适当配伍补阳之品,所谓“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在温补肾阳的同时,又应适当配伍补阴药物,所谓“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

肾虚之证,分为阴虚、阳虚两类。

阳虚之变,为寒证;阴虚之变,为热证。

治疗肾阴虚忌用辛燥,忌过于苦寒,宜施甘润益肾之剂,使虚火降而阴自复,所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治疗肾阳虚忌用凉润和表散,宜施甘温助阳之晶,使沉寒散而阳能旺,所谓“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若阴阳俱虚,精气两伤,则当两补阴阳。

肾为阴阳之根而藏精,“精气夺则虚”,肾阴肾阳亏虚,其病往往深重,治此纯虚之证,宜酌情佐以血肉有情之品以填精益髓,资其生化之源。

方剂选萃:肾气丸

方剂选萃:肾气丸

方剂选萃:肾气丸肾气丸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方论》干地黄八两山药山茱萸各四两泽泻丹皮茯苓各三两桂官附子各一两上八味末之,炼蜜和丸梧子大,酒下十五丸,加至二十五丸,日再服。

【主治】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短气有微饮;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升,小便一斗;妇人病饮食如故,烦热不得卧,而反倚息者,转胞不得溺,胞系了戾,但利小便则愈。

【方论选萃】明王履:张仲景八味丸用泽泻,寇宗奭《本草衍义》云:不过接引桂、附等归就肾经,别无他意,而王海藏韪之。

愚谓八味丸以地黄为君,而以众药佐之,非只为补血之剂,益兼补气也。

气者,血之母,东垣所谓阳旺则能生阴血者,此也。

如果专为补肾而入肾经,则地黄、山茱萸、白茯苓、牡丹皮皆肾经之药,固不待夫泽泻之接引而后至也。

其附子、官桂,虽非足少阴经本药,然附子乃右肾命门之药,况浮、中、沉无所不至,又为通行诸经引用药;官桂能补下焦相火不足,是亦右肾命门药也。

易老亦曰补肾用肉桂。

然则桂、附亦不待夫泽泻之接引而后至矣。

惟干山药虽独入手太阴经,然其功亦能强阴,且手太阴为足少阴之上源,源既有滋,流岂无益?夫其用地黄为君者,大补血虚不足与补肾也,用诸药佐之者,山药之强阴益气,山茱萸之强阴益精而壮元气,白茯苓之补阳长阴而益气,牡丹皮之泻阴火而治神志不足,泽泻之养五脏、益气力、起阴气而补虚损五劳,桂、附之补下焦火也。

由此观之,则余之所谓兼补气者,非臆说也。

且泽泻也,显曰咸以泻肾,乃泻肾邪,非泻肾之本也。

故五苓散用泽泻者,讵非泻肾邪乎?白茯苓亦伐肾邪,即所以补正耳。

是则八味丸之用泽泻者,非他,盖取其泻肾邪,养五脏,益气力,起阴气,补虚损五劳之功而己。

寇氏何疑其泻肾,而为接引桂、附等之说乎且泽泻固能泻肾,然从于诸补药群众之中,虽欲泻之,而力莫能施矣。

……夫八味丸,盖兼阴火不足者设;六味地黄丸,则惟阴虚者用之也(《医经溯洄集》)。

明吴昆:渴而未消者,此方主之。

此即前方六味地黄丸加附子、肉桂也。

渴而未消,谓其人多渴,喜得茶饮,不若消渴之求饮无厌也。

肾气丸的合方思路与技巧、医案验案

肾气丸的合方思路与技巧、医案验案

肾气丸的合方思路与技巧、医案验案【应用导读】肾阴阳俱虚证以腰酸腿软,头晕目眩,耳鸣,小便异常,手足不温,或手足心热,自汗,或盗汗,舌红少苔,或舌淡苔白,脉沉弱为主。

【方药解读】肾气丸是辨治肾阴阳俱虚证的重要代表方,由干地黄八两(24g),山药(薯蓣)四两(12g),山茱萸四两(12g),泽泻三两(9g),茯苓三两(9g),牡丹皮三两(9g),桂枝一两(3g),附子炮一两(3g)所组成,以滋补肾阴,温补肾阳为主。

运用肾气丸,若是辨治肾阴阳俱虚证,最好用肾气丸原方用量比例;若辨治以阴虚为主,可依病变酌情调整生地黄用量;若辨治以阳虚为主,可依病变酌情调整附子、桂枝用量;若辨治以血热为主,可酌情调整生地黄、牡丹皮用量;若辨治以气虚为主,可酌情调整山药、茯苓用量;若是辨治夹水气,可酌情调整茯苓、泽泻用量;若是辨治相兼杂病,合方运用则是最佳选择。

1.药用个性(1)干地黄味甘、苦,性寒;以甘为主,苦为次。

甘寒旨在滋补,苦寒旨在清热。

(2)附子味辛、甘,性热。

辛热旨在散寒,甘热旨在补阳。

(3)桂枝味辛、甘,性温。

辛温旨在通阳,甘温旨在益气助阳。

(4)山药味甘,性平。

甘平旨在益气化阴。

(5)山茱萸味酸、涩,性温。

酸温旨在温阳生津,涩温旨在固精。

(6)茯苓味淡、甘,性平。

淡平旨在渗利,甘平旨在益气。

(7)泽泻味甘、淡、咸,性寒。

甘寒旨在益阴,淡寒旨在清利,咸寒旨在软坚。

(8)牡丹皮味苦、辛,性寒。

苦寒旨在清热,辛寒旨在凉血。

2.药用配伍(1)干地黄与山药:甘寒相济旨在滋阴清热,甘平相济旨在益气化阴。

(2)干地黄与山茱萸:酸甘相济旨在化阴,甘温相济旨在补阳。

(3)干地黄与牡丹皮:甘苦寒相济旨在益阴退热,辛甘寒相济旨在行散滋润透热。

(4)附子与桂枝:辛热相济旨在散寒,甘热相济旨在化阳。

(5)附子、桂枝与干地黄:甘寒相济旨在滋阴清热,甘热相济旨在温补阳气。

(6)附子、桂枝与干地黄、牡丹皮、泽泻:寒热相济既补阳又滋阴。

(7)附子、桂枝与山药:辛甘化阳旨在补阳,辛热壮阳旨在散寒。

【黄煌:肾气丸的误用与临床方证】

【黄煌:肾气丸的误用与临床方证】

【黄煌:肾气丸的误用与临床方证】一、金匮肾气丸的误用为什么要说这个话题呢?因为临床上这张方误用的非常多。

名气很大,是补肾阳的一张著名方剂,但是由于肾虚概念模糊,现在这张方被误用的频率还是非常高的。

我在临床上经常碰到一些年轻人精神萎靡、没有力、早泄阳痿,就说自己肾虚,吃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他们怎么来辨别使用的?就是根据怕热怕冷,如果口干舌燥就吃六味地黄丸,如果怕冷、手脚冷等就吃金匮肾气丸。

但是这个人长得怎样?长得炯炯有神,头发根根竖起,脸上油光锃亮,脉弦滑有力,如果做腹诊,腹主动脉往往非常有力。

这种体质怎么能吃六味地黄丸,尤其是金匮肾气丸!但是很多人认为这是肾虚,而且现在肾阳虚肾阴虚的概念铺天盖地。

这种问题其实早就有了,也不是现在的人才会出现。

我在八十年代曾经读过徐灵胎的一本书叫《医贯砭》,是他对赵献可的《医贯》批判性的创作。

《医贯》是讲命门学说的,特别强调命门火衰,用的是八味丸,就是金匮肾气丸;阴虚,肾水不足用六味地黄丸。

徐灵胎在《医贯砭》中说:“细读此书,何必潇潇然著成书卷。

”他说只要两句话就可以概括这本书的内容,阴虚用六味,阳虚用八味足矣。

读者也不必要把这本书读完,只要记两张方就行了,用调侃的语言说:“千圣之妙诀已传,济世之良法已尽,所以天下庸医,一见此书,无不狂喜,以为天下有如此做名医之捷径,恨读之犹晚也。

”原来读中医这么方便,只要记住阴虚用六味,阳虚用八味就可以了。

徐灵胎说:“杀人之法,从此遍天下矣。

”就是说,这种观念带来的问题就是导致我们千古相传的良方妙法都无需传承,这样医学就没有了规矩,医生就是杀人的人。

所以当时他专门对赵献可的文章逐字逐句进行了批判。

看了《医贯砭》这本书,我震动很大,因为我原来也是这个思路,六味地黄丸肾阴虚,八味丸肾阳虚,那时候我也这么用。

徐灵胎说,八味丸,就是金匮肾气丸,其实是一张通肾气利小便的方子,不是泛泛的温阳补肾。

每张方都应该有功效主治,不是泛泛的按照阴虚阳虚简单的去概括病情。

补益剂—肾气丸(方剂学课件)

补益剂—肾气丸(方剂学课件)
第八章
第二节 肾气丸
补益剂
壹 、肾 气 丸
《金匮要略》“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 八味肾气丸主之”。
壹 、肾 气 丸
组成
1
附子、桂枝、熟地、山茱萸、山药、茯苓、泽泻、丹皮
功效
2
补肾助阳
主治
3
补肾助阳
壹 、肾 气 丸
1
2
病机 先天不足 后天失调
肾阳不足,气化失司,水液代谢失常。
肾阳不足 不能温煦下焦--腰膝冷痛,下半身有冷感 不能化气行水--小便不利,水肿、痰饮 肾虚不摄--阳痿早泄 膀胱失约--小便频数,小便反多甚则小便失禁 舌淡苔白,尺脉沉微。
贰 、 辨证要点
本方是补肾助阳的常用方
①证治要点
以腰痛脚软,小便不利或反多,舌淡而胖,尺脉沉细。
②症状:
若夜尿多者,可加五味子固肾缩尿; 若水肿、腰重脚肿,小便不利,可重用炮附子、 并将桂枝、干地黄易为官桂、熟地,加车前子、 川牛膝,温阳化气,利水消肿,即济生肾气丸。
叁、现 代 应 用
慢性肾炎、糖尿病、醛固酮增多症、甲状腺功能 低下、 神经衰弱、肾上腺皮质功能 减退、慢性支气管哮喘、更年期 综合征属肾阳不足者。
壹 、肾 气 丸
附子(30g)

桂枝(30g)
温阳诸药之首,温阳补火 温通阳气之要药,温阳化气
温补肾阳
六味地黄丸--壮水之主,滋补肾阴 阴中求阳
壹 、肾 气 丸
水火并补
1
可鼓舞肾气,以奏温煦之功 可使阳有所附,肾气充沛
滋阴助阳,补肾化气
2
制方特色
阴中求阳,少火生气
补泄兼施,以泄助补,补而不滞
寒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并调
肆、作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肾司二阴功能下降
肾虚腹泻,如五更泻用山萸肉、山药、补骨脂、五味子、 肉豆蔻等 (四神丸)
补肾注意事项:
①肾为水火之宅,补肾往往要阴阳并补。 偏阴虚者,滋阴药物为主 偏阳虚者,助阳药物要多用一些。 ②补肾不能碍脾,或脾肾并补 《金匮》中治疗虚劳病,首先以建中气为主。
③补五脏,要顺应脏腑的生理特性
此方不用茯苓、泽泻、丹皮,加了益精填髓药物,适宜于肾阴虚, 主藏精功能减退者。
3.肾虚不育,寒热症状不明显
在用生地黄、山萸肉、山药、肉桂、附子阴阳双补补的 同时合上五子衍宗丸:枸杞子、菟丝子、复盆子、车前子、 五味子
黄某某 男 27岁 山东临沂市 2009.12.7 结婚2年未育。无任何不适,查精液常规:精子数少 1×106/ml(正常>20×106/ml),精子活动力不良。女方检查正常。 病人发育好,脉象、舌苔均正常。治则:补肾填精。 生熟地各15 山萸肉15 山药20 肉桂10 熟附子10 枸杞子15 菟丝子15 五味子10 复盆子10 车前子10 10剂量 水丸 一次5g 一日三次 2010.4.2 服药后检查,精子数明显上升,9×106/ml,活动力有所改善。继
3. 肾阴(气)虚——六味地黄丸 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卷下方
熟地黄八钱 山萸肉四钱 山药四钱 泽泻 丹皮 茯苓(去皮)各三钱 为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丸。空腹温开水送下。 功能:滋补肝肾。 肾阴虚,水液代谢失常,小便异常者,最适宜。如慢性肾炎、 慢性泌尿系炎症、肾病综合症、小儿脑积水等。 《方剂学》教材:“本方系将《金匮要略》的肾气丸,减去桂 枝、附子所组成。” 还应该注明:“将干地黄改成了熟地黄”。
桂附地黄丸与肾气丸的区别,在于地黄的应用。桂附地黄丸用熟地 鲜地黄-----新鲜根茎。甘苦、寒。清热凉血生津。 干地黄------ 将鲜地黄用水稍泡,洗净泥沙杂质,捞出焖 润,切片晒干或烘干。 甘苦,凉。滋阴养血。 熟地黄----干地黄加黄酒30%,拌和,入蒸器 中,蒸至内外黑润 ,取出晒干。或放蒸器中蒸 8小时焖一夜,次日翻过再蒸4~8小时,再焖一 夜,取出,晒至8成干,切片后,再晒干。 甘,微温。滋阴补血。
六、肾主纳气功能下降 肾虚咳喘 肾阴虚—都气丸(六味地黄丸 加五味子) 麦味地黄丸(六味地 黄丸加麦冬、五味 子) 肾阳虚——肾气丸加钟乳石、
七、肾开窍于耳,其华在发功能下降
肾虚耳鸣耳聋者,加磁石、石菖蒲等。
耳聋左慈丸(六味地黄丸加磁石、五味子) 脱发、白发用地黄、山萸肉、山药加何首乌、 黑豆、黑芝麻、当归等
注意: 现在同仁堂出的“金匮肾气丸”实际是济生肾气丸
济生肾气丸(又名加味肾气丸)《济生方》 熟地黄半两 炒山药一两 山茱萸一两 泽泻一两 茯苓一两 牡 丹皮一两 官桂半两 炮附子二个 川牛膝半两 车前子酒蒸一 两
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70丸,空心米饮下。 主治肾阳不足,腰重脚肿,小便不利。
2.肾阳(气)虚 桂附地黄丸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肉桂20g 附子(制)20g 熟地黄160g 山茱萸(制)80g 牡丹皮60g 山药80g 茯苓60g 泽泻60g 上八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每100克粉末加 炼蜜30~50g与适量的水,泛丸,干燥;或加炼蜜 80~110g制成小蜜丸或大蜜丸即得。 温补肾阳。用于肾阳不足,腰膝酸冷,肢体浮肿,小 便不利或反多,痰饮喘咳,消渴。
《景岳全书》:“右归丸治元阳不足或先天秉衰,或劳 倦过度以致命门火衰,不能生土而为脾胃虚寒 ,饮食少进, 或呕恶膨胀,或反胃噎膈,或怯寒畏冷,或脐腹多痛,或大 便不实泻痢频作,或小水自遗虚淋寒疝,或寒侵溪谷而肢节 痹痛,或寒在下焦而水邪浮肿。总之,真阳不足者必神疲气 怯或心跳不宁,或四肢不收或眼见邪祟,或阳衰无子等证, 俱速宜益火之原以培右肾之元阳而神气自强矣。此方主之。” 大怀熟八两 山药炒四两 山茱萸微炒三两 枸杞微炒 四两 鹿角胶炒珠四两 菟丝子制四两 杜仲姜汤炒四两 当归三两便溏勿用 肉桂二两渐可加至四两 制附子自二两 渐可加至五六两 右丸法如前或丸如弹子大,每嚼服二三丸以滚白汤送下, 其效尤速。
左归丸
《景岳全书· 新方八阵》 熟地黄八两 炒山药、山萸肉、枸杞子、制菟丝子 鹿角胶(炒珠)、龟板胶(炒珠)各四两,川牛膝(酒蒸)三两 为细末,先将熟地黄蒸烂杵膏,加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百余 丸,食前开水或淡盐汤送下。 鹿角胶偏于补阳,龟板胶偏于补阴。两胶合力,沟通任督二脉,益精 填髓。
李士材《方论》:“鹿得天地之阳气最全,善通督脉,足于精者,故能多淫 而寿;龟得天地之阴气最厚,善通任脉,足于气者,故能伏息而寿。”
肾精
先天之精 阴——肾精中具有濡润、闭藏作用的部分 又称元阴、真阴、真水
肾精
后天之精 阳——肾精中具有长养、温煦作用的部分 又称元阳、真阳、真火、命门之火
肾气
肾精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功能表现(狭义)
肾脏本体及肾精、肾液及血液等一切属阴的物质——肾阴 肾 对全身各脏腑组织起濡润 、滋养、温煦、推动、固摄等方 面的功能(广义肾气)——肾阳
桂附地黄丸偏温热,适用于肾阳虚而寒象明显者。
肾阳虚以遗尿为主者,加桑螵蛸、益智仁、复盆子等。
苗某某 男 17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四方台区
2004.5.24 从小尿床,经针灸、中药治疗病情反复。近3~4个月尿床加重。每夜有时尿 床3~4次,中午午休时也尿床。体质消瘦,纳差。全身乏力,精神萎靡。 腰酸痛。血压偏低。脉细无力。舌苔薄白。一周前由黑龙江来山东,由姑 父(平原县五凤楼镇姜庄)带其来诊。诊为脾肾两虚。方: 熟地黄10 山萸肉15 炒山药15 茯苓15 泽泻10 丹皮10 肉桂10 熟附子10 党参15 白术10 炙甘草10 益智仁15 桑螵蛸10 复盆子10 水煎服 14剂 2004.6.7 服药后,现午休时已不尿床。第1周夜间尿床4次 ,第二周尿床2次。上方继 服14剂. 2004.6.21 近一周尿床1次,饮食较前增加,精神好转,明显感觉有力气。上方加枸杞 子15 取药14剂. 10剂量作水丸,然后带丸药回东北服药。
2.肾气丸阴阳双补,平补肾气
干地黄八两 肉桂一两 山萸肉四两 山药四两——十六两
附子一两 ————————二两 滋阴药是助阳药的八倍
《景岳全书》:“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 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 《医宗金鉴》:“此肾气丸纳桂附于滋阴剂中 十倍之一,意不在补火,而在微微生火,即生肾 气也 。”
续服药。 现在病人仍在继续用药。
五、肾主骨生髓功能下降 出现骨骼方面病症时
在用地黄、山茱萸、山药、肉桂、附子补 肾的基础上加强筋壮骨的药物如骨碎补、补 骨脂、独活、川断、桑寄生、猪骨髓、龙骨、 牡蛎等。
董某 男 65
山东莱芜口镇
2006.12.29
两膝关节疼痛5年,行走困难,每走200~300米即需要休息。 每劳累后疼痛加重,拍片两膝关节明显增生。脉沉弦,苔薄白。 生地15 山萸肉15 山药15 肉桂10 熟附子15 独活15 杜仲15 怀牛膝15 秦艽10 川断15 骨碎补15 当归10 川芎10 赤芍10 黄芪15 党参15 茯苓15 炒白术10 10付量水丸 每次5g 一日三次 服药一剂(2400g,服4个月多),病人疼痛明显减轻。 能连续走2~3里路。 继续作水丸,10剂量。 可加羊胫骨、千年健等。 如果是类风湿、强直性脊椎炎等病与风湿有关的可加入五 加皮、狗脊等既能补肝肾,又能祛风湿。
右归丸----适宜于肾阳虚衰,肾主藏精生理功能 减退。 除一般肾阳虚症状外,生殖方面的变化 突出。如阳痿、遗精、不育等
注意右归丸太滋腻,会影响饮食。 临床应用时: ①熟地黄、鹿角胶用量要减少 ②肉桂、附子各用二两即可。 ③一定肾阳虚,虚寒症状明显时,才可用。 (动物实验证明)
2.肾阴(气)虚——左归丸
生肾气即恢复肾的生理功能,尤其肾主水的生 理功能。
泽泻、茯苓、丹皮调节水液代谢。
因此肾气丸应是阴阳双补以平补肾气为主。
为什么后世将肾气丸作为补肾阳的代表方? 肾气与肾阳的关系——气为阳 血为阴 “气有余便是火,气不足便是寒”
肾气虚往往出现寒象 肾气丸作为补肾阳的代表方是可以的,但 不是最佳选择。
三、肾虚,主水生理功能下降 1. 肾气虚 无明显寒热症状——肾气丸
如补阴:补肾阴——六味地黄丸
补肝阴——一贯煎 补心阴——补心丹 补肺阴——麦门冬汤 补阳: 补心阳——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伤寒论》115条“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 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 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补脾阳——附子理中汤 补肾阳——桂附地黄丸 右归丸
百合病
肾气丸方证机理及其临床应用
山东中医药大学 陶汉华
需要讨论的问题: 1.肾气丸是补肾气还是补肾阳? 2.肾气丸中地黄是用生地黄还是用熟地黄? 3.肾气丸及其类方临床如何区别应用?
一、《金匮》关于肾气丸原文
金匮中所治五种病证: 虚劳病篇:“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 味肾气丸主之。” 痰饮病篇:“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 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消渴病篇:“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 斗,肾气丸主之。” 妇人杂病篇:“问曰:妇人病饮食如故,烦热不得卧, 而反倚息者,何也?师曰:此名转胞,不得溺也。以胞系 了戾,故致此病。但利小便则愈,宜肾气丸主之。” 中风历节病篇附方:“崔氏八味丸,治脚气上入少腹不 仁”。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肾气丸方: 干地黄八两 山药 山萸肉各四两 泽泻 牡丹皮 茯苓各三两 桂枝 附子(炮)各一两 上八味末之,炼蜜和丸梧子大,酒下十 五丸,日再服。
原文原方主旨: 1.异病同治 共同病机——肾气虚衰 2.共有症状:小便异常 小便不利 小便频数、量多
二、肾气丸阴阳双补平补肾气
1、肾精、肾气、肾阴、肾阳概念
知柏地黄丸 又名“滋阴八味丸” 《景岳全书· 新方八 阵》 熟地黄八两 山药 山萸肉各四两 牡丹皮 茯苓 泽泻、黄柏(盐水炒)、知母(盐水炒)各三两 为细末,炼蜜为丸 ,梧桐子大,每服百丸。空腹 或午前白开水或淡盐汤送下。 治阴虚火盛,下焦湿热等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