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称谓语对比分析

合集下载

中西方称谓语的差别及根源

中西方称谓语的差别及根源

中西⽅称谓语的差别及根源
中西⽅称谓语的差别及根源
赵铮
【摘要】英汉称谓⽤语⼤致可分为亲属称谓和社交称谓两类。

它们在区分⾎亲与姻亲,宗族与外族,以及亲属称谓泛化等⽅⾯都有差异。

本⽂将从中西⽅传统⽂化的不同来探讨英汉称谓的差异,进⽽从家庭结构和⾎统观念、宗法观念与法制思想、等级制度与宗教影响和社会制度和价值取向等⽅⾯来分析产⽣中西⽅称谓语差别的根源。

【期刊名称】考试周刊
【年(卷),期】2011(000)071
【总页数】3
【关键词】中西⽅传统⽂化称谓语差异
“称谓”是“⼈们由于亲属和社交等⽅⾯的相互关系⽽得来的名称”。

称谓是社会⽤语的要素,是社交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具。

称谓能起确定、建⽴和改进⼈际关系的作⽤。

不管是汉语还是英语,其称谓系统都有同样的交际功能,但由于两种语⾔⽂化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化传统、政治制度、社会关系、价值观和⼈际关系等,这两种称谓体系必然有着相当⼤的差异。

本⽂通过对⽐中英称谓语来进⼀步探究差异的根源。

1.中英称谓的对⽐
1.1 姓名称谓
汉语有关姓名的称谓可谓灵活多样。

可称呼“姓+名”、“名”、“姓/名/姓名+称谓词”,还可称呼“⽼+姓”或“姓+⽼”。

如⼈们可
称“李⼩明”为“李⼩明”、“⼩明”、“李先⽣”、“⼩明先⽣”、“李⼩明先⽣”、“⼩。

中英亲属称谓语的文化差异与互译

中英亲属称谓语的文化差异与互译

中英亲属称谓语的文化差异与互译中英亲属称谓语的文化差异与互译摘要:语言忠实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和文化。

称谓语是语言的一部分,所以称谓语的不同正反映了不同的民族文化。

本文从人们比较熟悉的英汉亲属称谓习惯和语义进行比较分析,揭示其中所隐含的文化意蕴。

汉语称谓语系统是复杂的、严格的、精细的,而英语称谓语系统结构简单、笼统、含糊。

汉语称谓语系统具有高度描述性,而英语称谓语系统具有概括性。

家庭类型、血缘关系、宗法观念、文化取向、礼貌原则等是造成两者文化差异的主要原因。

因此通过对中英亲属称谓语的分析和对比,就可以窥探到中英文化的差异,从而提出中英称谓语互译的两种方法。

关键词:亲属称谓语,文化差异,互译语言忠实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和文化。

称谓语是语言的一部分,所以称谓语的不同正反映了不同的民族文化。

学习一门语言不仅仅是学一种符号,还要学习语言中的民族文化。

称谓语“称谓”是指“人们由于亲属和别的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由于身份、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

⑴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称谓系统。

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各民族的称谓语系统各有特色。

反过来说,不同的称谓语系统也反映了各民族文化间的差异。

中国文化传统“重名分,讲人伦”的封建伦理观念,与西方社会“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使得中西方在称谓系统上存在着明显的反差。

一、中西方亲属称谓语的差异亲属称谓是以本人为中心确定亲属成员和本人关系的名称,它是由各代婚姻关系构成的男女双方血缘关系排列的亲属次序确定的。

如爸爸、妈妈、叔叔、哥哥等。

汉语亲属称谓系统是世界上最丰富、最复杂的亲属称谓系统之一,而英语亲属称谓系统却要简单、笼统得多。

1.汉语亲属称谓语系统具有高度描述性汉语亲属称谓系统繁复多样,而且直系与旁系、血亲与姻亲、长辈与晚辈、年长与年幼、男性与女性、近亲与远亲等都要严格区分。

汉语称谓语的繁复和精细都体现了它的高度描述性。

汉语称谓语要区分长辈与晚辈,如哥哥、弟弟等;要区分姻亲与血亲,如伯父、叔父等;要区分宗族与非宗族,如爷爷、外公等;要区分父系与母系,如叔叔、舅舅等。

中西文化英汉谓称的差异

中西文化英汉谓称的差异

中西文化英汉谓称的差异一、文献综述大多数学者的观点是将人际称谓系统分为亲属称谓系统和社会称谓(或社交称谓)系统两大类。

其中亲属称谓系统主要用于指日常生活人际交往中人们互相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血缘、婚姻、法律等关系的亲戚和亲属之间的称呼。

而社会称谓系统是用于指日常生活人际交往中人们与非家庭成员之间互动交流时所使用的称呼方式。

其中亲属称谓系统中的各种亲属称谓因为受制于特定的关系所以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而社会称谓形式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时因为受到社会关系、社会角色、实际语境和其他因素的影响会出现不同的变化,所以具有不稳定性。

二、研究过程(一)中西方社会文化背景与社会性质的差异在中国,自古以来,人们日常生活交往中一直沿袭着血缘亲族制度,即宗法制度。

所谓的宗法制度,简而言之就是“男女有别,长幼有序,君臣有纲”,它是中国社会数千年历史积淀出的一种既包含真神权又包含着君权的血缘亲族制度,是以每个家庭的父系血缘为基础的并且围绕等级明显的家长制度来确定家庭内部亲属的辈分关系的制度,是通过严肃区别血亲与姻亲、宗族与外宗族的关系,以明确每个人在整个家族中所处的名分地位、权利义务和行为规范的家庭制度,是维系并体现了中国家庭宗法文化的核心制度。

这种等级分明的宗法制度造成了汉语亲属称谓体系名目繁多、系统复杂。

例如:按辈份分,可分为父辈、叔辈、同辈;同辈按年龄又为分为姐姐、哥哥、弟弟;按血缘又分为父系和母系。

在父系中的女性称为姑姑,母系中的女性称为姨妈。

同时按血缘又可分为直系血缘或者旁系血缘,例如孙、侄孙,按年龄的大小有伯伯、叔叔等称呼;按血亲或姻亲又有哥哥、嫂嫂、姐姐、姐夫等等亲属称谓。

又例如,处于中国家庭中的兄弟姐妹通常会按长幼即年龄大小加以称呼,如大姐、二哥、三弟、二妹等。

而在文明起源于古希腊、古罗马,三面被海洋环绕,土地极其贫瘠,地理环境相当特殊的西方国家,为了实现人们驾馭海洋、征服自然的精神的需要,只能借助于海外殖民扩张,这同时使西方文明能更进一步获得发展。

浅谈中西方称谓语的语用差异

浅谈中西方称谓语的语用差异

浅谈中西方称谓语的语用差异作者:徐进段瑞俊来源:《商情》2009年第16期[摘要]称谓语是语言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担当着社交礼仪的重要作用。

一直以来中西方学者对各自语言的称谓体系的研究持续且深入。

本文从称谓语语用功能的角度,阐述了中西方文化差异所导致的中西方称谓语的语用差异,解析了其语用失误并提出了相关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称谓语文化差异语用功能语用失误称谓是和谐的人际关系的桥梁和树立交际的开端。

作为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称谓语存在于所有语言之中。

它为人们恰当地开始谈话、建立、维持和协调人际、社会关系提供了手段。

称谓语既是语言现象,也是社会、文化现象。

因此选择适当的称谓语可以帮助讲话者把自己所要表达的信息顺利地传递给交际对象。

一、称谓语的含义及其重要性“称谓”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人们由于亲属和别的方面的关系,以及身份、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如父亲、师傅等。

称谓语反映了交际双方的诸多特征,如身份、职业等。

称谓语反映了说话人的思想、感情、态度等。

这里所研究的“称谓语”指在对话或文章中提及自己或他人时所用的语言。

我国学者在称谓体系的研究上已取得了相当的成就,但从中西文化的差异角度来研究称谓语的语用差异还比较少。

因此,对称谓语产生语用差异的文化根源进一步分析与探讨,对促进跨文化交际是非常重要的。

二、产生语用差异的文化根源以英美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差异的文化根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个人与他人的距离汉文化重视集体主义,自古封建的帝王将相均沿袭“世袭制”,子承父位,父债子还都是天经地义的事。

与此同时,中国人往往先从亲属和社交圈内寻找安全感,继而再扩大到整个社会。

裙带关系会在各个方面体现出来,所以在称谓上,中国的亲属称谓要远比西方的多且复杂。

英美文化看重个人主义,。

这种自我主义的观念使他们认为个人活动比群体其他成员的联系更重要。

因为亲属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淡化,所以亲属称谓也简单了。

从称谓语看中西文化差异

从称谓语看中西文化差异

ContentsChinese Abstract (2)English Abstract (3)1. Introduction (4)1.1 A General Description of Appellation (4)1.2 Kinship Appellation (5)1.3 Social Appellation (5)1.4 The Function of Appellation (5)2.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Kinship Appellation (6)2.1 Classification of Kinship Appellation (6)2.2 Differences of Kinship Appellation between East and West (6)2.3 Cultural Reasons for these Differences (8)3.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Social Appellation (10)3.1 Common Components of Social Appellations (10)3.2 Differences of Social Appellations between East and West (11)3.3 Cultural Reasons for these Differences (12)4. Conclusion (14)References (15)从称谓语看中西文化差异摘要语言是文化交流最基本的方式。

称谓语是人们平常生活中使用较广泛的语言,称谓语的使用是否得体,关系到人际交往能否顺利进行,关系到人际关系能否更好地维系与发展。

由于文化传统、社会制度、历史风俗等的不同,汉语和英语在称谓体系上存在较大差异。

本文运用比较研究方法,从亲属称谓和社交称谓两方面比较中西称谓体系的异同,进而分析造成这些差异的文化因素。

英汉称谓语文化差异比较

英汉称谓语文化差异比较

英汉称谓语文化差异比较学生:罗彩楼班级:09语言一班学号:0940501281摘要:人际间的相互称谓语是沟通人际关系的信号和桥梁,是人们之间对相互关系的一种语言表述,同时也反映了一定的社会集团规范。

不同的民族有其不同的称谓系统。

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了解和掌握英汉语言称谓语的文化差异,根据交际语境,恰当运用能融洽交流双方关系的称谓语,能有助于双方的进一步交流,对顺利完成交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称谓语,称谓系统,语用机制,文化差异人际间的相互称谓语是沟通人际关系的信号和桥梁,是人们之间对相互关系的一种语言表述,同时也反映了一定的社会集团规范。

前者体现了人类社会中交际双方的角色关系、社会地位关系;后者则体现人与人之间的亲疏远近、情感好恶关系。

不同的民族有其不同的称谓系统。

每种称谓系统都是这个民族内部社会交际的产物,反映着该民族独特的风俗和文化。

在人们交际活动中,言语交际得以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条件之一就是恰当、得体的称谓语。

不恰当的称谓语会给言语交际活动带来障碍,会让交际双方感到不快,或留下某种印象,给以后的交往造成不利影响。

尤其是在跨文化交际中,了解不同语言的称谓系统的差异,并遵循对方语言称谓系统的语言表达规范是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流的重要保障之一。

一、英汉称谓语之选择方略选择何种方式称呼对方取决于诸多因素。

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英汉两种语言中的称谓语在数量上和指称的范围上都各有特色。

从社会语言学的观点来看, 各民族的称呼行为都具有极其丰富的社会和文化内涵,它可能是该社会中权势性和平等性的象征。

从称谓语的交际功能上来看,称谓语选择之方略则可以分为三大类:亲属称谓语、社交称谓语、描述性称谓语[1]。

亲属称谓语是用来表示家庭结构中家庭成员相互关系的称谓语。

社交称谓语则是用来直接反映社会的政治制度和人际关系的称谓语,它包括关系称谓、职衔称谓、敬称称谓、谦称等,如汉语中的李局长、何教授、犬子等,英语中的professor、Your Majesty等。

中西礼貌用语对比分析

中西礼貌用语对比分析

中西礼貌用语对比分析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中西方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礼貌用语也成为交流中的重要一环。

中西方的礼貌用语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和文化内涵,下文将通过对比分析中西方礼貌用语的异同点,探讨其文化背景及社会习惯的影响。

一、中西方礼貌用语的表达方式差异1.称呼中西方往往以不同的方式称呼对方,在中文中,直接喊名字或称呼对方为“你”在某些场合下是不礼貌的,而要用尊称来表达礼貌和尊敬,如“先生”、“女士”、“阁下”等。

而在英语中,如果称呼“Mr.”或“Ms.”是一种非常正式的方式,常常用来表示对某种职业或身份的尊重,如“Mr. President”、“Ms. Manager”,而称呼“you”则是最普遍的口语方式。

2.祝福语中西方祝福语的表达方式也存在差异。

在中文中,常用的祝福语有“祝福您”、“万事如意”、“事业顺利”等,这些祝福语通常是对对方的心愿进行表达。

而在英文中,祝福语则通常更具有项链的形式,例如“祝你浪漫的情人节”、“祝你快乐健康”、“祝您假期愉快”,这些祝福语通常是有具体内容和场合的。

3.感谢语中西方感谢语的表达方式也有所不同。

在中文中,最常用的感谢语为“谢谢”、“多谢”、“感谢”等。

在英文中,“thank you”是最常用的感谢用语,但是当你描述你所感激的事情时,你可能需要在这些话语中添加更多的信息,如“thank you for your help”、“thank you for your kindness”等。

二、中西方礼貌用语的文化内涵中西方的礼貌用语背后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

中文中的礼貌用语通常是表达对对方的敬意和尊重,表达出对其群体角色、年龄、社会地位等的认同和关怀。

例如,对于较年长的人、上级、客户、嘉宾等要用尊称来表示尊重和礼貌。

而在英语中,礼貌用语通常是表达对对方的关心和感激,包括对对方身份、外貌、智慧等方面的赞美,更强调个人之间的友谊和亲密。

三、中西方礼貌用语的社会习惯影响中西方礼貌用语有着不同的社会习惯影响。

英汉称谓语的社会语用对比分析——以《雷雨》和《芭巴拉少校》为例

英汉称谓语的社会语用对比分析——以《雷雨》和《芭巴拉少校》为例
传 达 原 文 的 意 思
关 键 词 :英 汉 称 谓 语 社 会 语 用 功 能 对 比 分 析 雨》 《 巴拉 少校 》 芭

《 雷

引 言
对 于 称 谓语 的研 究 由来 已久 ,但 这类 研 究 大 都 局 限 在 社 会语 言学 范 畴 内 , 而且 大 多是 一 种 静 态 的 描 写 , 称 谓 语 的 使 而 用 是 多 变 的 ,从 语 用 学 角 度 研究 称谓 语 给 称 谓 语 研 究 注 入 了 新 的活 力 。因此 , 文运 用 社 会 语用 学 的观 点 分 析称 谓 与 选 择 本 和 转 换 的 制 约 因 素 , 用 《 雨 》 汉 英 对 照 本 和 《 巴拉 少 选 雷 的 芭 校》 的英 汉 对 照本 作为 语 料 , 进行 英 汉 称 谓 语 社 会 语 用 功 能 的 对 比分 析及 英 汉 称 谓语 翻译 策 略 的讨 论 。本 文 分 析 了 《 雨 》 雷 和《 巴拉少校》 芭 中称 谓 语 的社 会 语 用 功 能 , 出 影 响 称 谓 语 找 使 用 的社 会 语 用 因素 ; 过 对 比研究 , 出 两 部 戏 剧 中称 谓 语 通 找 使 用 的异 同 , 而提 出 翻译 策 略 。 进 二 、 雷 雨 》 《 巴 拉 少 校 》 称 谓 语 的 社 会 语 用 功 能 对 《 和 芭 中
影 响 . 谓 语 的 社 会 语 用 功 能 应 根 据 具 体 语 境 恰 当 分 析 , 此 称 因
译 者 在 翻 译称 谓 语 时应 根 据 其 特 定 的社 会 语 用 功 能 达 到 动 态 对 等 , 于语 用 不 可译 性 也 应 尽 可 ) 雷 雨》 一 《 中称 谓 语 的社 会 语 用 功 能 《 雨 》 的称 谓 方 式 主 要 有 亲属 称 谓 语 、 雷 中 名字 、 称 和通 昵 称 这 里 , 笔者 将 着 重 分 析称 谓 语 的社 会 语 用 功 能及 使 用 称 谓 语 的制 约 因素 。 1亲属 称 谓语 . “ 中国 亲属 称 呼 用 得 非 常 广 泛 , 仅 至 亲 骨 肉 中 晚辈 须 在 不 用 ‘ 爸 ’‘ 妈 ’‘ 奶 ’‘ 伯 ’‘ 爸 、妈 、奶 、大 、 二叔 ’ ‘ 三 ’ ‘ 姨 ’ 、二姑 、四 等 具 体 而细 微 的 奥 妙 。把 “ 右 流 之 ” 译 成 “ ee n ee , 左 翻 h r a dt r” 也 h 有 一 些 损 失 。 比较 明 显 的 是 后 面 两 句 : T el e r i s n “ h v l g ls l — o y i e d r a1Da n ih ew udh rrc l ” 然 只 是 文 字 的 变 el l. ya dng t yt h o l e a1 虽 e . 化 , 这 正是 诗 经 复 沓 的修 辞 特 点 , e al 前 文 cl 回应 , 但 而rc l 对 al 的 也使 译 文 熠 熠 生辉 。 第 三 节 的 变 化 有 趣 ,且 翻 译 自然 。 “ h r o r h T e s c ut i i f t sp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