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教案

高中数学-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教案
高中数学-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教案

§2.3.1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教案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具体示例引导学生考察变量之间的关系,在讨论的过程中认识现实世界中存在着不能用函数模型描述的变量关系,从而体会研究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的重要性.

2.通过收集现实问题中两个有关联变量的数据作出散点图,并利用散点图直观认识变量间的相关关系.会作散点图,并对变量间的正相关或负相关关系作出直观判断.

3.在解决统计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理解统计的作用.

二、学习重点与难点:

学习重点:利用散点图直观认识变量间的相关关系.

学习难点:理解变量间的相关关系.

三、课堂过程:

1.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客观事物是相互联系的,过去研究的大多数是因果关系,但实际上更多存在的是一种非因果关系.比如说:某某同学的数学成绩与物理成绩,彼此是互相联系的,但不能认为数学是“因”,物理是“果”,或者反过来说,事实上数学和物理成绩都是“果”,而真正的“因”是学生的理科学习能力和努力程度,所以说,函数关系存在着一种确定性关系,但还存在着另一种非确定性关系——相关关系.

生活中存在着许多相关关系的问题:

问题1:商品销售收入与广告支出之间的关系.

问题2:粮食产量和施肥量之间的关系.

问题3:人体内的脂肪含量与年龄之间的关系.

由上述问题我们知道,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可能是确定关系或非确定关系.当自变量取值一定时,因变量的取值带有一定的随机性时,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称为相关关系.相关关系是一种非确定性关系,函数关系是一种确定性的关系.

2.两个变量的线性相关

学生活动:为了了解人体的脂肪含量和年龄大致关系,我们以横坐标x表示年龄,纵坐标y表示人体的脂肪含量,建立直角坐标系,将表中数据构成的14个数对所表示的点在坐标系内标出,得到下图,今后我们称这样的图为散点图(scatterplot).

, 图中点的趋势表问题5:某小卖部为了了解热茶销售量与气温之间的关系,随机统计并制作了某6天卖出热茶的杯数与当天气

根据上述数据,气温与热茶销售量之间的有怎样的关系?

为了了解热茶销量与气温的大致关系,我们以横坐标x表示气温,纵坐标y表示热茶销量,建立直角坐标系,将表中数据构成的6个数对所表示的点在坐标系内标出,得到下图:

从散点图可以看出,各散点在从左上角到右下角的区域里,因此,随着气温的升高, 热茶销售量逐步减少,图中点的趋势表明两个变量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这种相关关系称为负相关.

3. 两个变量的线性相关性的判断

例1 下表为某地近几年机动车辆数与交通事故数的统计资料,请判断机动车辆数与交通事故数之间是否有线性相关关系,说明理由.

4.练习:

1.下列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哪个不是函数关系()

A.角度和它的余弦值 B.正方形边长和面积C.正n边形的边数和它的内角和 D.人的年龄和身高2.

5. 课外作业:P85练习.

新人教版高中数学算法与程序框图教案必修三

第一章算法初步 本章教材分析 算法是数学及其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计算科学的重要基础.算法的应用是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学习算法的应用,目的就是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算法的学习,对完善数学的思想,激发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进行实践的能力等,都有很大的帮助. 本章主要内容:算法与程序框图、基本算法语句、算法案例和小结.教材从学生最熟悉的算法入手,通过研究程序框图与算法案例,使算法得到充分的应用,同时也展现了古老算法和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密切关系.算法案例不仅展示了数学方法的严谨性、科学性,也为计算机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让学生进一步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算法初步这一章中让学生近距离接近社会生活,从生活中学习数学,使数学在社会生活中得到应用和提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是有用的,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建模”也是高考考查重点. 本章还是数学思想方法的载体,学生在学习中会经常用到“算法思想” “转化思想”,从而提高自己数学能力.因此应从三个方面把握本章: (1)知识间的联系; (2)数学思想方法; (3)认知规律. 本章教学时间约需12课时,具体分配如下(仅供参考):

§1.1 算法与程序框图 §1.1.1 算法的概念 一、教材分析 算法在中学数学课程中是一个新的概念,但没有一个精确化的定义,教科书只对它作了如下描述:“在数学中,算法通常是指按照一定规则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明确有限的步骤.”为了让学生更好理解这一概念,教科书先从分析一个具体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求解过程出发,归纳出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求解步骤,这些步骤就构成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算法.教学中,应从学生非常熟悉的例子引出算法,再通过例题加以巩固.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算法的含义,体会算法的思想。 (2)能够用自然语言叙述算法。 (3)掌握正确的算法应满足的要求。 (4)会写出解线性方程(组)的算法。 (5)会写出一个求有限整数序列中的最大值的算法。 (6)会应用Scilab求解方程组。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求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体会解方程的一般性步骤,从而得到一个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步骤,这些步骤就是算法,不同的问题有不同的算法。由于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同一个问题也可能有多个算法,能模仿求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步骤,写出一个求有限整数序列中的最大值的算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我们对计算机的算法语言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明确算法的要求,认识到计算机是人类征服自然的一各有力工具,进一步提高探索、认识世界的能力。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算法的含义及应用. 教学难点:写出解决一类问题的算法.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思路1(情境导入) 一个人带着三只狼和三只羚羊过河,只有一条船,同船可容纳一个人和两只动物,没有人在的时候,如果狼的数量不少于羚羊的数量狼就会吃羚羊.该人如何将动物转移过河?请同学们写出解决问题的步骤,解决这一问题将要用到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算法. 思路2(情境导入) 大家都看过赵本山与宋丹丹演的小品吧,宋丹丹说了一个笑话,把大象装进冰箱总共分几步? 答案:分三步,第一步:把冰箱门打开;第二步:把大象装进去;第三步:把冰箱门关上. 上述步骤构成了把大象装进冰箱的算法,今天我们开始学习算法的概念. 思路3(直接导入) 算法不仅是数学及其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计算机科学的重要基础.在现代社会里,计算机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听音乐、看电影、玩游戏、打字、画卡通画、处理数据,计算机是怎样工作的呢?要想弄清楚这个问题,算法的学习是一个开始. (二)推进新课、新知探究、提出问题 (1)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有几种方法?

高中数学随机变量分布列知识点

第二章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内容提要: 一、随机变量的定义 设是一个随机试验,其样本空间为,若对每一个样本点,都有唯一确定的实数 与之对应,则称上的实值函数是一个随机变量(简记为)。 二、分布函数的概念和性质 1.分布函数的定义 设是随机变量,称定义在上的实值函数 为随机变量的分布函数。 2.分布函数的性质 (1) , (2)单调不减性:, (3) (4)右连续性:。 注:上述4个性质是函数是某一随机变量的分布函数的充要条件。在不同的教科书上,分布函数的定义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其性质也会有所不同。 (5) 注:该性质是分布函数对随机变量的统计规律的描述。 三、离散型随机变量 1.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定义 若随机变量的全部可能的取值至多有可列个,则称随机变量是离散型随机变量。 2.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律 (1)定义: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全部可能的取值以及取每个值时的概率值,称为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律,表示为 或用表格表示:

或记为 ~ (2)性质:, 注:该性质是是某一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律的充要条件。 其中。 注:常用分布律描述离散型随机变量的统计规律。 3.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函数 =,它是右连续的阶梯状函数。 4.常见的离散型分布 (1)两点分布(0—1分布):其分布律为 即 (2)二项分布 (ⅰ)二项分布的来源—重伯努利试验:设是一个随机试验,只有两个可能的结果 及,,将独立重复地进行次,则称这一串重复的独立试验为重伯努利试验。 (ⅱ)二项分布的定义 设表示在重伯努利试验中事件发生的次数,则随机变量的分布律为 ,, 称随机变量服从参数为的二项分布,记作。 注:即为两点分布。

高中数学 变量间的相关关系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2.3 变量间的相关关系 (教师用书独具)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收集现实问题中两个有关联变量的数据,认识变量间的相关关系. 2.过程与方法 明确事物间的相互联系.认识现实生活中变量间除了存在确定的关系外,仍存在大量的非确定性的相关关系,并利用散点图直观体会这种相关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事物之间相关关系的了解,让学生们认识到现实中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辩证法思想. ●重点难点 重点:(1)通过收集现实问题中两个有关联变量的数据直观认识变量间的相关关系; (2)利用散点图直观认识两个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 难点:(1)变量之间相关关系的理解; (2)作散点图和理解两个变量的正相关和负相关. 从现实生活入手,抓住学生们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分析得出概念,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概念的形成过程中来.通过对典型事例的分析,向学生们介绍什么是散点图,并总结出如何从散点图上判断变量之间关系的规律.通过实验让学生们感受散点图的主要形成过程,并由此引出线性相关关系强化本节重点. 通过学生讨论、交流,用TI图形计算器展示、对比自己作出的散点图,得出线性相关关系、正负相关关系的概念.教师及时将求线性方程的公式展示出来,通过例题的讲解和训练,进一步加深对散点图和回归方程的理解,突破难点.

(教师用书独具) ●教学建议 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本节课宜采用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即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和合作交流为前提,以“散点图”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尝试活动,通过例题和变式训练进一步巩固本节知识,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对现实生活的深入探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 ●教学流程 创设问题情境引入问题:人体内脂肪的含量与年龄之间有何关系??错误!?错误!?错误! ?通过例2及其变式训练,使学生掌握线性回归方程的求法?研究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应用本节知识完成例3及变式能够对总体进行估计?归纳整理,进行课堂小结,整体把握本节知识?完成当堂双基达标,巩固所掌握的知识,并进行反馈矫正 (见学生用书第41页)

高二数学《随机变量的方差(第2课时)》教案

§2.3.2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方差(第2课时) 一、教材分析: 数学期望是离散型随机变量的一个特征数,它反映了离散型随机变量取值的平均水平,表示了随机变量在随机实验中取值的平均值,所以又常称为随机变量的平均数、均值.今天,我们将对随机变量取值的稳定与波动、集中与离散的程度进行研究.其实在初中我们也对一组数据的波动情况作过研究,即研究过一组数据的方差. 回顾一组数据的方差的概念:设在一组数据1x ,2x ,…, n x 中,各数据与它 们的平均值x 得差的平方分别是21)(x x -,2 2)(x x -,…,2)(x x n -,那么 [1 2n S = 21)(x x -+2 2)(x x -+…+])(2x x n -叫做这组数据的方差 。 二、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本节应该比较轻松,定义比较简单,初中已经接触过方差,高中阶段是将原先学得知识进一步提升。主要学生能将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列出来,进行套公式运算就可以,应注意的是要求学生在计算过程中细心。有过探究、交流的课堂教学的尝试。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方差、标准差的意义,会根据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求出方差或标准差。 2、过程和方法: 通过教师指导下的探究活动,经历数学思维过程,熟悉理解“观察—归纳—猜想—证明”的思维方法,养成合作的意识,获得学习和成功的体验.了解方差公式“D (a ξ+b )=a 2 D ξ”,以及“若ξ~Β(n ,p ),则D ξ=np (1—p )”,并会应用上述公式计算有关随机变量的方差 。 3、情感和价值: 承前启后,感悟数学与生活的和谐之美 ,体现数学的文化功能与人文价值。

《变量间的相关关系》教案

变量间的相关关系的教学设计 本节教学设计主要是使用TI92图形计算器,对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③第二章《统计》中的“两个变量的线性相关”进行有益的教与学探究。学生通过对 TI图形计算器的操作,具体形象地利用散点图等直观图形认识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同时,经历描述两个变量的相关关系的过程。学生亲自体验了发现数学、领悟数学的全过程。与此同时,教师在落实新课程标准的相关理念上作了一些有益的探讨。 教学设计与实践: [教学目标]: 1、明确事物间的相互联系。认识现实生活中变量间除了存在确定的关系外,仍存在大量的非确定性的相关关系,并利用散点图直观体会这种相关关系。 2、通过TI技术探究用不同的估算方法描述两个变量的线性相关关系的过程,学会用数学的有关变量来描述现实关系。 3、知道最小二乘法思想,了解其公式的推导。会用TI图形计算器来求回归方程,相关系数。 [教学用具]: 学生每人一台TI图形计算器、多媒体展示台、幻灯 [教学实践情况]: 一、问题引出:请同学们如实填写下表(在空格中打“√” ) 然后回答如下问题:①“你的数学成绩对你的物理成绩有无影响?”②“ 如果你的数学成绩好,那么你的物理成绩也不会太差,如果你的数学成绩差,那么你的物理成绩也不会太好。”对你来说,是这样吗?同意这种说法的同学请举手。 根据同学们回答的结果,让学生讨论: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数学成绩和物理成绩存在某种关系。(似乎就是数学好的,物理也好;数学差的,物理也差,但又不全对。)教师总结如下:

物理成绩和数学成绩是两个变量,从经验看,由于物理学习要用到比较多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数学成绩的高低对物理成绩的高低是有一定影响的。但决非唯一因素,还有其它因素,如图所示(幻灯片给出): (影响你的物理成绩的关系图) 因此,不能通过一个人的数学成绩是多少就准确地断定他的物理成绩能达到多少。但这两个变量是有一定关系的,它们之间是一种不确定性的关系。如何通过数学成绩的结果对物理成绩进行合理估计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引出相关关系的概念 教师提问:“像刚才这种情况在现实生活中是否还有?” 学生甲:粮食产量与施肥用量的关系; 学生乙:人的体重与食肉数量的关系。 …… 从而得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可能是确定的关系(如:函数关系),或非确定性关系。当自变量取值一定时,因变量也确定,则为确定关系;当自变量取值一定时,因变量带有随机性,这种变量之间的关系称为相关关系。相关关系是一种非确定性关系。 三、探究线性相关关系和其他相关关系 问题:在一次对人体脂肪和年龄关系的研究中,研究人员获得了一组样本数据: 人体的脂肪百分比和年龄 年龄23 27 39 41 45 49 50 脂肪9.5 17.8 21.2 25.9 27.5 26.3 28.2

高中理科数学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分布列

理科数学复习专题 统计与概率 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列 知识点一 1、离散型随机变量:随着实验结果变化而变化的变量称为随机变量,常用字母,X,Y ,表示,所有取值可以一一列出的随机变量,称为离散型随机变量。 2、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及其性质: (1)定义:一般的,若离散型随机变量X 可能取的不同值为12,,,,,,i n x x x x X 取每一个值(1,2,,)i x i n 的概率为()i i P X x p ,则表 (2)分布列的性质:①0,1,2,,i p i n ;②11n i i p (3)常见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 ①两点分布:若随机变量X 的分布列为, 则称X 服从两点分布,并称(1)p P x 为成功概率 ②超几何分布:一般的,在含有M 件次品的N 件产品中,任取n 件,其中恰有X 件次品,则()(0,1,2,,k n k M N M n N C C P X k k m C 其中min{,}m M n ,且*,,,,)n N M N n M N N ,称分布列为超几何分布列。如果随机变量X 的分布列题型一 由统计数据求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 【例1】已知一随机变量的分布列如下,且E (ξ)=6.3,则a 值为( ) A. 5

【变式1】某公司有5万元资金用于投资开发项目,如果成功,一年后可获利12%;一旦失败,一年后将丧失全部资金的50%.下表是过去200例类似项目开发的实施结果: 则该公司一年后估计可获收益的期望是________. 题型二由古典概型求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超几何分布) 【例2】在一次购物抽奖活动中,假设某10张券中有一等奖券1张,可获价值50元的奖品;有二等奖券3张,每张可获价值10元的奖品;其余6张没有奖.某顾客从此10张奖券中任抽2张,求: (1)该顾客中奖的概率; (2)该顾客获得的奖品总价值X元的概率分布列. 【变式2】某饮料公司招聘了一名员工,现对其进行一项测试,以便确定工资级别.公司准备了两种不同的饮料共8杯,其颜色完全相同,并且其中4杯为A 饮料,另外4杯为B饮料,公司要求此员工一一品尝后,从8杯饮料中选出4杯A饮料.若4杯都选对,则月工资定为3 500元;若4杯选对3杯,则月工资定为2 800元;否则月工资定为2 100元.令X表示此人选对A饮料的杯数.假设此人对A和B两种饮料没有鉴别能力. (1)求X的分布列;(2)求此员工月工资的期望. 知识点二 1.条件概率及其性质 对于两个事件A和B,在已知事件B发生的条件下,事件A发生的概率叫做条件概率,用 符号P(A|B)来表示,其公式为P(A|B)=P(AB) P(B) (P(B)>0). 在古典概型中,若用n(B)表示事件B中基本事件的个数,则P(A|B)=n(AB) n(B) . 2.相互独立事件 (1)对于事件A、B,若事件A的发生与事件B的发生互不影响,称A、B是相互独立事件. (2)若A与B相互独立,则P(AB)=P(A)P(B). (3)若A与B相互独立,则A与B,A与B,A与B也都相互独立. (4)若P(AB)=P(A)P(B),则A与B相互独立. 3.二项分布

变量间的相关关系教学设计(广东深圳第二高级中学董正林)

课题:变量间的相关关系(第2课时) 授课教师:深圳市第二高级中学董正林 教材:数学·人教社A版·必修三·第二章第三节 一、教学内容解析 本课作为“变量间的相关关系”第2课时,主要内容是探究如何用一条直线来近似刻画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并且能用所得的直线方程进行预测,在这个过程中渗透多个重要的数理统计思想——最小二乘思想、随机思想与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 通过第1课时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理解相关关系这一概念,能通过绘制散点图对相关关系进行直观、定性的描述,比如根据散点图判断两个变量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是正相关还是负相关等.本课内容是上节课内容的延续与深入,通过用一条直线来近似代表变量间的线性相关关系,从而实现对相关关系进行定量研究.显然,在整体上与样本点最接近的直线能最大程度地近似代表真实关系.为此我们需要建立一个量化标准,也就是对“从整体上看,直线最接近样本点”进行精准的数学语言刻画.这样量化标准有很多,最经典、最常采用的就是最小二乘思想. 以最小二乘法建立起线性回归方程后,我们就能对所研究的总体情况进行预测.将解释变量代入回归方程计算得到一个数值并不难,更重要地是学生需要正确理解预测值的含义,明确预测值只是实际值的一个近似,是对总体情况的一种估计. 基于上述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理解回归直线只是对相关关系的一种近似描述,最小二乘法只是确定回归直线的一种方法,理解回归方程的含义以及背后蕴含的统计思想.教学难点则是对“从整体上看,直线与样本点最接近”进行数学刻画,并在这个过程中引出最小二乘法这一重要数学思想. 二、教学目标设置 1、知识与技能:了解线性相关关系、回归直线、回归方程等基本概念,能熟练操作图形计算器进行绘图、计算,认识最小二乘法. 2、过程与方法:在探究如何用一条直线去很好地近似变量间线性相关关系的过程中,学习如何用数学知识去定量刻画实际问题,掌握线性回归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合作探究、类比思考,理解回归方程的随机性以及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感受“见微知著”、“一叶知秋”的哲学原理以及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角度. 三、学生学情分析 本课纯粹知识层面的内容并不多,但涉及许多重要且新颖的数学思想方法,有些思想方法与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偏离较远,比如学生已经习惯了一个问题无论有多少种解法,答案都是唯一确定的,但本课需要学生实现由确定性思维向统计思维的转变,因此学生要真正做到建构知识体系、抓住本质问题、理解核心概念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此外,学生对大量的样本数据、复杂的公式结构以及代数运算可能心存畏惧,这些都会影响到课堂教学.有利的地方在于学生已经学习过方差的概念,能够理解用平均数去估计总体数字特征,以此作为其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便于其更好地认识最小二乘思想.同时,学生对新知识的旺盛求解欲望、对问题进行积极思考的态度也是顺利完成本课的重要保证.

2.示范教案(1.1.2 程序框图与算法的基本逻辑结构)

1.1.2 程序框图与算法的基本逻辑结构 整体设计 教学分析 用自然语言表示的算法步骤有明确的顺序性,但是对于在一定条件下才会被执行的步骤,以及在一定条件下会被重复执行的步骤,自然语言的表示就显得困难,而且不直观、不准确.因此,本节有必要探究使算法表达得更加直观、准确的方法.程序框图用图形的方式表达算法,使算法的结构更清楚、步骤更直观也更精确.为了更好地学好程序框图,我们需要掌握程序框的功能和作用,需要熟练掌握三种基本逻辑结构. 三维目标 1.熟悉各种程序框及流程线的功能和作用. 2.通过模仿、操作、探索,经历通过设计程序框图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理解程序框图的三种基本逻辑结构:顺序结构、条件结构、循环结构. 3.通过比较体会程序框图的直观性、准确性. 重点难点 数学重点:程序框图的画法. 数学难点:程序框图的画法. 课时安排 4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程序框图及顺序结构 导入新课 思路1(情境导入) 我们都喜欢外出旅游,优美的风景美不胜收,如果迷了路就不好玩了,问路有时还听不明白,真是急死人,有的同学说买张旅游图不就好了吗,所以外出旅游先要准备好旅游图.旅游图看起来直观、准确,本节将探究使算法表达得更加直观、准确的方法.今天我们开始学习程序框图. 思路2(直接导入) 用自然语言表示的算法步骤有明确的顺序性,但是对于在一定条件下才会被执行的步骤,以及在一定条件下会被重复执行的步骤,自然语言的表示就显得困难,而且不直观、不准确.因此,本节有必要探究使算法表达得更加直观、准确的方法.今天开始学习程序框图. 推进新课 新知探究 提出问题 (1)什么是程序框图? (2)说出终端框(起止框)的图形符号与功能. (3)说出输入、输出框的图形符号与功能. (4)说出处理框(执行框)的图形符号与功能. (5)说出判断框的图形符号与功能. (6)说出流程线的图形符号与功能. (7)说出连接点的图形符号与功能. (8)总结几个基本的程序框、流程线和它们表示的功能. (9)什么是顺序结构? 讨论结果: (1)程序框图又称流程图,是一种用程序框、流程线及文字说明来表示算法的图形.

(完整word版)高中数学选修2-3第二章随机变量及其分布教案

第二章 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2.1.1离散型随机变量 第一课时 思考1:掷一枚骰子,出现的点数可以用数字1 , 2 ,3,4,5,6来表示.那么掷一枚硬币的结果是否也可以用数字来表示呢? 掷一枚硬币,可能出现正面向上、反面向上两种结果.虽然这个随机试验的结果不具有数量性质,但我们可以用数1和 0分别表示正面向上和反面向上(图2.1一1 ) . 在掷骰子和掷硬币的随机试验中,我们确定了一个对应关系,使得每一个试验结果都用一个确定的数字表示.在这个对应关系下,数字随着试验结果的变化而变化. 定义1:随着试验结果变化而变化的变量称为随机变量(random variable ).随机变量常用字母 X , Y ,ξ,η,… 表示. 思考2:随机变量和函数有类似的地方吗? 随机变量和函数都是一种映射,随机变量把随机试验的结果映为实数,函数把实数映为实数.在这两种映射之间,试验结果的范围相当于函数的定义域,随机变量的取值范围相当于函数的值域.我们把随机变量的取值范围叫做随机变量的值域. 例如,在含有10件次品的100 件产品中,任意抽取4件,可能含有的次品件数X 将随着抽取结果的变化而变化,是一个随机变量,其值域是{0, 1, 2 , 3, 4 } . 利用随机变量可以表达一些事件.例如{X=0}表示“抽出0件次品” , {X =4}表示“抽出4件次品”等.你能说出{X< 3 }在这里表示什么事件吗?“抽出 3 件以上次品”又如何用 X 表示呢? 定义2:所有取值可以一一列出的随机变量,称为离散型随机变量 ( discrete random variable ) .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例子很多.例如某人射击一次可能命中的环数 X 是一个离散型随机变量,它的所有可能取值为0,1,…,10;某网页在24小时内被浏览的次数Y 也是一个离散型随机变量,它的所有可能取值为0, 1,2,…. 思考3:电灯的寿命X 是离散型随机变量吗? 电灯泡的寿命 X 的可能取值是任何一个非负实数,而所有非负实数不能一一列出,所以 X 不是离散型随机变量. 在研究随机现象时,需要根据所关心的问题恰当地定义随机变量.例如,如果我们仅关心电灯泡的使用寿命是否超过1000 小时,那么就可以定义如下的随机变量: ?? ≥?0,寿命<1000小时; Y=1,寿命1000小时. 与电灯泡的寿命 X 相比较,随机变量Y 的构造更简单,它只取两个不同的值0和1,是一个离散型随机变量,研究起来更加容易. 连续型随机变量: 对于随机变量可能取的值,可以取某一区间内的一切值,这样的变量就叫做连续型随机变量 如某林场树木最高达30米,则林场树木的高度ξ是一个随机变量,它可以取(0,30]内的一切值 4.离散型随机变量与连续型随机变量的区别与联系: 离散型随机变量与连续型随机变量都是用变量表示随机试验

变量间的相关关系优秀教案

变量间的相关关系 一、教材分析 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已经具备了对样本数据进行初步分析的能力,且掌握了一定的计算基础。 教材地位和作用:变量间的相关关系是高中新教材人教A版必修3第二章2.3节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探讨如何利用线性回归思想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与预测。为以后更好地研究选修2-3第三章 3.2节回归分析思想的应用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利用散点图判断线性相关关系,了解最小二乘法的思想及线性回归方程系数公式的推导过程,求出回归直线的方程并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预测,通过实例加强对回归直线方程含义的理解。 2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自主探究体会数形结合、类比、及最小二乘法的数学思想方法。②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和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类比函数的表示方法,使学生理解变量间的相关关系,增强应用回归直线方程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预测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利用散点图直观认识两个变量之间的线性相关关系,了解最小二乘法的思想并利用此思想求出回归方程。 难点:对最小二乘法的数学思想和回归方程的理解,教学实施过程中的难点是根据给出的线性回归方程的系数公式建立线性回归方程。 四、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相关关系的理解 我们曾经研究过两个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一个自变量对应着唯一的一个函数值,这两者之间是一种确定关系。生活中的任何两个变量之间是不是只有确定关系呢?如:学生成绩与教师水平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但又不是必然联系,对于学生成绩与教师水平之间的这种不确定关系,我们称之为相关关系。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共同探讨的内容————变量间的相关关系。生活中还有很多描述相关关系的成语,如:“虎父无犬子”,“瑞雪兆丰年”。通过学生熟悉的函数关系,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两个变量之间还存在的相关关系。让学生体会研究变量之间相关关系的重要性。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 (二)、初步探索,直观感知 1、根据样本数据作出散点图,直观感知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在研究相关关系前,先回忆一下函数的表示方法有哪些——列表,画图象,求解析式。下面我们就用这些方法来研究相关关系。看这样一组数据:在一次对人体脂肪含量和年龄关系的研究中,研究人员获得了一组样本数据,根据样本数据,人体的脂肪含量与年龄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一个点。

变量间的相关关系同步练习题

变量间的相关关系同步练习题 1. 下列两个变量具有相关关系的是( ) A. 正方体的体积与边长 B. 人的身高与体重 C. 匀速行驶车辆的行驶距离与时间 D. 球的半径与体积 2. 两个变量成负相关关系时,散点图的特征是( ) A. 点散布在从左下角到右上角的区域内 B. 点散布在某带形区域内 C. 点散布在某圆形区域内 D. 点散布在从左上角到右下角的区域内 3. 由一组样本数据(1x ,1y ),(2x ,2y ),…,(n x ,n y ),得到回归方程a bx y +=∧ ,那么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直线a bx y +=∧ 必经过点(x ,y ) B. 直线a bx y +=∧至少经过点(1x ,1y ),(2x ,2y ),…,(n x ,n y )中的一个点 C. 直线a bx y +=∧的斜率为 ∑∑==--n 1 i 2 2i n 1 i i i x n x y x n y x D. 直线a bx y +=∧ 和各点(1x ,1y ),(2x ,2y ),…,(n x ,n y )的偏差 ()[]∑=+-n 1 i 2 i i a bx y 是该坐标平面上所有直线与这些点的偏差中最小的直线 4. 若施化肥量x (单位:kg )与水稻产量y (单位:kg )的回归方程为250x 5y +=∧ ,则当施化肥量为80kg 时,预计水稻产量为___________。 5. 相关关系与函数关系的区别是___________。 (1)作出这些数据的散点图; (2)通过观察这两个变量的散点图,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7. 某化工厂为预测某产品的回收率y ,需要研究回收率y 和原料有效成分含量x 之间的相关关系,现取了8对观察值,计算得: ∑==8 1 i i 52x , ∑==8 1 i i 228y , ∑=8 1 i 2 i x 478=, ∑==8 1 i i i 1849y x ,则y 与x 的回归方程是( ) A. x 62.247.11y +=∧ B. x 62.247.11y +-=∧ C. x 47.2262.2y +=∧ D. x 62.247.11y -=∧

高中数学《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单元测试

数学选修2-3第二章《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单元测试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Ⅰ卷60分,第Ⅱ卷90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设X~B(n,p),E(X)=12,D(X)=4,则n,p的值分别为() A.18, B.36, C.36, D.18, 2.10张奖劵中只有3张有奖,若5个人购买,每人1张,则至少有1个人中奖的概率为() A. B. C. D. 3.设随机变量X等可能地取值1,2,3,…,10.又设随机变量Y=2X-1,则P(Y<6)的值为() A.0.3 B.0.5 C.0.1 D.0.2 4.在区间(0,1)内随机取一个数x,若A=,B=,则P(B|A)等于() A. B. C.D. 5.若离散型随机变量X的分布列为 X123 P

则X的数学期望E(X)=() A. B.2 C. D.3 6.已知某离散型随机变量X的分布列如下表,则随机变量X的方差D(X)等于() X01 P m2m A. B. C. D. 7.同时抛掷两枚质地均匀的硬币10次,设两枚硬币出现不同面的次数为X,则D(X)=() A. B. C. D.5 的值分别为() 8.已知随机变量ξ服从正态分布N(3,4),则E(2ξ+1) 与D(2ξ+1) A.13,4 B.13,8 C.7,8 D.7,16 9.盒中有10只螺丝钉,其中有3只是坏的,现从盒中随机地抽取4个,那么概率是的事件为() A.恰有1只是坏的 B.4只全是好的 C.恰有2只是好的 D.至多有2只是坏的 10.节日期间,某种鲜花进货价是每束 2.5元,销售价是每束5元,节日后没卖出的鲜花以每束1.6元的价格处理.根据前五年销售情况预测,节日期间这种鲜花的需求量X的分布列为 X200300400500 P0.200.350.300.15 若进这种鲜花500束,则利润Y的均值是() A.706 B.690 C.754 D.720 11.现有甲,乙两个靶,某射手向甲靶射击一次,命中的概率为;向乙靶射击两次,每次命中的概率为.该射手每次射击的结果相互独立.假设该射手完成以上三次射击,该射手恰好命中一次的概率为()

2021年高中数学1.1.程序框图教学案新人教B版必修3

2021年高中数学1.1.2程序框图教学案新人教B版必修3 【教学目标】: (1)掌握程序框图的概念;会用通用的图形符号表示算法,掌握算法的三个基本逻辑结构 (2)掌握画程序框图的基本规则,能正确画出程序框图。 (3)通过模仿、操作、探索,经历通过设计程序框图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灵活、正确地画程序框图。 【教学重点】经过模仿、操作、探索,经历通过设计程序框图表达求解问题的过程,重点是程序框图的基本概念、基本图形符号和3种基本逻辑结构 【教学难点】难点是能综合运用这些知识正确地画出程序框图。 【学法与教学用具】: 【教学过程】 引入: 算法可以用自然语言来描述,但为了使算法的程序或步骤表达得更为直观,我们更经常地用图形方式来表示它。 程序框图基本概念: (1)程序构图的概念 程序框图又称流程图,是一种用规定的图形、指向线及文字说明来准确、直观地表示算法的图形。 一个程序框图包括以下几部分:表示相应操作的程序框;带箭头的流程线;程序框外必要的文字说明。 程序框名称功能 起止框表示一个算法的起始和结束,是任何流程图不可少的。 输入、输出框表示一个算法输入和输出的信息,可用在算法中任何需要输入、输出的位置。

处理框 赋值、计算,算法中处理数据需要的算式、公 式等分别写在不同的用以处理数据的处理框 内。 判断框 判断某一条件是否成立,成立时在出口处标明 “是”或“Y”;不成立时标明“否”或“N”。 学习这部分知识的时候,要掌握各个图形的形状、作用及使用规则,画程序框图的规则如下: (3)、算法的三种基本逻辑结构:顺序结构、条件结构、循环结构。 顺序结构 顺序结构是最简单的算法结构,语句与语句之间,框与框之间是按从上到下的顺序进行的,它是由若干个依次执行的处理步骤组成的,它是任何一个算法都离不开的一种基本算法结构。 顺序结构在程序框图中的体现就是用流程线将程序框自上而 下地连接起来,按顺序执行算法步骤。如在示意图中,A框和B 框是依次执行的,只有在执行完A框指定的操作后,才能接着执 行B框所指定的操作。 例3、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三边分别为2、3、4,利用海伦公式设计一个算法,求出它的面积,并画出算法的程序框图。 (算法—自然语言) 第一步: a=2,b=3,c=4; 第二步:p= 2+3+4 2 ; 第三步:S=p(p-2)(p-3)(p-4) 利用TI-voyage200图形计算器演示: A B 结束 开始 p= 2+3+4 2 S=p(p-2)(p-3)(p-4) 输入S

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

课题:§2.3.1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 一.教学任务分析: (1)通过具体示例引导学生考察变量之间的关系,在讨论的过程中认识现实世界中存在着不能用函数模型描述的变量关系,从而体会研究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的重要性. (2) 通过收集现实问题中两个有关联变量的数据作出散点图,并利用散点图直观认识变量间的相关关系.会作散点图,并对变量间的正相关或负相关关系作出直观判断. (3) 在解决统计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理解统计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利用散点图直观认识变量间的相关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变量间的相关关系. ↓ ↓ ↓ 1.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客观事物是相互联系的,过去研究的大多数是因果关系,但实际上更多存在的是一种非因果关系.比如说:某某同学的数学成绩与物理成绩,彼此是互相联系的,但不能认为数学是“因”,物理是“果”,或者反过来说,事实上数学和物理成绩都是“果”,而真正的“因”是学生的理科学习能力和努力程度,所以说,函数关系存在着一种确定性关系,但还存在着另一种非确定性关系——相关关系. 生活中存在着许多相关关系的问题: 问题1:商品销售收入与广告支出之间的关系. 问题2:粮食产量和施肥量之间的关系. 问题3:人体内的脂肪含量与年龄之间的关系. 由上述问题我们知道,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可能是确定关系或非确定关系.当自变量取

值一定时,因变量的取值带有一定的随机性时,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称为相关关系.相关关系是一种非确定性关系,函数关系是一种确定性的关系. 2.两个变量的线性相关 问题4: 在一次对人体的脂肪含量和年龄关系的研究中,研究人员获得了一组样本数据: 问题5:某小卖部为了了解热茶销售量与气温之间的关系,随机统计并制作了某6天卖出热茶的杯数与当天气温的对照表: 根据上述数据,气温与热茶销售量之间的有怎样的关系? 学生活动:为了了解热茶销量与气温的大致关系,我们以横坐标x表示气温,纵坐标y表示热茶销量,建立直角坐标系,将表中数据构成的6个数对所表示的点在坐标系内标出,得到下

高中数学离散型随机变量综合测试题(附答案)

高中数学离散型随机变量综合测试题(附答案)选修2-3 2.1.1 离散型随机变量 一、选择题 1.①某机场候机室中一天的旅客数量X;②某寻呼台一天内收到的寻呼次数X;③某篮球下降过程中离地面的距离X; ④某立交桥一天经过的车辆数X.其中不是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是() A.①中的X B.②中的X C.③中的X D.④中的X [答案] C [解析] ①,②,④中的随机变量X可能取的值,我们都可以按一定次序一一列出,因此,它们都是离散型随机变量; ③中的X可以取某一区间内的一切值,无法按一定次序一一列出,故③中的X不是离散型随机变量. 2.一个袋子中有质量相等的红,黄,绿,白四种小球各若干个,一次倒出三个小球,下列变量是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是() A.小球滚出的最大距离 B.倒出小球所需的时间 C.倒出的三个小球的质量之和 D.倒出的三个小球的颜色的种数 [答案] D

[解析] A小球滚出的最大距离不是一个随机变量,因为不能明确滚动的范围;B倒出小球所需的时间不是一个随机变量,因为不能明确所需时间的范围;C三个小球的质量之和是一个定值,可以预见,但结果只有一种,不是随机变量,就更不是离散型随机变量;D颜色的种数是一个离散型随机变量. 3.抛掷两枚骰子,记第一枚骰子掷出的点数与第二枚骰子掷出的点数之差为,则“4”表示的试验结果是() A.第一枚6点,第二枚2点 B.第一枚5点,第二枚1点 C.第一枚2点,第二枚6点 D.第一枚6点,第二枚1点 [答案] D [解析] 只有D中的点数差为6-1=54,其余均不是,应选D. 4.设某项试验的成功率是失败率的2倍,用随机变量描述1次试验的成功次数,则的值可以是() A.2 B.2或1 C.1或0 D.2或1或0 [答案] C [解析] 这里“成功率是失败率的2倍”是干扰条件,对1次试验的成功次数没有影响,故可能取值有两种0,1,故选

最新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三程序框图与算法的基本逻辑结构(1)优质教案

§1.1.2 程序框图与算法的基本逻辑结构 一、教材分析 用自然语言表示的算法步骤有明确的顺序性,但是对于在一定条件下才会被执行的步骤,以及在一 定条件下会被重复执行的步骤,自然语言的表示就显得困难,而且不直观、不准确.因此,本节有必要探究使算法表达得更加直观、准确的方法.程序框图用图形的方式表达算法,使算法的结构更清楚、步骤更直观也更精确.为了更好地学好程序框图,我们需要掌握程序框的功能和作用,需要熟练掌握三种基本逻辑结构.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程序框图的概念;会用通用的图形符号表示算法,掌握算法的三个基本逻辑结构;掌握画程序 框图的基本规则,能正确画出程序框图。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模仿、操作、探索,经历通过设计程序框图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灵活、正确地画程序框 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我们对程序框图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掌握算法语言的三种基本逻辑结构,明确 程序框图的基本要求;认识到学习程序框图是我们学习计算机的一个基本步骤,也是我们学习计算机语 言的必经之路。 三、重点难点 数学重点:程序框图的画法. 数学难点:程序框图的画法. 四、课时安排

4课时 五、教学设计 第1课时程序框图及顺序结构 (一)导入新课 思路1(情境导入) 我们都喜欢外出旅游,优美的风景美不胜收,如果迷了路就不好玩了,问路有时还听不明白,真是 急死人,有的同学说买张旅游图不就好了吗,所以外出旅游先要准备好旅游图.旅游图看起来直观、准确,本节将探究使算法表达得更加直观、准确的方法.今天我们开始学习程序框图. 思路2(直接导入) 用自然语言表示的算法步骤有明确的顺序性,但是对于在一定条件下才会被执行的步骤,以及在一 定条件下会被重复执行的步骤,自然语言的表示就显得困难,而且不直观、不准确.因此,本节有必要探究使算法表达得更加直观、准确的方法.今天开始学习程序框图. (二)推进新课、新知探究、提出问题 (1)什么是程序框图? (2)说出终端框(起止框)的图形符号与功能. (3)说出输入、输出框的图形符号与功能. (4)说出处理框(执行框)的图形符号与功能. (5)说出判断框的图形符号与功能. (6)说出流程线的图形符号与功能. (7)说出连接点的图形符号与功能. (8)总结几个基本的程序框、流程线和它们表示的功能. (9)什么是顺序结构? 讨论结果:

高中数学选修2-3随机变量及其分布综合测试题

高中数学选修2-3随机变量及其分布综合测试题 一、选择题 1.①某寻呼台一小时内收到的寻呼次数X ;②长江上某水文站观察到一天中的水位X ;③某 超市一天中的顾客量X 其中的X 是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①②③ 2.袋中有2个黑球6个红球,从中任取两个,可以作为随机变量的是 A .取到的球的个数 B .取到红球的个数 C .至少取到一个红球 D .至少取到一个红球的概率 3.抛掷两枚骰子各一次,记第一枚骰子掷出的点数与第二枚骰子掷出的点数的差为X ,则 “X >4”表示试验的结果为 A .第一枚为5点,第二枚为1点 B .第一枚大于4点,第二枚也大于4点 C .第一枚为6点,第二枚为1点 D .第一枚为4点,第二枚为1点 4.随机变量X 的分布列为P (X =k )=) 1(+k k c ,k =1、2、3、4,其中c 为常数,则P (15 22X <<) 的值为 A .54 B .65 C .32 D .43 5. 甲射击命中目标的概率是 2 1,乙命中目标的概率是 3 1,丙命中目标的概率是 4 1. 现在三 人同时射击目标,则目标被击中的概率为 10 7 D. 5 4C. 3 2 B. 4 3A. 6.已知随机变量X 的分布列为P (X =k )=3 1,k =1,2,3,则D (3X +5)等于 A .6 B .9 C .3 D .4 7. 口袋中有5只球,编号为1,2,3,4,5,从中任取3球,以X 表示取出球的最大号码,则EX = A .4 B .5 C .4.5 D .4.75 8.某人射击一次击中目标的概率为35 ,经过3次射击,此人至少有两次击中目标的概率为 A . 81125 B . 54125 C . 36125 D . 27125 9.将一枚硬币连掷5次,如果出现k 次正面的概率等于出现k +1次正面的概率,那么k 的值为 A. 0 B. 1 C. 2 D. 3 10.已知X ~B (n ,p ),EX =8,DX =1.6,则n 与p 的值分别是 A .100、0.08 B .20、0.4 C .10、0.2 D .10、0.8 11.随机变量2(,)X N μσ ,则随着σ的增大,概率(||3)P X μσ-<将会 A .单调增加 B .单调减小 C .保持不变 D .增减不定 12.某人从家乘车到单位,途中有3个交通岗亭.假设在各交通岗遇到红灯的事件是相互独立的,且概率都是0.4,则此人上班途中遇红灯的次数的期望为: A .0.4 B .1.2 C .3 4.0 D .0.6

变量间的相关关系与统计案例教案(绝对经典)

第3节变量间的相关关系与统计案例 【最新考纲】 1.会作两个有关联变量的数据的散点图,会利用散点图认识变量间的相关关系;2.了解最小二乘法的思想,能根据给出的线性回归方程系数公式建立线性回归方程(线性回归方程系数公式不要求记忆);3.了解独立性检验(只要求2×2列联表)的基本思想、方法及其简单应用;4.了解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方法及其简单应用. 【高考会这样考】考查回归分析、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和简单应用. 要点梳理 1.相关关系与回归分析 回归分析是对具有相关关系的两个变量进行统计分析的一种常用方法;判断相关性的常用统计图是:散点图;统计量有相关系数与相关指数. (1)在散点图中,点散布在从左下角到右上角的区域,对于两个变量的这种相关关系,我们将它称为正相关. (2)在散点图中,点散布在从左上角到右下角的区域,两个变量的这种相关关系称为负相关. (3)如果散点图中点的分布从整体上看大致在一条直线附近,称两个变量具有线性相关关系. 2.线性回归方程 (1)最小二乘法:使得样本数据的点到回归直线的距离的平方和最小的方法叫做最小二乘法. (2)回归方程:两个具有线性相关关系的变量的一组数据:(x1,y1),(x2,y2),…,(x n,y n), 其回归方程为y^=b^x+a^__,则b^=∑ n i=1 (x i-x-)(y i-y-) ∑ n i=1 (x i-x-)2 = ∑ n i=1 x i y i-nx-y- ∑ n i=1 x2i-nx-2 ,a^=y--b^x-.其中, b^是回归方程的斜率,a^是在y轴上的截距. 回归直线一定过样本点的中心(x-,y-). 3.回归分析 (1)定义:对具有相关关系的两个变量进行统计分析的一种常用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