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实验室检测的临床意义

合集下载

乙型肝炎病毒实验室检测结果的再认识

乙型肝炎病毒实验室检测结果的再认识

乙型肝炎病毒实验室检测结果的再认识关于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实验室检测是目前国内较为常用的检验项目,也是医患纠纷产生较多的领域之一。

如何正确分析和解释乙肝实验室的检验结果以及对于这些检验项目的实际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探讨乙肝标志物模式与HBV-DNA结果的关系,为临床正确解读使用检验结果提供有力依据。

方法: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定性检测采用实验室常用的ELISA法,HBV-DNA采用实时荧光PCR定量检测。

结果1000例血清标本中,”大三阳”模式与HBV-DNA结果阳性符合率达96.5%,”小三阳”模式与HBV-DNA阳性符合率达32.5%,HBsAg(+)、HBcAb(+)模式与HBV-DNA 阳性符合率达48.8%,HBsAg(+)、HBeAg(+)模式与HBV-DNA结果阳性符合率达94.7%。

讨论”大三阳”模式标本两种检测阳性符合率很高,但是也有3.7%不相符,经调查均在治疗服药过程中,因药物干扰而呈假阴性。

”小三阳”模式标本,两种检测阳性符合率仅有32.3%,却有68.9%不相符,说明”小三阳”模式病毒复制减弱,并非所有”小三阳”患者均不具有传染性,必须密切观察,才能更好服务于患者。

HBsAg(+)、HBcAb(+)模式标本中HBV-DNA检测阳性占到48.8%,超过”小三阳”模式,表明HBeAg因浓度过高或刚好采样时间处于HBeAg滴度尚低于可检测线之上,已有报道此种情况下稀释标本重新检测HBeAg可呈阳性,部分患者在以后复查时变为”大三阳”或”小三阳”。

因此这一模式结果做HBV-DNA检测查明病毒复制强弱。

HBsAg(+)、HBeAg(+)模式与HBV-DNA 结果非常一致,阳性符合率达94.7%。

这一模式一般处于病毒感早期,传染性强。

综上所述,两种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检测方法相辅相成,ELISA定性检测开展普遍,但影响因素较多,无法确知病毒复制强弱。

HBV-DNA实时荧光PCR 定量检测越来越受到重视,是反映乙肝病毒复制的良好标志。

乙肝病毒感染免疫应答及常用血清标志物临床意义

乙肝病毒感染免疫应答及常用血清标志物临床意义

乙肝病毒感染免疫应答及常用血清标志物临床意义乙型肝炎病毒(HBV)属嗜肝病毒科,具有明显的种属及嗜肝特性(尽管其亦可感染肝以外的组织、器官或细胞,如脾、辜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等),可致持续性病毒感染。

我国在世界上属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高发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的携带者己超过10%,通常判断mv感染及其状况的指标为HBV的血清学标志物,如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mc(即所谓的"两对半")、抗HBc IgM和HBV DNA等,了解这些指标在什么情况下出现及其临床意义,对于我们检验工作者来说,亦具有重要意义。

1. 机体对HBV感染的免疫应答机体感染HBV后,HBV的包膜和核壳抗原作为外来抗原物质可激发机体产生针对其的细胞和体液免疫应答。

细胞免疫应答通过T细胞膜上抗原受体复合体的α自异二聚体识别经抗原提呈细胞处理的与HLA分子结合的病毒抗原短肤进行,而体液免疫应答是基于B细胞表面的免疫球蛋白受体特异识别原始的未经处理的分泌型或结构型病毒抗原,且根据在抗原结合中是否需要T细胞辅助,又分为T细胞依赖性和T细胞非依赖性两种方式。

1.1.细胞免疫应答机体对HBV感染的细胞免疫应答包括HLKII和I类限制性T细胞应答。

HBV的包膜抗原和核壳抗原均可激发机体的川一个或多个表位的HLA一II类限制性CD4+和I类限制性CD8+T 细胞应答。

机体感染HBV后,最早出现的对HBV的T细胞免疫应答针对的是HBV的核壳抗原(HBcAg),且反应强烈,相对来说,针对mv包膜抗原(HBsAg等)的T细胞应答则要弱得多。

一般认为,对HBV核壳抗原的这种强烈的HLA-II类限制性T细胞应答与病毒的清除有重要关系。

其机制主要是通过诱导病毒特异的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作用及通过旁路机制辅助HBV 包膜特异性的B细胞产生抗ms中和抗体。

后者在急性乙型肝炎的抗HBs的产生中具有重要作用,因为在急性乙肝时,针对msAg的HLA一II类限制性T细胞应答很弱。

乙肝毒“ 两对半”血清学临床检测意义-医学精品

乙肝毒“ 两对半”血清学临床检测意义-医学精品

B 慢性HBV感染
2
4
6
8
>10
Years since exposure
0
5
10
15
20
48
2
4
6
8
>10
Weeks since exposure
Years since exposure
HBV DNA HBeAg Anti-HBs HBsAg Anti-HBc Anti-HBe ALT
HBV DNA HBeAg Anti-HBs HBsAg Anti-HBc Anti-HBe ALT
后已康复了, 已有免疫力
化学发光相对于ELISA在乙肝五项 检测上的优势
传统的ELISA法灵敏度低、批间批内差异大、 线性范围窄、样本测定的重复性差,不适于 作定量测定,只能通过显色得到阴、阳性 结果对血清标志物进行定性检测
化学发光分析定量检测技术具有灵敏度高、 线性范围宽、操作简便、结果快捷、量化 可靠、批间批内差异小、易实现自动化的 优点,与ELISA定性检测相比,通过定量分 析病毒浓度变化,不但可以反映乙肝病情 的变化和治疗效果,还可以预见乙肝是否 处于康复期,是否会发展为慢性乙肝或病 毒携带者,对治疗起到指导作用
乙肝病毒“两对半”血清学检测的 广泛应用
临床诊断
药物治疗
乙肝疫苗效果考核 血源筛选
科研工作
乙肝的血清标志物及临床意义
乙肝表面抗原(HBsAg) 乙肝核心抗体(抗-HBc) 乙肝e抗原(HBeAg)
乙肝表面抗体(抗-HBs) 乙肝e抗体(抗-HBe)
乙肝前S1抗原(HBpre-S1Ag) 乙肝前S1抗体(抗-HBpre-S1) 乙肝前S2抗原(HBpre-S2Ag) 乙肝前S2抗体(抗-HBpre-S2) 乙肝核心抗体IgM(抗-HBc IgM)

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检测的临床意义

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检测的临床意义

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检测的临床意义
陈有华
【期刊名称】《皖南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1990(000)004
【摘要】目前临床上已广泛开展乙肝病毒(HBV)感染的血清标志物检测,正确应用这些检测结果,不仅对乙肝的诊断、鉴别诊断,病情和预后以及患者的传染性可作出准确的判断,而且对考核抗病毒药物的疗效和指导预防接种也极有价值。

1 反映HBV活动性复制和传染性 HBsAg(乙肝表面抗原)不单是HBV的衣壳蛋白(即表面抗原),还包括无核酸(无传染性)的小球型颗粒和管状体。

由于HBsAg并不始终与HBV同时存在。

【总页数】1页(P70)
【作者】陈有华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12.620.4
【相关文献】
1.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的检测方法及其临床意义 [J], 陈秀美
2.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法定量检测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的临床意义 [J], 覃小梅;曾显媛;秦丽容
3.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法定量检测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的临床意义 [J], 马春静;邹薇;王丽
4.乙肝病毒前S1抗原与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 [J], 韩文明;黄燕
5.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的检测方法及其临床意义 [J], 陈秀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的临床意义

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的临床意义
-
+
-
-
(1)非典型性急性感染;(2)见于抗-HBc出现之前的感染早期,HBsAg滴度低而呈阴性,或呈假阳性。
20
-
-
+
-
+
非典型性急性感染。
21
-
-
+
+
+
急性HBV感染中期。
22
-
+
-
+
-
HBV感染后已恢复。
23
-
+
+
-
-
非典型性或亚临床型HBV感染。
24
-
+
+
-
+
非典型性或亚临床型HBV感染。
25
-
(1)亚临床型HBV感染早期;(2)不同亚型HBV二次感染。
15
+
+
-
-
+
(1)亚临床型HBV感染早期;(2)不同亚型HBV二次感染。
16
+
+
-
+
-
亚临床型或非典型性感染。
17
+
+
-
+
+
亚临床型或非典型性感染。
18
+
+
+
-
+
亚临床型或非典型性感染早期。HBsAg免疫复合物,新的不同亚型感染。
19
-
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的临床意义
(即常说的乙肝五项或称两对半)
序号
HBsAg表面抗原
抗-HBsHBsAb表面抗体
HBeAgE抗原

乙肝血清标志物检测的临床意义

乙肝血清标志物检测的临床意义

乙型肝炎病毒血清五项标志物(“两对半”)的临床意义1.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HBsAg是机体感染HBV的标志,也是在机体血清中首先出现的病毒标志物。

HBsAg出现的时间,与机体感染HBV的途径和感染的剂量有关。

如果系输用HBsAg 阳性血,2周后即可检测到HBsAg,如用RIA法检测,于接种后6天,血清中即可出现HBsAg阳性;如感染剂量少,HBsAg出现阳性的时间可达3~4个月,甚至6个月;一般在感染HBV后4~6周可出现HBsAg阳性。

HBsAg出现阳性后1~7周(平均约4周)才出现肝炎症状和肝功能异常。

经血感染者,其潜伏期约为2个月;经口感染者,其潜伏期大约为3个月。

急性乙肝病程一般持续1-3个月,80%~90%的患者可以临床治愈[1]。

H BsAg阳性在血中一般持续1-6周,长者可达20周(14-148天);在肝炎症状出现后1~4周或血清转氨酶达高峰后1~12周消失,如果HBsAg阳性持续超过6个月仍不转阴则称为持续阳性或慢性携带状态; 如系急性乙肝,HBsAg 持续阳性超过6个月则提示慢性化。

我国HBV感染(急性和慢性)的人群中每年大约有4%~10%的HBsAg阳性者转阴,同时每年又有约4%~10%的人群由易感人群成为受感染者,因而,人群HBV感染状态在不断变化[2]。

HBsAg阳性持续的时间和急性乙肝慢性化的比例与感染者的年龄有关,年龄愈小,形成持续感染或病情慢性化的概率愈大;围产期感染的婴儿80%将成为HBsAg的携带者;幼儿期感染者约30%将成为持续HBsAg携带者,正常成年人感染HBV后形成持续性感染的比例可能在5%以下;社会普通人群中约35%~50%的HBsAg阳性携带者是在母婴围产期感染的[3]。

临床上,HBsAg阳性可见于急性乙肝患者的潜伏期、急性期;慢性乙肝,无症状携带者;部分肝硬化和肝癌患者的血清中和受HBV感染的肝细胞浆中。

HBsAg阳性一般来说表明机体内存在HBV感染,但阴性也不能完全排除H BV感染。

乙肝病毒HBV血清学标志物检测的临床意义

乙肝病毒HBV血清学标志物检测的临床意义

乙肝病毒HBV 血清学标志物检测的临床意义HBV 是一种小的有包膜病毒它被分类为嗜肝 DNA 病毒科中的一员。

虽然HBV 在动物病 毒中有若干近亲,但人类病毒中没有与 HBV 相似者,HBV 的DNA 基因组只含四个编码病毒蛋 白的基因:编码三种形式的表面抗原的表面基因S ,编码HBeAg 和HBcAg 的前核心/核心基因C ,编码x 抗原的基因X 和编码HBVDNA 聚合酶的聚合酶基因 P 。

HBV 的复制000*4^ A(n)cccDNA 转录 mRNA | 细胞核HBV 利用一种与逆转录病毒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uman 1mmunodeficiency Virus,HIV 复制方式相关的新复制策略•在这一过程中,将 RNA 逆转录为DNA 是复制周期中极其重要的一 步。

然而与逆转录病毒不同的是HBVDNA 在复制时并不整合到宿主细胞的DNA 中去。

当一个有感染性的 HBV 颗粒结合并进入肝细胞时,HBVDNA 进入肝细胞并变为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CoValent Closed C yc1ic DNA 。

这种 cccDNA 是高度稳定的, 而且是 HBV 复 制过珵中重要的中间产物,其作用是作为 RNA 拷贝的模板。

这些 RNA 拷贝中最大者被称为 HBV 前基因组mRNA ,它被转运到细胞浆中,它有双重功能,一方面作为合成新的 HBVDNA 的 模板;另方面又携带遗传信息指导病毒某些蛋白质合成,较小的HBVmRNA 则参与其他病毒蛋白质的合成。

病毒蛋白质合成开始之后,前基因组mRNA 、HBV 核心蛋白和HBVDNA 聚合酶装配在起形成新的病毒颗粒。

每个颗粒中的前基因组 mRNA 被HBVDNA 聚合酶转录为DNA 负链,minus sense,同时此RNA 模板被降解。

而负链 DNA 再作为模板合成正链 DNA 。

当 HBVDNA 的合成正在进行时,病毒颗粒在内质网中获得包膜并从细胞中输出到细胞外 •少量新的HBV 颗粒仍在细胞内,并以其DNA 补充细胞核内cccDNA 的储备。

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联合检测的意义 (1)

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联合检测的意义 (1)
验科开展了酶联免疫吸附试验CELI SA > ~ 荧光定量聚 合 酶 链 反 应CFG- PCR > 和化学发光微粒 子 免 疫 分 析 技 术CC MI A > 分 别 对 乙肝病毒前 S2 抗原CPr e- S2 > ~ 乙肝病毒 DNA C ~BV- DNA > ~ 乙 肝两对半进行定性和C 或> 定量检测 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 现报道如下
4 李敏. 细胞因子与人巨细胞病毒感染 J . 国外医学病毒学 杂志 2001 8 2 :39-42 .
5 徐翼 云峰 董永 绥 等. 巨 细 胞 病 毒 感 染 对 Th1 Th2 特 异 性转录 因 子 T- bet GATA-3 表 达 的 影 响 J . 临 床 儿 科 杂 志 2005 23 7 :437-440 .
Abstract Ob ecti ve To expl or e t he cli ni cal si gnifi cance of det ecti ng ser ol ogi cal mar kers ~BV and Pr e- S2 t oget her . Met hods 141 sa mpl es f r o m t he pati ents Wit h ~BV Wer e t est ed f or t he ser ol ogi cal mar kers ~BV- DNA and Pr e- S2 by C MI A FG- PCR and ELI SA i ndi vi duall y . Results The ~Bs Ag i n 137 cases and t he Pr e- S2 i n 119 cases Wer e positi ve t he ~Be Ag i n 69 cases and ~BV- DNA i n 84 cases Wer e positi ve . The positi ve r at e of t he Pr e- S2 Was hi ghest i n t hr ee and t he positi ve r at e of t he ~Be Ag Was l o West . Concl usi on The unit ed det ecti on of ser ol ogi cal mar kers ~BV- DNA and Pr e- S2 can be used t o r efl ect ~BV i nf ecti on dupli cati on cont agi ousness and t he cur ati ve ef f ect of anti-vi r us t her apy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实验室检测的临床意义
乙肝病毒(以下简称HBV)血清标志物实验室检测(即乙肝两对半检测)的临床意义对临床医生和被检对象至关重要。

为了解HBV血清标志物的意义更好的为服务对象提供更高质量的解释和服务工作,现就HBV五项血清标志物常见模式的临床意义和少见模式(HBsAg、抗-HBs、HBeAg /抗-HBe同时阳性)的临床意义进行解释。

一HBV五项血清标志物常见模式的临床意义
现在国内大多数的医疗机构对HBV的检测通常采用五项血清学标志物联检,并且已经习惯了把五项结果作为一种模式全面分析了解HBV感染后的免疫状态,并以此作为诊断和疗效观察的依据。

现就HBV常见的十种模式及其相应的临床意义总结见表1(摘自文献1)。

表1 HBV五项血清标志物常见模式及临床意义
模式HBsAg
抗-HB
s
HBeA
g
抗-HBe 抗-HBc 临床意义
1 - - - - - ①过去和现在未感染过HBV;②窗
口期
2 - - - - + ①既往感染未能测出抗-HBs;②恢复期HBsAg已消失,抗-HBs尚未出现;③隐匿性HBV感染
3 - - - + + ①既往感染过HBV;②急性HBV感染恢复期;③抗-HBs出现前的窗
口期
4 - + - - - ①注射过乙肝疫苗,有免疫力
5 - + - + + ①急性HBV感染后康复;②既往感
染有免疫力
6 + - - - + ①急性HBV感染;②慢性HBsAg携
带者;③传染性弱
7 - + - - + ①既往感染,有免疫力;②急性H
BV感染,恢复期
8 + - - + + ①急性HBV感染趋向恢复;②慢性
HBsAg携带者
9 + - + - + ①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感染,提示
HBV复制,传染性强。

1 0 + - - - -
①急性HBV感染早期或潜伏期;②
慢性HBV携带者,传染性弱。

二 HBV五项血清标志物少见模式(HBsAg、抗-HBs、HBeAg /抗-HBe同时阳性)的临床意义
因检验技术的进步革新、抗病毒治疗药物的多样化,致使HBV感染的血清学标志物出现以往较为少见的模式,其中最容易让医生和被检者困惑的是表面抗原/表面抗体、e抗原/e抗体同时阳性。

在临床工作中,在排除检验方法造成的假阴和假阳结果后,可对上述两种少见模式做如下解释,见表2
表2 HBV表面抗原/表面抗体、e抗原/e抗体同时阳性的临床意义
以上是对HBV血清标志物各种模式临床意义的解释。

值得强调的是在对HBV 血清学指标解读的时候,一定要结合肝功能及病毒复制情况进行全面综合分析,才能做出真实的临床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