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环流和热力环流
高一地理必修1 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和大气运动 课件

地面冷热不均形成的空气环流——叫热力环流。 思考:请比较a b c d四处气压值的大小。 在同一水平面上出现的大气水平运动,叫风。
探究1:理想状态下地球两极与赤道之间的
热力环流
北极
赤道
赤道
南极
探究2:亚洲大陆与太平洋之间的大气环流
冬 季
探究2:亚洲大陆与太平洋之间的大气环流
夏 季
探究3:海陆风的形成
2.3 大 气 环 境
二. 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与移动
1. 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 2. 大气的水平运动
实验探究
观察: 实验中上下两层纸片飘动方向。
思考: 为什么纸片会这样飘动?
动手:请画出实验中气流运行图。
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 高空 低气压 d 热力环流 高气压 c 地面 高气压 b
低气压 a
冷
热
(百帕) 1002 风向 1004 1006 1008 1010
a.北半球向右偏, 南半球向左偏;
b.垂直于空气的运动 方向(即风向);
(北半球)
地转偏向 力
c.由低纬向高纬增大;速度越
大,受到的地转偏向力越大
(2)近地面空气的受力和运动状况与高空一样吗? 低 压 高 压
高空
高 压 近地面
低 压
冷
高空 低 压 高 压
高 压
低 压
地面
冷
热
1.水平气压 梯度力
面
平 水
b.大小:与气 压梯度相关
c. 作用:是使 空气分子运 动的原动力
a. 方向:垂直于 等压线,并由高 压指向低压
思考:(1)空气分子会沿直线从高压到达低压吗? 高空 低 压 高 压
高 压
低 压
地面
复习热力环流和风导入大气环流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地理中图版选择性必修一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如某地区的气候变化原因。
2.讨论内容:让学生围绕案例,分析热力环流和大气环流在该地区的作用,讨论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3.鼓励学生进行交流和分享,培养学生的沟通表达和团队协作能力。
4.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评价和反思,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自我管理和自我提升。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如对自己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进行思考和评价。
2.组织学生进行同伴评价,让同伴之间相互反馈和指导,提高学生的自我改进能力。
3.进行课堂评价,如对学生的回答、表现等进行及时的反馈和评价,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4.设计课后作业和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并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深知教学策略的重要性,它不仅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手段,也是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保障。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情景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问题导向,培养学生的思考和探究能力;组织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进行反思与评价,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提升。同时,我将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灵活运用教学策略,创设积极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作业小结
1.作业布置:设计相关的作业题目,让学生在课后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如分析某个地区的气候变化原因。
2.作业要求:明确作业的完成要求和标准,强调作业的重要性,鼓励学生认真完成。
3.作业反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及时的批改和反馈,给予学生鼓励和指导,帮助他们提高作业质量。
三圈环流与气候知识点

三圈环流与气候知识点1、热力环流与地球气候的关系大气环流主要表现为,全球尺度的东西风带、三圈环流(哈得莱环流、费雷尔环流和极地环流)、定常分布的平均槽脊、高空急流以及西风带中的大型扰动等。
大气环流既是地-气系统进行热量、水分、角动量等物理量交换以及能量交换的重要机制,也是这些物理量的输送、平衡和转换的重要结果。
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的非均匀分布是大气环流的原动力。
大气环流构成了全球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势,是全球气候特征和大范围天气形势的主导因子,也是各种尺度天气系统活动的背景。
从全球来讲,大气环流实现了高低纬之间、海陆之间的水热交换,是全球各地天气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以亚欧非大陆为例,我们了解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一、季风环流形成的季风气候。
季风环流对气候的影响,以东亚地区作为代表,东亚地区位于世界上最大的大陆和最大的大洋的之间,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最显著,东亚地区的季风气候是最显著和典型的。
在冬季,太阳直射点南移,陆地强烈降温,形成冷高压,东亚盛行西北风。
西北风来自寒冷干燥的亚欧大陆的内部,其影响下的地区寒冷干燥。
夏季,太阳直射点北移,太平洋上副高增强,东亚受到东南季风影响,此时的气候特征是增样的。
东南季风来自温暖湿润的洋面,夏季陆地强烈升温,此时东亚季风气候区高温多雨。
受季风影响的范围,最北达到东北地区和俄罗斯的远东地区,最南可达南亚和东南亚中南半岛,在这么广阔的区域内,因为纬度跨度大,南北热量条件差异大,因此自北向南依次出现了①温带季风气候,②亚热带季风气候、③热带季风气候。
(见幻灯)他们共同的特征是雨热同期。
二、三圈环流对气候的影响1、气压带和风带性质我们以赤道低压为例,其包含的两层信息,一是赤道地区,二是低压,气流强烈上升,因此我们可以推测出其控制下的地区,常年高温多雨。
与此相对的是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的地区的气候的特征是怎样的?热量还是很充足,但是因为高压控制降水少,顾其控制下的气候是高温少雨。
读幻灯我们如何理解信风控制下的气候同样也是干热、少雨的,和垂直运动不同,信风大气虽然作水平运动,但大气是从高纬流向低纬,在其运动过程中,气温是不断升高的,故不易冷凝形成降水。
2021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练测-热力环流和大气环流(讲义)解析版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2.2 热力环流和大气环流历年考情:一、热力环流(一)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分析1.受热均匀假设地表均一且受热均匀,则大气得到同等的热量,气温、气压相等,形成与地面平行的等温线和等压面。
但地面是受热不均的。
2.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受热不均——(导致)大气的垂直运动[热胀冷缩]——(使得)同一水平面产生气压差——(引发)大气的水平运动[风]——(形成)热力环流3.等压面的判断运用:(1)海拔与气压结合的等压线(面)图判读:第一类:高程剖面图由于同一水平面产生气压差,等压线不再保持水平状态,产生弯曲。
规律:等压面凸向高空为高压区,凸向近地面为低压区。
简记:凸低为高,凸高为低。
适用于任何类型的等值线,注意第一个高低指的是等值线的弯曲方向,第二个高低指才是其自身的相对高低。
因此A、D(凸高)为低压区;B、C(凸低)为高压区。
第二类:等压面高程图500百帕等压面高程(单位:米)在第二类图中,没有剖面图直观,但根据数值也可以知道海拔的相对高低,中心海拔数值高的说明等值线向高空凸(凸低压),说明其为高气压区;中心海拔数值低的说明等值线向近地面凸(凸高压),说明其为低气压区。
因此图中N为(高空,因为海拔高)高压区,M为(高空)低压区。
近地面则相反。
注意高空气压和近地面气压的区别:如果没有告知等压线图是表示近地面还是高空时,可借助等压线气压值的大小确定:一般等压线气压值在1000百帕左右为近地面,低于800百帕为高空。
高空和近地面没有明确规定的高度,但是一般以1500米为参考数值。
(2)判断下垫面的性质把握原则:温高(气压低)凸高(气压变高的方向);温低(气压高)凸低(气压变高的方向)。
a. 判断陆地与海洋(湖泊):夏季,等压面下凹者为陆地、上凸者为海洋(湖泊)。
冬季,等压面下凹者为海洋(湖泊)、上凸者为陆地。
b. 判断裸地与绿地:裸地同陆地,绿地同海洋。
c. 判断城区与郊区:等压面下凹者为城区、上凸者为郊区。
大气的热力状况与热力环流

目录
• 引言 • 大气的热力状况 • 热力环流基本原理 • 大气热力状况与热力环流的相互作用 • 大气热力状况与热力环流的观测和研究方
法 • 大气热力状况与热力环流的应用前景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研究目的
揭示大气热力状况与热力环流的内在联系,为气象学、气候学等相关领域提供理论支撑。
对气温的影响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 环流成为热力环流,热力环流使 得气温在垂直方向上产生差异。
对降水的影响
热力环流对降水的影响主要是通 过改变气压和风向来实现的。在 低压区域,空气上升,水汽凝结 成云致雨;在高压区域,空气下 沉,天气晴朗。此外,风向的改 变也会影响降水的分布。
对风的影响
热力环流还会影响风的形成和风 向。在水平方向上,空气从高压 流向低压,形成风。同时,热力 环流还会导致风向随高度的变化 而改变。
要点三
气候系统
大气热力状况与热力环流的耦合关系 是气候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 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不仅决定了大气 的热力状况和环流特征,还对全球气 候的变化和异常有着重要的影响。
05
大气热力状况与热力环流 的观测和研究方法
观测方法和技术手段
地面观测
通过气象站、自动气象站等地面 观测设备,收集温度、湿度、气 压、风速等气象要素数据。
02
大气的热力状况
太阳辐射与大气加热
太阳辐射
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传递能量,称太阳辐射,是 指太阳向宇宙空间发射的电磁波和粒子流。
大气加热
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时被大气吸收,从而使大气增温 的过程。
吸收作用
大气中的某些成分有选择地吸收太阳辐射中的不同波 长部分,将其转变为热能的过程。
地理大气环流知识点

地理大气环流知识点一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地面间冷热不均是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水平气压差是大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高空风: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风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近地面风:受摩擦力影响,风向斜穿等压线,指向低气压。
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指向低压,大气水平运动的原动力地转偏向力: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在风向右侧,南半球在左侧,只改变风向,不影响风速。
摩擦力:与风向方向相反,既减小风速,又改变风向摩擦力越大,风向与等压线夹角越大风力风速:等压线越密集的地方,风力速越大三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的名称与位置,注意各风带的风向,气压带成因热力或动力原因。
四气压和风带的移动: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对于北半球来说,大致夏季北移,位置偏北;冬季向南移,位置偏南。
四、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由于海陆间热力性质的差异,破坏了气压带风带的连续分布,使得北半球气压带呈断块状分布:7月前后,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亚洲低压所切断,仅在大洋上保留夏威夷高压;1月前后,北半球副极地低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亚洲高压所切断,仅在大洋上保留阿留申低压。
气压带风带1.形成:●单圈环流:理想环流圈●三圈环流:低纬、中纬、高纬环流。
形成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
注意:记住名称、位置以及风带的风向。
气压带和风带关于赤道对称。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北半球夏季的时候,气压带和风带向北移动2.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冬季大陆降温快,形成高压,把副极地低气压带切断;夏季大陆升温快,形成低压,把副热带高气压带切断。
冷高压,热低压●气压中心北半球:亚洲北太平洋北大西洋冬季亚洲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阿留申低压冰岛低压夏季亚洲低压印度低压夏威夷高压亚速尔高压●季风夏季:我国盛行东南季风来自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带,南亚是西南季风南半球东南信风夏季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右逐渐偏成西南风。
2.2.3热力环流和大气环流(课件)-备战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帮(新高考专用)

多因素导致热量分布差异是大气运动的基础。从空间尺度来看, 热力环流是小尺度的热力差异,而大气环流属于大尺度的热力环 流,成因是受热不均。季风环流则属于大尺度大气环流下的变异 ,其成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环流运动包括大气的水平运动和 垂直运动,而大气中所携带的热量和水在运动下的迁移与转换也 是造就天气和气候的重要原因。气压带风带是大气运动全球化的 视角,不同的气压带风带控制下形成的气候不同。
(2)通过等压(剖)面判读下垫面性质及天气特征
①判断下垫面的性质
980hpa
a.判断陆地与海洋(湖泊) b.判断裸地与绿地 c.判断城区与郊区
技巧:气压高低反推气温高低 再结合受热情况分析。
夏季海洋 冬季陆地
绿地 郊区
夏季陆地 冬季海洋
裸地 城市
基础检验
情境导学
真题演练
(2)通过等压线判读下垫面性质及天气特征
时,若只考虑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一天中海风风力最大的时段是(C )
A.6:00~7:00 B.10:00~11:00 C.14:00~15:00 D.20:00~21:00
基础检验
情境导学
真题演练
总结归纳
(2022·浙江·统考高考真题)下图为某区域某月等压线图。完成下面小题。
2.图中①②海区该月洋流流向分别为(A )
东南风 B
基础检验
情境导学
真题演练
总结归纳
(2022·浙江·高考真题)下图为某地近地面等压线图,图中箭头表示甲地 风向及受力情况。完成下面12-13题。
3.表示摩擦力的箭头是( ) A.a B.b C.c D.d 4.乙天气系统的气流运动方向是( ) ①顺时针②逆时针③上升④下沉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热力环流、气压和风、大气环流

向
高气压 ; 、 B C两 地上 空空 气密 度减 小 , 形成 低 气压 。近 地面气压差异 相反 , A地 形成低 气 压 , 、 B c两地 形 成 高
气压 。
() 3 大气水平 运动 :在水 平方 向 上, 空气 总是 从高 气压流 向低气压 。高空空气 从 A 地 向 B C两地 扩散 , 近
() 1 判断等压 面垂直变化 : 海拔越高 , 气压越低 。 ( ) 据 等 压 面 弯 曲判 断影 响 因 素 2 根 近 地 面等 压面 向 高凸——高 压 区一 ~空 气 下沉 导 致 — — 说 明近 地 面温 度 低 高空 等 压 面 向 高 凸 高 压 区一一空 气 上 升 导
低
地转 偏 向 力
垂 直 于 风 向 , 高 空 风 向 与 等 改 变风 向 北 右 南 左 压 线 平 行 与 风 向相 反 近 地 面风 向 与 减 小 风 速 等压 线 斜 交
摩擦 力
高一
B
低一
A
高
C
冷
热
冷
2 .形 成 过 程
( ) 热 不 均 引起 大 气 垂 直 运 动 : A 地 受 热 , 1 受 若 近 地面大气膨胀上升 ; 、 B C两 地 冷却 , 气 收 缩 下 沉 。 空 ( ) 平 气 压 差 异 :A 地 上 空 空 气 密 度 加 大 , 成 2 水 形
维普资讯
[ 原理呈现]
一
一
空 气 冷 却 下 沉 , 地 面气 压 较 水 平 方 向 上 高 , 空 近 高
、
热 力环 流
气 压 较 水 平 方 向 上低 。
1 .形 成 原 因 :如 图所 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热力环流
探究 实验
试一试:绘制热力环流原理示意图
B
A
C
热
冷
热
试一试:用简要文字和箭头归纳热力环流形成过程
地面的冷 热不均
气流垂 直 方向运 动
同一水平面产 生气压差异
大气水平 方向 运动
热力环流
思考 :1 、A、B、A′、B′四点气压从大到小排列顺序 注意 :①气温分布与垂直气流的关系 (受热上升,遇冷下沉) 2、试画出过B′ 、 C′的等压面,过A点的等压面 ②气压分布与垂直高度间的关系 (随高度升高而递减) ③空气密度大小与气压的关系 (密度大,气压大;反之) ④高气压、低气压是针对同一高度的气压分布而言
二、拓展延伸
画一画
1、画出35℃、 35.5℃等温线
因人类工业生产、生活和交通运输排放出大量 的废热而导致城市的气温高于郊区的现象,称 为“城市热岛”。从而引起空气在城市上升, 在郊区下沉的小型热力环流,称之为城市风。
想一想
2、若只考虑 本区气温和气 压关系,试在 图中画出P点 的风向,并解 释原因
纸片A
电炉
纸片B
冰块
(1)在电炉通电一段时间之后, 纸片A向 (填 左或右) 偏,纸片B向 (填左或 右)偏。 (2)试根据纸片A、B的偏动情 况,解析这一现象。
(3)以上实验要验证的是 地理原理
海风
陆风
思考:四川盆地的夜雨量占总雨量的60~70%?
B'低
A'高
C '低
(高空)
P高 B
冷却
受热
P低 A
P高 C
(地面)
冷却
1
.
等压面
. 2
3
. .
4
.
5
. .
等高面
练一练
A
B
地
面 ;
⑴ 1、2、3、4、5四点中气压值相等的是: 1、2、4 海拔高度相等的是: 2、3、4、5 。 ⑵ 3、5两点, 5 点气压高, 3 点气压低 ⑶ A、B两点, B 点气流上升, A 点气流下沉 ⑷ 用“ → ”画出图中A、B、3、5四点热力环流。 ⑸ A、B两点, B 点受热, A 点冷却
P
城市热岛
城市雨岛 城市与城郊之间的热力环流
上升气流
郊区
市区
郊区
海陆风、山谷风、空调和暖气的位置、冰箱的冷凝器等实例都与 探究 海陆风或山谷风的形成及其昼夜变化 热力环流有关
商业区 住宅区
工业区
河流
1、分析图中商业区和住宅区 大气污染严重程度日变化特 点,并说明原因。若你是一 名城市环境保护的专家,在 该城市的工业区、商业区及 住宅区的布局不作调整的情 况下,试提出减轻商业、住 宅区大气污染的措施
多种植能吸收该工厂所排放污染物的植被
1、缓解并消除城市“热岛”的措施: ①、搬迁或疏散处于市区的工业企业、特别是高耗能企业; ②、植树种草,大面积增加植被覆盖率以及采取引水入街坊 方式降温。 ③科学规划设计城区建筑物
2、减少城郊间的热力环流把污染物带到城区: ①研究城市上升气流到郊区下沉的距离,将污染严重的工 业及卫星城布局在下沉距离之外 ②城郊间的合适位置植树造林,净化空气
小结
课堂练习
在一个长、宽、高分别是2 米、1米和1米且六面都封 闭的透明玻璃柜内,底面两 侧分别放置一个电炉(有导 线连到柜外)和一大盆冰块。 在玻璃柜顶面中部的内壁贴 一张下垂的纸片A,在玻璃 柜底面中部的内壁贴一张竖 立的纸片B(如下图所示)。 在电炉通电一段时间之后, 根据纸片A、B的偏动情况, 可以模拟验证某一地理原理。
大气环流与热力环流
一、探究原理
看一看,想一想
A
B
C
在一间门窗紧闭的教室内,将一支点燃的蜡烛靠近一支点燃的松香。
试问:图中A、B、C中哪一种现象最有可能发生?为什么?
热力环流
B
画热力 环流
B' 低
高空 ?
A' 高
? ?
C' 低
热力环流 高 近地面 低 ?
热力环流 高 ? ?
B 冷却
A
受热
C
冷却
冷热不均
三、学 以 致 用
2、假如你是市长, 如何采取有效措施 减轻城郊间的热力 环流的所产生的不 利影响
图中商业区和住宅区大气污染日变化特点: 白天因受谷风影响,大气污染物浓度较大 夜晚因受山风影响,大气污染物浓度较小 为减轻商业、住宅区大气污染的措施:
减少污染物排放量
实行错时安排工厂生产(即白天工厂工人休息,晚 上工厂工人上班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