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方言形成的主要原因有

合集下载

第三章 汉语方言形成的文化背景

第三章 汉语方言形成的文化背景

sym
3、近代时期
域界:元明清(十四世纪——十九世纪) 近代汉语(recent Chinese):也称为“近古 汉语”。指近代时期的汉语。 近代音(recent Chinese sounds):也称为 “近古音”。指近代汉语的语音,多以《中 原音韵》(元· 周德清)音系为代表。

4、现代时期

sym
《论语· 述而》: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 也。 雅,假借为“夏”。 夏,最早是大禹的国号(“禹受封于夏伯” 《帝王世纪》),汉· 许慎《说文解字》: “夏,中国之人也。” “夏”是西周王畿一带的古名。“雅言”即 “夏言”,是王畿或周室所使用的语言。 雅言的代表作:《诗经》(构拟上古汉语最 重要的材料)、《易传》、《论语》等先秦 文献。 雅言的确立对于汉语的最终形成起到了决定 性的作用。

sym
不同类型的文化从相互隔离进入渗透和交融 状态,其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人口迁徙, 亦即移民。移民一方面造成文化的传播,另 一方面又使不同地域的文化发生交流,产生 新的文化,推动文化向前发展。所以移民史 在文化史上应占有重要的地位(周振鹤、游 汝杰1986:15)。 五代以前,湖南的外地移民多来自北方;五 代以后,湖南的外地移民多来自东方。



其他文献对上古方言的记载
《孟子· 滕文公上》:“南蛮鴂舌之人”(孟子讥讽 楚人许行说话如同鸟语,后用以讥笑操南方方言的 人)。 《孟子· 万章上》:“此非君子之言,齐东野人之语 也”(齐东:齐国的东部;野语:乡下人的话。 孟 子把对尧舜君臣关系的不正确传说斥为“齐东野人 之语”)。 《礼记· 王制》:“无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 同。” 汉· 许慎《说文解字· 序》:“言语异声,文字异 形。”

(NEW)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612语言学概论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

(NEW)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612语言学概论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

目 录2010年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612语言学概论考研真题2010年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612语言学概论考研真题及详解2011年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612语言学概论考研真题2011年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612语言学概论考研真题及详解2012年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612语言学概论考研真题2012年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612语言学概论考研真题及详解2013年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612语言学概论考研真题2013年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612语言学概论考研真题及详解2014年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612语言学概论考研真题2014年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612语言学概论考研真题及详解2015年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612语言学概论考研真题2015年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612语言学概论考研真题及详解2016年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612语言学概论考研真题2016年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612语言学概论考研真题及详解2010年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612语言学概论考研真题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以下不属于中国“小学”范畴的是( )。

A.文字B.音韵C.语法D.训诂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词义的模糊性说明词义是具有社会性的。

B.多义词使用不当会产生歧义,如“门没有锁”。

C.“grass”本义是“玻璃”,派生义是“玻璃杯”,这是词义的隐喻扩展。

D.同义词在修辞上具有对比作用,可用来突出对立面。

3.方言形成的语言内部原因是( )。

A.语言变化的不平衡性。

B.形式和意义对应关系的复杂性。

C.语言符号的任意性D.语言变化的类推作用4.在[p]、[b]、[v]、[h]、[g]、[k]、[d]、[t]、[s]、[f]中,擦音有( )。

A.3个。

汉语方言和中国文化

汉语方言和中国文化

汉语方言和中国文化王鲁湘: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里是“大红鹰·世纪大讲堂”,我是王鲁湘,大家好。

说起中国,大家都会用人口众多、历史悠久、地大物博来形容它,其实中国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语言丰富,方言众多。

说起方言,我们大家都有这样的经验,同是浙江人,但是温州人说话杭州人听不懂,同是湖南人,我这个涟源人说话长沙人就听不懂,所谓“百里不同俗,十里不同音”甚至在有些地方还形成了方言岛。

为什么汉语会产生这么多的方言?方言是怎么形成的?方言和一种民族共同语又是什么关系?方言又和文化有什么关系?中国文化又怎么样地随着方言的演化而扩散?所有这些问题,今天我们有请到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校区的张洪明教授,他同时也是我们南开大学的客座教授来给我们主讲,他主讲的题目是“汉语方言和中国文化”。

张洪明简历张洪明,1984年获上海复旦大学汉语史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执教,于1987年赴美留学。

1990年至1992年,张洪明分别获美国加州大学普通语言学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并于1994年,受聘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校区,1998年获得终身教授资格。

此外,张教授还担任各类有关“中国语言学研究丛书”的主编或执行主编,各类国际性学术刊物和学术会议论文的审稿人,并多次在各种国际性和地区性的学术会议上担任主题演讲和特邀演讲。

1999年起担任“国际中国语言学学会”的执行秘书长,负责整个学会的实际运作。

其主要研究领域为音系学理论、语音与语法的界面问题、历史语言学、方言学、诗律学等。

王鲁湘:说起方言,其实我们所有的人,出生以后说的就是方言,没有人说出生以后他说的是普通话,即使是北京人,他说的也是北京的方言,和北京很近很近的天津就是现在的天津话。

我就觉得很奇怪,同样我们都是汉族,我们都叫汉人,我们说的都是汉语,可是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汉语呢?怎么回事这是?张洪明:汉语是一个大的概念,我们往往很容易把汉语跟普通话、北京话等同起来。

汉语方言学基础教程第一章思考题

汉语方言学基础教程第一章思考题

汉语方言学基础教程第一章思考题篇一:思考题:1. 方言的定义是什么?它是指什么地域范围内的语言差异?2. 方言差异的成因是什么?它主要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3. 汉语方言研究和汉语方言学的定义是什么?它们的主要研究对象和内容是什么?4. 汉语方言的分布情况是怎样的?有哪些方法可以用于汉语方言分区?5. 方言调查的目的是什么?它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6. 方言语音调查的方法和步骤是什么?如何准确记录方言语音?7. 方言词汇调查的方法和步骤是什么?如何准确记录方言词汇?8. 方言语法调查的方法和步骤是什么?如何准确记录方言语法?9. 汉语方言的基本面貌是怎样的?它们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的特点?10. 汉语方言的差异对汉语的推广和使用带来了哪些影响?如何克服这些影响?拓展:1. 方言的定义和分类:方言是指同一民族或语系内部由于地域、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语言差异。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方言可以分为多种类型,例如按语音、词汇、语法等要素分类。

2. 方言调查的方法和步骤:方言调查是指对某一地区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进行调查和研究的过程。

方言调查需要采用多种方法和步骤,例如直接观察法、录音记录法、问卷调查法等。

3. 方言差异的成因:方言差异的成因主要有地域因素、历史因素、文化因素等。

地域因素是方言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不同地域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因素会影响方言的形成和发展。

4. 汉语方言分区的方法:汉语方言分区是指将汉语方言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划分,以便更好地进行研究和利用。

汉语方言分区的方法主要有语音分区法、词汇分区法、语法分区法等。

5. 方言调查的意义和作用:方言调查具有重要的社会和文化意义,它可以更好地了解和研究汉语方言,促进汉语的推广和普及,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

篇二:1. 汉语方言的定义是什么?它和汉语普通话的区别是什么?2. 汉语方言差异的成因是什么?这些成因对方言的影响是什么?3. 汉语方言研究和汉语方言学的定义是什么?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4. 介绍一种汉语方言,并分析它的语音、词汇、语法特点。

七大汉语方言形成原因

七大汉语方言形成原因

七大汉语方言形成原因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七大方言的形成原因汉语方言的形成主要有两个个方面的原因:一、社会原因,也就是人口的迁徙和不同民族的接触。

北方方言:地域的不同导致语言的差异慢慢变大,但在古代,朝代更替,经济中心不断南移,北方人们逐渐南移,也就带去了他们的的语言,因而使得如今华北到华南四分之三的中国人所使用的都是北方方言,从而形成了北方方言区。

吴语:它的形成则可以追溯到到入和的成立。

早在两千多年前,周太王之子泰伯、南奔,到达今常熟、无锡一带,他们的语言和当地土着(所谓“百越”人)的语言结合,构成吴语的基础。

湘语:根据记载,在殷末,也就是殷代末期,当时在中原的鬻熊往西南迁徙,带着一批人,迁到了湖北这一块地方,结果和原来的那些少数名族语言融合,产生了古楚语的底层,在古楚语基础上产生了今天的古湘语,产生了湘语的底层,但是湘语要分新湘语和老湘语,老湘语历史非常悠久,可追溯到先秦时代。

新湘语是湘语跟西南官话融合的结果,所以新湘语其实是属于西南官话的一种,属于西南官话的一个分支。

赣语:五代十国的割据时期,赣语的全部本征最终完全得以确定。

此外,隋唐之后江西地区成为全国十道之一的“”,经济社会得到快速发展,人口剧增,江西第一次大规模向外移民也是由此间拉开序幕,南昌、一带的人口不断向湖南东北的、宝庆、新化等地移民。

在后续的几百年间,又由赣北、赣中继续向东北、东南的及鄂东山区、南部的安庆、池州及、西北移民。

这批次的移民将赣语同时带到上述地区,赣语今日的分布格局因此而形成。

粤语:当年秦国士兵去攻越的时候带了五十万军,打到广东一带,那五十万兵留下来了,戍守屯边,管理岭南三郡,这是粤语产生的最早一个底层,后来真正的现代粤语的形成是在宋末,北方汉人为了要躲避辽人和金人的攻击,一路南逃,经过南雄,有一个叫珠玑巷的地方,在珠玑巷那里定居了一批汉人,可以说是现代粤语的鼻祖。

客家话:所谓“客家”,是相对“土着”而说的,指从黄河流域迁徙到南方居住的汉人。

方言是怎样形成的

方言是怎样形成的

人类的祖先为了在日常生活交流信息,于是发明了语言。

为了便于研究,语言学家根据语言的使用范围和特征,把语言分为共同语和方言。

所谓共同语,指一个民族共同使用的语言,在中国,先秦称“雅语”,两汉称“通语”,清末以后称“国语”、“普通话”。

何谓方言?方言是就民族共同语而言,是指某一个民族某一个地区的人共同使用的语言,在中国,也有地方称它为“地方话”、“土语”或“土话”。

一个民族语通常都有一种或几种方言,如汉语,就有官话方言、晋方言、徽语、湘方言、闽方言、赣方言、吴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平话等十种。

此外,各种方言可以再细分为地区、地域和地点等各种方言。

如闽方言区,可以再分为闽南、闽北、闽东、闽中、莆仙等各种地域方言;而闽南这一地域方言,又可以再分为泉州、漳州、厦门等地点方言。

方言的历史非常悠久,但目前还无法阐述清楚。

然而,现代汉语方言的形成与社会发展变化有着密切关系。

中国西周以前,因史料限制难以论述。

到了公元三四世纪,不仅北方方言有差异,南北方方言也有明显不同。

这时汉语方言,除了北方话以外,吴方言、粤方言、湘方言也可能已经在东南地区逐步形成。

周秦以后,汉人逐步南下进入南粤(即今广东、广西等地),他们所操的北方汉语与当地异族语言融合,于是就逐步形成了粤方言、平话。

魏晋南北朝时期,因中国的少数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入主中原,并相继建立政权,原来统治北方地区的司马氏政权南迁江南,大批汉人也因社会动乱而不断南迁。

在北方,汉语因与异族语言接触发生重大变化;在南方,南渡的北方人带去的汉语与当地汉语方言融合也发生变化。

这时,汉语出现了“南染吴越,北亲夷虏”的混杂局面。

客家方言、闽方言,乃至赣方言的形成和发展,与中古以后社会发生的人口大规模迁移有着密切关系。

可以说,现代汉语方言的格局,在中古以后就基本形成。

汉语共同语的基础方言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上古时期,由于秦晋方言在各地方言中影响最大,可以把它视为汉语共同语的基础方言。

中国的语言与方言

中国的语言与方言

中国的语言与方言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家,拥有丰富多样的语言和方言。

语言是人类交流和沟通的工具,它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历史和社会特点。

在中国,汉语是主要语言,而各地的方言则是中国语言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汉语汉语是中国主要的语言,也是中国唯一被载入联合国六种官方语言之一的语言。

汉语以其广泛使用和丰富的表达方式而闻名于世。

汉语是一门复杂的语言,包括普通话和广东话等,这些语种在发音、词汇和语法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中国的普通话是以北京话为标准音的语言,是全国范围内最为通用的语言。

普通话在不同的地区有细微的差异,但是因为其被全国使用,所以成为了中国最主要的语言。

普通话在中国的教育、政府和媒体上被广泛应用。

而广东话则是中国广东省广州市等地的主要方言,流行于广东地区以及海外华人社群。

广东话与普通话在发音、词汇和语法上都存在差异,因此与普通话相互可理解程度并不高。

二、方言中国方言是中国语言多样性的一大特点。

方言是指在特定地理区域内使用的语言变体,主要由于历史和地域原因而形成。

中国的地域辽阔,不同地区、不同省份使用的方言各不相同。

举例来说,上海话是中国上海地区的方言,属于吴语系,与普通话有着明显的区别。

相比于普通话,上海话在发音、词汇和语法上都有独特的特点。

除上海话外,还有各地的方言如湖南话、四川话、福建话等等。

方言的存在与维护了中国各地区的文化传统和历史特点,同时也造成了中国各地的交流障碍。

然而,随着现代交通和媒体的迅速发展,方言的使用范围逐渐减小,更多的人开始使用普通话进行交流,同时也导致了方言的逐渐消失。

三、语言保护与发展在保护和发展中国语言多样性的过程中,普通话的普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普通话是中国政府推动的一个重要项目,通过普通话的推广,不同地区的人们可以更好地交流沟通。

同时,政府也重视对于方言的保护工作,努力保存和传承方言的丰富文化内涵。

除了政府的努力,学校和教育机构也开设方言课程,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学习自己地区的语言。

大学语言学概论考试(习题卷4)

大学语言学概论考试(习题卷4)

大学语言学概论考试(习题卷4)第1部分:单项选择题,共66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1.[单选题]下面词语属于汉语外来词的是A)电话B)袈裟C)科学D)电脑答案:B解析:2.[单选题]写文章选择句式应该考虑的因素不包括()A)上下文B)语境C)表达重点D)语体答案:D解析:3.[单选题]语音的本质属性是( )。

A)物理属性B)生理属性C)心理属性D)社会属性答案:D解析:4.[单选题]“黄色”在中国古代是皇权的象征,在西方是下流、淫秽的象征,在国际卫生系统则是免疫的象征,体现出语言符号的( )A)任意性B)象征性C)线条性D)层级体系答案:A解析:5.[单选题]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从音位到语素,这是语言分层装置里最关键的接合部B)文字和旗语都是在语言的基础上形成的C)语言是其他所有交际工具的基础D)语言符号不可以拆卸拼装,不具有生成能力答案:D解析:C)替代-代替D)头颅--脑瓜子答案:C解析:7.[单选题]“公式、攻势、宫室”是()A)同形词B)同音词C)同义词D)同根词答案:B解析:8.[单选题]纳西族语言称“大树”为“树母”、“小树”为“树男”,反映出古代纳西族曾经历过A)群婚制阶段B)族外婚制阶段C)母系氏族社会阶段D)家族制阶段答案:C解析:9.[单选题]下面不属于语音识别技术应用领域的是()A)语音拨号B)语音导航C)语音合成D)室内设备控制答案:C解析:10.[单选题]围绕中心话题比较正式的表达形式,在语体上属于()A)谈话体B)演说体C)讨论体D)应用体答案:C解析:11.[单选题]下面各项中属于标准元音的是A)[e]B)[y]C)[w]D)[c]答案:A解析:12.[单选题]人的大脑左半球前部受伤,患者可能出现的语言障碍是A)听不懂人说话B)只能说长句解析:13.[单选题][]下面发音中包含同化现象的是( )。

A)面包B)展览C)木头D)豆腐答案:A解析:A14.[单选题]直接成分分析法的提出者是A)哈里斯B)王尔德C)霍凯特D)布龙菲尔德答案:D解析:15.[单选题][]从谱系分类看,我国台湾的高山语属于(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方言形成的主要原因有:
1.移民。

几乎所有的汉语方言的形成都和人口流动有关,比如在古
代,朝代更替,经济重心不断南移,北方人随之南下,语言也被带了过去,因而使得如今华北到华南大部分的中国人所使用的都是北方方言。

2.民族融合。

比如吴语,两千多年前,周大王之子泰伯、仲雍南奔,
到达今常熟、无锡一带,他们的语言和当地土著(百越人)的语言结合,形成吴语。

3.发展变异。

汉族人搬到新居住后,汉语和其他语言接触,汉语得
以重新发展,而这种发展在各个区域是不平衡的。

汉语方言常见的扩展原因:
1.民间自发移民。

外出谋生,比如河北山东的人迁往东北,山西迁
往内蒙古寻求机遇。

2.官方组织的移民或征战屯垦。

比如闽南语的形成,主要就是因为
两次的移民潮。

第一次:第四世纪,异族人入侵中原,晋朝人开始避难到福建的泉州晋江一带,部分泉州话形成。

第二次:唐初,陈政、陈元光父子南下平乱,唐朝控制了漳州沿海平原等广大地区,漳州话初步形成。

第三次:第九世纪后期王潮、王审邽、王审知三兄弟统治福州、泉州等,泉州话形成。

明末学者对于当时闽南语进行系统整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