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第9 10 11章

第九章 教育学(上)
第一节 教学概述
一、教学的概念:
早在商朝的甲骨文中就分别出现了“教”和“学”字。而两个字连在一起使用则最早出现在《尚书?兑命》“教学半”。在《礼记?学记》中有“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的句子,教学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教育的概念。而作为教师传授,学生学习的教学的专门含义,最早见于欧阳修为胡瑗先生所做的墓表中“先生之徒最盛,其在湖洲学,弟子来去常数百人,各以其经相传授,其教学之法最备……”
英语中的teach与learn最早表达的是同样的意思,是由同一个词源派生出来的.但在后来的英文教育文献中经常看到teaching---learning的合成形式,这种合成词的含义与我国通常所理解的教学相同.
现代的教育学
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教学程序
教的程序---备课--上课--课外辅导----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学的程序---预习--参与课堂学习---复习--课后练习和系统小结
教学的概念:
教学是在一定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教师有计划地组织与引导学生能动地学习、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发展自身的智能与体力,养成良好的品行与美感,逐步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的教育活动。即教学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地学习知识以获得个性发展的活动。
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统一组成的双边活动。
概念辨析:
教学与教育:包含与被包含关系
教学与智育:交叉关系
教学与自学:教学包含教师引导下学生的自学,但不同于学生在教学过程之外自主进行的自学。
教学是教育发展的高级形式(省略)
二、教学的意义
a学是传播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b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c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工作。 d教学是学校教育的核心
学校应坚持”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把主要精力和时间用在教学上,正确处理教学与其他各项工作的关系,使学校各项工作都围绕教学这个中心有序地进行,并为其服务,努力提高培养人才的质量.
第二节 教学过程理论
一、教学过程的概念
教学过程,即教与学互动交往的活动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并形成一定思想品德的过程。
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师生交往的动态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的特殊认识过程。
认识过程: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个体学习和认识的间接性。
学生的发展过程:在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师生的互动与交往: 发挥师生双方的主体性和能动性。
二、教学过程的本质:教学过程本质的不

同学说
特殊的
特殊的认识过程
认识过程之解
认识对象:知识为主
认识主体:师生
认识过程中心理活动:认知、情感、意志等共同参与,并具有个性特点。
认识结果或目标: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生的发展过程
儿童认知发展
儿童道德发展
儿童的一般发展
师生的互动与交往
教师是教学主体:教师在对教材的组织上和对学生知识的引导、能力的培养、人格的塑造上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其主体性包括了教师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和主体情感。
学生是学习主体:学生认识是主观能动的;学生的认识是具有自主性的。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激发的,并不是自发的。
总结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教学过程必须以交往为背景和手段;
教学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追寻与实现价值目标的过程。
三、教学过程的特点
a动过程的互动性b识方式的间接性c眼未来的发展性d学过程的教育性
四、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的简约性规律
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主体)、学生主体相结合的规律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规律
教学与发展统一性规律
3、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的简约性规律
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
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
防止忽视系统知识传授或直接经验积累的偏向。
4、教学与发展统一性规律
掌握知识是学生智力发展的基础。
智力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在教学过程中,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并非是自然的统一,只有生动活泼地理解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才能有效地发展智力。
防止单纯抓知识教学(实质教育论)或只重能力发展(形式教育论)的片面性。
第三节 教学过程的构成
一、古代关于教学过程的观点:
孔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躬行。
《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苏格拉底:产婆术中的诘问和助产两阶段。
昆体良:模仿、理论、练习。
共同点:认为教学是以学生的学习为主的活动。
把践行与社会实践当作教学的基础与归宿,致力于品行与能力的提高。
二 、近代关于教学过程的观点:
夸美纽斯:自然原则
卢梭:自然教育思想
赫尔巴特:明了(注意)、联合(期望)、系统(探究)、方法(行动)
席勒:分析、综合、联想、系统、方法
赖因:预备、提示、联合、总结、应用(五段教学法)
三、现代教学过程理论
杜威: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五步教学法)
布鲁纳:提出问题、提出假设、收集资料、验证假设,得出结论
四、新时期我国教学过程的论争
1、传

授—接受教学中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
a引起求知欲b感知教材c理解教材d巩固知识e运用知识f检查知识、技能和技巧
2、问题—探究教学中学生获取知识的基本阶段:明确问题 深入探究 做出结论
3、两种教学的比较:谁优谁劣(省略)
第十章 教学 (中)
第一节 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是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原理。既知道教师的教,也指导学生的学,应贯彻于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始终。
我国中小学的主要教学原则a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b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c 直观性原则d启发性原则e 循序渐进原则 f巩固性原则g发展性原则 h 因材施教原则
教学原则的学习要求a掌握原则的涵义b明白原则的意义或依据c牢记贯彻原则的基本要求
一、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
1、涵义: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以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的价值观与世界观教育。
2、意义:
? 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要求,使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也体现了我国教学的根本方向和质量标准。
? 是知识的思想性、教学的教育性规律的反映。
? 其中科学性是思想性的基础,思想性是科学性的灵魂。
3、贯彻要求:
? 保证教学的科学性。
? 发掘教材的思想性,注意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 要重视补充有价值的资料、事例或录像。
? 要不断提高教师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思想修养。
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1、涵义: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并注重学以致用,发展动手能力,领悟知识的价值。
2、意义:a知行的关系b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的关系c学习的目的:学以致用。
3、贯彻要求:
? 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 重视引导学生运用知识
? 逐步培养与形成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 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三、直观性原则
1、涵义: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图像,聆听教师用语言对所学对象的形象描绘,形成有关事物具体而清晰的表象,以便理解所学知识。
2、意义: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特点。 促进间接知识的意义理解。
3、贯彻的基本要求:
? 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语言直观、多媒体教学)
? 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
? 防止直观的不当与滥用
? 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四、启发性原则
1、涵义:又称探究性原则,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引导他们经过积极思考与探究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学会分析问题,树立求真意识和人文关怀。
2、意义:
? 学生认识规律:有

指导性的学习。
? 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3、贯彻的基本要求:a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b善于提问激疑,引导教学步步深入c注重通过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启发学生获取知识
d发扬教学民主。
五、循序渐进原则
1、涵义: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 “学不躐等、“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2、依据a科学知识本身的严密系统性b认识从简单到复杂的规律
3、贯彻要求:
? a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b抓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c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d将系统连贯性与灵活多样性结合起来。
六、巩固性原则
1、涵义: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以便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卓有成效地运用。
? 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 不等于“死记硬背”。
? 2、依据:a记忆的规律b记忆与其它高级认知过程的关系
3、贯彻的基本要求a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b重视组织各种复习c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七、发展性原则
1、涵义:指教学的内容、方法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但又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便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 以前的名称为“可接受性原则”“量力性原则”
2依据:a教育与儿童身心发展的关系b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
3、贯彻的基本要求a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b考虑学生认识发展的时代特点
八、因材施教原则 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与个性特点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区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长善救失、获得最佳发展。
? 朱熹:孔子施教,各因其材
第二节 教学方法
一、教学方法概述
1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而采取的一系列相互作用的具体方式和手段的总称。它既包括教师教的方式和手段,也包括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的方式和手段,主要解决的是教师如何教和学生如何学的问题。具有目的性和双边性。
2、概念辨析:
? 教学方法与教学方式:方式指方法运用的细节或形式。
?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手段指器具、资料与设施。
? 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模式具有指导性的简约理念和可照着做的标准样式。
? 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
1、语言类:
1)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

识的方法。又包含了讲述、讲解、讲读、讲演等不同的方式。
运用讲授法时,有以下基本的要求: a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启发性、趣味性。
b 要讲究讲授的策略与方式。 c 讲究语言艺术。
2)谈话法又叫问答法,它是教师按照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通过回答、对话的形式来引导学生思考、探究,获取或巩固知识,促进学生智能发展的方法。
3)讨论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以集体(全班或小组)的组织形式,围绕某一中心论题,各抒己见,相互启发,借以获得和巩固知识的方法。
2 直观类
1)演示法是教师在课堂上配合讲授和问答,把实物或直观教具展示给学生看,或通过示范性的表演和实验,使学生通过观察获得知识的一种方法。
2)参观法是根据教学目的组织学生到校外观察自然现象,从而获得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3、实践操作类
1)读书指导法 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参考书以获取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它包括指导学生预习、复习、阅读参考书、自学教材等。
2)、练习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借以达到消化巩固知识,并形成技能技巧,培养创造能力,而反复多次完成某种动作或活动方式的教学方法。
3)实习作业法 也叫实习法,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组织学生在校内外参加实践活动,将书本知识运用于实际的一种教学方法。
4)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实验作业,以获取知识或验证知识,培养操作能力的方法。
5)研究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独立探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
课题(或单元)与课时的教学目的和任务,该学科内容的教学法特点;
教学过程规律、教学原则和班级上课的特点;
学生的情趣、可接受水平,智能的发展状况,学习态度、学风与习惯;
教师本身的条件;
教师与学生活动的配合、互动,教师主动性与学生主动性的动态平衡;
讲与练,学与用,班级、小组与个人活动,课堂教学与课外作业或课外活动等方面的结合。
教学过程中的交往、沟通、合作与竞争;
学校与地方可提供的条件;
教学时限;
对可能取得的效果的慎重预计与考量。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
科学(规律) 艺术(创新)
有效教法内在一致性 教学风格
第十一章 教学 (下)
一、教学组织形式概述
1、概念: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照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教学组织形式是有效地利用教学时间、空间、充分发挥人尽其

才、物尽其用的教学活动方式。
组织形式不同,会影响教学活动的成效。
教学组织形式决定着师生的关系,也决定着师生相互作用的方式与效果。
2、教育史上先后出现的几种教学组织形式
个别教学制:古代,因材施教,不利于交流和合作。
? 班级上课制:近代以来,夸美纽斯将其系统化,19世纪普及。
? 道尔顿制:1920年,(美)柏克赫斯特创建,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相结合,教学条件要求高,不利于方法的指导和学习。
? 分组教学制:19世纪20世纪初,包括能力分组和作业分组,内部分组和外部分组等,能切合学生的不同水平,但也有副作用。
? 特朗普制:近年来,(美)劳伊德×特朗普提出,实施大班上课(40%)、小班研究(20%)、个别教学(40%)。
二、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与辅助组织形式
1 、教学基本组织形式——班级上课制
(1)概念: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照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分别学习所设置的各门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
出现于16世纪的西欧,17世纪夸美纽斯将其系统化,19世纪普及,成为现代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中国最早的班级上课,始于1862年北京开办的京师同文馆。
(2) 课的类型和结构 课的类型:即课的分类。
课的类型(一)
课的任务-----包括综合课 和 单一课
单一课包括:1传授新知识课(新授课)2巩固知识课(巩固课)3培养技能技巧课(技能课)4检查知识课(检查课)
课的类型(二):根据使用的主要教学方法分,讲授课、演示课、练习课、实验课、复习课。
? 课的结构:一节课包含哪些组成部分以及各组成部分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
? 新授课:组织教学,检查或复习,提出新科的目的,内容要点与学习要求,讲授新课,小结,布置作业。
? 技能课:组织教学,提出培养技能技巧的目的要求,教师讲解原理,范例或示范操作,教师指导下学生独立进行练习,小结,布置作业
? 复习课:组织教学,提出复习目的与要求,引导学生复习,小结,布置作业。
? 综合课:组织教学,检查与复习,提出教学目的并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
? 综合课一般只讲15-20分钟。单一课课的主要部分占30-40分钟。
(3)班级上课制的优缺点:
优点:形成了一套严格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和达到一定质量。
以课为单位进行教学,比较科学。
便于系统地传授各科的系统科学知识。
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能促进学

生的社会化与个性化。
采用班级授课制,一个教师同时教许多学生,扩大了教育的规模,加快了教育普及的进程,使教育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进入了新纪元,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局限性:
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要适应教师的教学,学生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受到限制。
不能很好地照顾到个别差异,不能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不利于学生充分发展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特长。
2 、教学辅助组织形式
为弥补班级授课制的不足,在班级上课的基础上,还要采用多种辅助的教学组织形式,便于因材施教。
作业:即课外作业或家庭作业。
参观:指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组织学生到一定场所,通过对实际的事物进行观察、询问,以获取知识的教学活动形式。有准备性、并行性、总结性等三种参观形式。
讲座:由教师或请有关的专家不定期地向学生讲授与学科有关的科学趣闻或新的发展,以扩大他们的知识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
辅导:根据学生的需要由教师给与引导、启示、咨询和指点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包括个别辅导、小组辅导、集体辅导。
三、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备课 上课 课后的教导工作 教学评价
备课
备课是教师上课前的教学准备,包括思想、知识技能和物质的准备。
备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是教师在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的基础,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备课从内容上讲,要做好三项工作:
钻研教材:备教材,经过懂、透、熟三阶段
了解学生:备学生,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技能、兴趣和需要、学习方法和习惯、困难
考虑教法:备教法,既包括教法也包括学法,涉及教材的组织、课的结构和活动等。
从形式上讲,要写好三个计划:
学期(或学年)教学进度计划
课题(单元)教学计划:包括单元(课题)名称、教学目的、课时计划及各课时的主要教学内容、课的类型、教学方法和必备的教具等。
课时教学计划(教案):可以分为详尽式和提纲式两种。包括班级(年级)、科目、授课时间、课题、教材分析、教学目的、课的类型、教学方法、教具、教学进程等。而教学进程中包括教学步骤、教学内容的详细安排、教学提纲及板书、板图设计、教学方法及手段和教具的具体运用、师生的双边活动内容以及时间分配等。
说课
? 说课:教师以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领导或教学研究人员,主要用口头语言和有关的辅助手段阐述某一学科课程或某一具体课题的教学设计,以对教学进行预测和反思,共同探讨进一步改进

和优化教学设计的教学研究过程。
? 说课的内容:
说教材:理解课程标准、分析教学内容、说教材内容的步骤
说教法和学法
说教学程序:教学思路与教学环节安排;教具和学具准备;板书设计
? 说课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 2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3实效性原则4创新性原则
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体现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教学艺术的主要平台,是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表现。教学过程的其他环节都是为了上课服务的,是以上课为中心展开的。
上好课的基本要求(一节好课的标准):
a明确教学目的b保证教学的科学性与思想性c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d解决学生的疑难,促进他们的发展e组织好教学活动f布置好课外作业
课后的教导工作:
包括课外作业和课外辅导,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继续和补充。
1. 课外作业的种类:
a 阅读教科书和课外书籍b视听作业 c 实践活动作业
2. 组织和指导课外作业的基本要求:
布置作业要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作业的形式与内容要多样化,难度要逐步提高,分量要适当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结合指导
认真批改,及时批改
3、课后教导工作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
? 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培养学生计划学习、及时复习、按时完成作业的学习习惯;经常提醒和督促学生,以免松懈;交接学生作业和自学情况;与家长商定督促与教育的办法等。
? 做好对学生的辅导和帮助工作:教师辅导;家长或优秀学生、课代表辅导;组织各种学习经验交流会和优秀作业传阅等活动。
第二节 教学评价
一、教学评价概述
? 教学评价:对教学工作质量所作的测量、分析和评定,以参与教学活动的教师、学生、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教学设备、场地和时间等因素的有机组合的过程和结果为评价对象,是对教学活动的整体功能所作的评价。
? 包括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对课程的评价等。
? 教学评价的历史发展
? 西周,据《学记》记载: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视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 隋朝时开始实施科举制。
? 19世纪欧美大力倡导客观性测验,带动了教育测量的盛行。
? 20世纪30年,在八年研究的基础上,开始了现代教育评价。
教学评价的意义:了解 诊断 评定 调整 促进
注意评价的形成性、评价是促进教学的手段,不能本末倒置。
教学评价的种类:
目的和作用(诊断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主体(教师

评价学生、自我评价)
方法和标准(相对性评价:常模参照性评价 绝对性评价:目标参照性评价)
二、教学评价的原则和方法
? 评价的原则 客观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 指导性原则 计划性原则
? 评价的方法
观察法:可通过行为日志或轶事报告,并建立等级量表以使观察更可靠和精确。
测验法:
? 测验的质量指标有信度、效度、难度和区分度
? 测验的种类包括论文式(主观性)、客观性、问题情境、标准化测验等
调查法
自我评价法
三、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
? 教学目标在学生学业成绩评价中的作用:是评价学生学业成绩优劣的唯一质量标准。
? 中小学的考试制度:由考查和考试构成
? 试题编制的要求:要根据教学目标和课程标准选编试题;试题的类型要多样化;尸体之间不应有任何重复或相关;要有一定的分量、难度和区分度;文字表述准确、简明、易懂。
? 评分标准和计分法
四、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
? 评教的要求:评价的一般要求外,还要注意:着重分析教师的教学质量,而不是他的专业水平;根据学生的成绩来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注意教学的系统性与完整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