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专升本 旅游学概论自己整理笔记 第一章

海南专升本 旅游学概论自己整理笔记 第一章
海南专升本 旅游学概论自己整理笔记 第一章

第一章旅游活动的历史发展

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交通建设

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交通建设情况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这一时期旅行活动的发展

【水路】

●隋朝在发展水路交通方面的贡献最为突出

1.隋文帝开凿山阳渎、打通了淮水连接长江的水路

2.隋炀帝开凿通济渠(由黄河连接汴、泗两河,以通淮水),

邗沟(即山阳渎,以通长江)

永济渠(通知黄河以北的涿郡)

江南河(由镇江经苏州至杭州,以通长江与钱塘江),从而形成了连通

华北与江南地区的运河网

●唐朝注重利用隋代开凿的运河

●宋朝利用汴河之漕运,运输荆南、两浙、江南东西和荆湖南北“六路米粮”

●元明清为了弥补内河漕运的不足,发展海运

【陆路】

●秦陆路交通建设的发展主要反映于秦朝对“驰道”和“直道”的建设

驰道以咸阳为中心,“东穷齐燕,南极吴楚,江湖之上,频海之观毕至。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

直道从咸阳北面的云阳通至九原郡(今包头西南),全场1800华里

五尺道西南边疆地区

新道今日之湖南、江西、广东、广西

历代封建王朝的道路建设发展可从历代封建王朝的驿站制度中得到反映

周礼和先秦典籍有关于“传”、“置”、“邮”、“驿”、“驲”的记载

唐每隔39华里设一“驿”

清驿站的设置已扩展到内、外蒙古及新疆和西藏地区

新中国改革开放前的旅行业

【华侨服务社】

演变历程:1949华侨服务社→华侨旅行社→1973中国华侨旅行社恢复成立→1974更名为中国旅行社总社

成立时间:1949年11月

成立地点:福建厦门

成立原因:基于巩固新生政权、扩大统一战线和贯彻侨务政策的需要建立

服务对象:初期专门负责接待海外侨报归国探亲和观光旅游,更名为华侨旅行社后服务对象也扩大为来中国内地访问的海外华侨、港澳同胞和外籍华

地位:建国后第一家国营旅行社

【中国国际旅行社总社】

成立时间:1954年4月15日

成立地点:于上海、天津、杭州、南京、汉口、广州、沈阳、哈尔滨、安东、大连、满洲里、南宁、凭祥、南昌建立14家分社

成立原因:1952年,“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在我国召开,考虑到接待工作的需要,在周恩来总理的提议下,经当时的政务院批准成立

服务对象:①作为统一招待外宾食、住、行事物的管理机构,承办政府各单位及群众团体有关外宾事务招待等事项

②发售国际联运火车、飞机客票

真正任务:搞好政治接待,而非旨在盈利

【中国旅行和游览事业管理局】

成立时间:1964年

成立原因:加强对旅游工作的领导和管理

主要职能:①负责管理外国自费来华旅游者的接待工作

②领导国内各地国际旅行社及其直属服务机构的业务,组织我国公民

出国旅游

③负责有关旅游事务的对外联络工作和宣传工作

地位:国务院的直属机构

规定:国务院明确规定,发展我国旅行和游览事业的方针和目的首先是为了学习各国人民的长处,宣传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促进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和相互了解。其次才是增加外汇创收

【全国旅游工作会议】

时间:1971年

与会者:周恩来总理亲自部署召开

会议背景:①世界上大众化旅游兴起,全球旅游业因空前的速度蓬勃发展

②我国的旅游业因政治运动的影响跌入低谷

会议内容:提出旅游工作的方针是“宣传自己,了解别人”,并要求旅游部门的收入在扣除成本开支后略有盈余

会议成果:中国的旅游业开始出现转机

问答题

1.人类早期的迁移活动为什么不属于现今意义上的旅游活动范畴?

原始社会早期,由于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人们客观上没有开展旅行活动的物质基础,主观上也不存在外出旅行的愿望。虽然当时的人们确有迁移活动发生,但这些活动的被迫性和求生性说明它们既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自愿旅行,更不属于现今意义上的旅游活动

2.旅行需要是如何产生的?

①第三次社会分工,即商业从农、牧、手工业中分离出来,这种易货贸易的出现和发展,使得产品交换的地域范围不断扩大。为了实现产品交换,人们需要了解其他地区的产品生产和市场需求情况,需要前往其他地区交换产品或货物,对外旅行的需要也由此产生

②人类最初的旅行外出远远不是消遣或度假活动,而是人们出于现实主义的商贸目的,出于扩大对其他地区的了解与接触的需要,而自发产生的一种经济活动

3.奴隶制时代西方的旅行如何发展?

①奴隶制国家的发展与繁荣客观上为当时旅行活动的发展提供了便利的物质条件,表现得最为明显的是罗马帝国

②当时旅行活动的开展基本上都是在本国境内进行的,特别以近距离的旅行为主,也有跨国经商的长途旅行,大多是贩运粮食、油、铅、锡和陶器等基本商品,也贩运各地出产的奢侈品

③公元5世纪,随着罗马帝国的衰亡和社会秩序的动荡,旅行活动的开展条件也随之恶化,从罗马帝国衰落直到19世纪中叶,欧洲没有多少人外出旅行

4.随着罗马帝国的衰亡,欧洲旅行活动的开展条件的恶化主要反应在哪些方面?

①各地间贸易量缩小,商贸旅行者的数量急剧减少

②道路不再有人维护和管理,日渐毁坏

③沿途盗匪猖獗,旅行安全条件不复存在

5.奴隶制中国的旅行是怎样发展的?

①早在四千多年前,中国的统治者就派遣其臣工外出旅行,远在罗马帝国和希罗多德之前

②最具代表意义的是中国奴隶制社会鼎盛时期的商代,这一时期商人的足迹“东北到渤海沿岸乃至朝鲜半岛,东南达今日浙江,西南达今日之皖鄂乃至四川,西北达今日之陕甘宁绥乃至新疆”

6.奴隶制时代旅行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什么?

①就整个世界而言,人类有意识地自愿外出旅行始于原始社会末期,并在奴隶制社会时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所有这些变化的出现,都与当时的社会经济背景有关,世界各地在旅行发展方面出现差异的主要原因也在于此

②同旅行活动的最初产生不是出于消遣性目的一样,就旅行活动在奴隶制社会时期的发展而言,绝大部分旅行活动的开展同样也不是消遣和度假活动,而多是人们出于外出易货经商的需要而开展的一种经济性活动

③生产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产品交换,从而促成了旅行活动的规模开展

7.中国封建时代的旅行是如何发展的?

①封建社会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交通条件的改善,为当时旅行活动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和物质条件。旅行活动的规模、类型和所涉及的地域范围也不断有新的发展

②真正在规模上占据支配地位的旅行活动始终是出于经济目的的商贸旅行

1)秦汉秦统一中国后,通过兴建驰道、直道、五尺道和新道,并通过对春秋

战国时期原有道路的连接和维护,逐渐在全国形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道路网,这些举措客观上为此后秦汉时期的旅行发展提供了一定的便利条件

我国最早的文史考察旅行就出现于这一时期:以西汉司马迁的游历最为著名秦汉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公务旅行:西汉时的张骞通西域

2)唐宋旅行活动的发展表现得十分明显,除了商贸旅行之外,各种非经济目

的的旅行活动在这一时期的典籍和文学作品中几乎都有所反应,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士人漫游和宗教旅行的发展;外国来华访问的人数空前增多

士人漫游的突出代表:李白、陆游、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等人

最为后人称颂的宗教旅行活动:玄奘和鉴真两位高僧

3)明清中国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社会生产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旅行活动

的发展较前代更为兴盛,表现最为突出的是航海旅行和科学考察旅行的发展;以求知为目的的考察旅行明代之前便已出现,但内容多是文史方面的考察活动,明清时期,专业性较强的自然科学考察表现得十分明显

航海旅行方面的杰出代表:郑和下西洋

自然科学考察旅行:明代,李时珍的药物考察、徐霞客的地学考察

8.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世界封建时代的旅行是如何发展的?

①从公元5世纪罗马帝国的衰亡到16世纪中叶,欧洲的旅行规模不但没有出现真正的进展,反而在很大程度上出现了倒退,这一时期明显的旅行活动主要是各地间的朝觐旅行和宗教旅行

②从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继位起,直到西欧封建社会结束为止,欧洲的旅行发展出现了新气象,如以保健疗养为目的的温泉旅行,以教育或求知为目的的“大游学”

9.封建时代的旅行发展有什么规律性特点?

①旅行活动的发展与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有着直接的关系

②封建社会时期,虽然旅行活动的规模和类型有了新的发展和扩大,但商贸旅行在其中仍占据主导地位

③就非经济目的或消遣性质的旅行活动而言,参加者多为统治阶级及其附庸阶层

10.“旅行”和“旅游”两个词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①旅游指人们出于消遣性目的而离家外出的活动;旅行则用于泛指人们出于包括商务在内的任何目的而发生于不同地点间的空间转移活动

②旅游意味着旅游者在离家外出并完成访问活动之后,需返回其出发时的惯常生活地点,即旅游所完成的是一次环形运动;旅行则意味着旅行者在完成前往某地的访问活动后,不一定返回最初的出发地,即旅行完成的有可能是线性运动

11.产业革命对旅游活动发展的推动性影响有哪些?

①生活环境的变化人们的生活地点从农村转移到了工业城市,生活地点的这一变化对旅游活动的规模扩大是一重要的刺激因素

②工作性质的变化多样性农业劳动开始为单一性机器大工业劳动所取代,势必促使劳动者强烈要求休假,以获得喘息和休整的机会

③阶级关系的变化产业革命造就了工业资产阶级,使得经济上有条件外出旅游消遣的人数明显增加

④运输条件的变化货车和轮船的出现大大改变了人们外出旅行的交通条件,使大规模的人员流动在技术上成为可能

12.乘坐火车的旅行方式有哪些优点?

①费用低很快为人们接受,从而使得外出旅行和旅游的人数得以扩大

②速度快有效地缩短了旅途所需的时间,从而为人们抽空外出访问提供了时间上的可能

③运力大这在技术上使得大规模的外出旅行或旅游活动的开展成为可能

④通达范围广使得人们外出旅游的活动半径有效地得以增大

13.为什么人们将托马斯.库克1841年的活动视为近代旅游业开端的标志?/托马斯.库克1841年的活动具有哪些与众不同的特点?

①公众性

②规模大(多达570人)

③全程陪同(现代旅行社全程陪同的最早体现)

14.与1841年的活动相比,托马斯.库克1845年的活动具有什么特点?

①商业性

②长途过夜

③线路勘察

④编写指南(世界上第一本面向团队游客的旅游指南:《利物浦之行手册》)

⑤导游服务(途径威尔士聘雇当地人解说和导游,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地方导游的先例)

15.为什么说1841年的活动为“托马斯.库克父子公司”的成立打下基础,而1845年的活动客观上是该公司业务的实际开端?/试对比托马斯.库克1841年和1845年的活动,有哪些不同?

①这两次组团工作的性质有着根本不同,前者是托马斯.库克的非营利“业余活动”或义务活动,后者则属于有意识地商业活动

②这两次旅游活动的目的不尽相同,前者主要是为了禁酒示威,后者则纯粹是为

了观光消遣

③这两次组织工作的内容不同,前者托马斯.库克只是负责组织和护送,后者则包括了从策划和勘定旅游路线一直到提供全程陪同与导游等一整套的工作

16.为什么人们普遍将托马斯.库克视为旅游业的先驱?

①1841年7月5日,托马斯.库克利用包租火车的方式,组织了一次从英国中部地区的莱斯特市前往拉夫堡市访问的团体旅游活动,被看做是近代旅游业的开端②1845年夏,托马斯.库克首次出于商业性目的,组织了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团体消遣旅游,创了行业之先并开创了后来旅行社组团业务的基本模式

③1855年,托马斯.库克组织了前往法国巴黎参观世界博览会的团体旅游活动,是世界上组织包价出国游的开端,是“铁路旅游史上的创举”

④托马斯.库克创造性地推出了一种代金券,据信是旅行支票的最早雏形,实际上也可以看做是最早的旅行支票

⑤1865年“托马斯.库克父子公司”正式成立,到了20世纪初,与美国运通公司和比利时铁路卧车公司并称为当时世界旅行社行业中的“三大巨头”

⑥1872年,托马斯.库克组织了世界上第一例环球旅游团

17.1919年8月25日英国伦敦与法国巴黎之间首次开航为什么不成功?

①当时的飞机制造技术比较落后

②人们对乘坐飞机旅行普遍怀有恐惧感

③机票价格缺乏竞争力

18.二战对旅游活动有什么影响?

①使得旅游活动,特别是国际旅游活动陷入停顿,航空公司的设备及大部分员工也投入了战争服务

②加速了各国对飞机技术的研发以及对机场的建设,客观上为这些飞机技术和机场设施战后转为民用奠定了基础

19.喷气式客机的发展对战后旅游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主要反映在哪些方面?

①飞机速度的提高有助于克服人们外出旅游的时间障碍,缩短了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之间的时间距离,从而为远程旅游,特别是为国际旅游活动的扩大发展提供了新的方便条件

②技术进步和市场竞争所带来的机票价格下降,使得更多的人在经济条件上有能力搭乘飞机外出旅行,从而使航空旅行的普及成为可能

20.促成二战后旅游活动迅速恢复与发展的推动性因素有哪些?

①相对安定的和平环境,为战后旅游活动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

②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取得突破,世界经济和社会状况也不断出现新的进展,对战后旅游活动的迅速恢复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③世界人口的增加成为战后旅游需求规模迅速增长的客观基础

④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人均收入的增加对旅游活动的迅速恢复和普及起到了刺激作用

⑤交通运输工具的进步不仅意味着旅行条件的改善,更刺激了人们对外出旅游的需求

⑥生产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和带薪休假制度不仅使出游人数大为增加,并且使出游距离和停留时间的延长成为可能

⑦城市化进程加快成为促使战后旅游需求迅速增长的重要社会心理原因之一

⑧教育事业的发展和通讯技术的进步也有积极的影响

21.解放前的旧中国,旅游业是如何发展的?

①旅游业在中国的出现可追溯到1923年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旅行部的设立

②出现过以组团旅游为唯一业务的地方性旅行社,但规模都不大

③住宿业的发展较为普遍,但多为传统的旅馆或饭店,高档次的住宿设施为数很少

④由于当时的国情是外有列强侵略,内有政府腐败,加之连绵的战乱影响,中国的旅游业终未能全面发展起来,尽管旅游业作为一个新的经营领域当时已经出现,但无论是从游客接待量还是从经济规模上去衡量,它始终未能形成显著的经济部门

22.新中国改革开放前,旅游业是如何发展的?

①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基于巩固新生政权,扩大统一战线和贯彻侨务政策的需要,华侨服务社作为建国后成立的第一家国营旅行社,于1949年11月在福建省厦门市诞生

②一些主要城市相继设立了华侨服务社,后大都更名为华侨旅行社,服务对象也扩大为中国内地访问的海外华侨、港澳同胞和外籍华人

③1952年,“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在我国召开,在周总理的提议下,经当

时的政务院批准中国国际旅行社总社于4月15日成立并设立14家分社

④20世纪50年代后期,自费来华的外国宾客逐渐增多

⑤为加强对旅游工作的领导和管理,中国旅行和游览事业管理局作为国务院的直属机构,于1965年成立,标志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已步入新阶段

⑥60年代中期,正当世界上大众化旅游兴起,全球旅游业以空前的速度蓬勃发展时,我国的旅游业却因政治运动的影响而跌入低谷

⑦1971年,周总理亲自部署召开全国旅游工作会议,提出旅游工作的方针是“宣传自己,了解别人”,中国的旅游业开始出现转机

⑧1973年,中国华侨旅行社总社恢复成立,并于1974年更名为中国旅行社总社

23.新中国改革开放前,入境旅游如何发展?

①20世纪50年代后期,自费来华旅游的外国宾客逐渐增多

②最初主要是原苏联和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的客人,后随着中苏关系恶化,这些国家的游客数量急剧减少

③60年代中期,欧美成为我国旅游业的主要客源市场

④周总理出访亚非14国之后,来自第三世界国家的访问者数量也有了明显增加

24.新中国改革开放前,旅游发展有哪些特点?

①背景环境:建国之后,巩固社会主义政权为第一要务,对外封闭锁国;实行计划经济,基础薄弱,生产力落后,经济短缺

②基本任务:服务于外交工作的需要,“宣传自己,了解别人”

③发展类型:有选择的入境旅游

④企业经营:不计成本,国家补贴

⑤产业规模:产业结构不完整,总体规模很小

⑥政府干预方式:通过国营企业直接介入,突出表现在,中国旅行和游览事业管理局与中国国际旅行社总社虽为两块牌子,实为一套人马

25.根据1978年以来,中国旅游业的市场结构变化及其演进过程,可将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的旅游业发展分为哪几个阶段?

①1978年~80年代中期,以入境旅游为主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我国尚未将旅游业的性质明确定义为经济性产业,入境旅游者的接待工作仍带有某种程度的政治色彩

②80年代~1997年,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并行发展阶段。这一阶段,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计划中首次为旅游业设立了户头,首次明确地将旅游业的性质界定为产业,并将旅游业列为需要加快发展的第三产业中的重点

③1997年至今,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全面发展阶段。我国旅游业进入了一个全面而快速的发展时期

26.1978年至80年代中期,我国对发展各种旅游活动持什么态度?有什么原因?政策:入境旅游:以接待入境旅游为优先的旅游业发展途径

国内旅游:不提倡、不鼓励、不反对

原因:①我国的经济建设百废待兴,急需外汇支持

②经过多年的闭关锁国之后,国门初开,很多外国人对前来中国访问都表

现出了极大的兴趣

③我国当时的经济状况制约了国人对旅游的需求,国内旅游需求市场尚未

形成足够规模

27.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1997年,我国对发展各种旅游活动持什么态度?为什么?

政策:国内旅游:由“不提倡,不鼓励,不反对”逐渐过渡到“因地制宜,正确

引导,稳步发展”,进入90年代后,更进一步转化为“积极发

展”

出境旅游:对于国人初露端倪的出境旅游需求,鉴于我国发展旅游业的初衷,国家政府采取了谨慎的态度

对于国内旅游政策变化的原因:

①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旅游市场开始发育,需求规模日渐增长,从而导致中国旅游业的客源市场结构开始出现重要变化

②国内旅游人数迅速增加,国内旅游收入增幅惊人

28.1997年至今,我国对发展各种旅游活动持什么态度?为什么?

政策:①1997年,经国务院批复,国家旅游局和公安部联合颁布了《中国公民自费出国旅游管理暂行办法》,并宣布自1997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

标志着我国政府正式允许旅行社行业开展出境旅游业务,也标志着中国

出境旅游市场的形成,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并行成为中国旅

游业经营的三大市场

②199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旅游业确定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我

国旅游业进入了一个全面而快速的发展时期

原因:国民出境旅游需求增长

29.新中国改革开放后,旅游业的发展有何特点?

①背景环境:国家工作重点转向经济建设,急需外汇;对内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实行开放政策;在这一过程中,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②基本任务:拓宽外汇创收渠道;90年代后期转为发展创汇,拉动内需,提升国民素质

③发展类型:从“大力发展入境旅游,适度发展出境旅游,积极发展国内旅游”调整为“大力发展入境旅游,规模发展出境旅游,全面提升国内旅游”

④企业经营:强调经济效益;建设现代企业制度;遵循市场经济规律

⑤产业规模:迅速发展,持续扩大,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⑥政府干预方式:通过制定和颁布政策、法规、标准等方式实行“政府主导”

名词解释和小知识点

绪论

1.早在20世纪60年代,旅游业便已成为世界上发展势头最为强劲的产业,被誉为20世纪的“经济巨人”。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旅游业已经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产业

进入新千年后,旅游业的发展虽然时有挫折,但势头依旧,“已成为世界上一支重要的社会和经济力量”

2.看待旅游活动时,适当的立场便是旅游目的地社区的立场;适当的角度便是同时兼顾和满足旅游者、旅游业和旅游接待地区居民三方利益的角度

3.旅游学就是研究旅游者及其旅游活动、旅游业及其开发和经营活动以及旅游供求双方活动的开展对旅游接待地区的社会、经济和环境之影响的学科

第一章

4.在西方的史学研究中,“古代”通常用于指奴隶制社会之前;在中国的史学研究中,“古代”的时间范畴则延伸至封建社会时期

5.截止新石器时代中期,人类并不存在有意识地资源外出旅行的需要

6.手工业生产的直接目的就是为了交换

7.在最初的年代,主要是商人开创了旅行的通路

8.在奴隶制社会时期的中国,消遣性旅行活动的存在集中表现为奴隶主阶级的享乐旅游

9.西方奴隶制社会时期的消遣性旅游活动主要表现在,在西方奴隶制社会中,除了奴隶主阶级的享乐旅行外,消遣性旅行活动的参加者也包括一些自由民:求医者或节日庆典活动的赴会者

10.士人漫游是指唐宋时期以一些名士骚客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出于逃避和排忧目的而四处游历的旅行活动

11.十三、十四世纪,欧洲的社会经济有了较大的进步,但由于封建主间的频繁混战,欧洲封建社会时期的旅行活动远不如罗马帝国时的水平

12.封建社会时期,商贸旅行在旅行活动中占据主导地位的重要原因是封建社会以农业经济为主,乡村人口占绝对统治地位。传统农业忙闲有致的季节性特点及其对社会生活方式的影响,使得乡村居民普遍缺乏对外出旅行或度假的要求13.19世纪初,旅行活动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开始具有了今天意义上的旅游活动的特征。其中一个最为重要的变化是人们因消遣性目的而离家外出的观光或度假活动在规模上开始超过传统的商贸旅行

14.对18世纪末旅游活动的发展影响最大的技术因素当属铁路运输的出现。旅行方式的进步不仅使工商人士的业务旅行大为增多,更重要的是为人们消遣旅游活动的开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条件

15.托马斯.库克在组织团体旅游方面的成功反映出旅游需求市场已经形成,以托马斯.库克为代表的旅行社行业的出现标志了近代旅游业的诞生

16.在朝向现代旅游过渡期间,对旅游发展的影响最为直接的科技因素当属内燃机技术在交通运输领域中的应用,以及由此而带来的旅行方式的变革

17.人们一般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作为现代旅游发展的起点。即在旅游研究中,所谓现代旅游通常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迅速普及于世界各地的社会化旅游活动

18.就全世界的总体情况而言,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人们的旅游活动不仅开始恢复,而且需要规模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作为这一发展的结果,到了20世纪60年代,大众化旅游现象在经济发达国家中开始率先出现,即在大众化旅游形成的初期阶段,以欧美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19.二战后全球旅游活动共的迅速发展,实际上是由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两个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0.旅游业在中国的出现可追溯到1923年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旅行部的设立(陈光甫,经当时的北洋政府批准)

宗教学概论

宗教学概论 1.宗教观观念的内容 各种宗教都有说明其信仰的观念,甚至形成了一套论证其信仰的观念体系。它是宗教组织借以建立宗教信仰体制的骨架,对整个宗教体系的构成起基础性的作用。各种宗教观念无论在内容上有何区别,必须用一定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宗教观念一旦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就超出了个人的体验,具有社会意义,就成了一种社会文化形式,成了宗教传道的工具。各种各样的宗教的信条、教义、教理都是不同的,但既然是宗教,就有共同的东西,大致归纳为三个方面:(一)灵魂观: 灵魂观是宗教最重要最直接的观念,形灭灵魂不灭的观念几乎广泛流行于世界各个宗教中。“灵魂”观点是整个宗教的发端,是全部宗教的核心问题。 1.“灵魂不灭,上帝存在,意志自由”是基督教的核心。 2.伊斯兰教也大体相同。 3早期佛教不讲灵魂不灭,但是讲“因果报应”“生死轮回”,其结果则是承认了灵魂的存在,并且以灵魂作为因果轮回的主体。佛教传入中国,灵魂观念进一步发展,“神不灭”则成为中国佛教的坚定信仰。 不相信灵魂存在宗教是不存在的,因此宗教与迷信是分不开的。 (二)神灵观: 1.宗教是社会的产物,宗教观念的内容归根结底是人与人关系的反映,但在宗教中,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表现为人与神的宗教关系。人是宗教信仰和崇拜的主体,神是信仰和崇拜的对象,没有神就没有信仰和崇拜的对象,这样宗教就无从谈起。所谓无神的宗教是不存在的。如果某个宗教宣扬自己没有神灵,那他就不是货真价实的宗教。 2.关于人与神的关系。神是“人格化”的超自然存在,并不全面。原始民族信仰崇拜的神并未“人格化”。所以,神的人格化并不限于同形,更重要的神与人“同性”。这就是说神与人在思想、情感、意欲方面与人有相同或相似的性格,从这一点上讲,可以说一切宗教崇拜的对象都是与人“同性”的。无论是氏族社会的图腾崇拜还是伊斯兰教无任何具体形象的真主,他们在其崇拜者的心中,都是具有人一样的思想、情感和意欲,都是按照人的行为方式进行活动的。一切宗教的神圣对象性能,本质上都是人性,只不过这种人性,在神圣对象身上被进一步神圣化了而已。这样来讲,人格化的神,实质是人性的神格化。 3.总之,一切宗教中神的神性就是人的人性,神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神灵观念之所以产生,是人通过想象力把人的人性和本质异化或对象化为一个神圣对象的结果。因此,宗教中的这种神灵、创始祖或上帝,所有的一切都并没有客观

杨忠《语言学概论》笔记

Chapter 1 Introduction Ⅰ.What is language? 1. Different definitions of language (1) Language is a system whose parts can and must be considered in their synchronic solidarity. (de Saussure, 1916) (2) [Language is] a set (finite or infinite) of sentences, each finite in length and constructed out of a finite set of elements. (Chomsky, 1957) (3) Language is a purely human and non-instinctive method of communicating ideas, emotions and desires by means of voluntarily produced symbols. 2. Each of the definitions above has pointed out some aspects of the essence of language, but all of them have left out something. We must see the multi-faceted nature of language. 3. As is agreed by linguists in broad terms, language can be defined as a system of arbitrary vocal symbols used for human communication. Ⅱ.Features of human language 1. Creativity (1) Language provides opportunities for sending messages that have never been sent before and for understanding brand new messages. (2) The grammar rules and the words are finite, but the sentences are infinite. Every speaker uses language creatively. 2. Duality (1) Language contains two subsystems, one of sounds and the other of meanings. (2) Certain sounds or sequences of sounds stand for certain meanings. (3) Certain meanings are conveyed by certain speech sounds or sequences of speech sounds. 3. Arbitrariness (1)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subsystems of language is arbitrary. (2) There is no logical connection between sound and meaning. 4. Displacement (1) There is no limit in time or space for language. (2) Language can be used to refer to things real or imagined, past, present or future. 5. Cultural transmission (1) Culture cannot be genetically transmitted. Instead, it must be learned. (2) Language is a way of transmitting culture. 6. Interchangeability All members of a speech community can send and receive messages. 7. Reflexivity (1) Human languages can be used to describe themselves. (2) The language used to talk about language is called meta-language. Ⅲ.Functions of language – three meta-functions 1. The ideational function

旅游书籍读书笔记

旅游书籍读书笔记 【篇一:读书笔记《旅游文化》】 读书笔记 《旅游文化》 9) 安徽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年8月 摘抄 一.历史文物古迹的概念与形成 古迹与文物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古迹是指古代流传下来的建筑物或 具有研究、纪念意义的地方。文物则是指遇存在社会上或埋藏在地 下的历史文化遗物。但二者又非常类似,都是指人类发展过程中所 保留下的东西,它们都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 科技、历史、艺术的特点和水平,是当时人类智慧的结晶。历史文 物占迹足指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过程中留存下来的活动遗迹、遗址、 遗构及通风。它形成于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是人类活动的产 物.是一个民族、—个国家历史发展过程中各个时代政治、经济、 文化、科技、建筑、艺术、风俗等待点和水平的真实的客观体现, 凝聚者人类的智慧,昭示者特定的历史特征。为了了解历史,继承 文明,人类需要去考证、去分析,人门对历史文物古迹越来越关注;为了追溯历史,回首往事.人们对祖先遗留下来的历史话功遗址、 古陵墓、古建筑、历史文物古迹也越来越感兴趣。欣赏历史文物古 迹越来越成为人们出游的选择目标。那些能吸引旅游者前往游览, 并获得社会经济效益的历史文物真 迹标为历史文物古迹旅游资源。它是人类在各种活动中创造的、把 动态的历史用静的实物体现山来的、能激发人们旅游功机的物质财 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1、.历史古迹的特点分析 历史文物古迹是人类历史的写照,是人类历史的再现。每一处景观 都反映了特定时期人类的生产或生活情况,其内容、形式、结构、 格调无不反映了深刻的时代特征和历史痕迹。如我国不同时期的古 代建筑就有不同的艺术特征;不同朝代的帝王陵墓都占不同的陵寝 形制;不同时期的陶瓷器艺术和雕刻艺术都有不同的特点 二、历史古迹的旅游价值:

海南专升本数据库课后练习题

海南专升本数据库课后练习题 多做习题,巩固上课知识,考试无往不利!----海大源 一、选择题 1. DBS是采用了数据库技术的计算机系统,DBS是一个集合体,包含数据库、计算机硬件、软件和()。 A. 系统分析员 B. 程序员 C. 数据库管理员 D. 操作员 2. 数据库(DB),数据库系统(DBS)和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之间的关系是()。 A. DBS包括DB和DBMS B. DBMS包括DB和DBS C. DB包括DBS和DBMS D. DBS就是DB,也就是DBMS 3. 下面列出的数据库管理技术发展的三个阶段中,没有专门的软件对数据进行管理的是()。 I.人工管理阶段 II.文件系统阶段 III.数据库阶段 A. I 和 II B. 只有 II C. II 和 III D. 只有 I 4. 下列四项中,不属于数据库系统特点的是()。 A. 数据共享 B. 数据完整性 C. 数据冗余度高 D. 数据独立性高 5. 数据库系统的数据独立性体现在()。 A.不会因为数据的变化而影响到应用程序 B.不会因为系统数据存储结构与数据逻辑结构的变化而影响应用程序 C.不会因为存储策略的变化而影响存储结构

D.不会因为某些存储结构的变化而影响其他的存储结构 6. 描述数据库全体数据的全局逻辑结构和特性的是()。 A. 模式 B. 内模式 C. 外模式 D. 用户模式 7. 要保证数据库的数据独立性,需要修改的是()。 A. 模式与外模式 B. 模式与内模式 C. 三层之间的两种映射 D. 三层模式 8. 要保证数据库的逻辑数据独立性,需要修改的是()。 A. 模式与外模式的映射 B. 模式与内模式之间的映射 C. 模式 D. 三层模式 9. 用户或应用程序看到的那部分局部逻辑结构和特征的描述是(),它是模式的逻辑子集。 A.模式 B. 物理模式 C. 子模式 D. 内模式 10.下述()不是DBA数据库管理员的职责。 A.完整性约束说明 B. 定义数据库模式 C.数据库安全 D. 数据库管理系统设计 二、填空题和简答题: 1.数据库数据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三个基本特点。(填空题) 2.试述数据、数据库、数据库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概念。(简答题) 3.使用数据库系统有什么好处?(简答题)

《宗教学概论》考试大纲

《宗教学概论》考试大纲 一、考试目的 本考试是全日制宗教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入学资格考试之专业基础课,考试的目的在于考察考生是否具备攻读该专业硕士学位所必须的基础知识、专业素质和研究潜力。 二、考试的性质与范围 本考试是测试考生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水平的尺度参照性水平考试。考试范围包括本大纲规定的专业知识和一定的专业理论分析能力。 三、考试基本要求 1. 掌握宗教学理论的基本内容和世界宗教的基本知识。 2. 对宗教学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重要思想和重大事件及其发展和特征有较为深入的理解。 3. 正确使用相关专业术语,清楚分析问题,具有较高宗教学知识素养和文字论述能力。 四、考试形式 本科目考试为闭卷考试,答题一律写在答题纸上。 五、考试内容 本考试包括三个部分:名词解释、简答题和论述题,总分150分。

I.名词解释 1. 考试要求 要求考生对宗教学理论与宗教思想史的相关名词、概念、人物和现象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并给出简要的解释。 2. 题型 要求考生解释宗教学名词5个,每个名词6分,总分30分。 II. 简答题 1. 考试要求 要求考生根据宗教学理论与宗教思想史的相关知识能够简要回答问题,并合理展开必要的分析和总结。 2. 题型 该部分要求考生根据各个具体题目要求回答问题,共需回答3道简答题,每题20分,总分为60分。 III. 论述题 1. 考试要求 考生应能根据所给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联系宗教学理论和宗教思想史给出有理有据的解答,并尽量展开理论分析和个人的见解,论述要具有逻辑性和合理性。 2. 题型

该部分共有2道论述题,每题30分,共计60分。 《宗教学概论》考试内容一览表

语言学概论整理

语言学概论 第一章、绪论 1.语言学定义:专门以语言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独立的科学。语言学的任务就是研究语言的性质、功能、结构及其运用等问题,揭示语言存在和发展的规律,使人们理解并掌握语言的理性知识。 第一节、语言研究与语言学 1.神话传说 2.语文学研究 ①语文学:是从文献角度研究语言文字学科的总称。它以文献评审为主,目的在于解释、 注疏和考订。 ②东方语言学:古印度、古中国 古印度语言学:公元前4、5世纪时,口语和《吠陀》时代的语言差别越来越大,甚至许多地方已经不能为一般人所读懂了。为了确保准确无误地理解《吠陀》的宗教内容,就必须对《吠陀》的语言作注释。著名的《巴尼尼经》(Pāninisūtra)正是当时从解说《吠陀》语言开始,进而研究梵语的整个结构的产物。《巴尼尼经》又名《八章书》,是巴尼尼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撰写的一部梵语语法。巴尼尼用3,983条经句极其概括地叙述了梵语的语音结构、语词的构成和变化规则。巴尼尼语法是一部汇集了许多世纪的语法学家研究成果的语法法典,对梵语的语音、语法现象分析和描写得十分细致,代表了古代印度语言研究的水平。印度语言研究的最初动力,是必须把梵语文化中最古老的吠陀时期由口头流传下来的一些宗教和礼仪文献保存下去,巴尼尼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后人学习和研究梵语。布龙菲尔德说:巴尼尼的著作是“人类智慧的丰碑之一”。 ③西方语言学:古希腊语言学、古罗马语言学、中世纪至18世纪末的西方语言学 谈谈语文学和语言学的关系: 语言学就是专门以语言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独立的科学。语言学的任务就是研究语言的性质、功能、结构及其运用等问题,揭示语言存在和发展的规律,使人们理解并掌握语言的理性知识。语言学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之前,人们对于语言的学习和研究只是为了给古代经典文献作注释,我们称那段时期的语言研究为语文学。语文学是从文献角度研究语言文字学科的总称。它以文献评审为主,目的在于解释、注疏和考订。 3.历史比较语言学:威廉琼斯的论文拉开19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研究的序幕 4.现代语言学: ①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 索绪尔:现代语言学的历史,是从瑞士语言学家费尔迪南·德·索绪尔开始的。索绪尔的代表作是《普通语言学教程》。索绪尔被誉为“现代语言学之父”,《普通语言学教程》是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之作。索绪尔的语言学思想和19世纪以前的语文学最根本的区别在于:把语言看成是由各个符号之间的关系组成的有价值的结构系统。 《普通语言学课程》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普通语言学教程》是由索绪尔的两位弟子兼同事根据学生们的听课笔记整理而成的。《普通语言学教程》是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之作。索绪尔区分了语言和言语,语言属于全社会,是抽象的;言语属于个人,是具体的。索绪尔认为语言是符号系统,“是一个纯粹的价值系统”。每个符号是由“能指”和“所指”构成的,所指和能指之间的关系是任意的。符号之间存在着线性的句段关系和联想的聚合关系。索绪尔把语言现象分为“共时”和“历时”两种,“共时”是指时间历程中的某一点上的语言状态,“历时”是指以时间历程中的某一点到以后的语言现象。索绪尔认为,语言学的对象是语言,由于语言有它的内部要素,也有它的外部要素,所以语言学也可以分为内部语言学和外部语言学。总之,《普通语言学教程》的语言学

海南专升本 旅游学概论自己整理笔记 第三章

第三章旅游者 入境旅游者的界定 【国际联盟】 1937年提出 国际旅游者:到一个不是自己惯常居住的国家去访问,并在该国停留至少24小时的人 ●应纳入来访国际旅游者统计范围的人员包括: 1.为了消遣、家庭事务及身体健康等方面目的而出国旅行的人 2.为了出席会议或作为公务代表而出国旅行的人(包括科学、行政、外交、宗教、体育等方面的会议或公务) 3.为了工商业务原因而出国旅行的人 4.在海上巡游度假过程中登岸访问的人员,即使上岸停留时间不足24小时,亦视为入境旅游者(凡停留不足24小时者应分开,必要时可不论其惯常居住地为何处) ●不在“国际旅游者”统计之列的人员: 1.来访目的为打工、任职(不论是否定有合同)或在该国从事营业活动者 2.前来该国定居者 3.前来该国入学就读、膳宿在校的学生 4.跨境来上班工作的邻国边境居民 5.途经该国而不作停留的过境旅游者,而不论其置身该国的时间长短 ↓ 1950年重新提出和修订 1.将前来修学旅行的外国学生也纳入“国际旅游者”的统计范畴 2.在“国际旅游者”中增设了一个新的类别“国际游览者”,将其定义为因消遣性目的而到访别的国家,停留时间不足24小时者 3.对“过境旅游者”作了新的界定,即“过境旅游者”包括那些马不停蹄地途径某国而不作任何停歇的旅行者,以及那些以不足24小时的时间途径某国,其间只是作了一些非旅游性质的短暂停歇的人 ↓ 1953年 联合国制定了《关于便利旅游者入出境的海关常规》,规定来访旅游者在到访国境内的连续停留时间最长为6个月 【罗马会议】 会议原因大众旅游在国际间的兴起 会议时间1963年 会议地点意大利罗马 与会人员国际官方旅游组织联盟(即世界旅游组织的前身)积极推动,联合 国全体成员国参加 会议内容基于旅游统计工作的需要,对入境来访的国际旅游者统计范围作了 新的规范 会议成果罗马会议定义 会议后续发展1.1976年联合国统计委员会召开了一次国际会议,与会人员包括世界旅游组织的代表、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的代表、东加勒比共同市场的代表以及加勒比共同体的代表,正式批准了基于1963年罗马会议对旅游统计术语的定义

海南专升本大学语文考试大纲

海南专升本大学语文考试大纲 参照考试大纲,复习重点一目了然,复习效率加倍提高,为专升本考试复习提指明方向。————海大源 《大学语文》考试大纲 一、考试大纲适用对象 本大纲适用于琼州学院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专升本考试学生。 本大纲主要依据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陈洪主编),同时参照徐中玉、齐森华主编《大学语文》(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第九版)。 二、考试基本要求 (一)考试内容范围及分值分布 1、基础知识的考核 基础知识包括语言知识.文学常识.文体知识辨别识记等方面,重视文言文精读篇目的翻译。本部分分值约为40分。 2、阅读分析的考核 鉴于《大学语文》教材各高校所用教材不尽一致的情况,阅读分析范围主要依据本大纲所附精读篇目,同时可以选取与课文相关的课外文本。分值20分。 3、写作应用能力的考核 包括议论文写作(含文学评论)、应用文写作两个方面。分值40分。 (二)试卷题型及分值分布

1、单项选择题(设10小题)10分 2、填空题(设10小题)10分 3、简析、简答及翻译题20分 4、阅读分析题(一到二段文本的分析)20分 5、写作题(一篇或者二篇)40分 (三)考试方式与考试时间 考试方式:闭卷笔试。考试时间:120分钟。 三、考试内容范围及其具体要求 (一)基础知识(40分) 1、语言知识 (1)文言词语与句式 理解、掌握精读课文中的文言词语、句式与特殊语法现象。具体要求是: 解释常用文言词语的具体含义;辨析古汉语常用特殊句式;熟悉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作状语、名词作动词等语法现象;翻译试题规定的诗文句子。 (2)现代文词语与句式 掌握现代文包括常用应用文中常用的词语和句式。理解词语的含义及用法。 2、文体知识 (1)应用文体知识(参考其他教材)

专升本考试旅游学概论各章复习重点问题设计笔记

旅游学概论各章复习重点及问题设计-笔记 第一章旅游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原始社会的人类迁徙 一 1.旅游是从早期旅行发展而来的. 2.在新石器时代,畜牧业和原始农业开始形成和发展,导致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的出现. 3.到新石器时代中期为止,由于缺乏劳动剩余物,人类还不存在有意识的自愿外出旅行的需要. 二 1 .为什么说人类的迁移活动不属于旅游活动? (问答) 答:由于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这一时期的人类客观上既无旅行的物质基础,主观上也无外出旅行的愿望.当时人类迁移活动的被迫性和求生性都说明他们不属于现今意义上的旅行和旅游. 第二节人类旅行需要的产生 1社会生产力的加速发展,促使手工业成为专门性的行业,并从家庭中分离出来,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 (填空) 2随着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到原始社会瓦解和奴隶社会形成时期,开始出现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人阶级,这便是第三次社会大分工. 3.罗马帝国时期旅店的产生,是在政府所社驿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4.人类有意识的外出旅游活动适于原始社会末期,并在奴隶社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5.”易经”上”观国之光”一词,为”观光”的由来(选择,填空 6人类最初的旅行是如何产生的? (问答) 答:旅行最初实际上不是消遣和度假,而是由于人们的现实主义以及扩大贸易,扩大对其他地区的了解和接触的需要所产生的一种活动.因而在最初的年代里,主要是商人开创了旅行的通路. 第三节社会的旅行发展 一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旅行发展 1.水陆交通是中国封建时期重要的交通方式. 2.秦朝的”驰道”和”直道”,”五尺道”和”新道”. 3这一时期旅行者是商人的商务旅行居多 二欧洲封建社会时期的旅行发展(看一下)

海南专升本计算机基础120题

海南专升本计算机基础120题 (1) 下面叙述正确的是______。(C) A. 算法的执行效率与数据的存储结构无关 B. 算法的空间复杂度是指算法程序中指令(或语句)的条数 C. 算法的有穷性是指算法必须能在执行有限个步骤之后终止 D. 以上三种描述都不对 (2) 以下数据结构中不属于线性数据结构的是______。(C) A. 队列 B. 线性表 C. 二叉树 D. 栈 (3) 在一棵二叉树上第5层的结点数最多是______。(B) A. 8 B. 16 C. 32 D. 15 (4) 下面描述中,符合结构化程序设计风格的是______。(A) A. 使用顺序、选择和重复(循环)三种基本控制结构表示程序的控制逻辑 B. 模块只有一个入口,可以有多个出口 C. 注重提高程序的执行效率 D. 不使用goto语句 (5) 下面概念中,不属于面向对象方法的是______。(D) A. 对象 B. 继承

C. 类 D. 过程调用 (6) 在结构化方法中,用数据流程图(DFD)作为描述工具的软件开发阶段是______。(B) A. 可行性分析 B. 需求分析 C. 详细设计 D. 程序编码 (7) 在软件开发中,下面任务不属于设计阶段的是______。(D) A. 数据结构设计 B. 给出系统模块结构 C. 定义模块算法 D. 定义需求并建立系统模型 (8) 数据库系统的核心是______。(B) A. 数据模型 B. 数据库管理系统 C. 软件工具 D. 数据库 (9)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______。(C) A. 数据库是一个独立的系统,不需要操作系统的支持 B. 数据库设计是指设计数据库管理系统 C. 数据库技术的根本目标是要解决数据共享的问题 D. 数据库系统中,数据的物理结构必须与逻辑结构一致

考研民俗学概论笔记―钟敬文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民俗与民俗学 一、什么是民俗 1、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中下层民众所创造、想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2、“folklore”这个词是英国学者汤姆斯于1846年创立的 3、【历史上人们对“民俗”概念的狭义理解】 ①.文化遗留物说。(英国文化进化学派) ②.精神文化说。(英国民俗学会) ③.民间文学说。(美国学者厄特利和苏联学者) ④.传统文化说。(西方普遍流行) 4、【广义的“民俗”】民俗是人民大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民俗是中下层民间文化的一部分。它是民间文化中带有集体性、传承性、模式性的现象,主要以口耳相传,行为示范和心理影响的方式扩布和传承。这种社会生活文化既是一种历史文化传统,也是民众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5、【民俗事项分类】 (1)物质民俗: 是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2)社会民俗:

也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是指人民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涉及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 1 / 36 1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3)精神民俗: 是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它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过程中形成的心理经验,这种经验一旦成为集体的心理习惯,并表现位特定的行为方式并世代传承,就成为精神民俗。 (4)语言民俗: 是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 它包括两大部分: 民俗语言与民间文学。 二、民俗学的性质与任务 1、【主要任务】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历史与当代的民俗事象,进行调查、收集、整理、描述、分析和论证,探求它的本质结构、特点与社会功能,揭示其发生、发展、传承、演变、消亡的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 民俗学是一门帮助人们认识历史与文化、改造现实社会生活的人文科学。

语言学概论00541史上最全(吐血整理) 汇总 简单题+名词解释 小抄笔记

27.书面语:书面语是用文字记录的语言形式,它是文字产生或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的,书面语是经过加工、提炼和发展了的口语的书面形式。 26.口语:就是有声的口头语言,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口头存在形式。它是书面产生的基础。 28.语言相关论:语言相关论是萨丕尔和沃尔夫提出的关于语言与思维关系的观点,主张语言决定思维,不同的语言就有不同的思维方式。 29.大脑语言功能临界期:大脑语言功能临界期是指大脑的单侧化,大脑左半球的分区以及语言的遗传机制,都只提供人具有语言能力的潜在可能性,这些潜能必须在一定期限内被一定的语言环境激活才可能起作用。26.语言符号的所指 :语言符号的所指是符号的形式所指的意义内容。 29.机器翻译:通过计算机把一种语言自动翻译成另一种或多种自然语言的信息处理技术。 26.语音:语音是人的发音器官发出的、用于人与人之间交际并表达一定意义的声音。 27.词:词是最小的、有意义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 28.语用:语用指语言运用,即人们在一定的交际环境中对语言的实际运用。 29.文字: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 27.单纯词:单纯词是由一个构词语素构成的词。 29.屈折:屈折是通过词的内部发生语音的交替变换来改变词的语法意义的手段。 28.意译词:是用本族语言的构词材料和规则构成新词,把外语中某个词的意义翻译过来。 27.仿译词:是用本族语言的语素逐个对译外语原词的语素造成的词,它不仅把原词的词义翻译过来,而且保持了原词的内部构成方式。 29.主谓词组:两个成分之间具有被说明和说明关系的词组是主谓词组。 27.复辅音:一个音节内处于同一个肌肉紧张的渐强阶段或渐弱阶段上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辅音的组合。 27.双语现象:某一言语社团使用两种或多种语言的社会现象,具体而言是社团内的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双语并用的现象。 28.亲属语言:从同一种语言中分化出来的各个语言叫亲属语言,亲属语言之间具有历史同源关系。 26.调位:利用音节内的音高差别来起辩义作用的语音单位叫做调位,调位是一种非音质音位,依附在音位的组合序列上。 29.词组:实词与实词之间具有直接联系的相对独立的词群。 28.语素:语素是语言中音义结合的最小单位。 28.词尾:附着在词干后的,能改变词的语法形式,但不能构成新词的语素。 29.语素:音义结合的最小语言单位。 26.词类:词类是词在语法上的分类。它指可以替换出现在语法结构某些共同组合位置上的词的类,即具有聚合关系的词的类。 27.词法:(1)词法主要描写词的形态特征和词形变化规则。例如,俄语的名词在形式上有单数和复数的区别,有阳性、阴性、中性等性的区别,有主格、宾格、属格等格的区别,这些都是典型的词法现象。(2)由于印欧语言中构词单位、构词方式和词类都与词的形态变化相关,因此构词和词类问题也成为词法的一部分。27.语法意义:语法意义是语法形式所体现的意义,是语言中通过一类形式或功能所获得的意义。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离。如“动词+名词”有动宾关系的意义,汉语所有的同类组合都是如此,这种意义就是一种语法意义。 27.语法形式:语法形式就是能体现表达某种语法意义的形式。表示某一类语法意义或者有共同作用的形式,如词类形式、组合形式、虚词形式,就是语法形式。语法形式不是个别的语音形式和词语形式,但能产生某一类意义或者有共同作用的语音表现形式或者词形变化形式也是语法形式。 27.语法手段:根据语法形式的共同特点所归并的语法形式的基本类别叫做语法手段。语法手段可分为词法手段和句法手段两大类。通过词形的变化来表现语法意义的形式是词法手段;通过结构的变化来表现语法意义的形式是句法手段;例如英语名词后加s表示复数,英语动词后面加ed表示过去时,就是词法手段中的词形变化。 28.自源文字:自源文字指独立发展起来的文字。如古埃及文字、苏美尔文字、汉字,这些文字的形体、体系都是由最早使用该文字的人们独创的。 29.语音合成(1)语音合成是语音信息处理研究中的主要工作。 (2)语音合成就是让计算机模拟人的发音器官的动作并发生类似的声音。如汉语的语音合成目前已初步实现自动生成声韵调结合的音节。 26.句子:句子是词或词组按一定规则组合成的、能表达相对完整的意义、前后有较大停顿并带有一定的语气和句调的语言单位。 27.异化:语流中两个相同或相近的音,其中一个因受另一个影响而变得不相同或不相近。

旅游学概论的笔记(注释)

旅游学概论的笔记 第一章旅游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原始社会的人类迁徙 一 1.旅游是从早期旅行发展而来的. 2.在新石器时代,畜牧业和原始农业开始形成和发展,导致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的出现. 3.到新石器时代中期为止,由于缺乏劳动剩余物,人类还不存在有意识的自愿外出旅行的需要. 二 1 .为什么说人类的迁移活动不属于旅游活动? (问答) 答:由于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这一时期的人类客观上既无旅行的物质基础,主观上也无外出旅行的愿望.当时人类迁移活动的被迫性和求生性都说明他们不属于现今意义上的旅行和旅游. 第二节人类旅行需要的产生 1社会生产力的加速发展,促使手工业成为专门性的行业,并从家庭中分离出来,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 (填空) 2随着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到原始社会瓦解和奴隶社会形成时期,开始出现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人阶级,这便是第三次社会大分工. 3.罗马帝国时期旅店的产生,是在政府所社驿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4.人类有意识的外出旅游活动适于原始社会末期,并在奴隶社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5.”易经”上”观国之光”一词,为”观光”的由来(选择,填空 6人类最初的旅行是如何产生的? (问答) 答:旅行最初实际上不是消遣和度假,而是由于人们的现实主义以及扩大贸易,扩大对其他地区的了解和接触的需要所产生的一种活动.因而在最初的年代里,主要是商人开创了旅行的通路. 第三节社会的旅行发展 一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旅行发展 1.水陆交通是中国封建时期重要的交通方式. 2.朝的”驰道”和”直道”,”五尺道”和”新道”. 3这一时期旅行者是商人的商务旅行居多 二欧洲封建社会时期的旅行发展(看一下) 三封建社会旅行发展的特点(问答,选择) 1特点:a旅行的发展同国家的政治经济状况有直接联系. b非经济的旅行活动虽然有新的发展和夸大,但这一时期商务旅行仍居主导地位.

2013海南师范大学专升本《中国旅游地理》模拟题

2013海南师范大学专升本《中国旅游地理》模拟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我国纬度最高的地区是() A.曾母暗沙 B 漠河C乌苏镇D喀什乌恰2. 世界建园最早的皇家御园是() A.颐和园 B 避暑山庄C中山公园D北海 3. 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古代皇家园林是() A颐和园B避暑山庄C北海D豫园 4. 被联合国专家列为全球六大无污染的自然景区的是() A九寨沟B黄龙C青山沟D张家界 5. 西北地区最大的城市是() A乌鲁木齐B西安C银川D兰州 6.有“清凉山”、“华北屋脊”之称的是() A恒山B太行山C燕山D五台山 7.素有七朝古都之称的古都是() A北京B西安C洛阳D开封 8.开创于北魏孝文帝时期的石窟是() A莫高窟B龙门石窟C麦积山石窟D云岗石窟 9.佛教传入中国的第一座佛寺是() A大相国寺B白马寺C大理寺D五华寺 10. 我国最早的古塔是() A四门塔 B 白塔C六和塔D崇圣寺三塔11. 因特产优质葡萄酒,有“美酒海湾”之称的港口城市是()

A辽宁大连B江苏南通C山东烟台D广西北海 12. 有“万国建筑博物馆”之称的是() A上海外滩B青岛的八大关C哈尔滨D浦东开发区 二.多项选择 1.五岳中位于华夏文明中原访古旅游区的有() A泰山B华山C恒山D嵩山E衡山F五台山2. 关外三陵是指() A昭陵B福陵C永陵D北陵E东陵F兴京陵3. 宁夏最有名的特产是() A枸杞子B甘草C夜光杯D滩羊皮E发菜 F 贺兰砚4. 在陇海铁路线上的历史古都有() A安阳B洛阳C开封D郑州E西安F商丘 5. 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宫殿() A大成殿B大政殿C太和殿D崇政殿E天贶殿F金殿 6. 长江沿岸有火炉之称的城市有() A南京B长沙C重庆市D上海E武汉F九江 7. 扬州瘦西湖的主要景点有() A二十四桥 B浔阳楼 C小金山 D烟雨楼 E五亭桥 F 金山 8. 并称“江南三大名楼”的是() A 湖北的黄鹤楼 B江苏的烟雨楼 C湖南岳阳楼

语言学概论(笔记整理)

. What is language? “Language is system of arbitrary vocal symbols used for human communication. It is a system, since linguistic elements are arranged systematically, rather than randomly. Arbitrary, in the sense that there is usually no intrinsic connection between a work (like “book”) and the object it refers to. This explains and is explained by the fact that different languages have different “books”: “book” in English, “livre” in French, in Japanese, in Chinese, “check” in Korean. It is symbolic, because words are associated with objects, actions, ideas etc. by nothing but convention. Namely, people use the sounds or vocal forms to symbolize what they wish to refer to. It is vocal, because sound or speech is the primary medium for all human lan guages, developed or “new”. Writing systems came much later than the spoken forms. The fact that small children learn and can only learn to speak (and listen) before they write (and read) also indicates that language is primarily vocal, rather than written. The term “human” in the definition is meant to specify that language is human specific. . What are design features of language? “Design features” here refer to the defining properties of

旅游学的详细概论(doc 14页)

旅游学的详细概论(doc 14页)

此笔记是按照李天元的《旅游学概论》修订版本编写的,可能与第五版或其他版本在一些标题上有所不同,但那都是无关紧要的,重点内容都是一样的。笔记不能代替书,课本是关键 第一章旅游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原始社会的人 类迁徙 一 1.旅游是从早期旅行发展而来的。 2.在新石器时代,畜牧业和原始农业开始形成和发展,导致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的出现。 3.到新时期时代中期为止,由于缺乏劳动剩余物,人类还不存在有意识的自愿外出旅行的需要。 二

人们的现实主义以及扩大贸易,扩大对其他地区的了解和接触的需要所产生的一种活动,因而在最初的年代里,主要是商人开创了旅行的通路。 第三节社会的旅行发展 一国封建社会时期的旅行发展 1.水陆交通是中国封建社会时期重要的交通方式。 2.秦朝的“驰道”和“直道”,“五尺道”和“新道”。 3.这一时期旅行者是商人的商务旅行居多。 二洲封建社会时期的旅行发展(看一下) 三建社会旅行发展的特点(问答;选择) 答:a 旅行的发展同国家的政治经济状况有直接联系 b 非经济的旅行活动虽然有新的发展和夸大,但这一时期商务旅行仍居主导地位 c 封建社会以农业经济为主,农业人口占统治地位 d 就非经济目的,特别是消遣性质的旅行而 言,参加者多为帝王,官僚,封建贵族,地 主等统治阶级及附庸阶级。

中外封建时期在旅行发展的不同——中国以经商为目的的旅行活动领先于西方。 第四节近代旅游和旅游业的开端 一产业革命对近代旅游的影响(问答,选择)答:第一,产业革命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并且使许多人的生活地点从农村转移到工业城市第二,产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性质 第三,产业革命带来了阶级关系的新变化 第四,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蒸汽机技术再交通运输中的运用,使大规模的人 员流动成为可能。 二旅游发展过程中的铁路时代——铁路的优点(选择) 答:1 比乘公共马车旅行费用低廉 2 使旅行速度大大加快 3 运载能力大大高于公共马车 4 人们外出活动的半径得以增加 三托马斯库克的活动与旅游业的诞生(填空,选择) 1.英国人托马斯库克开创了近代旅游及旅游业 的先河。

(完整版)专升本生理学大纲

《生理学》考试大纲药学专升本 海南医学院 一、绪论 1、生理学研究的对象、任务和层次。 2、机体的内环境和内环境稳态的含义。 3、机体生理功能调节的三种方式及其特点。 二、细胞的基本功能 1、刺激和反应的概念,反应的形式(兴奋和抑制)。 2、阈刺激、阈下刺激、阈上刺激的概念;阈值的概念。 3、细胞膜的化学组成和分子排列。 4、细胞跨膜物质转运方式及特点。 5、物质主动转运和被动转运的比较。 6、静息电位的概念和产生原理。 7、动作电位概念、波形组成和产生原理。 8、兴奋性概念及与刺激阈值的关系。 9、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机制。 10、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过程及其机制。 11、骨骼肌兴奋-收缩耦联的概念及其过程。 12、骨骼肌兴奋-收缩耦联的关键结构和因子。 13、骨骼肌收缩的原理和收缩形式 14、骨骼肌的前、后负荷的概念,最适初长度概念。 15、影响骨骼肌收缩的因素。 三、血液 1、血液的组成和血液的主要功能。 2、血液、体液和内环境的概念。 3、血浆蛋白的种类及功能。 4、血浆、血清的主要区别。 5、血浆两种渗透压的形成和它们各自的生理意义。 6、红细胞的生理功能。 7、红细胞比容概念。 8、红细胞沉降率定义及意义。 9、红细胞的生成部位、原料和影响红细胞生成的主要因素。 10、血浆正常pH 值及其维持。 11、白细胞分类和正常值。 12、血小板的功能及其生理特性。 13、生理止血概念和过程。 14、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 15、内源性凝血和外源性凝血的区别。

16、血液中主要的抗凝物质及其作用。 17、血型的概念,ABO 血型的分型及其依据。 18、Rh血型的分型及其临床意义。 19、输血的基本原则。 四、血液循环 1、心动周期概念。心动周期中心室腔压力、容积、瓣膜和血流方向变化。 2、每搏输出量,心输出量,心指数,射血分数等心功能评价指标的概念及意义。 3、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4、第一、二心音的特点及产生原因。 5、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组成及产生机制。 6、心室肌细胞兴奋性周期变化特点及其生理意义。 7、窦房结细胞动作电位特点及其离子基础 8、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的概念, 9、正常起搏点和异位节律。 10、心脏自律性的概念、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11、正常心脏兴奋传导途径及其特点。 12、正常心电图的波形及意义。 13、血压的概念,动脉血压的正常值。 14、动脉血压的形成和影响因素。 15、中心静脉压的概念,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16、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 17、微循环的概念、组成及基本功能。 18、组织液的生成原理,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 19、心脏和血管的神经支配。 20、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的反射过程和生理意义。 21、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血管活动的影响。 22、血管紧张素,血管升压素对心血管活动的影响。 23、延髓心血管中枢组成及其功能。 24、冠脉血流的特点及影响冠脉血流的主要因素。 五、呼吸 1、呼吸的概念和基本环节。 2、胸内负压的概念、形成及其意义。 3、潮气量、肺活量、时间肺活量、每分通气量、肺泡通气量和无效腔的概念。 4、肺泡与血液间气体交换的原理和主要影响因素(分压差、呼吸膜、通气/血流比值)。 5、平静呼吸时胸内压和肺内压的变化。 6、平静呼吸和用力呼吸过程的比较。 7、肺通气的弹性阻力和非弹性阻力概念及其组成 8、肺的顺应性概念以及和弹性阻力的关系。 9、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来源、本质、作用和生理意义。 10、通气/ 血流比值的概念,正常值。 11、02和C02在血液中的运输形式。 12、波尔效应和何尔登效应的概念。 13、血氧容量、血氧含量和血氧饱和度的概念。 14 、氧解离曲线的概念及其特点。 15、外周化学感受器和中枢化学感受器的存在部位以及它们敏感刺激物。 16、血液中C02浓度增高对呼吸运动的影响及其机制。 17、血液中P02 降低对呼吸运动的影响及其机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