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方言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合集下载

从临沂方言看汉语方言资源保护与服务

从临沂方言看汉语方言资源保护与服务

从临沂方言看汉语方言资源保护与服务邵燕梅【摘要】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以及以此为基础的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工作的开展,能够唤醒方言保护意识并能养成保护方言之自觉.我们以临沂方言为窗口观察方言的变化,仅就部分语音变化而言,如中古入声的今调类、中古知庄章的今声母、尖团音、果摄一等见系开合口的今韵母等方面皆发生了较大乃至系统性变化.从变化的内容、幅度和程度而言,方言变化呈现出新老异读现象严重、方言变化分布不平衡两大特点.方言变化分布的不均衡具体表现为地理区域、社会领域两大因素的不平衡.方言资源亟待保护,具体工作有二:方言资源保护与传承、地域文化资源保护与传承.语言资源的完备运行是语言服务的基础,而语言资源的保护能够更好地保障语言资源的完备运行及在运行中更好地服务于使用者.依据内容与深广度,方言服务包括宏观和具体两种.宏观服务主要指地方政府有保证公民有学习和使用母语方言的权利,并享有获得母语方言服务的权利;具体任务包括方言数据库和文化资源库的建设.方言资源保护需要处理好三种关系,一是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关系,二是方言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三是方言与地方文化传承之间的关系.平衡好这三种关系,我们才可以让方言放缓一下变化的脚步,按照正常的步伐行进,使语言和文化奏出更为和谐的旋律.唯有如此,方言资源则能够很好地服务于社会.【期刊名称】《临沂大学学报》【年(卷),期】2018(040)004【总页数】11页(P22-32)【关键词】语保工程;方言变化;方言资源保护;方言服务【作者】邵燕梅【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250014;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1008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72.11 引言2013年5月20日,国家语委颁发教语信函[2013]17号文件《关于印发〈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建设工作规范(试行)〉的通知》,指出“国家语委2008年启动有声数据库建设工作,旨在全面掌握语言国情,保护我国丰富的语言资源和语言文化遗产,并向社会提供语言资源服务”,明确提出保护语言资源和语言文化遗产,并提供语言资源服务。

城镇化背景下的广西语言资源开发利用初探

城镇化背景下的广西语言资源开发利用初探

城镇化背景下的广西语言资源开发利用初探作者:农朗诗来源:《汉字文化(教育科研卷)》2017年第15期【提要】在城镇化的社会大背景下,由于人口迁徙等因素的影响,部分乡村空心化,乡村传统文化传承出现断层。

而广西的少数民族语言、汉语方言众多,是语言资源富矿区。

但是丰富的语言资源并未得到充分利用,甚至存在一些不正确的语言观念,对语言资源的保护发展产生了潜在的威胁。

因此需要在尊重语言事实,遵循语言演化原则,遵守国家语言文字法规原则基础上,挖掘广西的语言资源,以语言聚人,文化搭台,重塑乡村风貌,扶持乡村发展,展现语言生活在广西的影响力,唤起人们的语言保护意识。

【关键词】城镇化广西语言资源开发利用广西地处中国南疆,是一个以壮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全区共有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12个世居民族,还有满、蒙古、朝鲜、白、藏、黎、土家等40多个其他民族成分,拥有壮语、瑶语、苗语、侗语、仫佬语、毛南语、京语、彝语、水语、仡佬语等多种少数民族语言,汉语、壮语、瑶语、苗语、彝语还各有自己的方言土语,是一个语言资源极为丰富的地区。

近年来大量的农村人口迁移到各地从事非农业生产工作,广西的城镇化水平逐步提高,2015年广西的城镇化率47.10%,而全国的城镇化率达到了56.10%。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发展,广西各地乡村人口还将持续迁移,广西传统乡村的保护与发展问题更显突出。

据《当代生活报》报道,南宁五塘镇公马坡大白天居然空无一人,许多居民的院子里杂草丛生,家具落满灰尘,明显已很久无人居住,整个村庄如同一座“鬼村”,仅有几位老人留守在村里。

①人口渐少的村庄,乡村文化的传承,乡村的发展都成为我们必须重视的紧迫现实问题。

我们认为,传统乡村的保护发展有必要挖掘乡村的现有资源,审视乡村人文资源,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乡村。

本文拟探讨在城镇化背景下如何利用广西的语言资源。

一、语言资源利用的原则(一)尊重语言事实,正视语言差异语言是人们进行交际的重要工具。

汉语方言的代际传承与活态保护

汉语方言的代际传承与活态保护

汉语方言的代际传承与活态保护目录一、内容简述 (2)1. 研究背景及意义 (2)2. 相关文献综述 (4)二、汉语方言概述及其分布特点 (5)1. 汉语方言的种类及划分 (7)1.1 北方方言区 (9)1.2 南方方言区 (10)1.3 其他方言区 (11)2. 汉语方言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分析 (12)三、代际传承与汉语方言的传递过程分析 (13)1. 代际传承的内涵及其重要性 (15)2. 汉语方言在家庭内部的代际传承现状研究 (16)2.1 家庭内部方言传承的动因分析 (17)2.2 家庭内部方言传承的机制研究 (18)3. 汉语方言在学校教育的代际传承中的现状与困境分析 (19)3.1 学校教育中方言课程的现状与问题 (21)3.2 学校教育对方言传承的政策与措施研究 (22)四、活态保护与汉语方言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23)1. 活态保护的概念及其意义阐述 (24)2. 汉语方言的活态保护现状分析 (26)2.1 方言社区的语言生态环境研究 (27)2.2 方言保护政策的实施效果评估 (29)3. 汉语方言的活态保护路径与方法探讨 (30)3.1 借助现代技术手段进行方言记录与传承研究 (31)3.2 加强方言文化活动的组织与推广研究等方向展开探讨 (32)一、内容简述汉语方言作为一种宝贵的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地方历史、文化和社会信息。

其代际传承与活态保护,对于维护语言多样性、促进文化交流与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汉语方言在现代社会的传承方式、保护策略及其面临的挑战,以期提出有效的建议,确保这一独特语言形式的长期生存与发展。

本文将首先分析汉语方言的分布特点和传播现状,揭示其在不同地区间的差异性和相互影响。

将重点讨论代际传承的主要途径和方式,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等层面的语言接触与影响。

还将关注活态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探讨如何通过文字记录、音频保存、文化活动等多种手段,实现对汉语方言的全面保护和传承。

汉语方言的保护与传承策略探讨

汉语方言的保护与传承策略探讨

汉语方言的保护与传承策略探讨汉语方言作为中国优秀的语言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

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全球化的影响以及城市化的进程,导致方言的使用和传承面临着严重的挑战。

为了有效保护和传承汉语方言,各级政府、学术界以及社会团体都应该采取一系列策略。

首先,政府部门应该制定相关的保护方案和政策。

这些方案和政策应该包括教育、电视节目、广播等领域,以提高人们对方言的认识和了解。

政府可以设立方言研究机构,投资方言教育和研究项目,培养更多的方言教师和研究人员,以推动方言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其次,学术界应该加强对方言的研究和传承。

学者们可以深入调查和记录各地的方言,编纂方言词典和方言语法,以便后人学习和研究。

同时,学术界也应该积极推动方言教育,开展方言培训班和讲座,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学习方言。

此外,社会团体和媒体也应该发挥积极的作用。

社会团体可以组织方言文化活动,展示方言的魅力,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其中。

媒体可以制作和播放关于方言的节目,增加方言的曝光度和影响力。

通过社会团体和媒体的努力,方言可以更好地被保护和传承。

除此之外,个人的努力也是至关重要的。

每个人都应该保持对方言的尊重和传承意识,不仅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方言,也要将方言传授给下一代。

方言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每个人都有责任将其传承下去。

综上所述,保护和传承汉语方言是一项重要的工作,需要政府、学术界、社会团体和个人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多方合作,制定科学的策略和措施,才能有效地保护和传承汉语方言,让这一宝贵的语言文化遗产继续发扬光大。

希望我们的努力可以让汉语方言在现代社会中得到更好的发展和传承。

关于保护及弘扬汉语方言的倡议书

关于保护及弘扬汉语方言的倡议书

关于保护及弘扬汉语方言的倡议书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事们:大家好!我们都知道,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

作为中华民族的语言,汉语不仅是我国的国家语言,还是我国各个地方的方言和口音的总称。

方言是中国独特的文化符号之一,拥有长久而丰富的历史底蕴,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和多样性十分重要。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我们不可否认,方言的使用和传承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许多年轻人习惯于使用国际通用语言和标准汉语,大多数人不再主动使用母语方言。

这种现象不仅使我们遗失了语言文化宝藏,也意味着我们正在失去一种独特的文化身份和纽带。

为了保护及弘扬汉语方言,增强国家文化自信,我们呼吁:一、加强方言教育。

方言是我们的根和灵魂,是我们身份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应该积极开展方言教育工作,推动方言在学校中的教学,并将方言纳入国民教育的课程体系。

同时,鼓励各地方政府投入资源,开展方言保护和传承项目,培养更多的方言研究人才。

二、提高方言研究的社会认可度。

方言研究是一项重要的学术研究工作,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传承我们的语言文化。

我们应该加大对方言研究的支持力度,提高方言研究的社会认可度,鼓励更多的学者和机构参与到方言研究中来,创造更多的方言研究成果。

三、重视多媒体技术在方言保护中的应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已经成为推动方言保护和传承的重要工具。

我们应该鼓励和支持相关机构和企业开发方言学习和传承的手机应用程序、网络平台等,方便广大人民群众学习并传承方言。

四、加强方言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方言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丰富和多元的。

我们应该加大方言文化的宣传力度,加强方言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交流,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形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方言文化。

方言是我们的瑰宝,是我们文化多元性和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

保护及弘扬汉语方言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和使命。

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为方言的传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谢谢大家!。

中国方言的形成与分类及其保护

中国方言的形成与分类及其保护

中国方言的形成与分类及其保护中国方言的形成与分类及其保护摘要: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具有悠久的文化,语言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具有特别的意义,汉语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由于历史和地理条件的影响,根据语言特点可分为七大方言。

虽然我国方言很多,但是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普通话的推广,渐渐淡化了方言,所以作为一种文化,还是应该好好保护报存下来。

关键词:汉语方言形成分布保护引言中国地理面积很大,民族众多,当地所说的语言也差别很大,很多人就好奇中国的方言是怎样起源的,又是如何发展的,方言大体上有多少种,是怎样分类的,下面将向大家阐述中国方言的形成与发展,以及现状。

一、汉语方言的形成与分类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拥有着上千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由于各种原因产生的移民、语言的发展和变异以及民族之间的融合等等的一系列的因素的影响之下,形成了各种方言。

所谓的方言就是指是在一定地域通行的、同共同语有所差异的一种语言。

汉族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过程度不同的分化和统一,因而使汉语逐渐产生了方言。

现代汉语有各种不同的方言,他们分布的区域很广。

现代汉语各方言之间的差异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各个方面,语音方面尤为突出。

但由于这些方言和共同语之间在语音上都有一定的对应规律,词汇、语法方面也有许多相同之处,因此它们不是独立的语言。

十里不同言,请问为什么中国方言如此多,是如何产生的呢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移民,一个是文白异读。

移民是从中华民族历史政区的形成与发展的角度来考察汉语的方言地理分布是怎么形成的。

文白异读则是从语言使用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它每个层次之间的演变,语言演变的不一致性造成方言分歧。

从周朝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混战,到秦汉的政权统一;又是三国并立,晋代又统一;南北朝结束在隋唐;五代十国又手束在宋太祖手上。

这一路打打停停,促进了各少数民与汉民族的文化融合,同时也创造出了辉煌的方言文化。

根据方言的特点,联系方言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以及目前方言调查的结果,可以对现代汉语的方言进行划分。

汉语方言调查(绪论词汇)

汉语方言调查(绪论词汇)
历史文化词在不同方言中也可能存在差异,如“京剧”在某些方言中可能被称为“京戏”、“国剧”,而“豫剧”在某些方言中 可能被称为“河南戏”、“梆子戏”。这些差异反映了不同地区人们对历史文化的称呼和认知。
04
汉语方言词汇的演变
词汇演变的规律与特点
规律
语言的发展变化是连续的,词汇演变也不例 外。词汇演变的过程通常遵循一定的规律, 如语音变化、语义变化和词形变化等。
方言词汇演变的过程与结果
过程
汉语方言词汇的演变过程通常是渐进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新词出现,旧词消亡或意义 发生变化。这个过程有时是缓慢的,有时则是迅速的。
结果
方言词汇演变的最终结果是形成一种动态平衡,即新词不断产生,旧词逐渐消亡或意义 发生变化,但总体上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动态平衡有助于语言的适应性和生命力。
地理特征词在不同方言中可能存在差异,如“山”在某些方言中可能被称为“岭”、“峰”,而“河”在 某些方言中可能被称为“溪”、“浜”。这些差异反映了不同地区人们对地理环境的称呼和认知。
民俗习惯词
民俗习惯词是指描述民间习俗、传统、 信仰等方面的词汇。例如,描述传统 节日的“春节”、“中秋节”,描述 民间信仰的“神”、“鬼”,描述婚 丧嫁娶的“婚礼”、“葬礼”等。这 些词汇反映了人们对民俗文化的传承 和语言的地域性特征。
语言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方言调查是语言学研究的重要领域,有助于深入了解语言的演变和 发展,丰富语言学理论。
汉语方言的分类与分布
方言分类
根据语音、词汇和语法的差异,汉语 方言可分为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 言、赣方言、客家方言和粤方言等七 大方言。
方言分布
汉语方言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南方地区 ,其中粤方言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 和港澳地区,客家方言主要分布在福 建、台湾、江西、广东和湖南等地。

方言对现代汉语的影响研究

方言对现代汉语的影响研究

方言对现代汉语的影响研究引言:方言是中国语言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语言资源。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家,方言作为中国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现代汉语的影响不容忽视。

本文将探讨方言对现代汉语的影响,并分析其对语言发展、文化传承以及社会交流的作用。

一、方言与语言发展方言作为中国语言的分支,对现代汉语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方言在不同地区的使用,使得现代汉语具有了丰富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例如,江南方言的特色词汇“江南烟雨”、“脚踏实地”等,丰富了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使其更加生动、形象。

方言的存在,使得中国人在交流中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促进了语言的多样性和发展。

二、方言与文化传承方言作为地域文化的载体,对现代汉语的文化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方言中蕴含着丰富的地方文化,包括民俗、风土人情等。

方言的使用,使得这些地方文化能够得到传承和发扬。

例如,四川方言中的“吃货”一词,准确地表达了四川人对美食的热爱,反映了川菜文化的独特性。

方言的传承,不仅丰富了现代汉语的文化内涵,也促进了地方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三、方言与社会交流方言作为地方语言,对现代汉语的社会交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方言的存在,使得人们在社交中能够更好地融入当地的社会环境。

方言的使用,不仅能够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还能够促进社会交流的顺利进行。

例如,在商务交流中,掌握当地方言的人更容易与当地人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

方言的影响,使得现代汉语的社会交流更加多元化和丰富化。

四、方言的保护与挑战尽管方言对现代汉语的影响有诸多积极作用,但方言的保护也面临着挑战。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影响,方言的使用范围逐渐缩小,甚至有些地方的方言已经濒临消失。

方言的保护,需要政府、学界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加强方言的教育、研究和传承,才能够保护好这一宝贵的语言资源。

结论:方言作为中国语言文化的一部分,对现代汉语的影响不可忽视。

方言对现代汉语的语言发展、文化传承和社会交流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方言资源及其开发利用一、汉语方言是国家语言资源之一,还将长期存在我国的语言资源中,就书面语说,最大规模的是古代和现代的汉语通语;就口头语说,有少数民族语言、汉语方言和普通话。

据2004年12月26日公布的“中国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全国能用普通话进行交际的人口比例是53%,能用汉语方言进行交际的人口比例为86.38%。

在一些大都市和小城镇,确有一些青少年儿童已经只会说普通话,但这样的人口在总人口中显然还只是少数。

在广大城乡,凡是本地人成堆的地方,彼此之间还是用方言沟通才觉得自然;各种地方曲艺、戏曲还活跃在各方言地区;新世纪以来,不少地方电视台增开了方言节目,有些报纸增设了方言栏目。

这说明,方言进入媒体是受群众欢迎的,汉语方言在今日中国依然是不可忽视的普遍存在。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汉语方言大国。

由于幅员广阔、人口众多、历史悠久,旧时代战乱频仍、灾荒不断,由此造成社会分裂、移民播迁,加以地理阻隔、民族融合、不同语言的接触,汉语方言不但有史以来就有过多次分化,而且形成了品种繁多、差异巨大的局面。

然而,在多数情况下,中国还是统一的,并一直以汉字书写的书面语作为全社会沟通工具。

这种表意汉字超乎时空,使官方维护的书面通语的高度统一和平民百姓中通行的方言口语的纷繁复杂,形成巧妙的组合。

统一的文言书面语和歧异的方言口语长期和谐共处,各自发展。

当明清官话成了近代共通语后,现代白话文逐渐成型,近代汉语登上了社会生活舞台。

它标志着古代汉语向现代汉语的转变,也标志着古代社会向现代社会的革命性发展。

然而在旧中国,落后的农村和贫困的文盲,大多还是用方音识字读书,白话文只是略知一二,方言口语则一直十分活跃,这是半个世纪之前农村里的普遍情形。

新中国建立后,随着政治的统一、经济的发展,文化建设提高了人民的素质,也促进了共通语的规范和普及。

尤其是最近二三十年间,改革开放之后,持续的经济增长加快了都市化、城镇化的速度,商品化、现代化、信息化的浪潮不断推动着教育的发展,全民文化素质得到大幅度提高。

这不但使现代通语迅速普及,外语学习也逐渐升温,新时代的潮流使书面语和口语渐趋接近,汉语方言受到了越来越严重的冲击,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明显萎缩的势头。

然而语言毕竟是世代交替和雅俗沟通的需要,不可能在短期内消亡。

汪平曾对110个8-18岁的父母都是苏州人的学生做过调查,这些学生与父母主要说方言的占56%,与祖父母主要说方言的占67%,与本地人主要说方言的占73%,可见他们在本地和家庭主要还是使用方言;能熟练使用方言年少的多,喜欢本地方言的年长的多。

他的结论是:“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只要他们仍住在苏州,对苏州社会的接触一定会继续增加,苏州话使用的机会也会增多,普通话和苏州话使用的比例可能会有所逆转。

因此,苏州话可能还不至于在可预见的将来就退出交际领域。

”在方言的保存方面,苏州的情况应届于中间状态,比它强势的有上海话、广州话。

上海话因为使用人口多,数十年来在吴语区的影响早已超过苏州话,广州话则是东南方言中头号强势方言,说得出就写得来,至今还常给通语输送新词语。

比起一些方言区边界上的小方言点和通行不广、使用人口不多的小片方言或其他方言包围的方言岛来说,它明显属于强势方言。

以苏州话这种中间状态作为代表说明汉语方言不可能在短时间里消亡,应该是有说服力的。

二、汉语方言普遍处于剧变之中,亟须监测由于普通话的普及,方言正在发生剧烈的变化,也是当代中国语言发展的主要趋势。

方言的急剧变化有两种基本形态,一是萎缩,一是蜕变。

所谓萎缩,是指方言的使用范围在不断缩小。

据徐睿渊、侯小英2003年在厦门对224个幼儿园到高中的学生所做的调查,他们的父母都会厦门话,但学生中只有172人会听会说厦门话,在幼儿园,只会听不会说的达80.56%。

她们的结论是:那些懂本地话的厦门人,他们使用方言“更多是在家庭中,在亲人、朋友或同学之间,在涉及日常生活的交谈中使用”。

“闽南话在厦门青少年当中已不是必不可少的交际工具。

”闽南话是东南方言中的强势方言,在这个中等城市,少年儿童中竟然也出现了流失的现象,有些小学、幼儿园的小朋友已经说不来、甚至不会听本地话。

汉语方言的萎缩之势由此可见一斑。

至于那些穷乡僻壤的小方言的流失就更是不可避免的了。

如果说“萎缩”是语言“外部”的变迁的话,方言的“蜕变”便是语言“内部”的演化,即方言结构系统的变动,包括语音系统、语法系统的调整,词汇的更替。

总的说来,现代社会里方言蜕变的基本特征是:原来固有的方言特征逐渐淡化、减少乃至消失,越来越多地接受通语或周边强势语言的影响。

钱乃荣的《上海方言发展史》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急剧变化的典型。

该书拿1853年英国传教士James Summers 所编的上海方言词典和现代新派上海口音作比较,理出了150年来上海方音所发生的变化。

就音系说,声母从30个减为28个,韵母从63个合并为32个,声调则由8个合为5个;就字音说,文白异读大为压缩,多数是保留白读音,放弃文读音。

词汇方面许多单音词演化为双音词,特征词也发生了变化,还有新词语大量涌现。

语法方面主要是动词的体貌有较多变化,其他原有的许多助词则略去不用(如表关联的“?ā⒛?”);有些则是受通语的影响(如吃仔饭→吃了饭,看我勿起→看不起我)。

上海话变化较大,是因为人口的急速膨胀和密集地聚居,使多方杂处的方言在竞争中碰撞,略异存同;都市化进程使生活节奏加快,生活内容频繁更新。

和上海话相比,苏州话100年间的变化则要小得多。

据丁邦新《一百年前的苏州话》就陆基的《苏州同音常用字汇》与1998年出版的《苏州方言志》所作的比较,100年间苏州话的音类系统的差异只有三种ε、uε→E、uE,□→ι,uo、uo?、ua?→o、o?、ua?,音值的差异也只有四项:iE→iI,uo、tio η、uo?、ua→io、ioη、io?、ia、un、un→uen、yen(可能同音)u→u和eu。

苏州历史悠久、人口变动相对较小,又有许多“苏白”的唱词和文本有过记录和流传,方言上变动较小是在情理之中。

在闽方言区,福州话、厦门话变得慢。

福州话的音类300年间的明显变化只是两个韵母发生合并:uoi、iu→ui、ieu、iu→iu,声母、声调一如既往;厦门话的语音系统百余年间只发生两个明显变化:人母混入柳母、参韵混入公韵,而这两点变化牵涉到的字很少;但是我们曾调查过的闽东宁德市碗窑村的闽南方言岛,根据三位发音人(分别为75、44、19岁)的发音,声母和声调并无区别,但韵母中新派把老派的29个韵母合并为11个韵。

可见,由于历史和现实的条件不同,方言萎缩的速度或蜕变的进度是有差异的。

萎缩的起点何在,蜕变的重点是什么,都需要按照方言的分区和分布特点以及社会文化的特征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和比较分析,实施考察和监测。

三、汉语方言资源的理论开发研究中国现代语言学兴起于上个世纪30年代,当时的第一代语言学家把音韵学研究和方言调查结合起来,用方言事实证明古音流变,才使中国语言学走上了科学道路。

数十年来汉语方言的调查研究又为汉语语音史、词汇史乃至语法史的研究提供了大量可贵的证据。

近20年间,上古音的研究更与汉语藏系诸语言的研究联手,相互论证,取得了重大的进展。

汉语方言资源的开发将可以促进汉语语言学的理论建设。

目前较为迫切的工作是:第一,为濒危方言作抢救性调查。

尽管不是普遍现象,汉语方言中还是存在着一些萎缩、蜕变中的方言点,如《中国语言生活绿皮书》(2006)就提到:闽浙边界一带的畲话,两广、湘、琼的水上人家所说的蛋家话,两广、闽、琼不少地方所分布的“军话、正话、儋州话、迈话、伶话”等方言岛,闽北山区及湘桂边界的一些小片方言,使用人口很少,受通语影响很深,如不及时记录,也可能很快失传。

抢救、发掘这些方言,就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了维护语言的多样性,保持语言生活的和谐发展,应该做好抢救、保存濒危的语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部和教育部、国家社科基金为此建立了专门的研究项目,为调查和出版有关专著提供资金、组织力量,并且已初步收到了成效。

第二,整理和研究近代方言的民间文献和传教士所编的方言读物。

明清以来,由于方言口语和书面通语日益悬殊,一些方言都编过韵书和其它杂字、小词典,有的记录了本地山歌、童谣、唱本,撰写过反映本地风物的小说、笔记。

这些语料有的整理过,但多半未引起重视和研究。

这些民间文献直接保存着方言的语音、词汇和俗字资料,是我们研究方言史及近代汉语的宝贵资源。

与此同时,还有外国传教士来华所编的各种方言词典、课本、描写语法以及用方言说解的圣经和其他读物。

据游汝杰调查,仅就东南方言材料统计,自1828年起,语音、词典、课本、语法类材料就有251部,其中粤语较多,达90部;方言翻译的圣经(含汉字本、罗马字本)则达1200种,其中以闽语最多,有474种。

他认为:“这些文献记录描写并研究了当时各地汉语方言口语,在广度、深度和科学性方面远远超过清儒的方言学著作,也是同时代的其他文献,比如地方志和方言-文学作品所望尘莫及的。

它们对于研究近代中西学术交流、中国基督教史、汉语方言学和方言学史都有相当高的价值。

”利用这些文献,至少可以十分完整地归纳出十几种方言的19世纪的语音系统,整理和研究其词汇和语法,考察这些方言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演变。

近十年来,这项工作已经引起学者注意,初步发表的研究报告证明,游汝杰的说法是正确的。

第三,加强方言词汇和语法的研究,并关注语音结构与词汇、语法的关系。

方言本来就是语音、词汇和语法相联系、相结合的系统,许多词汇、语法现象是透过语音的结构和变化表现出来的。

以往的方言研究多侧重于语音,描写语音系统,作音韵比较,不重视词汇、语法的研究,对于词汇、语法和语音之间的相关联也未加深究。

20世纪80年代以来,方言词汇研究受到重视,编了不少方言词典,但是大规模的穷尽式的调查还做得很少,一般只是数千条的规模。

此外,关于词汇的结构系统、语义系统、语用系统的研究,词汇中基本词与一般词的替换迁移,通语词(尤其是书面语词汇)对方言词汇的影响,不同方言在造词方法上的异同,方言中固有词汇与借用词汇之间的竞争和更替,都还缺乏认真的探讨。

至于方言有没有自己的语法结构系统(例如虚词的系统)和语法化演变过程和规律,在学者之中还可能有不同看法。

为了提高汉语方言的整体研究水平,这些研究应该加强。

第四,大力加强方言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的比较研究。

汉语方言的研究,只有广泛、深入地进行纵横两面的比较,如单区内部各点或多区之间的方言事实比较,现实的方言与古代和现代汉语的通语比较,乃至和汉藏语系诸语言的比较,才能认识方言之间的异同,了解方言与通语之间的亲疏关系,理清方言与古代通语或古方言之间的演变关系和层次关系,才能探知远古汉语与汉藏语系诸语言的渊源关系和接触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