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合集下载

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季风环流)

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季风环流)
D 6.在甲风盛行的季节
A.苔原地带驯鹿向北迁徙 B.新疆草原一片葱绿 C.阿尔卑斯山雪线抬升 D.亚洲高压势力强盛
图1为“世界部分区域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单位:hPa)”,读图,完成 1~2题。
导学案91页
1.图中所示的季节应为北半球的
B A.春季
B.夏季
2.印度低压是图中的
A A.①
B.②
C.秋季 C.③
前提条件是地球自转,地表均匀
寒冷干燥 温和多雨
盛行西风带
高温少雨
东北信风带
高温少雨
东南信风带
温和多雨 寒冷干燥
盛行西风带
90°N
极地高气压带 寒冷干燥
60°N
副极地低气压带 温和多雨
30°N
副热带高气压带 高温少雨

赤道低压带 高温多雨
90°S
30°S
副热带高气压带 高温少雨
60°S
副极地低气压带 温和多雨
(2021年浙江1月高考题)图3为非洲西部局部大气环流示意图。 读图,完成4~5题。
4.图中 A.甲风带的风向有明显季节变化 B.乙气流因受动力因素影响而上升 C.丙风向形成受地转偏向力影响 D.丁风带为大陆西岸带来充足水汽 5.图示季节,最可能出现的现象有 A.北印度洋的洋流呈逆时针流动 B.黄河中游含沙量明显增加 C.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切断 D.地中海沿岸地区温和多雨
澳大 冬季风 东南季风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高温少雨
利亚 夏季风 西北季风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高温多雨
下图为“某区域不同季节盛行风向示意图”。
D 5.图示甲、乙盛行风中
A.甲风七月最为盛行 B.乙风一月最为盛行 C.乙为西北季风,由副热带高压吹向赤道地区 D.甲为西北季风,由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偏转而 成

全球性的大气环流

全球性的大气环流

(三)教学内容分析:
1、教 学目 标: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教材确定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圈环流、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 的影响及季风环流的形成。特别是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规律。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绘制三圈环流及气压带和风带 示意图,培养和提高学生绘制原理形成示意图的地理技 能;通过海平面气压分布和季风形成等直观图的阅读, 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的同时,又把两者结 合起来,初步形成地理空间思维.
பைடு நூலகம்
(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了 解全球大气运动的规律;介绍气候形成的重要原 因之一,并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至用.
2、重点、难点
重点 :三圈环流与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海陆分布对大
气环流的影响,冬夏季节大气活动中心的名称;季风环 流的形成。
难点:三圈环流的形成;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规 律;季风的形成。
; 德国退税 https:///knowledge/ 德国退税

回答出“心理变化”1分,回答出“突出主旨”2分)24.当现实看上去不那么完美的时候,你是否依然有颗玩味与欣赏的心,化劣势为优势,尽情活出自己的生趣。(2分。没按文中原句回答,意思相同亦可。)25.示例:古典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与精深。现今 ,世界各地都掀起了“汉语热”的狂潮,甚至《中国诗词大会》都有不少外国人参加。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更应该学好中国古典文学,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3分。围绕“古典文学”“传统文化”回答,表述清楚即可。) (2017江苏盐城)(四)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7-21题。(19分) 丁香花 杨明 ①初识丁香花,是在废品站里。少年时代的我和家长去废品站卖废品,在废纸堆

2019高一地理中图版必修一:2-1-3大气环流 Word版含答案

2019高一地理中图版必修一:2-1-3大气环流 Word版含答案

课时3 大气环流课程标准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学习目标1.结合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

2.运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原理,解释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分布及大气环流的影响。

3.结合亚洲季风形成示意图,掌握季风环流的形成及分布。

4.结合1月和7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理解大气活动中心的形成、分布,并分析其对气候的影响。

[基础知识梳理]教材梳理1 大气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阅读教材P36~P39“大气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填写下列知识。

1.大气环流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通常被称为大气环流。

2.三圈环流(1)成因:主要受地表热量分布不均及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2)类型⎩⎨⎧低纬环流:a 、d中纬环流:b 、e高纬环流:c 、f3.气压带、风带的分布(1)气压带:A 为赤道低气压带,B 为副热带高气压带,C 为副极地低气压带,D 为极地高气压带。

(2)风带:H 为东北信风带,K 为东南信风带,I 、L 同为中纬西风带,J 、M 同为极地东风带。

(3)季节移动⎩⎨⎧原因: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规律:就北半球而言,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图表解读】 读教材图2-1-10全球大气环流示意,据图分析: (1)赤道与极地之间本应形成单圈环流,为什么会变成三圈环流呢? (2)三圈环流在地球表面形成的气压带、风带有哪些? (3)极锋是怎样形成的?对地球表面有何影响?提示 (1)因地球自转产生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使赤道与极地因冷热差异产生的单圈环流变为三圈环流。

(2)低纬环流圈:形成了赤道低气压带、东北(南)信风带、副热带高气压带。

中纬环流圈:副热带高气压带、西风带、副极地低气压带。

高纬环流圈: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东风带、极地高气压带。

(3)极地冷空气收缩下沉的同时向低纬运动,与北上的暖空气相遇,暖空气迅速被迫抬升,形成了极锋。

4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教案

4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教案

4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背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提高学生对地球气候系统的认识。

1.2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学生能够分析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学生能够运用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知识解释一些常见的气候现象。

第二章: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1 地球上的海陆分布介绍地球上的海洋和陆地的分布情况,使学生了解地球上的海陆分布不均匀。

2.2 海陆分布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反射解释海洋和陆地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反射的不同,以及这种不同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2.3 海陆分布对热量的储存和传输解释海洋和陆地对热量的储存和传输的不同,以及这种不同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第三章: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3.1 陆地和海洋的温度变化解释陆地和海洋的温度变化规律,以及这种变化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3.2 陆地和海洋的压力变化解释陆地和海洋的压力变化规律,以及这种变化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3.3 陆地和海洋的湿度变化解释陆地和海洋的湿度变化规律,以及这种变化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第四章: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实例分析4.1 季风气候的形成解释季风气候的形成原因,以及海陆分布对季风气候的影响。

4.2 地中海气候的形成解释地中海气候的形成原因,以及海陆分布对地中海气候的影响。

4.3 极地气候的形成解释极地气候的形成原因,以及海陆分布对极地气候的影响。

5.2 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的研究展望介绍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的研究前景,激发学生对这方面的研究兴趣。

第六章:海陆分布与全球大气环流系统6.1 地球自转与科里奥利力解释地球自转产生的科里奥利力对大气环流的影响,以及海陆分布如何改变这种力的大小和方向。

6.2 大气压力系统的形成探讨海陆分布如何影响大气压力系统的形成和分布,包括高压和低压系统的形成机制。

6.3 风带和气压带的移动分析海陆分布如何影响风带和气压带的移动,以及这种移动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修改的)

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修改的)
高低纬度间的受热不均 考虑地转偏向力 地球表面均匀 不考虑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三圈环流简图
近地面的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
情境三(三真一假)
高低纬度间的受热不均 考虑地转偏向力 考虑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地球表面均匀
实际情景四
实际大气环流要考虑: 高低纬间热量不均
考虑地转偏向力 考虑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地球表面不均匀
提示:(1)采用对比的方法(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与撒哈拉沙 漠地区进行比较,两个地区纬度位置大致相同,但自然景观完 全不同)
30º N 副热带高气压带
活动 3
2.讨论季风给我国带来那些好处。
提示: (1)采用对比的方法(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与撒哈拉沙漠地区 进行比较,两个地区纬度位置大致相同,但自然景观完全不同)
东亚
西北 冬季 季风 东南 夏季 季风
冬季 东北 季风
南亚
西南 夏季 季风
3.季风的形成
→季风形成 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 清代的纳兰性德的诗:“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 黄叶闭疏窗” •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 吹面不寒杨柳风 • 西风代表的意象:寒冷、萧瑟、苍凉、悲壮 • 东风代表的意象:温暖、湿润、浓情蜜意 • 为什么东南风温暖湿润而西北风寒冷干燥呢?
东 东风 风请思考结:1、东亚季风的成 因是什么? 2、南亚季风的成 因与东亚相比 有何异同? 3、请总结季风环 流的成因有哪 些。
季风环流2.swf
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成因、风向比较表
地区 季节 风向 形成原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东南信风向北越过赤道偏转成 西南季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原因:南半球海洋面积广(大气下垫面性质较 单一),气压带基本成带状分布

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 北半球海陆上的气压活动中心随季节而变 化,使得一年中盛行风向也随季节有规律 地向相反或接近相反的方向变换,从而形 成季风环流。
季风:一般把海 陆热力性质引 起的,在大范 围地区内盛行 风向随季节有 显著改变的现 象成为季风
项 成因 目
冬季风 源地 风 向 性 质
夏季风 源地 风 向 性质
光、温、水是生命存在的要素。在北回归线上各地得 到太阳几乎平等的恩惠,日照足、热量高,可是由于降水 的不同,孕育了截然不同的自然景观,北回线上的大部分 地区,向非洲北部和亚洲西部等地,为热带沙漠气候或热 带草原气候,这里常年被副热带高压所笼罩,这是一种单 一、干热的气团,在它的内部气流总是做下沉运动,在运 动过程中空气的温度不断升高,水汽难以凝结成雨,所以 在这里常常是烈日当空,天气炎热,降水非常稀少,年降 水量不到200毫米,难以满足高大乔木生长的需要,因此 成了不毛之地。
5.关于季风叙述正确的是 ( CD ) A.季风是夏季才有的风 B.季风是冬季才有的风 C.季风是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随季节而有显著改变的 风 D.季风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导致 冬夏间海陆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 6.关于气压带、风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 BC ) A.七个气压带有四个低压带、三个高压带 B.六个风带中有两个偏西风带,四个偏东风带 C.气压带风带均以赤道低气压带为中心对称分布 D.气压带风带的纬度位置很稳定
极 地
东 风
极地高压带
夏 冬
海洋 季 较冷,形成高气压 季 较热,形成低气压
陆地 较热,形成低气压 较冷,形成高气压
一月
压 低副 极 地 低高 带

七月

副 热 带 高低 带 压

亚洲大陆 一 月 七 月

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课件

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课件

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课件
一、引言
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有着显著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热量、水分和气压的分布以及变化上。

大气环流是地球上气候形成和变化的重要因素,而海陆分布的改变则可以改变大气的热源和驱动力,进而影响气候的分布。

二、热量和水分的分布
海洋和陆地吸收和释放热量的能力存在显著差异。

海洋吸收热量并保持热量,而陆地则相反。

因此,在一定的气压差作用下,海洋上的气流容易形成低压系统,而陆地上的气流则容易形成高压系统。

这种气压差异又会影响气候的形成和变化。

三、气压和风场的分布
海陆分布对风场也有影响。

在高压和低压系统的控制下,会产生不同的风向和风速。

例如,在高压系统控制下,气流会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形成反时针方向的风向;而在低压系统控制下,气流会从四周流向中心,形成顺时针方向的风向。

这些风场的改变也会影响大气环流的变化。

四、不同地区的影响
海陆分布对不同地区的大气环流影响也不同。

例如,在极地地区,由于海洋面积相对较小,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更加显著。

而在赤道附近,由于大面积的热带雨林和海洋共同作用,大气环流相对复杂。

此外,海岸线、大陆边缘、山脉等地形变化也会影响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五、总结
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可以通过热量、水分、气压和风场等多个方面来影响气候的形成和变化。

了解和掌握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预测气候变化,以及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的来说,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是复杂而多变的,我们需要不断地研究和探索,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现象。

15,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影响

15,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影响

在滨海地区并不是每天都有海陆风的,有时 还有可能吹与海陆风风向相反的风。
这是因为当大范围气压场的气压梯度较大时, 与这种气压场相应的风“掩盖”了海陆风。
另外,海陆间水平气温梯度过小,不足以形 成热力环流时,也没有海陆风出现。
因此,只有在大范围气压场的气压梯度比较 弱而气温日变化大的地区和季节,才容易出 现海陆风.
b: 高值中心,+12℃——北非撒哈拉沙漠
(陆) 低值中心,-8℃——太平洋东岸(海),
加利福尼亚冷流 同一纬度带上(副热带)气温相差达20

所以,海陆气温的差异,冬季高纬最突出, 夏季副热带纬度最明显。
由于北半球陆地面积比南半球大, 所以:
冬季温度:北半球<南半球
夏季温度:北半球>南半球
海陆分布→气温差异→气压场→周期 性风系
(一)海陆风
白天:海→陆,海风 夜间:陆→海,陆风




海风和陆风转换时间随地区和天气条件而定。 一般来说,陆风在上午10时左右转为海风,13—15
时海风最盛,日落以后,海风逐渐减弱,17—20时 转为陆风。如果是阴天,海风要到中午才能出现,强 度减弱。
而伊尔库次克最大气温日较差为14.1℃(6 月),最小气温日较差为5.7℃(12月)。
大陆上受海风影响的区域,水汽充沛, 降水量与同纬度的大陆中心或背风区相 比为多,且降水变率较小。
降水时间,在海上和受海洋影响的陆地 沿岸地区,以冬季夜间和清晨为多,大 陆性气候区以夏季午后为多。
三、海陆分布与周期性风系
所谓周期性风系是指以一日为周期的 海陆风和以一年为周期的季风。
它们的形成与海陆热力差异有密切关 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季风环流的类型:
1月
高气压
7月
F
低气压 印度低压
夏威夷高

低压
高气压
类型 成因 西北风 寒冷干燥 海陆热力 东亚 冬季风 季风 夏季风 夏威夷高压 东南风 温暖湿润 性质差异 冬季风 亚洲高压 东北风 低温干燥 ①海陆热力 南亚 性质差异 季风 夏季风 南印度洋 西南风 高温湿润 ②气压带风带 的季节移动 源地 亚洲高压 风向 性质
气温/℃
30 20 10 0 -10 -20 -30
月降水量
月均温
气温/℃
600 500 400 300 200 100
30 20 10 0 -10 -20 -30
月降水量
月均温
600 500 400 300 200 100
气温/℃
30 20 10 0 -10 -20 -30
月降水量
月均温
降水量 /mm
当北半球某纬度近地面大气等压面呈图中状态时,回 答下列问题。
3.此时是( B ) A.亚洲高压势力强盛的季节 B.夏威夷高压势力强盛的季节 C.阿留申低压强盛的季节 D.冰岛低压强盛的季节 4.上海可能出现的天气状况是( B ) A.盛行下沉气流、寒冷干燥 B.盛行下沉气流、炎热多雨 C.吹东北风、湿热多雨 D.吹东南风、湿热多雨
600 500 400 300 200 100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月份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月份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月份
全年高温, 分旱雨两季
冬季温和湿润
冬季寒冷干燥 夏季高温多雨
夏季高温多雨
夏季 冬季 陆地 低 高压 海洋 高 低压
陆地
温度 气压 高 低压
海洋
低 高压
海陆高低气压中心形成的原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90° 极 60°

地 极
高 地
气 低
压 气
带 压 带
30 30° ° 0°
30° 60°

低热
赤 道


高高 气

低 高 带



高 气 气

气 压

压 带
副 副
极 极
地 地
地球表面是均匀的吗? 如果考虑海陆分布和地形起伏等因素的影响, 地表真实的大气环流究竟是怎样的呢?
海陆热力差异.swf
东莞市第四高级中学 东莞市第四高级中学 东莞市第四高级中学
1. 相似的情况发生在海陆之间,冬季和夏季海陆温 度各有何差异? 2. 相应的情况,冬夏季海陆气压有何差异?
1、海陆热力差异:
----气压带断裂成单个的高低气压中心 一月
冰岛 低压
西伯利亚高压 副 蒙古 极 -地 低 气 压 带 阿留申 低压
60N
大 西 洋
亚欧大陆
太 平 洋
30°N
时间 温度 气压
切断气压带
实际情况
7月
陆高 陆低 海低 海高
1月
陆低 陆高 海高 海低
副热带高压 仅 北 带 保 太 留 平 在 洋 副极地低压 海 带 洋
“三停” —— 一退” “一停”是5月份停留在南部沿海一带(E),南 部沿海进入雨季; “二停”是6月份停留在长江中下游地区(D), 长江中下游“梅雨”到来;
“三停”是7、8月份 停留在华北、东北地 区(C),东北、华北多雨 。
“两跳”—— 从南部沿海一带跳到长江中下游地区(一般在 5、6月间),从长江中下游地区再跳到华北、东北地 区(一般在6、7月间)。
“一退”—— 9月份雨带受北方强大冷空气影响,迅速退回 到长江以南;10月份退出我国大陆
季风气候的特征
海口气候统计图
(位置:20.0ºN,110.4ºE,海拔14m)
雨热同期
太原气候统计图
降水量 /mm
(位置:37.8ºN,112.6ºE,海拔778m)
上海气候统计图
降水量 /mm
(位置:31.2ºN,121.4ºE,海拔3m)
副 亚洲(印度)低压 热 带 高 气 压 带
30°N
极 副 副

带 气 气 压 压




低 高
带 带


副 副 热 极 极



高 气

气 压 带

压 带


地 高 气
压 带
北半球冬季
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亚洲高压)
冰岛低压 阿留申低压
图2
1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
返回
北半球的副极地低压带被亚洲大陆上的冷高压切断
夏威夷 高压
北 大 西 洋
亚速 尔高 压
冰岛 低压
阿留申 低压
思考:1、夏威夷高压、阿留申低压、亚速尔高压、冰岛低压、亚洲高压、亚洲
低压按成因分,分别属于什么原因形成的? 夏威夷高压、亚速尔高压——动力原因(保留下来的副高) 阿留申低压、冰岛低压(格陵兰低压)——动力原因(保留下来的副极地低压) 亚洲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亚洲低压(印度低压)——热力原因 2、为什么南半球等压线比较平直? 因为南半球陆地面积很小,有广阔的洋面,下垫面性质均一
低 高
带 带
90°
北半球夏季
30°
亚洲低压 夏威夷高压 北太平洋高压 (印度低压)
亚速尔高压 (北大西洋高压)
30°
60°
图2 7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
返回
北半球的副热带高压带被亚洲大陆上的热低压切断
----气压带断裂成单个的高低气压中心
60N
大 西 洋
七月
亚速尔 高压

亚欧大陆
平 洋
夏威夷 高压
下图为气压中心分布示意图①③为大陆上气压中心,② ④为海洋上气压中心,完成下题。 5.若图中①为高气压中心,则( B ) A.①夏威夷高压 B.②为阿留申低压 C.③为亚速尔高压 D.④为亚洲高压
赤道

150° w ③

北极 ④
30°E
三、季风环流:
1、季风定义
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随季节而有显著改变的现象 小范围: 沿海地区 日变化: 周期一天
2.下图为局部地区等压 线分布图,读图回答。 (1)等压线P的 值 1012 。 (2)写出C、D、E三处 风的名称。 东南季风 C____________ 东南信风 D____________ 西南季风 E____________ (3)分析E处此季节盛行 风的成因。
东南季风越过赤道向右偏转形成西南季风
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 异 低
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与 气压带和风带冬季北移 共同作用
7月-北半球夏季 气压中心分布

南亚地区形成 西南季风
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 异
东亚地区形成东南季风

低 高
30°N
成因——海陆热力 性质差异与 气压 带和风带夏季南移 共同作用
澳大利亚地区形成 东南季风
赤道
东亚季风分布地区: 我国东部、朝鲜半岛、日本等
南亚季风分布地区: 我国西南、印度半岛、中南半岛
季风环流2.swf
夏季风对我国降水的影响
1、夏季风影响了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
2、夏季风影响我国东部地区降水的季节分配
我国的降水类型——锋面雨
我国东部雨带的移动
我国东部锋面雨带推移规律可归纳为
“三停” “两 跳”“
北半球 南半球 陆地面积比南半球大,而且海陆相间分布 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
1.当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切断时 ( A ) A.北半球正处于夏季 B.北大西洋上出现冰岛低压 C.北太平洋上出现阿留申低压 D.亚洲大陆受蒙古高压控制 2.该气压中心的名称是( D ) A.亚洲高压 B.亚速尔高压 C.北美高压 D.夏威夷高压
受海陆分布、地势起伏、洋流、大陆形 状等影响,下垫面物理性质不均一
1、北半球气压中心:
夏季 亚洲低压、夏威夷高压、亚速尔高压 冬季 亚洲高压、阿留申低压、冰岛低压
2、全球气压分布特征及原因:
(1)分布特征 北半球 纬向气压带被分裂为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 南半球 南纬30°以南,气压带呈带状分布
(2)原因
思考:海陆风是不是季风?
2、哪个地区季风最典型?为什么?
太平洋是世界最大的大洋,亚欧大陆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陆, 东亚居于两者之间,海陆的气温对比和季节变化特别显著。

60°N
1月-北半球冬季 气压中心分布

低 高
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南亚地区形成 东北季风
东亚地区形成西北季风
赤道
澳大利亚地区形成 西北季风
长江中下游地区,由 于受夏季风的影响,降水 丰沛,形成森林景观,植 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农业也生机勃勃。
撒哈拉沙漠常年受副 热带高压的影响,降水稀 少,形成沙漠景观。
季风活动异常往往带来气象灾害
课堂练习:
1、读“亚洲季风图”回答下列问题: 夏 季,亚欧大陆上形成______ 亚洲低气 (1)此时是北半球的____ 压,它割断了________ 气压带,使其只能保留在海洋里。 副热带高 (2)半年后,A处刮_____ 。B处 西北 季风,性质是________ 寒冷干燥 东北 季风。 刮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