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信息技术革命

1信息技术革命
1信息技术革命

信息技术革命对全球经济贸易的影响及选择(上)

2001-05-14

外经贸部发展司副司长王子先

当前,席卷全球的信息技术革命方兴未艾,给人类经济社会生活带来的革命性影响已经并还将逐步显现。信息化与数字化、网络化。知识化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正使人类进入一个新经济时代。正如未来学家托夫勒所指出的,一个新的文明正在我们生活中出现,人类正面临巨大的飞跃,面临有史以来最深刻的社会巨变和创造性的重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尼葛洛庞帝教授将未来的时代称之为“比特的时代”,并用“一网打尽全世界”来描述因特网,充分表明了数字化。网络化信息技术革命的重大意义。比尔·盖茨指出,信息高速公路将越过国界,把信息和机会播入发展中国家,价格低廉的全球通信能把各地的人们卷入世界经济的主流。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既面临历史性机遇,也将面对巨大挑战。只有把握时代脉搏,认清形势,制定正确的战略和政策,我们才能迎头赶上,取得主动。

一、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

信息技术的突破始自计算机的发明。以二进制为基础的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发展,大大提高了人类社会的信息处理能力,始于80年代初的个人计算机(PC)革命是信息革命的一次高潮,使更多的家庭和个人能直接分享到信息革命的好处。

进入90年代,信息化浪潮更为强劲,“信息高速公路”这一设想的提出和付诸实践,掀起了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的热潮。

美国是信息高速公路设想的倡导者和先行者。克林顿总统把兴建信息高速公路作为国策,1993年9月制订了“国家信息基础结构行动计划”(Nil计划),要求在1997年正式建成信息高速公路。副总统戈尔是该计划的具体组织者。

注:美国政府提出的“N II计划”特别强调了“全民服务”的概念,当完成该计划时,不仅要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而且要做到“信息面前人人平等”;要求在2000年把美国的“每一间教室、每一家医院的诊所、每一家图书馆”联结起来。

美国还推动了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1994年9月美国提出“全球信息基础结构(Gll )”的建议;1995年1月美国政府发表了《全球信息基础结构:合作日程》;1995年2月美、加、德、英、法。日、意等7国在布鲁塞尔召开了部长级会议,讨论了全球信息基础结构问题,推动了这方面的合作。

在这一时期,世界上众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纷纷制订了自己的信息化计划,大力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入全球信息技术革命的队伍。

为了在信息技术上占据优势,各国都加大了研究与开发(R&D)投入的力度。1995——1996年度,各国用于信息技术R&D的商业支出占GDP的比重分别是:澳大利亚0.87%,日本1.87%,美国1.85%,德国1.5%,芬兰1.46%,法

国1.44%,爱尔兰1.05%,加拿大0.96%。

二、数字化信息革命

(一)数字化

数字化是指用两位数0和1来表达和转输一切信息。数字化信息的最基本单位

由一个0和一个1组成,叫做一个比特,每秒钟传输的信息量称为信息的传送速率。

用0和1两位数字编码来表达和传输一切信息的一场综合性技术革命,叫数字化信

息革命。

要将书刊等实物媒体和声像等电磁媒体这两大类信息载体所传达的大量信息都

数字化,需要高速的数据流。这可以用信息传送速率来表示,如下表:

注:b表示比特,S表示秒;kb表示1千比特,MB表示1百万比特或1兆比特,Gb表示1千兆或10亿比特。

世界上如此庞杂的事物,浩繁多样的信息,都用简单的0和1来表示,涉及到异常复杂的技术,需要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数字化技术实际上涉及到数字的转换、存取、处理、传输、控制、压缩等一系列高技术,从这个意义上讲它是一切综合性高技术革命。

(二)数字化技术

1.半导体技术

(1)超大规模集成电路(IC)-0.25—0.18微米(U)

(2)存储芯片(CPU)一电脑的心脏芯片存储容量从1984年的1兆位增至1997年的256兆位,现在正在开发1000兆位芯片。

(3)微处理器:IBM1981年采用英特尔的微处理器,发明了个人电脑;现在最快的微处理器速度已超过500兆赫。

估计目前全球有芯片3500亿块,其中微处理器150亿块。

2.信息传输技术

以激光和光纤为核心的光纤光缆技术,是信息高速公路的基础结构,80年代末已出现每秒1.6千兆比特的技术(相当于每秒可传输1亿汉字),日本现在已有100千兆通信技术一,现在每秒1000千兆的光通信技术也正在开发之中。

此外,构成数字化信息革命的还有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数字压缩技术、语音识别技术、自动翻译技术、液晶显示技术、虚拟境像技术等。

三、网络化发展的历程

因特网(Internet)的发展最早可追望到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一个政府项目MANET,起初专门用于计算机科学和工程项目,为相距遥远的项目合作者提供通信手段。美国政府于1989年决定停止为ARPANET提供资金支持,计划逐步代之以商业性的因特网。

因特网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95年是一个转折点,开始进入商业化和立体化阶段。美国政府通过国家科学基金会资助的NSFNET结束,开始由互联的商业网络提供者系统所取代。一年之间,因特网以超乎寻常的速度进入了整个世界,被称为世界互联网络年。1996年被称为互联网络丰收年,全世界网上用户迅速增至6000万。2000年全世界上网人数已达约3.04亿人,比1999年增长近80%。

(二)全球网(万维网)的出现

为了改善因特网的信息服务,随后又出现了被称为网中网的“全球网”(Worldwideweb,也称“万线网”,缩写为WWW或简写为web),它是一种把因特网上不同电脑内的信息联通起来、互用共享的一种协议,并通过一种web服务器发布信息,现在因特网上已有近20万个web服务器,每天还在以200个的数量不断增加。

目前,因特网已成为一个崭新的世界,崭新的社会。它既是一个新的商业社会,也是新的学习社会、娱乐社会和交友社会。

四、经济信息化的主要特征

经济信息化是当前的全球潮流,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人类文明

进步的重要标志。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深入,人类必将由工业时代跨入信息社会。它既是一种社会发展阶段的演进,更是经济和产业发展形态由以工业为主的社会向以信息知识产业为主的社会的演进过程,还是信息文化形成的过程。

(一)信息化的一般特征

(二)经济信息化的特征

1.知识成为经济的主导要素。工业化时代,土地、劳动、原材料和资本是主要生产要素;现在知识成为信息化经济的主要资源。

2.无形资产的价值日益重要。各种知识产权和品牌成为决定企业竞争力的关键。

3.小型化取代大规模、大批量生产。

4.企业组织结构小型化、扁平化、非正式化。

5.速度决定一切,谁抢在前面谁就能赢得胜利。

6.信息化将引发新的管理革命,企业、政府和社会管理模式都将发生巨大的变化。

(三)信息技术产业及网络经济的发展

1.世界信息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

1995年世界信息技术产品收入5279亿美元,1985—1995年平均增长率为12.8%,比世界GDP增长高2倍以上。1995年以来增长进一步加快。2000年美国IT产业占其GDP的比重达8.3%,产值为7600亿美元。1995年世界通信产业销售额为5800亿美元,占全球信息及通信产业总销售额13200亿美元的44%,排在医疗保健业和银行业之后列第三位。

2.因特网的发展

90年代以来,因特网上的计算机几乎以每年2倍的速度增长,到1997年联网的计算机近2000万台。因特网用户7年前不到9万,去年即达1.7亿,到今年3月则超过了3亿,据预测到2005年可能达到10亿。因特网容量仅今年上半年就扩大1倍,6月份达到20亿页。到8月底,全球登记的域名超过2760万个,其中公司域名超过1700万个。

1995—1998年,美国实际经济增长的35%为与因特网有关的企业创造,1999

年美国与因特网有关的企业创造的产值超过5070亿美元。

3.电子商务的发展

网络时代掀起了一场新的营销革命,电子商务呈现非线性爆炸式增长。电子商务和电子货币正在崛起为世界最大的单一产业,并对人类生活带来深入广泛的影响。

电子商务具有零库存、缩短交易时间、降低经营费用、便利售前售后服务、便于与顾客互动等传统商务无法比拟的优点。电子商务已远远超出网上购物,而是在创造新的商业模式,提供完全不同的企业经营方式。

据瑞士信贷银行估算,全球电子商务营业额1998年为380亿美元,1999年增至980亿美元,2003年可能超过1.24万亿美元,占全球销售额的比重很快就会超过10%的界线,在计算机、软件、邮购、图书发行等行业将占20%-60%不等甚至更高的份额。电子商务将成为21世纪国际贸易的主要方式,并成为WTO多边贸易谈判的一个重要领域。1997年,美国总统克林顿正式批准了《全球电子商务框架》,欧盟公布了《在电子商务中的欧洲行动》。联合国贸发会议、APEC等国际及区域经济组织也将电子商务列入重要议题。联合国下属的国际法委员会1996年制定了一个电子商务的示范法律。除此之外联合国还正在努力实施一个使全球电子签名协调一致的计划。世界贸易组织也制定了两个相应的法案和建议:一是关于电子商务的定义、作用的文件;另一个是关于美国政府提出的电子商务免征关税的批文。可以预见,电子商务的全球法律框架问题将成为今后世贸组织的重要议题之一。

相关文章:

责任编辑:张铁锋来源:《经济工作者学习资料》2001年第14期

信息技术学科课程改革总结

信息技术学科课程改革总结 星转斗移,转眼又是一个学期的结束,回顾本学期的工作,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教训,我所享有的收获我会用于今后的工作中,我所碰到的问题我要认真思考想办法解决。为使今后的工作做得更好,现总结如下。 一、七年级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目的要求 1、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和社会的影响。 2、初步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学会使用与学习和实际生活直接相关的工具和软件。 3、学会应用多媒体工具、相关设备和技术资源来支持其他课程的学习,能够与他人协作或独立解决与课程相关的问题,完成各种任务。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七年级49班-54班共有学生275人,由于学生大多来自边远山区,信息闭塞,知识面狭窄,对外界了解甚少,给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从本学期上课的情况开看,教学成绩仍不够理想,还需多多努力。 三、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针对学生实际,我在教学中认真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结合计算机的硬件实际,开展好常规教学。 ⑴开学初,便结合我校的计算机硬件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并严格按教学计划进行上课。在教学过程中,对具体的教学内容都进行了认真的教学分析,思考在现有计算机软硬件的实际情况下如何实施教学,并写成教案上课。收到较好的效果。 ⑵在教学中,我经常研究学生的思想发展变化,为了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在不影响教学的情况下,自己从光盘上或到其它学校去找了一些有利于学生智力发展的小游戏,把这些游戏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后给学生玩,让学生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提高了学习兴趣,并有助于学生智力发展。经本期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学生不但掌握了规定的信息技术知识和达到了规定的操作技能水平,而且还从游戏中学到了许多其它的知识。信息技术课已经成了学生十分喜欢的课程之一。 2、加紧学习课程标准,贯彻课程标准,进一步转变观念,实施素质教育,开展对教材的研究,解决问题,深化教学改革。

高中信息技术第一二章综合练习(含答案)分解

第一、二章综合练习题 1、下列选项中,属于信息特征的是() A、特殊性 B、载体依附性 C、独立性 D、保密性 2、王云用搜索引擎在互联网上搜索李清照的《声声慢》全文,最有效的关键字是() A、李清照声声慢 B、李清照的声声慢全文 C、声声慢宋词 D、《声声慢》 3、关于网络犯罪的案件层出不穷,为了保护自己,我们应该()。 A、在上网时要对自己的身份信息保密,不要轻易透露 B、和网友公开自己的身份 C、争取与网友当面交流 D、多和网友使用视频交流 4、下列选项中,属于音频文件格式的是() A、 B、 C、 D、 5、校园电视台的记者需要经常在外面采集图片、音频、视频等各种类型的素材。下列采集设备中不需要的是() A、数码摄像机 B、录音笔 C、扫描仪 D、数码相机 6、在线访问百度文库查找阅读三维动画制作的相关文章,一般查找的步骤应该是()。 ①浏览所选文章内容②明确目标,登录百度文库 ③提炼相应的关键词④输入关键词,执行检索 A、②④①③ B、②①④③ C、②③①④ D、②③④① 7、下列关于从因特网上下载文件的描述,错误的是() A、图片可使用“点击右键→图片另存为”的方式直接下载

B、利用下载工具可以做到断点续传 C、下载任何文件,用下载工具下载肯定比直接下载方便快捷 D、单个小文件的下载使用直接下载的方式比使用下载工具要方便 8、下列信息发布方式中,适用于会议、发布会等场所的是() A、网站 B、广告 C、电子邮件 D、电子演示文稿 9、我国著名学者王选教授主持研制了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这个事件发生在第()次信息技术革命时期。 A、二 B、三 C、四 D、五 10、在网络中检索符合“贵州”和“梵净山”的信息时,应使用逻辑运算符将关键词组合起来,其正确的表达方式为() A、贵州梵净山 B、贵州梵净山 C、贵州 = 梵净山 D、贵州梵净山 11、“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是()的标志 A、第一次信息技术革命 B、第二次信息技术革命 C、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 D、第四次信息技术革命 12、下载软件一般都带有断点续传功能,其作用是() A、能同时下载多个文件 B、下载过程中断后,能接续已下载的内容继续下载 C、下载同一个文件的用户越多,下载速度越快 D、让计算机进行下载任务时还能进行其他网络操作 13、用百度搜索引擎在互联网上搜索韩寒的小说,最有效的关键字是() A、韩寒小说 B、韩寒的文章 C、小说 D、韩寒 14、以下行为没有侵犯知识产权的是()

信息技术学科课程改革总结(多篇范文)

信息技术学科课程改革总结 星转斗移,转眼又是一个学期的结束,回顾本学期的工作,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教训,我所享有的收获我会用于今后的工作中,我所碰到的问题我要认真思考想办法解决。为使今后的工作做得更好,现总结如下。 一、七年级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目的要求 1、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和社会的影响。 2、初步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学会使用与学习和实际生活直接相关的工具和软件。 3、学会应用多媒体工具、相关设备和技术资源来支持其他课程的学习,能够与他人协作或独立解决与课程相关的问题,完成各种任务。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七年级49 班-54 班共有学生275人,由于学生大多来自边 远山区,信息闭塞,知识面狭窄,对外界了解甚少,给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从本学期上课的情况开看,教学成绩仍不够理想,还需多多努力。 三、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针对学生实际,我在教学中认真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结合计算机的硬件实际,开展好常规教学。

⑴开学初,便结合我校的计算机硬件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并严格按教学计划进行上课。在教学过程中,对具体的教学内容都进行了认真的教学分析,思考在现有计算机软硬件的实际情况下如何实施教学,并写成教案上课。收到较好的效果。 ⑵在教学中,我经常研究学生的思想发展变化,为了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在不影响教学的情况下,自己从光盘上或到其它学校去找了一些有利于学生智力发展的小游戏,把这些游戏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后给学生玩,让学生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提高了学习兴趣,并有助于学生智力发展。经本期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学生不但掌握了规定的信息技术知识和达到了规定的操作技能水平,而且还从游戏中学到了许多其它的知识。信息技术课已经成了学生十分喜欢的课程之一。 2、加紧学习课程标准,贯彻课程标准,进一步转变观念,实施素质教育,开展对教材的研究,解决问题,深化教学改革。 3、加紧对教师自身业务素质的提高,做到认真备课,因材施教,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传授知识和技能。 4、加快教学方法研究,在教学中认真吸收别人先进的教学方法,大胆尝试,加以变通,并从理论的角度,加以深华。 四、从教学上讲我主要做了这一些工作: 1、做到期初有计划,有教学进度,使教学工作能有条不紊地顺利进行下去。 2、按照学校工作管理规定,认真备好课,写好教案,努力上好每一节

信息技术革命的重新界定

信息技术革命的重新界定 一、问题的提出 20世纪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了一场新技术革命。其影响之广泛,意义之深远,是以往任何一次技术革命所不可能比拟的。过去的工业技术革命,均是为了把人类从沉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是人类体力的增大与外部器官的延伸;而这次技术革命,却是把人类从繁杂的脑力劳动中摆脱出来,是人类脑力的增大。古生物学家斯蒂芬·古尔德(Stephen.J.Gould)曾经写道:“我所读到的生命史,是一连串稳定状态,其间有少数迅速发生的重大事件所界定的间隔,并借此建立了一个稳定状态。”[1]这个历史的间隔即所谓的技术革命。虽然人们对技术革命的存在及历史地位予以承认并达到一致,但对于技术革命特别是20世纪以来所发生的新技术革命的划分以及起始时间,在认识上仍有相当差异。人们从不同的认识角度,用不同的认识方法,对客观历史进程作出多种不同的描述。然而由于科技革命不仅是研究科技历史的重要工具(例如,世界古代科学史与近代科学史的分期线是1543年,即哥白尼的伟大著作《天体运行论》的出版,这也是第一次科学革命的开始),也是研究社会问题的基点之

一。这是因为它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政治领域的变革,也影响了人类生活方法、思维方式的发展。因此对上述问题的澄清和界定,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二、关于称谓 当今学术界,对于上述新技术革命的称谓,至今还是见仁见智,莫衷一是。迄今为止的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科技革命,称谓竟没有为世人基本认同,似乎与其伟大意义难以相称。总结众多学者的描述,这场新技术革命常见的称谓有:“现代科技革命”、“新技术革命”、“第三次浪潮”、“第三次或第四次科技革命”及“智能技术革命”等几种提法。这些称谓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指征这场科技革命,但让人总觉有所不足。鉴于以下理由,我们将这场新技术革命称为“信息技术革命”。 理由一:“现代科技革命”中的“现代”和“新技术革命”中的“新”这两个词都是时间概念。“现代”一词对于现代的人们可以确切地知道它所指的内涵,但几百年以后,仍用“现代”来指征这场科技革命,则就难以切中了。而“新”字,今天可以称“新”,他年可能应该称“旧”,因此,也没有揭示这场科技革命的基本特征[2](P9)

信息技术学科课程改革总结

---------------------------------------------------------------范文最新推荐------------------------------------------------------ 信息技术学科课程改革总结 星转斗移,转眼又是一个学期的结束,回顾本学期的工作,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教训,我所享有的收获我会用于今后的工作中,我所碰到的问题我要认真思考想办法解决。为使今后的工作做得更好,现总结如下。 一、七年级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目的要求 1、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和社会的影响。 2、初步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学会使用与学习和实际生活直接相关的工具和软件。 3、学会应用多媒体工具、相关设备和技术资源来支持其他课程的学习,能够与他人协作或独立解决与课程相关的问题,完成各种任务。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七年级49班-54班共有学生275人,由于学生大多来自边远山区,信息闭塞,知识面狭窄,对外界了解甚少,给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从本学期上课的情况开看,教学成绩仍不够理想,还需多多努力。 三、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针对学生实际,我在教学中认真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 / 8

1、结合计算机的硬件实际,开展好常规教学。 ⑴开学初,便结合我校的计算机硬件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并严格按教学计划进行上课。在教学过程中,对具体的教学内容都进行了认真的教学分析,思考在现有计算机软硬件的实际情况下如何实施教学,并写成教案上课。收到较好的效果。 ⑵在教学中,我经常研究学生的思想发展变化,为了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在不影响教学的情况下,自己从光盘上或到其它学校去找了一些有利于学生智力发展的小游戏,把这些游戏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后给学生玩,让学生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提高了学习兴趣,并有助于学生智力发展。经本期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学生不但掌握了规定的信息技术知识和达到了规定的操作技能水平,而且还从游戏中学到了许多其它的知识。信息技术课已经成了学生十分喜欢的课程之一。 2、加紧学习课程标准,贯彻课程标准,进一步转变观念,实施素质教育,开展对教材的研究,解决问题,深化教学改革。 3、加紧对教师自身业务素质的提高,做到认真备课,因材施教,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传授知识和技能。 4、加快教学方法研究,在教学中认真吸收别人先进的教学方法,大胆尝试,加以变通,并从理论的角度,加以深华。 四、从教学上讲我主要做了这一些工作: 1、做到期初有计划,有教学进度,使教学工作能有条不紊地顺利进行下去。

2020年《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试讲稿

2020年《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试讲稿 《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试讲稿 各位考官: 大家好,我是初中信息技术组的01号考生,我试讲的题目是《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下面开始我的试讲。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老师有一个问题请大家回答,在当今社会是如何获取信息呢? 师:对,是通过计算机网络。那自从有了人类,信息是如何被感知、接收、传递、分析和处理的呢? 师:同学们的答案有很多,事实究竟是什么样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就能得到一个明确的答案。 二、新课教学 师:老师播放一段信息技术发展的视频,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并思考如下问题:信息技术发展经过了几次革命,以及每次革命的作用都有哪些?视频播放完毕后,给大家5分钟时间,前后左右四人为一小组,讨论问题。时间到后,请小组代表回答。 师:时间到,请第一组的代表回答信息技术发展经过了几次革命。 师:非常正确,信息技术发展经过了五次革命,分别是语言的形成、文字的产生与应用、造纸与印刷术的发明与应用、电话电报的发明与应用、计算机与现代通信技术的应用与发展。那哪一小组讨论出了每一次革命的作用? 师:同学们都不举手,看来,这个问题把你们给难住了。没关系,我们先做两个游戏,放松一下,说不定你们马上就想到答案了。 师:第一个游戏是“你来比划,我来猜”,题板上有一个成语,需要两个人为一组参与。其中一个同学不能说话,只能通过手和身体的比划的形式来描述题板的内容,另一个同学来猜成语。老师共准备了10个题板,一共需要10组同学参与,每组参与者一道题,发出声音则游戏失败。请参加游戏的同学自由结合,依次上台。 师:通过刚才的游戏,同学们有什么收获吗?

师:这位女同学,你请说。哦,这位同学说,通过这个游戏,她发现了语言的作用———语言可以快速准确地表达信息。 师:下面,再请两组同学参加一个游戏:两组同学都分开,一个站在教室的最前面,一个站在教室的最后面。其中一组前面的同学用最小的声音说一句话,后面的同学认真听,把听到的话说出来。另外一组前面的同学把想说的话写在纸条上,然后传递给后面的同学,后面的同学看到后把他所表达的信息读出来。其他同学保持安静。 师:通过刚才的游戏,同学们又有什么收获呢? 师:这次好多同学都有发现,请A同学来说。A同学发现了文字产生的作用———扩大信息传播的距离。师:同学们通过游戏有不少发现,现在休息一下,看几个视频,看你们还有没有发现。 视频1:造纸术和印刷术工作的过程。看完后请同学们总结造纸和印刷术发明的作用。 师:B同学,请你来说。 师:B同学说,造纸和印刷术的发明,使信息得以很好的保存,不错,请坐。我们再观看视频2:电报、电话发明的过程及其影响。看完后,请同学们进行小组讨论,尝试总结电报、电话发明的作用。 师:好,请同学们一起告诉我你们的发现。对,电报、电话的发明,使人类能够利用电能传递信息。接下来,请同学们以同桌为单位,结合生活中应用计算机的实例,进行讨论并体会计算机的出现带来的影响。

信息技术革命

信息技术革命对全球经济贸易的影响及选择(上) 2001-05-14 外经贸部发展司副司长王子先 当前,席卷全球的信息技术革命方兴未艾,给人类经济社会生活带来的革命性影响已经并还将逐步显现。信息化与数字化、网络化。知识化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正使人类进入一个新经济时代。正如未来学家托夫勒所指出的,一个新的文明正在我们生活中出现,人类正面临巨大的飞跃,面临有史以来最深刻的社会巨变和创造性的重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尼葛洛庞帝教授将未来的时代称之为“比特的时代”,并用“一网打尽全世界”来描述因特网,充分表明了数字化。网络化信息技术革命的重大意义。比尔·盖茨指出,信息高速公路将越过国界,把信息和机会播入发展中国家,价格低廉的全球通信能把各地的人们卷入世界经济的主流。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既面临历史性机遇,也将面对巨大挑战。只有把握时代脉搏,认清形势,制定正确的战略和政策,我们才能迎头赶上,取得主动。 一、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 信息技术的突破始自计算机的发明。以二进制为基础的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发展,大大提高了人类社会的信息处理能力,始于80年代初的个人计算机(PC)革命是信息革命的一次高潮,使更多的家庭和个人能直接分享到信息革命的好处。 进入90年代,信息化浪潮更为强劲,“信息高速公路”这一设想的提出和付诸实践,掀起了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的热潮。 美国是信息高速公路设想的倡导者和先行者。克林顿总统把兴建信息高速公路作为国策,1993年9月制订了“国家信息基础结构行动计划”(Nil计划),要求在1997年正式建成信息高速公路。副总统戈尔是该计划的具体组织者。

注:美国政府提出的“N II计划”特别强调了“全民服务”的概念,当完成该计划时,不仅要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而且要做到“信息面前人人平等”;要求在2000年把美国的“每一间教室、每一家医院的诊所、每一家图书馆”联结起来。 美国还推动了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1994年9月美国提出“全球信息基础结构(Gll )”的建议;1995年1月美国政府发表了《全球信息基础结构:合作日程》;1995年2月美、加、德、英、法。日、意等7国在布鲁塞尔召开了部长级会议,讨论了全球信息基础结构问题,推动了这方面的合作。 在这一时期,世界上众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纷纷制订了自己的信息化计划,大力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入全球信息技术革命的队伍。

信息技术课程实施方案

淄川第一中学 信息技术学科课程实施方案 为了贯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推进我校信息技术新课程的顺利实施,保证信息技术课程开设的质量,以《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我校信息技术教学实际,制定本课程实施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课程标准》提出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理念,即提升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关照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强调问题解决,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 信息技术课程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形成个性化发展,还要使学生学会运用信息技术促进交流与合作,拓展视野,勇于创新,提高思考与决策水平,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明确信息社会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伦理与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与责任感,为学生应对未来挑战、实现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课程目标 《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将学生的信息素养归纳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面,这三个层面的目标相互渗透、有机联系,共同构成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培养目标。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在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过程中,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不同层面信息素养的综合提升和协调发展,不能人为地割裂三者之间的关系或通过相互孤立的活动分别培养。 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使高中学生发展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为学生应对未来挑战、实现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在实现上述目标的基础上,还要关注学生的行为与创新,强调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自觉地、个性化地应用信息技术,并强调对技术的创新利用和创新开发的意识和能力,形成积极利用信息技术辅助其他

第一节五次信息技术革命回顾

第一节五次信息技术革命回顾 【教学设计】 一、教材内容分析 信息技术课大多是在机房上,但对于理论性较强的基础知识部分更适合在教室上。如何把讲授课讲得更精彩,提高课堂效率,给学生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这给我们带来了新的课题。八中的信息技术组建立了自己的资源库,以视频为主,也有图片、文字等。将资源库与教材有机整合,既不是照本宣科,也不是脱离教材,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适当的拓展,体现了教师对教育资源的利用、教材的加工处理和延伸的能力。 具体到《五次信息技术革命回顾》这个题目,选自于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信息技术》第四册,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基础”,第一节“信息与信息技术”中的内容。五次信息技术革命,并不是教材中主要的内容,仅出现在“知识链接”中。教材中提及的不多,正好为教师加工整理提供了发挥的空间。 二、教学目标分析 本节课有两条主线。一是知识主线,以传递信息为线索,按前后顺序讲解五次信息技术革命。如果仅按时间为序,课堂很容易变得枯燥,像是流水账一样,因此渗透了德育主线。传递了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造纸术、印刷术是中国的骄傲,古代中国信息技术远远领先,只是近代时慢慢落后了,可是当代中国正奋发努力、迎头赶上。银河、天河等巨型机在世界上首屈一指,但中国的信息技术发展依然任重道远,从而引出要把“中国制造”上升到“中国创造”,这时课堂也在此高潮时结束。 三、教学过程分析 1. 导入 以 1999 年拍摄的《黑客帝国》电影的图片,引出现在信息化社会不再是个传说。然后复习了什么是信息技术? 纵观历史,正因为人类在获取信息、加工信息、存储信息、管理信息和表达信息方面的信息技术一次一次的进步,才推动了人类文明的滚滚向前。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就是回顾一下人类历史上的五次信息技术革命相关情况,以及对于现在的信息技术应该如何处理。 2. 第一次信息技术革命

信息技术革命

一、信息技术革命 二、信息化内涵 三、信息化管理与运作 四、组织与管理 一、信息技术革命 1.科学技术革命与社会变革 科学技术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特别是一些重大科学技术的发展成为人类社会进步的革命性因素。人们习惯上把因为科学技术革命导致的人类社会的全面突变或革命性变化称作“化”,如农业化、工业化、信息化等,而对应的社会形态被称作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后工业社会)等。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深深地刻着科学技术的时代烙印。 “刀耕火种”即农业工具的发明和作物知识的发现——农业的科学技术革命,使人类逐步摆脱狩猎和游牧的原始社会,进入农业社会。它经过了上千年的历程。 200年前,机械与能源即工业的科学技术革命,利用机械力、蒸汽、电力、石油等动力方面的变革,实现人类体力上的解放,提高劳动生产率,是一场能源革命。机械化、电气化导致的社会化大工业生产方式,把人类带入“工业社会”。 20世纪50年代以来,电子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的结合发展——信息的科学技术革命,使得信息迅速赶超上材料、能源成为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决定性力量,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日益走向社会化、产业化。这种变化不仅迅速改变着人类社会的各种活动和社会运行机制,而且还贯穿于各种社会职业活动之中。结果是:社会经济的信息投入产出比迅速增长,社会交往合作不断加强,科技与经济加速发展。发生在现代社会中的这一变化趋势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信息化”。信息化把人类带入“信息社会”。 无处不在、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信息系统和主导现代社会发展的支柱——信息产业,成为信息化社会的重要标志。 2.信息技术革命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是应用信息科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信息产生、传递、处理的技术。具体包括有关信息的产生、收集、交换、存储、传输、显示、识别、提取、控制、加工和利用等方面的技术。其中,最主要的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传感技术和控制技术,它们相当于人类的思维器官、神经系统、感觉器官和效应器官。 与半导体材料紧密相关的微电子技术是它们的基础。微电子技术是指在几平方毫米的半导体材料上,用微米及亚微米刻蚀加工技术,制作成成千上万的晶体管构成的微缩单元电路,并应用这些电路装配成各种微电子设备的总称。通俗地讲,微电子技术就是一门使电子器件或电子设备微型化的技术。其基本构成是集成电路和微处理器,其特点是精细或超精细的“微”加工技术,是一种节约材料、能源、空间和劳动的技术。其技术工艺新、更新换代快、

信息技术对新课程改革的影响与发展策略

信息技术对新课程改革的影响与发展策略 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信息日益成为社会各领域中最活跃、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信息 时代给教育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对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开展信 息教育、培养学习者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信息化与现代化 已成为世界和社会发展的共同趋势,教育信息化和现代化也接踵而至,随之在教育目标、教 育结构、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和教学评价等方面将产生重要影响。大力发展和应用现代教育 技术,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是教育与时俱进的 具体体现。 一、信息技术对新课程改革潜在影响 1、拓展延伸教学空间。现代教育技术使得教育教学信息的传递形式、速度、距离、范围发 生前所未有的变化,教学形式实现了开放化。这种变化的基本趋向是:教育将大大拓展其空间,从校际交流、合作,走向更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使教育走向国际化。另外,教育空间必然 发生分散化、组合化等变化。例如,最近出现的远程大学、虚拟大学、网络大学等。 2、改革教育目标内容。新时期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具有高度创新能力和使用信息 化手段获取知识和更新知识的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了实现新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也必须 做出相应的改革。制定教学大纲要着眼于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而不是现 成知识的传授和一般技术的培训,教育内容还要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着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 问题的能力。 3、改革教育形式方法。信息化教育不再仅限于传统的“班级授课制”这种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而是传统教育、个别化教育、远程教育等相结合,多种办学形式并存,不同类型和层次 的学校并存,多种功能的教育相融合,重在个别化教育和创新性自主学习,使受教育者具有 极大的自由选择余地和发展空间。 二、信息技术在课程改革中的发展策略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在实践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信息化意识比较薄弱,对信息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与加强;应用 软件及教育资源库不足;信息化与现代化教育设施利用率不高,应用不普及;信息化人才缺乏,教育者的信息化素养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为解决上述间题,促进现代教育技术真正发挥 其应有的作用,推动教育和教学改革深入发展,我们认为应采取如下对策: 1、切实提高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认识 “要深刻认识现代化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应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充分认识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和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技术手段再先进,如果缺乏与之相适应的思想观念的,仍难以起到其应有的作用。为此,我们要切 实提高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认识,极时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学习和掌握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知识,使现代教育技术结合教学需要,发挥更好的作用。 2、加强教育信息化硬件设施建设 (1)教育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我国的信息网络建设取得了很大的发展,2015年国家也给通讯部门提出了提速降费的要求,各大网络经营商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实施通信网络行业的惠民政策。特别是对教育行业的关 心和支持营造了教育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良好社会环境,我们应该抓住有利时机,加强教育 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让教育基础条件得到最大改善。

1.2 信息技术的应用 练习题

一、选择题 1.信息技术已经经历了( ) 次革命。 A、2 B、3 C、4 D、5 2.最近一次信息技术革命的一个重要标志是( )的应用。 A、计算机 B、电报 C、电视D电话 3.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造纸术和印刷术与第( )次信息技术革命有密切联系。 A、一 B、二 C、三 D、四 4.信息技术的英文全称是( ) ,简称IT。 A、Information Technology B、Information Technique C、Communication Transmit D、Information Transmit 5.现代信息技术是以为基础,以为核心,以为支柱,以应用为目的的科学技术群。() A、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信息技术 B、通信技术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 C、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信息技术 D、信息技术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 6.“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是形容一个人的知识非常多,家中的书多的以至于搬家时要用车来拉,因为当时的书是笨重的竹简。从而使得知识的积累和传播极为不便,从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历程来看,这应该是属于第几次信息技术革命以前的事() A、第一次信息技术革命 B、第二次信息技术革命 C、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 D、第四次信息技术革命 7.当今的计算机已经能够处理文字、声音、图形图像等信息,这要归功于信息的( )。 A、娱乐化 B、数字化 C、电子化 D、网络化 8.( )使得人类在信息传递方面首次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A、印刷术的发明 B、文字的发明和使用 C、电话、电视的发明和普及 D、计算机及网络通信技术的普及和应用 9.下列有关信息技术的描述,正确的是( )。 A、通常认为,在人类历史上发生过五次信息技术革命,第五次信息技术革命是计算机的普及应用及其与现代通信技术的结合 B、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近期内电子出版物会完全取代纸质出版物

发挥信息技术优势 促进课堂教学改革8

获2004年湖北省教师电教作品大赛中获论文类一等奖 在“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学术论文评比活动中被评为市三等奖 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促进课堂教学改革 ——从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谈起 武汉市汉阳区铁桥小学何晶 [摘要]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目前,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已成为一个热点问题。 本文阐述了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充分发挥农村有限的信息技术资源,优化数学教学过程,改进学习方式,并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和交流合作等提供支持,便于教师科学而有效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以实现教育教学的最优化。 [关键词] 农村信息技术小学数学教学课程改革 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对现代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已成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关键。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促进了教学手段、方法、内容的重大变革,加快了教育信息化进程。 《新发现--当代中国少年儿童报告》披露:我国城乡少年儿童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其中一项表现为:城市的孩子比农村的孩子拥有更多的学习资源,如电子设备,城市的孩子的拥有量远远高于农村孩子,加之农村孩子的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较差,很多孩子买不起一些必要的课外书籍,这意味着农村的孩子在选择学习资料时受到了限制,更需要外界资源的补给,加上农村孩子信息较闭塞,见识不广,知识面较窄,给包括数学在内的小学课堂教学带来了困难。农村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点和难点,事关农村工作的全局。因此,在新形势下加强农村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与运用,是适应信息化社会教育方式根本转变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与改革。 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促进了教育信息化,因而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迫切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 那么,在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应用有限的信息技术资源更

人类历史上的6次信息革命

人类历史上的6次信息革命 第一次信息革命:语言的产生 这次信息革命是解决信息分享。因为发明了语言,信息可以分享,猿这种动物,对于世界的认知,就不再是一只猿自己的认知与理解,而是可以把众多的猿认知与理解收集起来,分享给大家,这样大大提升了猿对世界的认知,也加快了猿的进化速度,这也是人类出现的一个重要力量。 第二次信息革命:文字的出现 解决信息可以记录,信息如果不能记录,所有的信息是稍纵即逝的,靠人脑无法进行较为精准的记忆,也难以传承。所以必须需要记录。文字的出现,根本的解决了这个问题,这也是人类文明的一个基础。没有文字就没有历史,没有文化,没有传承,也难有人类文明。 第三次信息革命:纸和印刷术 解决信息远距离传输。信息只能近距离传输,人类文明的传播速度就慢,印刷术的出现,让信息可以大量的远距离的进行传播,加快了文明的发展速度,发展较快的文明,用更快的速度向其它地方进行渗透,各种文明也是相互交融,相互借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纸和印刷术创造了古代文明的高峰。 第四次信息革命:无线电的发明 解决信息的远距离实时传输。虽然纸和印刷术让信息做到了远距离的传播,但是它效率低,速度慢。能不能让信息相隔很远距离能实时传输,这是近代信息革命的课题。无线电的发明,实现了这个看似不可能的目标。电报、广播让全球的信息传播的效率大大提高。能力也大大加强。 第五次信息革命:电视的出现 解决远距离的多媒体的传输。电报和广播这类信息,已经非常强大,但是它信息量小,媒体形式单一,主要是以声音为主,文字信息也非常简短。人类渴望实时多媒体的传输。电视终

于出现,电信是现代文明的标志物,同时它信息量大,媒体形式丰富,成为上世纪50年代一直到今天最主流的媒体平台,大大改变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尤其改变了人们的娱乐和生活模式。 第六次信息革命:互联网 让信息成为双向交互的传输。要让多媒体的信息传输从广播、电视这种单向的平台转为双向交互,必须要有新的技术出现。当代最有创造性的信息技术就是互联网,它不仅让信息做到了远距离、实时、多媒体、双向交互的传输,在这个技术的基础上,产生了很多全新的商业模式和业务模式,也大大改变了世界政治的格局和人们的思维方式。 语言创造了人类,文字创造了人类文明,纸和印刷术达到古代文明的最高峰,无线电创造了近代文明,电视标志着现代文明,互联网是当代文明最高峰。今天我们站在一个信息革命的全新起点,这就是第七次信息革命,第七次信息革命就是智能互联网。 互联网经过几十年发展,传统互联网已经失去了发展的空间,在一定程度上走到的瓶颈,未来的机会将是全新的智能互联网时代。互联网作为人类历史上,一次重要的信息革命,它追求的是自由、开放、共享,把人类的信息革命推向了极致,相距几千公里,人与人之间可以用互联网进行实时、高速度、多媒体、多向交互的信息交流,在这个背景下,人类正在经历着信息爆炸。 当互联网发展了几十年,全世界越来越多的人成为网民,互联网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互联网再往前发展是什么?更高的速度,更多的信息? 传统互联网已经面临了瓶颈,下一个机会是智能互联网 毫无疑问,智能互联网依然需要和传统互联网一样的高速度的网络,这个网络不仅需要高速度,它还应该是广域覆盖,在社会生活任何一个地方都存在,实时和泛在的。也就是说,任何人,在任何地方,无论是在家里、办公室还是在移动的交通工具中,在野外,都有一个网络存在,他可以随时随地利用这个网络。高速度的网络是智能互联网的基础。 除此之外,大数据的分析能力,完全改变了我们对网络的理解。传统的网络还只是信息传输,我们只关注到信息的流动,而很少关注信息的存储和分析。因为越来越多的用户在使用网络,

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

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 摘要 计算机及网络的迅速发展,使今天的我们步入了信息技术时代。信息技术的革命将把受制于键盘和显示器的计算机解放出来,使之成为我们能够与之交谈,与之一道旅行,能够抚摸甚至能够穿戴的对象。这些发展将变革我们的学习方式、工作方式、娱乐方式。 本文将从计算机发展和信息技术趋势两个层面探讨当前时期信息技术的重 要性。并说明自己对未来发展的规划与方向。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时代 一、计算机

1.定义 计算机(computer)俗称电脑,是一种用于高速计算的电子计算机器,可以进行数值计算,又可以进行逻辑计算,还具有存储记忆功能。是能够按照程序运行,自动、高速处理海量数据的现代化智能电子设备。 2.发展 计算工具的演化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一共四代的不同阶段。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ENIAC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ENIAC的问世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表明电子计算机时代的到来。 它分为这四个阶段: 第1代:电子管数字机(1946—1958年); 第一代电于计算机是从1946年至1958年。它们体积较大,运算速度较低,存储容量不大,而且价格昂贵。使用也不方便,为了解决一个问题,所编制的程序的复杂程度难以表述。这一代计算机主要用于科学计算,只在重要部门或科学研究部门使用。 第2代:晶体管数字机(1958—1964年); 第二代计算机是从1958年到1965年,它们全部采用晶体管作为电子器件,其运算速度比第一代计算机的速度提高了近百倍,体积为原来的几十分之一。在软件方面开始使用计算机算法语言。这一代计算机不仅用于科学计算,还用于数据处理和事务处理及工业控制。 第3代:集成电路数字机(1964—1970年); 第三代计算机是从1965年到1970年。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是以中、小规模集成电路为电子器件,并且出现操作系统,使计算机的功能越来越强,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它们不仅用于科学计算,还用于文字处理、企业管理、自动控制等领域,出现了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信息管理系统,可用于生产管理、交通管理、情报检索等领域。 第4代:大规模集成电路机(1970年至今)。

第一章 信息与信息技术 习题练习

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 一、信息及其特征 1.1.1丰富多彩的信息:信息是事物的运动状态及其状态变化的方式;物质存在的一种方 式、状态或运动状态,也是事物的一种普遍属性,一般指数据、消息中所包含的意义。 信息是用语言、文字、数字、符号、图像、声音、情景、表情、状态等方式传递的内容。 1.1.2信息的一般特征 (1)载体依附性:信息不能独立存在,需要依附于一定的载体,而且同一个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载体。比如,交通信息既可以通过信号灯显示,也可以通过交通警察的手势来传递;文字信息既可以印刷在书本上,也可以利用计算机来存储和浏览。可见,信息可以转换成不同的载体形式而被存储下来或传播出去。因此,信息的载体依附性也同时使信息具有可存储、可传递和可转换等特点。 (2)价值性:信息是有价值的,它并不能给人们直接带来物质上的满足,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可以满足人们精神领域的需求,如学习材料、娱乐信息等;另一方面,可以促进物质、能量的生产和使用,如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PS获取准确的方位信息实现导弹的精确制导。另外,信息又是可以增值的。在加工与使用信息的过程中,经过选择、重组、分析、统计以及其它方式的处理,可以获得更重要的信息,使原有信息增值。招聘信息、油价信息、高考信息等等 例子:朝鲜战争前,兰德公司向美国国防部推销一份秘密报告,其主题词只有7个字,要价150万美元。美国国防部认为是敲诈,不予理睬,结果“在错误的时间,在错误的地点,与错误的敌人进行了一场错误的战争”。战争结束之后,国防部才想起那份报告,要来一看,追悔莫及。 问题:那7个字是什么? 中国将出兵朝鲜 (3)实效性:信息往往反映的只是事物某一特定时刻的状态,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比如,交通信息、股市信息、天气预报、会议通知、求职报名、市场动态等都在不断地变化。 (4)共享性:信息可以被多个信息接收者接收并且多次使用,而且一般情况下,信息共享不会造成信息源信息的丢失,也不会改变信息的内容,即信息可以无损使用。 (5)不完全性。如盲人摸象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新途径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新途径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新途径,与学科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继承性,同时又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特点的新型教学结构类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这正是创新人才培养所需要的。由此可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改变传统教学结构、实施创新人才培养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目前国际上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势与潮流。 目前,国内许多学者根据自己对这一概念的理解,提出信息技术与 课程整合的内涵,由此使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扩大化。但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种: (1)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这--层面的整合结果包括:CAI、Web-basedCAI, CMI、校内闭路电视、卫星传输教学节目、电影、幻灯等利用信息媒体展示教学信息而开展教学的模式。 (2)信息技术与学习活动的整合,这一层面整合结果包括:CAL CSCL利用计算机网络开展的讨论,在线会议,利用视频会议开展网上讨论学习、在线答疑等模式。与(1)不同的是,这一层面的整合体现了信息技术不只是作为呈示教学信息和抽象知识的载体,它更多地是作为教与学的互动,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的工具特点。 (3)学科教学与学生学习活动的整合上述(1)、(2)两方面共同构

成了目前大多数学者和中小学教师认为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同时,"整合3"部分显示,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在国外"20 世纪50年代以来这两种课程形态由截然分开和彼此对立走向相互融合和趋向统一,熔于一炉,从而形成了以建构主义课程观为基础的' 结合活动开展学科教学,在我国一些学校也有所实施。学生本位课程'" o 但著者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指的是下述(4)的内容。 (4)教育的信息化一信息技术与学科以及实践活动的整合"ITE 与学科整合"显示,信息技术教育(ITE)学科与其他学科(如语文、数学)以及活动课程的整合,它反映了整合后的综合课程的特征,又指明了在真实活动或学习共同体中体验性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必要性,同时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支持这一学习的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学科课 程,活动课程之间的整合。其结果是信息技术环境下基于真实活动的系统化知识技能的主体学习活动。可是,知识是无穷尽的,就目前情况来看,还没有一个理想方法使得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建构结构化的知识。学科技能是有限的,可以通过分析学科专家的活动行为使之结构化。 根据上述的讨论,笔者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结果即信息技术课程与学科课程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也就是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综合学习。比如,将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以及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整合,首先我们要考虑语文科的目的和任务是什么。语文学科的主要目 的是培养语言能力,任务是通过演练使学生学会利用语言进行表达、交流。而信息技术学科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灵活运用信息的能力,任务是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开展信息教育,如,通过E-mail与远离自 己的其他学校小朋友交换信息,获取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将两者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进行整合,其结果就变成,利用信息技术工具E-mail 开展

信息技术的悠久历史

课题: 1.2.1信息技术的悠久历史 课程名称:信息技术 授课时间:2015年9月日 授课教师:艾尔开西 课时安排:1课时 一、课前三分钟 主题:网络交往要遵守道德? 内容:建设文明、健康的网络环境是责任,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在网络聊天室、公告栏等公共场所,要语言文明,轻松幽默,不辱骂他人;对求助者,要出于爱心,尽力相助;与网友交流,要真诚友好,不欺诈他人;等等。 二、教学目标: 1、信息技术的概念 2、五次信息技术革命 3、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意义 三、教学内容分析: “信息与信息技术”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基础》模块第一章内容。作为本书的第一章,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对信息和信息技术做进一步的提高,目的是使学生能从宏观上把握信息和信息技术,并形成整体认识,为后面的学习提供必要的准备。 四、学生学习状态分析: 高中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对知识应用和迁移能力已经比较强。这一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是比较成熟的,而且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思维也是比较活跃,能够和同学一起来进行一些问题的探讨、交流。他们有着广阔的视野、强烈的使命感,关注信息技术在生活及其周边的影响。 五、教学重点: 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 六、教学难点: 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意义 七、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以下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提问法、引导法,师

生一起小结等等。 八、教学过程: 【导入】 以提问的形式导入新课:信息的四个特征? 答:1、载体依附性 2.信息的价值性。 3.信息的时效性 4.信息可以共享 教师活动: 1、同学们,今天我们将一起来学习“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这一节。首先,请大家阅读本节开头的一则新闻: 问题:上面的故事说明了什么? 信息及其信息技术对我们人类的重要性。 【新课内容】 (一)信息技术的概念 IT(Information Technology) 信息技术:一切与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交流、管理和评价等有关的技术都可以称为信息技术。可以说有了人类就有了信息技术,在人类历史上发生过了五次的信息技术革命: 教师活动:给学生3分钟看书第6页,要求尽可能记住“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 (二)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 第一次信息技术革命是语言的使用,是从猿进化到人的重要标志。 第二次信息技术革命是文字的创造,使信息的存储和传递首次超越了时间和地域的局限。 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是印刷术的发明,为知识的积累和传播提供了更为可靠的保证。 第四次信息技术革命是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发明和普及,进一步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第五次信息技术革命是计算机技术与现代通信技术的普及应用,将人类社会推进到了数字化的信息时代。 (三)信息技术革命在社会发展中意义(教师举例说明): 1、信息技术的每一次革命都是对以往信息技术的超越,使人们的学习和生活状况得以日益改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