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历史与中国历史的比较

合集下载

浅谈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与中国明清时期雕塑艺术品的比较 2

浅谈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与中国明清时期雕塑艺术品的比较 2

浅谈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与中国明清时期雕塑艺术品的比较先从社会大背景来看。

14世纪后, 腐败的教会利用基督教为他们的权利扩张服务, 越来越多的人因而对基督教产生失望情绪。

与此同时, 由于商业经的发展, 在与外界的交往中, 发现了许多的现世生活的乐趣, 对苦行生活方式产生厌烦情绪。

人们意识到1000多年的基督教没有给他们带来实际好处,天堂的美好和地狱的苦难也是个悬案。

他们从上帝那里空手而归后, 便返回人间寻找出路。

具有古希腊罗马文化传统的意大利人, 又怀念起古希腊人的自由生活, 开始像古代人那样追求世俗享乐, 争取个人生活的健全和完美。

因此文艺复兴时期整体的艺术特点即是对古希腊罗马文化传统的恢复和发扬。

这个时期的雕塑也不例外。

我们在这些雕塑作品中看得到很多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影子:古希腊雕塑通常以古希腊神话作为创作源泉,古希腊神话体现了“神人同形同性”的观念,在这种观念支配下,艺术家们都按现实中的人的形象来塑造神。

古希腊人爱好体育,运动员毫不介意地脱掉衣服参加竞赛,健美的身体得到观众的赞美。

因此对男女人体美的欣赏爱好便自然地在古希腊人的心目中培养起来,融合成了精心表现人体美、将理想与现实融为一体的雕塑艺术。

这一点在文艺复兴上也体现的淋漓尽致。

诸如米开朗琪罗的大卫,塑造的人体形象健美、匀称, 全身肌肉处在绷紧鼓胀状态, 加强了力量感。

在此基础上,文艺复兴的雕塑还对古希腊罗马进行了发扬光大。

其创作以人文主义思想为基础,表现出与在宗教神学思想笼罩下的中世纪雕塑截然不同的特征。

首先是对人体美的歌颂。

从多纳泰罗到米开朗基罗,这些大师们创造了一尊又一尊完美的人体雕像,一次来肯定人多存在,赞美人的力量。

其次是人物形象的世俗化。

尽管这一时期许多作品仍取材于《圣经》,但他们充满了人情味和现实主义色彩,表现出艺术家对生活得热爱。

此外,作者在创作中还融入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和个性,使作品饱含生命的激情。

在艺术处理上,雕塑家们以古希腊罗马雕塑的表现形式为基础,用文艺复兴时期特有的求实精神,开创了基于科学理论和实际观察的写实技法,如人体解剖和透视法则等等,使雕塑艺术无论在圆雕还是浮雕方面都达到古典艺术之后的一个新的高峰。

中国历史与欧洲历史比较

中国历史与欧洲历史比较

欧洲历史与中国历史的比较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欧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500年的旧石器时代,而最早的欧洲人骨骼发现于格鲁吉亚达马尼斯,距今180万年。

欧洲古典时期从公元前700年开始,以古希腊和罗马文明为代表。

古希腊文明以城邦制度、民主制度和哲学思想闻名,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的思想影响了后世。

而罗马文明则以其强大的军事力量、政治制度和法律体系著称,罗马共和国于公元前509年建立,罗马帝国在约150年时领土达到最大。

相比之下,中国的历史则更为悠久,始于大约170万年前的元谋人,而中国古代史则始于原始社会,止于1840年的鸦片战争前。

中国经历了夏、商、周等朝代的更迭,形成了独特的农耕文明。

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经历了社会大变革,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道家、墨家等学派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大一统王朝。

政治制度与统一进程欧洲在历史上从未经历过彻底的统一。

尽管欧盟的成立在政治和经济层面上促进了欧洲的一体化,但这种统一远未达到一个完全整合的程度。

这背后的原因包括文明差异、民族种类繁多、缺乏大一统的思想等。

在欧洲历史上,曾涌现出多位具有影响力的领袖,如罗马帝国、法兰克帝国、拿破仑帝国和纳粹德国等,它们都曾接近统一欧洲,但都因各种原因未能实现这一目标。

相比之下,中国历史上则出现了多次大一统的局面。

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始,中国经历了多次分裂和统一,但总体上保持了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在汉朝、唐朝、元朝、明朝和清朝等大一统王朝中,中国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体系。

虽然历史上也出现过割据局面,但大一统的思想始终深入人心,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支柱。

经济与社会发展欧洲在中世纪时期经历了封建制度的鼎盛时期,封建领主拥有土地和农民,形成了相对封闭的经济体系。

然而,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兴起,封建制度逐渐瓦解,资本主义开始萌芽。

为什么中国大一统是历史的主流

为什么中国大一统是历史的主流

为什么中国大一统是历史的主流,而欧洲却不是在中国历史上,统一和分裂反复出现,‘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但是作为历史发展的主旋律却是统一。

在各种不利因素造成分裂后,归于统一就成为中国历史上的必然。

有人可能不同意这种说法,但是,自宋以后,七、八百年来,中国绝大部分时间是统一的,何况此前还有汉、唐等长时间统一的皇朝,在全世界独有。

欧洲历史上却是另一样,虽然罗马帝国、法兰克王国、拿破伦都曾占有相当大面积,但是,分裂成小国似乎是其历史的必然。

这种规律性的差别,必然有某种原因,人们也曾提出一些说法,但牵强不能令人信服的居多。

其中有两种似乎比较有点道理。

一种广为流传的说法是说古代中国的水患相当严重,一个个小国自己无力去兴修水利,不得不选择大国统一的路线。

这是说不通的。

其一是中国古代黄河上游植被仍保持着,水患并不像后代那么严重;其二是南方并不受黄河水患的影响,而占有南方则是统一的必要条件;第三,按这种说法,为了对付水患需要动员全国的力量,其实,黄河大泛滥时,即使动员全国之力,在古代也根本治不了,若不是大泛滥,局部力量也就可以对付的了。

事实上,在东汉贾鲁成功治理黄河后近千年中,中国多处于分裂状态。

而北宋仁宗嘉佑年间、徽宗重合年间、至金世宗大定、明昌年间黄河前所未有的多次大泛滥、数次大改道,并没有任何征兆引向国家的统一。

可见这只是一种从书斋中的概念出发的说法。

与之相关的说法,大一统有利于集中国力救灾。

这有趣的很,有过一个大一统皇朝的建立是为了救灾的吗?相对而言,当气候较好,灾荒较少的年份,往往多是统一皇朝稳固时期(如汉唐等),反之,灾荒不断(如小冰河期来临之之类),最易引发外族入侵,内乱不止国家分裂(如三国到南北朝等)。

另一种说法则是说大一统成为中国历史的主流乃是出于安全的需求。

由于北方有着强大的游牧族,似乎只有统一的皇朝才可能有足够的力量对付北方铁骑的入侵。

这也是一个是似而非的说法。

对于一个一统皇朝,和北方民族间有着非常长的边界防御线。

欧洲历史与中国历史的比较

欧洲历史与中国历史的比较

中国历史整体应该是没有欧洲悠久的,许多历史学者进行胡乱比较,里面到底犯了什么逻辑错误呢?主要是拿中国这个领土上面最先开始的文化作为中国所有地区的民族文明历史的所有开端,例如西藏云南一直处于落后状态,有的地方很晚才摆脱原始社会,但是按照有些人的算法,他们也是具有3000年文明历史的,欧洲呢,大家都知道芬兰文明历史比较短,只有800年左右,但是如果芬兰按照欧洲中国地方最长的文明历史进行计算也是3000年,实际芬兰只有800年,但是就是这个800年,许多中国地区和民族都没有达到,例如蒙古人和满族人都没有超过800年,所以整体欧洲文化发展文明要高于中国,这个只是把欧洲地区的文明算了进去,例如伊朗和印度如果算迁移出去的,欧洲历史文明更加悠久。

欧洲和中国历史同步对比:
爱琴文明,商朝末年~西周初年
希腊文明,西周后期~春秋时期
希腊内战,马其顿的崛起,战国时期
罗马共和国,罗马崛起,战国后期~西汉前期
斯巴达克思起义,罗马共和国向帝国转型,西汉后期
罗马帝国,东汉~三国时期
罗马帝国崩溃,蛮族入侵~两晋南北朝
法兰克帝国,隋朝~唐朝早期
法兰克帝国分裂,北欧诺曼海盗入侵,唐朝后期~五代十国。

法国卡佩王朝,英国诺曼王朝,宋朝
英法百年战争,黑死病,圣女贞德,元朝~明朝早期
西班牙光复,新航路开辟,明朝中叶
法国宗教战争,波旁王朝建立,德国三十年战争,明朝后期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波旁王朝鼎盛,路易十三时代,路易十四时代,俄国彼得一世。

清朝前期~康乾盛世。

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俄国女沙皇卡捷琳娜,清朝乾隆后期,嘉庆时期。

以后的都是近代史了。

中外古代史对比简表

中外古代史对比简表

中国古代史商周时期(前17世纪至前771年)春秋战国(前770年—前221年)秦汉时期(前221年—220年)魏晋南北朝(220年—589年)隋唐时期(581年—907年)宋元时期(960年—1368年)明清时期(1368年—1840年)阶段特征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

国家产生;尚未实现最高统治权力的集中;以血缘为纽带;神权与王权相结合传承秩序确立和完善;春秋战国时期是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政治:奴隶制瓦解,封建制确立经济:井田制瓦解;封建生产关系确立思想:“百家争鸣”,思想活跃,具有浓厚的农耕文明的特色。

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

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创立和巩固。

经济:封建经济初步发展。

精耕细作技术日益成熟。

思想文化:是古代文化的大发展时期,不仅对后世影响深远,也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封建国家的大分裂和民族融合时期。

政治:国家分裂,政权并存;民族融合加强。

经济:北方战乱,生产遭破坏,但也有短暂恢复期;北方人民南迁,带来先进工具和技术,南方不断发展;战乱导致商品经济水平低。

文化: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和体现民族融合的特色。

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政治:国家统一,疆域辽阔,政治清明,社会安定,政治制度先进完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进一步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经济:封建经济繁荣。

文化:全面繁荣,领先世界,兼容并蓄。

宋元时期是我国封建经济和科技文化继续发展、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的时期。

政治:国家由分裂割据逐步走向统一经济: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经济重心南移。

商品经济活跃,海外贸易有了重大发展文化:文学技术文化出现高峰。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文学出现。

基本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封建社会的逐渐衰落。

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

经济: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商品经济空前繁荣,资本主义萌芽,但重农抑商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文化:承古萌新。

中西方文明比较概论-史学-下

中西方文明比较概论-史学-下

第十讲史学-下一、经与史“读史使人明哲〞。

这是十七世纪英国思想家培根的名言。

培根重视历史,与他力图破除“剧场假像〞有关。

在他看来,由诸多哲学学说所形成的系统教条,并不是现实世界创造的,因而要获得智慧,就必须摧毁这些假相,以便在事实的根底上重建我们的知识体系。

马基雅维里则认为,“对古代人的研究之所以有价值,乃因他们是人的模范。

而仿效他们之努力之所以不致落空,盖因人性是亘古不变的。

〞当代政治哲学家阿伦特也指出,要“用不曾被哲学蒙蔽的眼睛去审视政治〞。

所以,要从事政治就要研究历史上的实际情形如何,而非哲学家的想当然。

马基雅维利抛弃宗教神学与亚里士多德哲学,直面事实本身来构造自己的知识体系,从而使他的?君主论?一书成了政治家的枕中秘笈。

这些政治家往往凭藉抽象哲理来从事政治实践,结果往往丧失了对从政来说至为重要的对于现实的感知力。

正如法国学者雅奈所说:“从政不应依赖于抽象哲理,那将丧失对于政治来说最重要的感知能力。

〞美国的开国之父也说过,我们的宪法,不是藉抽象哲理演绎得来的。

中国的古人,有强调读经重要的,有重视读史的,还有主张刚日读经,柔日读史的。

国学大师章太炎则以为“史之发人志趣,益人神智,其用实倍于经……通史致用,遂为通则。

人不习史,……或为乱政之魁,清末至今,其弊可见。

〞古往今来,就人类社会行动的空间而言,似乎是广阔无边的,但正像唐人杜牧所说:“丸之走盘,横斜圆直,计于临时,不可尽知。

其必可知者,是知丸之不能出于盘也。

〞无论人们自以为怎样超拔尘俗,空所依傍,实际上其社会行动无不受到结构性社会条件的种种制约。

历史是藏往知来之学,其中蕴含着古今政治社会建制的演化嬗变之迹。

读历史,可以使我们理解社会行动的选择会遭遇到哪些限制,对于奉行责任伦理的政治家来说,明了这些限制之所在,从而选择正确的行动方略,乃是关乎政治成败的关键。

当年秦王嬴政以“始皇〞自命,以为历史从他称帝之日方才开始,可以“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因此他想用焚书坑儒来抹杀以往的历史。

欧洲历史与中国历史的比较

欧洲历史与中国历史的比较

欧洲历史与中国历史的比较欧洲历史与中国历史的比较介绍:欧洲历史和中国历史是世界上两个重要的历史文化体系,两者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同时也有一些显著的差异。

本文将对欧洲历史与中国历史进行比较,以便进一步了解两者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第一章:政治制度比较1.1 欧洲历史的政治制度1.1.1 古希腊的民主制度1.1.2 罗马帝国的帝制制度1.1.3 中世纪的封建制度1.1.4 近代的君主立宪制度1.1.5 现代的民主制度1.2 中国历史的政治制度1.2.1 古代的封建制度1.2.2 皇帝的尊号与权力1.2.3 中央集权制度1.2.4 现代的共和制度1.2.5 中共党的领导体制第二章:经济发展比较2.1 欧洲历史的经济发展2.1.1 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农业经济2.1.2 中世纪的农业封建经济2.1.3 工业革命对经济的影响2.1.4 三个经济体系比较: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混合经济2.2 中国历史的经济发展2.2.1 古代的农耕经济2.2.2 商业与海洋丝绸之路2.2.3 中世纪的海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2.2.4 现代化的工业化进程2.2.5 经济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的发展第三章:文化传承比较3.1 欧洲历史的文化传承3.1.1 古希腊罗马的哲学与艺术3.1.2 基督教与宗教艺术3.1.3 文艺复兴对文化的影响3.1.4 现代的艺术与文化3.2 中国历史的文化传承3.2.1 古代的文人雅士与文化传统3.2.2 儒家思想与中国传统价值观3.2.3 古代的文学、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3.2.4 现代的文化创新与国际交流结尾:1、本文档涉及附件:本文档相关的附件包括有关欧洲历史和中国历史的图表、统计数据、历史事件图谱等。

2、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包括但不限于民主制度、君主立宪制度、封建制度、股权制度、农耕经济等,这些名词均有固定的定义和解释。

中国历史与欧洲历史比较

中国历史与欧洲历史比较

欧洲历史与中国历史比较欧洲历史与中国历史,作为世界文明史上的两大重要篇章,各自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发展过程。

两者在地理、文化、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多个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这些差异塑造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两个截然不同的大陆。

一、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欧洲历史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大约从公元前8世纪开始。

古希腊文明是一种典型的海洋文明,由于地理位置的限制,古希腊人不得不通过海上贸易和殖民活动来获取资源和扩大影响力。

这种海洋文明的特点使得古希腊人具有开放、冒险和探索的精神,推动了哲学、科学和艺术的发展。

相比之下,中国历史的源头则更为悠久,可以追溯至约170万年前的元谋人,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等多个阶段。

中国早期文明以农耕为主,人们依赖土地,追求平稳安逸的生活,这种农耕文明的特点决定了中国人倾向于维护现有秩序,注重家庭和社会的稳定。

二、政治体制与统一进程在政治体制方面,欧洲与中国也经历了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

欧洲历史上从未出现过如中国般长期统一的大一统王朝。

尽管罗马帝国、法兰克帝国、拿破仑帝国等曾一度接近统一欧洲的梦想,但最终都未能实现。

这主要是因为欧洲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民族矛盾和宗教冲突等复杂因素导致了统一进程的曲折和艰难。

相比之下,中国历史上则出现了多个长期统一的大一统王朝,如秦、汉、唐、宋、元、明、清等。

这些王朝通过政治和军事手段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推动了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三、经济发展与工业革命在经济发展方面,欧洲与中国也经历了不同的道路。

欧洲在近代经历了工业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巨大飞跃和经济的快速增长。

工业革命始于18世纪的英国,随后扩展到欧洲大陆和其他地区。

工业革命不仅改变了生产方式,也推动了社会结构和文化的变革。

相比之下,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则相对较晚。

在近代以前,中国主要依赖农业和手工业,经济发展相对缓慢。

直到20世纪中叶以后,中国才开始大规模推进工业化进程,逐步实现了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史整体应该是没有欧洲悠久的,许多历史学者进行胡乱比较,里面到底犯了什么逻辑错误呢?主要是拿中国这个领土上面最先开始的文化作为中国所有地区的民族文明历史的所有开端,例如西藏云南一直处于落后状态,有的地方很晚才摆脱原始社会,但是按照有些人的算法,他们也是具有3000年文明历史的,欧洲呢,大家都知道芬兰文明历史比较短,只有800年左右,但是如果芬兰按照欧洲中国地方最长的文明历史进行计算也是3000年,实际芬兰只有800年,但是就是这个800年,许多中国地区和民族都没有达到,例如蒙古人和满族人都没有超过800年,所以整体欧洲文化发展文明要高于中国,这个只是把欧洲地区的文明算了进去,例如伊朗和印度如果算迁移出去的,欧洲历史文明更加悠久。

欧洲和中国历史同步对比:
爱琴文明,商朝末年~西周初年
希腊文明,西周后期~春秋时期
希腊内战,马其顿的崛起,战国时期
罗马共和国,罗马崛起,战国后期~西汉前期
斯巴达克思起义,罗马共和国向帝国转型,西汉后期
罗马帝国,东汉~三国时期
罗马帝国崩溃,蛮族入侵~两晋南北朝
法兰克帝国,隋朝~唐朝早期
法兰克帝国分裂,北欧诺曼海盗入侵,唐朝后期~五代十国。

法国卡佩王朝,英国诺曼王朝,宋朝
英法百年战争,黑死病,圣女贞德,元朝~明朝早期
西班牙光复,新航路开辟,明朝中叶
法国宗教战争,波旁王朝建立,德国三十年战争,明朝后期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波旁王朝鼎盛,路易十三时代,路易十四时代,俄国彼得一世。

清朝前期~康乾盛世。

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俄国女沙皇卡捷琳娜,清朝乾隆后期,嘉庆时期。

以后的都是近代史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