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知识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知识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知识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知识

本章重点:蛋白质、核酸、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比较

主要内容:

第一节

组成细胞的元素

1、水:细胞中含量最多的成分

游离水:(鲜细胞中为主)占总水量的95%以上

结合水:以氢键或其他键与蛋白质结合4%~5%

新陈代谢越旺盛的细胞中游离水含量越多

功能:作为溶剂溶解无机物、调温、参加酶的反应、物质代谢、形成细胞有序结构、细胞外液的主要成分、细胞生存的环境。

2、无机盐:参与构成细胞的重要成分

阴离子:Cl—、PO43—、HCO3—磷酸根离子

阳离子:Na+、K+、Ca2+、Mg2+、Fe2+、Fe3+、Mn2+、Cu2+、Co2+、Mo2+

功能:参与构成细胞的重要成分,具有调节渗透压和维持酸碱平衡的作用外,保证细胞的正常功能。

3、糖类:俗称碳水化合物

5、 ★蛋白质(生命活动的体现之important !

①氨基酸

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含有C,H,O,N,个别含有S 。

α-C 上同时连有氨基和羟基,具有两性性质,不同氨基酸的差异就在于R 基的不同。氨基

氨基酸连接方式:脱水缩合,形成肽键——酰胺键。 为了使空间位阻变小,R 基分别位于肽键平面两侧。 肽链中每个氨基酸因为形成肽键而使得结构失去完整性,称为氨基酸残基,肽链起始的氨端

非共价键很脆弱:

1.需要多个非共价键才足以维持高级结构的稳定;

2.高级结构不很稳定。生物大分子变性就是因为高级结构破坏,大分子性质改变,生物

O

H Ribose

活性丧失。一级结构尚未破坏。

蛋白质功能:

1.细胞和组织的主要成分:

2.作为酶催化生物体内各种化学反应:

3.具有运输和收缩作用:

4.调节作用:

5.免疫球蛋白的防御作用

酶(生物催化剂,催化细胞中的化学反应而本身并不参与形成产物)

酶的催化特性:专一性;高效性;可调节性(活性极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 过程(降低活化能):①使底物靠近;②使底物分子产生应力;③使底物分子电荷发生变化

核酸(以核苷酸为基本组成单位的生物大分子,携带和传递遗传信息)

腺苷)

GTP (三磷酸鸟甘酸),有~P ,放能形成GDP (二磷酸鸟苷) 核苷酸的形成

① 碱基和核糖或脱氧核糖通过糖苷键连接形成核

苷 或脱氧核苷

② 核苷 (脱氧核苷) 和磷酸以磷酸酯键连接形成核苷酸或脱氧核苷酸。

③ 一端的核苷酸,其5’-C 没有进入磷酸二酯键,称 5 ’ 末端;另一端的核苷酸,其

3’-C 没有进入磷酸二酯键,称 3 ’ 末端。

DNA 的结构和作用

A 、两条反向平行的核苷酸链共同盘绕形成双螺旋,糖-磷酸-糖构成螺旋主链

B 、两条链的碱基都位于中间,碱基平面与螺旋轴垂直,戊糖和磷酸在外侧

C 、两条链对应碱基呈配对关系:A =T G ≡C

D 、双螺旋直径 2nM ,螺距 3.4nM ,每一螺距中含 10 bp (10个碱基对)

4

5

(DNA 双螺旋是DNA 的二级结构,DNA 的三级结构的形成需要蛋白质帮助。)

作用:作为遗传信息的载体,

作为生物遗传信息复制的模板(DNA具有自我复制的能力)

作为基因表达的模板(RNA的转录,通过转录mRNA将特定的遗传信息传递给mRAN,并通过mRNA指导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实现遗传信息的表达),

作为生命遗传繁殖的物质基础,也是个体生命活动的基础。

RNA的结构和作用

一种单链结构的多核苷酸,一般为线性,局部可形成碱基互补配对,自身折叠成为假双链。

①mRNA分子上每三个相邻的碱基决定一种氨基酸,把核苷酸三联体称为密码子

遗传密码的特征:1.5’-3’方向;2.通用性;3.简并性;4.连续性;

②mRNA的功能

把DNA所携带的遗传信息,按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抄录并传送至核糖体,用以决定其合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排列顺序

tRNA

①分子是一般是单链,二级结构为三叶草形,三级结构呈L形

②tRNA的3’端最后3个碱基为CCA,与氨基酸结合的位点,称为氨基酸臂。

③存在反密码子,能够识别信使RNA上的密码子,与之互补结合,不同分子有不同的反

密码子

rRNA

构成核糖体的重要化学成分,在合成蛋白质的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第二节

细胞的大小计算一般用微米表示。

对于细胞内的颗粒物质或者大分子物质,用沉降系数(S)表示。

沉降系数:大分子或颗粒状物质在单位离心力场作用下的沉降速度。与分子的大小,形状,密度有关

★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区别(remember!)

细胞膜相结构和非膜相结构结构

思考题答案:

名词解释:

①细胞器:细胞器是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功能的细胞部件,它是细胞具有专门功能和特征

的结构,可将其分为膜相结构和非膜相结构

②原核细胞:原核细胞体积较小,结构简单,具有拟核,即细胞内DNA分子所在区域,

由环状DNA卷曲折叠而成,它的DNA不与蛋白质结合,无核膜保卫,细胞质中仅有核糖体和各种内含物。

③真核细胞:真核细胞体积大,结构复杂,有核膜包裹着的细胞核,有多种细胞器

④拟核:是原核细胞内DNA分子所在的区域,由环状DNA分子卷曲折叠而成,其DNA

不与蛋白质结合,没有核膜包围。

⑤膜相结构:指主要由生物膜构成的细胞器,包括细胞膜,线粒体,高尔基复合体等。

⑥非膜相结构:指纤维状,颗粒状或管状的细胞器,如染色质、染色体、核仁、核糖体、

核骨架等。

⑦胞质溶胶:细胞质中除可分辨的细胞器意外的胶状物质,即为细胞质基质或胞质溶胶。考点回顾:

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主要区别

流式细胞仪入门

流式细胞仪入门 ----- 秦华 译

目录 前言 第1章综述 第2章液流系统 第3章散射光信号及荧光信号 3.1 散射光信号 3.2 荧光信号 第4章光电系统 4.1 光平台 4.2 光学滤片 4.3 信号探测器 4.4 阀值 第5章数据分析 5.1 数据采集及显示 5.2 设门 5.3 细胞亚群的数据分析 5.4 流式细胞仪其它应用的数据分析第6章分选 6.1 分选 第7章激光器及光路校正 7.1 激光器的工作原理 7.2 光路校正 第8章习题答案

序论 学习仪器的最好方法是操作仪器,然而在理解原理的基础上进行仪器操作无疑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本书介绍了流式细胞仪的基本知识,并从不同角度详尽阐述了各种台式机(FACScan TM,FACSort TM,FACSCalibur TM,和BD LSR)与大型机(FACS Vantage TM,FACSVantage TM SE,和FACStar PLUSTM)之间的不同,且附习题及答案。阅读本书有助于增强读者操作仪器的动手能力和经验。

第一章综述 流式细胞术是一项快速检测分析单个粒子多物理特性的高技术,通常指细胞通过激光束时在液流中的特性,即粒子的大小,密度或是内部结构,以及相对的荧光强度。通过光电系统记录细胞的散射光信号和荧光信号可得知细胞特性。 流式细胞仪主要由三部分组成:流动室和液流系统;光路系统以及电系统。其作用如下: z液流系统:依次传送待测样本中的细胞到激光照射区。 z光路系统:细胞由激光激发,通过光学滤片产生光信号,并传送到相应的探测器。 z电系统:把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对于有分选装置的仪器,电系统可初始化分选条件。 在流式细胞仪中,细胞被传送到液流中的激光照射区。任何存在于悬液中的直径为0.2-150微米的粒子或细胞都适用于流式分析。在实际工作中,用实体组织进行流式细胞分析往往是不可能的,分析之前必须对其进行分解。被液滴包绕的粒子称为细胞液柱,当粒子经过激光照射区时,通过激光激发产生散射光。含有荧光的粒子就会表现出其荧光特性。散射光和荧光由光路系统(相应的透镜,滤片和探测器)收集。分光器和滤光片引导散射光和荧光至相应的探测器,把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 单个粒子通过其表现出的光散射和荧光属性,通过列表模式(List mode)完成数据采集,并对样本中的细胞亚群进行分析。

流式细胞基本知识

1、流式细胞仪上的FL2-W FL2-A FL2-H 分别是做什么的? FL2-W是只检测荧光的脉冲宽度, FL2-H是指脉冲高度。通常在做细胞周期分析时应用,用于去除粘连细胞。 2、流式同型对照怎样选择? 同型对照(Isotype Control):使用与一抗相同种属来源、相同亚型、相同剂量和相同的免疫球蛋白及亚型的免疫球蛋白,用于消除由于抗体非特异性结合到细胞表面而产生的背景染色。如果一抗是多抗,可以用an normal serum(与一抗相同的正常血清)(must be the same species as primary antibody)。This control is easy to achieve and can be used routinely in 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这个可以咨询试剂商。同型对照为免疫荧光标记中的阴性对照。由于荧光标记单抗的组来源不同,应选用相同来源的未标记单抗作为同型对照来调整背景染色。举个例子:比如检测一抗为单抗的mouse anti rat CD11b,clone OX-42 purified IgG,那么它的isotype 是mouse IgG2a,所以可以用purified(纯化的) mouse IgG2a来做OX-42的同型对照(Isotype Control)。一般的的生物技术公司和国内的代理都有出售。 同型对照:是指与 MoAb相同的、未免疫小鼠的免疫球蛋白亚类,若使用直接免疫荧光染色法,同型对照也应标记荧光色素,如IgG1 FITC、IgG2a、PE等。主要考虑了细胞的自发荧光、FC受体介导的抗体结合和非特异性抗体结合等影响因素。此外,同型对照与MoAb所标记的荧光色素、浓度、F:P比值(标记的荧光色素与免疫球蛋白分子的比值)应该相同为最佳,这对准确设定阴性与阳性细胞的界标有重要意义,切忌使用与MoAb不相匹配的同型对照,最好为同一实验室、采用相同工艺或方法制备(如同一品牌)的产品。 3、流式细胞技术测定细胞内游离钙浓度为何要使用氯化钙.在文献及其他专业网站中都有测定游离钙的方法,具体如下: (1)钙荧光探针负载; (2)随机测定每管细胞悬液样品(以下简称样品)的单个细胞的荧光强度,记为F值。 (3)加入10%Triton X 100,(破膜用);加入1 mmol/L氯化钙,(问题所在),吹打均匀,孵育1~10min,测定荧光即Fmax值。 (4)加入EGTA,20μl(钙螯合剂),孵育1~10min,激发波长488nm测定荧光,即Fmin 值。 这个过程中的氯化钙的作用如何,请高人指点,谢谢。 因为正常血浆中Ca2+浓度是1mM,细胞外液的Ca2+对细胞内Ca2+有影响。加0.1%triton 是增加膜通透性,使细胞外Ca2+进入细胞内,作为最大值。加EGTA是为了螯合Ca2+,作为最小值.生理环境中细胞内钙离子浓度远低于细胞外液(大约1:10000),细胞膜对钙的通透性变化对细胞内钙影响很大。

第二章 细胞基本知识概要 细胞生物学

第二章细胞基本知识概要 本章内容提要: 第一节细胞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非细胞形态的生命体 -------病毒及其与细胞的关系 第三节原核细胞与古核细胞 第四节真核细胞基本知识概要 第一节细胞的基本概念 What is a cell? Cells are structural units that make up plants and animals, also there many single cell organisms. What cells all have in common is they are small 'sacks' composed mostly of water. The 'sacks' are made from a phospholipid bilayer. The membrane is semi-permeable (allowing some things to pass in or out of the cell and blocking others), there are also other methods of transport that we will get into later. So what is in a cell? The cell as we mentioned is a fluid like membrane that surrounds the contents of the cell. Each component will be discussed in more detail later. 一、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1、一切有机体都由细胞构成,细胞是构成有机体的基本单位; 2、细胞具有独立的、有序的自控代谢体系,细胞是代谢与功能的基本单位 3、细胞是有机体生长与发育的基础 4、细胞是遗传的基本单位,细胞具有遗传的全能性 5、没有细胞就没有完整的生命 二、细胞的基本共性 1.所有的细胞表面均有由磷脂双分子层与镶嵌蛋白质构成的生物膜,即细胞膜。 2.所有的细胞都含有两种核酸:即DNA与RNA作为遗传信息复制与转录的载体。 3.作为蛋白质合成的机器─核糖体,毫无例外地存在于一切细胞内。 4.所有细胞的增殖都以一分为二的方式进行分裂。 第二节非细胞形态的生命体—病毒及其与细胞的关系 一、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viruses Simply stated, viruses are merely genetic information surrounded by a protein coat. They may contain external structures and a membrane. Viruses are obligate(专性的)intracellular parasites--meaning that they require host cells to reproduce. In the viral life cycle, a virus infects a cell, allowing the viral genetic information to direct the synthesis of new virus particles by the cell. There are many kinds of viruses. Those infecting humans include polio(脊髓灰质炎), influenza, herpes (疱疹), and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 causing AIDS. 二、viral reproduction(i.e. the course of viral infection, e.g. HIV infection) 1、Attachment(getting in) On the surface membrane of all living cells are complex protein structures called "receptors". A receptor is often compared to a lock into which a specific key or "ligand" will fit. There are at least two receptors on T-lymphocytes to which the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 sticks. The primary receptor, called "CD4", is shown on the right in the diagram. But a second receptor that loops through the cell membrane 7 times is critical for

《细胞》基本知识点及练习

名师精编
优秀资料
细胞
【知识梳理】 一、显微镜 1.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 (1)光学植微镜的结构包括目镜、镜筒、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物镜转换器, 物镜、压片夹、载物台、镜臂、聚光器、光阑、反光镜、镜座等部分。 (2)显微镜的使用过程:取镜 → 安放 → 对光 → 放片→调焦 →观察 →整 理。 (3)显微镜放大倍数的计算:总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人倍数
注意点:①使用显微镜观察时,用光圈和反光镜调整光的亮度。光线太暗,用大光圈和凹 面镜;光线太亮,用小光圈和平面镜。②物像与物体移动方向相反,即当所看到的视野中 的物像偏左,则把载玻片向左移,物像就会向右移。但是如果看到的物像中细胞庚质是顺 则针转动的,而实际的转动方向也是顺时针的。
(1)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把洋葱鳞片切成人小约为 0.5cm3 的小块。先在 干净的载玻片中央滴 1 滴清水, 然后用镊子撕下洋葱内侧表皮(该内侧表皮一般是 自然分离的一层膜), 放在载玻片, 用镊子展平。 用镊子将盖玻片与载玻片成约 45° 夹角,盖上盖玻片,防止气泡产生。在玻璃片一侧加 1 滴稀释的碘液或红墨水, 在对侧用吸水纸吸水, 使染液浸润到标本的全部。用显微镜观察,并绘图。
注意点:观察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时若发现细胞重叠,则为洋葱表皮折叠未展平或因不 慎把叶肉细胞一起撕下了。如未染色则细胞结构不清。若有黑色圆圈,则可能有气泡。
(3)观察人体口腔上皮细胞 制作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在干净的载玻片中央滴 1 滴生理盐水。用 消毒牙签刮取口腔上皮细胞,然后在生理盐水中涂匀。用镊子将盖玻片与载玻片 成约 45°夹角,盖上盖玻片,阴止气泡产生。在玻璃片一侧加 1 滴亚甲基蓝溶液 或稀释的碘液,在对侧用吸水纸吸水,使染液浸润到标本的全部。用显微镜观察, 并绘图。
注意点:观察人体口腔上皮钿胞临时装片时若找不到细胞,可能是由于刮取细胞时未成功 或太少或未涂匀
二、细胞 1.细胞的发现 l665 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软木塞切片时发现了” 细胞”,但当时他看到只是细胞壁。19 世纪 40 年代,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最 早提出了细胞学说: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相同的基本单位—一细胞构成的。德国科 学家魏尔肖进一歩完善了细胞学说:所有的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 是生物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是由细胞分裂产生的,所以说,细胞是生物 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2.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动物细胞的结构是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植物细胞的结构是细胞膜、细 胞质、细胞核、细胞壁、叶绿体和液泡;细菌细胞的结构是细胞膜、细胞质、细 胞壁以及未成形的细胞核。 (1)细胞壁是植物细胞和细菌细胞特有的结构,具有保护和支持细胞的功能。 (2)细胞膜是细胞最外层的极薄的膜其厚度只有 10nm,具有保护细胞、控制细 胞与外界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功能。

细胞培养各种培养基简介

DMEM、RIPA1640、F12、L15等细胞培养基的基本知识 培养细胞的完全培养基由基础培养基(如MEM)和添加剂(如血清或无血清培养用的某些确定的激素及生长因子)组成,培养基的配方一直在改进,其中包括抗生素和抗有丝分裂剂等等。 一、基础培养基 绝大多数培养基是建立在平衡盐溶液(BSS)基础上,添加了氨基酸、维生素和其它与血清中浓度相似的营养物质。最广泛应用的培养基是Eearle`s MEM 的混合物,其中含有13种必须氨基酸、8种维生素。而Ham`s F12 也包括非必须氨基酸,维生素的范围亦很广,另外常规含有无机盐和代谢添加剂(例如核苷酸)。MEM/F12 这两种培养基各取1/2,形成神经生物学最通用的培养基。Dulbecco`s改良培养基——DMEM,现应用于快速生长的细胞,同MEM 含有相同的营养成分,但浓度高出2~4倍。选择某种培养基,应仔细了解成分表,应知道大多数情形下培养基都有不足。例如,有些培养基在氨基酸中包括有谷氨酸,而这种培养基虽广泛用于神经生物学领域,但它对某些对谷氨酸敏感的可能有细胞外毒性损伤的神经元而言,则并非最佳选择,特别是如果神经元生长在缺乏胶质的环境中时。F12中含有硫酸亚铁,据报道也有神经毒效应。 在所有这些培养基中,谷氨酸比其他氨基酸有更高的浓度,这是因为它具有不稳定性以及在许多细胞培养中它常用作碳源。对于神经元的培养常常在基础培养基中增加葡萄糖的含量到0.6%或者加入丙酮酸(若培养基中这两种物质缺乏时)。MEM与F12均要用5%的CO2来平衡,DMEM含更高浓度的NaCO3,要用10%的CO2来平衡,当然也可以在较低CO2浓度下使用。这些基础培养基的组成成分是建立在对不同细胞系生长的研究之上的,但通常在原代培养中使用也能有比较令人满意的结果。 原则上,HEPES作为缓冲剂可用来代替碳酸氢盐,以解除需要高浓度CO2培养环境的限制。实际操作中并非如此简单。显然,溶解的CO2与碳酸氢盐对良好的细胞生长是重要的。Leiboviz`s L15培养基可用来在大气环境中令神经细胞生长,该培养基采用了与众不同的BSS作基础,它含有高浓度的氨基酸来提高缓冲能力,培养基中使用半乳糖作碳源,以阻止培养基中乳酸形成,少量溶解的CO2由丙酮酸代谢产生。这一培养基的优点是明显的,特别是在保持较高CO2有困难时,例如在长时间的显微操作及生理学研究中。L15培养基已用来成功的培养了外周神经元,但尚未在CNS神经元的发育研究中全面检测过。 二、血清 细胞在单纯的基础培养基中不能存活,在特殊类型的细胞培养中必须提供某些 痕量营养物质及生长因子才能使细胞得以生长并维持生长状态。基础培养基常常要添加血清,血清终浓度多为5~20%。特殊用途的血清来源须用经验确定,广泛应用的血清种类有马血清与胎牛血清。胎牛血清中富含有丝分裂因子,常选其作增殖细胞用的血清,也用于细胞系和原代培养。而马血清常常用来作有丝分裂后的神经元培养。然而,很多人也将胎牛血清

流式基本知识

一步一步学流式 第一篇:流式细胞术的历史 概要说来,流式细胞术主要包括了样品的液流技术、细胞的分选和计数技术,以及数据的采集和分析技术等。FCM目前发展的水平凝聚了半个世纪以来人们在这方面的心血和成果。 1934年,Moldavan1首次提出了使悬浮的单个血红细胞等流过玻璃毛细管,在亮视野下用显微镜进行计数,并用光电记录装置计测的设想,在此之前,人们还习惯于测量静止的细胞,因为要使单个细胞顺次流过狭窄管道容易造成较大的细胞和细胞团块的淤阻。1953年Crosland –Taylor根据雷诺对牛顿流体在圆形管中流动规律的研究认识到:管中轴线流过的鞘液流速越快,载物通过的能力越强,并具有较强的流体动力聚集作用。于是设计了一个流动室,使待分析的细胞悬浮液都集聚在圆管轴线附近流过,外层包围着鞘液;细胞悬浮液和鞘液都在作层液。这就奠定了现代流式细胞术中的液流技术基础。 1956年,Coulter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利用Coulter效应生产了Coulter 计数器。其基本原理是:使细胞通过一个小孔,只在细胞与悬浮的介质之间存在着导电性上的差异,便会影响小孔道的电阻特性,从而形成电脉冲信号,测量电脉冲的强度和个数则可获得有关细胞大小和数目方面的信息。1967年Holm等设计了通过汞弧光灯激发荧光染色的细胞,再由光电检测设备计数的装置。1973年Steinkamp设计了一种利用激光激发双色荧光色素标记的细胞,既能分析计数,又能进行细胞分选的装置。这样就基本完成了现代FCM计数技术的主要历程。 现代的FCM数据采集和分析技术是从组织化学发源的,其开拓者是Kamentsky。1965年,Kamentsky在组织化学的基础上提出了两个新设想:(1)细胞的组分是可以用光光度学来定量测定的,即分光光度术可以定量地获得有关细胞组织化学的重要信息。(2)细胞的不同组分可以同时进行多参数测量,从而可以对细胞进行分类。换句话说,对同一细胞可以同时获得有关不同组分的多方面信息,用作鉴别细胞的依据。 流式细胞术在细胞化学中的应用的先驱者是Van Dilla和美国的Los Alamos小组。他们在1967年研制出流液束、照明光轴、检测系统光轴三者相互正交的流式细胞计的基础上,首次用荧光Feulgen反应对DNA染色显示出DNA的活性与荧光之间存在着线性关系,并在DNA的直方图上清楚地显示出细胞周期的各个时相。Gohde 和Dittrich接着把这项技术推向实用,他们用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周期借以研究细胞药代动力学问题。FCM用于免疫组织化学中的关键是对细胞进行免疫荧光染色,其它和在细胞化学的应用并没有多大差异。(下图为一DNA直方图) DNA直方图 第二篇:流式细胞仪的工作原理 将待测细胞染色后制成单细胞悬液。用一定压力将待测样品压入流动室,不含细胞的磷酸缓冲液在高压下从鞘液管喷出,鞘液管入口方向与待测样品流成一定角度,这样,鞘液就能够包绕着样品高速流动,组成一个圆形的流束,待测细胞在鞘液的包被下单行排列,依次通过检测区域。 流式细胞仪通常以激光作为发光源。经过聚焦整形后的光束,垂直照射在样品流上,被荧光染色的细胞在激光束的照射下,产生散射光和激发荧光。

第二章细胞基本知识

第二章细胞基本知识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细胞的基本概念,了解细胞与病毒的关系,掌握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特点 教学重点: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区别 教学方式:讲述、幻灯、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2.1 细胞的基本概念 一、细胞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 1、细胞是构成生物体最基本的结构单位 目前地球上已知生物约有200万种,其中植物150万种,动物30万种,微生物20万种。有人估计地球上曾经生活过10亿种生物,包括单细胞的细菌、原生动物,多细胞的低等生物和高等动植物,这充分体现了生物的多样性,但是所有生物(不包括病毒)都是由细胞组成的。据计算1g小白鼠肝脏可含有3 X 108细胞,成年人机体大约含有1014个细胞。因此,细胞是构成生物机体最基本的结构单位。 2、细胞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功能单位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单元,它要不断地生长代谢、分裂分化,运动适应。细胞的这种生理机能,体现了生命活动的过程。研究表明,细胞是地球上能够独立生活的最小的生命系统。比如单细胞的细菌,单细胞薄类,原生动物,它们都能与环境合协生活。 作为生命活动的功能单位,细胞还具有全能性。比如,一个植物细胞可培养长成一棵植株,一个授精卵可以发育为一个新个体,动物的干细胞培养也能全部表现出生命属性。 3、细胞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的基本单位 魏尔啸(Virchow)有一句最著名的话:“一切细胞来自细胞。”单细胞生物生长表现在细胞分裂,细胞一分为二。多细胞生物的生长发育也是从细胞分裂开始的,一粒种子可以长成大树,一只蝌蚪可以成为一只青蛙。当然环境条件对生物的生长发育无疑是有影响的。生物个体发育通常从受精卵开始,卵细胞一般较大,因卵细胞含有个体发育所需要的物质,卵细胞经授精分化可发育为生物新个体,这一点充分体现了细胞来自于细胞的论点。 4、细胞是生命起源、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据推算宇宙起源于150±30亿年前的一次突发性大爆炸,银河系起源至少在130亿年前。通过放射性同位系方法测定表明,太阳系和地球的形成发生在46亿年前,根据肖伯夫测定细菌微化石得到的证据,生命起源的时间为35亿年前,这一证据包括来自澳大利来和南非两地的两组化石(一组是叠层石的块状绿褐岩石,一组是蓝绿藻细胞印迹化石),通过放射性衰变确定的年龄。近年来,莫雪斯、莫巴斯又分别通过测定西南格陵兰的亚开里亚岩石及

流式细胞仪入门手册

流式细胞仪入门 -----导航篇 二OOO年四月

目录 前言 第1章综述 第2章液流系统 第3章散射光信号及荧光信号 3.1 散射光信号 3.2 荧光信号 第4章光电系统 4.1 光平台 4.2 光学滤片 4.3 信号探测器 4.4 阀值 第5章数据分析 5.1 数据采集及显示 5.2 设门 5.3 细胞亚群的数据分析 5.4 流式细胞仪其它应用的数据分析第6章分选 6.1 分选 第7章激光器及光路校正 7.1 激光器的工作原理 7.2 光路校正 第8章答案

序论 学习仪器的最好方法是操作仪器,然而在理解原理的基础上进行仪器操作无疑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本书介绍了流式细胞仪的基本知识,并从不同角度详尽阐述了各种台式机(FACScan TM,FACSort TM,FACSCalibur TM,和BD LSR)与大型机(FACS Vantage TM,FACSVantage TM SE,和FACStar PLUSTM)之间的不同。阅读本书有助于增强读者操作仪器的动手能力和经验。

第一章综述 流式细胞术是一项快速检测分析单个粒子多物理特性的高技术,通常指细胞通过激光束时在液流中的特性,即粒子的大小,密度或是内部结构,以及相对的荧光强度。通过光电系统记录细胞的散射光信号和荧光信号可得知细胞特性。 流式细胞仪主要由三部分组成:流动室和液流系统;光路系统以及电系统。其作用如下: 液流系统:依次传送待测样本中的细胞到激光照射区。 光路系统:细胞由激光激发,通过光学滤片产生光信号,并传送到相应的探测器。 电系统:把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对于有分选装置的仪器,电系统可初始化分选条件。 在流式细胞仪中,细胞被传送到液流中的激光照射区。任何存在于悬液中的直径为0.2-150微米的粒子或细胞都适用于流式分析。在实际工作中,用实体组织进行流式细胞分析往往是不可能的,分析之前必须对其进行分解。被液滴包绕的粒子称为细胞液柱,当粒子经过激光照射区时,通过激光激发产生散射光。含有荧光的粒子就会表现出其荧光特性。散射光和荧光由光路系统(相应的透镜,滤片和探测器)收集。分光器和滤光片引导散射光和荧光至相应的探测器,把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 单个粒子通过其表现出的光散射和荧光属性,通过列表模式(List mode)完成数据采集,并对样本中的细胞亚群进行分析。

生物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生物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 组成细胞的分子. 第1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一:细胞中的元素含量(鲜重) 主要元素是: C H O N P S 基本元素是: C H O N 最基本元素: C (生命的核心元素,没有碳就没有生命) 大量元素: C H O N P S K Ca Mg 微量元素: Fe 、Mn 、B 、Zn 、Mo 、Cu (铁猛碰新木桶) 细胞鲜重最大的元素是: O 其次是C,H,N 细胞干重最大的元素是: C 其次是O,N,H. ⒈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能够找到,没有一种是细胞所特有的,说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 ⒉组成细胞的元素和无机自然界中的元素的含量相差很大说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有差异性 二:组成细胞的化合物: 无机化合物:水,无机盐 细胞中含量最大的化合物或无机化合物: 水 有机化合物:糖类,脂质,蛋白质,核酸. 细胞中含量最大的有机化合物或细胞中干重含量最大的化合物:蛋白质。. 三: 化合物的鉴定: (1)还原性糖﹢斐林试剂→砖红色沉淀; ①常见的还原性糖包括:葡萄糖、麦芽糖、果糖;②斐林试剂甲液:0.1g/mlNaOH ; 斐林试剂乙液:0.05g/ml CuSO 4;③斐林试剂由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1:1现配现用(与双缩脲试剂不同,双缩脲试剂先加A 液,再加B 液); ④该过程需要水浴加热; ⑤试管中颜色变化过程:蓝色→棕色→砖红色;⑥还原糖鉴定材料不能选用甘蔗(含蔗糖,蔗糖不是还原糖) 蛋白质﹢双缩脲试剂→紫色 ①双缩脲试剂A 液:0.1g/mlNaOH ;双缩脲试剂B 液:0.01g/ml CuSO 4②显色反应中先加双缩脲试剂A 液1ml ,摇匀后形成碱性环境;再加双缩脲试剂B 液4滴,摇匀; 脂肪﹢苏丹Ⅲ→橘黄色;脂肪﹢苏丹Ⅳ→红色; 注意事项:①切片要薄,如厚薄不均就会导致观察时有的地方清晰,有的地方模糊。 ②酒精的作用是:洗去浮色③需使用显微镜观察 淀粉﹢碘液→蓝色 第二节: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蛋白质 一: 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 氨基酸(AA ) ⒈组成元素:C 、H 、O 、N (主); ⒉基本组成单位:氨基酸(组成生物体蛋白质的氨基酸共有20种) 必需氨基酸:体内不能合成,只能从食物中摄取(8种,婴儿有9种);非必需氨基酸:12种 ⒊氨基酸的结构通式:(见右图) ⒋通式的特点: ①至少含有一个氨基(-NH 2)和一个羧基(-COOH ) ②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 ③一个以上的氨基和羧基都位于R 基上,各种氨基酸之间的区别在于R 基的不同 注意:氨基酸脱水缩合的过程中形成的水中的H 一个来自氨基,一个来自羧基,O 来自羧基 二:氨基酸(以下氨基酸简称AA)形成蛋白质 5.构成方式: 脱水缩合;在蛋白质的形成过程中,一个氨基酸的羧基和另一个氨基酸的氨基相接同时脱 R ∣ NH 2—C —COOH ∣H

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分子知识点

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分子 元素基本元素:C、H、O、N(90%) (20种)大量元素:C、H、O、N、P、S(97%)K、Ca、Mg等 物质基础微量元素:Fe、Mn、B、Zn、Mo、Cu等 最基本元素:C,主要元素:C、H、O、N、S、P 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化合物无机化合物水:生物体内最多的化合物,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水。 无机盐:对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 有机化合物蛋白质:生命活动(或性状)的主要承担者(体现者)---生命物质 核酸:携带遗传信息----遗传物质 糖类:生命活动主要的能源物质------能源物质 脂质:生物体主要的储能物质-------储能物质 生物界与非生物界 统一性:元素种类大体相同 差异性:元素含量有差异 在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85%-90%);含量最多的有机物是蛋白质(7%-10%);占细胞鲜重比例最大的化学元素是O、占细胞干重比例最大的化学元素是C。 一、蛋白质(占细胞鲜重的7%~10%,占干重的50%)

二、核酸 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是遗传信息的载体,是生命活动的控制者。 盐酸的作用: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体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 1分子磷酸 脱氧核苷酸 1分子脱氧核糖 (4种) 1分子含氮碱基(A、T 、G、C) 核苷酸 1分子磷酸 核糖核苷酸 1分子核糖 (4种) 1分子含氮碱基(A、U 、G、C) 1.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 .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 2.①在病毒体内含核酸1种;核苷酸4种;碱基4种 ②在细胞内含核酸2种;核苷酸8种;碱基5种 3、DNA初步水解→脱氧核苷酸(彻底水解)→磷酸、脱氧核糖、四种碱基 三、糖类和脂质 每一个单体都以若干个相连的碳原子构成的碳链为基本骨架,由许多单体连接成多聚体。

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一章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复习课程

第一章第一节 从生物圈到细胞 1.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 生物的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对于单细胞生物而言,整个细胞就能完成各种生命活动;对于多细胞生物而言,其生命活动依赖于各种分化的细胞密切合作方能完成;对于非细胞生物(病毒)而言,只有依赖活细胞才能生活,即寄生生活。 (注意: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3.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体。主要特征: ①结构简单,一般由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质外壳(衣壳)所构成。 ②一般仅具有一种类型的核酸,DNA或RNA;(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 ③专营细胞内寄生 ..生活;(有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噬菌体三大类) 4.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其中最基本 ..的生命系统:细胞最大.的生命系统:生物圈 注意:①单独的物质(如水)并不能表现生命现象,故不属于生命系统结构层次。 ②植物组织主要包括分生、营养、输导(导管和筛管)和保护组织,没有系统;开花植物 的六大器官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③单细胞生物(如草履虫)既可以属于细胞层次,也可属于个体层次。 ④动物的组织包括上皮、肌肉、神经和结缔组织,其中血液、韧带为结缔组织;血管则属 于器官。 第一章第二节 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1.细胞种类:根据细胞内有无以核膜 ..为界限的细胞核,把细胞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①原核细胞:细胞较小;无核膜 ...、无核仁;无成形的细胞核,被称之为拟核; 遗传物质为裸露的DNA分子,不和蛋白质结合成染色体; 细胞器只有核糖体;有细胞壁,成分为肽聚糖。 ②真核细胞:细胞较大;有核膜 ...、有核仁;有真正的细胞核; 遗传物质为DNA分子,与蛋白质分子结合成染色体; 除核糖体外还有多种细胞器;植物的细胞壁,成分为纤维素和果胶。 注意: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也有统一性,即具有相似的基本结构,如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且遗传物质相同,均为DNA。 2. 细胞生物种类: ①原核生物:蓝藻、细菌、放线菌、支原体等②真核生物:动物、植物、真菌等。 注意:①细菌和真菌的区别——细菌分为杆菌(大肠杆菌、乳酸杆菌)、球菌(葡萄球菌)和螺旋菌(霍乱弧菌);真菌主要包括酵母菌、霉菌和蕈菌(如蘑菇,木耳等) ②藻类中只有蓝藻(念珠藻、颤藻、发菜)是原核生物,水绵,衣藻,红藻等为真核生物;但它们均为光能自养生物。 3. 细胞学说的内容: 细胞学说是由德国的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所提出, ①细胞是有机体,一切动植物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的产物所组成; ②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③ 新细胞是可以从老细胞产生。 细胞学说的建立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使人们认识到各种生物之间存 在共同的结构基础 ..,凡是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它们之间都存在 ..提供了依据 .......;也为生物的进化

细胞生物学知识点整理

一、名词解释 细胞生物学:研究细胞基本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它从不同层次(显微、亚显微和分子水平)上研究细胞结构与功能,细胞增殖、分化、衰老与凋亡,细胞信号转导,细胞基因表达与调控,细胞起源与分化等。细胞分化:其本质是细胞基因选择性表达功能蛋白质的过程。 细胞质膜(plasma membrane):又称细胞膜,指围绕在细胞最外层,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的生物膜。 膜:形成各种细胞器的膜。 生物膜(biomembrane):质膜和膜的总称。 细胞外被:也叫糖萼,由质膜表面寡糖链形成。 膜骨架:质膜下起支撑作用的网络结构。 细胞表面:由细胞外被、质膜和表层胞质溶胶构成。 脂筏模型(lipid rafts model) :即在生物膜上胆固醇等富集而形成有序脂相,如同脂筏一样载着各种蛋白。脂 筏是质膜上富含胆固醇和鞘磷脂的微结构域。 被动运输指通过简单扩散或协助扩散实现物质由高浓度到低浓度方向的跨膜运输。 水孔蛋白(aquporins;AQPs):或称水分子通道,是一类具有选择性、高效转运水分的膜通道蛋白。不具有水 泵”功能,通过减小水分跨膜运动的阻力而使细胞间的水分迁移速度加快。 协助扩散:也称促进扩散( facilitated diffusion ):各种极性分子和无机离子顺着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的跨膜运输。 通道蛋白:跨膜亲水性通道,允许特定离子顺浓度梯度通过,又称离子通道。 配体门通道:受体与细胞外的配体结合,引起通道构象改变,“门”打开,又称离子通道型受体。 协同运输:靠间接提供能量完成主动运输,所需能量来自膜两侧离子的浓度梯度。动物细胞中常常利用膜两侧Na+浓度梯度来驱动。植物细胞和细菌常利用H+浓度梯度来驱动。分为:同向协同和反向协同。 膜泡运输:真核细胞通过胞吞作用(endocytosis)和胞吐作用(exocytosis)完成大分子与颗粒性物质的跨膜运输。 胞吐作用:包含容物的囊泡移至细胞表面,与质膜融,将物质排出细胞之外 底物水平的磷酸化:由相关酶将底物分子上的磷酸基团直接转移到ADP分子生成ATP的过程。 氧化磷酸化:在呼吸链上与电子传递相耦联,ADP 被磷酸化生成ATP 的过程。 半自主性细胞器:自身含有遗传表达系统,但编码的遗传信息十分有限,其RNA 转录、蛋白质翻译、自身构建和功能发挥等必须依赖核基因组编码的遗传信息。 细胞膜系统:是指细胞在结构、功能及发生上相关的、由膜包被的细胞器或细胞结构。包括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和分泌泡等。 粗面质网:多为扁囊状,在ER 膜的外表面附有大量的核糖体,普遍存在于分泌蛋白质的细胞中。 光面质网:ER 膜上无颗粒(核糖体) ,ER 的成分不是扁囊,而常为小管小囊,它们连接成网,广泛存在于能合成类固醇的细胞中。次级溶酶体:是正在进行或完成消化作用的溶酶体,分为自噬溶酶体和异噬溶酶体。 残体:又称后溶酶体(post-lysosome),已失去酶活性,仅留未消化的残渣,可排出细胞,也可能留在细胞逐年增多,如表皮细胞的老年斑,肝细胞的脂褐质。 细胞蛋白质分选:除线粒体和植物叶绿体中能合成少量蛋白质外,绝大多数的蛋白质均在细胞质基质中的核糖体上开始合成然后运至细胞的特定部位,这一过程称蛋白质的定向转运或蛋白质分选。 信号序列:引导蛋白质定向转移的线性序列,通常15-60 个氨基酸残基,对所引导的蛋白质没有特异性要求。 信号斑:存在于完成折叠的蛋白质中,构成信号斑的信号序列之间可以不相邻,折叠在一起构成蛋白质分选的信号。 翻译后转运:在细胞质基质游离核糖体上完成多肽链的合成,然后转运至膜围绕的细胞器或成为基质可溶性驻留蛋白和支架蛋白。 共翻译转运:蛋白质合成在游离核糖体上起始后,由信号肽引导转移至糙面质网,然后新生肽链边合成边转入糙面质网,经高尔基体加工包装转运溶酶体、细胞质膜或分泌到细胞外。 分子伴侣:细胞中的某些蛋白质分子,可以识别正在合成的多肽或部分折叠的多肽,并与多肽的某些部位结合,从而帮助这些多肽转运、折叠、或装配。这类分子本身并不参与最终产物的形成。 细胞信号转导:指细胞外因子通过与受体( 膜受体或核受体)结合,引发细胞的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以及蛋白间相互作用,直至细胞生理反应所需基因开始表达、各种生物学效应形成的过程。 双信使系统:在磷脂酰肌醇信号通路中胞外信号分子与细胞表面G 蛋白耦联型受体结合,激活质膜上的磷脂酶C ( PLC- 3),使质膜上4, 5-二磷酸磷脂酰肌醇(PIP2)水解成1, 4, 5-三磷酸肌醇(IP3 )和二酰基甘油( DAG )两个第二信使,胞外信号转换为胞信号

自己总结:流式细胞仪的原理和用途

流式细胞仪(Flow Cytometry) 1 流式细胞仪的概念及其发展历史 1.1 流式细胞仪的基本概念流式细胞仪(flow cytonletry,FCM)是对高速直线流动的细胞或生物微粒进行快速定量测定和分析的仪器,主要包括样品的液流技术、细胞的计数和分选技术,计算机对数据的采集和分析技术等。流式细胞仪以流式细胞术为理论基础,是流体力学、激光技术、电子工程学、分子免疫学、细胞荧光化学和计算机等学科知识综合运用的结晶。流式细胞术是一种自动分析和分选细胞或亚细胞的技术。其特点是:测量速度快、被测群体大、可进行多参数测量,即对同一个细胞做有关物理、生物化学特性的多参数测量,且在统计学上有效。 1.2 流式细胞仪的发展简史最早的流式细胞仪雏形诞生于1934年,Moldavan提出使悬浮的单个血红细胞流过玻璃毛细管,在亮视野下用显微镜进行计数,并用光电记录装置测量的设想。1953年Crosland-Taylor根据牛顿流体在圆形管中流动规律设计了流动室。其后又经过Coulter、Parker & Horst、Kamentsky、Gohde、Fulwyler、Herzenberg等人的不断改进,设计了光电检测设备和细胞分选装置、完成了计算机与流式细胞仪的物理连接及多参数数据的记录和分析、开创了细胞的免疫荧光染色及检测技术、推广流式细胞仪在临床上的应用。近20年来,随着流式细胞仪及其检测技术的日臻完善,人们越来越致力于样品制备、细胞标记、软件开发等方面的工作,以扩大FCM的应用领域和使用效果。 宋平根的《流式细胞术的原理和应用》是迄今为止对流式细胞仪及其技术阐述的最为详尽和透彻的中文著作。这本书非常详细地介绍了流式细胞术的历史、结构、原理、技术指标等,例举了其在医学和生物工程中的应用,非常适合从事此方面专业研究的人。由于这本书是13年前出版的,所以基本上没有涉及植物流式细胞仪检测技术。此外对于只需要对流式细胞仪有些基本认识的人士来说,这本书太复杂太深奥。谢小梅主要介绍了流式细胞仪在生物工程中的应用。杨蕊概括了流式细胞仪的工作原理,简单提及了流式细胞仪的应用。本文在分析这三篇论著或文章的优缺点后,用比较通俗的语言介绍了掌握流式细胞仪检测技术必须了解的一些原理,并对目前市场上的主流型号进行了客观的性能概括。 2 流式细胞仪的工作原理和技术指标 2.1 流式细胞仪工作原理除电源外,流式细胞仪主要由四部分组成:流动室和液流系统:激光源和光学系统;光电管和检测系统;计算机和分析系统,其中流动室是仪器的核心部件。这四大部件共同完成了信号的产生、转换和传输的任务。 流动室和液流系统

必修一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分子知识点总结

第2章、组成细胞的分子 第1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大量元素:C H O N P S K Ca Mg 微量元素:Fe Mn B Zn Cu Mo Cl Ni 主要元素:C H O P N S 基本元素: C H O N 最基本元素:C 核酸:遗传信息的携带者—遗传物质 蛋白质:生命活动的体现者—生命物质 脂质:生物体主要的储能物质—储能物质 糖类: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能源物质 水:生物体内最多的化合物 无机盐:对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 3.生物界与非生物界 统一性:元素种类大体相同 差异性:元素含量有差异 4.实验——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1〗还原糖的鉴定: 1.常用材料:苹果和梨 2.试剂:斐林试剂(甲液:0.1g/ml的NaOH .乙液:0.05g/ml的CuSO4 ) 3.注意事项:①还原糖有葡萄糖.果糖.麦芽糖 ②甲乙液必须等量混合均匀后再加入样液中.现配现用 ③必须用水浴加热(50~65℃) 4.颜色变化:浅蓝色棕色砖红色 〖2〗脂肪的鉴定: 1.常用材料:花生子叶或向日葵种子 2.试剂:苏丹Ⅲ或苏丹Ⅳ染液 3.注意事项: ①切片要薄.如厚薄不均就会导致观察时有的地方清晰.有的地方模糊。 ②酒精的作用是洗去浮色 ③需使用显微镜观察 ④使用不同的染色剂染色时间不同 4.颜色变化:橘黄色或红色 〖3〗蛋白质的鉴定:

1.常用材料:鸡蛋清.黄豆组织样液.牛奶 2.试剂:双缩脲试剂( A液:0.1g/ml的NaOH .B液: 0.01g/ml的CuSO4 ) 3.注意事项:①先加A液1ml.再加B液4滴(加入过量的双缩脲试剂B,CuSO4在碱性环境中产生大量蓝色Cu(OH)2沉淀,会遮掩所产生的紫色。) ②鉴定前.留出一部分组织样液.以便对比 ③用蛋清时一定要稀释,若稀释不够,与双缩脲试剂反应时,会黏在试管内壁,使得反应不够彻底,且试管不易清洗; ④加入双缩脲试剂的顺序不能颠倒,先用A液造成碱性环境后再加入B液。 4.颜色变化:紫色 〖4〗淀粉的鉴定: . ⑴二肽:由2个氨基酸分子通过脱水缩合而形成的肽链。 ⑵多肽:由n(n≥3)个氨基酸分子以肽键相连而形成的肽链。 ⑶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原因:组成蛋白质多肽链的氨基酸 ...种类、数目、排列 顺序不同.构成蛋白质多肽链 ...的数目、空间结构不同. 4.蛋白质的计算: ⑴肽键数=脱去的水分子数=氨基酸数-肽链条数 ⑵蛋白质分子中至少 ..含有的氨基数或羧基数=肽链条数 ⑶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氨基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之和-失去的水分子的相 对分子质量之和

高中生物 细胞的基本结构 知识点总结

细胞膜 一.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起到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如电子显微镜的诞生使人们终于看到了膜的存在;冰冻蚀刻技术和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使人们认识到膜的内外两侧并不对称;荧光标记小鼠细胞与人细胞的融合实验又证明了膜的流动性等。没有这些技术的支持,人类的认识便不能发展。

1.细胞膜主要成分:脂质(50%):脂质中磷脂最丰富(还糖类和脂质分子形成糖脂,胆固醇) 蛋白质(40%):蛋白质种类和数量越多,细胞膜的功能越复杂 糖类(2%-10%):细胞膜的外边,蛋白质与糖类结合而成糖蛋白,叫做糖被。 它在细胞生命活动中有重要功能:消化道和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的糖蛋白有保护和润滑作用 与细胞表面的识别有密切关系 注:细胞膜上蛋白质的数量和种类决定了膜的功能。 (载体蛋白,通道蛋白,酶,信号分子受体,识别标志蛋白(糖蛋白)) 根据糖蛋白和糖脂的分布可以判断细胞膜内外侧 癌细胞的分散和转移与癌细胞膜成分的改变有关,细胞在癌变过程中,细胞膜的成分发生改变,有的产生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等物质。癌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含量下降) 2.细胞膜的结构 ①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细胞膜的基本骨架,磷脂分子是运动的。 ②蛋白质分子在磷脂双分子层上的分布:镶嵌,嵌入,贯穿。蛋白质分子也是可以运动的。 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体现流动性的实例:植物的质壁分离 人-鼠细胞融合杂交实验 受精时细胞的融合过程 变形虫运动时的伪足的形成 胞吞胞吐 白细胞,吞噬细胞吞噬病菌 动物细胞分裂是细胞膜的缢裂过程 3.细胞膜功能: ①将细胞与环境分隔开,保证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1产生了原始细胞,并成为相对独立的系统 2提供了细胞诞生的必要环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