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媒介化社会_中的传播与乡村社会变迁_孙信茹
《东北农村女性媒介形象的自我建构与呈现研究》

《东北农村女性媒介形象的自我建构与呈现研究》一、引言在当今的媒体环境中,东北农村女性作为特定文化与社会背景下的群体,其媒介形象呈现出多元而丰富的特点。
这些形象不仅是媒体塑造的结果,也是女性自身文化意识与身份认同的体现。
本文旨在探讨东北农村女性媒介形象的自我建构与呈现过程,揭示其背后所蕴含的社会、文化意义,以期为女性媒介形象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与思考。
二、文献综述关于女性媒介形象的研究已有很多成果。
但在特定地域,特别是东北农村这一背景下,女性媒介形象的自我建构与呈现研究尚显不足。
已有的研究表明,媒体在塑造女性形象时,往往受到社会文化、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反映了女性自身的身份认同和价值追求。
因此,对东北农村女性媒介形象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这一群体的文化身份与自我表达。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首先通过文献分析,梳理东北农村女性在媒体中的形象表现;其次,运用深度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收集东北农村女性的实际看法与行为数据;最后,运用内容分析法对媒体文本进行深入分析。
四、东北农村女性媒介形象的自我建构1. 文化认同与自我表达东北农村女性在媒介形象的自我建构中,首先体现在对地域文化的认同上。
她们通过媒体表达自己的文化观念、价值取向和生活态度,从而形成独特的媒介形象。
这种形象不仅是对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也是对自身身份的认同与表达。
2. 身份重塑与社会参与随着社会的发展,东北农村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逐渐提高。
她们开始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展示自己的才能和智慧。
在媒体中,她们的媒介形象也逐渐从传统的家庭角色转变为具有独立意识和能力的现代女性形象。
这种身份的重塑,不仅体现了女性的自我价值追求,也反映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五、东北农村女性媒介形象的呈现特点1. 多元性东北农村女性的媒介形象呈现出多元性的特点。
她们在媒体中展现了不同的角色:有勤劳朴实的家庭主妇,有独立自主的创业者,还有热心公益的志愿者等。
互联网环境下乡村民众的社会交往与媒介使用——基于“湖北省乡村传播现状调查”

一、乡村民众社会交往与媒介使用现状与问题(一)互联网媒体扩展了乡村民众的社会交往对象和范围,但在促进与外部世界互动方面作用有限本次调研发现乡村民众与邻居交往的频繁程度高于其他社会交往对象。
在社会交往方式上,乡村民众与邻居进行社交娱乐活动的频率高于其他朋友,他们更愿意花时间和自己的邻居进行串门吃饭、看电视、打牌等。
乡村民众仍然将地缘关系为主的邻里关系看得尤为重要。
另一方面,乡村民众对自己的朋友圈子的认知程度不够清晰,对于朋友是否与自己有着相似的家庭背景、生活品位、兴趣爱好的问题,大多数乡村民众表示不清楚,但他们非常明确的是,自己的朋友圈子容纳了来自不同职业和社会阶层的人。
作为一个社交工具,社交媒体似乎为乡村社会交往提供了很多的可能性。
从调研结果来看,6成以上受访者认为新媒体帮助他们认识了新朋友,扩大了社交圈。
但是从他们的新媒体实际使用情况来看,多数人拥有的微信群少于5个,且微信群类别绝大多数限于熟人群。
新媒体帮助扩展社会交往的功能主要体现在进一步帮助乡村民众增加了与现有熟人朋友的互动,4成受访者认为新媒体帮助自己与失联的朋友增加互动。
这说明新媒体帮助受访者增加的社会互动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超越地缘关系的友缘关系。
另外,有5成以上受访者认为新媒体让自己与亲人的关系更加紧密,这说明即便在一个熟人社会中,乡村民众由于物理空间上的限制,有可能与自己的亲人关系反而不够亲密,比如大部分家庭都会有外出务工人员,新媒体可以帮助他们建立更紧密的情感连接,加强亲缘关系。
同时,受访者中“老乡群”的拥有比例(28.7%)低于“同学群”(51.7%),这显示受访者在社交媒体中维护的因求学而产生的熟人关系超过了因地缘关系而产生的老乡关系,从而提示一种可能性,即乡村民众通过微信群产生的联系可能会突破传统的以地缘关系为核心的格局,帮助空心化的乡村民众加强亲缘关系,从而建立包括地缘、亲缘、业缘、学缘在内的更为丰富多元的熟人关系圈。
但是这一关系的边界没有得到根本的拓展。
经济人类学视域中的广告

作者: 孙信茹[1]
作者机构: [1]云南大学人文学院
出版物刊名: 思想战线
页码: 135-136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2期
主题词: 经济人类学;广告;视域;社会经济发展;经济自由主义;生产体制;经济活动;正常运行
摘要:一、作为经济活动的广告广告的出现和社会经济发展及观念直接相关。
在现代生产体制下,产品能否推销出去,关系着整个生产环节的正常运行。
无论将人类社会“具有巨大影响力的观念体制”(idea systems)区分为传统(tradition)、专制(authority),还是古典经济自由主义(classical liberalism),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在前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是缓慢的,。
乡村文化传播的内生性视角:“文化下乡”的困境与出路

乡村文化传播的内生性视角:“文化下乡”的困境与出路乡村文化传播一直以来都是中国文化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
乡村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民俗、风土人情等元素,具有独特的魅力。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乡差距的扩大,乡村文化逐渐被忽视和遗忘。
为了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一些相关部门推出了“文化下乡”。
然而,在实践中,“文化下乡”也面临着一些困境和挑战。
首先,由于城市对于资源和人才的吸引力较大,在城市中心区域有限资源下,“文化下乡”面临着资源不足的困境。
由于资源有限,相关部门往往更加关注城市中心区域的发展,而对于农村地区则关注较少。
这导致了农村地区在基础设施、人才培养等方面存在差距,并影响了“文化下乡”的实施效果。
其次,“文化下乡”在实践中也存在着理念上与实际情况的不匹配。
在一些地方,相关部门将“文化下乡”仅仅作为一项政绩工程来推动,忽视了乡村文化的特点和需求。
这导致了“文化下乡”活动往往只停留在形式上,缺乏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同时,一些活动也缺乏创新和差异化,导致了农村居民对于“文化下乡”的兴趣不高。
此外,“文化下乡”也面临着传播渠道的问题。
由于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特别是在信息技术方面的发展相对较慢,在传播渠道上存在困难。
传统的宣传方式如广播、电视等虽然仍然存在,但是受限于地域、收听率等问题,在推广农村文化方面效果有限。
同时,在互联网时代,“文化下乡”也需要更加注重新媒体平台的建设和利用。
针对上述困境和问题,“文化下乡”的出路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思考和改进。
首先,在资源分配上需要更加公平合理。
相关部门应该加大对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投入,提高农村地区的发展水平,为“文化下乡”提供更好的条件。
同时,相关部门还可以通过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文化建设,引入更多的资源和创新思维。
其次,在理念上需要更加注重乡村文化的特点和需求。
相关部门和相关部门应该加强与农村居民的沟通和交流,了解他们对于乡村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需求,并根据需求制定相关。
浅析乡村媒介及传播学在推动乡村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向农村传播信 息不仅传递知识体 系, 也是技术层面和思维方
式上的转 变。在知识 匮乏和思维禁锢 的农村大背景下 , 摈弃 传统观念 和陈旧技术 , 接受使用新技 术 、 新方法需要媒 介的 大力宣传。
文化 、 民风 民俗和生活方式 所决定 的独特 性 , 使农 民在接受
大众 传播媒 介过程 中表 现 出令 人始料 未及 的行为 , 比如漠 视、 抛弃、 迎合或意见分歧 , 这是用现代 传播 学理论难 以阐明
们才有资格 、 有意 义去探 讨乡村社会 如何 向工业 化 、 城 市化 转型及形 态变迁等问题 , 而这也正是研究乡村传播 系统的关
键所在。
原创性理论和实证调研工作相对缺乏的问题 。
4 大众 媒介在 农村 科技传 播 中的现 实作 用
通过培训 、 信息提供等非强制手段来帮助农 民改进生产 技能 、 发展农业 生产 以及提高农 村生活质量 , 我们 称之为农
摘
要: 概述和分析 乡村传播 学理论滞后 的原 因、 乡村传播 学研 究的发展历程及若干理论思考 , 并对大众媒介在农
村科技 传播 中的现 实作 用和制约 因素进行 了阐述 分析 , 为 涉农 电视 工作 者进 行相关信 息的搜集 、 整理和 宣传等提
供参 考。
关键词 : 乡村媒介 ; 传播 学; 农业科技 中图分类号 F 3 2 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7 — 7 7 3 1 ( 2 0 1 3 ) 2 3 — 0 4 — 0 2
对于乡村传播 系统的有效掌握 有助于我们 更加深 入了
解农 民, 进而对乡村社会的真正写照有正确的认 知 , 随后 , 我
往传统 的传播理念 的过程 中, 更注重了乡村社会 的发展 。就
媒介赋权与农民主体性再发现——以新型农民培育平台“云上智农”为例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乡村要推进智慧农业发展,加强农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
数字乡村建设不仅要大力发展智慧农业,更要利用新媒体赋能农民,以现代化思维重塑村民主体性,推动当地村民将传统农业技术与现代农业技术有机融合。
通过改变生活在乡村的人,进而改变乡村的社会结构,让乡村真正融入现代社会。
一、问题提出:乡村振兴中农民主体性的相对缺失“三农”问题的关键突破口在于“农民主体性”如何提升。
[1]谁来建设乡村、振兴乡村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目前,无论从现实层面还是理论层面来看,农民都处于乡村振兴的客体,其主体性遭致一定程度的遮蔽。
从现实层面来看,受行政逻辑的支配、市场供给不平衡以及个体发展欠缺等因素影响,部分农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主体性缺失。
首先,权力贫困使得农民政治主体性缺失。
[2]其次,城乡资源要素不均使得农民经济主体性缺失。
再次,现代观念对乡村文化的冲击使得农民文化主体性缺失。
最后,从农民自身来看,其思想观念上受小农经济的长期影响难免带有保守性和狭隘性,以及“撤村并村”下村庄出现“半熟人化”结构,部分被合并的村民自然在资源配置和公共事务参与上处于“失语”的状态,阻碍了主体意识培育。
从理论层面来看,较多研究基于现代化和发展主义视角,主张通过信息技术解决问题、促进发展,忽略了农民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围绕农民的议题也多从“知识无效”“行动无力”“理性无德”展开。
[3]部分学者受美国主流发展传播学思路的影响,认为“只要普及了电视、村村通、送文化下乡就可以解决农民贫困问题”,没有将农民放置于中心地位。
尽管“宽带下乡”“建基站免流量”“人才下乡”等政策为农民带来了一定福利,然而这种福利对消费主义思路下的农民来说是麻木接受的,“造血式”“嵌入式”的外源式农村发展模式忽略了乡村内生动力的能动性,村民也未能实现现代化的转变。
二、数字乡村建设中媒介赋权与农民主体性再发现的可行路径2003年学者赵泉民在《确立农民的主体性地位理念》一文中首次提出“农民主体性”这一概念。
大众传媒与乡村社会变迁

大众传媒与乡村社会变迁【摘要】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的农村社会开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变化主要表现为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变,大量的农民离开了生养他们的土地,进入城市。
而在这一变化过程中,大众传媒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以一种显见的和潜移默化的方式逐渐影响着原本闭塞的乡野社会,尤其是电视媒体,利用广告、连续剧和新闻报道的方式,不断把城市的信息和生活方式传递到乡村,由此改变了农民的购物习惯、生活方式和交往行为。
【关键词】大众传媒;社会变迁;代沟;教育;文化一、农民的大众传媒认知现状农民是传播领域的弱势群体,农民在信息资源的享受和利用、接受及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表达意见的自我意识等方面,均弱于市民,这是当前我国农村传播所面临的现状。
有学者把农民的大众传媒认知现状归纳为以下两点:1.知道:即农民对大众传媒的信息大多只停留在知道和了解的层面上。
在“村村通”工程实施后,农村的传媒硬件设施已基本具备。
在苏南,家庭有线电视的接通和拥有量已接近100%。
这就使农民能如市民一样在最短的时间内知道社会热点,了解国内外大事。
2.娱乐:即农民接触大众传媒的主要目的是休闲娱乐。
农民基本没有外出旅游的习惯(经济原因、农忙和“不远游”的思想等);因为观念保守,他们也往往没有交友的习惯,因此,访亲串邻并不频繁,大多闲暇时间都是呆在家里,休闲娱乐项目就只有看电视了。
积极地看,娱乐性节目最是大众文化的代表,也往往更易于促使农民观念更新,农民频繁接触电视的过程,正式其逐渐从乡村文化状态进入大众文化状态的过程,也是其接受城市文化包括现代化观念的过程。
二、大众传媒带来的农村社会基本社会结构变化孙立平在《断裂》中认为,在新时期,中国社会除了原本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以外,其中城市社会又经历了新的二元结构分化,城市中二元结构的底层是下岗工人和农民工群体。
事实上,我们对于农村社会代沟现象的分析,以及社会整体局势的观察可以发现,农村社会也正在形成一个二元结构体系。
乡村纪录片的传播内涵与叙事构建——以《村庄十年》为例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纪录片《村庄十年》作为礼赞新时代——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迎接党的二十大首批重点节目之一,记录了我国十个典型村庄的脱贫发展故事,以富有生命力的乡土画面展现新时代村庄发展的美好图景,描绘出农民与土地、村庄共存共荣的画卷。
一、乡村纪录片的传播内涵本文从传播目的、传播渠道、传播内容、传播效果四个方面,对《村庄十年》的传播内涵进行深入剖析。
(一)传播目的:呼应乡村振兴,展现乡村巨变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近年来,乡村振兴取得阶段性重大成就。
纪录片《村庄十年》关注到国家十年间在乡村振兴方面取得的成就,聚焦不同地域、特色的村庄十年间发生的巨大变化,旨在阐释新思想、礼赞新征程、讴歌新时代,体现十年来党和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农村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变革。
《村庄十年》选取了我国具有代表性的处在不同省份的十个村庄,这些村庄在十年间发展起特色产业,纪录片用真实影像,采用村民自述的方式,真实展示村庄变化,介绍党和国家的政策、技术和经济扶持对人民生活的影响,是政策落在实处、造福于民的最好体现。
(二)传播渠道:移动互联形式,多方共同传播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传播途径从报纸、广播扩展至移动互联设备,给内容传播带来更多可能。
作为央视的重点纪录片,《村庄十年》在电视频道与移动端同步播出,更加符合网络时代受众碎片化、移动化观看的需求。
此外,作为报纸、广播的“补偿性媒介”,短视频凭借短时间内丰富的内容输出和表达特性,拥有了更强的视觉冲击力。
因而除了电视频道、央视频等官方渠道,出品方也选择将《村庄十年》中的精彩片段和推广歌曲以短视频的形式在B站、抖音等新兴视频平台发布,进一步促进了纪录片在年轻群体中的传播。
其中B站作为纪录片资源丰富、年轻人聚集的视频平台,更易促进纪录片的传播。
(三)传播内容:村庄风格各异,涵盖类型全面近年来,展现乡村面貌和变化的影视佳作层出不穷:《乡村里的中国》以农村的三组家庭为主线,向观众展示了平凡的农村生活;《中国扶贫在路上》关注典型扶贫案例,呈现农村贫困主体脱贫历程;《故乡的风景》选取十个代表性村庄,唤醒观众心中深处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