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BV—DNA和乙肝血清标志物检测的相关分析
HBV—DNA乙肝患者的检测结果观察与分析

HBV—DNA乙肝患者的检测结果观察与分析目的:观察并分析乙肝患者的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的检测结果。
方法:随机选取我院门诊及住院部在2012年2月-2013年4月收治的1000例慢性乙肝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荧光定量-核酸扩增(PCR)检测法以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所有患者血清标本的HBV-DNA含量。
结果:所有乙肝病毒血清两对半检测组合(HBVm)模式中所占比例最高的是小三阳模式449例(44.9%)和大三阳模式358例(35.8%),两种检测组合模式中HBV-DNA 陽性检出率对比具有明显差异,其中大三阳模式的HBV-DNA阳性检出率(62.3%)明显高于小三阳模式(33.4%),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乙肝患者的HBV-DNA含量检测结果分析,提示HBeAg阳性的病毒复制旺盛,具有较强的传染性。
结论:HBV-DNA的定量检测可直接反映乙肝病毒的复制及传染性,是诊断乙肝以及临床病情变化的重要指标。
标签:乙肝;HBV-DNA;PCR检测;检测结果;观察分析乙型肝炎是我国较为流行的一种传染性疾病,分布范围较广,该病主要是由于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所致,经体液和血液均可传播,具有HBV乙肝病毒慢性携带状态[1]。
乙型肝炎是我国发病率和感染率最高的传染性疾病,据相关数据统计[2],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含量可直接反映HBV的传染性以及复制程度,为进一步提高临床诊断水平,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本文对我院1000例HBV-DNA慢性乙肝患者检测结果进行深入分析,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及方法随机选取我院门诊及住院部在2012年2月-2013年4月收治的1000例慢性乙肝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全国第6次病毒性肝炎会议关于慢性乙型肝炎的诊断标准[3]。
1000例患者中男700例,女300例;病程均超过6个月;年龄7-65岁,平均(27.2±4.1)岁。
乙型肝炎血清学标志物和HBV-DNA定量对比

乙型肝炎血清学标志物和HBV-DNA定量对比叶荻庆;张玉洪【期刊名称】《重庆医学》【年(卷),期】2005(34)11【摘要】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患者血清标志物与乙型肝炎病毒核酸(HBVDNA)含量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ELISA法检测1 515例患者血清乙肝病毒标志物(HBVM),用FQ-PCR法定量检测HBVDNA.结果 1 515例乙肝患者中HBsAg、HBeAg、 HBcAb、阳性640例, 其HBV-DNA阳性595 例,阳性率(0.93),平均拷贝数4.7×106,前PreS1阳性574例,阳性率(0.89).在HBsAg、 HBeAb、 HBcAb 阳性875例, 其HBV-DNA阳性420 例,阳性率(0.48),平均拷贝数3.5×104,前PreS1 324(0.37). HBVDNA与PreS1比,χ2=0.958,P>0.05; HBVDNA与HBeAg 比χ2=52.436,P<0.01. ALT与HBVDNA含量无相关性(r=0.02,P>0.05).结论HBeAg ,前S1蛋白(PreS1)等血清学标志和HBV-DNA定量测定是乙肝病毒感染的重要方法.FQ-PCR定量测定HBV-DNA,有助于乙型肝炎的早期诊断、疗效观察和预后判断.【总页数】2页(P1692-1693)【作者】叶荻庆;张玉洪【作者单位】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检验科,400046;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检验科,40004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6.6;R512.62【相关文献】1.乙型肝炎血清学标志物与HBV-DNA定量及肝功能指标相关性研究 [J], 郭明日;吴敏;张立;王冰冰;曹宏2.PCR荧光定量检测HBV-DNA与其血清学标志物检测的对比分析 [J], 熊符;胡朝晖;汪凡军;潘建华;唐永玮;薛耀华;刘本荣;朱庆义3.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与HBV-DNA定量结果对比分析 [J], 米海珍;张庆;周永玲;王芳;杨高峰4.PCR荧光定量检测HBV-DNA与其血清学标志物检测的对比分析 [J], 伊继美;田连平;王洋5.HBV-DNA定量与乙型肝炎标志物及谷丙转氨酶结果对比分析 [J], 赵晓利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乙肝患者血清病毒标志物与HBV—DNA的检测结果分析

地反映 了病毒复制水平 , 乙型肝炎的病 因分析 、 在 疾病进 程和
预后判断上有 H VD A所 不可替代 的作用 。但血清 学检测 B -N
的抗原只是病毒 蛋 白的一 种成 分 , 不能肯 定受 检者 血清 中是 否存在完整 的 D i 颗粒 , 不 能确定 其传染 性 ; 体 的检 测 ae 2 故 抗
乙肝病毒感染病人 的诊 断 、 治疗传统上 依赖 于各 种 HB V
免疫学标志物 。血 清学指 标 反映 了病毒 的表 达水 平 , 间接 也
检 出结果见 表 1 。 HB - V DNA阳性率在 HB V血 清标 志物 不 同阳性 组合 状
态时 不 同 , HmAg HB Ag 抗- e三 项 阳性 时 HB 以 、 e 、 HB V-
表 1 HB 血 清 标 志物 与 HB - V V DNA 的 关 系
只说明抗原 曾进入 体 内 , 也不 能说 明 目 是否存 在传 染性 的 前
病毒颗粒 , 或有 免疫 保护 作用 。本研究 旨在 探讨 乙型肝炎 患
者体 内 HB 血 清标 志 物 与 H V D A 的关 系及 其 临床 意 V B -N
维普资讯
数 理 医药学杂志
文章编号 :0 44 3 (0 7 0 -39 2 10 -3 7 2 0 ) 3 1- O O 中图分类号 :R 1 .+2 526 文献标识码 : A
20 年 第 2 07 O卷第 3期
・ 临床科研分析 ・
乙肝患者 血清病毒标志物与 HB DNA 的检测 结果分析 V—
的《 国病毒性肝炎 防治方案 》 全 。 1 2 试剂 和方法 . HB V慢性感染 目前仍是导 致全球 慢性 肝病 的主要原 因 。
HBV—DNA实时荧光定量检测与HBV免疫标志物结果相关性分析

l r s e tq a t v CR t o n V mm u e ma k r t I A n s r m . eh d Re l i CR e e t d HB DNA, f oe cn u ni ie P u  ̄t me d a d HB i h n r e s wi EL S i e u h M to s a— me P t d tc e V-
wi e a i s B a ls t h pti h t s mp e ,HBs + Ag ,HBe + Ag ,HBc + p st e Ab o iv i
乙肝病毒外膜大蛋白、前S1抗原、HBV-DNA与血清标志物之间相关性分析

Co r r e l a t i o n a na l y s i s b e t we e n h e p at i t i s B v i r us l a r g e s ur f ac e pr ot e i n,pr oS 1 a n t i g e n,HBV— DNA a nd s e r u m mar ke r s .
龚 杰 , 刘 柏 林 , 方 艳 秋 , 杨 广 民。
( 1 .厦 门大 学 医院 体 检 科 , 福建 厦 门 3 6 1 0 0 5 ; 2 . 吉 林 省 人 民 医院 , 长春 1 3 0 0 2 1 )
摘要: 目的 通 过 对 乙型 肝 炎 患 者 HB V — L P、 P r eS 1 抗原、 HB V— D NA 载 量 和 乙 型 肝 炎 血 清 标 志 物 的 检 测 , 探 讨
反 映 不 同血 清学 类 型患 者 体 内病 毒 复制 及 抗 病 毒 疗 效 监 测 的最 佳指 标 以 及 分 析 各 指 标 之 间 的 关 系 。方 法
对检 者 血 清 采 用 E I I S A 法 定 性 检 测 HB V— M; E L I S A 双 抗 体 夹 心 法 检 测 HB V I P、 P r e — s 1 ;
GONG J i e , L儿 Ba i — l i n , FANG Ya n — q i u , e t a 1 . ( 1 .Xi a me n Un i v e r s i t y Ho s pi t a l , Xi a me n 3 6 1 0 0 5, Ch i n a;2 . Ji l i n
l 6 3 4
血清乙肝病毒抗体与HBV-DNA关系的临床分析

血清乙肝病毒抗体与HBV-DNA关系的临床分析由于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对乙肝病毒(HBV)相关抗体,尤其是抗-HBs的临床意义有了新的认识。
就此本院肠道门诊收集122例HBV相关抗体阳性血清,应用全自动荧光定量PCR仪来检测血清HBV-DNA(拷贝/mL)与相关抗体间的关系。
分析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选择2007年10月到2008年8月间125例未接种过乙肝疫苗。
乙肝相关抗体阳性者,设A,B,C三组。
对照组15名,选取曾接种过乙肝疫苗后抗-HBs(+)者。
入选者临床资料见表1。
1.2 方法:血清中相关抗体检测用ELISA法,试剂由上海荣盛公司提供。
血清中HBV-DNA(拷贝/mL)的检测用瑞士罗氏公司出品的LighCyclerTM全自动荧光定量PCR仪,试剂由上海复星公司提供,按说明书进行操作。
2 结果血清HBV-DNA检测结果见表2。
参考值0.05;B组与C组比较,P>0.05;A组与C组比较,P>0.05。
均无显著性差异;A,B,C三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无显著差异。
ABC三组与对照组比较,P<0.01,差异显著。
这结果使得抗-HBs的特定临床意义的传统解释与HBV-DNA检出结果出现不相符的状况。
在抗-HBs出现后肝细胞中的病毒复制仍可持续,即所谓“潜隐性病毒基因组” [4],因此,该抗体的出现并不能标准HBV复制停止,而是复制水平的降低[4]。
今年来文献报道抗-HBs可以单独或(和)HBsAg同时存在于与HBV感染相关的慢性肝病患者血清中,这些患者体内可能有HBV存在和复制[5],认为其可能原因:①HB-VM模式的转变过程中,抗-HBs的滴度较低;②先后感染了不同HBV亚型,抗-HBs仅能中和血清中的同型病毒;③S基因变异。
这些变异株仍具有致病性和传染性[3]。
据有作者认为,自然感染者血清中任何HBV抗体的出现都提示有HBV的存在和复制[5]。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HBeAg水平与HBV—DNA载量的相关性分析

Hb k e L Ag
( )平 例 专 1 s / 数 塑 1 堕 f
c J 0 。 < U > U
3 讨 论
血清 H V—D A载量是反应 病毒复 制和宿 主传 染性 的 B N 直接指标 , 本研究证 明患者 中不 同含 量的 H e g在一定程 度 BA
的主要依据 。定 量检测 患者血清或 血浆 H V—D A病毒 已 B N 成为监测抗病毒 治疗 的有效 性及 预测治 疗成 功与 否 的重要
血, 置于无菌干燥管用 于 HB A e g含 量检 测 , 同时采 集另一 管
E T 一 K抗 凝 全 血 2 m 用 于 H V —D A 载 量 检 测 。 以 DA 2 l B N
度, 以指导治疗。
【 关键词 】 荧光定量聚合酶链 反应 ; H V— N ; H e g B D A B A
据统计 , 世界 约有 35亿人 感染 慢性 乙肝病 毒 , 全 . 乙肝
病毒感染可 以导 致慢性 乙肝 、 肝硬 化 、 肝癌 。 目前 多 以血清 感染标志物 ( 乙肝 两 对半 , B H V—M) 荧光 定 量 P R检测 及 C
3 0 mn的速度离心 5mn分离血 清血浆 。 0 0r i / i
13 试剂 和 方 法 .
手段 。 由于两对 半 组 合模 式 复杂 多 样 , 致部 分 患 者 的 导
H V病 毒感 N
13 1 HB .. V—D A检测 N
上可 以提示 H V—D A复 制活跃 程度 , 与 H V—D A载 B N 但 B N
量水 平 不 一 定 平 行。在 H e g>5 /o患 者 组 , 载 量 BA 0 sc 高
HBV DNA定量与乙肝感染血清标志物结果分析

1 1 标 本来 源 2 2例 患者 标 本 均来 自于 本 院 2 0 . 7 05
年 9月  ̄2 0 0 6年 1 O月 期 间的就诊 病人 。 1 2 乙 型 肝 炎 血 清 标 志 物 HB Ag 抗 一 HB 、 . s 、 s
2 2 HB . V— D NA 定 量 以 1 0 . 0×1 。o isml 0c pe / 为
标 志 物 组合 模 式
H Bs g A
2 3 乙型 肝炎 血清标 志 物 阳性 各组 合 模式 与 HB . V D NA 定量 结果 的 比较 见表 1 。
D 组 E组
+ + + + +
表 1 乙 肝 标 志物 阳性 与 H V D A 定 量 结 果 的 比 较 B N
s 、 一HB ; Ag 抗 cD组 : 一HB 、 一HB 、 一HB ; 抗 s抗 c抗 e
乙肝血 清标 志物 , 究其相 关性 和各 自临床 意义 。 研
1 材 料 与 方 法
E组 : s 、 e ; HB Ag HB Ag F组 : 一HB 、 一 HB ; 抗 s抗 cG
组 : 一 HB ; 组 : s 。 抗 cH HB Ag
则 可能 出现 漏诊 。
【 键 词 】 HB D 关 V NA 定量 乙型 肝 炎 病毒 标 志 物
堕+ +
提供。 1 3 HB NA定 量检 测 仪 器 由 R c e公 司生 产 . VD oh Lg t y l 荧光 定量 分 析仪 , 剂 由上 海科 华 生 物 ih C ce r 试 技 术有 限公 司提供 。 2 结 果 2 1 2 2例 乙型 肝 炎 血清 标 志 物 阳性 经 E IA 检 . 7 LS
2 4 结果 分 析 乙型 肝 炎血 清 标 志 物 阳性 2 2例 , . 7 HB NA定 量检 测 有 1 8例 阳 性 , VD 6 阳性 检 出率 为 6 . 。其 中 A组 1 8例 阳性 检 出率为 5 . ; 18 2 63 B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BV—DNA和乙肝血清标志物检测的相关分析
目的:探讨HBV-DNA和乙肝血清标志物检测的意义及二者联合检测时的
临床价值。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近期内收治的540例乙型肝炎患者,分别利
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及荧光定量PCR检测法检测患者的乙肝血清标志物及
HBV-DNA,并根据患者HBV-M的不同进行分级,分析检测结果。结果:
HBD-DNA含量不同时血清检测率也有所不同,Ⅰ组含量在107~108 U/ml的比
例明显高于其他组;Ⅱ组含量在103~104 U/ml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组。结论:
临床面对乙型肝炎患者时进行HBV-DNA和乙肝血清标志物联合检测,对乙肝患
者的早期诊断、传染程度及预后判断均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应在临床广泛应用。
标签: 乙型肝炎; 血清标志物; HBV-DNA
乙型肝炎是一种因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我国属于乙型肝炎的
“重灾区”,每年发病率高达7%[1],在全球范围内每年约有20%左右的患者因乙
型肝炎病毒死于晚期肝硬化及晚期肝癌。乙肝血清标志物的检测是临床诊断乙型
肝炎的重要依据,而HBV-DNA的复制情况可直接反映出患者体内病毒感染的数
量。此次笔者所在医院为进一步研究乙肝血清标志物及HBV-DNA与乙肝患者检
测间的关联性,选取了近期内收治的540例乙型肝炎患者进行乙肝血清标志物检
测及HBV-DNA的定量检测,并按照HBV-M模式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现报告
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7月-2011年7月收治的540例乙型肝炎患者,其
中男285例,女255例,平均年龄42.3岁,平均病程2.3年。所有入选患者均排
除其他类型肝炎的重叠感染。
1.2 方法
乙肝血清标志物检测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内容包括:HBsAg、HBsAb、
HBeAg、HBeAb及HBcAb;HBV-DNA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进行检测。
1.3 HBV-M分组
将HBsAg、HBeAg、HBcAb均为阳性的分为Ⅰ组;将HBsAg、HBeAb、
HBcAb均为阳性的分为Ⅱ组;将HBsAg与HBcAb两者均为阳性的分为Ⅲ组;
将HBsAb、HBeAb、HBcAb均为阳性的分为Ⅳ组;将HBsAg与HBeAg均为阳
性的分为Ⅴ组;将HBsAg、HBsAb、HBeAg、HBeAb及HBcAb均为阴性的分
为Ⅵ组。同时根据所有患者的HBV-DNA检测结果按照103~104 U/ml、105~106
U/ml、107~108 U/ml将患者分为三个等级。
1.4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SPSS 14.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Ⅰ组HBD-DNA含量107~108 U/ml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组别;Ⅱ组含量
103~104 U/ml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组别,详见表1。
3 讨论
乙型肝炎是临床导致肝脏损伤的主要病因,同时该病也是一种世界性的传染
疾病,在我国就有大约2亿人存在乙型肝炎感染,严重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乙
肝血清标志物是临床检测乙型肝炎的重要依据,临床检测血清标志物的方法较
多,目前较为常用的方法为酶联免疫吸附法,该方法具有快速、方便、价格低等
特点,临床常用该方法进行大量人群的乙肝筛选。单纯进行血清标志物检测,只
能显示HBsAg是否为阳性,仅能判断患者存在乙肝病毒感染,却不能全面了解
患者体内乙肝病毒复制情况,在临床实际情况中常出现不具有HBeAg的乙肝变
异病毒存在,因此单纯进行血清标志物检测是不能完整映射出患者体内乙肝病毒
感染情况的,这对临床判断患者传染性没有帮助[2]。此次笔者所在医院运用实
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HBV-DNA,该方法可通过分子水平直接检测乙肝病
毒自身遗传物质,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及灵敏性,可完整检测出乙肝病毒的复制情
况,这对判断病毒的传染性及临床疗效的观察都具有重要意义[3]。
笔者所在医院此次临床分析结果显示,HBV-DNA是感染过程的最早指标,
HBsAg、HBeAb、HBcAb均为阳性的模式也是感染过程中最早出现的形式。此
外还可看出HBV-DNA含量在107~108 U/ml时,HBsAg、HBeAg、HBcAb均
为阳性模式的Ⅰ组比例为45.03%,明显高于其他组,证明了此时乙肝病毒复制
极为活跃、感染性强。同时结果中显示,当HBV-DNA含量在103~104 U/ml时,
HBsAg、HBeAb、HBcAb均为阳性模式的Ⅱ组比例为61.14%,也同样高于其他
组合。两组对比发现,由HBeAb取代HBeAg后,HBV-DNA复制数明显降低,
说明HBeAb具有抑制病毒复制、降低乙肝病毒传染性的作用[4]。Ⅲ组为HBsAg、
HBcAb均为阳性,该组在HBV-DNA含量在103~104 U/ml与105~106 U/ml
时的比例分别为46.34%与44.51%,这种情况可将其视为急、慢性乙型肝炎或
HBsAg潜在携带者,临床应高度重视。此外,在此次临床分析中的Ⅵ组患者,
其血清标志物检测结果均为阴性,但仍然检测出HBV-DNA,表示患者可能处于
乙肝病毒感染早期,故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不易检出,这一结果与国内相关学者
的研究极为相似,说明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可为乙肝病毒感染患者提供早期
诊断的依据[5]。
结合笔者所在医院此次临床分析结果与上述理论,笔者认为在为临床乙肝病
毒感染患者进行检测时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与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法进行联
合检测,可起到互补作用,对乙肝病毒感染者的早期诊断、传染性及预后判断都
具有至关重要的临床意义,应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马春燕.2506例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结果分析[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
报,2009,7(1):26-27.
[2]张代春.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标志物与乙肝DNA相关性探讨[J].西部医
学,2010,22(5):911-914.
[3]李仕娟,钟冬梅,李崇建,等.乙型肝炎大三阳患者体液中含量的测定[J].
海南医学,2009,20(5):144-145.
[4]石伍华,王海清,许艾明,等.荧光定量PCR检测HBV-DNA与ELISA
方法测定乙肝五项指标相关性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9,8(1):87-88.
[5]黄超群,杨小兰,黄春花.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与HBV-DNA含量关系的
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9,22(6):629-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