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影机原理
家庭投影机原理

家庭投影机原理家庭投影机原理:家庭投影机是一种将影像投射到屏幕上的设备。
它由光学和电子技术组成,主要包括光学引擎、灯泡、色轮、镜头、图像处理芯片和投影屏等部件。
1. 光学引擎:光学引擎是家庭投影机的核心部件,它通过光学系统将电子信号转化为可视的影像。
光学引擎中包括凸透镜和反光镜,它们负责将灯泡发出的光线进行反射、折射和聚焦,最终形成一个可投射的光束。
2. 灯泡:灯泡是家庭投影机的光源,通常使用的是高压汞灯或LED灯泡。
高压汞灯通过电流和电压的作用产生亮光,而LED灯泡则使用电子能级跃迁的特性来发光。
这些灯泡发出的光线通过反射镜和透镜的作用被聚焦为一束光。
3. 色轮:色轮是位于光学引擎中的一个旋转圆盘,上面有不同颜色的滤色片。
当色轮旋转时,不同的滤色片会依次通过光路,光线经过滤色片时会被染成相应的颜色,从而实现色彩的变换。
4. 镜头:镜头是家庭投影机中的一个重要部件,它负责对光线进行调整和聚焦,使得投射到屏幕上的影像清晰和质量良好。
通过调整镜头的位置和焦距,可以改变投影的尺寸和清晰度。
5. 图像处理芯片:图像处理芯片是家庭投影机中的关键部件,它接收来自视频源的电子信号,并进行解码和处理,最终将信号转换为图像。
图像处理芯片能够对图像进行调整,包括亮度、对比度、色彩等方面的调节,以及去除噪点和锐化图像等功能。
6. 投影屏:投影屏是接受光线的载体,它可以反射光线并将其聚焦,使得光线能够形成清晰的影像。
投影屏通常使用一种特殊的材料,具有高反射率和均匀的反射性能,能够有效地提高影像的亮度和对比度。
通过上述原理,家庭投影机能够将电子信号转化为可视的影像,并实现对图像的处理和调节。
它广泛应用于家庭影院、商业演示、教育培训等领域,为用户提供了沉浸式的视听体验。
自制投影机原理

自制投影机原理投影机是一种将图像放大并投射到屏幕上的设备。
其原理是利用光学投影的原理,通过光源和光学系统将输入的图像信息投射到屏幕上,使得图像可见。
投影机的核心组成部分包括光源、光学系统、图像处理芯片和屏幕。
光源主要有两种类型:白炽灯和LED灯。
白炽灯是传统的光源,它的优点是亮度高,但寿命短且功耗高。
而LED灯则拥有寿命长、功耗低的特点,逐渐成为投影机的主流光源。
光学系统由反射器、透镜和投影镜头组成。
反射器的作用是将光线聚焦到透镜上,透镜则将光线进行调节和成像。
投影镜头的作用是将透镜上的成像屏幕投射到屏幕上,通过调节投影镜头的位置和焦距可以改变投影的尺寸和距离。
图像处理芯片负责将输入的图像信号转换为可被投影的形式。
它通过处理电脑、DVD、相机等设备输入的图像信号,将其转化为适合投影的格式,并通过电路将其传递给投影系统。
屏幕是投影机最终显示的载体,常见的屏幕类型有白色墙壁、凹凸玻璃和专业的投影幕。
这些屏幕的作用是将投射出来的图像反射到观看者的眼睛中,使其能够看到清晰的图像。
整个投影机的工作原理是这样的:光源发出的光线被反射器转向并通过透镜聚焦到图像处理芯片上。
图像处理芯片将输入的图像信号转换为可被投影的形式并通过电路传递给投影系统。
投影系统将图像传递给投影镜头,投射到屏幕上形成可见的图像。
投影机的工作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失真现象,主要包括像差、色差和畸变。
为了避免这些失真,投影机需要进行校准和调节。
校准可以通过调整光源亮度、对比度和颜色温度等参数来达到最佳效果。
调节则是通过调整投影镜头的位置和焦距来改变投影尺寸和距离。
总结起来,投影机的原理是利用光学投影的原理,通过光源、光学系统、图像处理芯片和屏幕等组成部分将输入的图像信息投射到屏幕上。
投影机主要的工作过程包括光线聚焦、图像转换和投影,其中也存在一定的失真现象需要进行校准和调节。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投影机的性能和图像质量也得到了提升,使其在教育、商业和家庭娱乐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投影仪是怎么投屏的原理

投影仪是怎么投屏的原理投影仪是一种可以将图像或影像放大并显示在屏幕或墙壁上的设备。
它的原理是通过将光源的光线投射到特定的反射面或镜面上,再将向反射面或镜面上反射的光线聚集起来形成一个放大的图像。
投影仪可以通过多种方式用于投影屏幕,其中最常见的方式是通过有线或无线接口连接到计算机或移动设备。
投影仪的基本工作原理是,将图像投影到屏幕或墙壁上。
传统的投影仪使用的是投射光学系统,包括灯泡、反射镜组、透镜组等,我们可以通过操纵透镜组的位置和大小,来实现对图像的调整和放大。
当我们通过计算机或其他电子设备将要投影的图像输入到投影仪中时,图像会经过处理,被转换成lnternet Protocol (IP) 网络数据包。
然后,这些数据包将通过有线或无线的输入接口传输到投影仪内,接着会被转换成视频格式。
接着,投影仪的内部光源被点亮,投射出强烈的光线。
这些光线会通过反射镜和透镜系统,并通过镜片和电子元件,调整和聚焦,最后将图像形成在大屏幕上。
大多数的投影仪在设计时都会采用一些数码接口,允许用户连接到一个多种类型的主机设备,比如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
这些接口可以从输入设备接收图像数据源信息,因此用户永远不必操心在使用时接口是否兼容等问题。
另外,许多投影仪设备还配备有无线投影功能,允许用户通过Wi-Fi 或其他无线技术来传输视频和其他数据。
这种无线传输的方式使得多人合作变得更加方便,并且可以轻松地将多个设备连接到同一个投影仪上。
总结:投影仪的投屏原理,是通过将图像或影像放大并显示在屏幕或墙壁上,并采用有线或无线接口连接到计算机或移动设备,并通过数码接口和反射镜和透镜系统聚焦形成放大的图像。
无线传输的方式同样简化了多人参与项目合作的工作方式。
投影机工作原理

投影机工作原理
投影机是一种将图象投射到屏幕或者墙壁上的设备,广泛应用于教育、商务演示、家庭影院等领域。
它通过光学系统和电子系统的协同工作,将输入的图象信号转化为可视化的影像。
投影机的工作原理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输入信号处理:投影机可以接收各种输入信号,如电脑、DVD播放器、游
戏机等。
首先,输入信号会经过解码和处理,将其转化为数字信号。
2. 激光或者光源照明:投影机使用不同的光源,如激光、LED或者高压汞灯等,来提供光照。
这些光源会发出强光,经过透镜系统进行聚焦,形成一个光斑。
3. 影像生成:光斑经过色轮(或者滤色片)的旋转,分别通过红、绿、蓝三个
颜色的滤光片,然后通过透镜系统投射到显示屏上。
通过不同颜色的光交替投射,可以生成彩色的影像。
4. 影像放大:透过透镜系统的调整,光线通过一个放大系统,将影像放大到适
合投影的尺寸。
5. 投影:放大后的影像通过透镜系统投射到屏幕或者墙壁上。
透镜系统会将图
象聚焦,使其在屏幕上呈现清晰的影像。
6. 调整和控制:投影机通常提供一些调整选项,如对照度、亮度、色采饱和度等,用户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投影机还可以根据输入信号的分辨率自动调整显示参数。
总结起来,投影机的工作原理主要包括输入信号处理、光源照明、影像生成、
影像放大和投影等步骤。
通过光学系统和电子系统的配合,投影机能够将输入信号转化为可视化的影像,并将其投射到屏幕上。
这种工作原理使得投影机成为了一种重要的多媒体展示设备。
投影器原理

投影器原理
投影仪是一种能够将电子设备中的图像投射到屏幕或墙壁上的设备。
它利用光学原理将电子信号转换为可见的图像。
投影仪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光源产生光线,并把光线聚集成一个束。
这束光经过一个透镜系统,被调整成平行光线束。
然后,光线束通过液晶面板(LCD)或数码微镜(DLP)等光学元件,将电子信号转化为光线的亮度和颜色。
液晶面板是一块由微小像素组成的透明电子显示屏。
每个像素包含红、绿、蓝三个基本色的滤光器。
当光线通过时,电子信号会控制液晶面板中的液晶分子,使得特定的颜色的光线被阻挡或通过,从而实现对光线颜色的控制。
数码微镜则是由微小的镜面和一片电子芯片组成的光学元件。
电子芯片上有许多微小的可移动镜面,这些镜面可以倾斜来改变光线的入射角度。
通过调整这些镜面的倾斜程度,光线的亮度和颜色也可以被调整。
在光线通过液晶面板或数码微镜后,光线进一步通过透镜系统进行放大和调整。
透镜可以将光线聚焦到一个特定的位置,并确保投影的图像清晰度和亮度。
最后,聚焦的光线投射在屏幕或墙壁上,形成可见的图像。
综上所述,投影仪通过聚光、转换电子信号和调整光线等光学原理实现图像的投影。
它将电子设备中的图像转化为可见的图
像,并通过透镜系统将图像投射到屏幕或墙壁上。
这使得人们可以方便地分享和观看电子设备中的内容。
投影机工作原理

投影机工作原理投影机是一种常见的多媒体设备,它能够将图像或视频投射到屏幕上,使观众能够更好地观看。
投影机的工作原理涉及光学、电子学和显示技术等多个方面。
一、光学部分1. 光源:投影机的光源通常使用高亮度的气体放电灯或LED灯。
这些光源能够产生足够亮度的光线,以便在明亮的环境中使用。
2. 反射镜:光源产生的光线首先通过一个反射镜,它将光线反射到一个透镜上。
3. 透镜:透镜的作用是将光线聚焦到一个点上,形成一个称为光斑的小区域。
4. 微镜阵列:在一些高级投影机中,会使用微镜阵列来进一步处理光线。
微镜阵列由许多微小的镜片组成,可以调整光线的角度和方向。
5. 投影镜头:投影镜头将光线从反射镜或微镜阵列引导到屏幕上。
投影镜头的设计决定了图像的大小和清晰度。
二、电子学部分1. 图像处理芯片:投影机中的图像处理芯片负责将输入的图像信号转换为可供投影的格式。
这些芯片通常使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可以对图像进行增强和调整。
2. 显示芯片:显示芯片是投影机的核心部件之一。
常见的显示芯片包括液晶显示器、DLP(数字光处理)芯片和LCOS(液晶硅)芯片。
这些芯片能够根据输入信号控制每个像素的亮度和颜色。
3. 电子驱动系统:电子驱动系统负责控制显示芯片的操作。
它接收来自图像处理芯片的信号,并通过电流或电压来调整每个像素的亮度和颜色。
三、显示技术1. 液晶显示技术:液晶显示器是最常见的投影技术之一。
它使用液晶层来控制光线的透过程度,从而实现图像的显示。
2. DLP技术:DLP芯片上有许多微小的反射镜,可以根据电信号的控制来调整光线的反射方向。
通过快速切换这些反射镜的状态,DLP投影机可以产生出色的图像。
3. LCOS技术:LCOS芯片使用液晶硅层来控制光线的透过程度。
与液晶显示器类似,LCOS投影机能够产生高质量的图像。
四、工作原理当投影机开启时,光源发出的光线通过反射镜和透镜被聚焦成一个光斑。
然后,光线经过微镜阵列或直接进入投影镜头。
投影机的工作原理

投影机的工作原理
投影机的工作原理是将图像投射到屏幕或平面上。
其主要原理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光源:投影机使用高亮度的光源,通常是白炽灯或LED,产生光线。
2. 透镜系统:光线通过透镜系统进行聚光,使其变得更加集中和聚焦。
透镜可以调整焦距和投影图像的大小。
3. 彩色分光镜:对于彩色图像,投影机会使用彩色分光镜来分解光线成三个基本颜色:红、绿、蓝。
这些颜色划分成不同的光线通道。
4. 显示芯片:每个颜色通道的光线通过一个显示芯片。
一般分为液晶显示芯片和DLP(数字光处理)芯片。
液晶显示芯片使用液体晶体分子来控制光线通过的方式,而DLP芯片使用微小的可转动镜子来控制光线的投射。
5. 显示图像:通过液晶显示芯片或DLP芯片的控制,光线的亮度可以根据输入信号的不同进行调整,从而显示出正确的图像。
6. 投影镜头:通过透镜系统和调整焦距,将显示出的图像投影到屏幕或平面上。
综上所述,投影机的工作原理主要涉及光源、透镜系统、彩色
分光镜、显示芯片和投影镜头的配合,来实现将图像投影到屏幕上的功能。
微型投影机原理

微型投影机原理
微型投影机是一种便携式的投影设备,其原理是通过使用光学系统和显示技术将图像投射到屏幕上。
微型投影机通常由
LED光源、镜头系统、显示芯片和控制电路组成。
LED光源是微型投影机的重要组成部分。
LED光源采用固态
发光二极管作为光源,具有体积小、寿命长、功耗低等优点。
LED光源经过透镜系统的调节,可以提供足够亮度和色彩鲜
明度来显示图像。
镜头系统是用于调节图像的放大程度和清晰度的一个关键组件。
镜头系统由多个透镜组成,通过调整镜头的位置来达到对图像进行放大或缩小、聚焦的效果。
显示芯片是微型投影机的核心部件,通常采用液晶或DLP
(数字光处理)技术。
液晶显示芯片使用液晶分子来控制光的透过程度,从而产生图像。
而DLP芯片则通过微小的可移动
镜子来控制光的反射方向,从而产生图像。
在显示芯片控制下,光源通过镜头系统聚焦后,经过颜色滤镜和偏振器的调节,最终投射到屏幕上形成图像。
控制电路起到控制整个投影过程的作用,包括调节亮度、对比度、色彩、分辨率等参数。
总之,微型投影机利用光学系统和显示技术将图像投射到屏幕上。
通过LED光源、镜头系统、显示芯片和控制电路的协同
工作,实现了便携式投影的功能,广泛应用于商务演示、家庭影院等领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投影机原理流明 Lumen[编辑本段]名称定义光通量的单位。
发光强度为1坎德拉(cd)的点光源,在单位立体角(1球面度)内发出的光通量为“1流明”。
英文缩写(lm)。
所谓的流明简单来说,就是指蜡烛一烛光在一公尺以外的所显现出的亮度.一个普通40瓦的白炽灯泡,其发光效率大约是每瓦10流明,因此可以发出400流明的光. 40瓦的白炽灯220伏时,光通量为340流明。
光通量是描述单位时间内光源辐射产生视觉响应强弱的能力,单位是流明,也叫明亮度。
投影仪表示光通量的单位是ANSI流明,ANSI流明是美国国家标准化协会制定的测量投影仪光通量的标准,它测量屏幕"田"字形九个交叉点上的各点照度,乘以面积,再求九点的平均值,即为该投影仪的ANSI流明。
流明值越高表示越亮,明亮度越高则在投影时就不需要关灯。
ANSI为American National Standards Institute(美国国家标准局)的缩写。
[编辑本段]详细介绍同样,这个量是对光源而言,是描述光源发光总量的大小的,与光功率等价。
光源的光通量越大,则发出的光线越多对于各向同性的光(即光源的光线向四面八方以相同的密度发射),则 F =4πI。
也就是说,若光源的I为1cd,则总光通量为4π =12.56 lm。
与力学的单位比较,光通量相当于压力,而发光强度相当于压强。
要想被照射点看起来更亮,我们不仅要提高光通量,而且要增大会聚的手段,实际上就是减少面积,这样才能得到更大的强度。
要知道,光通量也是人为量,对于其它动物可能就不一样的,更不是完全自然的东西,因为这种定义完全是根据人眼对光的响应而来的。
人眼对不同颜色的光的感觉是不同的,此感觉决定了光通量与光功率的换算关系。
对于人眼最敏感的555nm的黄绿光,1W = 683 lm,也就是说,1W的功率全部转换成波长为555nm的光,为683流明。
这个是最大的光转换效率,也是定标值,因为人眼对555nm的光最敏感。
对于其它颜色的光,比如650nm的红色,1W的光仅相当于73流明,这是因为人眼对红光不敏感的原因。
对于白色光,要看情况了,因为很多不同的光谱结构的光都是白色的。
例如LED的白光、电视上的白光以及日光就差别很大,光谱不同。
至于电光源的发光效率,是另外一个相关的话题,是说1W的电功率到底能转化成多少光通量。
如果全部转换成555nm的光,那就是每瓦683流明。
但如果有一半转换成555nm的光,另一半变成热量损失了,那效率就是每瓦341.5流明。
白炽灯能达到1W=20 lm就很不错了,其余的都成为热量或红外线了。
测量一个不规则发光体的光通量,要用到积分球,比较专业而复杂。
[编辑本段]常见发光的大致效率(流明/瓦)白炽灯,15白色LED,80-90日光灯,50太阳,94钠灯,120DLP的全称是Digital Light Processing,该项技术由美国德州仪器公司于11年前所开发。
得益于其工作原理及特性,该项技术的可靠性很高。
DLP投影系统的DMD芯片是一块极为精密的半导体光开关部件,由数量巨大显示微镜所组成,每个显示微镜由微型铰链固定,通过显示微镜向前以及向后倾斜,可实现或明或暗的投影象素。
DLP投影系统的色彩,则由高速旋转的色轮来负责实现,投影系统的光源所产生的光透过色轮后可被滤为红色、蓝色以及绿色,三种颜色的灰度图象轮流高速显示,由人眼来完成三种灰度图象的叠加,以此产生彩色的图象。
单片式DLP投影机工作原理DLP投影系统的核心部件DMD芯片,具有耐热、耐潮湿、耐振动的特性,且相对于其他投影技术,DMD芯片不会因为长期使用而使投影图象产生变色等老化现象,因此,可靠性极高的DLP投影系统非常适合于应用在商用大屏市场,自从DLP 技术诞生以来,基于该项技术的大屏显示系统也是攻城略地,快速占领了部分领域的大部分市场。
虽然DLP具有锐利的数据显示和轻便的体积,没有类似LCD的退化现象或是纱窗(栅格)效应。
但DLP投影机的缺点也是明显的——色彩硬伤。
单片式DLP由于采用色轮显示色彩,所以色轮的性质往往就决定了色彩的数量和细腻度,另外每一种色彩显示的时候并不同步,因此会出现一些色彩断裂的现象(俗称:彩虹效应),这也是单片DLP投影机的最大缺陷。
DLP投影机图片数码光处理投影机是美国德州仪器公司以数字微镜装置 DMD芯片作为成像器件,通过调节反射光实现投射图像的一种投影技术。
它与液晶投影机有很大的不同,它的成像是通过成千上万个微小的镜片反射光线来实现的。
DLP 芯片的核心技术一直控制在美国的德州仪器,DLP技术似乎在追逐着Intel Inside 的道路,因为它要求所有采用DLP技术的投影机产品都必须打上DLP的标志。
不管其是否会取得Intel在PC领域那样的成就,至少显示了其领导投影机底层技术的决心。
DLP的生产厂家主要为欧美厂商,如ASK、惠普、丽讯等。
DLP投影机分为:单片DMD机(主要应用在便携式投影产品)、两片DMD机(应用于大型拼接显示墙)、三片DMD机(应用于超高亮度投影机)。
DLP投影机原理: 以1024×768分辨率为例,在一块DMD上共有1024×768个小反射镜,每个镜子代表一个像素,每一个小反射镜都具有独立控制光线的开关能力。
小反射镜反射光线的角度受视频信号控制,视频信号受数字光处理器DLP调制,把视频信号调制成等幅的脉宽调制信号,用脉冲宽度大小来控制小反射镜开、关光路的时间,在屏幕上产生不同亮度的灰度等级图像。
DMD投影机根据反射镜片的多少可以分为单片式,双片式和三片式。
以单片式为例,DLP能够产生色彩是由于放在光源路径上的色轮(由红、绿、蓝群组成),光源发出的光通过会聚透镜到彩色滤色片产生RGB三基色,包含成千上万微镜的DMD 芯片,将光源发出的光通过快速转动的红、绿、蓝过滤器投射到一个镶有微镜面阵列的微芯片DMD的表面,这些微镜面以每秒5000次的速度转动,反射入射光,经由整形透镜后通过镜头投射出画面。
数字光处理(Digital Light Processing,缩写:DLP) 是一项使用在投影仪和背投电视中的显像技术。
DLP技术最早是由德州仪器开发的。
它至今仍然是此项技术的主要供应商。
现在,DLP技术被很多许可制造商所采用,他们销售的产品都是基于德州仪器芯片组的。
德国德累斯顿Fraunhofer学院(The FraunhoferInstitute of Dresden)也生产有着特殊用途的数字光处理器,并把它称作空间光调节器(Spatial Light Modulators,SLM)。
例如,瑞典Micronic激光系统公司(Micronic Laser Systems of Sweden)就在其开发的Sigma印版硅模板刻印机中,利用Fraunhofer生产的空间光调节器来生成远紫外线图像。
在DLP投影仪中,图像是由DMD(Digital Micromirror Device,数字微镜器件)产生的。
DMD是在半导体芯片上布置一个由微镜片(精密、微型的反射镜)所组成的矩阵,每一个微镜片控制投影画面中的一个像素。
微镜片的数量与投影画面的分辨率相符,800×600、1024×768、1280×720和1920 x 1080 (HDTV)是一些常见的DMD的尺寸。
这些微镜片在数字驱动信号的控制下能够迅速改变角度,一旦接收到相应信号,微镜片就会倾斜10?,从而使入射光的反射方向改变。
处于投影状态的微镜片被示为“开”,并随数字信号而倾斜+10?;如果微镜片处于非投影状态,则被示为“关”,并倾斜-10?。
与此同时,“开”状态下被反射出去的入射光通过投影透镜将影像投影到屏幕上;而“关”状态下反射在微镜片上的入射光被光吸收器吸收。
本质上来说,微镜片的角度只有两种状态:“开”和“关”。
微镜片在两种状态间切换的频率是可以变化的,这使得DMD反射出的光线呈现出黑(微镜片处于“关”状态)与白(微镜片处于“开”状态)之间的各种灰度。
DLP投影仪主要通过两种方法来产生彩色图像,这两种方法分别被用在单片DLP投影仪和三片DLP投影仪中。
单片DLP投影仪单片DLP投影仪内部只安装一片DMD芯片,颜色是通过在光源与DMD之间安装一个色轮来产生的。
色轮通常被分为四个区域:红区、绿区、蓝区和一个用来增加亮度的透明区域。
由于透明区域会减弱色彩的饱和度,所以在某些型号的投影仪中可能会被禁用或者干脆省略掉。
DMD芯片与色轮的转动保持同步,这样,当色轮中蓝色部分位于光源前面的时候,DMD就显示画面中蓝色的部分。
红色和绿色的情况也非常类似。
红、绿、蓝三种画面按照顺序以非常高的速度被投射出来,因此观察者就能看见合成的“全彩色”画面了。
在早期的型号中,每显示一帧画面,色轮只旋转一周。
后期的型号中,色轮按照帧速率的两到三倍旋转,其中也有一些型号同时将色轮上的颜色区域重复两次,这意味着红绿蓝三色序列图像将在一帧之中重复六次。
DLP的“彩虹效应”简而言之,此种视觉现象可以被简单地理解为可感知的红绿蓝三色闪光留下的“影子”,这种现象经常发生的场合大多为明亮(白色)的物体出现在几乎全暗(黑色)的背景上,例如大多数影片(《不可逆转》即为特例)的结尾制作人员名单滚动字幕中。
彩虹现象对于有些人来说,他们是一直可以看到的,而有些人就很少能看到,除非他们把自己的头沿着画面进行快速转动。
甚至还有一些人从来都没有感受到彩虹现象。
其实,这种现象的产生原因,来自于闪烁融合阈限概念(flicker fusion threshold,一种视觉心理学'psychophysics ofvision'概念)。
右边显示的是,在长时间曝光条件下,一个白色圆圈在沿水平位置上移动的摄像机中的图像。
看起来白色光很明显地分成了彩色分量。
彩虹现象就是在类似情形下被肉眼所观察到的。
右图的多个圆圈表示了在视频中每一个单桢画面的情况,与彩虹现象并无直接关系。
“彩虹效应”是单片DLP投影仪所特有的现象。
如前所述,因为单片DLP投影仪使用一个色轮来控制颜色,那么在任一特定时刻,屏幕上出现的其实只有一种颜色。
如果人的目光在投影屏幕前快速晃动,那么合成画面的组合颜色(任一个特定时刻的红绿蓝三种颜色的画面)将会是对肉眼可见的。
单片DLP投影仪的生产商使用更快的色轮转速,以及更多的色轮颜色段数来消除这一先天缺陷,这就是我们现在在市场上所看到的2倍速、3倍速或者4倍速色轮了。
例如,一个六段色轮(红绿蓝红绿蓝)以2倍速的转速转动,那么其带来的结果将是4倍速色轮。
另外一种方法是将分段色轮变为阿基米德螺旋色轮,这样的色轮是使颜色在屏幕的上下移动。
普通的分段式色轮在颜色与颜色的转换之间会有一个短暂的暂停,这就意味着如果色轮的颜色段数越多投影图像就会越暗一些(反之段数越少图像越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