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力公司换热站控制系统设计分解
换热站自控系统设计

一、绪论1.1、背景我国城市集中供热发展很快,1997年全国集中供热面积为80747万㎡,比1996年增加了9.96%。
到了1998年,全国有286个城,已占华北、东北、西北、山东、河南等采暖地区实有房屋面积的1/4以上。
当今社会已有集中供暖设施,供热面积达8.6亿㎡,供热管网为3.5万公里随着我国加入WTO以来,我国人民基本实现了小康水平,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的提高,对城市供热的水平也越来越高。
为了保证集中供热的正常运行,提高系统的效率,降低能耗及热能损失,同时为了提高系统稳定性,保证用户室内舒适性,达到最大节能效果,必须配备一系列的检测计量及调节控制系统。
同时,温度控制是建筑节能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集中采暖地区,为此我国从基础抓起在城市建立了各种供热站以实现城市人们的保暖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全国范围内的环保、节能的呼声越来越高,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合理分配热量,让现有的热能充分发挥作用,为更多的用户提供更好的供热服务是供热企业的首要任务。
将微机监控和自动化控制引入供热系统中,对供热系统的调节实现由手动到自动的转变,这才能满足新形势下的供热需求。
在供热行业大力推广计算机控制技术必将是今后的发展方向。
1.2、换热站的概述热力站按供热形式分直供站和间供站,前者是电厂直接供用户,温度高,控制难,浪费热能。
是最初电厂余热福利供热的产物。
后来开始收费,才有热力公司。
随着商品经济发展,热商品化,热力公司开始提高供热质量,才有直供站,这属于集中供热。
还有锅炉供热,省掉电厂环节,但是效率低,污染大已近淘汰。
集中供热是发展方向,间供站为主。
间供站原理:电厂为一次线,小区为二次线,热源(电厂)热网(一二次线管网)热用户(居民楼和单位)连接处为热力站。
设备有:板式换热器,循环泵,一二次线除污器,补水泵,水箱,计量表,控制阀门等。
就是换热的地方把有热电场产生的高温蒸汽传输到各个居民小区里将蒸汽的热量传送到小区管网中个人理解就像一个变压器一样把高温蒸汽转换成七八十度的水再供暖。
换热站控制系统设计

换热站控制系统设计引言:换热站是工业和居民建筑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用于供暖、制冷和热水供应。
换热站控制系统是确保换热站运行稳定和高效的关键。
本论文将讨论换热站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实施。
一、需求分析:首先,我们需要对换热站的需求进行分析。
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和需求,需要确定换热站的供热、制冷和热水供应的需求量以及温度要求。
还需要考虑换热站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以及节能和环保要求。
二、系统架构设计:1.监控模块:监控模块用于监测换热站的运行状态和参数。
这包括温度和压力传感器用于测量供热/制冷水和热水的温度和压力。
流量计用于测量流体的流量。
还可以使用液位传感器来监测储水罐中的水位。
这些传感器将数据传输给控制模块进行处理。
2.控制模块:控制模块负责处理监测模块传输的数据,并相应地控制换热站的运行。
首先,需要一个温度和压力的控制算法来确保供热/制冷和热水的温度和压力满足要求。
其次,需要一个流量控制算法来确保流体的流量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此外,还需要一个液位控制算法来保证储水罐的水位稳定。
3.执行模块:执行模块用于执行控制模块的指令。
这包括控制阀门、泵和调节阀等设备。
这些设备将根据控制模块传输的指令来控制换热站的运行。
三、设计和选择控制算法:为了确保换热站的高效和稳定运行,需要设计和选择相应的控制算法。
根据具体的需求,可以选择PID控制、模糊控制或模型预测控制等控制算法。
通过模拟和实验,可以评估和优化控制算法的性能,并确定最佳的控制策略。
四、设计安全措施:五、实施和测试:设计和开发完成后,换热站控制系统需要进行实施和测试。
在实施过程中,需要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和与其他系统的兼容性。
通过实验和测试,可以验证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并进行必要的调整和优化。
结论:本论文主要讨论了换热站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实施。
通过系统架构设计、控制算法选择和一系列的实施和测试,可以确保换热站的高效、稳定和安全运行。
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进一步探索新的控制算法和技术,以提高换热站的性能和能效。
基于S7—200PLC的热力公司换热站控制系统设计

基于S7—200PLC的热力公司换热站控制系统设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天气气候的变化,人们对供暖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在寒冷的地区,这关乎到老百姓的生活质量,甚至是生存。
在以往的常规模式供热中,为了实现较好的工作状态和工作质量,大多数热力公司换热站采取人工调配和人工控制的方式进行作业。
这种工作模式下,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同时需要人为地感知和调节温度,工作效率较差。
近些年,为了优化换热站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开发能充分适应热负荷不断变化的细调节运行方式,设计热力公司换热站控制系统已经成为目前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逐步实现热力公司换热站控制系统的网络化、自动化和智能化已经成为当前和未来发展的一种必然要求。
标签:S7-200PLC;热力公司;换热站;控制系统;智能化热力公司换热站的出现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
它产生于19世纪末期,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的生活需要而产生的。
这种方法主要采用热水或蒸汽作为热媒,由集中的热源向一个城市或较大区域供应热能。
以这种方式供暖不但提升了人们的生活质量,还提高了供暖的安全性和环保性。
1.换热站概述及发展现状在较早的供热中,锅炉是一种较为常见的供热方式。
换热站与锅炉房的供热有着明显的本质性区别,无论是在工作效能上还是供暖质量上都存在较大差异,主要是因为以往的锅炉房供热采取的是燃料把水(或其他介质)加热到具有一定参数的地方;而目前的换热站是为了把锅炉房生产的高温热水转换成能够直接给用户供热的热水。
严格意义上来说,换热站只是一个中转站而已。
在笔者的调查来看,换热站采取的供暖方式主要有换热板、混水等。
其实简单来说,换热站就是一个媒介,一个较大的过水热,它不是供热供暖设施的全部,只是其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现在的换热站内部设备较为简单清晰,主要分为两大块,其中一块是采暖系统,另一块是民用生活系统。
就我国而言,换热站基本上没有民用热水设施。
在国内,很多换热站虽然近些年取得了非常大的发展和进步,但是还没有完全实现智能化和自动化作业,还需要一定的人,并且造成了一定的环境污染。
集中供热工程换热站专用控制系统设计及控制方案.

集中供热工程换热站专用控制系统设计及控制方案技术方案山西科达自控工程技术有限公司2011年1月目录1. 第一章设计方案综述 (3)1.1热网控制系统技术方案 (4)1.1.1 设计原则 (4)1.1.2 方案简介 (4)1.1.3 功能特点 (5)1.2热网控制系统功能 (7)1.2.1 网络结构图 (7)1.2.2 网络结构概述 (7)1.2.3 监控调度中心软件功能 (8)1.2.4 本地换热站控制器功能 (16)1.2.5 热网平衡模块功能 (17)1. 第一章设计方案综述本系统是集公司多年来供热工程应用经验,专门针对北方集中供热工程项目提供的换热站专用控制系统。
该系统采用浙江中控自动化仪表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U6-200一体化PLC,监控中心上位机软件采用Inscan HRC热网实时监控专用软件,配置热网管理软件包、热网平衡模块、Web发布软件包及GSM短消息报警模块,实现对各个小区换热站热网运行参数的采集存储,外界环境温度的补偿,热网温度流量、动力设备的启停及调节、安全报警以及自动分析、热网系统故障诊断、能源计量分析等功能,并配合现场网络视频监控系统,以达到整个热网系统的供热平衡、安全、经济运行,最终实现无人值守型换热站。
换热站专用控制系统图示在自动化设计上,设置监控中心控制室(调度中心)一个,内含2台调度计算机同时通过通讯的方式对换热站进行监控,2台调度中心计算机为1主1备冗余。
主监控操作站完成控制室内人机交互功能,在计算机上显示各站换热网的工艺管道、参数、控制流程图,包含各类热力参数、阀门等各类执行机构状态的显示和自/手动操作。
监控操作站除完成基本的各换热站运行数据采集、远程调度控制、数据记录报表生成等之外,还具备热网平衡调节、提供热网负荷需求趋势预测、预测负荷与实际负荷对比、互联网web远程浏览、手机wap 浏览、手机短信报警等热网管理功能。
换热站采用就地与主控室远程控制协作方式。
热力换热站能量控制与调节系统探讨

热力换热站能量控制与调节系统探讨热力换热站通常是城市中心供热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居民等客户用热的重要来源。
为了保证供热系统的运行安全稳定可靠性,必须对热力换热站进行能量控制与调节。
本文将就热力换热站能量控制与调节系统进行探讨。
一、能量控制为实现对热力换热站的能量控制,首先需要了解热力换热站的能量流动规律。
热力换热站主要有三个部分组成:供水管网、加热系统、用户回水管网。
其中加热系统与用户回水管网之间的热量交换是热力换热站的核心内容,因此必须对该部分进行能量控制。
能量控制一般包括热量控制和水量控制。
热量控制是指对供应给用户的热量进行控制,以保证用户需要的热量得到满足;水量控制则是对供应给用户的水量进行控制,以保证加热系统的运行安全。
对于热量控制,可以采用节能调峰技术,即根据用户的用热量和时间变化规律,对供水温度进行控制,以达到节能的目的。
同时,还可以采用流量调节阀、温度传感器等设备,实现对供水温度的精确控制。
二、能量调节能量调节是指根据当时的供暖需要调节加热流体温度,以达到合理的热交换效果,满足用户的需要。
能量调节要根据供暖需求实时调整加热流体温度,以及控制流量、压力、流速等参数。
能量调节的目的是保证加热系统的运行效率和热交换效果。
能量调节的实现需要依赖控制策略和控制算法。
控制策略一般有模糊控制策略、PID控制策略等,并且可以结合实际应用需要进行调整。
控制算法主要有基于经验算法、基于优化算法等,其中基于优化算法的控制可以实现在控制效果指标优化的情况下,满足控制参数的调整。
三、总结热力换热站能量控制与调节是供热系统的关键技术之一,对于保证供暖安全、稳定和优质有重要的作用。
利用现代控制理论和技术手段,可以实现对热力换热站的能量控制与调节,达到节能、降耗、提效的目的。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还需要考虑到设备可靠性和维护成本等方面的问题,并逐步实现热力换热站的自动化控制和远程监控。
学生课程设计供暖换热站控制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的总结与展望

学生课程设计供暖换热站控制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的总结与展望供暖换热站控制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总结与展望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供暖系统在城市基础设施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作为供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供暖换热站的控制系统对于保障供暖的稳定、安全和高效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当前供暖换热站控制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进行总结,并对其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二、供暖换热站控制系统设计方案总结1. 系统架构:当前供暖换热站控制系统主要采用集散控制系统,即DCS系统。
该系统将供暖换热站的所有设备纳入一个统一的监控网络,实现集中管理、分散控制。
系统架构包括控制层、监控层和设备层三个层级。
2. 控制策略:在控制策略上,通常采用PID控制算法对供暖换热站进行控制。
通过调节一次网和二次网的流量以及温度,使得供暖温度达到预设值。
同时,根据室外温度和室内温度的差异,动态调整供暖量,实现节能控制。
3. 设备选型与配置:在设备选型与配置上,根据供暖换热站规模、供暖面积等因素进行选择。
主要设备包括:热源设备、换热器、循环泵、补水泵、除污器等。
同时,配置相应的传感器和执行器,用于数据采集和控制指令的输出。
4. 通信网络:通信网络是供暖换热站控制系统的关键部分。
目前,大多数供暖换热站采用基于TCP/IP协议的工业以太网通信,实现控制层与监控层之间的快速、稳定通信。
同时,部分先进的控制系统还支持无线通信,以适应灵活多变的通信需求。
5. 监控系统:监控系统是供暖换热站控制系统的“大脑”。
通过实时监控各设备的运行状态、采集运行数据,实现对供暖换热站的全面掌控。
监控软件应具备数据实时显示、历史数据查询、故障报警、报表生成等功能。
三、展望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供暖换热站控制系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未来,控制系统将更加智能化、自适应和节能。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智能化控制:通过引入人工智能算法,实现对供暖换热站的自适应控制。
换热站控制系统设计

换热站控制系统设计1.引言换热站是供热系统中的重要部分,负责对热能进行集中供应和分配。
为了实现高效、稳定的供热过程,需要一个可靠的换热站控制系统来监测和控制热网的运行。
本文将介绍一种换热站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案。
2.系统需求分析在设计换热站控制系统之前,我们需要对系统的需求进行分析。
主要的需求如下:2.1热能监测系统需要能够实时监测换热站的热网温度、流量和压力等参数,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
2.2控制功能系统需要能够对换热站的设备进行自动控制,包括启停设备、调节温度和流量等。
2.3故障报警系统需要能够监测热网中的故障,并及时向操作人员发出警报,以便及时处理故障。
2.4数据记录与分析系统需要能够记录并存储换热站的运行数据,以便后续进行数据分析和故障排查。
3.系统设计方案基于上述需求,我们设计了以下的换热站控制系统方案:3.1硬件组成系统的硬件组成包括传感器、执行器、控制器和操作终端。
传感器负责实时监测热网的温度、流量和压力等参数,并将数据传输给控制器。
执行器负责根据控制指令进行设备的启停以及温度和流量的调节。
控制器负责接收传感器的数据,并进行数据处理和控制指令的生成。
操作终端用于操作和监控整个系统。
3.2控制策略系统采用分层控制策略,分为上位机控制和下位机控制。
上位机负责监控整个系统的运行状态,接收传感器数据并进行数据分析、故障排查和故障报警。
下位机负责控制设备的启停和温度、流量的调节,根据上位机发出的控制指令进行相应的操作。
3.3软件开发软件开发包括上位机软件和下位机软件的开发。
上位机软件主要负责数据分析、故障排查和故障报警等功能。
下位机软件主要负责控制设备和接收上位机发出的控制指令。
4.系统实施系统的实施包括硬件设备的安装、软件的开发和系统的调试。
硬件设备的安装需要按照设计方案进行,确保传感器和执行器的正确连接。
软件开发需要根据需求进行,编写相应的代码并进行测试。
系统调试需要将硬件和软件进行整体联调,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换热站自动控制系统设计

换热站 自动控制系统设计
李红 光 。 等
换 热 站 自动 控 制 系统 设 计
De s i g n o f t h e Au t oma t i c Co n t r o l S y s t e m f o r He a t E x c h a n g e S t a t i B A接 口实 现历史 数据 读取 的方法 。 P r o i f b u s . D P 变 流量 变温度 控 制 组 态王
文献 标志码 :A
关键 词 :换热 站
数据 采集
中图分 类号 : T P 2 7 3
D O I : 1 0 . 1 6 0 8 6 / j . c n k i . i s s n l 0 0 0 — 0 3 8 0 . 2 0 1 5 0 3 0 1 0
Ab s t r a c t :F o r h e a t e x c h a n g e s t a t i o n。t h e c o n t r o l mo d e u s i n g t e mp e r a t ur e c o n t r o l i s n o t e fe c t i v e f o r e n e r g y s a v i n g,wh i l e us i n g f l o w c o n t ol r ma y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1.1 集中供暖的发展概述集中供暖是在十九世纪末期,伴随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在集中供暖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利用热水或蒸汽作为热媒,由集中的热源向一个城市或较大区域供应热能。
集中供暖不仅为城市提供稳定、可靠的热源,改善人民生活,而且与传统的分散供热相比,能节约能源和减少污染,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1.1 国外集中供暖发展概况集中供暖方式始于1877年,当时在美国纽约,建立了第一个区域锅炉房向附近14家用户供热。
20世纪初期,一些工业发达的国家,开始利用发电厂内汽轮机的排气,供给生产和生活用热,其后逐渐成为现代化的热电厂。
在上世纪中,特别是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的城镇集中供暖事业得到迅速发展。
原苏联和东欧国家的集中供暖事业长期以来是实行以积极发展热电厂为主的发展政策。
原苏联集中供暖规模,居世界首位。
地处寒冷气候的北欧国家,如瑞典、丹麦、芬兰等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集中供暖事业发展迅速,城市集中供暖普及率都较高。
据1982年资料,如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市,集中供暖普及率为35%;丹麦集中供暖系统遍及全国城镇,向全国1/3以上的居民供暖和热水供应。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在废墟中进行重建工作,为发展集中供暖提供了有力的条件。
目前除柏林、汉堡、慕尼黑等城市已有规模较大的集中供暖系统外,在鲁尔地区和莱茵河下游,还建立了联结几个城市的城际供暖系统。
在一些工业发达较早的国家中,如美、英、法等国家,早期多以锅炉房供暖来发展集中供暖事业,锅炉房供暖占较大比例。
不过这些国家已非常重视发展热电联产的集中供暖方式。
1.1.2 国内集中供暖发展概况我国城市集中供暖真正起步是在50年代开始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特别是国务院1986年下发《关于加强城市集中供热管理工作的报告》,对我国的集中供暖事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虽然我国这些年来集中供暖事业取得了迅速发展,但是和国外相比,我国目前采暖系统相当落后,具体体现在供暖质量差,即室温冷热不均,系统效率低下,不仅多耗成倍能量,而且用户不能自行调节室温。
在功能上,发达国家通常室内温度保持22摄氏度,我国仅为16摄氏度,而且我国的供暖质量很差,室温冷热不均,系统热效率低下,大多数地方没有采取按户计费,用户也不能自行设定和调节室温等等。
我国城市集中供暖目前存在的能源浪费主要来源与:建筑的保暖隔热和气密性能差;采暖系统相当落后。
造成结果是:低效率,我国供暖采暖系统普遍存在低负荷、低效率运行,实际供暖面积平均只有设备能力的40%左右。
管网输送效率低,管道泄漏和偷水现象严重;缺乏控制手段:我国供暖系统只有简单的调节手段,水力水平失调、垂直失调严重:没有恒温装置,供热不足和过度时,没有有效的调节手段;缺乏计量手段:采暖系统一般不设热表,没有计量收费造成用户不会主动去节能,没有计量也造成了管理运行人员没有具体数量上的依据来运行管理。
换热站的发展为改变了之前供热系统的众多缺陷。
1.2 换热站的简介及运行现状换热站与锅炉房是根本不同的。
锅炉房是用燃料把水(或其他介质)加热到具有一定参数的地方;而换热站是为了把锅炉房生产的高温热水(高于100C)转换成能够直接给用户供热的热水(低于100C)。
锅炉房是生产地,其主要设备有:锅炉、鼓风机、引风机、循环泵、和各种辅助设备(上煤机,除渣机)等,其中锅炉是主体。
而换热站是个中转站,现在换热站的主要换热方式有:换热板、混水等。
说白了换热站就像一个大的过水热,唯一不同的是它很大.它们都属于供热系统的一部分,又各自具有不同的功能。
其工艺流程是:锅炉房——(高温热水)——换热站——(低温热水)——用户——(低温热水)——换热站——(低温热水)——锅炉房通常换热站内部设备可分为两个部分,即采暖系统和民用生活系统,目前我国换热站大部分没有民用热水设施。
今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换热站内应该普及生活热水系统,来提高集中供暖的效益。
换热站的主要设备有:离心水泵、汽-水换热器、热水储水箱、过滤器、补水泵调节阀热媒参数调节和检测仪表、防止用户热水供应装置生锈和结垢的设备等。
换热站内还安装有热量表以及调节供热量的自动调节装置。
但是目前来说大部分换热站还不能实现全自动化无人值守,大部分缺乏控制手段,耗能严重造成资源的许多不必要的浪费。
1.3 课题的来源及意义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供暖质量的需求也在逐步提高。
在传统供热模式下,为满足供热需求,换热站内设备运行参数多为人工调节,随着室外温度及热负荷的不断改变,不断的人工调节二次供水温度以保证用户室内能够维持恒定的温度。
在这种情况下,人工手动调节必然存在着较大偏差,只能够根据经验达到粗调节,不能够居民对室内温度恒定。
为了改变这一情况,多年以来供热行业一直在探讨开发能充分适应热负荷不断变化的细调节运行方式,以适应热负荷变化较大、调节频率较高对系统平衡能力的需求,满足热用户的合理需求,达到经济运行目的。
目前,由微机监控换热站从技术上满足了这种需求,其原理是通过变送器远程采集系统运行数据,经有线或者无线方式将信号传递到控制中心进行中央监控,同时将控制信号以组态模式实时反馈,控制电控执行机构进行系统调节,实现对二次供、回水温度的合理控制和处理突发事故。
无人值守换热站具有以下特点:运行人员少,人员培训时间段,界面人格化,且能只管的监控换热站的运行情况;可以科学的根据天气情况及负荷变化通过适时反馈自动进行蒸汽流量细调节,降低直接成本;既可以循环监控各换热站的运行参数,又能抽调某个换热站的运行状态,保证了系统监控实时性;可以设定系统临界参数,系统异常时在控制中心实现报警,在必要时能及时的将控制信号自动反馈到电动执行机构,处理突然事故,保证了系统的安全性。
从理论上,通过计算机技术、PLC、传感器数据通讯技术和测控技术,需做到换热站在整个运行期间无需人员巡视时可行的,但是相应的硬件设施投入相对过大。
因此从企业经济效益角度出发,应以远程监控影像安全运行参数为主,辅以人员巡查,达到无人值守的目的。
本课题来源于平安小区换热站的控制与技术,如何随时了解换热站的工作情况和有关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和室外温度对换热站进行及时调控,使供暖系统始终在一个最佳工况下运行,从而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就是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所在。
第二章换热站控制方案2.1换热站的简介换热站和热水管网是连接热源和热用户的重要环节,在整个供暖系统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换热站是指连接于一次网与二次网并装有与用户连接的相关设备,仪表和控制设备的机房。
它用于调整和保持热媒参数(压力,温度和流量),是供热,用热达到安全经济运行,是热量交换,热量分配一集系统监控,调节的枢纽。
换热站一般由汽水换热器组成的换热系统,循环水泵组成的循环系统,补水泵组成的补水系统来构成。
在控制过程中,需要采集大量的物理量,如压力,温度,流量等模拟量参数。
需要通过PLC对这些参数进行实时采集和处理。
换热站的自动控制,即实现整个进气和供水过程的全自动控制。
2.2换热站的构成换热站控制系统由以下3部分组成:1)测量仪表及变送器。
用于对换热站的运行参数及室内外温度进行测量,主要包括一二次供水温度、室内外温度、二次侧供水流量、一二次压力等测量传感器。
2)执行机构。
对于换热站运行的个调节机构进行电动调节,主要由变频器和泵电机组成。
3)PLC和工控机。
用对于换热站运行的自动控制和运行参数进行监测控制、记录、统计、报警、报表打印等。
换热站控制系统主要对二次侧供水温度进行自动控制,最终使室温达到要求。
系统由PLC作为底层的DDC控制器,先进的工业控制机作为上位机,并配备彩色显示器、打印机、网络通信卡等高品质的硬件设备,具有系统控制算法、组态等先进供暖的软件,可使系统实时地显示换热站运行情况,实时地反映出按需供热,以适应供暖符合的变化,同时使换热站运行达到最佳工况,并可在恶劣环境下长期、稳定、可靠的运行。
通常换热站内部设备可分为两大部分,即采暖系统和民用生活热水系统,目前我国换热站大部分没有民用热水设施。
今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换热站内应增加生活热水系统来提高集中供暖的效益。
换热站的主要设备有:水——水(汽——水)换热器,过滤器,补水箱,补水泵,循环水泵,调节阀,热媒参数调节和检测仪表,防止用户热水供应装置生锈和结垢的设备等。
换热站内还安装有热量表及调节供热量的自动调节装置。
2.3系统总体方案设计思路集中供热系统的控制是一个多层次的复杂控制系统。
由换热站控制柜和检测控制系统构成,控制柜完成循环水泵系统和补水系统的控制功能,具有手动和自动运行模式,也有工频和变频运行模式。
PLC可以根据室外温度传感器测量的室外温度对一次供汽量进行控制,以达到对二次供水温度进行控制,以达到节省能源,提高供热质量的目的。
PLC通过压力传感器和变频器来实现对二次供水压力的控制,当一台补水泵无法通过变频补水达到所要求的压力时,控制器可使另一台备用泵以工频的方式进行补水。
最终实现更加智能化得恒定补水控制。
换热站的运行程序独立存在于其控制系统PLC内,能够脱离上位机监控管理软件而独立运行,其运行可以通过中央控制室上位机监控管理系统来观察并实施调整。
各个换热站独立工作的同时,利用通讯系统将运行状态数据传给监控管理系统供参考,同时接受监控管理软件进行的运行参数调整。
2.4 该方案要实现的控制功能本方案包括以下基本控制功能:1.运行参数检测功能:该热交换站主要监测内容有一次热媒侧供回水温度、二次热水流量、二次供回水温度、供回水压差、室内外温度、供热水泵工作、故障及手动/自动转换状态等。
并进行信号处理后在彩色显示器上显示,同时还显示运行模拟图、主要工艺参数的变化曲线等画面。
换热站监控系统主要检测内容又一次热媒侧供回水温度、二次热水流量、二次供回水温度、供回水压差、室内外温度、供热水泵工作、故障及手动、自动转换状态等。
1、系统可以自动进行故障诊断,并在监控画面上显示各工况参数并控制设备运行状态。
2、根据本地的气候条件以及供热对象的特性,给出一条室外温度与二次供水温度之间的对应曲线。
控制器可以通过这条曲线根据室外温度传感器测量的室外温度对一次供汽量进行控制,以达到对二次供水温度进行控制,以达到节省能源,提高供热质量的目的。
3、在系统中增加晚间节能的设置,根据需要设置晚间供热温度。
自控系统通过加入时间日程表的控制,实现一天当中不同时刻对应不同的温度。
4、PLC通过压力传感器和变频器来实现对二次供水压力的控制,当一台补水泵无法通过变频补水达到所要求的压力时,控制器可使另一台备用泵以工频的方式进行补水。
最终实现更加智能化得恒定补水控制。
5、当前可编程控制器是专业为工业环境下应用而设计的工业控制计算机,已成为电气控制系统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核心位置,他不仅能实现法杖的逻辑控制,还能完成各种顺序或定时的闭环控制功能,并且抗干扰能力强、可靠性高稳定性好、体积小,能在恶劣环境下长时间不间断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