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树林分类20170701

合集下载

红树林属于什么生态环境

红树林属于什么生态环境

红树林属于什么生态环境
属于森林生态系统,分布在湿润或比较湿润的地区,它能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防风固沙红树林属于湿地植被类型。

红树林(Mangrove)是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由红树植物为主体的常绿乔木或灌木组成的湿地木本植物群落,在净化海水、防风消浪、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有“海岸卫士”“海洋绿肺”美誉,也是珍稀濒危水禽重要栖息地,鱼、虾、蟹、贝类生长繁殖场所。

中国红树植物分布在广东、广西、海南、福建、浙江等省区。

[5] 红树林是热带、亚热带海岸带海陆交错区生产能力最高的海洋生态系统之一,在净化海水、防风消浪、维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中国红树林保护修复取得积极进展,初步扭转了红树林面积急剧减少的趋势,但红树林总面积偏小、生境退化、生物多样性降低、外来生物入侵等问题还比较突出,区域整体保护协调不够,保护和监管能力还比较薄弱。

红树林

红树林

红树林的主要特征——根系
红树林生长在海水与河水交会的泥滩中,
长期受到海风与潮水的侵袭,发展出支 持根、呼吸根、板状根等特殊构造,以 适应高盐度、水侵、强风的环境。
白 骨 壤 的 气 生 根
白骨壤的笋状呼吸根
红 海 榄 的 支 柱 根
红树林的特征——胎生
红树植物不少具有胎生现象 ,这种特征有
红树林的危机
印度尼西亚原有红树林250万公顷,1969年后
的短短10年就有70万公顷变成了稻田和养虾塘, 到2000年又有50万公顷红树林被农田取代;在 马来西亚57万公顷的红树林海岸线中,已消失 2万公顷,预计今后几年将有10万公顷被砍伐; 菲律宾已有29万公顷的红树林消失,还有10万 公顷岌岌可危;泰国也有1/4的红树林荡然无 存。另外,加勒比海地区的红树林同样命运不 佳。据报道,1920年前这里的红树林覆盖率达 50%,如今仅剩15%;波多黎各已有3/4的红 树林不复存在;墨西哥塔瓦斯科州为了开采石 油,不惜大片毁坏红树林……
老 鼠 簕
木 榄
木 榄
海 漆
海 漆
集美大学
制作:集美大学水产学院阎希柱老师。
红树林的生态价值
据专家们保守估计,中国红树林总的生
态功能价值为每年23.7亿元。这其中还 有大量的直接和间接价值没被计算在内。
红树林的生态价值
美丽的红树林不仅为人类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休
闲观光场所,更是海洋生物多样性的一个重要 体现。 调查研究表明,红树林是至今世界上少数几个 物种多样化的生态系之一,生物资源非常丰富。 如广西山口红树林区就有111种大型底栖动物、 104种鸟类、133种昆虫,还有159种变种的藻 类。
建、台湾、海南五省区,浙江省有引种 分布。全国计有16科,20属,31种。 全国(不含港、澳、台)红树林资源总 面积为82757.2公顷。

红树林简介——精选推荐

红树林简介——精选推荐

红树林简介红树林是热带、亚热带海岸朝见代特有的抬木本植中习群落,其中有高大的乔木、有矮小的灌木丛,还有草本植物。

红树林的种类繁多,但从世界范围来讲,它分为西方群系和东方群系两大类。

(我国红树林与亚洲、大洋洲和非洲东海岸的种类同属于东方系)。

据介绍,海南岛沿海的红树林有木榄、海莲、红树、秋茄树、角木果、海桑、瓶花木、银叶树、木果楝、海漆、桐花树、白骨壤等11科20多种。

红树林是一种独特的植被类型,生长在海滨潮汐沼泽地带,它们能适应海风侵袭、盐水浸泡以及缺氧底质的生活环境。

人们称红树林为“海上森林”、“海岸卫士”。

红树植物的叶子都是很厚的,比一般的陆生叶子厚很多,且叶里饱含水分。

这是与它的生活环境有关的。

红树植物多生长在海岸或河口的水下,这些地方的水含有丰富的盐类,红树植物的根吸收了这些物质后,必须通过叶子排出,需要比较厚的叶肉,所以它们的叶子很厚。

在叶子的表层有一层蜡层,是用来防止水分过度蒸发的,因为这些咸水浓度很高,不容易渗透到植物的内部。

另外,叶片中具有排盐腺,把多余的盐分排出体外(即泌盐),因此有人称它为“植物海水淡化器”。

红树植物的茎和一般陆生植物没有什么不同,只是红树植物的茎有吸收水中某些杂质的功能。

红树林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器官---------根。

红树林有发达稠密的根系,它们纵横交错,盘根错节,构成一座座海上的立体栅栏,不仅足以支撑它们那硕大的树冠,而且护卫海岸沙滩,使沿海的村镇和农田免受风浪潮汐的袭击。

它们的根除了有陆生植物生在地下的根外,还有生在地下的支柱根和呼吸根。

因为红树林生长在海岸、河口风浪较大的地方,常年风吹浪打,这些支柱根从茎的下部开始长,延伸一米的范围内才插入地下,就像种树时的支柱杆一样。

由于红树林的根被水泡着,无法与空气接触,无法呼吸,也就无法生存。

因此需要呼吸根。

一棵树的呼吸根很多,都环绕树露出水面排列着。

呼吸根的表皮有很多细小的气孔,它们与根内的气管相连,吸收氧。

红树植物的生殖方式也异于陆上植物。

红树林

红树林

红树林【在当地,红树林并不多见;但出去到紫泥走走,就决定拍些照片,查些资料,将它写出来】·红树林简介红树林(Mangrove)指生长在热带、亚热带低能海岸潮间带上部,受周期性潮水浸淹,以红树植物为主体的常绿灌木或乔木组成的潮滩湿地木本生物群落。

组成的物种包括草本、藤本红树。

它生长于陆地与海洋交界带的滩涂浅滩,是陆地向海洋过度的特殊生态系。

→红树植物红树植物是一类生长在热带海洋潮间带的木本植物。

例如,红树、秋茄树、红茄苳、海莲和木榄等。

当退潮以后,红树植物在海边形成一片绿油油的“海上林地”,也有人称之为碧海绿洲。

它们对调节热带气候和防止海岸侵蚀起了重要作用。

而由红树植物构成的树林,就叫作红树林。

→生态效益调查研究表明,红树林是至今世界上少数几个物种最多样化的生态系之一,红树林另一重要生态效益是它的防风消浪、促淤保滩、固岸护堤、净化海水和空气的功能。

盘根错节的发达根系能有效地滞留陆地来沙,减少近岸海域的含沙量;茂密高大的枝体宛如一道道绿色长城,有效抵御风浪袭击。

→树种红树林的成分以红树科的种类为主,红树科有16属120种,一部分生长在内陆,一部分组成红树林,如红树属、木榄属、秋茄树属、角果木属。

此外还有使君子科的锥果木和榄李属、紫金牛科的桐花树(蜡烛果)、海桑科的海桑属、马鞭草科的白骨壤(海榄雌)、楝科的木果楝属、茜草科的瓶花木、大戟科的海漆、棕榈科的尼帕棕榈属等。

在红树林边缘还有一些草本和小灌木,如马鞭草科的臭茉莉(苦郎树)、蕨类的金蕨、爵床科的老鼠簕、藜科的盐角草、禾本科的盐地鼠尾黍等。

在靠近红树林群落的边缘还有一些伴生的所谓半红树林的成分,它们都具有一定的耐盐力,如海杧果、黄槿、银叶树、露兜树、海棠果、无毛水黄皮、刺桐。

·我所见到的红树林地点:福建省龙海市紫泥镇甘文红树林 面积:三千多亩 →图片对比【白平衡效果:白天;自己拍摄;2011年】【正常;网上下载;2007年】我不知道诸位是怎么想的,但我在拍摄中我发现,树的呼吸根上有不少垃圾。

红树林科普

红树林科普

2
加强法律法规:通过制定和实施相关法律法规,可以限制人类对红树林的破坏行为,加强 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3
提高公众意识:通过教育和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红树林的认识和保护意识,鼓励人们积 极参与保护工作
4
推广可持续利用:通过推广可持续利用方式,如生态旅游等,可以在保护红树林的同时,满 足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要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和 自然灾害的影响,红树 林的面积正在不断减少
为了保护红树林,国际 社会已经采取了一系列 措施,如建立自然保护 区、制定法律法规、推 广生态旅游等
5
红树林与人类的关系
红树林与人类的关系
红树林与人类的关系密切
首先,红树林为人类提供了丰
富的生态服务,如水源保护、
01
02
净化水质、防止海水侵蚀等
首先,它们能够 稳定海岸线,防 止海水侵蚀和风
暴潮的破坏
红树林具有重要的生 态价值
此外,红树林还 能净化水质,吸 收污染物,保护
水源
其次,红树林是 许多生物的栖息 地和繁殖场所, 包括鱼类、贝类、
鸟类和昆虫等
4
红树林的分布和保护
红树林的分布和保护
红树林主要分布在亚洲 、非洲、美洲和大洋洲 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端天气事件增多等
这些威胁导致红树林的生物 多样性下降,生态系统功能 受损,甚至可能导致整个生
态系统的崩溃
7
如何保护红树林
如何保护红树林
为了保护红树林,我 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如何保护红树林
建立自然保护区: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可以保护红树林免受人类活动的干扰和破坏。同时,
1
保护区还可以为科学研究提供重要的场所,以便更好地了解和管理红树林生态系统

中国红树林的分布、面积和树种组成

中国红树林的分布、面积和树种组成

中国红树林的分布、面积和树种组成红树林是一种独特的生态系统,它存在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海岸线上。

在中国,红树林分布广泛,拥有大量的面积和丰富的树种组成。

本文将介绍中国红树林的分布、面积和树种组成,并探讨红树林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红树林是一种湿地生态系统,主要分布在潮汐带以下的滨海地区。

红树林的典型植被包括红树科、柳科、马鞭草科等植物,其中红树科植物最为重要。

红树林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独特的生态系统:红树林是一种复杂的生态系统,具有高度的生物多样性。

它为许多动植物提供了生存环境,包括鸟类、鱼类、贝类等。

防护作用:红树林对于海岸线的防护作用十分显著,可以抵御风浪侵蚀,保持海岸线的稳定。

净化水质:红树林可以净化海水,吸收污染物,提高水质。

经济价值:红树林的木材和果实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同时红树林也是旅游业的重要资源。

中国红树林的分布范围广泛,主要分布在华南、华东和东南沿海地区。

据2019年统计,中国红树林总面积约为4万公顷,其中自然红树林约为7万公顷,人工红树林约为7万公顷。

以下是中国主要红树林区的分布情况:海南岛:海南岛是中国最大的岛屿,也是红树林分布最集中的地区之一。

该地区的红树林主要分布在海口、三亚、文昌、琼海等沿海城市。

广东省:广东省拥有漫长的海岸线,红树林资源丰富。

主要分布在深圳、汕头、珠海、湛江等城市沿海地区。

福建省:福建省的红树林主要分布在厦门、福州、莆田、泉州等沿海城市,其中鼓山涌泉寺红树林是著名的景点之一。

浙江省:浙江省的红树林主要分布在温州、台州、宁波、舟山等沿海城市,其中舟山群岛的红树林资源最为丰富。

江苏省:江苏省的红树林主要分布在南京、连云港、盐城等沿海城市,其中连云港市的云台山红树林是著名的景点之一。

山东省:山东省的红树林主要分布在青岛、日照、烟台等沿海城市,其中烟台市的长山岛红树林是该省最为著名的红树林景区之一。

中国红树林的树种组成丰富多样,其中自然红树林的树种主要包括桐花树、秋茄树、木榄、海漆等。

森林环境学之红树林

森林环境学之红树林

红树科植物体内含有大量单宁,木材常呈红色
红树林植物组成
①主要由红树科的常绿种类组成,其次为马鞭草科、海桑 科等的种类;
②外貌终年常绿,林相整齐,结构简单,多为低矮性群 落;
③具有成带现象。即有一个大致与海岸平行的优势林带 ,不同的红树林种类生长在不同的林带内,据此把红树植 物分为真红树植物、半红树植物和伴生植物,显示出明显 的演替系列和典型生态序列。
9 红树林 mangrove
红树林分布
以赤道热带为中心、南北回归线之间,红树林的分布很广 ,通常把红树林分为两个群系:东方群系和西方群系。 东方群系见于亚洲和西太平洋海岸,以马来半岛及其附 近岛屿为中心,随纬度增加,红树植物的种类、数量均减 少。 西方群系见于美洲、西印度洋和西非海岸。西方红树林 的红树植物种类贫乏,具有单种特有科Pelliceraceae ,而使 君子科的拉贡木(假红树)Lagancularia racemosa构成的白 红树林、锥果木Conocarpus eractus构成的半红树林则是典 型代表。
2.天然的海岸防护林
红树植物的根系十分发达,盘根错节屹立于滩 涂之中。红树林对海浪和潮汐的冲击有着很强 的适应能力,可以护堤固滩、防风浪冲击、保 护农田、降低盐害侵袭,对保护海岸起着重要 的作用,为内陆的天然屏障,有“海岸卫士” 之称。
4.促淤造陆
红树林在海滩上形成了一道樊篱,发达的 支柱根加速了淤泥的沉积作用。随着红树群落 向外缘发展,陆地面积也逐渐扩大。
特殊根系
密集而发达的支柱根,很多支柱根自树干的基部 长出,牢牢扎入淤泥中形成稳固的支架,使红树 林可以在海浪的冲击下屹立不动。红树林的支柱 根不仅支持着植物本身,也保护了海岸免受风浪 的侵蚀, “海岸卫士”。
红海榄的支柱根 桐花树的支柱根 银叶树的板状根

红树林

红树林

红树林目录1.红树林简介2.红树林种类3.红树林特性4.红树林分布5.红树林作用6.中国红树林保护1.红树林简介红树林是指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海湾、海口、泥滩、盐渍化沼泽上的盐生木本植物群落。

它们生长在陆地与海洋交界的潮间带,是陆地向海洋过渡的特殊生态系统,主要由红树科、海桑科、紫金牛科、使君子科等植物共同组成。

由于红树林长期受到海水的浸泡和台风的袭击,使它们形成了独特的生存方式和繁殖能力,有“海上森林”、“海底森林”和“潮汐森林”之称。

温度对红树林的分布和群落的结构及外貌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赤道地区的红树林高达30米,组成的种类也最复杂,并表现出某些陆生热带森林群落的外貌和结构,林内出现藤本和附生植物等。

在热带的边缘地区,如在中国海南岛,红树林一般高达10~15米。

随着纬度升高,温度降低,红树林可不足1米,构成红树林的种类也减至1~2个种。

2.红树林种类全世界的红树林植物种类有20科27属70种。

其中东方中心类群60种,西方中心类群12种。

两大类群中相同种类仅两种,即大红树和卤蕨,生活在两大类群交界处的太平洋中部的斐济和汤加岛。

红树林区的木本植物主要包括两大型:红树植物和半红树植物。

红树植物是指专一性生长于潮间的木本植物。

它们只能在潮间带生环境中生长繁殖,在非滨海环境下不能自然繁殖。

半红树植物则是指可以生长在潮间带生存,也能在淡水生境或陆地生境自然繁殖的两栖性木本植物。

红树植物与半红树植物的区别在于前者具有在潮间带生长的专一性。

而后者具有两栖性。

中国红树林区木本植物共有20科24属37种。

在全世界约70中真正的红树植物中,我国已经发现的仅28种。

约占40%。

目前我国最高大的红树植物为红树科的海莲和海桑科的海桑,高达15m.分布最南的为海南三亚的红树;最北的为台湾淡水和福建福鼎的秋茄;分布最广的是灌木桐花树等。

3.红树林特性由于海水环境条件特殊,红树林植物具有一系列特殊的生态和生理特征。

为了防止海浪冲击,红树林植物的主干一般不无限增长,而从枝干上长出多数支持根,扎入泥滩里以保持植株的稳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树林植物指的是红树林生态系统中的植物,包括木本植物、藤本植物和草本植物。

就类别而言,红树林植物分为红树植物(包括真红树植物和半红树植物)、同生植物和伴生植物。

真红树植物(true mangrove,eumangrove,strict mangrove)
真红树植物是指专一性生长在潮间带的木本植物,它们只能在潮间带环境生长繁殖,在陆地环境不能够繁殖。

其特征是胎萌、呼吸根与支柱根、泌盐组织和高渗透压。

半红树植物 (semi-mangrove)
半红树植物指“既能在潮间带生存,并可在海滩上成为优势种,又能在陆地环境中自然繁殖的两栖木本植物”。

它们在陆地和潮间带上均可生长和繁殖后代,一般在大潮时才偶然浸到陆缘潮带,无适应潮间带生活的专一性形态特征,具两栖性。

伴生植物(associated plant,mangrove associates)
是那些偶尔出现于能被不规则高潮浸淹到的红树林最内缘或边缘地带的海岸、海滨、盐生甚陆生植物,它们或被认为是红树林的边缘种类及非典型种类,它们在红树林的出现反映出边缘分布。

伴生植物包括偶尔出现在红树林中,但不成为优势种的木本植物,以及出现于红树林下的附生植物、藤本植物和草本植物。

同生植物(consortive plant)
也称“红树的同生者”(mangrove commemsal),是指专一性生长于红树林生境的草本植物、藤本植物以及红树植物的专一性寄生植物、附生植物。

它们既不能归为红树植物(包括真红树植物和半红树植物),也不同于既可生于林缘又可生长于海岸边的伴生植物,因而特称之为同生植物。

目前,国内从事红树林研究的核心机构包括厦门大学、中山大学、中国林业科学院热带林业研究所、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广西大学、广州师范大学、广西科学院生物研究所、广西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9家单位,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福建3省,可见红树林研究具有很强的地域性,专业进行红树植物种苗生产的单位也同样具有地域性。

由于红树植物繁殖方式特殊,生境特殊,目前,国内进行红树植物种苗生产的单位并不多,红树植物的供应量小。

能生产红树植物种苗的单位如下:
(1)广州市湿地植物科技有限公司
业务范围:
1、专业生产红树、半红树、滨海植物种苗,如秋茄、桐花树、榄李、海桑、无瓣海
桑、木榄、红海榄、白骨壤、老鼠簕、银叶树、卤蕨、海檬果、水黄皮、杨叶肖槿、
草海桐、厚藤、苦槛蓝、单叶蔓荆、徐树、海刀豆、文殊兰等。

2、红树、半红树、滨海植物种子贸易。

(2)雷州市附城南渡河管理处育苗场
业务范围:
生产红树、半红树植物种苗,包括无瓣海桑、拉贡木、白骨壤、木榄、红海榄、秋茄、桐花树、海漆、角果木等。

红树林是生长于热带和亚热带海岸潮间带的木本植物群落。

由于树木富含单宁,木质显红色,因而称为“红树”。

红树林与珊瑚礁生态系统、海岛生态系统并称近海三大生态系统。

我国红树林共有37种,根据其种类组成、外貌结构和演替特征,可分为7个植物群系,即木榄群系、红树群系、秋茄群系、桐花树群系、白骨壤群系、海桑群系和水椰群系。

其中木榄群系和红树群系主要分布于海南、雷州半岛和广西钦州地区,海桑群系和水椰群系仅分布于海南;秋茄群系、桐花树群系和白骨壤群系分布最广,我国东南沿海绝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

随着纬度的提高,红树植物种类减少,矮化现象极为明显。

在福建厦门以北地区,只有秋茄一种存在,福鼎是我国红树林自然分布的北界。

红树植物吸收环境中的水、无机盐、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光能,通过其叶片的叶绿素进行光合作用,源源不断地制造有机物质并释放出氧气,维护着大气的碳、氧平衡。

红树林的树干和树枝是许多介壳动物的栖身之所,树冠则是鸟类的栖息、觅食和繁殖的场地。

红树林下浅滩中的鱼、虾、蟹、贝类、藻类之间自成一个系统,又与其他子系统息息相关;红树林下的淤泥中是蟹类,滩涂鱼等多种动物的家园,浅滩是鱼、虾、蟹、贝类、藻类等生物栖息、繁殖的场所,是天然的水产养殖基地;藻类吸收环境中的无机养料、水,并利用光能制造有机物质,维持自身的生存和繁衍,同时放出氧气供给其他水生生物。

红树林下的土壤生态系统固然是红树林植物生长、固着、吸收水分的重要场所,更重要的是土壤中有多种厌氧、嗜氧微生物,可以分解红树林的枯枝落叶、鱼虾蟹和贝类、藻类以及其他生物的残骸,所释放能量供微生物本身的生命活动,无机盐供给红树林和其他生物,从而起到物质和能量的转换作用。

红树林由于地处海陆交界,形成了一些特征来适应这种特殊的生存环境。

“胎生现象”就是其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不少红树植物的果实成熟后,并不脱离母树,而是继续萌发生长出绿色的笔杆状胚轴,胚轴成熟后才离开母树落入海水或淤泥中。

胚轴的下端粗而重,胚芽端稍细而轻,掉入海水中时胚根朝下,胚芽朝上,随海水漂流。

退潮后,胚根自然插入淤泥滩中,不用多久就能扎根生长而成为新的植株。

未能及时扎根的胚轴由于富含单宁,可长时间在海水中浸泡,可以随着海流在大海上漂流数个月,一有机会就会在几千里外的海岸扎根生长。

红树林最引人注目的特征之一是密集而发达的支柱根。

很多支柱根自树干的基部长出,牢牢扎入淤泥中形成稳固的支架,使其可以在海浪的冲击下屹立不动。

支柱根不仅支持着植物本身,也保护了海岸免受风浪的侵蚀,因此红树林有“海岸卫士”之称。

红树林经常处于被潮水淹没的状态,空气非常缺乏,因此许多红树林植物通常具有一系列形态各异的呼吸根、不定根、表面根。

呼吸根表面有粗大的皮孔,内有海绵状通气组织,能最大限度的满足了植物对空气的需求。

红树林生于高盐度的环境,必须克服生理干旱、避免盐害这两个主要问题。

红树植物的细胞内渗透压通常达30-60个大气压(是陆生植物的6倍左右),依靠其高渗透压可从海水或沼泽性盐渍土中吸取水分及养料;其次,红树植物具有特殊的拒盐和泌盐结构,例如秋茄能将体内盐分积累至老叶中,当叶片凋落时将多余盐分带走。

白骨壤、桐花等具有泌盐细胞,能将吸入的盐分分泌出叶片表面,经雨水冲刷掉。

另外,适应盐渍环境的另一机制是树木富含单宁,具高度耐腐蚀能力。

水文特征:
红树林分布中心地区海水温度的年平均值为24~27℃,气温则在20—30℃
范围内,水温和气温显著影响红树植物的分布,如海口的海水温度年平均在25℃左右,而厦门港年平均水温为21,7℃,平均气温为20.9℃,前者有红树植物25种,而后者红树植物仅5种。

红树植物具有耐盐特性,在一定盐度海水下才成为优势种,如桐花树、白骨壤既可以在海水中生长,也可以在淡水中生长,但在海水中生长较好。

潮汐对红树植物的生长也十分重要,没有潮间带每日涨潮退潮的变化,红树植物是生长不好的。

长期淹水,红树很快死亡;长期干旱,红树将生长不良。

生物特征:
红树植物吸收环境中的水、无机盐、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光能,通过其叶片的叶绿素进行光合作用,源源不断地制造有机物质并释放出氧气,维护着大气的碳、氧平衡。

红树林的树干和树枝是许多介壳动物的栖身之所,树冠则是鸟类的栖息、觅食和繁殖的场地。

红树林下浅滩中的鱼、虾、蟹、贝类、藻类之间自成一个系统,又与其他子系统息息相关;红树林下的淤泥中是蟹类,滩涂鱼等多种动物的家园,浅滩是鱼、虾、蟹、贝类、藻类等生物栖息、繁殖的场所,是天然的水产养殖基地;藻类吸收环境中的无机养料、水,并利用光能制造有机物质,维持自身的生存和繁衍,同时放出氧气供给其他水生生物。

红树林下的土壤生态系统固然是红树林植物生长、固着、吸收水分的重要场所,更重要的是土壤中有多种厌氧、嗜氧微生物,可以分解红树林的枯枝落叶、鱼虾蟹和贝类、藻类以及其他生物的残骸,所释放能量供微生物本身的生命活动,无机盐供给红树林和其他生物,从而起到物质和能量的转换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